《基于质量提升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研究报告_第1页
《基于质量提升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研究报告_第2页
《基于质量提升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研究报告_第3页
《基于质量提升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研究报告_第4页
《基于质量提升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质量提升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研究报告一、项目名称及界定本项目为《基于质量提升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本项目是本项目以学院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研究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数据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以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诊改为突破口,按照零点诊改→重点诊改→全面诊改的步骤,主要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几个层面,诊断病因,查找问题,不断进行整改提升,围绕搭建体系架构、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划体系、构建目标体系、打造标准体系、健全制度体系、培育质量文化、建设大数据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二、项目提出的背景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职成教司相继下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工作过程,旨在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常态化工作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随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提出:“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上述文件对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并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元的要素、多层的结构和复杂的运行机制,决定了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模式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人们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认识,通过探索、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三、项目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广义的教学工作是指学校组织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活动。如学校教学、课外活动、劳动、讲座、学生集体组织的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等。狭义的教学工作是指围绕教学本身所开展的相关工作,其内容包括专业建设、制订教学计划、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师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设施管理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以狭义的教学工作为对象,其中学校教学是诊断与改进的重点。“诊断”源于医学界术语,是指医生通过检查病人病症,判断病因症结,开出治病处方。目前,诊断已经突破了概念范畴发展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社会诊断、企业诊断和教育诊断等理论。教育诊断理论是在21世纪前后逐渐引入教学界,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在引领学校建构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开拓发展新路、提高学校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整体来说,诊断以其独特的认知视角、办法经验和技术手段,对或处于不良状态、力求走出困境的学校,或发展平庸、希望创建特色和个性的学校,或发展良好、期望突破“高原状态”学校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也正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将其作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完善民办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时期,院校数量剧增、招生规模扩大、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增多、生源和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发展特色不明显、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均困扰民办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教育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民办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要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除了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第三方监管等外部因素,还需要民办高职院校本身建立“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与机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的建立,使民办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由静态直线开放模式转变成动态螺旋闭环模式。这种闭环模式的形成,使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了更加明确的作用点,质量改进有了有效的支点和杠杆,同时,使内部质量提升由原来的外部主导驱动转换成内外组合驱动。内生动力的产生使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作用倍增,并“通过理念、制度、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使人才质量目标由原来的能力本位教育逐步转化为知识、能力和情感并重,既注重能力的提升,更注重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的养成,集科技素质、人文素养与伦理素养于一体,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是民办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办学内涵的必然选择。2.有助于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治理意识、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诊改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架及其运行状态,其目的在于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提高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按照《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实行)》要求,诊改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自主诊改和抽样复核两大环节,其中自主诊改以民办高职院校自我定期诊改为主,其参照依据为学校近年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民办高职院校可组织校内人员实施,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参加。自主诊改是民办高职院校对自身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保证体系构建运行情况的自我诊改,发现解决存在问题的动态过程,也是民办高职院校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有机过程,对于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治理意识、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抽样复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审查核准民办高职院校自主诊改工作情况,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期间可聘请国家、省两级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参与。这些专家通常熟悉高职教育教学、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特别是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能够将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新理念带入民办高职院校,不仅能够为校企紧密型合作带来新机遇,也能够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治理能力新提升。四、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及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精神,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为指南,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规范为重点,以智能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及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促进我校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理论依据本项目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为PDCA循环理论。PDCA循环最初是由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美国工程师、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后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发扬光大,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的质量管理领域,故称为质量环或戴明环。