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3个班的地理教学任

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

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

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

版地理新教材丁新课标,新教材一,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

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

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

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

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

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

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

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

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

地理”。

三、具体工作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

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2、认

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

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

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认

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6、参加听课评课

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7、拟

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8、每次单元考试

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

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

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

的素材工10、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

水平,争创优秀课件。11、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

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四、教学课时安排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和

地图、第一节(一)2课时第二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

三)2课时第三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单元检测2课时第三周:

地图(一、二)2课时第五周:单元检测2课时第六周:第

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课时第七周:第二节海陆的

变迁2课时第八周:单元检测2课时第九周:第三章天气和

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课时第十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课时第十一周:复习2课时第十二周:期中反馈测试2课

时第十三周: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课时第十四

周:世界的气候单元检测2课时第十五周: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

一节人口与人种2课时第十六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课

时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一聚落单元检测2课时第

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课时第十九周:单元检测复习2课

时第二十周:期末考试。教学总结和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

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

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

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

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

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

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

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

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

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吸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

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

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

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

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

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

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

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

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

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

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

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

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

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五、板书设计一、生活

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

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

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

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

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提问、引导,师生共同

大小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总结。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

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

读出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一一地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引导、指导、评定、表

球仪球仪扬

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指图、引导,边提问、

题,看图思考、回答。边启发、边与学生讨

论,让学生分析、归纳

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

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讨论,互帮互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

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

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

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f天如斗笠一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一地

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

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

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

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

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

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

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

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

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

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

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

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

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

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

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

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

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

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L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

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

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

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L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叵I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

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

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

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

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

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

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

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

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

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

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

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

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

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

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

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

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

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

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o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o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

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

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

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

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

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

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

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

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

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

---------(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

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

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

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

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

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

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

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

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

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

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

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

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

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

季北半球

南半球

受北半球

执八、、

程南半球

北极

北极圈以

北极圈以

赤道

k

赤道一南

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

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

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

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本堂课45分钟时间内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比较多,由于刚上

初一的学生平时的观察少、动手机会少和以前没有学过地理等原因,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领悟性不够,今后还需慢慢引导、

讲解,并通过适当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

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

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

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

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

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

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

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

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

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

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

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

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

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

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

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

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

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

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

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

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

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

息?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

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

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

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

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

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

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

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

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

陆、岛屿、半岛、海

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

位置与分布,大洲、

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

决难题。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

认大洲、大陆、岛

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

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

合联系。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

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

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各教学目

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

图,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

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一,难以在脑

海中想象形成大洲、

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

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

引导学生关注本课

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

的“水球”,可人们

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

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

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

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

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

识的兴趣。)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

洋面积大?海陆分布

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

较图”,看看陆地

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

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

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

区却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利用学习媒体

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

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高校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

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

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

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

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

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检查学生理解概念,

运用概念的情况。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古人云: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

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哪儿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儿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

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

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儿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

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

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

大部分在南半球。

(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

它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

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

景场的叠加。)

4、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

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

的大小。

(一)、地球?水球?

(二)、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选择题

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

称为“水半球”

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儿个洋

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

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北冰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3、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A、亚洲、非洲

B、北美洲、亚洲

C、南极洲、亚洲

D、南美洲、欧洲

探究活动

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

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的资料

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

补短长、相得益彰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1、本课从知识点来看,难度不是太大,且学生对七大洲、四

大洋知识已在生活中或

各种媒体中有了一点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系统地学

习新知识。

2、学过程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培养学

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表现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并在课外拓展知识,锻炼自学与整

理资料的能力,养成终

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

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

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

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

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

探究精神的培养。

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

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

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

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

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

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分别反映了哪些

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

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

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

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

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

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

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

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

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

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

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耳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海面的升

变化的-----“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

3.人类的活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

()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

4.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

A.裂谷B.岛弧C.海沟D.海岸山

5.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

今天的位置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

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板块运动D.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

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

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

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

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

维目标。)

六、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七、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

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

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

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

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

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

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

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

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

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

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

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

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

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

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

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

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

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

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

(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

响生产的例子.

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

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

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

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

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

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T2个级

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

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

②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

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

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

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

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

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

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

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

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

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

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阴晴状风力最低气

起状况最高气温

况大小温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

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

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

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

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

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

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

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

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

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

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

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

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

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

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

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

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

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

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

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

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

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

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

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

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

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

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

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

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0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

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

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

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

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

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

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

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

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

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

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

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

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

到大屏幕上面)

10月

1月(℃)4月(℃)7月(℃)

(℃)

北京4.310.222.710.4

伦敦3.05.017.010.0

开普

24.612.99.8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

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

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

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

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

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

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

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

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

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

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

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

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

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

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

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

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

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

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

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

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

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

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后记: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

点、又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