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教案实用文档_第1页
陶艺课程教案实用文档_第2页
陶艺课程教案实用文档_第3页
陶艺课程教案实用文档_第4页
陶艺课程教案实用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艺课程教案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陶艺课程第一课陶艺课程教案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走进泥巴的世界教学目标:1、了解陶泥的基本特性、认识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及使用方法.2、通过启发、实践体验来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3、让学生感受“玩泥巴”的乐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手创造美。教学重点:感受玩泥巴的乐趣。教学难点:体验陶艺制作的各种技法。教学准备:教师:陶泥、教学课件学生:陶泥、各类制作工具教学过程:一、泥巴变一变:1、触摸,感受老师送给大家的特殊“礼物”.与孩子们交谈,送给他们一份礼物,让他们进行触摸,感受泥土特有的柔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2、泥巴真听话:一分钟让泥巴变、变、变聊一聊有没有玩泥巴经验,比如撮一撮、切一切,揉一揉、捏一捏等。并用一分钟小游戏的形式,给学生把泥巴变个样的机会,看谁变的花样多.3、小结导入:(1)小结玩泥巴的方法,并板书。(如:搓、压、切、印、捏等)(2)导入:让我们一起走进泥巴的世界。二、认识工具:1、课件一一出示各种工具,并介绍用途。2、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哪些小东西可以替代这些工具。三、欣赏:1、简要介绍陶艺的发展。2、欣赏学生陶艺作品,边欣赏边让学生说说制作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制作方法。四、体验:用手中的陶泥自由制作,体会玩泥巴的快乐!五、总结:说说玩泥巴的感受!!陶艺课程第二课手捏动物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陶艺创作——手捏成型的基本表现技法、步骤.技能目标:运用泥塑动物的基本表现技法,塑造动物形象。情感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陶艺创作—-手捏成型的基本技法、步骤,灵活运用。教学难点:抓准动物的基本形,对动物的细部特征进行深入刻画。教学准备:陶泥及制作工具,课件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动物的图片,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小动物。实施过程:导入:欣赏秦俑、汉俑图片(动物),引出制陶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人类制陶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发展:早期的制陶是人类以生活中实用的陶器(饮器、食器、炊器、盛贮器等)为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陶逐步向美化生活环境的观赏性、装饰性泥塑艺术发展。教师示范陶艺创作手捏成型的成型方法(鸭子):了解动物泥塑的艺术特点:取材于动物形象,再加以取舍、装饰、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而成,使人觉得比真实的动物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动物的图片,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小动物。)填表:动物名称外形特点技法表现

动物泥塑的塑造过程:1、整体形象(抓住动物的整体外形)注意:舍弃细部,抓准基本形。2、细部刻画(抓住动物的明显特征进行加工)注意:对所塑造动物的特点可以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3、上色处理(抓住动物的色彩特征)注意:色彩之间的搭配,突出动物本身明显的色彩特征。教师现场制作海豚泥塑学生观察老师是怎样用技法表现出海豚的特点,制作顺序是什么?思考你怎么用技法表现你喜欢的动物的特点.(观察结果,激发学生制作热情)四:动手制作1.初试制作: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塑一个小动物呢?那就请大家按照我们自己总结出的评价标准动手试一试吧?试制动手能力的培养2.交流:演示制作过程,发现好的方法大家借鉴,有问题大家共同解决.(1)技术的活用:细微部分刻画的方法。如:须、毛、眼、鼻、尾等的表现。(2)工具的巧妙使用: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材料作工具,如:钢锯条,小刀,牙签,铅丝,线等,使动物的细小部分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3)问题的出现:表面不光滑,裂口,连接不紧等问题如何解决。思考、交流、分享成果。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共享成果,发展思维,提高技法。五:评价展示,强化反馈把作品放在展板上,大家一起来比一比,评一评,看那件作品更形象,更生动,给予奖励.交流,比较,评判通过强化反馈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陶艺课程第三课夸张的脸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头像特征,进行夸张的表现手法;并尝试泥塑,进行头像立体造型。

