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能力_第1页
第十一章能力_第2页
第十一章能力_第3页
第十一章能力_第4页
第十一章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十一章能力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重点是掌握其知识点。知识点:能力概念,能力、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能力的种类;。智力及智力结构的理论——智力概念、智力结构理论——单因素论,二因素论,三因素论,瑟斯顿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理论;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比率智商;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离差智商,IQ的含义,如何科学对待智力测验结果;能力的个别差异——一般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类型差异;、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指与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基本因素。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掌握动作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一个有绘画能力的人,能较快地掌握绘画的方法和技能;—个有音乐能力的人,学习音乐会比音乐能力较低的人更容易一些。此外,能力的高低也影响人活动的效果。尽管影响活动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动机水平、知识技能、熟练程度、花费时间、身体状况等,但在影响活动效果的诸因素中,能力是最基本的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高的人比能力低的人就是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结果。能力高的人之所以会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是因为他的综合心理特征与活动的要求相符合。在人类的活动中,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它对人的智力与体力,也即人的这些方面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多种能力的结合。例如,大学生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具有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从事美术学习的学生要求形象记忆力、彩色鉴别力、视觉想象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如果一个人能力的某种结合符合于活动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便能顺利地、高水平地从事某项活动,表现出有能力,如果另一个人不具备活动所要求的能力,他的活动效果就较差。由此可见,能力是与活动的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二、能力、知识、技能能力作为符合活动要求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它是在个体中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行为系统、与知识、技能既有联系又相区别。技能技能是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行为方式,能力不是行为方式巩固的结果,而是借以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巩固的结果。如果说技能的形成是通过反复练习而使行动方式巩固下来,那么能力的形成便是调节行为方式的相应的心理过程的概括化,从而达到从一种活动到另一种活动的迁移,并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知识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例如,哲学是人类最高的知识形式,它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认识能力则是调节认识活动的心理活动的概括化体系。如果说学会一个数学公式,掌握推导这个公式的步骤以及推导过程中需要的一切其它公式,这些都属于知识的范畴,那么调节推导过程的分析、概括、推理等活动的动力性质便属于能力的范畴。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的前提。没有最起码的感受力、记忆力、感性知识就无法获得。没有一定的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理性知识也难以掌握。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它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深浅和巩固程度,同时,掌握知识过程也会促使能力的提高。但二者的发展却可能不一致,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具有相等水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的能力不一定在同一水平上,而具有相同水平能力的人也不—定能获得同等水平的知识和技能。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但是两个学习同样优异的学生,一个可能是才能出众,另一个则可能主要依靠刻苦攻读。因此,教师将对前者的学习成绩不满意,虽然这个学生的知识并不少于另外一个学生。教师不满意的理由是因为这个学生还不够努力,按他的能力应该学习成绩更好一些,知识更巩固一些。在有经验的教师看来,同样的学习成绩反映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表现在一个认知能力很高的学生身上,表明他的学习努力程度还有待于提高,而对另一个认知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说明他现在的成绩是通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的。三、能力的种类能力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能力的倾向可以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符合许多基本活动要求的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观察力等等;特殊能力是指符合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等。能力按其创造性程度,可以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再造能力的人,能迅速地掌握知识,善于按照所提供的样式进行活动,这种能力符合学校学习活动的要求,而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善于创新,这种能力符合创造活动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也都具备一定水平的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在程度上差异极大,这种差异称之为能力差异第二节智力和智力结构理论一、什么是智力智力是人的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也称智能。对智力概念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和古希腊二千多年前,科学智力研究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至今心理学界对智力定义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我国古代史书《国语》把智力概括为“言智必及事。”三国吴韦昭注:“能处事物为智。”所谓“能处事物”大体上相当于现在心理学教科书中所讲的“能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192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曾邀请13位专家对“智力”下定义,结果每个人下的定义均不相同。20世纪9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什么是智力?》一书的写作过程中,曾邀请56名当代研究智力的专家给智力下定义,结果他们下了55个不同的定义。可见,心理学界对智力究竟是什么的认识还远未达到较为一致的看法西方心理学对智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解释:(一)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高的人是善于抽象思维的人。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推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把智力解释为“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能力。又说:“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种要素。”(二)智力是学习的能力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代表智力水平。智力高的学生,学习知识快、获取和保存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获取和保存知识少。有人认为,智商在105以下的高中生不易考取大学,智商在120~125的高中生可考取理想的大学。例如,亨曼认为:“智力就是获得知识及保持知识的能力。伯金罕姆指出:“智力就是学习的能力”。(三)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愈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愈强。