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文学史先秦文学史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概况、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历史上各种文学体裁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各个时期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特点、地位及影响;各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及其文学主张、创作成就、特点及影响。具体包括下列内容: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概况、文学创第一节 先秦文学总论第一节 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夏朝的文学:《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夏朝的文学:《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夏商朝的文学: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商朝的文学: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甲骨卜辞《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卜辞通纂》第七三五片(手写)甲骨卜辞《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铜器铭文:《小臣邑斚铭》:癸巳,王易小臣邑贝十朋,用作母癸▉(阝尊)彝。惟王六祀,彡日,在三月。铜器铭文:《小臣邑斚铭》:癸巳,王易小臣邑贝十朋,用作母癸▉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卦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大壮·上六》)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睽·上九》)卦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大壮·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九二》)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九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九二》)周朝的文学: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周朝的文学: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尚书》中的《周书》在记战国的文学: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战国的文学: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1、应用性与现实性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1、应用性与现实性2、独创性与典范性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不同的体式和风格互相争奇斗妍,各放异采。正是由于先秦文学的独创性,它成了后代文学的典范被人们所称道和取法。2、独创性与典范性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3、鲜明的地域特征《诗经》和儒家、墨家、法家的散文,产生于北方,表现了北方人民重实际而轻冥想的特点。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庄子》的奇思遐想,除了受楚文化的影响,又与齐地有关海洋的传说有关。同是北方的文学,也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面貌不同,《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差别。

3、鲜明的地域特征《诗经》和儒家、墨家、法家的散文,产生于北第二节原始歌谣与神话第二节原始歌谣与神话一、原始歌谣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初的诗歌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活实践。原始人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交往和抒发感情的需要,除了借助语言之外,他们还会发出一些抑扬顿挫的呼声。这种呼声就是歌唱的前身。当人们在有声无义的呼声中加入简单的语言,就形成了最简单的诗歌。一、原始歌谣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初的诗歌起源于人类早《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短短的四句八字,写出了人们砍削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投击野兽的整个劳动过程,是一种质朴简略的原始猎歌。《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礼记·郊特牲》中保存的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中保存的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一篇命令旱魃北行的诗: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尚书·汤誓》中有一首夏桀时的民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一篇命令旱魃北行的诗:二、上古神话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的产生是用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神话是早期人类的宇宙观,其中打上了原始社会生活的印记,也反映了原始思维的特点。二、上古神话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神话显得零碎而无系统。现存中国古代神话,主要散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中国古代神话显得零碎而无系统。现存中国古代神话,主要散见于《1、自然神话A、关于太阳的神话: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1、自然神话A、关于太阳的神话: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B、雷神: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山海经·海内东经》)C、风神飞廉: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楚辞补注》卷一洪兴祖注引晋灼曰)B、雷神: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山海2、创世神话A、天地混沌、宇宙开辟的盘古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2、创世神话A、天地混沌、宇宙开辟的盘古神话: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述异记》卷上)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B、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B、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C、女娲补天的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C、女娲补天的神话: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3、英雄神话A、“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3、英雄神话A、“鲧禹治水”: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B、“后羿射日”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B、“后羿射日”C、“黄帝杀蚩尤”:蚩尤凿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C、“黄帝杀蚩尤”: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4、传奇神话《淮南子·地形训》所记的海外三十六国: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4、传奇神话《淮南子·地形训》所记的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三、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1、创作方法:神话的主要创作方法是幻想、拟人和夸张。