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教案_第1页
古诗文阅读教案_第2页
古诗文阅读教案_第3页
古诗文阅读教案_第4页
古诗文阅读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教学目标

能正确默写《考试说明》规定的名句名篇。

重点难点

1.提高背诵效率的方法。

2.提高默写答对率的方法。

教学过程

-.提高背诵效率的方法。

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

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

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在

复习中多写几遍,强化记忆。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

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

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

更知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

琶行》)句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

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

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

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

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

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以上句子中,“长”容易误写成‘常",“材”容易误写成'才

4.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

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

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

考。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

炭瓮》)第一句如果不联系‘卖炭的老人虽然衣衫单薄,却

愿意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的具体语境,就可能想当然地

把“愿"写成‘怨

5.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

变,一部分学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

致把语句顺序颠倒,白白丢了分。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

园不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

湖上初晴后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

居易《与元九书》);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以上这四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r春色满

园”写成'满园春色”,“淡妆浓抹"写成‘浓妆淡抹",“歌诗”写成

“诗歌”,“孤帆一片"写成‘一片孤帆

6.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

名言’3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

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一定

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禹》)

像上面的句子,已经标明了出处,就不能把“路曼曼”

写成“路漫漫”了,虽然平时写的是“路漫漫”;也不能把“蝉

噪林逾静”写成“蝉噪林愈静”,虽然意思并没有改变;更不

能在“疾风知劲草”后接“烈火识真金”,虽然这种说法已成俗

语。

二.应考的方法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是一时回忆不起来;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

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

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

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

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

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如果命题是

四选三,答题时就应以最有把握的题做起,做了三题就够

To如果四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保前三题完全

正确,因为高考阅卷评分有时规定只看你做的前三题,有

错误即扣分,即使你第四题做对了也不给分。

三.讲评高考典型例题,总结解题方法。

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模拟题训练。

教学反思

学生复习的时候,宜以中学课本名篇中的名句为主,

采用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阅的时

候,该题不允许有错别字、漏字、添字。因此,考生一定

要一笔一画的书写。书写模糊,也会被认定为错别字。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目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2.推断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重点知识梳理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

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

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

",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

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

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

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

“七匕

珀不zzz.寺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

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

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

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

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

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

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

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

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

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解题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

";“造“,与走有关,解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

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

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

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b腥

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b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

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

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三.讲评高考典型例题,总结解题方法。

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模拟题训练。

教学反思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

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古今异义

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1.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

2.单独命题考试;3.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对于通

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目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难点

1.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推断文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虚词分类

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

⑴代词:之、何、其

(2)副词:乃

(3)连词:而、且、与、贝k若

(4)介词:因、为、于、以

(5)助词:焉、乎、也、者、所

2.关联虚词

(1)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贝k而

(2)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3)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3.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

(1)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莫

不是”。

(2)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

(3)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

译为哆么”。

(4)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恐怕”,与“乎”构成

反问语气。

二.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1.语境推断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

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

题。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C项“因杂出经义目试

之”中的“因”易误解为“因为”,而结合上文“伯兄骤闻而骇

之,曰"和下文“俄顷而就‘可以看出,此处连接之意明显,

应作“于是,就‘讲。

2.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

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1

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A项1句“以其顽闭之空室中”中“之”

用在动词“闭”后作宾语是代词,而2句“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法显然不同。

3.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

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

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

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4.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

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

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关照全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浒多虚词的意

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

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

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

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

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涪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

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6.分析搭配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

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

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

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

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中“以”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

7.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

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

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

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

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三.讲评高考典型例题,总结解题方法。

四.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模拟题训练。

教学反思

复习方法: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分类记忆理解。2.记

忆特殊用法。对于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用法,不必记忆,只

记特殊用法。3.善于比较,区分一词多性。对于“以”,要

弄通其作连词、介词、动词的差别。类似的如“其"与"之”

等词语。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教学目标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重点难点

1.掌握考纲规定的4种特殊句式。

2.理解掌握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种类。

教学过程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2、“……,……也。”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

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4、“……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

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贝『’等。对否定

判断,同学们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二)被动句

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的作用。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

动。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4、用“为","为……所……”表被动。

5、用“被”表被动。

6、动词本身表被动,也叫做意念被动。如:戍卒叫,函

谷举。(《过秦论》)

(三)倒装句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

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

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

孰、奚、曷、胡、恶、安、焉”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

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母"无

“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

(惟)',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亚父面向南边坐。”

(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定语后置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

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

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

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

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

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四)省略句式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对话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