例如,德国心理学家斯腾认为“智力就是有机体对于新环境充分适应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将智力定义为:“根据事实或真相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四)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抽象的概念,离开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的含义。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定义,因为它并没有对智力的内涵做出规定。心理学家布朗比较全面地概述了智力的概念,他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境的能力。弗拉维尔也曾提出,应该用广义的认知来代替狭义的智力,他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认知包括人类一切与知识和思想有关的心智能力与过程。(五)智力是综合的认知能力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指的是人的认知能力,也就是在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心理学家的认同。例如,1987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辛德曼和罗斯曼的研究,他们统计了1200多名心理学家对智力下的定义,发现对抽象思维或推理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特征认同的一致性极高,达到99.2%—96.0%,对另外七种能力特征的认同也达到中等一致性,它们分别是:记忆(80.5%)、适应环境的能力(77.2%)、精神运动速度(71.7%)、语言能力(71.0%)、数学能力(69.7%)、一般知识(62.4%)和创造性(59.6%);而只有25%以下的学者认为成就动机、目的指向性和感觉敏锐这三种能力特征是智力的主要成份。二、智力结构理论对智力定义的看法不同,会直接导致对智力因素构成的不同认定,而智力究竟由几种因素构成,历来是智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键?对此,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提出智力的单因素理论,有人提出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也有人提出智力的多因素理论,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分析智力的结构对于了解智力的本质,合理设计智力测验,认识智力发展规律,制定智力培养和教育计划都是十分必要的。国外主要的智力结构理论有下列几种:(一)单因素论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有高低之分,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高尔顿、比奈、推孟为其代表,他们都主张智力是能力的一个种类,是一种单因素的结构,因此,他们编制的量表都只是提供一个单一的智商分数,也就是说,只测量一种能力。(二)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能力的二因素学说。这个学说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构成的。要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具备g和s两种因素。例如完成a作业需要g+s1,完成b作业需要g+s2;而完成c作业则需要g+s3,g因素参与所有的智力活动,而s因素只参加不同的活动。根据这种学说,在能力结构中,第一位和重要的是一般因素g。(三)三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他第一个以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他提出人可能有的三种智力:(1)社会智力,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能力。(2)具体智力,即一个人处理事物的能力。(3)抽象智力,包括心智能力,特别是处理语言和数学符号的能力。他还设计了CAVD测验,包括填句(C)、算术推理(A)、词汇(V)和领会指示(D)。这种智力测验主要用来测量抽象智力。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一个整体的结构,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主要包括:(1)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2)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能力),并且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3)创造能力,这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四)瑟斯顿的群因素论与上述强调一般因素的二因素学说相反,英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了智力的群因素学说。根据这个学说,能力由许多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他总结出大多数能力可分解为七种原始的因素,即计算、词的流畅性、言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他对每种因素都设计了测验。然而,实验的结果同的他设想并不吻合,每种能力与其它能力都有正相关。例如计算与词的流畅性相关为0.46,与言语意义相关为0.38,与记忆的相关为0.10等,言语意义与词的流畅性的相关为0.51,与记忆的相关为O.39,与推理的相关为0.54。这说明各种能力因素并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可以找到一般因素。以上学说对能力结构的认识都有其积极作用。但由于它们都是来自对测验结果相关系数的分析,虽然看到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的作用。却把两者绝对的对立起来,没有从人的实际活动中认识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辩证关系。对活动的分析证明,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是辩证而统一的。一方面,某种一般能力,当它在某种活动领域得到特别的发展时,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的组成部分。例如观察力属于一般能力,但在机械操作中,机械师运用一般观察力区别机器结构的细节,他们在察看机器运动性能的过程中便发展了敏锐的机械观察力。另一方面,在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一般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因为机械师在从事专业活动中培育的机械观察力,有可能迁移到其它活动领域,成为心理活动的概括化系统,表现出他的精细观察能力的个人特点。因此,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某个方面的发展,而一般能力则是在种种特殊能力发展基础上的概括化。离开活动,既谈不上特殊能力,也谈不上一般能力。(五)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力结构设想,称为“智力结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智力因素是有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变项构成的,它象一个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立方体;每个变项由一些有关的因素组成,因此他就以人为的排列组合的方法,提出人的智力可能由120种因素组成。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的第一个变项是操作,它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五种智力类型;智力的第二个变项是成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它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和含蓄六个方面。每一变项中的任何一个项目都可同另外两个变项中的任意两项结合,一共可得4x5x6=120种结合,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智力因素,例如将认知应用到图形上而产生一个单元,就是一种智力因素。目前吉尔福特已经发现近百种智力因素,并预示最终将会发现一百二十种。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是对智力结构认识的一个深入,这种群因素理论有助于对心理能力进行分析。(图11-1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六)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1960年,英国心理学家阜南提出一种智力层次的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结构不是所谓的立方体三维结构模型,而是按层次排列的结构。他把斯皮尔曼的g作为第一层,也是最高层次的智力,第二层分为两个大因素群:言语、教育因素以及机械、操作因素;第三层分为几个小的因素群。在言语、教育方面,有言语理解能力、数量能力等。在操作、机械方面,有机械信息能力、空间能力和手工操作能力等;第四层指各种特殊因素,即斯皮尔曼的s因素。可见,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是斯皮尔曼二因素论的深入,在g和s之间增加了两个层次。(图11-2阜南智力层次结构模型)(七)艾森克的智力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在1953年提出智力三结构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维度:心理过程、测验材料和能量。艾森克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与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相类似。其中“心理过程”概念与“操作”概念相似,“测验材料”与“内容”相似;“能量”包括速度和质量。