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的新生_第1页
中国语文的新生_第2页
中国语文的新生_第3页
中国语文的新生_第4页
中国语文的新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语文的新生鲁迅所著书籍01内容简介汉语拼音运动罗马字运动作品原文注音字母运动新文字运动目录0305020406基本信息《中国语文的新生》是鲁迅所著的,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三日上海《新生》周刊第一卷第三十六期的文章。内容简介内容简介《中国语文的新生》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倡导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追求的是政治上的根本改革,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在文化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文学革命”口号的影响下,展开了汉字改革的讨论,提出了“汉字革命”的口号。“中国人要在这世界上生存,那些识得《十三经》的名目的学者,“灯红”会对“酒绿”的文人,并无用处,却全靠大家的切实的智力,是明明白白的。那么,倘要生存,首先就必须除去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非语文和方块字。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走那一面呢,这并非如冷笑家所指摘,只是拉丁化提倡者的成败,乃是关于中国大众的存亡的。要得实证,我看也不必等候怎么久。”作品原文作品原文中国现在的所谓中国字和中国文,已经不是中国大家的东西了。古时候,无论那一国,能用文字的原是只有少数的人的,但到现在,教育普及起来,凡是称为文明国者,文字已为大家所公有。但我们中国,识字的却大概只占全人口的十分之二,能作文的当然还要少。这还能说文字和我们大家有关系么?也许有人要说,这十分之二的特别国民,是怀抱着中国文化,代表着中国大众的。我觉得这话并不对。这样的少数,并不足以代表中国人。正如中国人中,有吃燕窝鱼翅的人,有卖红丸的人,有拿回扣的人,但不能因此就说一切中国人,都在吃燕窝鱼翅,卖红丸,拿回扣一样。要不然,一个郑孝胥①,真可以把全副“王道”挑到满洲去。我们倒应该以最大多数为根据,说中国现在等于并没有文字。这样的一个连文字也没有的国度,是在一天一天的坏下去了。我想,这可以无须我举例。单在没有文字这一点上,智识者是早就感到模胡的不安的。清末的办白话报﹐五四时候的叫“文学革命”,就为此。但还只知道了文章难,没有悟出中国等于并没有文字,今年的提倡复兴文言文,也为此,他明知道现在的机关枪是利器,却因历来偷懒,未曾振作,临危又想侥幸,就只好梦想大刀队成事了。汉语拼音运动切音字运动渊源汉语拼音运动渊源2.外国人拟制的汉语拼音。(1)明朝末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汉语拼音方案。中国历史上的汉字注音,除了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直音、反切法外,还有西洋人拟制的汉语拼音方案。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交往的发展,西洋人为了学习汉语汉字,在中国传教,音译中国的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曾制定过多种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第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610年来华),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他的拼音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人称“利、金方案”。“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明末学者方以智开始思考中国的拼音文字问题:“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字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前清学者杨选杞看了《西儒耳目资》大受启发:“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利、金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为反切法开辟了一条“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音。它“引起了汉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渐演进,形成二百年后制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切音字运动2.切音字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方案。(1)切音字运动的揭幕人卢戆章和他的切音字方案。卢戆章(1854―1928年),字雪樵,福建省同安县古庄乡人。他21岁到新加坡半工半读,专攻英语。25岁回厦门教中国人学英语,教外国人学厦门话。他对流行于厦门的教会罗马字接触很多,教会罗马字启发了他创制拼音文字的思想。从28岁开始,他“屏弃外务,朝夕于斯,昼夜于斯”。