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

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

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

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

《示儿》。

三、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

的写作顺序。

1、马踏飞燕

课型:看图学文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

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观察法、阅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重点: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

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

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

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外形美;是一匹奔马;虽然只有右后蹄

着地,却能保持平衡。)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

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2.观察、说说从哪儿看出是一匹奔马,且奔跑的速度很快,感受铜马的动态

美。

3.再观察、说说从姿势上看,骏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四、听课文,看挂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匹铜奔马的外形、奔跑的姿势以

及如

何保持平衡的。

五、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从第一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东汉时期”(距现在大约有1800年,年代久远)“艺术珍品”(有

高艺术价值、十分宝贵的艺术品)。

(3)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骏马图。

(2)具体讲铜马的外形有三句话,每句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句概括他讲

铜马

雄健有力;第二句从头、尾讲它的姿势;第三句从它张开大口,想象骏马

嘶鸣。)

(3)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概括到具体,由静到动,句与句联系紧密。)

(4)在讲读过程中,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骏马:跑得快的马,好马。

膘肥身健:膘,原指肥肉。这个词是讲铜马肥壮、健美。

匀称:本课指铜马身体各个部分比例和谐。

坚韧:本课指铜马的四只蹄子坚实有韧性。

高亢:本课指马的叫声高而洪亮。

(5)个人练读,齐读。力求能随着朗读浮现出铜奔马的形象。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随着朗读观察奔马。

(2)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解骏马奔跑速度之快。

师:这是一匹……速度之快呢?生:作者构思……正在快速奔跑。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

生:作者匠心独运……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3)奔马速度快,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抓重点句:“让马的右前腿……,左后腿……”“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

上”“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飞燕竟安然元恙”。)

(4)在理解中抓以下词语,可让学生查字典,结合句子理解。

构思奇妙:本课指设计者的想法新奇、巧妙。

匠心独运:形成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设计。

安然无恙:恙,原指“病”。没受到一点儿损伤。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么快。

(5)个人练读。齐读。读出奔马“快”的感觉。

(6)小结写法上的特点: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具体描述。②先问后答,容

易引

起读者的注意。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引读:铜奔马……怎样才能保持平衡?(学生朗读。)

(2)指名读。教师用教鞭随着朗读指图,帮助学生理解铜奔马是怎样保持平

衡。

(3)齐读。读出对设计巧妙的赞美。

六、齐读第二、三、四段,以便对奔马的特点有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匀称”“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安然无

恙”等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学习生字,书写生字,练习造句。

教学重点: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一至四自然段,并说说第二、三、四段分别讲了什么?

(第二段讲骏马外形特点:第三段讲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第四段讲只有一只

蹄子着地,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二、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一层进一层,联系得十分紧密。)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说了什么。

(由奔马讲到古代劳动人民,从奔马身上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

力、先

进的科学知识、卓越的创造才能。)

2.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侧

重从

造型奇妙、优美上理解)

3.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可

侧重

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使奔马保持平衡上理解)

4.这一段和第二、三、四段是什么关系?(归纳小结,与上文紧密联系。)

5.着重理解“卓越”(超出一般,非常优秀)一词。

6.个人练读。齐读。读时浮现奔马形象,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崇敬、热爱之

情。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1、说组成,记字形。

2、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

3、每个生字写三遍。

五、联系课文,说说对“匀称”“构思奇妙”“卓越”“匠心独运”“安然元

至,,

的理解。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铜奔马的赞美,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

读出

民族自豪感

七、作业

1.读写字词。

2.预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板书:

1、马踏飞燕

外形膘肥身健体形匀称

艺术珍品马踏飞燕卓越的创造才能

构思重心平衡

教学后记: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课型:看图学文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了解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痛

苦。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特点观察人物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教县准备:1.根据课文插图绘制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观察法、阅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复习,观察图画,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点观察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检查复习