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

省略介词的宾语。

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鸿门宴》)

4.省略中心词。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

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读文言文时,

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b(《出师表》)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

动作化了。

2.名词用作状语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

间。

(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

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

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复

活、使……长肉)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邑人奇之,稍稍宾

客其父。(《伤仲永》)(把……当作宾客)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

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

活用为名词。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如:素善留侯张良(《鸿门

宴》)(与……交好)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

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以……为耻)

(三)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

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

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

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使……挨饿)

3.动词作状语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跑着)

三.讲评高考典型例题,总结解题方法。

四.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模拟题训练。

教学反思

“使动”和“意动”都是词的活用,二者结构相似,但有

区别,表现在以下两点上:(1)表示的意义不同。用如“使

动”的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变为什么”的意

义;而用如“意动”的词,对宾语含有“认为(感到)它怎样”,

或者“把它当成(看作)什么”的意义。(2)表现的主客观

不同。“使用”必须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了变

化,这是一种客观的变化,“意动”的主语没有让宾语表示

的人或事发生变化,只是主语的一种主观认识,因而“使

动”的主语可以是人或物,而'意动”的主语一般只能指人。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教学目标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重点难点

1.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常用方法。

2.哪些情况要用意译。

教学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一.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

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

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

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

法。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

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

单位等。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

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

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

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

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

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

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

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

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

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

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

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

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

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

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

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

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

5.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

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

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

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

不译。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

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

译时调整顺序。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

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

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r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

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

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

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6.缩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

子简化。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

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r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

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

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

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

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

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

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

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

译出借喻的本体。

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3、借代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

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

间的交往呢?

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

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

绮”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

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7

“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

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

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

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5、用典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

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

恩相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

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三.讲评高考典型例题,总结解题方法。

四.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模拟题训练。

教学反思

学生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

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

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

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

误译、漏译和曲译。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与分析综合

教学目标

学会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与分析综合。

重点难点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考点透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

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

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

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

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

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

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

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

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

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

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

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

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

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

确的分析或概括。

综合分析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提取信息,对

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

论点的论据、某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某个事件的起

因、发展、结果,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和

写作特点进行评论。

二.解题方法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信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

的信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

提取组合。历年高考要求提取的内容大多是通过人物言、

行反映人物思想性格、道德情操和才智等几个方面。

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全面把握文章内

容,并对文章谈及的事件或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的分

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历年高考要求概括、分析的内

容大多在论点的某个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事发

生的原因或发展导致的结果等几个方面。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的是,分析概括作

者在记叙某一事件或人物时,所直接或含蓄表达的观点看

法、态度倾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或用现代观念评价其积

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讲评高考典型例题,总结解题方法。

四.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与分析综合模拟题训练。

教学反思

要掌握试题设误的特点: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4、

先后颠倒,因果混淆。

还要建立整体的阅读观,分析问题时要整体把握,辩

证地、历史地看问题。做到:读有序,想有据,析有理,

选有联。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教学目标

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重点难点

1.古代诗歌的形象的种类。

2.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考点透析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

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

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

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

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

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

“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3在古代诗歌中,

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r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

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

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

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

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

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

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

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

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

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7"羁鸟"旧林"池鱼

“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

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

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谙’的天

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

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4.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

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

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r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

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

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

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

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

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

价的依据。

5.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

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

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

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

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

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

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

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

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

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三.讲评高考典型例题,总结解题方法。

四.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模拟题训练。

教学反思

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

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

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

能力还有待提高。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古代诗歌的语言的特点。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方法。

教学过程

-.考点透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

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

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

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

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

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

词和副词。

A.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

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句中

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

不尽的乡愁。

B.以动衬静的词。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

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

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C.化静为动的词。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

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胸。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

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

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D.以动写静的词。

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

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

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

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

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

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

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

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E.以实显虚的词。

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

闹。“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

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

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

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

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F.以乐衬哀的词。

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

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

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

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

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

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

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湘去复几许?盈盈一

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

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

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

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

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

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

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弃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芥麦青青形

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

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

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

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晰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晰”等拟声词,

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

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

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

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

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

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

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

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

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

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

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

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

(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

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

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

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

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

丰富多彩,雄奇瑰丽。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

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

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

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

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

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

甫《绝句》: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

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三.讲评高考典型例题,总结解题方法。

四.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模拟题训练。

教学反思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

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

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

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

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

1.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种类。

2.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

教学过程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

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

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

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

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

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

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

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

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

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二.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

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

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

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

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

J111£o

具体说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