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29市区江北段(和谐大道至牛屯河桥)一级公路升级改造项目(承诺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1页
G329市区江北段(和谐大道至牛屯河桥)一级公路升级改造项目(承诺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2页
G329市区江北段(和谐大道至牛屯河桥)一级公路升级改造项目(承诺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3页
G329市区江北段(和谐大道至牛屯河桥)一级公路升级改造项目(承诺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4页
G329市区江北段(和谐大道至牛屯河桥)一级公路升级改造项目(承诺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项目名称:G329市区江北段(和谐大道至牛屯河桥)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单位(盖章):芜湖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1—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G329市区江北段(和谐大道至牛屯河桥)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项目代码2201-340200-04-01-223580建设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建设地点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地理坐标29分4341秒)建设项目行业类别五十二、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130其他用地(用海)面积(m2)/长度(km)451建设性质□新建(迁建)□技术改造建设项目报情形团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选填)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号(选填)芜发改基础[2022]536号总投资(万元)71700环保投资(万元)95环保投资占比(%)0.24施工期24个月是否开工建设专项评价设置情况噪声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表1中噪声专项评价设置原则: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运输业涉及环境敏感区(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的项目;城市道路(不含维护,不含支路、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全部。本项目道路沿线涉及环境敏感区,道路设计等级为一级公路,因此需设置噪声专项评价。规划情况《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环审[2013]3—2—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1、本项目与《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相符性分析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中规划的《普通国道网路线方案表》,普通国道网由12条首都放射线、47条北南纵线、60条东西横线,以及182条联络线组成。G329是“东西横线”中的一条主干道,起于浙江舟山市,终于河南鲁山县,途经安徽,总里程292km。在安徽省境内基本呈东南至西北走向,途经宣城、芜湖、马鞍山、合肥等8个地市,是安徽省城际之间的一条重要联系通道。本项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12.451公里,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因此本项目满足《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要求。2、本项目与《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环审[2013]3号)的符合性分析《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13年1月取得环保部批复(环审[2013]3号文),具体要求如下:(1)《规划》实施应注意与沿线相关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规划的协调衔接。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体系的互补关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和“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要求,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路网布局方案、规模和建设时序,避免无序规划和建设而引发更严重的环境问题。在路网、水网、铁路网等较为密集的典型区域,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规划》方案,严格控制近期建设规模。(2)坚持“保护优先,避让为主”的原则,加强对规划公路网沿线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通过采用低路堤和提高桥隧比例等方式,尽量避免和减缓公路建设可能对上述区域的不良影响,推进公路建设绿色发展、集约发展、低碳发展。(3)《规划》选线、选址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占或少占耕地。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路网布局应尽量利用既有交通走廊。本项目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敏感区,同时本项目正在办理用地预审和规划选—3—址意见专题。项目符合上述规划环评批复意见。其他符合性分析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根据GB/T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项目属其中的“E4812公路工程建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本项目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可视为允许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三线一单”控制要求的相符性分析(1)与《芜湖市“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生态红线:芜湖市生态空间总面积935.24km²,占全市总面积的15.51%,其中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298.47km²,占全市总面积的4.95%,一般生态空间面积为636.77km²,占全市总面积的10.56%。生态分区管控主要分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一般生态空间管控,本项目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管控,也不涉及自然保护地。本项目距生态保护红线最近距离约6.47km;距一般生态空间约3.7km。项目满足《安徽省芜湖市“三线一单”》要求。同时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可知,本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本项目属于生态类型项目,污染物排放较少,施工期和营运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维护重要生态系统主导功能,具体措施见环保措施章节;建设单位已委托相关单位编制水土保持报告,减少项目施工期的水土流失。环境质量底线:依据《安徽省芜湖市“三线一单”文本》,本项目不涉及芜湖市水环境优先保护区、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涉及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2022年8月的“三区三线”工作中,芜湖市已将本项目拟占的永久基本农田调出。2022年9月28日自然资源部正式下发了《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报批建设项目用地用海有关事宜的函》,本项目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项目。建设满足《安徽省芜湖市“三线一单”》中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的管控要求。