听写:骏马、膘肥身健、坚韧有力

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

二、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是100多年前俄国画家列宾创作

的。

1870年夏天,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在儿个月的时间里,他仔细观察了纤

夫的

生活,画了许多写生,1873年完成了这幅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今

天,

我们来学习根据这幅油画写成的课文。板书课题。

三、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船怎么样?(吃水很深,

明货物重。)纤夫姿势怎样?(大多身子向前倾,说明都在使劲,一步一步

向前

非常吃力。)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2)启发思考“逆风行驶”与“帆没有张起来”和纤夫的关系。(逆风,不

能张

帆,必须由纤夫拉纤“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与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大

身子向前倾”。

(3)“可见”是什么意思?课文连着用两个“可见”说明了什么?(“可见”

以想见。连着用上两个“可见”,说明纤夫们负着重荷,流露出对纤夫的同

情。)

(4)朗读第咱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观察。

(2)图文对照,深人体会。按顺序观察、读、思、议每个纤夫。重点抓住以

下儿

个人物的神态。

观察领头的纤夫,读课文,理解“漠然”,思考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十分冷漠的样子。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纤夫可

能在想:纤拉了一年又一年,这个罪还得受,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呢!还可体

会到笨重的劳动和苦难的生活使他们麻木了。

观察衔着烟斗的高个子纤夫,从衣着上知道了什么,从神态上看出了什

么?(从衣着上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破产了,当了纤夫。从“没精打采”的神

态、看出他厌倦了拉纤的生活,对生活丧失了希望。认识到资本家和地主…样,

都是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吸血鬼。)

观察高个子旁边的纤未:读课文,理解“蛮劲”,思考这个小伙子为什么

“使着蛮劲向前拉”?(“蛮劲”就是狠劲,使着蛮劲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

是对资本家的一种反抗,同“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是一致的。)

观察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中看出什么?

(“荷”负担。“重荷”,沉重的负担。包含着作者对少年的怜爱之情。)

图上一共画了11个纤夫,每个纤夫年龄、身世、相貌、衣着、动作、神

情不同,各有特点,但他的命运是一样的,都深受剥削、压迫;他们的心情也

是一样的,充满对资本家、对沙皇统治不满、憎恨。

(3)在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理解下列词语。

逆风:迎着凤。

虚弱:本课指老纤夫显出病态,身体很弱。

疲惫:非常疲乏。

白皙:皮肤白净。

沮丧:灰心失望。

(4)指导朗读。读出纤夫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读出对纤夫深深的同情。

五、作业。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图文对照,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三、自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四、体会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这幅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描写纤夫神态的词语,体会所含的思想感情。)

3、再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纤夫内心的痛苦、悲哀,不满和反抗,表达出对沙

饿统

治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个人练读。齐读。

六、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可归类识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有“漠”“肤”“贱”,左宽右窄的

有“削”。半包围结构,左下包围的有“逆”。左中右结构的有“衔”。上下

结构的有“秃”“皇”。提醒学生注意“逆”里面部分的写法,注意“贱”

的右上不要

丢一点。

2.每个生字写三遍。

七、出示生词卡片,复习字词。

八、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1.找出课文原句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在课文里是说小伙子目光集中,死盯着上方。

一般可用于怎样地“凝视”,也可和“目光”搭配。

“摆脱”,脱离束缚。在课文里是说红衣少年拉了一下纤绳,想从重荷之

下得到解脱,“摆脱”可用于“摆脱困境”“摆脱苦恼、摆脱落后状态”“摆

脱监视、跟踪”等。

九、练习朗读全文,读出感情

卜、作业。1.朗读课文;书写词语。

2.预习《古诗两首》。

板书: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景物晴空辽阔轮船(美丽)

构成农民少年退伍军人面

纤夫衣着破烂补丁

动作望拉拭悲惨

表情漠然厌倦抗议愤怒

时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沙皇(黑暗)

教学后记:

3、古诗两首

课型:古诗教学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阅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重点L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2.理解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

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

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

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

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U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元”,同“原”,“元

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

“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

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归

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

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

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

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临终所议但悲(生)

示儿北定九泉所盼渴望统一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重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2.理解诗句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