速度指被试在智力测验中的反应速度,质量指改正错误的多寡与解决问题时的正确性和坚持性等。具有同样速度的被试,有的改正错误多、正确性高、坚持性强;有的则相反。有人认为,艾森克的“能量”概念比吉尔福特的“产品”概念更能反映被试成绩的高低。20世纪70年代,艾森克从为智力是多种认识能力的总体这一概念出发提出了能力层次模型(图11-3)。他认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中的g是存在的,它是一般智力,指人类一切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例如,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属于一般智力范畴;第二级是特殊能力,指人类在各种专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第三级是与各种测验所测的内容相应的各种特殊能力的具体表现。(图11-3艾森克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八)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主张智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种是流体智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流体智力主要是先天的,能适应不同的材料并与先前经验无关的一般能力形式。例如,瞬时记忆和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都属于流体智力,由于这种智力几乎可以转换到一切活动中,所以称之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晶体智力大部分属于从学校中学到的那种能力。它代表了过去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以及学校教育的数量和深度,并且是在词汇和计算能力测量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知识、词汇、计算方面的能力,它包括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力密切联系着。这种智力表现为来自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通常这两种智力包含在任何一个智力活动之中,是很难分开的,其中,流体智力是晶状智力的基础。一些研究表明:流体智力和晶状智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而变化,在14岁左右时达到顶峰,以后逐渐下降,而晶状智力不仅能够持续保持,而且还会有所增长,衰退也缓慢,可能到60岁才渐衰退。从个体差异上看,流体智力水平的差异要比晶体智力水平的差异大。(图11-4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毕生发展图)第三节智力测验智力总是在一定的质和量的活动范畴内定义的。因此,智力既可以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智力测验就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智力测量量表来评估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智力测验是心理学应用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最好例子,它对于因材施教、人才选拔、智力缺陷的早期诊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从中国开始的。最古老的智力测验当数尧舜时期尧向舜所施的一个迷律测验。据说,当时尧欲测验舜的智能及情绪能否达到了统治国家的水准,于是,尧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里,命舜进入山林湖泊之中,看其怎样应付,结果舜并没有迷失方向,测验世及格的。中古自隋朝开始的官方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上就有智力测验的味道。1、孔子曰:上人者,可以语上也,下人者,不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2、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3、刘劭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4、诸葛亮观人七法: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以词解,以观其变;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性;晓之以利,以观其廉;期之以事,以观其信。前四种数问答法,又叫面谈法,后三种属情境观察法。5、宋代人所撰《孔子系语》中列出观人九法: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敬;烦使之以观其能;猝然问焉以观其知;急之一期以观其信;委之以事以观其仁;告知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侧;杂之以处以观其色。课为情景模拟测验的精要。6、刘勰设计的“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属于注意分配测验。7、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有周岁试儿“抓周”,流传很广。8、流行于民间的五巧板、七巧板、十五巧板。9、九连环10、华容道11、科举考试:帖经(填空);口义(口试);墨义(笔试);策问(政事问答);诗赋(杂文)。但是,采用系统而又科学的方法测定智力却仅仅始于20世纪初,1905年,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量表,即比奈—西蒙量表,此量表的出现,标志着科学智力定量评估方法的诞生。一、常用的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的种类非常繁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并在国际上通用的智力测验是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一)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推孟在对比奈—西蒙量表多次修改后,于1916年编制的适合美国人应用的智力量表。该量表以年龄作为计量智力的标尺,规定某个年龄应该达到的某一智力水平。量表共有142个项目,所有题目都按年龄排列。为了将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其他不同年龄孩子进行比较,推孟使用了智商的概念,用智商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准,从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关系对个体的相对智力做出估计,这一结果称之为智力商数,简称智商。推孟采用了人的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计算智商,所以用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得出的结果称为比率智商。计算比率智商的公式为:IQ(智商)=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x100(式11-1)比如,一个儿童的实足生理年龄为8岁,智力测验的分数相当于一个10岁儿童,那么,他的智商就是IQ=(10/8)×100=125。从计算智商的公式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如果大于实足年龄,智商就超过100,说明智力水平高;如果二者相等,智商就等于l00,表示一个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如果心理年龄低于实足年龄,智商就小于100,说明智力水平低。不同IQ值的含义见表11—1。表11-1IQ的含义及其在人口中的分布比例智商评价等级人口中所占百分比139以上120-138110-12990-10980-8970-7970以下极优秀优秀中上中等中下落后临界智力落后11118461563比率智商的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它忽视了在成人阶段,人的心理年龄并不随生理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事实,这一缺陷使得比率智商在衡量18岁以后的成人时,出现年龄越大智商越低的现象,也使得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一直无法在成人中使用。(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一套智力量表,此套量表包含了三个年龄量表,它们分别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l)。在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中,智商已不是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所用的比率智商,采用了一套称为离差智商的新的智商计算方法。所谓离差智商,指的是以同年龄组被试测量成绩的总体平均数作为参考分数,来表示某一被试的智力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IQ=100十l5Z(式11-2)式中:Z=X-M/S(式11-3)公式11-2中的Z代表标准分数,X代表个体的测验分数,M代表团体平均分数,S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离差智商提出的根据是:人的智力测验的分数是按常态分布的,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平均水平(IQ=100),智商分布的标准差为15,这样一个人的智力就可以用他的测验分数与同一年龄的测验分数相比较。由于离差智商的常模(对照标准)是按年龄组取样和制定的,所以它就克服了比率智商无法在承认人群中使用的的缺点。以上两种智力测验都属于个别测验。由于个别测验不适合大规模的团体测试,因此,又出现了一些团体智力测验。