2。启发学生观察感受人物五官、表情特征,探索用泥塑造型语言,夸张塑造,大胆趣味地表现人物头像,提高学生对人物特征的观察及立体造型表现力。

3。体验泥塑夸张表现人物头像造型的乐趣,培养对漫塑人物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用泥塑的形式表现夸张的人脸。教学难点:抓住人物形、情特征进行夸张的泥塑立体造型表现.课前准备:(学生)陶艺工具(教师)课件、泥巴教学过程:游戏导入:1、表情大PK。(看词做表情,与图片中比较)2、图片欣赏导入:夸张的脸二、欣赏探究:1、观察人物夸张表情的变化特征,探究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变形的夸张表现方法。(1)观察快乐、悲伤、发怒等表情五官的变化(2)探究欣赏简笔漫画人物头像。启发学生观察夸张的表现方法。形的夸张:夸大法,如小的更小,圆的更圆,曲的更曲;变形法:如改变鼻子结构.神态的夸张:如发怒时、眉毛直立、额头冒火。欣赏中穿插教师示范和学生的五官制作小练习2、学习造型表现方法:边欣赏边示范(团报纸成型、泥板围筑、分析添加):(1)欣赏泥塑作品中国古今雕塑家、民间艺人的陶土雕塑作品(2)欣赏陶艺学生作品,启发:用泥塑造夸张的五官,有更多的变化方法.三、学生创作: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表情和人物创作。注意夸张变化。四、展示评价:1、学生给自己的作品取名,进行评价。2、对比,找出最夸张的脸。五、用表情表示对课堂感受,结束。板书设计形的夸张夸张的脸夸大、变形等神态夸张陶艺课程第四课有趣的“空心球”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了解空心球的基本特点。学会泥球捻捏等一些基本的泥塑方法,创作出一个有趣的“空心球”.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泥球捻捏法。难点:抓住空心球夸张地进行表现,创作出一个有个性的“空心球”。教学准备:学生:泥塑工具等.教师:课件、泥、泥塑工具、板等.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揭题《有趣的“空心球”》利用一个实心的泥玩具导入,引出空心球.制作空心球教师示范,边做边讲解要点,板书:泥球捻捏法.玩一玩学生动手做空心球,教师巡回指导.变一变教师现场创作一个有趣的“空心球”,猜一猜做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方法?板书:变一变、加一加、减一减赏一赏欣赏图片,了解更多有趣的作品,以此打开学生思路。做一做作业要求:发挥想象,创作出一个有个性的“空心球”.评一评说说自己作品的特点,请同学说说你的看法,教师适当地加以点评。课后延伸认识一些其他制作空心作品的方法。如挖空法、塞纸法等。陶艺课程第五课泥条盘筑———-装饰成型教学目标:1、在泥条盘筑基本型的基础上学习装饰成型的方法2、在盘筑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造型、表现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培养团结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和美化生活的热情教学重点:泥条盘筑的装饰方法教学难点:装饰技法的创新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实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自查教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学生自查学具准备情况使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讲授新课●出示经过一定装饰的泥条盘筑作品图片,分析和上节课学习的泥条盘筑基本成型内容有何不同分析、比较不同之处,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学习搓泥条的方法●问:如果要你做这样的作品,你想怎么去做?●展示泥条盘筑装饰成型的制作过程猜想制作方法、观察验证●