在神话中,古代人民驰骋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奇异的形象和荒幻的故事,展现了超现实的神奇世界。三、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1、创作方法:2、神话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美好理想和英雄气概。中国神话中的正面形象,大都具有不畏艰险,坚毅顽强,勇于斗争的特点,是牺牲自我,为民造福的英雄。这些形象,带有崇高的美学风格,给人以鼓舞和力量。2、神话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美好理想和英雄气概。夸父逐日夸父逐日3、神话是最早的叙事文学在神话中,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各具特色的主人公形象,如果把散见于各书中的有关片断集中起来,可以看到,有些古时是相当曲折和生动的。古代神话中的形象、故事情节及叙事技巧对后代文学尤其是寓言和小说有重要影响。3、神话是最早的叙事文学在神话中,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各具

第三节 《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第三节 《诗经》的结集与流传一、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在先秦,它被称作《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它作为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被确定下来,于是又有《诗经》之称。一、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二、编排体例《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风》即“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风、雅、颂的区分与音乐有关。《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风、雅、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音乐。二、编排体例《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风》“风”——乐调“大雅”《崧高》篇说:“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风”即是指乐调。《左传》成公九年说:“钟仪……操南音。……范文子曰:‘……乐操土风……’”。“土风”就是指钟仪演奏的地方乐调。“十五国风”,就是用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这些乐歌既代表了各国的音乐面貌,在内容上又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该国的风土和风俗。“风”——乐调“大雅”《崧高》篇说:“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雅”——正同时又与“夏”古字相通。“小雅”、“大雅”就是“小夏”、“大夏”。《墨子·天志下》引《诗经》“大雅”即作“大夏”。作为夏、商二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夏”,当然就是正统,所产生的音乐就是正声。因此,“雅”就是代表王朝正统的西周京畿地区的乐歌。《雅》又分《小雅》、《大雅》。“雅”——正同时又与“夏”古字相通。“小雅”、“大雅”就是““颂”——“容”《汉书·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苏林注:“颂貌威仪。”颜师古注:“颂读与容同。”颂貌即容貌。又《唐韵》容字转声借之“羕”字,即现在的“样”字。清人阮元说:“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如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之为‘颂’。”(《揅经室一集·释颂》)“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颂”——“容”《汉书·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苏林注:三、结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又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三、结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何休也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何休也说:古代还有献诗的传说《国语·周语上》记载了西周厉王时召公的话:天子听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宫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国语·晋语六》记载了晋国范文子的话: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在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古代还有献诗的传说《国语·周语上》记载了西周厉王时召公的话:四、《诗经》的年代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诗经》中最晚的作品,是讽刺陈灵公(前613--前599)与夏姬淫乱的《陈风·株林》。四、《诗经》的年代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五、《诗经》的作者只有少数作品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在那些不知名的作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各级贵族以及朝廷乐官。即便有少量民谣,也经过朝廷乐官的润饰改编而失去其本来面目了。五、《诗经》的作者只有少数作品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在那些不知名六、《诗经》的社会作用《诗经》在周代作为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祭祀、朝聘、婚礼、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又是贵族学校中的一项教学内容。春秋时盛行赋诗言志,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孔子创立私人教育,仍然把《诗》作为主要传习对象。六、《诗经》的社会作用《诗经》在周代作为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兴”、“观”、“群”、“怨”,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诗》的社会作用,是儒家对《诗》的基本要求。孔子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七、《诗经》的流传秦朝建立之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民间保存的《诗经》绝大部分被烧毁。西汉传《诗》的共有四家,其中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诗》”。