如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学生团体智力测验、军队α测验、军队β测验等团体测验,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科学对待智力测验的结果智力测验是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而诞生的,现在已被广泛用于教育、医学等领域,为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因材施教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指导。但是智力测验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科学地对待智力测验的结果。(一)智力测验更多地测量的是与学业成绩相关的能力智力测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及其分布状况,但是智力测验获得的结果并不是智力本身,它只是测量了代表人的智力的行为,而且一个测验不可能包含所要测量行为领域的所有可能题目。所以,智力测验所评估的智力并不能代表智力的全部,更多的是测量与学业成绩有关的能力。2、智力测验的结果并不是预测人未来发展的唯一指标智力测验虽然可以作为了解人的部分智力及测量学业成绩的工具,但是智力并不是预测学生未来发展的唯一指标,智力与一个人的学习、创造力、成才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还受动机、人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决不能把测验的结果作为预测行为的唯一条件,去预测一个人的未来事业的成就或者生活的圆满程度。3、对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要有发展性智力测验所测的只是学生现在已经具有的智力水平,而任何一种智力测验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难免会有误差。所以,对智力测验的结果的解释必须慎重,不能仅凭一次测验就断然地下结论,要树立智力的培养观和发展观,避免由于智力测验的分数引起不良期望的负面影响。总之,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智力测验,既要看到智力测验积极的、有用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足和弊端,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滥用智力测验;还要注意把智力测验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评估人的智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智力测验。第四节能力的个别差异人的能力有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量、质和发展三方面来分析。从量上来看,有人能力水平高,有人能力水平低,这是能力水平的差异。从质来看,完成同一种活动的同样成绩,不同人可能采取不同途径或不同能力的结合,这一般称为能力的类型差异。从发展来说,有人能力发展早,有人能力发展晚,这就是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前两种差异称为一般能力的个别差异,后一种称为特殊能力的差异。研究能力的个别差异,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它为社会和教育提倡“各尽所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一、一般能力的个别差异(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人的各种能力都存在着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比另一个人的成就高,就表示他有较高的能力,能力的高度发展称为天才。与此相反,一个人活动的结果不好,一般说他是一个能力低下的人,智力落后是能力低下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属于病理的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智力落后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3%。为了治疗或教育的目的,把智力落后分成若干等级:,智商一般在50—69,是轻度的或可教育的智力落后者;智商一般在25-49,是中等的或可训练的智力落后者,一般智商在25以下,是严重的或需监管的智力落后者。对于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特点的许多研究表明,这些儿童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也比较狭窄,并且带有内容笼统、贫乏的特点。对词和直观材料的识记都较差,再现中发生大量歪曲和错误,一般缺乏逻辑的意义联系,言语出现迟、发展慢、具有意义含糊、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的特点。在从事比较和认知活动中,表现缺乏概括力,不能完整地认知客体,正确地概括材料特别困难。这些都说明,智力落后不是某一种心理过程的破坏,而是心理活动的各方面的分析综合活动水平的低下,概括能力的缺乏。关于智力落后的原因,在医学上已经区分出生前造成的“先天性”原因和生后造成的“后天性”原因。据研究,二者的比例大致是八比二。在先天性的原因中,纯属于遗传的并不多,多数属于胎儿期脑障碍的问题。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量的特征,都以某种方式影响着能力的水平。能力的高度发展取决于这些心理特征在活动中的完善结合,各种能力的最完善的结合被称为天才。一个具有多方面的高度发展能力的人,其知觉往往全面而概括,既准确又迅速,其注意易于集中、稳定、灵活,范围较广,记忆通常迅速、准确而且巩固,其与所从事的活动有关的想象也是丰富和新颖的。尤其重要的是,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常是其主要特征。(二)能力类型的差异人们之间在知觉、表象、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能力类型的个别差异。例如:一些人的知觉属于综合型,这种人知觉的特点是富于概括性和整体性,但是分析方面较弱。而另一些人的知觉则属于分析型,他们知觉的特点是有较强的分析力,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不够。第三种人的知觉兼有上面两种类型的特点,属于分析综合型。在表象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着能力类型差异,有一些人视觉表象占优势,有一些人听觉表象占优势,还有一些人运动表象占优势,也有一些人几乎在同等程度上运用各种表象。与此相应可以划分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混合型四种表象类型。记忆的类型差异也与表象的类型相似,这种差异表现在人们怎样记忆材料。一些人运用视觉记忆较好,另一些人运用听觉较好,第三种人在有运动觉参加时识记较好,第四种人运用多种记忆表现较好,与此相应可以划分出四种记忆类型,即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实验结果证明,一般人多属于混合型。人的言语和思维也存在类型差异。有些人的言语特点是形象的、情绪的因素占优势,属于生动的言语类型,另一些人的言语特点是概括的逻辑的联系占此势,属于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能力的类型差异,除了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可能采取不同的途径外,还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不同人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例如,对三个学习音乐成绩最好的学前儿童进行观察表明,其中一个儿童的特点是有较强烈的曲词感和很高的听觉表象能力,而节奏感较弱,第二个儿童的特点是有很好的听觉表象能力和强烈的节奏感,曲调感较弱;第三个儿童的特点是有强烈的曲调感和音乐节奏感,而听觉表象能力较弱。类似的情况在运动能力中也有表现。高度的技艺和体育运动方面的成就,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达到。例如对击剑运动员心理特点的研究证明:有一些反应速度并不突出的运动员使用高度发展的观察力和“感觉因素”(正确估计情境与及时做出动作的能力),另一些运动员以一般的灵活性与坚韧力为突出的特点;第三种运动员则有强烈的攻击力量和必胜的坚强意志。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类似的情况也存在。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能力被另一些能力所代替所补偿的事例,如不能马上在平面上画出形象投影图的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推论达到必要的结果。教师经常看到不同学生对一问题的解决,所采取的独特的办法。总之,完成同一活动的同样顺利的基础可能是各种能力各式各样的结合,也就是说不同人可能在心理上从不同途径达到相同的实际结果,这种情况使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愈发地扩充了。阅读资料11-1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方面的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从心理学家大量同类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一、男女两性的智力从总体发展水平上具有均衡性,难以判断究竟孰优孰劣。首先,从发展变化的年龄倾向上看,在青春期以前女性智力略优于男性;而青春期开始后男性又优于女性,此现象说明,男女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互占优势,但在总体上是平衡的;其次,从两性智力层次分布情况看,男性智力发展很好和很差的人数较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而女性智力发展比较均匀,男女两性的平均智商无显著差异。在学业成就和学习成绩方面,男女两性相比,显示出不同的倾向:男性成绩优异、事业成功者与学习成绩差、无所作为者较多,两极分化现象显著;而女性以中等者居多,总体上也是平衡的。第三,男女两性在一般智力测验成绩上显示不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即使有些方面存在差异,也只是量的问题,而非质的问题,其统计检验值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二、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的特点上存在不平衡现象,各有其发展的优势领域。