同时随着环保型清洁燃料的大规模使用、车辆排放执行标准的提高以及烟气净化技术的提高,项目沿线的NO2、PM10等因子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本项目施工期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不外排,营运期无污水产生。项目还对沿线受交通噪声影响的敏感点采取了低噪声路面的降噪措施,可确保沿线敏感点声环境满足相应环保—4—要求。综上,项目在采取各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后,不会突破区域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本项目为公路项目,运营期主要为电能。项目无附属设施,道路沿线的电由沈巷镇供电管网提供,余量充足,对当地资源利用影响较小。项目建成营运后通过相关部门的严格管理、沿线绿化、采用污染治理、合理控制沿线规划等多方面可行的措施,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有效地控制沿线污染和生态影响,满足《芜湖市“三线一单”》中对一般资源管控区的管控要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本项目不穿越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等生态敏感区。项目满足《芜湖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中管控要求。同时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中鼓励类项目,不属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中许可准入类、禁止准入类,也不属于《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中限制和禁止用地,项目加强施工期和运营期管理。采取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后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综上所述,项目建设符合芜湖市“三线一单”要求。—5—二、建设内容G329市区江北段(和谐大道至牛屯河桥)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全线位于芜湖市鸠江区,本项目路线起于皖兴路与和谐大道交口,路线基本呈自东向西走向,沿皖兴路穿越江北新区及沈巷街道,在沈巷镇西侧依次与G347平面交叉、沿现状高速导改段下穿芜合高速,最后沿X116老路,平行于芜合高速和淮南铁路展线,下穿郑蒲港铁路后至牛屯河桥,设计里程全长12.451km。G329经芜湖市段,起于芜宣交界,途经湾沚区、鸠江区、镜湖区及江北新区,止于含山交界,全长约86km,是芜湖市区与南北两侧江北新区、湾沚区连接的重要通道。其中江南段为芜屯路、北京中路、弋江路,均已达到一级公路或城市主干道标准。江北段依次利用通江大道、和谐大道至沈巷片区,最后沿原X116至含山交界牛屯河,其中通江大道、和谐大道已达到一级公路标准,本项目和谐大道至牛屯河桥段大部分仍为二、三级公路标准。所以本项目的建设,是芜湖市G329全面达到一级公路标准的最后一段。G329现状老路断面宽度有多种形式,经大丁村段由于拆迁问题,断面宽度由32.0m变化至7.0m,为本项目的瓶颈路段;穿沈巷镇中心街道段主路面宽15.0米,局部路侧有宽度不等的侧分带、人行道;深圳路至新沈路、沈巷街道西至G347段m宽7.0米。考虑到本项目的大丁村瓶颈路段与沈巷镇区路段存在的问题,以及X116段仍为三级公路标准,现状G329的交通负荷日趋加重,现有的道路等级和行车条件已经不能满足交通经济发展的需求,急需进行升级改造。2、项目内容及组成本工程路线总长12.451km。全线为老路改扩建;桥梁1座,涵洞33道,立体交叉1处,平面交叉16处。沿线设置完善的安全设施、服务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本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路基工程、排水工程、涵洞工程、绿化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附属设施等,主要建设内容见表2-1。表2-1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工程类别单项工程名称现有工程改建工程主要技术指标本项目一般公路段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项目起点至合芜高速段设计速度60km/h,芜高速至终点设计速度80km/h;起点至G347交口(不含沈巷街道)段路基mm下穿合—6—芜高速段路基宽度24.1m,芜高速至终点段路基路基工程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老面形式主要有3类,分段及断面布置情况如①K0+000~K0+450、K1+300~K2+860(深圳路至新沈路段)、K4+860~K5+622(强冯路至和沈路段),3段老②K2+860~K4+860(沈巷街道段),老路为双向四车道,断面为2.0~6.0m (人行道)+0~2.0m(侧分带)+15.0m(主路面)+0~2.0m(侧分带)+2.0~6.0m(人行道),街道两侧房屋密集,两侧房屋之间的距离19.0~32.0m不等,拓宽改造空间有限。③K5+622~K7+300(高速导改段),该段与和沈路交叉及西侧汇入老路段尚未建设完成,其它路段已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断+11.0m(路面)+0.6m(混凝土护栏分隔带)+11.0m (路面)+0.75m(土路肩),其中下穿高速段为分离式路基,中央分隔带最大宽起点至G347交口(不含沈巷街道)段路基宽度32m,沈巷街道段路基宽度21m,下穿合芜高速m路基宽度25.5m。路面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1)一般公路段4cmAC-13细粒式沥青砼(SBS改性)+6cmAC-20中粒式沥青砼(SBS改性)+8cmAC-25粗粒式沥青砼+透封层+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2)共线皖兴路路段对于市政段,由于道路两侧居民房屋较多,现状道路已高出居民门前硬化道路较多,为了避免道路再次被抬高,本次设计将现状路面结构挖出后重新铺筑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36cm水泥稳定碎石+8cmAC-25C沥青混凝土+6cmAC-20CSBS改性沥青混凝土+4cmAC-13CSBS改性沥青混凝土。桥涵工程主线共设桥梁一座,桥长37.04m;涵洞33道。交叉工程共设立体交叉1处,平面交叉16处。配套工程交通工程及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信号灯、监控设施及电子警察设计等。景观工程中央分隔带绿化、侧分带绿化、路基边坡绿化。—7—临时用地本项目不设置预制场、拌合站等大临工程。施工人员租赁附近民房。水稳及沥青混凝土均外购。项目不设置取、弃土场,借方均外购至市内其他项目。m亩。废水治理施工期施工人员租赁民房,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周边农田施肥。废气治理施工期施工场界设高2.0m临时性围挡、洒水抑尘。启动Ⅲ级(黄色)预警或气象预报风速达到四级以上时,不得进行土方挖填、转运和拆除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砂石等散体材料集中堆放并覆盖。现场堆土使用蓬布及密目网双层覆盖。运输车辆在进入施工现场前需进行冲洗并密闭运输。运营期加强交通维护管理和道路绿化。声治理施工期施工期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加强对产噪设备的维修保养;必要时设置临时隔声屏障;加强施工期噪声监测。运营期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和路面养护;对沈巷街道敏感点采取限速等噪声防治措施,对4处超标的敏感点采取低噪声路面噪声防治措施。治理施工期弃方全部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卫清运。运营期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生态保护以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和复垦措施为辅,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协调布设,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沿线进行绿化。(1)路基横断面设置1)起点至G347和沈路(不含沈巷街道)起点至G347和沈路(不含沈巷街道)现状断面宽32.0米,本次通过压缩侧分带宽度优化调整主路面车行道宽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调整后断面布置为:32.0m=2.0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2.25m(侧分带)+0.5m(路缘带)+2×3.5m(行车道)+0.5m(路缘带)+0.5m(隔离栅栏)+0.5m(路缘带)+2×3.5m (行车道)+0.5m(路缘带)+2.25m(侧分带)+3.5m(非机动车道)+2.0m(人行道)。