七、《诗经》的流传秦朝建立之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民间保存的另外一家《毛诗》,相传创始于鲁人毛亨,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授给赵人毛苌,其传本经文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称作“古文《诗》”。后来鲁、齐、韩三家诗逐渐亡佚(今仅存《韩诗外传》),只有《毛诗》流传至今。另外一家《毛诗》,相传创始于鲁人毛亨,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三宋刻本《毛诗》宋刻本《毛诗》第四节 《诗经》的内容第四节 《诗经》的内容《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大雅》的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有些作品属于周朝的史诗。《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族,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国风》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1、颂赞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1、颂赞诗《周颂·维天之命》:颂赞诗中有些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和《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分别记载了商、周两个民族的发展史。颂赞诗中有些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大雅》中的《生民》、《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大雅、文王2、怨刺诗《二雅》对现实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朝政方面。诗人为国事而忧愤,对当权者提出激切的劝谏。如《大雅·瞻卬》、《大雅·荡》、《小雅·巧言》、《小雅·巷伯》。这些作品都敢于大胆地针砭时弊,带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和讽喻特色,它对后代文人诗歌影响很大。2、怨刺诗《二雅》对现实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朝政方面。《国风》中的怨刺诗反映社会下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诗人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状况写起,抨击现实的不公,揭露当时严重的贫富对立。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揭露和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是《国风》中怨刺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齐风·南山》、《鄘风·相鼠》。《秦风·黄鸟》批判了秦穆公用人殉葬的残忍行为。《国风》中的怨刺诗反映社会下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3、征役诗A、战争:如《小雅·采薇》、《小雅·出车》。《秦风·无衣》表现秦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戎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征役诗A、战争:如《小雅·采薇》、《小雅·出车》。B、《诗经》中很多作品表现征役之苦。《唐风·鸨羽》、《邶风·式微》、《小雅·北山》、《卫风·伯兮》。B、《诗经》中很多作品表现征役之苦。《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王风·君子于役》)《王风·君子于役》:4、婚恋诗这些作品有的写恋人幽会的喜悦、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如《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有的写相思的痛苦、失恋的愁怨,如《王风·采葛》、《郑风·狡童》;4、婚恋诗这些作品有的写恋人幽会的喜悦、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也有的表现对爱情的坚贞,对家长的反抗。如《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也有的表现对爱情的坚贞,对家长的反抗。弃妇诗如《邶风·谷风》、《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它们描写主人公忠于爱情而被遗弃的命运,控诉了那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弃妇诗5、农事诗《雅》、《颂》中的这类作品往往和祭祀有关。《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小雅》中的《楚茨》、《大田》、《甫田》,是周代春夏祈谷、秋冬报成的乐歌,它们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情况,是了解周代社会的极其珍贵的史料。5、农事诗《雅》、《颂》中的这类作品往往和祭祀有关。《周颂》农事诗中最生动的诗篇当属《豳风·七月》农事诗中最生动的诗篇当属《豳风·七月》《诗经》中还有一些表现其它劳动生活的作品。《周南·芣苢》是周代妇女采集芣苢时唱的歌,《召南·驺虞》、和《郑风·太叔于田》等是描写狩猎的作品,《小雅·无羊》再现了当时畜牧业的发达。这些作品都赞美了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诗经》中还有一些表现其它劳动生活的作品。6、礼俗诗《周南·桃夭》是婚礼上的贺诗;《周南·葛覃》是女子归宁父母的诗;《周南·螽斯》是祝人多子的诗;《郑风·丰》和《齐风·著》是迎娶新娘的诗;《召南·采苹》写女子出嫁前的祭祀活动;《陈风·宛丘》写陈国的巫风歌舞。6、礼俗诗《周南·桃夭》是婚礼上的贺诗;《周南·葛覃》是女子《郑风·溱洧》写郑国三月上巳日在水滨“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春游社交场面: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士,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郑风·溱洧》写郑国三月上巳日在水滨“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小雅》中的礼俗诗往往表现周代上层社会的面貌和各级贵族的思想情趣。其中有的用于天子享诸侯之礼,如《蓼萧》、《湛露》、《彤弓》。更多的还是用于一般贵族聚会的乡饮酒礼。如《鹿鸣》、《伐木》、《鱼丽》、《宾之初筵》等。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小雅》中的礼俗诗往往表现周代上层社会的面貌和各级贵族的思想第五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和

影响第五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和