“你想看看其它泥条盘筑装饰成型作品是怎样的吗"(出示“学生作品”图片,观看分析)加强对泥条盘筑装饰成型的认识,培养学生造型和空间思维能力●

同桌互相讨论、商量怎样去制作●

教师简单小结并提出思考问题:如何在制作时保持泥条湿度,使它们不容易断裂同桌活动、讨论意向■作业●看了这些作品,你一定会赞叹和羡慕不已,其实你自己也能制作,请用你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和同桌创作一件吧,相信你会做的更好!分工合作、动手操作给学生一个动手动脑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展示小组成果、师生共同评价(“谈谈自己小组是如何制作的?)(这件作品做的怎样?有哪些好的地方?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改进)●请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受与收获●拓展陶艺互相欣赏、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明确所学的知识点●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陶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取和创新陶艺课程第六课生动的泥板人物——站立的人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泥板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学会运用以泥板造型为主要表现方式来塑造站立的人,提高造型表现能力.3、增强学生陶艺技法的综合表现力。教学重点:用泥板塑造站立的人物整体动态。教学难点:陶艺技法的综合运用来表现生动的泥板人物。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示范作品学生:陶艺制作工具教学过程:谈话导入:生动的泥板人物——站立的人方法探究:(1)身体——泥板做任意卷筒造型.身体的稳定人物动态变化(示范、讨论、欣赏、实践)(2)头部——捏塑夸张地表现五官和表情变化(3)人物整体装饰-—挖、压、刻、卷、粘连等技法恰当运用启发创作:用泥板形式表现一个生动的站立人物。注意:陶艺技法的恰当运用.展示评价:“立得稳”、“动态美”、“表情丰富"、“装饰漂亮”小结拓展:用泥板形式还可以做动态更丰富、更生动的人物。陶艺课程第七课童年的游戏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回忆、体验、对比不同时期的一些童年的游戏,追寻童年的快乐。技能目标:用陶泥来塑造游戏时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表现游戏场景。情感目标:通过艺术表现,让孩子们在记忆中珍藏这些宝贵的童年游戏、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回忆、体验、对比童年的游戏。教学难点:用陶泥表现生动的游戏场景。教学准备:教师:示范作品、课件学生:陶泥、陶艺制作工具、辅助材料等一、玩泥巴、忆童年:1、用泥巴捏制一个小人、简单表现人物动态。2、展示、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学生说说玩泥巴的心得。3、教师引导:玩泥巴,也是过去的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泥巴随地可取,捏、压、刻、团、搓、切随心所欲,一件件生动可爱的小玩意就这样产生了,这是多么快乐的游戏呀。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玩具,以前的孩子们也拥有很多简单、有趣的游戏,让我们一起去大饱眼福吧!出示主题:童年的游戏二、游戏体验:1、出示一些游戏的小道具,让孩子们选择来试一试、玩一玩,说说心得。2、展现一些小游戏的图片:滚铁环、丢沙包、拍烟盒、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吹肥皂泡、丢手绢、折纸飞机、画丁老头、抓石子等边欣赏边交流:游戏的玩法、人物的动态、表情.3、学生交流喜欢其中的什么游戏,想象游戏的快乐.三、造型表现:1、用玩泥巴的游戏记录下这些有趣的场面。教师示范:在原有人物的基础上、强化动态、重点表现人物表情、游戏场景的设计。2、探讨表现:动态强化—-四肢、身体的变化人物表情——各种神情下五官的不同场景设计—-人物的组合、综合材料的合理运用3、学生自由创作(单独表现或与人合作皆可),教师巡视指导。四、交流展示:1、学生流动欣赏各作品。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场景进行评价,针对上述三条表现要求做评价、作者可补充说明,教师对造型表现做适当点评.五、对比拓展:说说现在孩子们流行的游戏,与过去的游戏对比,有何异同?小结:不同的童年玩不同的游戏、不同的游戏都能给童年带来快乐。拓展:寻找简单道具、去体验各种没有玩过的童年游戏。陶艺课程第八课正能量本教学目标1.结合对陶瓷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努力以创作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2。重点学习与陶艺创作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感受陶艺创作的特点和乐趣。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拉坯成型的几种基本技法。运用基本技法创作一件作品。教学难点了解陶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认识陶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教学准备陶艺创作的工具;陶泥;示范作品及图片。一、组织教学二、复习导入复习几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泥条成型(以笔筒为例)1。用双手手掌团出大小不等的泥球.2。将泥球放在塑料布上。用一只手的指尖滚压泥球,搓成泥条。3.双手来回运动,继续使泥条变细、变长。注意双手拇指如何交叉在一起,使双手稳固.4。双手保持同样的姿势和运动,沿着泥条运动得到理想长度。5。所有泥条搓成后,取其中一条做成螺旋,做直筒的底。6。用木制塑刀将螺旋表面由外向中心抹平,使之粘接。7.用刮刀压光筒底的表面。用陶针刻画将粘接第一圈泥条的区域。8。用泥浆涂抹刻划过的区域。刻画第一条泥条。9.将泥条放在筒底上,泥条长度应与圆周长度相当或稍微长一些。10.沿一定角度用刮刀切去多余的泥条。这比垂直切割泥条要好,可使泥条两端的接合面更大。11.用圆形塑刀粘接直筒内壁的泥条.12.内壁平整后,用同样的方法抹平外壁。13.用带有锯齿边的刮刀修外壁,刮刀应直立.14。继续添加泥条。为了避免干燥中开裂,应使泥条间的接缝不要在同一条竖线上。15.用锯齿刮刀的斜边在筒底外缘修出斜面。泥条都粘接完毕后,用锯齿刮刀再刮一遍,放在一旁干燥.第二种泥板成型(以装饰墙为例)1.将泥条放在一块帆布上,用双手拇指将其压在一起。2.沿泥料两边各放一根厚为10mm的木条。用碾棍碾平形成泥板。3.根据需要准备数块泥板。4。用木板支撑泥板,保持泥板垂直。5.在墙面上画出窗户的位置,用刻刀将其镂空.6.用刻刀切出窗户的形状,把窗户镶嵌在墙面预留的位置上,并用泥浆粘合。你学会了吗?你想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精彩吗?赶紧看看以下招数吧!要使作品外形效果更丰富,我们可采取多种手法进行装饰.(欣赏数张图片)这两件作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图片)三、作品欣赏四、作业布置同学们,学会了吗?请发挥你的想象,完成一件关于正能量的陶艺作品吧!五、作品评价1.对比一下,谈谈各自的制作手法。2。请点评一下作品的优缺点.3.探讨改进的方法.陶艺泥塑实践活动课教案活动类型:任课教师:活动地点陶艺泥塑室活动时间90分钟教学对象初一学生项目介绍此项目是根据当地特色,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泥塑艺术也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粘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通过对日照黑陶文化的了解,认识黑陶的烧制方法,弘扬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动手制作体验陶艺创作的快乐。活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1、了解陶艺泥塑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认识陶器与瓷器的区别。2、通过对日照黑陶文化的了解,认识黑陶的烧制方法,弘扬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运用泥塑创作方法完成泥塑作品,学会创造,感受到泥塑艺术创造的快乐.通过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提高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生热爱祖国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对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认识,理解“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的意义教学难点创作作品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究和团队协作。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演示法学生: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活动方法活动材料准备陶泥若干,泥塑工具每个小组六把、刮板每组两把,擀泥杖一把,转台两个。活动分组情况4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安全要求泥塑刀的安全使用提醒地面湿滑行走安全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情景创设阶段(一)组织教学分组活动(二)陶艺的含义1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瓷器,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在国外十七十八世纪时,有很多外国人收藏一种“白金”那就是中国的“陶瓷”说明中国的陶瓷是非常有价值的。简介瓷器在历史上的地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陶器与瓷器的区别:(1)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2)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3)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4)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5)_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所以一般说陶艺都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重点讲解(1和(2)(三)陶艺制作的方法:1、泥条盘制法2、泥板成型法3、徒手捏制法4、拉坯成型法(四)简单介绍日照黑陶:1936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先生,带领考古队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黑陶",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如何鉴别黑陶的优与劣: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双边互动教学学生学习引发联想为下一步制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20分钟实践体验阶段确立活动内容:一|、做一件生活中观察过的物品.比如:动物、人物、植物。