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

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

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

不读d,还:读hun,不读hio)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

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

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

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

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

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

乱地耙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

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

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

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

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

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

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

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

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放歌须纵酒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教学后记:

基础训练1

-、教学要求

1、“字•词•句”练习,通过按顺序排列大写字母井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

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通过选择多音字的读音,读准多音字;通过选择同义词

并填空,学习准确运用同义词)通过缩句,练习去枝叶,留主干,把句子写简

练,同时可运用缩句检查句子是不是病句,通过扩句,练习力“上一些修饰的

成分,使句子更具体,更生动。

2、听话•谈话”,练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张邮票或画片。

3.“阅读”,读后练习分段,归纳段意。

4、“作文”,通过看图作文,着重练习写文章要有中心,并根据中心选择材

料,

组织材料。

二、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完成“字小词•句”四道题)

二、完成第一题

1.提示字母排序的方法(边背诵字母表边排序)。

2.各自练习。指名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练习。

3.全班订正。

4.背诵字母表,要求熟记,以利按音序法查字典。

三、完成第二题

1.各自练读,读准带点的多音字。

2.集体订正。

3.用带点多音字的另一一个读音组词语,如“朝”,组词“朝前走”。

4.使学生明确,读准多音字要注意据词定音。

四、完成第三题

1.完成第一组选词填空练习。

(1)启发学生区分“愿望”“期望”“盼望”的意思和用法。三个词都有想

要达到某个目的的意思。使用范围、程度有所不同,三个词程度一个比一个深。

“期望”多用于上对下,是对对方的一种想法。

(2)各自练习,全班订正。

2.完成第二组选词填空练习。

(启发学生区分“继续”“陆续”“连续”的意思和用法。三个词都有不中

断的意思,“继续”表示前后相继,延续下去;“陆续”表示时断时续;“连

续”表示一个接一个,不间断。

3、各自填空,全班订正。

五、完成第四题

1.出示例句,比较缩句前后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缩句后句子精炼了,“谁

干什么”看得更清楚了J

2.了解是怎样缩句的,缩掉了什么,学习缩句的方法。(先读句子,再想句

子主要讲什么,然后去掉次要成分。缩句后再读一读,看是否能基本上保持原

句的句意

3.自己练习缩句,然后全班订正。

六、完成第五题

1.出示例句,比较扩句前后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扩句后句子更具体、形

象了。)

2.了解是怎样扩句的,增加了什么,学习扩句的方法

(先读句子,再想每个括号加在哪个词语前面,可以增加什么修饰词语,最后

读句子,看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3、自己练习扩句,然后全班订正。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完成“听话•说话”练习)

二、指名读“听话•说话”提示,明确要求。

三、从内容上进行指导

lo明确话题是讲邮票或画片。

2.启发学生各自讲自己所喜欢的邮票或画片。

3.明确要从两方面讲:画的是什么;为什么特别欣赏。四、从怎样把话说好

方面进行指导

(一要有次序,包括整段话的顺序和介绍画面要有顺序;二要把话说完整,语

句要通顺、连贯;要表达出欣赏、喜爱这张邮票或图片的感情。)

五、个人练说

六、指名说话,全班补充、评议。

七、鼓励把说的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明确学习任务(完成“阅读”练习)

二、初读,读准字音(用卡片检查“静悄悄”“情谊”“樱花”“点缀”“翩

翩起舞”等的读音。)

三、出示短文后思考题,明确要求

四、自读短文,完成思考题1

五、再读短文,完成思考题2

1.自己分段。

2.全班交流。

3.讨论为什么这样分段。(可按时间顺序“早上”“下午”和“当晚霞在天

边燃烧的时候”将短文分成三段。)

六、完成思考题3

1.自己归纳段意。

2.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怎样归纳第二。三段段意。(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并在一起。)

4.写出各段段意。

第四课时

一、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思考:L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于什么?