影响一、《诗经》的艺术成就一、《诗经》的艺术成就1、鲜明的形象性《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这些诗不以刻划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有的作品在抒情中带有一些细节和行动描写,使主人公的情态宛然可见。有的作品运用了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1、鲜明的形象性《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这些诗不以刻划《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树,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于何勿思!《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周礼·春官·太师》: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A、朱熹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周礼·春官·太师》:太师教六诗,曰风,《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用赋的手法来抒情如《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用赋的手法来抒情如《齐风·鸡鸣》:B、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喻。有时,诗人运用博喻,把一连串比喻排列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卫风·硕人》中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来刻划庄姜的美貌;《大雅·常武》中用“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来显示周朝军队的强大气势,非常精彩传神。B、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喻。有时,诗人《诗》中还有通篇用比的作品。如《豳风·鸱鸮》假托一只小鸟诉说其不幸遭遇,以比喻下层人民的生活惨况,是一首新颖别致的禽言诗。《诗》中还有通篇用比的作品。如《豳风·鸱鸮》假托一只小鸟诉说C、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发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有的兴句与后面的内容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起个引子的作用。。有些起兴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可在诗中产生多重艺术效果。C、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用于一篇或现代学者何定生认为:“兴的定义就是:歌谣上与本义没有干系的趁声。”[2](P702)刘大白认为,“兴就是起一个头……这个起头,也许合下文似乎有关系,也许完全没有关系。”[3](P686)朱自清则认为,“《毛传》‘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才是‘兴’。”[4](P53)

现代学者何定生认为:“兴的定义就是:歌谣上与本义没有干系的趁《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艹贲)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为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为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比和兴的区别是什么?一般来说,比是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之间一定要有某种较为直观的相似性。而兴则是通过具体物象来感发意志,引起联想,物象与诗义之间不一定要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凡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启发感悟、引申发挥等,都属于兴。比兴手法常常在结合在一起,引譬连类,含蕴无穷。比和兴的区别是什么?一般来说,比是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3、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A、《诗经》语言的音乐性《诗经》中主要是四言诗,每句二拍,每拍两字。但不少作品又突破了四言的格局采用从二言到八言不等的句式,形成了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诗体。《诗》与音乐配合密切,普遍采用了回环复沓,重章叠唱的形式。3、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A、《诗经》语言的音乐性《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夫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夫苢,薄言捋之。采采夫苢,薄言袺之。采采夫苢,薄言襭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夫苢,薄言有之。清代方玉润称赞此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之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清代方玉润称赞此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B、《诗经》的语言《诗经》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其特点是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得巧妙精当。《诗经》中还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词语,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感和音乐美。《诗经》中有很多词汇,如“瞻望”、“伫立”、“翱翔”、“颠沛”、“一日三秋”、“忧心如焚”、“赳赳武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至今还为人们习用。B、《诗经》的语言《诗经》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其特二、《诗经》的影响1、《诗经》的写实精神。其中很多作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产物。诗人直抒胸臆,敢于大胆地反映现实,旗帜鲜明地颂美与怨刺。这种强烈的现实性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二、《诗经》的影响1、《诗经》的写实精神。其中很多作品是“饥2、《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纯熟的创作技巧,被后代诗人大量借鉴。特别是比兴,在古代诗歌中已不单纯是表现手法,而是生动的形象与深厚的内容、蕴蓄无穷的风格的统一。它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创作原则。2、《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纯熟的创作技巧,被后代诗人大量借3、《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3、《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第六节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第六节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1、古代历史散文的形成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出现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早在殷商时代,朝廷就有了记载史事、掌管典籍的人员,甲骨文中称为“史”、“尹”、“作册”等。《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些“册”与“典”既是记录下来的各类历史资料。1、古代历史散文的形成《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些史官以其历史记载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2、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汉初经师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称作今文《尚书》。2、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在28篇今文《尚书》中,包括虞、夏、商、周之书在28篇今文《尚书》中,包括虞、夏、商、周之书3、《尚书》以记言为主,与甲古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其中的文章篇幅更长,内容也更丰富了。这些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可以看作古代最早的散文体式。