—8—2)沈巷街道段沈巷街道段现状路面宽度为19~32米之间,街道段两侧房屋密集,结合市规委会意见,为减少拆迁,本次断面宽度按不低于21米控制。具体断面布置为:21.0m=2.0m(人行道)+0.75m(硬路肩)+2×3.5m(行车道)+0.5m(路缘带)+0.5m (隔离栅栏)+0.5m(路缘带)+2×3.5m(行车道)+0.75m(硬路肩)+2.0m(人行道)。对于路侧空间较大路段,均采用人行道砖硬化。3)下穿芜合高速段芜合高速“四改八”建设过程中已为G329下穿预留了通道,高速导改段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一般段路基宽24.1m,本段完全利用。具体断面布置为:24.1m=0.75m(土路肩)+3.0m(硬路肩)+2×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0.6m(混凝土护栏)+0.5m(路缘带)+2×3.75m(行车道)+2.5m(硬路肩)+0.75m—9—(土路肩)。4)芜合高速导改段终点至项目终点段芜合高速导改段终点至项目终点段地势平坦,道路两侧房屋稀少,本次按标准25.5米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具体断面布置为25.5m=0.75m(土路肩)+3.0m(硬路肩)+2×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2.0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2×3.75m(行车道)+2.5m(硬路肩)+0.75m(土路肩)。2-425.5m路基断面图(2)填方路基1)路基边坡设计本项目填方路段路堤边坡按1:1.5放坡,挖方路段路堑边坡按1:1放坡。2)一般路基处理—10—路基填筑前应进行地表处理,清除表土,引排地下水,地基表层压实到90%。本项目清除表土按50cm计。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最小强度(CBR)值必须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泥炭、淤泥、有机土、强膨胀土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3)路床处理路床处理根据交通量调查,本项目交通道路等级为重交通,路床厚度取0.8m。一般填方段路床采用碎石土填筑处理;土质路堑挖方段(含零填),超挖80cm,采用碎石土回填。填方高度小于1.54m及挖方高度小于2.0m的路基属于低填浅挖路基,为保证路基填土能更好的被压实,应对低填浅挖路基基底进行特殊处理。对此路段地表进行清表处理后,开挖至路槽底,并对路床80cm进行反挖后,采用碎石土分层回填。4)新旧路基拼接设计新老路基衔接:应先清除老路边坡的浮土等(厚度50cm),然后对老路边坡进行分类处理,1)H≤1.94m时,沿土路肩内侧直接开挖至路床以下40cm,在路床顶和原地面各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宽度为4.0米。2)H>1.94m时,对老路边坡进行削坡,厚度为50cm,再沿土路肩内侧直接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为2米,坡度向倾3%,在路床顶面、底面及原地面各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宽度为4.0米。。图2-5新老路基衔接设计图5)沟塘路段处理对沟、塘全占用路段,排水清淤后,碾压回填40cm碎石,再采用优质土土进行分层回填至路床底,对于河塘宽度(沿路基横断面方向最大处)小于或等于1/4路基底部宽度,则在河塘所在的半幅路基范围内铺设一层土工隔栅;对于河塘宽度 (沿路基横断面方向最大处)大于1/4路基底部宽度,则在全幅路基范围内铺设一—11—层土工隔栅;若整个路基在河塘范围内,则无须设置土工隔栅。对于水塘面积较大或排水困难时需先进行围堰再换填。对于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出露较快的水塘,在垫层填筑前,应提前准备好上部路基填料,待垫层施工结束后,迅速将准备料填筑在垫层上不碾压封水,要在地下水出露至垫层前碾压完毕。水塘施工应重视备料和机械快速组合施工。边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0m,台阶面内倾3%,然后回填优质土填筑至路床底,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路基防护设计主要以经济适用、方便施工、美化景观为原则,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为依据,并结合边坡稳定、土质类型、坡面排水、本地区工程经验等因素综合确定防护类型。6)软基处理方案a、当软土厚度小于等于3.0m时采用换填处理;b、当软土厚度大于3.0m且小于等于8.0m时采取水泥搅拌桩进行处理;c、对于软土厚度大于8.0m路段及桥头段地基用劲性体管桩处理。(3)路基防护1)边坡防护当边坡高度H<4m时,采用三维网植草防护;当边坡高度H≥4m时,采用拱形骨架防护;2)沿线水塘路段防护穿池塘路段一般路段坡面设置M7.5浆砌片石浸水护坡;规划区路段利用清淤围堰回填弃土作反压护道。浆砌片石浸水护坡采用M7.5浆砌片石护脚、护坡,护坡顶应高于最高水位0.5m以上,基础埋入地面线以下0.55m,护坡内侧铺10cm厚的砂砾垫层。砌石石料应选用未风化且浸水不崩解的坚硬岩石。浸水护坡顶部采用三维植草进行防护。1)一般公路段4cmAC-13细粒式沥青砼(SBS改性)+6cmAC-20中粒式沥青砼(SBS改性)+8cmAC-25粗粒式沥青砼+透封层+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2)共线皖兴路路段对于市政段,由于道路两侧居民房屋较多,现状道路已高出居民门前硬化道路较多,为了避免道路再次被抬高,本次设计将现状路面结构挖出后重新铺筑20cm—12—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36cm水泥稳定碎石+8cmAC-25C沥青混凝土+6cmAC-20CSBS改性沥青混凝土+4cmAC-13C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包括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首先需要慢行路网。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网中仅次于机动车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用于集散人流、供步行者、自行车者通行并限制机动车交通混入的街道,与人群关系密切,对美观与功能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具体的路面结构如上图所示。(1)一般公路段1.K7+300~K12+351在土路肩两侧设置的边沟,一般路段根据排水需求共设置两种尺寸的梯形边沟,梯形边沟一尺寸为,上口宽1.8米,下口宽0.6米,沟深0.6混凝土预制块铺筑。居民门前采用矩形盖板边沟,尺寸0.6×0.6m边沟具体尺寸详见排水设计。2.施工中纵向排水沟在一定长度内保持平顺流畅,以利于排水和景观。纵向排水沟于路线应顺畅,纵向排水沟与桥涵构造物、自然沟渠、河、塘及设置的横向排水设施配合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沟底纵坡根据自然地面情况和排水要求进行设计,纵向排水沟控制在300~500米长以内设一出口,出口处与自然沟渠、河、塘等沟通,或通过涵洞和设置横向排水沟,将排水沟内的水引至路基范围以外。3.地形坡度较大的路段及排水至沟渠、河流时设置急流槽等设施防止冲刷破坏。1.路面表面排水:路面排水设计采用纵、横坡漫流至路基外边沟、排水沟或自然沟渠。—13—2.路面内部排水:为避免雨水过多地渗入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的面层结构均采用密级配,沥青面层之间均喷洒黏层沥青,黏层油采用热沥青,透层、封层一体施工,下透深度不小于5mm。3.超高段排水:超高段内侧人行道、土路肩通过横坡向弯道内侧边沟汇水排出,超高段外侧土路肩通过横坡向弯道外侧边沟汇水排出,其余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外侧人行道通过管道收集路面排水并汇出。分带排水:中分带采用渗沟排水,K7+300~K12+351段设置纵向渗沟,并每隔30m设置横向排水管,将汇水排出至边沟。(3)兼顾市政功能路段雨水工程设计1)雨水现状根据现状调查,本次设计G329(和谐大道至和沈路段)除K0+450-K1+300段无雨水管道外,其余管道均存在雨水管道。和谐大道至规划和声路段,雨水主管道双侧布置,位于非机动车道下,管径500-1200mm,雨水最终排入和谐大道雨水管道。规划和声路至深圳路段,现状无雨水管道。深圳路至福州路段,现状管道单侧布置于道路右侧,主管径400-600mm,雨水最终深圳路雨水管道。福州路至新沈路段,现状管道双侧侧布置于非机动车道下,主管径400-600mm,雨水最终新沈路雨水管道。新沈路至K3+000段,雨水管道双侧布置,管径600-1200mm,雨水最终排入新沈路雨水管道中。K3+000至安康路段,雨水管道双侧布置,管径400-600mm,雨水最终排入中间雨水涵洞中。安康路至和沈路段,雨水管道双侧布置,管径400-600mm,雨水最终排入规划支路西侧斜支沟中。