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892年写成了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创制的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方案《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并手抄全文,自费刻印出版。卢戆章认为:“窃谓国之富强,基于格致;格致之兴,基于男妇老幼皆好学识理;其所以能好学识理,基于切音为字。”切音为字,就可以做到“字话一律”,“字画简易”。从而,人们可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他把推行切音字看作是国家“振兴之本”,这种观点虽有片面性,然而,这也反映了他毕生致力于切音字的研究与推广完全是出于爱国思想的指导。卢戆章认为:“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下之字之至难者。”但他并不主张废除汉字,而是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通过切音字“可无师自识汉文”。他的这种“切音字与汉字并行”的观点是切音字运动的一个普遍观点。卢戆章的方案采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的变体,他取拉丁字母“l、c、כ”三种笔画,加以变化,编制出一套55个字母的拼写方言(厦门、漳州、泉州等)的切音字方案。他的方案虽然是拼写方言的,但他主张语文统一,“以一腔为主脑”。认为:“以南京话为通行之正字,为各省之正音,则十九省语言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而中国之大,犹如一家,非如向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无言也。注音字母运动历史背景特点产生经过注音字母运动历史背景注音字母产生的经过(1)读音统一会的召开。1912年7月10日,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在北京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8月7日,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12月,教育部依此决议案,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聘吴敬恒为主任。章程规定的会议任务是(1)“审定一切字音为法定国音”;(2)“将所有国音均析为至单至纯之音素,核定所有音素总数”;(3)采定字母,“每一音素均以一字母表之”。1913年2月15日,“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员代表80人,到会者44人。选吴敬恒为议长,王照为副议长。会议的第一步是审定国音。为了进行审音工作,会议决定把章太炎的纽韵文加以修改,作为会上的记音字母,审音的办法是依照清朝李光地的《音韵阐微》中的常用同音字作为“备审字类”,印发给会员,由会员审定读音,用会上规定的记音字母注音。开审音会时,每省为一表决权,各省交注音单,由记音员逐一比较,以最多数为会上审定的读音。经过一个多月,共审定了6500多字。审音之后,就是核定音素,采定字母,制定方案。提出的字母方案各种各样,主要有三派:(1)偏旁派。仿日本片假名,用音近之汉字,取其偏旁笔画为字母。如王照、汪荣宝、汪怡安、蔡璋等的方案。(2)符号派。自定符号为字母。如卢戆章、马体乾、李良材、吴敬恒、邢岛、王崔、胡雨人、杨麴、高鲲南、陈遂意、郑藻裳等的方案。(3)罗马字母派。如杨曾浩、刘继善等的方案。各种方案的设计者互相竞争,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争论了两个月而无结果,最后通过了鲁迅及浙江会员许寿裳等的提议,采取审音用的“记音字母”,定名为“注音字母”并议决《国音推行方法七条》。会议于5月22日闭幕。产生经过(2)注音字母的公布。注音字母方案通过后,并未立即公布。原因是教育部领导换人,同时也有人反对,所以方案被束之高阁。虽然王璞等于1915年两次呈请教育部“即将公制之注音字母推行全国”,皆无结果。1917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呼吁“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但仍无结果。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文学革命兴起,汉字改革呼声高涨起来,教育部才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校长会议”,议决高等师范设“专教注音字母和国语”的“国语讲习科”,将26个省区的学员培训任务分配于7个高师。在这种以下促上的形势下,教育部才于同年11月23日正式公布“注音字母”。从此,注音字母以法定形式正式成为我国人民拼切汉字的工具。注音字母公布后,陆续进行了若干项重要的修改,包括:(1)注音字母音类的重新排定;(2)增加“ㄜ”母;(3)“儿”母兼作的声母;(4)“万、广、兀”实际不用;(5)标调法的改变;(6)“币”的补充;(7)名称改为“注音符号”等。注音字母的特点(1)字母形体是汉字笔画式,符号选自古代简单的汉字。注音字母是在章太炎的汉字笔画式方案“纽韵文”的基础上吸取当时各种方案的精华修改而成的。它包括:①从章氏方案中选定15个字母:声母,介母,韵母;②依据“原字”,采作声母的只用它“发声”,采作韵母的只用它的“收音”的原则,改造了23个字母。特点(2)虽然注音字母不是纯音素字母,但它的表音功效比直音法和反切法强多了。注音字母规定不作拼音文字用,只作汉字注音用。(3)注音字母的拼音法为声、介、韵三拼法,如“标”字拼作ㄅㄧㄠ。这比清末双拼制的切音字进了一步。注音字母的推广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订注音字母,同时议决“国音推行方法七条”,包括:请教育部通知各省设立“国音传习所”,各县派人学习,回去传播推广;请教育部从速公布注音字母;制国音唱片,以便教学;请将初等小学国文科改为国语科;中小学语文教员,必须用国语讲课;小学课本和通告、公告等文件,一律于汉字旁添注国音。