2.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二、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指导确定中心

由观察图画产生的联想,如,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珍贵的野生动

物,指导学生确定中心。

四、围绕中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丰富作文内容

如:作文中心定为爱科学,作文内容可联系图画扩展内容,兴趣小组活

动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回到学校制作蝴蝶标本……如,作文中心定为保护

珍贵的野生动物,作文内容可联系图画中的陈列,叙述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

到的少年儿童保护野生动物的内容,及图中小学生通过采集、制作动物标本,

增长科学知识,准备将来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作贡献。

五、学生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由两篇讲读课文《菩萨蛮•大柏地》《月光曲》,一篇阅读课

文《灯光》,一个读写例话《分辩事物与联想》和一个基础训练2组成。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远大的

理想、同情心及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掌握“橙、芬、纯”的读音,注意“盲、蛮”的字形。

3、能背诵《菩萨蛮大柏地》《月光曲》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4、学会缩写作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学会分辨事物与联想。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分辨课文中

的内容哪些是具体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词这种文体,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菩萨蛮大柏地

课型:诗词教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读懂词句,领略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3.了解体会词中描写的事物和作者的联想。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5.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

1.在想象中再现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理解“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之

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印有七色光的图片一张。

3.画有简明地图的小黑板。只要画出江西。福建两省的省界以及井冈山、瑞

金大柏地儿处地点即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阅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这首词的上半阕.

教学重点:在想象中再现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和释题

1.这篇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词。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关于词

和词牌的知识,只要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上的说明回答,不必求之过深)

2.释题。这首词的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哪里呢?大家看地图,它在

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靠近江西与福建的边界。红军曾经在这里同国民

党反动军队打过一仗。那是在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

从井冈山向赣(江西)南和闽(福建)西进军。国民党反动军队气势汹汹地追

来,2月10H红军同他们作战,大获全胜。那么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呢?

(学生答:1933年夏。)也就是大柏地战斗发生四年多以后。那时,毛泽东

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就写了这首词。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读音。注意“橙”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更

不能读成“登”。“橙”是像橙子一样黄里带红的颜色。

4.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句。

(1)“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字代表七种不同的颜色。出示印有七色光的

图片,让学生把七个字分别同它们所代表的颜色对上号。

(2)“持”是什么意思?“彩练”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教师

选择其中准确的加以肯定。(“持”是拿着、握着的意思。“练”是绸带,“彩

练”是彩色的绸带,这里说的彩色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彩练”实际指的是

虹。)

(3)小结: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点出虹,但是我们却仿佛看到有人拿着一条

七色的彩绸在天上翩翩起舞。这样就具体描绘出了虹,而且使虹在我们的想象

中从静的变成了动的。多么美啊!

2.学习第二句。

(1)同学们看见过彩虹吗?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学生如有这方面的生活

经验,能说出在夏天雨后看到固然很好,说不出也不必勉强。

(2)分别理解句中每个词的意思,(“雨后”是说夏天阵雨之后,彩虹正是

在这种特定的天气里显现的。“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

“复”是乂、重新的意思,这里是说重新出现。“斜阳”是说西斜的太阳。''关

山”课本上有注释,指名一位同学读一下注释。注释中又出现两个生字,要求

学生读准确。"隘”是指险要的地方,“岳”是指比较高的山。“苍”是什么

意思呢?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苍”是青翠的颜色。“阵阵苍”是说青色一

阵阵时隐时现。原来这时天刚刚放晴,云彩没有散尽,还在流动,因此,还不

稳定,有时阳光普照,关山一片青翠,有时云霞遮掩,关山又暗起来。这里我

们可以看到景色变化的复杂过程。)

(3)连起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3.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即•、二两句。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再

指名学生朗读。

三、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想想其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这首词的下半阕。

教学重点:理解“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名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三句。

(1)同学们还记得“当年廖战急”中的“当年”是指的哪一年吗?(1929年

1月。)