二、还可以在原有物体的基础上,再创造一件作品或者直接创造泥塑作品学生开始创作作品(体验阶段)40分钟成果展示阶段学生讲评作品15分钟交流感悟阶段1、学生体验到简单的物品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脑海当中的物品比较模糊,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2、体验到创作作品的快乐,学会创作作品的方法的。3、体验到创作品的过程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生体验的重要性15分钟活动考核记录1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2作品生动、传神、独具特色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等3、团队协作的能力4、卫生打扫,观察自我挑战的能力达标记录及格(%)100%优秀(%)35%课后反思小结|:肯定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兴趣,认真的做了,老师都给与肯定和表扬,肯定闪光点,评价无定则,好坏无绝对,每件作品在老师的心里都是优秀的智慧背囊陶艺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拉胚的制作方法:如果你是新手就把机器调慢点,下面说正题,先把一块泥放在机器中央(放好后开始转机器)用大母手指按住泥的中央,慢慢按出个洞,之后用两只手把泥按成一个笔筒状,如果干的话手沾点水。之后就是你随意创作的时候了.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陶艺并列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行列之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家,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学生以及少儿从事陶艺创作或制作。从杀泥(练泥)开始,盘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应用,一件件艺术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出来,装点自己美丽的生活。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世人对这一来自古老的文明无不惊叹!黑陶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中华思想文化的渊源龙脉。随后,在鲁、陕、晋、豫、冀等地都有类似发现。失传四千多年的先进陶艺技术,现经几代学者6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年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并且在传统黑陶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继续发扬光大,从而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获得辉煌的新生。黑色陶器。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泥土取出后经晾干,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黑陶表面所呈现纯静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黑陶和灰陶为典型标志,故又称黑陶文化.发现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桐林--田旺遗址是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之一.此遗址发现的高达116厘米、口径44厘米的灰陶甗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大的一件;蛋壳陶杯最薄处仅0。3毫米,代表了当时制陶业的最高水平。1936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先生,带领考古队[font]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黑陶”,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2、黑陶,著名作家,1968年出生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一座烟火陶器乡镇,父母均为中国底层百姓。19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现居太湖北岸的无锡。出版过散文集《夜晚灼烫》(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黑陶总体艺术特点概要:黑陶采用轮制,器形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具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龙山黑陶黑陶是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龙山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时代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者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常见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和鼎等.黑陶的制作一般采用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作工精细,火候极高,质地坚硬。由于其应用范围大多为礼器,很少用于日用器皿,所以产量较少,却因此而弥足珍贵。龙山黑陶作为原始礼仪的载体和精致的艺术品,永远具有黑色珍珠的神秘而诱人的魅力。通高19。5厘米,口径4。7厘米,1973年山东日照东海峪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泥质黑陶,造型细高,有喇叭形大侈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整齐匀和,柄下端为圈足形座,腹部饰有弦纹。造型别致秀美,制作精巧,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令人惊叹.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堪称绝代之作,是古代陶艺的精华。日照黑陶被誉为“华夏艺术之魂"的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日照历史悠久,在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日照的黑陶制作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陶文化源远流长。东海峪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器具“高柄镂空蛋壳陶杯”,系珍贵文物,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被国家定为国宝并收藏.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关于两城类型的黑陶文化特征,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曾说:这种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称号。两城类型的陶系以黑陶居多数,其中以陶质细腻、表面磨光而呈黝黑光亮尤为突出。其它还有灰陶、褐陶、红陶、白陶、黄陶。两城类型的陶器外表修饰以素雅光洁为其特征,故多为素面,有的经磨光,即使有纹饰者也一般都很熟练。并且陶器制法先进,快轮普遍使用,一般陶器胎薄而轻巧。常见的蛋壳陶高柄杯,陶胎厚度大都在0。5—1毫米之间,尤其在少量器型的盘口部分只有0。3毫米左右,可见以蛋壳比喻其胎之薄并非夸大其词。概括以上主要特征,形成了龙山文化两城类型的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生长在日照的龙的传人,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黑陶制作工艺,弘扬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黑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每年生产达六、七十万件。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照文化、文物部门,着手系统地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龙山文化黑陶技艺,成立了“日照市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研究所",集民间和科研机构之大成,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照黑陶技艺的研究已渐臻顶峰,不仅使龙山文化黑陶艺术瑰宝重现异彩,而且还研古创新,在制作、烧制待方面较前人有了发展与创新,在制作上采用轮制与、模制、印坏、灌浆、手塑等方法;在造型上讲究美观、古朴、高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陶面有浮雕、烤彩,并刻有古字画等;融古老制陶工艺与现代美术、工艺于一体;在烧制上,一般采用高温密封窑烟渗碳之法,根据不同要求,可分别掌握达到毛光、乌光、漆光的程度.现在已经形成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六个类别300多个品种,并相继发展起日照黑陶工艺研究所实验厂、日照开发区黑陶厂、龙山艺术院黑陶厂等七个工厂,现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第一课:感受泥土教学目标:认知领域:感受陶艺作品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法。操作领域:感受泥性,并用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体,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情意领域: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激发无穷的创造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泥性,学习陶艺基本成型方法.难点:了解陶文化,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塑造陶艺品。课前准备:陶艺作品、黏土、图片、陶艺教室准备.教学过程:1。欣赏陶艺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2。介绍陶艺的基本制作过程。(课件视频)柔软的泥土经过了火的洗礼,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面队着自己捏制的陶器,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而是在与土、水、火的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悦的情绪。陶艺创造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张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向的模式,它的造型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化的、意象化的、抽象化的;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3.准备阶段:分泥:每位同学黏土一小块。认识制陶工具:手术转台、木拍子、修刀、刮刀、泥塑刀、泥浆、其它工具(擦布、毛笔).4。通过用手或脚或膝盖等部位来触摸泥土、感受泥性,可任意成型,并相互交流对泥的感受与成型方法.5。看刚成型的泥塑作品和已经凉干的泥塑作品以及烧制好的作品,用感官比较、感受、区别,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6.整理工具,清洁台面,洗手,养成良好学习、卫生习惯。