PDCA分别是Plan(计划)、Do(实施).Chack(检查)和Act(处理)四个单词的首字母,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它分别代表了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共分八个步骤(图1、图2)。1.P阶段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P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步骤一是现状选题。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经营有待加强或需要突破之处可作为选题,在下一步经营管理中确立为攻克的难关。步骤二为分析原因。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步骤三是主因确认。对多种原因进行分类,确定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步骤四是拟定计划。针对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详细的解决措施,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2.D阶段步骤五是实施计划。执行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而拟定的计划,落实计划中相关措施,要求具体部门、直接责任人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规定操作,以保证执行效果。在这一步骤中,操作人的执行力是关键。3.C阶段步骤六是检查效果。执行计划过程中不断检查计划执行所产生的效果。检查既可以发现执行过程中偏离的方向,也可以发现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足。步骤七为制订标准。对计划执行中的有力措施,在检查中发现执行效果也比较好,对其流程进行标准化,企业可以通过制订制度、标准作业流程等方式把它固定下来。4.A阶段步骤八是处理不足。经过检查,发现计划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质量环的开始,带入下一-循环进行解决。PDCA质量循环指导思想是遵照科学程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域监控,其实施有利于质量的提高和组织绩效的提升,PDCA质量循环是永不停止的运转、阶梯式质量提升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用于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中,能够创新传统教育质量监控理论,完善传统教学质量监控实践不足,调动职业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改革积极性,更大限度地保证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投入力量,可以连续性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得学校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五、项目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一套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目标,以构建学校综合信息平台为载体,以全过程采集人才培养工作数据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与管控为手段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等五个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学校各层级管理者及全体师生对诊改工作的获得感,为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诊改机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诊断、自主改进,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特色质量文化,切实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六、项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学院。本项目主要研究的方法有:(一)实地调查法。在学院及周边民办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实地了解民办高职院校目前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二)问卷调查法。以随机选取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以了解其观点。(三)文献研究法。参考全国试点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成果,借鉴应用。(四)数据分析法。以实地调研得出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五)行动研究法,本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通过实际行动进行理论研究。七、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主要以专业诊改为突破口,围绕学校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开展,如搭建体系架构、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划体系、构建目标体系、打造标准体系、健全制度体系、培育质量文化、建设大数据平台等8个方面进行研究。(1)搭建体系架构。以提高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为目标,以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为五个纵向系统,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为五个横向层面,以校本数据平台为基础,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框架(见图3),建立可持续运行的诊改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图3质量保证体系总架构(2)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学校、二级教学单位、专业(课程)三级质量保证工作组织体系。学校成立由院长担任主任的质量保证委员会,研究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全面协调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的各项工作,明确诊改工作任务,审定诊改工作政策和重要制度,研究解决诊改工作中重大困难和问题;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挂靠评建与督导办公室),组织、参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的编制,协调诊改工作进度,向质量保证委员会汇报诊改工作进展情况,发布或通报诊改信息,编制学校年度自我诊改报告;二级教学单位成立由二级单位院长(主任)担任组长的质量保证工作组,对本单位的诊改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撰写二级单位年度自我诊改报告;专业课程)教研室成立由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担任组长的质量保证工作小组,负责专业、课程建设质量的自我诊改,撰写专业(课程)自我诊改报告。(3)完善规划体系。依据学院“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信息化、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基本建设、学生工作、社会培训、校园文化、党建、国际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创新创业等14个分规划,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各二级教学单位根据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及其分规划,制定本单位的发展子规划以及每个专业的建设方案。基础课教学部在制定本单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会同教务处制定通识课程建设规划以及通识课程建设方案。各专业建设方案应包括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学生发展、质量保证体系等建设内容。(4)构建目标体系。围绕学院“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目标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争一流,创百年名校”的建设目标,构建学院的目标体系。第一,根据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子规划,将建设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第二,各系(院)依据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及相关子规划的发展目标,结合本系(院)发展实际,制定系(院)发展规划和各专业(课程)发展规划。第三,各处室依据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及相关子规划的发展目标,围绕保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等目标的实现,充分调研管理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本部门和科室的工作目标。第四,教职工依据学院和所在部门的发展目标,在充分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由所属部门进行指导、分析。第五,学生根据学院和所在专业的发展目标,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由班级导师进行指导、分析。(5)打造标准体系。专业建设标准:根据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专业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配置与建设、设施与设备配置、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教学实施、学生教育、社会服务等内容,要明确其建设标准和诊断指标。各系部制定系部专业群发展规划,各专业负责人及团队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专业建设标准(见图4)。图4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根据国家及省相关课程标准,对接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专业标准,由各课程团队制定课程建设标准、教学标准,明确质量控制点和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见图5)。图5课程建设标准教师发展标准:结合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相关要求,制定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等四个维度的教师发展标准,科学设计教师成长发展体系(见图6),并与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挂钩。