—14—图2-6现状雨水管线图2)污水现状根据现状调查,本次设计G329(和谐大道至和沈路段)除K0+450-K1+300段无污水管道外,其余路段均存在污水管道。和谐大道至规划和声路段,污水单侧布置,现状污水管径dn900,污水最终排入和谐大道污水管道。规划和声路至深圳路段无污水管道。深圳路至新沈路路段污水单侧布置,现状污水管径dn400,污水最终排入深圳路污水管道。新沈路至安康路路段污水单侧布置,现状污水管径dn400,污水最终暂时无出安康路至规划致路段污水双侧布置,现状污水管径dn400,污水最终排入安康路污水管道。规划支路至和沈路段污水双侧布置,现状污水管径dn400,污水最终排入沈北南路污水管道。—15—图2-7现状污水管线图本次设计结合镇区要求,对部分路段因道路施工及缺失雨水管道路段进行雨水设计,其余路段雨水保留利用。本次设计G329沿线各段均有污水管道,现状大丁村段,K0+450-K1+300段,现状为公路断面无污水设计,现状新沈路至安康路段(K2+905-K3+680),南侧有部分污水管道,现状污水管道管径dn400污水由西向东汇集,最终排入新沈路附近,但是现状新沈路无污水管道,该段现状污水无法排出,且现状污水存在堵塞、破损等严重病害,本次设计结合规划,对该段污水进行新建。污水管道缺失,本次项目予以补充。本项目设置桥梁1座,跨越理花河,桥梁全长37.04m。为原桥位拆除重建。表2-2本项目主线桥梁分布情况中心桩号桥名桥梁备注跨越河流孔数×孔径交角(°)全长上部结构下部结构1K11+341理花河桥37.04箱梁肋式台、桩基础拆除重建理花河—16—图2-8桥梁立面图本项目共设置涵洞33道,主要为现有水系贯通,采用圆管涵和箱涵。全线共设置一处立体交叉,和16处平面交叉,详见下表。表2-3平面交叉情况表序号中心桩号被交道路被交道路等级被交道路路面类型被交路断面路基宽路面宽mm1K0+000和谐大道III沥青66.060.0III沥青58.055.52K0+780村庄I沥青8.07.0村庄I水泥4.53.53K1+288和美路III沥青40.023.04K1+801和睦路III沥青32.022.05K2+381和谐路III沥青40.2525.256K3+673街道III水泥街道III沥青27.023.07K4+371街道I沥青8K4+933街道I水泥6.05.09K5+623G347III沥青30.024.0高速收费站III沥青23.522.0K7+350村庄I水泥4.53.5K7+875村庄I水泥4.53.5K8+799村庄I水泥7.06.0K9+312村庄I水泥7.06.0村庄I水泥7.06.0村庄I水泥7.06.0村庄I水泥4.53.5K11+611村庄I水泥7.06.0—17—村庄I水泥5.54.58、交通工程与安全设施为了运输安全和充分发挥本项目快捷、安全、畅通的功能,必须设置齐备的安全设施,对交通流向进行调节、警告和诱导。其内容包括交通标志、标线、防眩设施、视线诱导设施、防护设施等。项目所处区域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景观的营造。项目设计坚持生态性、安全性、协调性、服务性等原则,使道路景观与沿线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努力使道路工程与沿线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打造绿色、环保、生态绿色景观道路。设计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针对区域环境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景观特征,设置五个标准段,各具特色,分别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创造既适于生长,又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景观。地被植物类:地被植物种子丰富,发芽力强,容易更新,并且早期生长快,有利于初期表土层的形成,对防止初期的土壤侵蚀效果较好;如狗牙根、结缕草、三叶草、马尼拉草及当地各类菊科植物等。乔灌木类:灌木宜和草本植物混合种植,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又避免两者的弊端,达到快速持久护坡的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如紫薇、紫荆、大叶黄杨、紫穗槐、夹竹桃、合欢等。藤本类:藤本植物主要应用于支挡结构物的的垂直绿化。如紫藤、蔷薇、凌霄、爬山虎、迎春、金银花等。项目预计2024年12月建成通车,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GB03-2006)中的相关要求及项目工可提供的交通量预测结果,本次预测评价确定2025年、2031年、2039年做为预测水平年,分别代表项目建成运行后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本工程涉及的交通量预测结果见下表,小时昼夜比为3:1,车型比见下表。表2-4交通量预测结果(折合小客车)单位:pcu/d特征年路段客车货车合计2025起点至G347和沈路交口475635468302G347和沈路交口至终点3998298169782031起点至G347和沈路交口518238649045G347和沈路交口至终点4356324876032039起点至G347和沈路交口868120326G347和沈路交口至终点9785729417078—18—表2-5本工程车型比例预测表(%)特征年小客大客小货大货拖挂2025年75.80%10.80%6.50%3.70%2031年77.90%9.30%6.02%3.34%2.22%1.22%2039年81.70%6.86%4.90%2.62%2.54%1.38%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21)附录B中B.2.1公路 (道路)交通运输噪声预测基本模型中车型分类及交通量折算:车型分类方法按照JTGB01中有关车型划分的标准进行,交通量换算根据工程设计文件提供的小客车标准车型,按照不同折算系数分别折算成大、中、小型车。见下表:表2-6车型分类表车型汽车代表车型车辆折算系数车型划分标准小小客车座位≤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货车中中型车座位>19座的客车和2t<载质量≤7t货车大大型车2.57t<载质量≤20t货车汽车列车4.0载质量>20t的货车表2-7本工程车型构成(%)比例车种年份小车大车2025年82.30%14.50%3.20%2031年83.92%12.64%3.44%2039年86.60%9.48%3.92%按照车型折算后,项目绝对车流量如下:表2-8交通量预测结果(绝对车流量)单位:辆/d特征年路段小中大绝对数合计2025起点至G347和沈路交口60092347302G347和沈路交口至终点505189061372031起点至G347和沈路交口66992757983G347和沈路交口至终点563184823167102039起点至G347和沈路交口1562070718037G347和沈路交口至终点1312459415155昼间和夜间车流量小时比按照3:1计,各预测年昼、夜小时车流量见下表。表2-9本工程预测年交通预测一览表(单位:辆/h)路段特征年昼间夜间小车大车小车大车起点至G347和沈路交口2025年3225742031年3595452039年837923827931G347和沈路交口至终点2025年271489042031年3024542039年703773223426依据设计院提供的资料,本项目永久用地总规模781.32亩(包含现有道路、交—19—叉工程占地),新增用地446.57亩,不占永久基本农田。临时占地7.785亩。占用表2-10本项目永久占地基本情况表(单位:亩)序号行政区划旱地沟渠水塘建设用地老路用地合计1鸠江区349.3541.5522.8332.83334.75781.32表2-11本项目临时占地情况表行政区划占地类型(公顷)合计耕地水塘荒地临时占地鸠江区7.785007.785本项目的临时工程主要为施工便道用地。工程除利用项目区已有的省、县道或乡村道路之外,按照永临结合的原则,尚需新建、整修施工便道1200m,需设置占地面积约7.785亩,占地类型主要为耕地。表2-12施工便道一览表序号起讫桩号与主线关系便道备注便道长度(m)便道宽度(m)新增临时占用土地(亩)1K9+100~K9+600两侧50047.785新建2K11+000~K11+700两侧5704新建3K11+341两侧7新建合计7.785经与建设单位核实,拆迁建筑物面积为0.79万m2,主要类型为:主要为砖瓦房、砖混楼房等。本项目全线里程约12.451km,全部建设资金约需人民币71700万元。经统计,主体工程挖方277.22千m3,填方856.71千m3。需要借方579.49千m3。借方全部由施工单位从芜湖市其他项目外购。表2-13工程土石方总平衡表单位:千m3序号挖方填方利用方借方废方1277.22856.71277.22579.49013、经过沈巷镇路段建议限速和大车绕行的方案本项目经过沈巷镇,镇区人流量大,经与当地镇人民政府沟通,镇区路段建议限速40km/h,且大车均从园区道路绕行。—20—走线走向G329市区江北段(和谐大道至牛屯河桥)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全线位于芜湖市鸠江区,本项目路线起于皖兴路与和谐大道交口,路线基本呈自东向西走向,沿皖兴路穿越江北新区及沈巷街道,在沈巷镇西侧依次与G347平面交叉、沿现状高速导改段下穿芜合高速,最后沿X116老路,平行于芜合高速和淮南铁路展线,下穿郑蒲港铁路后至牛屯河桥,设计里程全长12.451km。施工总布置及临时占地本项目不设置预制场、拌合站等大临工程。施工人员租赁附近民房。水稳及沥青混凝土均外购。项目不设置取、弃土场,借方均外购至市内其他项目。