(2)“廖战”是激烈的战斗。这里介绍一点当年战斗的情况。1929年1月,

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到达离瑞金25公里的大柏地,10日(农历

正月初一),国民党反动军队尾追而来。这时,毛泽东同志命令一支小部队边

打边退,逐步将敌人主力诱入大柏地,11日清晨,早已隐蔽在大柏地的红军

主力,突然向敌军发动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共歼灭敌军近两个团,俘虏敌

人八百多,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这是毛泽东同志利用大柏地以南的有利地

形精心设计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也是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的红军部队

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3)”“弹洞前村壁”中的“洞”跟我们平常用的这个词有点不同,它的意

思是穿透。这里说的是:子弹射穿了前面村子的墙壁。这一句是从现在写到过

去,由写景转入叙事。

2.学习第四句。

指导理解句中每个词的意思。“装点”是装扮,点缀。“朝”念zhao,不念

chao,“今朝”是今天的意思。

(2)指名连起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这一句是说,那前村壁上留下的累累

弹痕把群山打扮得更好看了。)

(3)本来,墙壁上弹痕累累,似乎很难同美联系起来。那么,为什么说“装

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讨论中不必要求过高,学

生只要说出那么一点意思就应当加以肯定。“完整的答案是:在革命者看来,

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

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是丑恶的,而正义的战争则

是美好的。只有通过正义的战争,人民才能夺取政权,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

翻过身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江山是人民战争打出来的。因此,在革命

者的心目中,当年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一次漂亮仗留下的弹痕,不仅没有破

坏自然界壮丽的景色,而且使壮丽的景色显得更美。

3.练习朗读第三、四句。

三、完成“思考•练习”

1.指名学生回答,回答得不准确的请其他学生纠正。

(1)“彩练”指的是虹。

(2)“斜阳”指西斜的太阳。“阵阵苍”指大柏地一带的群山在天气刚刚放

晴时一忽儿模糊一忽儿清晰的青翠的颜色。

(3)“装点”是装扮。点缀的意思。装点关山的是四年多以前那场战斗留在

前村墙壁上的弹痕。

2.把课文的前两个句子连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夏天雨后

的大柏地,天空中架着一道彩虹,就像有人拿着一条七色缤纷的绸带在凌空飞

舞似的。西斜的太阳重新出现,大柏地附近一带群山的青翠的颜色,一忽儿清

晰、一忽儿模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回答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

发挥想象力,如果说得多一点,只要合乎情理,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3.这首词中,只有“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是由看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其他都是眼前看到的事物卜全词的顺序是:当前——过去——当前,写景一一

叙事——写景。

4.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革命者对战争、对美

的看法。这是一种对人民的革命战争充满豪情壮志的思想感情。回辖这个问题

只要意思对就行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怎样做到有感情?主要是要在头脑里想象出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领略词中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有感情地朗读数遍后指名学

生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预习下一课《月光曲》。

板书:

当前——过去——当前

写景——叙事——写景

教学后记:

5、月光曲

课型:讲读课文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L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

联想。

三、教具准备:1.贝多芬画像一幅。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阅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lo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是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贝多芬

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

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

专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

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

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

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是第二部分,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i)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儿首曲子?(弹了两

首曲子)(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

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首曲于,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创

作《月光曲》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

第八自然段到课文结束,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儿

个词语:幽静一偏僻、情静。入场券一门票,陌生一生疏。不熟悉。纯熟——

很熟练。

教师补充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儿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

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园不能直接听到贝多

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

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

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

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

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

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

但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人了神。一曲完了,她激

动他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

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

“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八至十自然段,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重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至第七自然段。

3.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一•曲?(他为盲姑娘的不幸遭遇和对音乐的

酷爱所打动,也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八至第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儿

个词语:清幽——凄清、幽静,水大相接——水和大连接起来。拗涮——形容

水的明净。微波刻刻是指微小的波浪因明净和月光照射而闪闪发光。霎时间

——极短的时间。一缕一缕一一条一条,恬静——安静,宁静。陶醉——很满

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2.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

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J

3.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联系?(贝多芬

弹的是他对月光的感受。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很美;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表现

出相互体贴和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也很美。这就使他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

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种激情促

使他按起琴键来,用乐曲来描写1光,来表达他对穷人的同情和热爱。)

4.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

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

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

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

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光下一切都很幽静,

后来,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

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J

5-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

了”?