男性在数学推理与空间关系方面优于女性;女性在语言能力方面优于男性,女性获得语言早,语言运用,尤其是在词的流畅性方面最占优势,而男性在语言推理方面占优势;在空间能力方面,女性的听觉能力、声音辨别和定位能力明显优于男性、男性的空间知觉能力又明显优于女性;在认知活动中,男性更多的偏于逻辑思维,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能力强,女性则偏于形象思维,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能力强。当然这些特点并不是绝对的,不能简单地评价和下结论。引自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68-270页二、特殊能力的差异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专门职业和行业活动中的特殊表现。他们的独特性结合表现出个人的才能特点。(一)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有表现早晚的差异,有些人的优异能力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心理学将此现象称之为“早熟型人才”或能力的早期表现。在中国历史上,有关这类人的记载颇多,例如,王勃十岁能赋,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九岁善词赋、古文。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五岁开始作曲,八岁试作交响乐,十一岁创作歌剧,日本的三轮光范,一岁八个月时就能读书写字,两岁开始写日记,六岁上小学并随广播学习中国语,十一岁就翻译出了《詹天佑传》。能力的早期发现,在音乐、绘画领域中最为常见。据统计,儿童在三岁左右开始显露音乐能力的情况最多。这些特殊能力早期发展较快的儿童通常被人称为“神童”,其实并不是神秘的事情。既然素质对能力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那么在脑与神经系统的某些方面所集中的某些先天特点对某种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或促使它们在早期得到突出表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环境的影响、家庭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也是发展能力必不可缺的后天条件。儿童刚出生的最初几年,所受的影响主要是家庭影响,因而儿童能力的早熟,与他们受教育的条件直接相关。缺乏早期成就的人,并不能被认为将来不可能发展优异的能力。事实上,有些人的优异能力或天才表现较晚。达尔文在年轻时被认为智力低下,后来却成了进化论的创始人;爱迪生在中学时并没有被人们发现是“发明天才”,反而被看作是学业成就不良的学生。哪些优异能力表现较晚的人,被称作“大器晚成”型人才。第四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关于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曾提出过许多假设,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就绘制过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图。他认为,人的学习能力在23岁左右将达到最高峰,直到45岁时,其学习能力并不低于17—18岁的学生,但到45岁以后,学习能力就显著下降。布卢姆在1964年曾作过一项研究,他根据自己对l000名被试的跟踪调查,提出智力发展假说。他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那么,5岁之前就可以达到50%,5—8岁又增长30%,剩余的20%是在8—17岁获得的。在布也证实了人类智力发展存在非匀速增卢姆之后的其他研究长的现象。对脑电波的研究表明,儿童脑的发育在5-6岁和13-14岁存在两个加速期。(图11-5智力成长年龄曲线)心理学家贝利用3种智力量表,对同一组被试跟踪考察达36年之久,根据贝利的研究,1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贝利的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智力成长的年龄曲线(图11-5)。表11-2不同年龄的智力变化年龄10—1718—2930—4950—6970—89知觉10095937646记忆95100928355比较、判断72901008767动作、反应速度88100979271合计355385382338239如果把不同性质的智力分开研究,则发现衰退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如手眼协调、动手操作以及技术能力一般从33岁开始表现出衰退现象,到66岁衰退速度加快,而写作能力约在65岁之后才开始出现衰退现象。不同年龄的智力变化见表11-2。表11-2是测量许多人以后计算出来的平均数,其实不同的人的智力衰退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智力水平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智力衰退的年龄会推迟,而且衰退的速度也较为缓慢。二、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先天和后天两大方面。先天的因素指素质,后天的因素指对素质产生影响的环境、教育、社会活动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受其它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这是个性心理特征内部的相互作用。总之,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又常交织在一起,下面分别叙述这些因素。(一)先天素质对能力形成的影响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基础——素质。素质是有机体天生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能力的形成就无从谈起,生来或早期聋哑的人难以形成音乐能力,双目失明者不可能发展绘画能力,胎儿期脑障碍所造成的素质缺陷是阻碍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神经类型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能力的形成。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所决定的条件反射或反射分化形成的速度和巩固性、动力定性的速度和改变的难易等素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从事各种活动的顺利性。根据捷普洛夫实验室的研究,神经过程的强度与感受性有相反的关系,神经过程弱的人反而感受性高,捷普洛夫说:“如果允许类比的话,可以把弱的神经系统比作非常易于感光的照相底片。”神经系统特别敏感的人可能表现出某种素质特点,这种素质特点为发展某些相关能力,如高度感受性、印象丰富鲜明以及心灵组织非常细致等提供了有利条件。神经过程类型的特点,也影响知觉的广度和解决问题的速度,例如,神经过程强而灵活类型的人,他们知觉的广度比弱而不灵活类型的人要大得多,具有灵活神经过程的人,比神经过程不灵活的人,在解决问题的速度方面要快得多。(二)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1、营养状况胎儿和婴儿的营养状况,影响他们脑细胞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他们的智力。近年来的研究为这种假说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生长,分为神经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神经细胞体积的长大两个阶段,其第一阶段大约在出生后一年左右完成,此后,神经细胞的数量就不再增加了。在这个阶段中,如果营养不良,就会影响胎儿和婴儿脑细胞的数量。就目前所知,营养不良可以造成脑细胞数目低于正常发展的数目,上述结论是近来科研的新成果。母亲和胎儿的营养不良影响心理功能,这是—种环境现象,是母体的化学、环境影响儿童智力的一种表现。儿童在胎儿期或婴儿期,身体和脑都在迅速发育,脑的机能活动依靠由血液输送的养料来维持,母亲的乳汁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为细胞提供着必要的化学养分,从而保证脑细胞的机能活动,这是营养对儿童智力影响的环境因素。类似的现象在人类智慧发展史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到,例如,恩格斯早就指出,食物化学成分在猿转变到人过程中的作用,他说,肉类食物几乎是现成的,包括着为身体的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能够一代又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2、早期经验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趋势。为此,不少学者提出,智力发展的一般情况是,如果把17岁的人达到的智力水平比作100%,那么,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将达到50%的发展水平,其余的30%是4—8岁之间发展的,剩下来的20%是在8—17岁之间获得的。因此,早期经验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一生能力发展的水平,这种情况应当引起家庭和幼儿教育学校的高度重视。有人研究了家庭中环境刺激的质与量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发现六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和母亲交往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生动的或社会性刺激比不生动的或玩具类的刺激对婴儿心理发展更为有益。家庭成员与婴儿交往频繁,婴儿就有更多发音,呀呀学语的反应以及指向性的反应,特别是言语交往的机会增多,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决不意味着这种影响是一成不变和不可弥补的。