依据初步设计,本次评价中根据本工程规模和沿线环境特征,按照节约土地、符合规划、保护耕地、控制水土流失等原则,给出施工临时场地的布置情况。本项目设置施工便道1200米。总占地7.785亩,占地类型主要为旱地。路基宽4-7m,施工便道全部为临时便道,路面为级配碎石路面,施工结束后恢复为耕地和迹地恢(1)施工条件自然条件:项目区所在区域分属沿江丘陵平原区,微地貌单元为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岗坡地。沿线水源较多且雨量集中,光照充足,低等级公路密布,自然条件总体来说有利于施工,但部分年季有旱涝现象,对施工有不利的影响。运输条件:区域内公路密布,汽车运输可作为筑路材料的主要运输手段。社会条件:由于地方政府支持,人民群众理解,总的来讲,施工条件较好,有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本项目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各项工作安排必须极为紧凑,特别应抓紧施工的有利时期,合理有效地利用施工条件。(2)筑路材料1)外购材料①钢材:可到马鞍山或其它周边地区购买;②木材:本项目所在地木材资源相对丰富,可就近购得;③水泥:芜湖、繁昌等地均盛产水泥且运输方便;④沥青:可到芜湖或其它周边地区购买;⑤油料:石油、柴油、汽油等工程用油均可由项目附近的加油站购得。2)地材①石料:区域石料丰富,可采购成块、片、碎石,用作路面、桥涵及其它构造物材料。—21—②砂料:区域采砂场较多,且砂储量较大,可满足工程用砂需要。③粘土:区域粘土比较丰富,可以直接从附近土场采集。④路基填料:主要有残积砂质、砾质粘性土或风积粉、细砂,项目附近分布广泛。(3)施工方案介绍1)清基工程:在路基填筑或开挖前均需对表层耕植土等原有表土层进行剥离,其厚度一般在30cm以内,采用推土机等施工机械进行表土剥离,并由自卸卡车运输至临时堆土场堆放,以便用于工程后期绿化或复垦。2)路基工程:路基工程土石方全部采用机械化施工,辅以人工施工;挖掘机、装载机配合自卸车运输,推土机推平,平地机整平,场站拌和,压路机压实。土方路堑施工时,可完全用堆土机作业。全段土方工程应尽量纵向调运,施工单位对设计提出的弃土场、施工场地,在实施时,应详加核实,与地方取得一致,并制定具体弃土计划,经济合理地调运工程用土。3)路基防护与排水工程:路基施工前期,涵洞基础开挖后常通过预埋小型砼管沟通路基两侧水流,路堑边坡及路基下边坡处开挖临时性截、排水沟以引导水流,防止雨水对路基造成冲刷;路基面为防止雨水冲刷,雨季会覆盖稻草或土工布。随着路基工程的继续,涵洞将按设计进行基础铺砌,相应的砼圆管布设(对于圆管涵),或进行洞身构筑,两侧填料回填及钢筋砼板安装(对于盖板涵)。同时随着路基的基本成型,截、排水沟等排水设施将使用预制混凝土,人工挂线砌筑,路基边坡根据不同设计要求,对坡脚采用浆砌片石护面墙或挡墙,坡面采用石砌圬工、浆砌结构物构造护坡骨架。4)交叉工程:为减少对被交叉道路通行的影响,应周密安排施工计划,尽量缩短工期,与路基、路面工程配套实施。5)路面工程:路面面层为沥青混凝土;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中底基层、基层采用摊铺机分层摊铺,压路机压实,各面层采用洒布机喷洒透层油,摊铺机配以自卸车连续摊铺沥青混合料,压路机碾压密实成型,项目采用商品沥青混凝土。6)附属工程:包括各种配套的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等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此外则为公路交通交通安全设施的安装,包括护拦、道路交通标志、路面标线、隔离设施、防眩设施、视线诱导标等。其它包括环保设施等。7)绿化工程:该项目的绿化工程包括边坡植草防护、中央分隔带的绿化与美化,及路侧用地范围内的路树建设,其中草被建设采用喷播草种或植草皮的方式,树木采用苗木移栽的方式进行。—22—沉砂池沉砂8)老桥拆除沉砂池沉砂1、拆除顺序和建造顺序相反,即由桥面铺装→上部结构→耳背墙→下部结构。2、拆除前施工单位应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并报送监理批准后方可实施,并做好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3、拆除时应遵循对称原则,从跨中开始向两端逐步进行。4、拆除后得到的完好石料应合理利用,对于不能利用的废弃材料应妥善处理,不得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9)桥梁工程水上桥梁施工工序为:搭建施工平台一基础施工一桥梁上部构造施工。跨越水体的桥梁基础施工应在枯水期进行,桥墩在水中的基础工程采用围堰的施工工艺。将施工废渣和淤泥运到指定的临时堆渣场堆放,不得倾倒在水体中。桥梁基础采用灌注桩基础或扩大基础,就地砌筑或浇筑施工。钻孔灌注桩施工当场地为浅水时,宜采用施工平台,采取筑岛施工法。水中围堰高度要求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0.5~0.7m。围堰要求防水严密,减少渗漏。采用灌注桩施工工艺的桥梁,涉及到用泥浆固壁造孔,在施工中用沉砂池将泥浆反复利用,循环作业,其施工工艺是在桩位埋设护筒,灌桩前在靠近桥位两头的征地范围内低洼处设置泥浆沉砂池,排出的泥浆通过管道流入沉砂池沉淀,沉淀后的上清液循环利用,清出的沉淀物运至指定的临时堆渣场集中堆放。灌注桩施工结束,待1~2个月泥浆固结干化后沉降池覆盖表土,与其它桥位两侧征地范围的土地一起恢复植被或复耕。钻孔泥浆回用工艺如下:泥浆回用沉沉淀物清运至临时堆渣场图2-9钻孔泥浆回用工艺图10)涵洞施工①圆管涵施工工艺施工时,首先开挖基坑,然后进行模板安装,安装好模板后进行砼浇筑,待基础砼强度达到75%以上时,开始安装管节,管节安装完成后,浇筑管壁处外侧砼,以固定涵管。然后对管节进行接缝处理。接缝完成后,对洞口进行砌筑。砌筑完成后,应进行勾缝。最后对涵管顶部回填土,回填土工艺按照路基填土工艺进行。圆管涵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施工准备→施工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夯铺砂砾垫层→浇—23—筑基础→涵管安装→涵管接口→铺砌洞口浆砌片石→涵背回填→清理验收。②装配式涵洞通道施工工艺盖板涵基础开挖采用反铲式挖掘机施工,两侧设1:1边坡,预留施工空间,人工配合清理基底。盖板采用集中预制、吊车吊装、汽车运至工地的方式。混凝土采用拌和机现场拌和,吊机吊运铺设导管浇注,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首先进行基坑开挖,采用反铲式挖掘机分层开挖,基坑开挖两侧成1:1坡度,然后进行垫层施工,垫层施工前,先将基底平整、夯实,进行测量放线布点,然后用符合设计要求的砂砾进行人工铺筑,铺筑前用蛙式打夯机夯填密实。然后进行浆砌片石施工,涵洞基础、涵台身、八字墙身、洞内铺底及洞口铺底均采用7.5#水泥砂浆砌片石。最后后将预制好的涵盖板盖板安装至涵洞顶部。(4)施工时序工程施工的先后顺序为先进行清基工程,然后进行路基、涵洞、管线施工,之后路面施工,最后进行绿化及其他交通辅助设施施工。(5)工期安排本项目计划2023年2月开工,2024年12月完工,计划工期24个月。本项目表2-14项目工期安排一览表间进行项目底前期准备工作2023年3月-2023年8月桥梁基础及下部结构施工,路基填筑、路基预压2023年9月-2024年12月底桥梁下部、上部结构、附属工程、路基预压、路面基础、排水防护、路面无—24—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生态环境现状1、大气环境现状(1)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本次评价选取2021年作为评价基准年,根据芜湖市生态环境局于2022态环境状况公报》中有关芜湖市的空气质量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如下,各评价因子数据见下表。表3-1区域空气质量现状评价表污染物年评价指标现状浓度(μg/m³)标准值(μg/m³)%达标情况SO2年平均质量浓度960达标NO2年平均质量浓度4080达标PM10年平均质量浓度81达标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33.897达标CO日均质量浓度40008达标OO395达标由表3-1可知,SO2、NO2、PM2.5、PM10年平均质量浓度、CO日平均浓度、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85-2012)二级标准,本项目所在区域为达标区。(2)补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试行)》,“排放国家、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有标准限值要求的特征污染物时,引用建设项目周边5千米范围内近3年的现有监测数据,无相关数据的选择当季主导风向下风向1个点位补充不少于3天的监测数据”。本项目以近20年统计的当地主导风向为轴向,在路线及主导风向下风向5km范围内设置1-2个监测点。”本项目为一级公路项目,本项目选取路线及下风向敏感点进行了补充了监测,监测时间为3天,满足技术指南要求。监测点布置参见附表3-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表点位编号名称G1沈巷颐养中心G2油坊庄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25—表3-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标准/本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监测因子为TSP。