图6教师发展标准学生发展标准: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根据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建立完善由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能力发展四个维度,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个性化发展、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素的学生发展自测指标(见图7)。图7学生发展标准(6)健全制度体系。以学校章程为基础,以“管理水平提升计划”活动为载体,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国家、省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制度为指导,以纵向五系统为基准,结合学校目前实际,按照组织管理、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技服务、社会培训、校企合作、对外交流与合作、招生就业、安全保卫、监督控制等管控事项,明确各部门制度建设责任,将各管控事项工作流程与制度建设相配套,形成内控机制。同时,建立考核性诊断与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学校、部门、专业3个层级的质量分析、报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质量诊断结果与改进建议。(7)培育质量文化。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质量观,建立诊改制度配套文件,打造诊改制度文化。明确质量保证在学院总体发展中的地位,树立“零容忍”质量理念,倡导“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质量意识,塑造工匠精神文化。凝练学院特色,发挥质量文化的启迪、熏陶、影响作用,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融入产业文化,打造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专业行为文化。打造“崇德尚能,责承天下”的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8)建设大数据平台。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在管理、教学、学生服务、校园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搭建一个先进、稳固、可扩展的标准体系和底层技术框架,统一各用户身份认证平台、服务访问入口的信息门户平台和校园消息管理中心通信平台,集成业务系统,建设校本数据平台,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大系统,面向学生、教师、社会公众等多个层面和多元对象,提供数据支持和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师生服务、辅助决策和日常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八、项目研究的步骤本项目采取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边理论研究边实践探索的方式逐步推进。本项目按三年期进展,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调查研究(2017年10-2018年3月)主要任务:1.举行项目开题仪式,统一思想,任务到人;2.调查研究。围绕项目研究内容,开展调查,写出项目具体实施方。第二阶段:实践探索(2018年4月-2020年12月)主要任务:1.充实调整项目组成员,加强项目组的研究力量;2.撰写《学院教学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并积极推进;3.成立诊断与改进工作机构,建立诊改工作机制。第三阶段:深化改革(2021年1月—2021年12月)主要任务:1.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试点作为诊改的切入点,强力推进边理论研究边实践探索的力度与进度。2.围绕项目研究,进行理论提升,对实践过程、调研报告进行修改,撰写科研论文,公开发表或交流。第四阶段:分析结项(2022年1月—3月)主要任务:1.对项目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2.撰写研究报告;3.撰写结项报告,整理结项验收材料。九、项目研究成果本项目树立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根本,以对标目标和标准诊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以戴明循环PDCA(计划Plan—执行Do—检测Check—改进Action)为理论依据的“以生为本、问题导向、循环提升”诊改理念,以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诊改为突破空,对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9大任务,对标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湖南省二类品牌专业建设标准和职业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按照零点诊改→重点诊改→全面诊改的步骤,形成由学校(教务处和质量办)、二级学院、专业和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组成的五方联动专业诊改机制,诊断病因,查找问题,不断进行整改提升,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成果名称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十、项目研究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根据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得出如下观点和结论:(一)民办高职院校要生存必须实施高质量发展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决定着高职院校发展的效益和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有必要也有能力通过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和高素质管理队伍的措施推动其高质量发展。(二)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民办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在认识上找差距,健全顶层质量管理机制;在工作上找短板,健全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在措施上找弱项,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在落实上找问题,积极诊断与改进;在安全上找盲点,浓郁校园质量文化,构建完善学校顶层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体系,加大执行力,将质量标准、质量规范内化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过程,成为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三)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民办高职教育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是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支撑。“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要探索多种形式建设高水平有质量的“双师”教师队伍,通过产业学院,使校企双方人员的互兼互聘,互动共赢,实现了产教研学深度融合;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轮岗锻炼,培育好企业师傅;构建多元化聘用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有效策略,建设专业化、结构化、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改进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四)瞄准专业诊改,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内核,没有相对稳定的专业规模,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实施专业诊改,是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举措,是整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与关键,也是贯彻落实上级文件和学校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双高”建设、“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学校以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诊改为重点,对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9大任务,对标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湖南省二类品牌专业建设标准和职业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按照零点诊改→重点诊改→全面诊改的步骤,诊断病因,查找问题,不断进行整改提升,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十一、项目研究的特色与创新当今是打造质量的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保证教育质量,创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质量文化,要注重现代质量文化的建设,包括以人为本的文化、自律文化、合作文化、开放文化、创新文化和法治文化等,同时要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工作新常态,因而如何形成民办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是本课题研究的特色。(一)观念创新本课题是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政策的背景下提出的,属于热点问题,因而从观点到研究的内容都是比较新。(二)机制创新本课题研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工作的新机制,依据国家和省厅的相关政策,结合民办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有利于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可持续、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三)制度创新建立与诊断改进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引导和支持民办高职院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可以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