第二课初步体验泥土特性,训练卫生习惯养成一准备阶段:分泥:每位同学黏土一块。导入:看几件分别运用徒手捏制成型、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成型及综合成型方法制作的陶艺作品,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1.学生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自己喜欢的形象,并相互交流对泥的感受与成型方法.2。整理工具,清洁台面,洗手,养成良好学习、卫生习惯。

第三课表情泥塑强化卫生习惯一、准备阶段:分泥:每小组黏土10—20斤。导入:欣赏古今中外大师及学生作品(中国汉代石雕、非洲木雕、雕塑大师作品及学生泥塑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激发学生对造型艺术的兴趣。二、探究新知新授: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大师,为我们生活周围的人做一件泥塑像,用手摸摸他(同学的脸)、看看父母的照片、想想他们的表情性格特征,进行表现,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欣赏与反思:相互交流对泥的感受与成型方法。整理工具,清洁台面,洗手,养成良好学习、卫生习惯。三、拓展延伸课后观察:感受身边的有意思的物。以共下次课时制作。

第四课学习陶艺装饰的基本方法陶艺装饰是陶艺的基本表现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装饰方法,启发他们触类旁通,生发出个性的装饰手法。1.陶艺材质肌理肌理效果是陶瓷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创作空间是无限广阔的,对于学生体验式的制作来说,首先了解它的基本方法。(课件)(1)绞胎肌理(2)印压肌理(3)贴花(4)雕刻装饰(使用雕刻刀)(5)镂空雕装饰:(6)青花绘画装饰(使用画笔、陶瓷色料)(7)釉上彩绘装饰2。施釉与烧制(视频录像)施釉与烧制是体验制作过程中的最后工序,该工序操作的好坏决定作品的呈色效果和质量。施釉(1)浸釉(2)涂釉(3)荡釉:(4)吹釉与喷釉:(5)弹釉第五课

尝试装饰的基本手法一、

激趣导入:学生欣赏紫砂壶二、讲授新课1。学生欣赏2.学生说一说,从造型、色彩题材上分析3。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表达自己对紫砂壶的感受4。学生欣赏5.学生说一说紫砂壶和普通茶壶之间的区别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边讨论7。学生观察8。学生思考除了盘成圆形还能做成哪些形状,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小泥点、用泥条做成各种花瓣、树叶等形状,还可以想一想其他的装饰方法9.学生小组推荐回答10。学生试着压一压,体会一下11.学生思考回答,富有创造性制作外形12。学生欣赏,学生小组讨论准备创造什么造型三、学生作业四、展评1、学生派代表介绍2、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1、教师展示紫砂壶并介绍2、师:紫砂壶又称紫砂陶壶,是陶艺中的一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艺世界,体会它独特的美。

第六课

盘花篮教学目标:1)了解黏土的特性及制作过程。2)学会用泥条制作一个简单的陶艺篮子。3)感受陶土艺术给人带来的粗旷的美。教学重点:学会用泥条制作一个简单的陶艺篮子。教学难点:制作时的接合牢固和泥浆的调制使用.教学准备:黏土、垫板、范作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示范泥条盘制法(篮子的成型做法)1)先把泥条搓好,保持泥条粗细均匀。2)把泥条连接在圆形的泥片上,用手指把她压紧。3)根据篮子的结构,把泥条一层层往上盘.用手指把它压紧,把里面抹成平面,使泥条涂抹在接合部位。