同步监测各监测时间的地表3-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标准/监测时间和频次连续有效3天的现状监测采样。TSP日均浓度每日应有24小时采样时间。采样及分析方法同时应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要求。评价标准本项目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及修改清单,具体数值见表3-3。污染因子平均时间浓度限值(ugm3)标准依据TSP24小时平均30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监测结果及评价2022年11月10日~12日,安徽信科检测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所在区域进行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环境质量检测结果如下:表3-4本项目检测结果表单位:μg/m3监测点位G1沈巷颐养中心G2油坊庄监测日期监测时间总悬浮颗粒物(μg/m3)2022年11月10日11月11日2022年11月12日99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标指数法,其计算公式为:Pi=Ci/Csi式中:Pi——i污染物单因子指数;Ci——i污染物实测浓度;Csi——i污染物评价标准。计算结果见表3-5。表3-5环境空气监测结果统计表点位评价因子24小时评价浓度评价结果浓度范围评价标准单因子指数值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μg/m3%G1沈巷颐养中心总悬浮颗粒物3000.34~0.3800G2油坊庄3000.33~0.3700从表3-5中评价结果可见,本项目监测点的各污染物均未出现超标现象,污染物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及修改清单。—26—2、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拟定的监测布点方案,对沿线10处敏感点进行了常规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拟建公路沿线监测的10个敏感点现状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相应标准要求。具体见声环境影响专项评价。3、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项目所在区域内的主要地表水体为长江。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相关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优先采用国家或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环境质量公告或环境质量报告中的数据或结论。质如下:表3-6长江地表水河流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河流名称断面类型断面名称断面级别水质检测类别基本指标超标项目6月主要指标参考指标长江河流新港取水点省控0项基本指标无无长江河流弋矶山省控无无长江河流桂花桥省控无无长江河流省控无无开展了自行监测,自行监测的特征污染物指标由省监测中心统一确定。本项目区域主要地表水体长江芜湖市省控断面4个监测断面(新港取水点、弋矶(GB3838-2002)Ⅲ类标准。4、生态环境现状(1)主体功能区划情况根据《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工程选址区域属于“Ⅳ3-1和无低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27—项项目地图3-1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该生态功能区位于皖江东部北岸地区,行政区划包括无为县大部、含山县南部及和县大部分地区,面积3343.1km2。该区地貌类型以冲积平原圩田为主,偶有低岗分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水和光照充足,水热条件良好,年平均降雨量1100mm左右,日照时数2000~2100小时。本区土壤以潴育水稻土和灰潮土为主,并有潜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和漂洗水稻土等分布。本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林,但因人类活动影响大,几乎全部为农田所代替。本区是安徽省和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蔬菜产区,水稻、棉花、油料和蔬菜产品总产量均较大,蔬菜业已成为—28—本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案例;畜禽产品中是鹅、鸭饲养量较大,居全省前列;水产品种达90种,长江鲥鱼、刀鱼、河豚、螃蟹等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素称“鱼米之乡”。区内矿产资源以煤、铜、铁、铀、瓷土、石灰石和石油、天然气等为主,小窑煤开采量居全省之首。区内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1)沿江地带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灾害威胁,本区长江北岸上自无为县牛埠镇果合兴,下止于和县方庄的无为大堤是国家一类堤防,全长124km,保护面积4520km2,是巢湖流域的防洪屏障,保护无为、和县、庐江、含山、肥东、肥西、舒城及合肥市、居巢区等近30万hm2的农田湖泊周边地区土地几乎完全被耕种,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湿地生态系统有一定威胁;(2)工业与城镇发达,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大,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农业生产的外部投入高,施入的化肥农药产生了大量的农业面源污染物,又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看,本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相对不高,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应以控制和减轻洪涝灾害为前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无公害安全农产品为方向,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以此为基础的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保护河流湿地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2)项目周边生态环境概况植被概况:评价区域内,生态系统主要为农田生态为主,在评价范围内广泛分布。农田生态系统的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区域内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田埂、路旁、空旷地带和河道旁的草丛植被为常见的植被类型,以狗尾草、小蓬草等为主。根据搜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可知,项目评价区域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动物资源:评价区陆生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小型兽类,主要为两栖类和鸟类。该区域人为干扰强烈,开发强度大,野生动物种类稀少,以常见的不敏感性动物为主野生动物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的啮齿类动物,如家鼠,及常见的鸟类及爬行类,如麻雀、壁虎等。评价范围内未发现受国家及自治区保护物种。—29—与项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依据调查,现有路段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也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同时,现有路段无附属设施,无废气、废水等外排。此外,本项目对现有路段沿线所有敏感点进行了声环境现状监测,依据监测结果,现有路段沿线敏感点噪声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相应标准要求。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项目不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为一般区域;本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耕地、农作物等人工植被、野生动植物及水土保持设施。