这个推行计划由于政局多变,一直未能认真执行。1915年,王璞等人一方面呈请教育部“即将公制之注音字母推行全国”,同时又呈请在北京成立注音字母传习所,并亲任所长。1920年,全国各地继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推行国语。同年,全国小学国文(文言文)一律正式改为国语(白话文),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注音。此外,北京注音字母传习所附设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发了一些用注音字母注音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1919年,东北四洮铁路局开始用注音字母代替四码翻检汉字电报。1920年,注音字母发声唱片灌制成功。在盲字、哑语、旗语等方面,人们也用注音字母作了试验。罗马字运动五四运动产物特点制订经过罗马字运动五四运动产物(2)汉字改革的大讨论和国语罗马字运动的形成。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这是以写给陈独秀的信的形式发表的。文章中说:“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因此“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因此,“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赞成吴稚晖提出的办法:限制汉字字数,夹用世界语,逐渐废除汉字。陈独秀的答复是:赞成废除汉字,不赞成废除汉语,认为“惟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胡适则表示“极赞成”陈独秀的意见。认为“凡事有个进行次序。我以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文字,但是文言文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选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文字,然后再把白话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自从陈独秀、胡适表示了赞成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意见后,汉字改革的讨论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开展了,逐渐形成了国语罗马字运动。在讨论中,赞成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意见居多。钱玄同在讨论中放弃了用世界语代替汉语的主张,表示对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有信心。吴稚晖仍然坚持主张用世界语代替汉语,反对用罗马字拼音。傅斯年针对吴稚晖的观点,发表一篇长文《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主张用罗马字母的拼音文字拼写汉语。他认为:汉字绝对的应当用拼音文字替代;汉语绝对的能用拼音文字表达;汉字绝对的不可能无须改革而用别种方法补救,“只有根本推翻,没法补救”。对于制定拼音文字,他认为:字母,以罗马字母为本;字音,用“蓝青官话”;文字结构,以词为单位;先从编写拼音文字字典开始着手。他的文章对促进国语罗马字运动有积极作用。制订经过(2)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产生和公布。1925年9月,刘复在赵元任家发起组织在京的音韵学家学术讨论的“数人会”,成员是:刘复、赵元任、林语堂、汪怡、钱玄同、黎锦熙。除刘复外,其余的都是“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从1925年9月至1926年9月,整整用了一年时间,开了22次讨论会,“数人会”终于议决了一份《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9月14日,正式召开“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决议通过,呈交教育部。11月9日,由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作非正式公布。布告中说:“罗马字母,世界通用,辨认拼切,已成国民常识之一”,因此,“定此《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与《注音字母》两两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此后增修《国音字典》,即依校订之国语标准音拼成罗马字,添记于《注音字母》之后,教育、交通、工商各界,如遇需用罗马字时,即以此种拼音法式为标准,以昭划一而便通行”。“国语统一筹备会”非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之后,倡导者就开始编写读物和写宣传文章,形成了一个国语罗马字的宣传活动。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说:“该项《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是以唤起全国语音学者之注意,并发表意见,互相参证;且可以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实于统一国语有甚大之助力。