它们总的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演进之迹甚为清晰,有些作品运用了较为成熟的写作技巧,已具有一定的文学因素。3、《尚书》以记言为主,与甲古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其中的文章A、这些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商书》中的《汤誓》是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文中反复强调天命,说明伐桀的原因。道理讲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而发展到周初,收在《周书》中的那些训诰如《大诰》、《康诰》、《酒诰》、《召诰》、《多士》、《无逸》、《多方》等,说理就更加繁复周密,颇为讲究立意谋篇和论证手段。A、这些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如《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一篇训辞,文中首先提出中心观点:“君子所,其无逸”,然后便征引商周两代历史,说明“无逸”才能享国长久的道理,接着又具体提出对成王的要求:“继自今嗣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为正之供。”最后列举殷中宗、高宗、祖甲及周文王的榜样,要求“嗣王其监于兹。”如《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一篇训辞,文中首先提出中心观点:“君B、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商书》中的《盘庚》三篇是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讲话,在上篇中,他针对大臣反对迁都的情绪,反复劝说,把迁都可使国运昌盛比作“若颠木之有由蘖”;要求臣下听命奉职,“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篇中还用“予若观火”比喻自己对情况十分明了。B、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商书》中的C、还有些作品运用了较多的语气词汇,表现了说话人的口气,带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C、还有些作品运用了较多的语气词汇,表现了说话人的口气,带有D、《尚书》中也不乏叙述和描写之笔,有些篇章写出了一定的情节和场面。如《周书·顾命》写成王崩,康王继位,从成王临终前交代遗嘱,一直到康王举行继位大典的过程,都叙述得具体周详,井然有序。至于典礼的场面,诸如礼器之摆设、宾相之排列,以及各类人物的活动,更是历历在目。D、《尚书》中也不乏叙述和描写之笔,有些篇章写出了一定的情节《周书》中的《金縢》,写周公摄政时的一段故事,不仅有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而且颇具传奇色彩。总之,《尚书》中的作品已形成完整的篇章,无论是记事记言,都有了一定成就,它标志着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周书》中的《金縢》,写周公摄政时的一段故事,不仅有具体的叙《春秋》《春秋》第七节 《春秋》《国语》第七节 《春秋》《国语》一、《春秋》《春秋》的有关常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一、《春秋》《春秋》的有关常识《春秋》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春秋》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春秋》记事的特点:《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每记一事,只寥寥数语,不带什么文学色彩。但它的语言简练明白,遣词造句都很讲究。《春秋》记事的特点:《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如僖公十六年载“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简洁明了,错落有致,比起佶屈聱牙的《尚书》,确实有了很大进步。如僖公十六年载“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春秋》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倾向性,通过用语和行文寄予褒贬爱憎裁定是非曲直。对僭号称王的吴楚之君,即贬称为“子”,凡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都斥之为“弒”。《春秋》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倾向性,通过用语和行文寄予褒贬爱鲁隐公四年春,卫公子州吁杀卫桓公而自立为君,后来又被卫人所杀,《春秋》记载此事说:“卫州吁弒其君,卫人来告乱”,“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一“弒”一“杀”,褒贬自明。鲁隐公四年春,卫公子州吁杀卫桓公而自立为君,后来又被卫人所杀庄公三十二年庆父使人杀鲁君子般,《春秋》写道;“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春秋》这种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也有不小的影响。庄公三十二年庆父使人杀鲁君子般,《春秋》写道;“冬十月乙未,二、《国语》«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作,但现在看来,大概是战国早期人根据所掌握的各国史料所编订。二、《国语》«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由于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记载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有些内容与《左传》相重合。实际上,《左传》与《国语》两书各成体系,作者也不是一人。由于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记载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至1、《国语》的思想特征由于史料来源不一,《国语》的内容也颇为庞杂。总起来看,其思想倾向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1、《国语》的思想特征作者大力提倡代表周代社会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书中记载了很多重礼的言论,如“夫礼,国之纪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晋语四》),“夫礼,所以正民也”(《鲁语上》)等等。作者大力提倡代表周代社会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书中记载了很国君的品德修养也受到高度重视有的篇章提出:“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晋语六》),“国大而有德者近兴”(《郑语》)。国君的品德修养也受到高度重视有的篇章提出:“天道无亲,唯德是在日益加剧的社会变革中,人们更加认识到民的重要作用,神虽然仍旧受到崇敬,但其地位已逐渐下降。在日益加剧的社会变革中,人们更加认识到民的重要作用,神虽然仍长勺之战前,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曹刿说:“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无不听,求福无不丰。”(《鲁语上》)长勺之战前,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余不爱邵公劝厉王弭谤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周语上》)邵公劝厉王弭谤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2、《国语》的写作特点《国语》侧重记载那些与治乱兴衰有关的言论,寄寓历史教训。其语言朴素自然,接近于日常口语。论者往往广泛征引譬喻,侃侃而论,形成了婉而多讽,平实而剀切的文章风格。