具体见下表。表3-7本项目沿线主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概况保护内容位置耕地项目永久占用耕地349.35亩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植被、农作物项目沿线农业生态系统,植被包括农作物和林业植被,以农作物为主,林业植被主要是道路林网和村庄四旁树等;林地生态系统为主。植被覆盖率、农业生产-水土保持临时占地7.785亩,主要为耕地等。水保设施及耕地保护施工场地等临建设施野生动物根据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项目区未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生动物-(2)水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集中式饮用水源、涉水的自然保护区等水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的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主线跨越的农灌沟渠,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3)声环境保护目标详见声专题评价报告。(4)大气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环境空气评价等级为三级,不设置评价范围。—30—评价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本项目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详见表3-8。表3-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项目取值时间单位浓度限值SO2年平均μg/m36024小时平均1小时平均500NO2年平均4024小时平均1小时平均200TSP24小时平均300PM10年平均7024小时平均PM2.5年平均3524小时平均75CO24小时平均40001小时平均10000O31小时平均2002、声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090-2014),既有道路沿线两侧敏感点距道路边界线30m内、外分别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和2类标准。临街建筑面向道路一侧至交通干线边界线的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4a类标准。评价范围内的学校、医院等特殊敏感建筑,按环发[2003]94号文《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其室外昼间按60分贝,夜间按50分贝执行。本项目具体标准值见表3-9。表3-9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单位:dB(A)类别昼间夜间适用区域2类6050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4a类705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废气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拟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31—表3-10建设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排放速率(kg/h)无组织监控浓度(mg/m3)标准来源颗粒物3.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5、废水排放标准施工期:施工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或旱厕处理后用于农肥。运营期:项目无附属设施,营运期无废水排放。6、噪声排放标准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值见表3-11。表3-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dB(A)昼间夜间7055一般固体废物排放参照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标准要求。其他无—32—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①建筑材料运输及堆放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分析路基的填筑以及各种建筑材料的运输等,均会引起扬尘,施工过程产生粉尘影响也是难免的。而这些扬尘会随风飘落到路侧的水体中,尤其是对靠路较近的水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一些建筑材料如油料、化学品物质等在其堆放处若管理不善,被雨水冲刷也会进入水体会造成污染。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筑路材料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使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影响轻微。②路基施工对水环境影响分析路基施工过程中对水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雨季施工会产生含泥沙污水,直接外排造成的地表水体污染;施工机械、设备漏油、机械维修过程中的残油不经收集处理直接外排造成地表水体油污染;物料堆场、废弃建材堆场受暴雨冲刷等原因进入水体造成地表水体污染。雨季路基施工会产生含泥沙污水,主要污染物是SS,在施工路段两侧开挖排水沟,与周围的沟渠连接,在入沟渠前设置多级沉砂池,用土工布拦截沉砂池排水口,澄清后排放进入周边沟渠。③施工人员生活废水施工期生活污水来自施工人员的餐饮、如厕污水。项目施工期施工人员共L则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为2m3/d。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是COD、NH3-N、SS和动植物油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一般为COD:300mg/L,NH3-N:25mg/L,SS:200mg/L,动植物油:25mg/L左右,污染物产生情况见表4-1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情况一览表污染物CODNH3-N动植物油浓度(mg/L)3002520025污水产生量2m3/d施工期污染物总产生量(kg)540453645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2m³/d,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回用。严禁粪便污水直接进入沿线河渠或者鱼塘等地表水体。—33—⑤桥梁施工对地表水体的影响1、涉水桥梁下部结构(基础)施工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拟设置桥梁共计37.04米/1座,跨越理花河。部分桥台涉水。在施工初期,由于桥墩基础施工,在作业场地周围将会局部的扰动河底,故而会使局部水体中泥沙等悬浮物增加。根据国内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经验,一般采用围堰法等环保的施工工艺(见图4.5-1),桥梁桩基围堰施工周围约100m范围内的水体中SS浓度增加值约为200-300mg/L,随着距离的增大,这一影响将逐渐减小,且随着施工的结束,这一影响将很快消失,对水质影响较小。本项目桥梁施工应选择枯水期并采用先进施工工艺进行桥梁施工,水中基础作业量小,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将进一步减小。图4-1安徽怀洪新河桥梁桩基施工设置钢围堰周围保持水体清澈2)钻孔灌注桩施工时需钻孔取渣,这些渣土如任意排入水体,会造成一定时间、一定范围水域的污染。本项目水下桥墩数量较少,钻渣量相应较少,这部分钻渣须妥善处理。钻孔达到要求的深度后,应当立即清孔,清出的钻渣运至岸上,在泥浆池、沉降池中干化后就地填埋;只要施工中注意加强施工管理,采用先进环保的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进度和质量,不将施工泥渣随意弃入水体,则桥梁施工对水体的影响较小,而且这种影响将会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总之,钻孔、清孔、灌注等工序均在围堰内进行,围堰将河流水域内外分隔,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则桥梁基础施工对沿线河流水质的影响较小。通过类比其它工程资料可知,相对一般围堰施工,桥梁施工采用钢围堰施工工艺,其污染程度大大减小。具体类比数据见表4-2。