(他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

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

生像她的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6。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了。)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

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呢?(风吹烛灭,月光照进窗子,茅屋沐浴在清幽的银光里,

穷兄妹俩站在身边,这些是贝多芬看到的实在的事物;他按起琴键来弹奏的曲

子内容,就是他此时此刻由事物产生的联想J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户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

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呢,(琴声是皮鞋匠听到的实在的事物,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是他听着琴声产生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皮鞋

匠看到的实在事物,她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

想。)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朗读指导: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

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调。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

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1A6A

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

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2o先各人自由朗读,再指名朗读。

3.请学生试着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练习用“幽静”造句。

六、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灯光》。

板书

大海慢轻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平静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柔和

月光曲大风急骤激昂奔放

巨浪

教学后记:

6、灯光

课型:讲读课文。

一、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

稚生

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练习缩写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

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

三、教具准备:书写缩写课文范例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围绕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和对未来

的美

好憧憬。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他是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

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

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把课文分成三段,怎么分?(第一、二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

一段,中间部分为一段。)

3.指名按分的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把这…段分成三层,想一想,每一层

的主要意思;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事情发展

的顺序。)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为三层。(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是第一层,第

八、九自然段是第二层,第十自然段是第三层。)。

(4)请三名学生分三层朗读课文,每人朗读一层。

四、指导理解第二段的内容。

(1)指名说第一层的内容。(大致内容是)在围歼战开始之前,“我”在交

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

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上的插图,看得

那样人神。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的情景,想到了未来,

深情他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三层的内容。(内容大致是,突击连冲进守

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

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失败的可能,情况非常危急。就在这个

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指了路,他自己则

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这次围歼战获得了完全的胜利,消灭了敌

人的一个整编师。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葬了郝副营长的遗体。)

(3)指名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五、布置作业:1.准备缩写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思考练习第二题,复习课文内容练习缩写。

教学重点: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

私奉

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朗读全文。

2.指名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指名理解“思考-练习”第二题。

1.讨论:“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

下说的?(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革命胜利后的和平时期,“我”在清

明节晚上到天安门广场散步,听到背后传来一声对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的赞

叹:“多好啊!”第二次是在1947年初秋,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之前,郝

副营长在交通沟里、借着火柴的微弱亮光看书。看到书上画的电灯,说出了“多

好啊!”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和我在交通沟里谈话时,说到革命胜利后孩子们能

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该多好啊!”)

2,讨论:他仍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对学生讨论要求

不要过高,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清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就可

以了。)

三、指导作缩写练习

1.指名读“思考。练习”第四题,明确练习要求。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缩写这一段,哪几点必须写清楚。

3.讨论交流。(缩写第二段,必须写清楚五点:一是时间是1947年初秋;二

是那次战斗的任务;三是战斗前郝副营长怎么做、怎么想;四是战斗中郝副营

长的表现;五是郝副营长的牺牲。

四、学生做缩写练习,教师巡视了解缩写情况(用10〜15分钟)

五、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师生酌情评议

六、挂出写有缩写范例的小黑板,供学生修改参考。

缩写范例

1947年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准备围歼国民党军57师。战斗开

始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看一本破书,憧憬着未来)战斗打响了,

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却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牺牲了。)

七、学生根据范例修改自己的缩写。

板书:(大部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随机板书)

教学后记:

分辨事物和联想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学习分辨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这些事物引起的联

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例话,初步了解例话的主要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默读例话,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第一自然段讲读书的时候要注意分辨事物

和联想;第二自然段以《月光曲》这篇课文为例,具体说明课文中哪些是实在

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第三自然段讲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

对阅读和作文都很有好处。)

二、指导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学习怎样分辨事物和联想

1.提出自学要求: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对照《月光曲》这篇课文想一想,

在这篇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内容是写由事物引起的联

/木a目、。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月光曲》中的事物和联想。(先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再引导学生

总结出例话中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