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课件_第1页
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课件_第2页
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课件_第3页
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课件_第4页
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Patient

-

centred

Care温州医学院高教研究所王公望内容目录u

以人为中心健康照顾的指导原则u

全人照顾模式u

以人为中心的应诊过程u

全科医疗中的伦理问题第一节

以病人为中心健康照顾的指导原则一、医生关注中心的转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二、以病人为中心健康照顾的指导原则一、医生关注中心的转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生心社医学模式person-centered

care(一)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u

把人作为生物体进行解剖分析,力图寻求每一种疾病特定的生理、病理变化,研究相应的生物学治疗方法u

以疾病为中心来解释病人的健康问题,视疾病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重要缺陷——将疾病从病人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抽离以疾病为中心的研究内容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生物学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手段用高科技的医疗手段研究病因、症状、体征病理生理学理论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尸体解剖病理检查治疗或控制疾病以疾病为中心的优越性u

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以生物科学为基础)u

理论和方法易于掌握(简单、直观)u

可得到科学方法的确认(实验室检查、活体或尸体检查)u

可治愈一些致命的疾病,控制不能治愈的疾患以疾病为中心的缺点1、忽视了病人的需求医师在搜索疾病证据,解释症状和体征的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u

对病人心理和社会问题不予评价,如生命质量,社会习俗和文化u

忽略病人主观感受需求,诊疗过程机械化、失人性化缺点续2、医患关系疏远,病人依从性降低u

病人被动接受检查处理u

医师的关注重点在于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u

对疾病的热衷和对病人的冷漠,致使医患关系疏远,必然导致病人依从性的降低3、医师思维的局限和封闭u

强调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客观意义u

忽略与病人密切相关的人格、个人经历、经济情况、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因素u

导致促进健康的措施收效不佳在生物医学模式中u

病人是待修理的机器u

患病的部位器官是损坏的机器零件u

医师是负责修理各种零部件的工程师(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人为中心(bio-psychosocial

model)u

20世纪中期以前,主要疾病是各种传染病和营养不良u

随生物医学防治手段及公共卫生的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愈来愈流行u

社会变化,心理和社会压力便成为疾病和要求诊治的主要原因u

生活方式和行为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突出问题u

公害、交通事故、自杀、吸毒、酗酒、饮食过度、犯罪率升高、“家庭瓦解”等,是许多心因性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u

必须把人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u

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水平来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u

采取综合的措施来防治疾病,增进人类健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u

服务对象:包括病人、有健康问题需要帮助的人u

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自然性F

由自然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分子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构成F

最终人又分解成这些物质回归自然F

自然物构成人的微观世界(

microcosmic

world

),可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量化和精确测定人的社会性u

特定背景(个人背景、家庭、社区、社会)u

特定的社会关系(人-人、-家庭、-社区、-社会、

-国家、-生态环境等)u

特定背景和关系构成人的宏观世界,属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和人类学等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u

社会性受法律、道德、文化、宗教、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u

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难以量化的世界个人系

分统

子生

经态

历系统整体论放大(多因多果)还原论细化(单因单果)解

生剖

……学

学学人

心类

……学

学病人背景

——

整合——

生物医学模式(疾病为中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照顾(以人为中心)u

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处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焦点u

两个世界相互联系、作用;两者都影响健康u

人类有共同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规律,但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又有其独特的个性,这是人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共同作用所产生的u

个性也是影响人健康的重要因素进入病人的世界,了解人的个性——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点案例u40岁男,反复发作性头疼一年u疼痛为双侧颞部钝痛,无明显诱因,可持续数小时,休息症状缓解,常有疲乏无力u查体无异常u专科医师诊断:紧张性头痛u处理:镇静止痛u疗效:不满意求助全科医师,用生心社医学模式进行处理:1、了解患者背景u

售货员,与老板经常吵架(社会)u

结婚16年,夫妻常吵架;一女儿15岁上中学(家庭)u

20年烟龄,30支/天;每日白酒半斤或啤酒2瓶(个人)2、生心社医学模式诊断:u

紧张性头痛u

吸烟者、酗酒者u

工作压力承受者;夫妻关系紧张3、全科医师处理原则:u治疗头痛(廉价、有效)u紧张性头痛的原因——工作压力?夫妻吵架?u夫妻不和的原因吸烟?酗酒?经济压力?u与老板吵架的原因酗酒?其他?u指导、帮助,有的放矢消除/缓解夫妻不和、劳资矛盾以及吸烟、酗酒等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人为中心l