4)把篮子的提手粘接上。五、学生作业用泥条制作一个陶艺制品。六、巡回指导指导部分学生的泥条搓制方法。指导部分学生调制泥浆。指导部分学生的泥条成型。

第七课

奇特的脸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浮雕式人像的造型艺术,感受不同造型带给人们的美感.应会:尝试运用捏、搓、揉,借助工具按压等不同立体造型方法,塑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脸部形象。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上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造型艺术,增强学生对橡皮泥立体造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浮雕头像的基本制作方法,并创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独特的浮雕头像。难点:五官的夸张变形,以及捏、搓、揉等方法的实际运用。学习材料课件、橡皮泥、辅助材料教学过程一、以表情游戏导入1。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小组的同学互相做一做各种表情。2。挑表情最有趣的同学给大家表演,每表演一种表情请大家观察,五官发生了什么变化?脸上哪些地方产生了变形?(引导学生直观、细致地观察表情的变化,激情引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二、找不同出示傩戏面具问题:这张脸与真人的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样都具有五官)这张脸与真人的脸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它的塑造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脸形不一样、五官夸张变形、色彩鲜艳)由同学们对这张脸特点的总结引出课题,出示课题:一张奇特的脸(从一张脸上找奇特的地方,使学生掌握分析脸部造型的方法,使后面的欣赏分析更有方向性.)三、欣赏1。简短的小故事讲述奇特脸造型的来历。(在观察中间以故事调节气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2。出示五张关于人像造型的艺术品图片进行欣赏分析奇特之处。3.总结奇特的脸的条件你能说说怎样的脸才叫“奇特”的脸吗?A、脸形奇特B、五官的形状、位置奇特C、色彩或表情的夸张D、制作材料与方法多样(使学生观察到更多奇特的脸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奠定基础。四、发现方法从制作奇特的脸的材料与方法多样引同学们的主要制作材料“橡皮泥”1。回忆橡皮泥的玩法(揉、搓、压、捏等)2。老师制作(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3。欣赏小朋友的作品你能从小朋友的作品中找到了哪些奇特的地方和新奇有趣的技法?4。回忆制作的步骤五、学生制作可以小组、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制作一张奇特的脸。六、展评作业1。以组为单位进行欣赏每组评出一件自己组认为最有特点的作品进行展示2.同学们欣赏这些作品看这些作品奇特在什么地方?你认为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做的奇特?教师小结七、延伸出示浮雕与圆雕头像,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认识浮雕与圆雕的区别.1.请你回家后试着做一个圆雕头像。2。请你课下搜集更多有中国传统的奇特面具造型。

第八课捏花瓶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各种花瓶的图片,了解花瓶造型的多样性;2。运用搓、按压、卷、刻等技法创造表现各种各样的花瓶;3。体验陶艺创作的快乐,及与同伴合作的乐趣。活动准备:故事《打破了花瓶》、各种各样的花瓶的图片、陶泥、陶泥板、刻刀等工具。活动过程:(1)导入主题熊爸爸出差回来,带回几枝腊梅花。熊妈妈喜爱极了,捧出珍藏多年的花瓶,小心翼翼地把花插在里面。下午,小黑熊从外面回来,见到花瓶里的花,“咦,花瓶里没有水,花不是渴死了?”他想,于是小黑熊准备给花瓶里的花浇浇水。可是当他转身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花瓶。妈妈听到了声音走了过来,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并没有批评小熊。但是小熊还是很伤心。小熊想这可是妈妈最爱的花瓶呀,我要帮妈妈做一个一模一样的花瓶送给她。这时候小熊有犯难了,因为他不会做花瓶。我们的小朋友可以帮帮小熊吗?(2)出示花瓶图片,了解花瓶的造型特点在做花瓶以前呢,我们要来看看都有哪些漂亮的花瓶呢.在这些花瓶中,你最喜欢哪个花瓶?它的形状的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3)集体讨论,学习花瓶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讨论花瓶的结构.花瓶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呢?集体讨论花瓶的制作过程。我们已经知道了花瓶可以分成三部分,那我们可以怎么做花瓶呢?教师总结,并示范花瓶的操作步骤。(4)学生动手操作步骤及要求:1。制作瓶底:取适量的泥搓一搓,压成泥板并用刻刀刻出自己想要的形状;2。制作瓶身:有两种方法取适量的泥搓圆,压成泥板然后用刻刀将泥板切成长方形,并卷成瓶身;(也可在此步骤中将瓶身轻轻地用手拧一下,改变瓶身造型)搓泥条并将其卷成瓶身;3。制作瓶口:用手轻轻地将瓶口掰成自己想要的形状;4。将瓶身放在做瓶身的泥板上,用刻刀沿着瓶身的轮廓刻出瓶底的大小并用水连接;5。运用搓、卷、刻等方式装饰花瓶.活动延伸:我们还可以做一些花插在花瓶里,让我们的花瓶更漂亮.

第九课小陶猪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部分简单的陶艺常识。2。技能目标:基本掌握制作陶猪的技巧。3。创新目标:了解创新方法,初步进行创新尝试。4.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创新尝试的满足。教学重点:制作出一只可爱的小陶猪。通过制作获得创新求异的快乐和意愿。教学难点:1。制作技巧的掌握。2。神态、动态、状态的把握。教学思路:自学认知----引导思路—--激励想象—--实践创新———体验(创新)快乐.教具的准备:50份陶泥、每份一斤左右、各色彩泥若干、陶艺工具若干,数码相机、电脑投影仪(自喷漆一罐)。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玩泥巴啦!!哈哈;今天我会教大家做个很可爱的小东西噢!嘿嘿,现在暂时保密噢!我们先看看课本,看看一只小瓷龟怎么做的!给大家2分钟,看懂的说给大家听听!我会把这只小陶龟送给你作奖品哦!师:哪为什么得做成空心的呀?!师:哪还有什么方法做成空心的呀?!(以上5分钟)师:小结:在投影仪上示范:塞纸法、挖空法、空球法(以上3分钟)二、实践1好!大家来试试做一个空心的“身体",可用任意选择一种方法噢!5分钟做完,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也送一个小瓷龟做奖品哦!教师巡回辅导(送奖品)三、切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制作的是爱的小陶猪噢!(出示小金猪储蓄罐)今年还是老师的本命年呢!我也属猪哦!大家看看老师做的小猪(出示2个)让学生对比,二者之间的动态、神态;哪个更生动,更有特色。师:哈哈!我们要做的小猪是不是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呢!再看老师做的其他小猪,图片5张,(有看书的、有厨师等等)以上3分钟.那,现在看老师怎么做可爱的小陶猪的。1、眼、鼻、耳、尾、脚(大约3分钟)2、动态、位置的随意摆放,引起兴趣。四、实践2哈哈!知道大家已经等不及了吧!COMEON!来!开动你灵巧的小手,证明你做的小猪是最可爱的!最与众不同的!做得特别好的奖老师做的小猪哦!教师巡回辅导。(以上15分钟)五、展示:给大家2分钟,看看别人的小猪,大家推选谁的小猪最可爱!(气氛热烈)教师选择其一,让学生说好在什么地方!师:(由于要烧制原因,现在不便保存)。我们现在就和自己亲手做的可爱小猪合个影吧!