2、《国语》的写作特点《国语》侧重记载那些与治乱兴衰有如《晋语八》“叔向贺贫”一节,叔向发表了一番议论:当年栾武子贫而有德,国家赖以为安,其子孙也受到庇护;郤邵子富而无德,“侍其富宠,以泰于国”,结果“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如《晋语八》“叔向贺贫”一节,叔向发表了一番议论:当年栾武子“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之不暇,何贺之有?”叔向以贺贫为由,围绕富与德的轻重,引出深刻的道理,文章平易中肯而又风姿摇曳,娓娓动人.“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国语》中还有些人物对话写得风趣生动,情态宛然如《晋语四》记晋公子重耳“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指子犯)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国语》中还有些人物对话写得风趣生动,情态宛然如《晋语四》记《国语》不以记事见长,但作者在记言时往往用简略的语言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形成首尾完整的故事,又善于通过简要的叙述,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国语》不以记事见长,但作者在记言时往往用简略的语言交代事情《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中还有一些章节,在记实的基础上有一些增饰,如《晋语》记骊姬谗害太子申生,以及晋诸公子争立,情节曲折动人,富于传奇色彩。其中骊姬深夜向晋献公进谗言和优施为骊姬说里克等处,描绘当时的情景细致入微,显然带有想象和虚构的成分。《国语》中还有一些章节,在记实的基础上有一些增饰,如《晋语》第八节《左传》的编纂和

思想倾向第八节《左传》的编纂和

思想倾向一、《左传》的有关常识1、《左传》的书名《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一、《左传》的有关常识1、《左传》的书名2、《左传》的作者司马迁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则进一步指出,左丘明是“鲁太史”;但自唐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现在看来,大约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2、《左传》的作者3、《左传》的记事《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3、《左传》的记事二、《左传》的思想倾向1、《左传》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儒家,作者极力维护代表血缘宗法和等级关系的礼制,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反对“犯上”与“弑君”;也写出了旧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二、《左传》的思想倾向1、《左传》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儒家,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恶齐桓晋文尊王攘夷郑伯克段于鄢昭公三年,齐国晏婴到晋国“请继室”,事毕之后,与晋国叔向有一段充满感慨的对话:昭公三年,齐国晏婴到晋国“请继室”,事毕之后,与晋国叔向有一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事宜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屡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叔向曰:“齐其何如?”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郤、胥、原、孤、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晏子曰:“子将若何?”叔向曰:“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晏子曰:“子将若何?”2、《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左传》以肯定的态度记载了那些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进步观点,宣扬了民为邦本,民重于君的思想2、《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史躄说:“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庄公三十二年,史躄说:“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僖公二十八年,楚国在城濮被晋国打败,楚国荣季说:“非神败令尹,令尹不勤民,实自败也。”哀公元年,吴师欲伐楚,楚令尹子西说:吴王夫差“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安能败我?”僖公二十八年,楚国在城濮被晋国打败,楚国荣季说:“非神败令尹襄公十四年,晋悼公对师旷说:“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师旷却答道:“或者其君实甚。……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襄公十四年,晋悼公对师旷说:“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师旷却天之爱民甚矣,岂使一人肆于民之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天之爱民甚矣,岂使一人肆于民之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昭公三十二年,史墨针对鲁君被季氏所逐,死于国外,发表评论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昭公三十二年,史墨针对鲁君被季氏所逐,死于国外,发表评论说:第九节 《左传》的写作特点第九节 《左传》的写作特点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论文偶记》)。概而言之,《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唐代刘知几称“其一、精彩细密的叙事《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一、精彩细密的叙事《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书中出现了引人入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春秋》仅用“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话来叙述此事,不仅语焉不详,而且把弑君者说成赵盾。《左传》则详细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述了一篇具体而完整的故事。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春秋》仅用“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文中先叙述晋灵公“不君”的种种暴行,再述赵盾“骤谏”,晋灵公想除掉他,第一次派鉏麑去行刺,鉏麑被赵盾的恭敬所感动,不从君命,触槐而死;第二次想在酒宴上杀他,又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提弥明舍身卫主,格斗而死。文中先叙述晋灵公“不君”的种种暴行,再述赵盾“骤谏”,晋灵公就在这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作者掉转笔锋,插入当年赵盾在桑翳救灵辄的往事,然后写灵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保护赵盾脱身;接着又叙赵穿杀灵公,赵盾因出奔未越境而被史官书为“弑君”,并引孔子的话表示惋惜。又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节,也是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生动再现了统治者家庭内部为争夺全力和财产而骨肉相残的斗争。