特予公布,俾利推广而收宏效。”国语罗马字的特点国语罗马字的技术特点是:(1)完全用现成的26个拉丁字母,不用新字母,不加符号,也不用字母横放、倒放的办法;不够的字母用变读法,如用j、ch、sh代表今j、q、x和zh、ch、sh两组声母,字母的用法比较接近英文。(2)用拼法变化表示声调,有详细的拼调规则。但规则太繁琐,是个大缺点。特点国语罗马字的推行1928年9月,国语罗马字正式公布后,就开始做推行工作。当时正值土耳其政府颁布《新文字法》,大力推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运动,这对推行国语罗马字起了鼓舞作用。但当时的中国政府对推行国语罗马字并不热心,加上拼写规则繁琐、难学,妨碍了普及、传播;尽管在宣传、推广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却总是进展不大,始终没有走出知识分子的圈子。在社会上,没有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在教育部门,连小学也进不去。1934年以后,国语罗马字的推行就走向低潮了。代之而起的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新文字运动运动兴起战时推行情况初期推行情况新文字运动运动兴起拉丁化新文字传到国内与初期推行情况1933年8月12日,中外出版公司出版的《国际每日文选》转载焦风译的文章《中国语书法之拉丁化》,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苏联远东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情况。1934年6、7月,张庚、叶籁士先后在《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发表文章,介绍拉丁化新文字。应人在《言语科学》杂志上详细介绍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鲁迅支持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他评论说:拉丁化新文字“只有28个字母,拼法也容易学。……现在在华侨里实验,见了成绩的”。“那么,只要认识28个字母,学一点拼法和写法,除懒虫和低能儿外,就谁都能写得出,看得懂了。况且它还有一个好处,是写得快”。1935年3月,茅盾在《拥护新文字六日报》上发表《关于新文字》一文,拥护中国**人领导的新文字运动。12月,郭沫若在《留东新闻》第12期上发表《请大家学习新文字》,他说:“现在已经不是讨论新文字要不要的时候了,而是我们赶快采用的时候了”,“我们应该群策群力来使这项事业完成”。1935年,文化界人士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意见书中说:“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这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识、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已经出现了。当初是在海参崴的华侨,制造了拉丁化新文字,实验结果很好。他们的经验学理的结晶,便是北方话新文字方案。……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意见书中还提出了推行新文字的六项具体建议。据倪海曙统计:从1934年8月到1937年8月,三年中各地所成立的拉丁化团体,有成立年月可查考的,至少有70个以上。从1934年4月到1937年5月,出版了书籍61种,约12万册。从1934年8月到1937年8月,有36种新文字刊物创刊。初期推行情况抗日战争时期拉丁化新文字的推行情况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中心。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在各机关、学校、工厂,广泛建立“新文字学会分会”“新文字小组”,积极开办新文字讲习班、研究班、学习班、训练班等约150期。培训了一批新文字师资和宣传骨干。1937年11月至1938年11月,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倪海曙等人在40所难民收容所、3万难民中进行扫盲实验,取得显著成绩。教育家陈鹤琴大力支持这一工作。他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热情宣传和推广新文字。难民称颂他是“孤岛上文盲大众的救星”。语文学家陈望道当时也积极支持这项工作。1937年12月,国民党政府临时首都迁至武汉。部分新文字工作者也云集武汉,于1938年1月组成武汉新文字教育促进会,与抗战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新文字研究班,宣传、推广新文字。1938年3月,国民党的中央宣传部发表关于拉丁化的全文,认为“中国字拉丁化运动在纯学术之立场上,加以研究,或视为社会运动之一种工具,未尝不可”。正式宣布了拉丁化解禁。同月,在汉口的拉丁化新文字工作者叶籁士、焦风等与国语罗马字宣传者王玉川等交换了关于中国文字改革的意见,得出共同结论,使拉丁化新文字宣传者和国语罗马字宣传者在共同抗日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促进了语文联合战线的发展和巩固。1937至1938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广州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成为华南地区拉丁化运动的中心。1937年4月,中国新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