有些幼儿家长由于不懂得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现,忽视成人与儿童的交际,使得这些儿童早期的智力普遍低于在交往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但也有很多事例证明,曾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早期岁月的儿童,随着以后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心理交际环境的改变,智力的发展仍然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阅读资料11-2“母亲印刻”现象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概念的提出,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中发现的。行为学家在研究小鹅的行为时,曾发现小鹅在出生后的最初阶段,有一种对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追随的行为特点,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叫做“毋亲印刻”现象。研究者认为,出生后的最初阶段是认母的“关键期”。还有的动物行为学家在研究恒河猴的社交行为时发现,恒河猴出生后的头60天至90天被完全隔离,其后如果被重新放回到猴群中生活,其社交行为不受严重影响;如果被隔离长达6个月,则重回猴群中后的社交行为会显得不正常,但所受损失是可以补偿的;而如果出生后的头两年被完全隔离,则其后的社交行为不但不正常,且受到的损害也无法补偿。因此研究者认为,出生后第4个月到两岁前是动物获取正常社交行为能力的“关键期”。即在动物的早期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最易形成,如果超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时期就称为关键期。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实验发现的现象应用到早期儿童智力发展中进行研究,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许多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4-5岁以前,其中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在2—5岁,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在5—5.5岁,词汇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5—6岁。如果这些能力在关键期得不到发展,就会使智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引自: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教育内容与方法人在接受前人创造的劳动工具和知识经验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但怎样接受前人的遗产才能使儿童得到及时的发展呢?这依赖于掌握知识、技能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即教育、教学和教学法的问题。教育与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不仅运用分析、概括的方法去讲授课程的内容,而且引导学生把这样的方法作为遇到问题进行思维的手段。这样,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外部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就会逐渐转化为内部的概括的思维操作。不同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水平,教师把抽象难懂的教学运算或结构复杂的汉字教给儿童,需要寻求良好的方法。实验证明,运用发现法讲授小学数学知识,利用汉字结构规律进行汉字教学,不仅有助于儿童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法是实现教学任务的手段,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把似乎是缺少能力的儿童塑造成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曾作过实验,他选择了一些似乎缺乏音乐才能的儿童,对他们实施特殊的教学方法,训练他们形成了比较良好的音乐听觉。还有许多心理学家采用特殊的方法在较低的年级讲授高年级的教材,结果大多数学生不仅掌握了高年级的课程内容,而且提高了他们思维发展的速度。(三)实践活动对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人所接受,外部条件对人发生作用的条件就是必须通过本身的实践。这就是说能力是在人与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劳动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职业的劳动制约着能力发展的方向。例如,炼钢工人通过炼钢炉内火焰的颜色辨别炉温的能力要比一般人高,这与从事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分不开的。在转炉炼钢中,工人不能直接观察到炉内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只能凭借火焰的变化判断炉内的情况,经过长期的实践,提高了自己颜色辨别感受性。对于微小音高差别的识别,钢琴家的感受性不如调音师。这是因为钢琴手是在别人调节好音调的键盘上工作,而调音师的工作则要求他不断用自己的听觉辨别各种音高。不同的实践任务向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人们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不断地稳定自己的感觉阈限,从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因实践任务的不同,促进能力向不同方向发展并达到高度水平的事例很多。整天和油漆打交道的喷漆工人养成了非凡的辨别漆色的能力,有经验的喷漆工能识别四、五百种之多。长期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奔驰的鄂温克族牧民,他们的嗅觉和味觉异常发达,他们只要闻或者尝一下草味,就能判断牧草的营养价值。长期从事烟草研究的人,他们的品烟能力特别强,往往吸上几口烟,就能尝出这支姻是由产于何地的几种烟草配合而成,包括新旧烟草的配合和比例各占多少,以及掺了哪几种香料,比例恰当不恰当等等。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在影响能力发展的多种因素中,实践是重要的因素。阅读理解资料11-1人到底是聪明还是笨?一、人是万物之灵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极其纷繁复杂的。大致上可以分作自然和社会两个部分,自然包括无机物(一切无生命的东西)和有机物(植物和动物),社会则是与人的生活相联系的一系列结构、制度、设施、规则等等。这种常识般的认识,是人类做出的。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世界做了如此这般的划分,因为他是这样强大和有力量,以致于没有其它东西能够代替他。正因为如此,有人甚至主张将世界划为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界三个部分,以突出和强调人类无与伦比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力量。人类就个体而言,壮不过大象骆驼,猛不过虎豹豺狼,奔跑不能与羚羊骏马相比;翱翔飞腾远不敢与苍鹰飞雁同日而语;论敏锐,不如狗鼻蝙蝠耳;论灵活,不及猴子和猫;论及适应能力,人类个体必须在父母的抚养下度过十几年才能独立生活,而其时,许多动物早已当上外公祖爷了。不客气地讲,就人类本身而言,以自然的眼光看,人类是羸弱、娇贵和无力的。人类所以能够存在并发展,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取得世界主宰的宝座,全在于人类具有其它动物所没有的智慧。作为个体,人类的确弱小,但人类的智慧使他们选择了社会作为其基本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使得人类具有了比自然界“万兽之王”强大百倍的力量和威风。作为自然的一员,人类真应该自惭形秽,但人类的智慧使他们延长了自己的一切器官,并使之百倍干倍地超越了天生优越的其它动物。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从另一个角度悟出了这个道理,指出:君子并非事事能强于他人,所以如此,是善假借于物的缘故。人类便是最善假借于物的.他们向自然界借得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为自己筑造了一个无比富丽堂皇的世界和万物中绝对权威的地位。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可以让高山低头,让河水改道,让乌云消散,让星辰增辉;他们可以化千里为咫尺,视地球为一村落;自然界中兽王兽雄,无奈沦为人类悦目之物;奔马飞鸟,或为人类所奴役驱使,或成为人类盘中之餐。地球的历史很漫长,据研究已有上百亿年,而地球上人类历史却很短暂,全部人类历史不过一百多万年,而人类文明史迄今只有四千余年,但这短短的几千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足以使人类可以自豪地宣布:人是万物之灵。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其重要标志有如下几个:第一,在动物进化系列的阶梯上,人类雄踞最高一阶,而灵长类、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以及大量的无脊椎动物依次排列于其下。第二,作为智慧物质来源的大脑含量,按比例人类要远远高于其它动物。第三,人类依社会这种独有的生存方式来生活。第四,人类的行为是以改造自然界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而其它动物只能够被动地适应自然。可以说,万物之灵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一份厚礼,是历史演变的沧桑在人类身上的凝结。二、人是万物之笨打开厚重的史籍,阅遍前人的记载,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人类的历史是追求幸福的历史。追求幸福,不仅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如时间造成的历史的差异;遗传造成的品性差异;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造成的文化差异;对世界及人类自身所处环境的不理解,干差万别甚至针锋相对,但追求幸福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目的,在任何时代、任何人那里都是相同的。