—34—表4-2桥墩施工期SS排放浓度类比结果主要施工工艺SS排放速率或浓度无防护措施(或一般围堰防护)有防护措施(钢围堰防护)水下开挖、压桩133kg/s04kg/s钻孔0.31kg/s0.10kg/s钻渣沉淀池500~1000mg/L≤60mg/L由上表可知,采用钢围堰施工工艺,桥梁下部基础施工引起的SS排放速率或浓度远远小于无防护措施或一般围堰工艺。同时,根据华南环科所对某大桥施工现场观察资料,在有钢护筒围堰防护的措施下,水下开挖、压桩和钻孔施工工序所产生的SS对下游影响较轻,一般在施工区下游200m左右可基本恢复到河流的本底水平。通过以上分析,本项目涉水桥墩施工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加钢围堰和钢套箱法工艺,可以有效减小对沿线河流水质的影响。2、桥梁上部结构作业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在桥梁上部结构现浇施工需要使用模板和少量的机械油料,如果机械油料泄漏或使用后的废油排入水体,会使水环境中石油类等水质指标值增加。因此,严禁机械油料和废油直接进入水体,废弃机械油料和废油应回收利用,禁止直接向水体中排放。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严禁乱撒乱抛废弃物,桥面铺装垃圾要集中堆放并运送至指定地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沿线河流水体水质造成影响,影响较小。从以上分析可见,施工期主要可通过加强管理来减缓公路建设对水环境影响,尤其是桥梁建设点、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场地的管理。具体措施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章节。2、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施工车辆进出工地道路、土石方的开挖和回填等施工现场扬尘、堆场扬尘、拆迁扬尘、施工场地拌合粉尘、沥青摊铺时的沥青烟以及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其中以扬尘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突出。(1)扬尘①车辆行驶扬尘影响分析类比河南省两条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扬尘监测结果分析本次拟建公路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情况,在公路路基修筑阶段,施工场界的下风向环境空气中TSP日均浓度监测结果浓度范围在0.38~2.12mg/Nm3,均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5—(GB3095-2012)二级标准。在公路路面施工阶段,施工现场下风向环境空气中TSP日均浓度范围在0.10~2.97mg/Nm3,并未全部超出标准的要求。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拟建公路施工阶段施工扬尘对施工场界下风向有一定的影响,且路基施工阶段的影响程度大于施工后期路面工程阶段。因此本项目施工期对拟建公路两旁的居民和农作物有一定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对周围农作物及居民点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距离拟建公路较近的居民点应加强施工扬尘的防治,定期洒水,避免对较近的居民点造成不良影响。参照近期正在施工的《G4012溧阳至宁德高速黄山至千岛湖段工程》施工期沿线居民点监测数据,有下表可知,对施工现场采取围挡、定期洒水等措施后,沿线居民点TSP日均浓度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因此通过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固尘、设置围挡,可以有效的减少起尘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表4-3采取围挡、定期洒水后公路沿线居民点环境空气监测表监测路段监测时段监测点位置TSP日均浓度范达标情况G4012溧阳至宁德高速(黄山至千岛湖段)路基施工阶段距道路边界线17m处居民点0.172~0.205达标距道路边界线22m处居民点0.149~0.164达标距道路边界线30m处居民点0.126~0.151达标距道路边界线150m处居民点0130~0149达标②堆场扬尘污染影响分析公路施工一般会在施工场地内设置物料堆场,物料堆场的起尘量与物料种类、性质及风速有关,比重小的物料容易受扰动而起尘。堆场的扬尘包括料堆的风吹扬尘、装卸扬尘和过往车辆引起路面积尘二次扬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通过洒水可以有效地抑制扬尘,使扬尘量减少70%。因此,为避免堆场扬尘对附近敏感点造成较大影响,材料临时堆场应用盖蓬进行遮盖,减少材料裸露的时间;临时性的废土方堆场,应当设置围挡、防尘网等防尘设施;石灰、水泥等不宜洒水的物料应贮存在封闭的堆场内,上部设置防雨顶棚;划分物料区和道路界限,及时清除散落的物料,保持道路整洁并及时清洗。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堆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③拆迁扬尘污染影响分析根据类比分析,拆迁过程TSP日均浓度大约为2.7mg/m3,影响范围大约在施工现场周边150m范围。本项目拆迁量较小,约为0.79万m2,拆迁过程属于短期行为,只要拆迁工程选择在无风或小风天气条件下进行,及时清理拆迁废弃物,并保证拆迁现场采取围挡和洒水措施,对运输车辆加盖篷布掩蔽,可使—36—扬尘量减少50%,则可以最大程度减小拆迁扬尘对周边居民造成的不利影响。④物料拌合扬尘公路施工中,灰土拌合过程易起尘。本项目采用路拌方式,灰土拌和扬尘污染影响引用京津唐高速公路施工期灰土拌合扬尘监测结果进行类比分析。其监测结果见表4-4。表4-4京津塘高速公路施工期拌合场扬尘监测结果监测地点拌合方式下风向距离TSP(mg/Nm3)超标倍数某灰土拌和站集中拌和5088492850347048306某灰土拌和站9.84031.8705.6054008对照点040003注:对照点位于拌合站上风向200m处从表中数据可看出,灰土拌合站在下风向150米,TSP浓度也高于二级标准,且在近距离处,TSP浓度相当高,超标达31.8倍。由此可见,若无任何防护措施,拌和产生的扬尘对四周的大气环境影响十分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除尘措施。(2)沥青烟污染影响分析本项目全线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项目采用商品沥青混凝土,沥青摊铺时会产生以THC、TSP和BaP为主的烟尘,其中THC和BaP为有害物质,对空气将造成一定的污染,对人体也有伤害。根据以往对公路施工的调查和监测资料,沥青摊铺时的沥青烟气污染相对熔融烟气是很小的,其主要可能对施工人员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需注意加强对操作人员的防护,使熔融烟气的影响较小。(3)尾气污染影响分析公路施工机械主要有载重车、压路机、柴油动力机械等燃油机械,它们排放的尾气中主要有CO、NO2、THC。由于施工机械多为大型机械,单车排放系数较大,但施工机械数量少且较分散,其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据类似公路施工现场监测结果,在距离现场50m处CO、NO21小时平均浓度分别为0.2mg/m3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要求。综上所述,本项目对项目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可控制的,在落实环评提出的措施的前提下,对环境影响较小。—37—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昼间单台施工机械的噪声在距施工场地50米外基本可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相应标准限值,夜间446米外基本可达到标准限值。但在施工现场,往往是多种施工机械共同作业,因此施工现场噪声是各种不同施工机械辐射噪声以及进出施工现场的各种车辆辐射噪声共同作的结果,其噪声达标距离要远远超过昼间50米、夜间446米的范围。可见,工程施工期间噪声影响较大。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加强对产噪设备的维修保养,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在途经村庄时,应减速慢行;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时间,限制敏感时间段强噪声施工作业,如施工确需时,应向有关部门申请,并进行现场公告,必要时设置临时隔声屏障的方式,避免发生噪声污染事件发生;施工期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加强施工期噪声监测,及时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具体见声环境影响专项评价。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