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l

其哲学基础是系统论、整体综合方法l

以人的整体健康为最终目标,疾病是病人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l

病人的需求和期望与生理疾病同等重要实例(

Engel,1980

)F

一19岁女孩,打篮球损伤膝部F

住院手术很成功F

出院后随访,发现患者虚弱F

腿部肌肉严重萎缩,有心慌、出汗、膝部疼痛F

医生建议她不要过早锻炼F

病人十分失落系统层次

系统变化(1)事件社区医疗资源启动家庭焦虑医师-病人个人矛盾、交流障碍膝部损伤生活计划被打乱、行动不便、疼痛、气愤、焦虑、不遵医嘱神经系统过度活跃神经系统器官或器官系统组织心动过速、出汗、体重减轻关节损伤、肌肉萎缩损伤反应细胞分子系统层次系统变化(2)事件社区康复资源运作家庭焦虑解除、增加了理解医师-病人交流畅通,建立治疗关系建立治疗关系眼光放远,调整生活目标,恢复了自尊心个人神经系统器官或器官系统组织恢复正常状态恢复了正常体重和心率、恢复了膝部功能膝关节修复、肌肉力量恢复形态和功能恢复细胞分子二、以病人为中心照顾的6条指导原则u

关注病人,胜于关注疾病u

重视家庭与健康的相互影响u

突出社区为基础的服务u

把握临床预防服务的优势u

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u

维护病人的尊严,尊重病人的权利。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诊疗模式

(强调医患互动)病人陈述其健康问题医生了解两类同等重要的事项躯体的事项:心理社会事项及其背景: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情感恐惧、担忧期望鉴别诊断了解病患体验诊断+治疗

整体评价与干预计划为旧模式固有的为新模式补充的

与病人协商以人为中心的诊疗模式注意要点u

接纳所有的服务对象,对其进行首次评价处理

(全科医生的岗位任务决定工作态度与价值观)u

其中大部分是常见健康问题(包括疾病与症状),不一定是疾病,疑难危重很少u

全科医生对病人的不同需求必须保持高度敏感,才可能适当回应,并制定诊疗计划。•

1、无疾病时:理解病人疾患与苦恼并做出适当处置•

2、未分化时:识别问题、预防性干预,使“健康疾病”逆转•

3、慢病确诊时:个体化管理,提高遵医性、“最佳平衡状态”第二节

全人照顾模式一、生物医学评价——解决躯体问题二、心理学评价——关注心理需求和社会状况三、家庭评价——关注病患与家庭间的相互影响四、提供人性化照顾全人照顾模式一、生物医学评价——解决躯体问题•

生物医学评价是全人照顾模式首要任务•

即使躯体症状可能由“心理因素”引起,也应首先排除躯体问题二、心理学评价——关注心理需求和社会状况•

全面地了解患者•

理解病患对患者的意义案例一:•

一位45岁的男性,患糖尿病5年•

一直在一家大医院的内分泌科门诊进行治疗•

数种口服降糖药同时合用,且已用至最大剂量•

血糖控制仍不理想u

专科医师:建议改用胰岛素治疗u

患者:不仅不愿接受,而且极不高兴,并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血糖控制更加不理想转机u

经人介绍他结识了一位全科医生u

该医生了解他糖尿病治疗情况和血糖水平后处理策略u

虽然同意专科医师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意见u

但首先鼓励患者讲述糖尿病对他的生活、工作和心理方面的影响,以及他对胰岛素治疗的看法u

患者自幼家贫u

靠自己奋斗已成为外企管理人员,事业颇有成就,患者自己也十分珍惜u

患糖尿病对他打击很大u

担心影响前途他觉得医师建议他胰岛素治疗F

可能自己的病情严重F

可能无法胜任目前的工作F

感到恐惧、焦虑u

全科医生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u

介绍使用胰岛素的利弊,对患者生活和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Ø

患者消除对病情、胰岛素治疗的消极观念Ø

与医师商讨胰岛素治疗方案Ø

选择白天服药,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Ø

血糖得到较好控制,患者也恢复自信全科医师的“病人”范畴疾病

disease病患

illness患病

sickness三种情况可以单独、同时、交替存在区分“疾病”、“病患”、“患病”的概念Disease——“疾病”Ø

医学术语,指可以判明的人体生物学异常情况Ø

可从体格检查、化验或其他特殊检查确定Illness——“病患”Ø

有病的感觉,自我感觉有病Ø

可能确实有病,也可心理或社会方面失调Sickness——“患病”Ø

指一种社会地位或状态Ø

即他人(社会)知道此人现在处于不健康状态病例•

一位早期肝癌患者,可以说是有严重的“疾病”•

但他自己并无明显不适,无“病患”•

因而未就医,别人也不知情,就没有人知道他“患病”•

他也不被视为“病人”•

一旦癌症进展,出现症状(病患)而就医•

确诊为肝癌(疾病)•

大家知道他“患病”了u

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疾病”u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对三种情况同等对待,应当具有三种眼光–