就在这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作者掉转笔锋,插入当年赵盾在桑翳救《左传》的叙事成就更突出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A、在描写战争时,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左传》的叙事成就更突出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A、在描写战争时,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前后历时三年,卷入者达十一国之多。作者围绕晋楚争霸的主要矛盾和两国在政治、军事上的优劣得失展开叙述,先交代了楚国向北扩张,侵扰中原小国,晋国抗拒楚师,企图建立霸业的背景。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前后历时三年,卷入者达十一国之多又详述晋文公如何“教民”如何任帅,如何展开外交活动,孤立楚国;而楚国一方其主帅子玉如何“刚而无礼”,君臣间如何意见不一;在此基础上又写了晋国在交战前的反复磋商准备,以及王子玉的请战和晋侯的回答;最后,以极简略的笔墨叙述了晋国的战术措施和战斗过程。又详述晋文公如何“教民”如何任帅,如何展开外交活动,孤立楚国如庄公十年叙齐鲁长勺之战,竟用几乎一半的篇幅详述战前准备,表现鲁国采纳曹刿的建议,取信于民;至于战斗过程,则着墨不多,只是交代鲁国一方的正确战术;最后又让曹刿对胜利原因作了总结。如庄公十年叙齐鲁长勺之战,竟用几乎一半的篇幅详述战前准备,表B、书中也不乏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例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在交战的前一天,齐国高固单车闯入晋军挑战,“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其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战斗开始前,齐侯又狂妄地宣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竟然未给马披上护甲就开始冲锋。B、书中也不乏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晋军奋力迎战,郤克被箭射伤,血流至足,仍击鼓不停,但终因伤势过重,大叫:“余病矣!”张侯手臂中箭,鲜血染红车轮,他斩断箭杆,继续驾车,在这关键时刻,他一面与郑丘缓一齐鼓励郤克,一面又用左手执辔,腾出右手帮助击鼓,战马狂奔不止,晋军紧紧跟随。于是“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晋军奋力迎战,郤克被箭射伤,血流至足,仍击鼓不停,但终因伤势二、个性鲜明的人物《左传》在叙事中注重描写有关的各类人物的活动,在刻划这些人物时,又往往着眼于政治的兴衰,努力表现他们与之相关的思想、品质和性格。二、个性鲜明的人物《左传》在叙事中注重描写有关的各类人物的活1、运用随事写人的方法,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逐步展示其个性特征,使其形象渐渐鲜明和丰满起来。1、运用随事写人的方法,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例如郑国子产,通过子产在各种内政、外交事务中的表现,书中刻划了一个开明有为,受人爱戴的政治家形象。如果把有关子产的描写放在一起,就很像一篇人物传记。例如郑国子产,通过子产在各种内政、外交事务中的表现,书中刻划2、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写重耳出亡,表现了他由一个胸无大志、性格暴躁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成熟老练的大国之君的过程。2、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情和心理。人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在动态中凸现了各自的个性特征。3、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情和例如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请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例如僖公三十三年三、 微婉巧妙的辞令《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三、 微婉巧妙的辞令《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这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这段对话: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这段对话:例如晋国子产即擅长于此,他多次凭借辞令之妙,使大国不敢对郑非礼。襄公二十五年,郑伐陈,子产向晋献捷,晋人三次责难郑国,都被子产巧妙地顶了回去,就连晋国赵文子也说:“其辞顺,犯顺,不祥。”对郑国给予礼遇。书中记孔子对此发表评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左传》辞令的普遍特点。例如晋国子产即擅长于此,他多次凭借辞令之妙,使大国不敢对郑非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例如僖公二十六年,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鄙夷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展喜抬出先王之命,表示鲁国有恃无恐,实为指责齐国“弃命废职”,违背礼义。其辞令优游婉顺,不卑不亢,而又绵里藏针,内含讽刺。这番辞令所以产生这番效果,主要还在于道义的力量。展喜抬出先王之命,表示鲁国有恃无恐,实为指责齐国“弃命废职”《左传》中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见长。例如,僖公三十年,秦晋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便讲得坦率而深入,有力地打动了秦伯。它如桓公二年的臧哀伯谏纳郜鼎、僖公五年的宫之奇谏假道,也都有严谨细密,娓娓动人的特点。《左传》中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见长。《左传》的语言简洁精练,准确生动,韵味悠深,这也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左传》的语言简洁精练,准确生动,韵味悠深,这也是它受人喜爱第十节《战国策》的编纂和 思想特点第十节《战国策》的编纂和 思想特点一、《战国策》的有关常识1、《战国策》书名、体例、编者和基本内容《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短长》等名称。一、《战国策》的有关常识1、《战国策》书名、体例、编者和基本2、体例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对“错乱相糅莒”的上述资料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定其名为《战国策》。2、体例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对“错乱相糅莒”的上述资料加3、编者及内容此书原来的作者亦非一人,大约是战国秦汉之际纵横家一流人物。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这些谋臣策士中,大部分是纵横家,他们游说于诸侯权贵之间,为之出谋划策,进行合纵连横的活动,有人因此而显赫一时。3、编者及内容此书原来的作者亦非一人,大约是战国秦汉之际纵横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有一些与之类似的作品,被人们称作《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的篇章不见于今本《战国策》,可知当时还有不少同类作品广为流传。鉴于此书的性质,也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有一些与之类似的作品,被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战国策》一书,生动反映了历史的巨变,表现了那些“游说权谋之徒”的思想特点。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战国策》一书,生动反映了历史的巨变1、重士的思想《战国策》以大量事实展示了士的重要作用,说明贵士、用士的巨大效果。