第十课

可爱的小鱼(一)、陶艺概述:1、远古时期:在没有铁器和铜器的年代里,远古时期的人们必须用火烧过的泥罐,泥碗进行烧水、煮饭、煮肉,也就是说因为生存而产生了陶器。2、秦汉时期: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佣。以它规摸庞大,造旨精湛而著称。3、唐三彩:绿、黄、棕4、宋瓷:红5、元代:青瓷花6、明清瓷器:在宫廷内,皇帝亲自督办成立了造办处,并把景泰兰工艺引到瓷器上,使官窑生产的瓷器达到了一个顶峰。明瓷器清瓷器欣赏景泰兰瓷器现代瓷器和远古陶器的区别。(二)、陶艺内容:1。植物2.动物3。景观4.人物(三)、各种制陶方法:1.泥条法:将泥球揉过之后,成条状,要粗细均匀。2.泥板法:将泥揉好过,放在平板上,用擀面杖擀平。3。泥块堆制法:将泥揉好后,捏成泥条,一小块一小块成泥块状后,垒成作品。4。捏制法:用泥做成各种片、块,条形成各种鸟、鱼、花等形状。5。鱼的捏制(1)先做鱼的身体部位(2)再做鱼的翅膀(3)做鱼的眼睛,鳃等(4)做个底盘(5)做鱼草,鱼水泡点缀(6)修坯,整理成行(四)、陶的制作步骤:揉泥:将泥揉成不粘手为止。造形:做成陶艺作者喜爱的造型。上釉:给已经做好、干好的作品上上颜色。烧制:素烧900度,化釉烧1200度(五)、制陶注意事项:1.每个部分要粘接好2。拿作品要轻拿轻放三、教师现场演示一个作品四、学生构思后,自己亲自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五、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评价标准:1.作品尽量以美为准,但由于时间有限同学们作品有点粗糙。2。做人物时要表情生动。3。做景观时要构图大小合理4.做花鸟鱼虫兽时比例合适5.作品整体构图合理自然六、看窑:1.素烧2.上釉烧3。介绍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七、结束: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或许今天我们来到的陶艺室又使我们重温了美好的童年时代玩泥巴的乐趣,愿今天永留我们彼此心间。:

第十一课树叶的联想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够认识树叶在生活中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3、技能目标:(1)会用切、粘、压、捏等方法制作各种形态的树叶(2)能对树叶进行联想、装饰各种物体、4、做中学目标: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勇于创造美鉴赏美教学重点:会制作树叶和叶脉的方法,能对树叶进行联想装饰物体教学难点:对物体进行装饰时,造型要优美,想象要丰富、教学准备:1、课前老师打印好各种树叶的形状,再打印出动物、植物、人物、装饰品等形象给学生,让学生发散思维用树叶对这些形象装饰2、和学生共同收集各种叶子3、陶泥、展台4、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视频《树叶歌》老师:小朋友们,在歌曲里出现了哪些叶子,像什么?学生:……老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出了这么多树叶,再来看一看树叶落到地上小动物们捡起他们把它想象成什么了?秋风起来了,一片片树叶落在地面、小蚂蚁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渡船”、小老鼠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雨伞"、小刺猬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花帽”、梅花鹿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饼干”、大家一起捡树叶,捡得多欢喜老师:你捡起一片树叶又把它想象成什么了呢?老师:那你能猜猜看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做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老师引导引出课题并板书二.新授1、老师:你们的想象力这么丰富,看看老师捡起一片树叶把它想象成了什么?展示幻灯片2、老师:再看看其他老师和小朋友捡起一片树叶又把它想象成了什么展示各种树叶的联想作品,边展示边让学生说老师:欣赏了这么多的树叶联想作品,你还记得树叶是怎么制作的吗?你能说出几种方法?学生边说,老师边打幻灯片进行复习(1手捏2、刀刻3泥条黏贴4、泥浆5、压印)3、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用陶泥对树叶进行联想的吗?老师边演示制作过程边讲解要点,再给学生看几件课前做好的陶艺作品,让学生观察怎样做的?4、下面请每个小组结合你们搜集的资料讨论,你们是怎样对树叶进行联想的提问,发泥。三、作业:小组合作一件树叶的联想作品,平面的立体的都可以、要求:叶片要厚薄均匀,叶脉要清楚。想象要奇特造型要优美。可单叶片也可叶片组合联想。四、作业巡回辅导展评作业展评:准备好一颗大树把作品放在上面进行点评让小组互评打分评出最佳奖,可准备一件陶艺作品送给他们拓展展示PPT,叶子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有设计领域的、有装饰作用的