然而,就是这种“万物之灵”的人,在追求幸福的艰难历程中,却又暴露出其“万物之笨”的另一面。概括地讲,人类的许多自以为追求幸福的行为其实都恰好与其目的本身背道而驰,或者说目的和手段的不统一或对立是人类愚不可及的根本表现,用中国老话讲,就是事与愿违,自食其果。试看短短四千余年人类文明史记载的愚笨之举:(一)控夺性的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是人类区别于万物的灵秀之处,也是人类幸福的必要条件或者根本就是人类幸福的内容之一。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然界的种种因素如山、水、草、木、风、雨、旱、涝、暖、冷都是一个联系密切、互为因果的生态圈。人类的灵性帮助人类按照他们的愿望重新调整这个生态圈上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以利于人类更加舒适、惬意地生活,与此同时,人类的愚笨又不能或不愿看到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将导致人类的灾难。于是乎,自然在人类眼里成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随意掠夺的宝库,滥砍滥伐,焚烧埋藏,成为人类能够战胜自然界的力量标志。但是,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的生存离不开—定的生态条件(空气、水、粮食),人类要生活得好,则对生态条件有更高的要求。掠夺性地索取,最终是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合理结构和循环,招致了自然界残酷的报复。狂风、沙漠、滑坡、水土流失、旱涝、酸雨、污染……这一切,究竞说明了人类的聪明呢?还是说明了人类的愚蠢?比之那些仅凭借上天赐予的机能而生活的世间万物的自在、迢迢、恬淡,人类一定会多几分激昂、自傲,恐怕也免不了几许惆怅和烦恼。(二)无休止的争斗改造社会以适合人类发展的需要,这是人类的又一重大任务。改造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更加能够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来造福于人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放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贤哲的社会理想,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在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的著作里都有所反映,如英国的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乌托邦、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的小国、法国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设想。而在世界上拥有绝对多信徒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表达了对既有社会的失望、厌倦和对美好社会的神往。至于不胜枚举的民俗、民谣、文艺作品所表现的各个时代、各个国度、各种肤色、各种阶层的人对美好生活、理想社会的渴望,则反映得更为真切、质朴。可见,社会不仅是现实中人们生活所必须依赖的,而且是人们幸福生活实现所必须借助的手段。既然人类都有使社会更美好、更公平的愿望,以此为基础,人类理所应当地建设一个大同社会,但是,事实上远非如此。据统计,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大小战争共有一万余次,死亡人数以数十亿计。人类目前所拥有的核武器足以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毁灭50次以上,人类对于同类的残杀,其手段之高明,其用心之残忍,其破环之剧烈,其危害之严重,地球上没有其他任何生物可以相比拟,每次自以为是地为生存幸福的斗争,其结果都是对人类真正幸福的背离和否定。(三)逆行桩桩人类还有许多的作为,也是所为与所愿相违背的。譬如,目的是求得合作、共济、互惠和发展,却选择以势压人、以强凌弱的手段,总想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结果引起分裂、反抗。骁勇威武的秦始皇,积累世代之功业,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遂一声令下,书同文,车同轨,割天下为九郡,设朝内有百官,收缴天下兵器销烁于咸阳铸成十二座金人,以绝民乱之后患,最后甚至焚烧百家之书求其一言,坑杀饶舌群儒以废杂鸣,可谓气绝山河了。据此,秦始皇撷三皇五帝之称谓,并冠以始字为其称谓,从而设想秦朝社稷以他为始可以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了。孰料他本人猝死沙丘,尸骨未寒,则天下大乱已至。堂堂大秦未终二世便气数已尽,始为后人笑。又譬如,人人都渴盼真诚、善良,但每个人自己却选择虚伪和邪恶为铠甲,以为这样就可以骗取他人的真诚和善举,孰不知“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还有,人人都渴望成功,而又不愿履历成功的艰辛过程;羡慕权势和名望,却畏惧书房的孤影青灯;佩服世界冠军的飞扬神采,而厌恶挥洒点滴汗水;每日以扫天下壮其情怀,但又不肯打扫自己容身的一向小屋。不洒落鲜血,那有自由的花儿开?凡此种种,哲人们称之为南辕北辙,或戏谚为缘木求鱼,真可谓中肯,淋漓尽致.可是细细琢磨,我们大家谁不都是这样?至少谁不也有这几分影子呢?人类往往自夸为富于理性,善于抽象,因而成为万物之灵,但是理性的人类比起以本能生存的动物来讲尚有几许不及之处。动物春期求偶,每每炫其美丽,示其雄武,以博得异性欢心,而对于那些雄武有力而健美的求爱者,雌性往往情有独钟,在优胜劣汰这一法则面前,倒也个个平等。说到了人类生活,古今中外退婚、抢婚、强婚的事屡屡不绝,理性化使得人类生活变得这样复杂,以至于人类婚姻生活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搞得悲剧不断。所以,爱情问题成了人类永远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而又永远希望解决的矛盾。心理学者实验表明,一定件的训练与强化,可以使动物实验所用的小白鼠形成固定的行为,譬如走迷宫、揿杠杆等相对复杂的行为,而在文明人类中,世世代代积累的经验以及个体的经验竟然不能够制止许多愚蠢的行为,譬如“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流传两千多年了,而以行不义而自毙的人——有些自以为极聪明的人——代代有后来者,不绝如缕。“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客观上确实是人类生活中部分人行为的样式。由此可见,在涉及人类自身生存和生产的大事上尚有如此多的逆行,为了缁铢的家私、蝇头小利、谬妄虚名而不遗余力者,怎能一一列举。至此,不客气地说,人类确是万物之笨。万物之灵与万物之笨往往统一?万物之灵为什么又干出万物之笨的笨事?人类社会中演出的悲剧既出自人之笨举,同时也说明了人是万物之灵,灵与笨既矛盾又统一,这也是为什么悲剧不会在简单的动物身上发生。既然生命进化,社会发展把人必然推到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的环境中,如果一味怪罪人的理性使问题复杂化或者慨叹人再也回不到原始单纯自然状态下都是不现实的态度。我们的聪明招致了动物所没有的烦恼,这说明我们还不够智慧,在目的手段的统一上技术不够娴熟。面对残酷的生存斗争、艰难的人生道路,我们只有使自己更智慧些。那么要走出困境,首先让我们来寻找一下何以产生笨举的原因,我们容易陷入什么样的误区?三、从万物之灵到万物之笨人生旅途中,万物之灵堕马而落,成为万物之笨,一般不外乎难逾如下几大关隘;(一)鼠目寸光许多人只知以自己为中心,只看到自己周围的小天地。以此作为分析、判断事物进而作为采取行动的决策依据,这样招致了失败,导致作出笨举。要克服鼠目,则必须通晓两个规律:一是人的认识规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这一条对任何人都没有区别,问题出在,有的人知道认识都有浅、近、表,所以不甘心止于此,而力求透过它们达到深、远、里,从而真正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出合乎事物逻辑的判断以取得成功。古代一边塞老翁,养有一匹骏马,十分爱惜。一日骏马跑失,旁人为之惋惜,老人泰然答曰:此马丢失,焉知非福?果然不久,此马回家时带来了几匹野马为伴。旁人又恭贺老者的意外所得;老人却谈然答曰:此马复得,焉知非祸?没过几天,老人之子骑马嬉戏,不幸落马致伤。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深刻地指出:“祸今,福之所倚,福今,祸之所伏。”世界万物本来处于变化之中,只有认识到这种变化,并相应地做好必要的精神准备,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居庙堂之高而思危,处山野之远而思进,万变不惊,临危不乱,中国古代典籍中类似的睿智古训,诚为洞明世事的表现,更是防治鼠目的良医。二是要通陷入类自身的弱点所在。在处理得与失、眼前与将来等一系列问题上,人的基本弱点是急功近利,功利面前.往往失去理智,功熏利诱,就像给人戴上了一副鼠目眼镜,望远辙不逾寸,继而闹出笑话。韩非子讲,有一农夫种了一些禾苗,觉得禾苗生长太慢,决定助苗生长,他把禾苗都拔高了一点,顿觉禾苗高了许多,心中大喜,孰料未及苗黄谷熟,禾苗纷纷死去,原来,揠苗之举,不但毫无益于禾苗速长,反而扼杀了禾苗生命。急功近利还往往使人们做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蠢事。中国古代有个人欲富而无门,且致富愿望很强烈,遂选择了偷盗这条捷径,但偷盗离去时往往会撞动警铃,会被抓住,他想出将耳朵堵住,不就听不见铃响了吗?孰料自以为安全无恙的他携所偷物品一出门即被抓获,原来他所堵的只是自己的耳朵而不是抓他的那些人,这是所谓自欺欺人的典型。此外,杀鸡取卵、挖肉补疮等绝妙的成语,都是对这些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人的极好画像。(二)利欲之扰人类无论就其全部或就其个体而言,都是有利益要求的,这是人类的基本生物特性之一。从自然的角度看,一切生物都有趋利避害性,这是保持它们生存的基本前提。潮湿的河岸生出许多小草而风沙戈壁却寸草不生,是谓小草趋向有利于生的水分和阳光,逃避它无以生存的干涸、暴晒。间种农作物,在选择物种时总是大有讲究,只有二者或更多的作物之间生长规律和生存条件互不矛盾时,才可间种成功,这是因为利害分配在它们那里是均匀的。此外,向日葵随太阳移动而调整方向,牵牛花随日出日落而开放闭合,都是植物趋利避害性的典型表现。动物界的趋利避害的表现较之植物要复杂得多。大雁冬南夏北,刺猬、蛇等冬眠,骆驼、羊等每年夏天掉毛,都是俯拾可得的明证。