用显微镜检查病人身体器官上可能的病灶–

用肉眼审视目前的病人,了解其患病的体验–

用望远镜观察病人的身后,了解其社会背景情况Disease(疾病:生物学异常)Illness

(病患:有病的感觉)Sickness(患病:社会承认)(三者可单独、同时、交替存在)病人就医目的期望情感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细胞……….

…….Disease医师

人…………..

…….Illness社会背景…

Sickness图6-2

病人的需求和医师的眼光全人照顾必须注意对病人角色的理解,包括:u

病人角色:被认定患某种疾病的病人身分u

病人角色行为:疾病行为、求医行为、治疗行为u

病人的权利:治疗、康复(法律、伦理保障)u

人一旦进入病人角色,与家属、社会、医务人员之间产生互动,他原来角色责任与权利都跟着发生转变病人角色出现变化的8方面原因:1.

因病因人而异2.

因当时对某病的医疗条件和可能性而异3.

因对某种社会人群健康状况的看法而异4.

因相互的关系不同而不同5.

因对某病的健康信念不同而态度不同6.

因患者的社会价值不同而看法不同7.

因病程长短有利害关系而看法不同8.

因有关人员离患者住所远近不同而期望不同全人照顾模式三、家庭评价——关注病患于家庭间的相互影响u

遗传(疾病、生理或心理特征)u

生长发育(家庭环境—儿童躯体、心理行为)u

疾病传播(感染、神经官能症、神经症)u

发病和死亡(家庭生活方式、习惯、压力)u

康复(支持、照顾)全人照顾模式四、提供人性化照顾u

营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u

以患者为中心的体格检查u

做有利于患者的决定u

运用循证医学u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交流(客套、注视、倾听、镇定、有条理)生态环境国家、社会社区、文化家庭病人情境

(context

)(模糊、个体化、情绪化)(综合性系统性思维)向上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个人生物医学疾病定位系统向下(精确、标准化、科学化)

器官(分析性还原性思维)组织细胞分子树立对人的整体观全人照顾的内涵1、生物医学评价:u

考虑疾病与全身及其他器官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u

跨学科全面综合考虑2、心理社会评价:u

照顾完整的人u

整体的家庭保健3、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多维服务u

多学科的团队服务u

连续性服务(病程、人生、时、地)u

综合性服务(三维全方位、六位一体)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的应诊过程确认处理现患问题连续性问题的管理应

诊改善就医遵医行为提供预防性照顾应诊过程一、确认和处理现患问题病人陈述其健康问题一·医师了解两类同等重要的事项确认和处理现患问题医师的事项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病人的事项期望情感恐惧、担忧鉴别诊断了解病患体验整体评价与干预计划↓↑与病人协商现患问题性质,问题对病人的影响、看法、顾虑、需求安排合理的问诊程序不同病人应采用不同问诊程序,大概3种情况:u急症病人:直接问病或健康问题,及时转诊或等病情稳定后再问就医背景(就诊原因、期望、需要、因果观、健康信念模式、患病体念、对病人的影响)

、全面评价u慢性病首诊:引导式问诊——本次就诊的主要问题(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病人及其背景、就医背景、与健康问题的联系等,全面评价病人健康状况:(生物学评价、心理学评价、家庭社会评价)u反复就诊(已建立健康档案):先浏览健档(了解病人及其背景、既往的健康状况)、本次就诊问题及目的、本次就医的背景、本次就诊的问题与病人及其背景的联系等采用合适的问诊方式(1)封闭式问诊:提问有可供选择的答案,如好不好、痛不痛、有没有、是不是等,常用于问病、问症状和体征u

优点:直接针对需了解的问题,答案确切,时节省间u

缺点:涉及范围狭窄,易固定病人思维(病情不全面)不易了解真实感受(病人背景和主观体验)(2)开放式问诊:只引导回忆,病人用自己的时间顺序、语言和观念来叙述,不受医生的思考范围和思维方式的限制u