第十二课有创意的相框一、教学内容:有创意的相框二、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相框造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和制作过程中,感受泥的乐趣,在完成作品中体验成就感。

知识与技能:通过搓、捏、揉、团等练习,进一步熟悉陶泥的手感特性,学习泥条成型的各种方法;并能自行设计、制作一个有个性的小相框。过程与方法:练习搓、捏、揉、团等制陶基本方法;学习泥条成型的各种方法(扭曲型、盘旋型、编制型、拼搭型);学会制作相框。教学课时:1小时教学重点:学习泥条成型的各种方法。教学难点:各种成型方法的合理结合,能制作有特色的相框。教学过程:一、走进陶艺1、欣赏各种相框,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1)它虽然是一根不起眼的泥条,但如果加上你的创意,又经过动手加工,就可以成为既美观又实用的,具有艺术性的作品,使你充分享受创作的乐趣。(2)相框留给自己,可以留下你美好的回忆,送给朋友,也是极佳的礼物。我们完全可以用泥条成型的方法,来学习制作一个特别的相框。

说明:通过欣赏各种艺术镜框,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也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为以下的教学做铺垫。

二、学一招1。学习如何搓泥条(1)用手搓捏,将泥料初步捏成短棍形状.(2)同手掌压在泥棍上,稍稍用力前后搓动,使短棍形成圆柱形。(3)掌心用力,前后搓动并向两端移动,使泥条慢慢伸延。(4)搓动整根泥条,使它变得粗细均匀,直至完成。2。介绍泥条成型的几种方法(1)扭曲形(2)盘旋型(3)编织型(4)拼搭型

泥条的可塑性很大,它可以构成不同的形状,进行各种方式的组合.只要我们开动脑筋,除了四四方方的相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做出许多不同的相框。说明:了解几种最基本的技法,并非是重复过去以技术传授为主要内容的临摹的方式,只是把最最基本的泥条制作、泥条成型的几种方法简单讲一下,有助于学生在陶艺制作中更顺利地反映出自己的性格爱好、风格特点、情绪和追求。三、我的小创作请学生小组讨论,可以制作那些有特色、有创意的相框。教师出示作品图,举例,示范(如泥条成型方法的各种组合)。说明: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看法,与众不同的想法。对每个人的发言都给以肯定、引导,而不能直接地、生硬地否定。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互动的。四、学生制作过程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问题进行集体点评与辅导。进行个别学生的辅导.说明:为了使学生较少地受到制约而更多地尽情发挥,按自己的愿意去做,老师不宜过多地约束学生的想法,而更多的要留给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五、欣赏与评价选出作品上讲台展示,并请学生简述创作意图,收获与体会。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与小结。

第十三课泥条盘筑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艺作品。2.训练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方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3.体会玩陶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介绍陶瓷的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二、品赏析,了解成型方法:通过欣赏教材范画,动手触摸、仔细观察陶艺品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陶艺造型的又一基本方法—盘泥条。三、自主探究,尝试盘泥条:观察教材制作步骤图,思考讨论盘泥条的方法要领有哪些?自己尝试搓泥条、盘泥条。四、发现问题,质疑解疑:重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解决问题,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a)搓泥条:保持泥条粗细均匀,注意双手配合,力度适当,以防泥条断裂;搓泥条时是从中间往两边均匀用力,而且是用双手手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捻,教师还可以将用手掌均匀搓出的泥条与用手指搓出的泥条进行对比。b)盘泥条:将泥条提起向上盘,每盘一圈,用手指轻轻按压,让泥条粘接牢固.盘条时要认真仔细,下面的泥条不能太细,否则会立不稳;如果泥条较干则适量涂上泥浆或粘点清水,便于粘牢;在向上盘筑时有可能出现下塌的现象,每连盘几圈要稍作停顿,待稍干后再盘。四、掌握技法,盘条成型。第一步,搓泥条;第二步,将泥盘筑成自己喜欢的形象.要根据构思的独特形状去盘造型,可以一边盘条一边创新,盘出来的形象要尽量做到和别人不同。根据造型的不同,底板可有可无:如制作器皿,则需将泥条盘筑在泥板上,若制作小猪就无需底板,直接将泥条叠圈即可。第三步,装饰美化:可用泥条或泥片粘贴或直接刻画等几种手法综合表现。五、欣赏评析,交流感受:可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六、拓展思维,鼓励方法创新:盘条的技法有很多种,如叠圈、铺排、缠绕、穿插、绕结等,独特的盘条方法可以创造出独具一格的陶艺作品,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七、学生作业。将泥条搓成条,盘筑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第十四课

彩泥菜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生活中的蔬菜、菜肴,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2.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出示大屏幕:同学们,你们看这写的什么?(娃娃乐大酒店)对了,娃娃乐大酒店要开张了,要招聘几名厨师,你们想不想去应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