更为精妙的是如虎、熊、狐、獭等动物的毛皮随季节变化而或密或疏或长或短。再从宏观角度看,动物界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链条,每一环节都相互克服、制约,“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种互为天敌的生存方式是动物趋利避害的集中表现。人类既然是自然发展的延续,既然是自然界在某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则必然也具有这种“趋利避害”性。这种特性集中地表现在巴甫洛夫所说的三种无条件反射上,这便是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性本能反射,这三者体现了索取和攻击的特性,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延续的必要条件。孟子说:“食色,性也。”这是对人类这些根本特性的智慧总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所讲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上也居于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平,代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了的当代,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成果。由此可见,对于人类,基本的利益要求是出于人类本能的,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没有这种趋利性,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从社会角度看,人类的趋利避害和动物、植物又有着根本不同,这就是社会性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根本标志,表现在:第一,关于利害,在人类那里包含了远远大于动物、植物的内涵。如果说,动物的趋利避害仅仅是为了生存和延续,趋利避害只能在内容上进行规定的话,那么在人类,生存和延续仅仅是前提,如何生存和延续得好才是趋利避害的实质,或者说趋利避害是在形式上进行的规定,因此,地位、名誉、权力、金钱等等这些动物所不懂也没有的东西,成为人类趋利避害的主要内容。第二,人类趋利避害的满足方式不是简单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而是在一套由人类精心设计制订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约束下进行,强弱优劣的标准不是由天生的遗传素质决定,而是人类在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机制中运行而取得的,违反了这些规则,则必然要为人类所据弃,所制裁。“互换律”是人类在趋利避害过程中一条先验的法则,或者是始终表现出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的基本含义是人类行为的一切动机,都是由互换原则调节的,都要做一定的价值判断。这种互换不能简单地以物质作为单位.其中精神和情感的砝码也同样重要,这种互换没有完全客观的评定标准,有时主观上对其中微妙程度的把握是无法言传的,这种交换也不一定是现实和对等的,一厢情愿和自我感觉良好足以使人沉洒其中。乐而忘返。所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思,当以涌泉相报”,“结草衔环”,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多情却被无情恼”,“剃头挑子一头热”虽为人所讥笑,却代有传人,而“恩将仇报”则为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人所切齿痛恨,这一切都反映了对平等互换的渴望和对违反互换律的行为的仇视。实际上,人类的理想社会,大既也可以表述为真正实现了在自愿基础上进行平等交换的社会。综上所述,利欲人皆有之,但是:第一,如果为了利欲,而置人类利欲的社会性内容于不顾,只知食色而不知其它,则将沦为衣冠禽兽,为人类所不齿;如果为了私利,置人类满足利欲的规则、制度于不理,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无法无天”,为人类所制裁;第二,如果为了私欲,而忽视互换律,欲以假换真,以虚换实,以己所不欲而施于人,以己之敝履换人以锦冠,以已的乖巧虚伪获得人之真情实意,那必将自食其果,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此,当利欲不能够按照一定的内容和一定的方式去满足,不能够按照互换律去索取,则必然导致笨举。(三)情欲之困鲁迅素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为大家知晓,他在世时,挥舞那支“金不换”之笔,“不仅严格地解剖他人,更严格地解剖自己”,嬉笑怒骂,为世人所敬畏。一日有位朋友前去拜访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留他吃饭。席间看见先生之子海婴很调皮且先生对孩子很耐心,便表示诧异,先生坦然,饭后铺纸题诗一首《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兔。”发“粪土当年万户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豪气的青年毛泽东,同时也写过“格外忱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的缠绵词句。“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那个不喜怀春?这是人间的至纯至善….”歌德的脍炙人口的名诗揭示了一个基本真理,即“情”是人类的根本特性之一。正如歌德所谓人间感情,舔犊之情、孝顺之情、男女之情、朋友之情的确是人间的至纯至善,是为人所珍惜、崇尚的,是人类最丰富的精神世界领域之一,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内容之一。健康美好的情感可以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给人以心旷神怡的体验,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动力,甚而至于给人以回天的魔术般的奇迹。灵秀美艳的白朗宁夫人,身患绝症,由于认识了白朗宁先生,得到了白朗宁先生高尚纯真的爱情,使她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为了情,人们可以不要家产,不要朋友,不要亲人,甚至不要国王宝座,如英王爱德华八世。为了情,人们可以献出名誉、献出尊严、献出身体、甚至献出生命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情虽美好,但情也能给人蒙上迷雾,使人在事实面前失去客观正确的判断,造成千古遗憾。“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因为爱杨贵妃,在唐明皇眼里,杨国忠之类也被委以宰相重任,结果朝臣失权,矛盾横生,渔阳颦鼓催,白绫马嵬坡,唱一曲不尽缠绵的长恨歌。因为爱褒姒,周幽王不惜燃起烽火,诸侯火速进京而受骗,博得褒姒灿然的一笑,葬送了西周八百年社稷。这是爱令智昏。再有,如奥赛罗因为嫉妒,偏听谗言,杀了他美丽的妻子苔丝狄蒙娜。人都有七情六欲,每一段情,每一恋欲,倘不自知,则时时入人之思想,结果,好其所好,恶其所恶,亡了社稷却还不知其中缘由。(四)自以为是《红楼梦》里,曹雪芹给风姐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对王熙风的一生作了精确的概括。漂亮、能干、泼辣的贾府媳妇在一阵轰轰烈烈之后,落了个“白茫茫,凄惨惨,昏煞煞”的悲惨结局,这说明了什么呢?是暗示贾府走向没落的征兆呢,抑或是说明王熙风的自以为是必然会有如此结局?人生需要智慧,智慧给人生带来成功,但是智慧绝不仅仅是指智力水平的高低,人生的智慧,其核心是一种对人生、对人生所经历环境的理解和领悟,这意味着不仅要懂得自己要如何处理对待人生中所遇到的一切事件烦恼,更要懂得别人会如何处理相对待这一切。那些人生的失败者中的许多不是没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是缺乏对人生的那种客观透彻的领悟相理解,他心中的世界和人生,主观建构的成分太浓厚,他心中的他人,主观意愿的色彩太铺陈,所谓自以为是,以主观的理想世界的所作所为来与客观的真实世界交往、应付,又希冀得到理想中的反应和回报,这岂有不败之理?世间万物的存在发展,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一世,浩首穷经,也不能够解其千分之一二,至尊至明的孔夫子尚懂得问稼樯我不如老农,问园艺我不如老圃,至于一般的,人怎敢自夸万物皆备于我心中?中国古代有位皇帝自小养尊处优,一旦总理朝政而不知世事却又不自知。一次朝臣禀报,天下大馑,民不聊生;该皇上愤而斥道;他们为何不食肉粥?此治国之主焉有不亡国丧家者?人们经常耻笑井底之蛙的狭隘和自负,更瞧不起夜郎国的山民们不知自怜、不知自省的骄狂。当然,也有不少人羡慕桃花源中不知秦汉的前朝遗民。不过可以相信,与其说人们羡慕桃花源居民的生活,倒不如说是羡慕和崇尚一种平静、一种安宁、一种恬淡,寻求内心世界中的一方净土。所以,人们倘若没有自知之明,而自以为是,那么,其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就难免有蠢笨之处了。前面已经讲过利欲的膨胀导致人的笨举,那么是不是可以从“欲”上着手来克服人的笨拙呢?佛家讲求无欲,有了欲便认为它劳心伤神地引起争斗,整日处心积虑,倘若欲不能满足,更是苦不堪言,既然欲产生愚蠢的行为,何不索性削发为僧尼断绝尘缘俗念?可是有位逃到深山的高僧专喜欢与大众讲经说法,而不愿隐处小寇与弟子终日常谈,可见高僧也是希冀得名的,要断绝俗念对于有七情六欲的我们,几乎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有没有到极乐世界我不清楚,不过我们不妨从先人哪儿得到些顿悟。既不要为尘世之事所牵制太多,但也不必弃离尘世太远而失去领略人生趣味的机会,名利不可能完全抛开,那就看淡点,超脱点,才能不听从欲的摆布。放弃一些利益争斗,退让三分你会觉得身心顿受解放,得失被冲淡,对于为情所苦的人来说无疑是“拿得起,放得下”。从当事者的迷中跳出来成为局外人,冷静地看庐山真面目,恢复人正常客观的分析能力,超脱于无聊小事,还可以使入境界升华,统揽全局,更有利于成就大事。超脱并不是对一切事都漫不经心,人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舍弃一切杂念,聪明的人总是能认清本质抓住主干,对枝端末节就糊涂一些,太认真太苛求则肯定不会心胸开阔,不能包容,更不容易相让于人,时间长了,不接受新东西,必然变得狭隘不通融,固守陈规陋习还自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