优点:让病人自由发挥,有利于了解意外的问题u

缺点:抓不住重点,不知道哪些重要案例:u

一位29岁白领妇女u

主诉为疲劳,有甲状腺机能减退的病史u

医生建议:F

减少服用甲状腺的次数(1次/日→1次/2日)(7次/周→3.5次/周)u

病人不遵医!病人求助全科医感觉越来越疲劳,怀疑是否药吃得太少了她的健康目标:在1-2月内感觉更振作一些全科医生v

“同意”

疲劳可能是甲状腺素剂量不足所致v

建议:F

控制甲状腺素服用剂量,服6天停一天F

先停药,等检查结果出来再决定v

病人选择前一个方案,并答应6周后复诊案例续:v

为什么全科医生能够与病人讨论,病人能够“尊医”开放式问诊了解到:v

她与丈夫不和,闹离婚v

和儿女搬到姐姐家去住,又感到不受欢迎v

没有工作,无法支持自己v

丈夫不愿在离婚之前向女儿提供生活费,感到绝望1、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认现患问题生物层面问题的生物学特性现存问题问题可能的心理背景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病人对问题的心理感受就诊原因问题可能的社会背景病人看法顾虑和期望2、以生-心-社医学模式制定处理计划不仅开一张药物处方还要提高服务的满意度和遵医性制定

1.与病人达成对问题的共识处理

2.与病人协商处理计划细节计划

3.鼓励病人承担实施的责任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各个层面动员个人家庭社区可用资源求得新基础上最佳平衡状态向病人解释病情,并表示同情、理解向病人说明处理方案了解病人的看法病人满意

改善遵医行为增进病人健康与病人达成共识,协商、调整处理方案争取病人的自主性,鼓励其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案例续:u

了解病人的重要生活事件及抑郁心情之后u

医生又建议:F

服用抗抑郁药F

转诊:让心理专家协助她,调整到一种新的境界u

病人拒绝服用抗抑郁药,愿意转诊案例续:心理医生u

对她的抑郁症施行认知--行为疗法F

通过改变思维、信念、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

)u

实验结果出来后F

显示有轻度甲减F

通知病人F

劝她继续目前的甲状腺素疗法案例续:u

六周后复查u

病人的情绪明显改善u

物理检查未发现“甲低”指征u

实验室检查表明甲状腺素水平正常u

病人对其转诊效果十分肯定,要求继续应诊过程二、连续性问题的管理(分成几个阶段,遵循一个框架)(一)连续性问题管理的三个阶段u

慢性病早期阶段的保健u

管理中的慢性病保健u

对晚期慢性患者的照顾疾

病健

康健康管理不同的预后发生早期改变处于低危险状态进入疾病危险状态出现临床症状疾病疾病管理慢性病管理的概念框架重点:无法根治的慢性病、老年病目的:最佳健康目标

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功能状态特点:※

超出疾病临床状态,强调对病人人口学、生活状况、生活态度和健康信念的全方位把握※

医疗干预+咨询干预,突出医生解释指导作用,医患互动※

重视病人自我管理,体现病人在慢性病长期管理中的主体和协同作用※

结果评价涉及临床、三维健康功能、卫生服务利用与成本、病人满意度等慢性病管理概念框架的具体内容(一)1、病人情境(涉及四方面的变量)临床状态人口学

生活状况

态度/信念患种生理疾病

-年龄

-婚姻状态

-健康意识患种精神疾病

-性别

-生活事件

-自我效能-控制整体-控制疾患的期望疾病严重程度

-教育

-社会支持-收入-种族概念框架内容(二)2、照顾方式医疗保健服务自我管理体育锻炼医疗干预药物咨询干预饮食控制/营养酒精/药物/烟草遵医用药交流、信息手术人际关系方式病人参与决策疗法寻求信息、资源解决问题技术认知技术症状监测概念框架内容(三)3、结果与评价A.

态:疾病严重程度B.

功能安好状态

:生理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三维健康)

认知功能、情感安宁、疼痛、睡眠问题、疲劳/精力充沛、健康意识C

服务利用/成本:社区门诊、医院病房、护理院、家庭服务D

病人满意度E

死亡率全科医师应诊慢性病的程序:u

处理病人现患问题u

对连续性问题如慢性病等进行长期管理u

与病人一起,根据慢性病不同阶段制定长期管理目标u

指导病人改变生活方式,协助病家对付长期的困境u

持续性的医疗照顾应涵盖人生的各个时期、疾病的各个阶段及各种新或旧、急性或慢性的健康问题应诊过程三、提供预防性照顾预防照顾u在病人尚未意识不健康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时,给予解说与科学指导u处理现患问题时适时提供个体化、适当的预防照顾Ø

一级预防:健康教育,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