如《燕策一》记燕昭王为向齐国报仇,师事郭隗,招诱天下之士,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走燕”,燕国终于强大起来,联合五国以伐齐。1、重士的思想《战国策》以大量事实展示了士的重要作用,说明贵《秦策一》: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捲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延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秦策一》:《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注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愤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齐策四》:2、崇实尚利的观念楚攻韩,韩派尚靳求救于秦,,秦宣太后开口便先谈利,说:“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利焉?”(《韩策二》)吕布韦见到在赵为质的秦公子异人,回家便问其父:“耕田之利几倍?”“珠玉之赢几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然后资助异人以投机。2、崇实尚利的观念楚攻韩,韩派尚靳求救于秦,,秦宣太后开口便孟尝君被齐王放逐,门客离他而去,谭石子劝他说:“事之必至者,四野;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齐策四》)孟尝君被齐王放逐,门客离他而去,谭石子劝他说:“事之必至者,3、重“权借”,尚“时势”的思想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圣人从事,必借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借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借、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3、重“权借”,尚“时势”的思想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在这种政治思想指导下,谋略、外交与游说的作用被抬到无以复加的地位。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樽俎之间,折冲席上”(《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成为纵横家们倾心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政治思想指导下,谋略、外交与游说的作用被抬到无以复加的如齐助楚攻秦,秦欲伐齐,先派张仪赴楚,拆散齐、楚联盟,许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绝齐,秦又暗中与齐联合,而不予楚商於之地;楚王大怒,举兵伐秦,秦、齐、韩三国共供之,大败楚军。如齐助楚攻秦,秦欲伐齐,先派张仪赴楚,拆散齐、楚联盟,许之以4、书中也反映了一些有时代特色的进步观点。4、书中也反映了一些有时代特色的进步观点。《赵策三》鲁仲连向辛垣衍表示:彼秦者,弃礼义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赵策三》当赵国解脱危难,平原君酬谢鲁仲连时,他又表示: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既有所取,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当赵国解脱危难,平原君酬谢鲁仲连时,他又表示:《齐策四》记赵威后问齐使,先问岁与民,而后问王,反映了鲜明的民本思想;《赵策二》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对其勇于革新的精神大加肯定;《赵策四》记触龙说赵太后,批评统治者的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齐策四》记赵威后问齐使,先问岁与民,而后问王,反映了鲜明的第十一节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第十一节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战国策》的散文具有很高成就,作为谋臣策士游说活动的记录,其文章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记言和叙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战国策》的散文具有很高成就,作为谋臣策士游说活动的记录,其一、辩丽横肆的辞令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恣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与《左传》的行人辞令有了很大不同。一、辩丽横肆的辞令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1、自由酣畅,虚张声势,危言耸听张仪游说秦王,先列举他的许多失策,继而称赞秦国之强,然后鼓动他说:1、自由酣畅,虚张声势,危言耸听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殉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秦策一》)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秦策三》写范睢说秦王,也是极力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听起来慷慨激昂,披肝沥胆,实为巧言利口,故弄玄虚。如苏秦劝齐王扣留楚太子,竟一口气举出十种不同的结果,一一加以演绎。《秦策三》写范睢说秦王,也是极力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听起来慷蔡泽说范睢,先令人激怒范睢说:“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见面之后,又大讲功成身退之理和对方的危险处境,终于使他让出了相位;鲁仲连说辛垣衍,声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引起对方强烈反应,然后才详述帝秦之弊。这些说辞都以夸张声势取胜,敢想敢说,奇伟恣肆。蔡泽说范睢,先令人激怒范睢说:“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2、词藻富丽,句式错综,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夸张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2、词藻富丽,句式错综,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夸张等手法,例如《齐策一》记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例如《齐策一》记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3、多用比喻和寓言,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3、多用比喻和寓言,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如“画蛇添足”、“鹬二、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和人物1、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谋臣策士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又用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二、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和人物1、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谋臣例如《秦策一》记苏秦早年以连横说秦王,受到冷遇: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毂,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愧)色。例如《秦策一》记苏秦早年以连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