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3G基站端测试建议书_第1页
2G3G基站端测试建议书_第2页
2G3G基站端测试建议书_第3页
2G3G基站端测试建议书_第4页
2G3G基站端测试建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G/3G基站端测试建议书G/3G基站端测试建议书1.2G/3G技术介绍2G,是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的简称,一般定义为无法直接传送如电子邮件、软件等信息;只具有通话、和一些如时间日期等传送的手机通信技术规格。手机短信SMS(Shortmessageservice)在2G的某些规格中能够被执行。2G在美国通常称为PCS(PersonalCommunicationsService)。2G技术基本可被切为两种,一种是基于TDMA所发展出来的以GSM为代表,另一种则是基于CDMA规格所发展出来的cdmaOne,以码分多址为主要特征。主要的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标准有:GSM:基于TDMA所发展、源于欧洲、目前已全球化。IS-95(也叫做cdmaOne):基于CDMA所发展、是美国最简单的CDMA系统、用于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IS-136(也叫做D-AMPS):基于TDMA所发展,是美国最简单的TDMA系统,用于美洲。IDEN:基于TDMA所发展、美国独有的系统。被美国电信系统商Nextell使用。PDC(PersonalDigitalCellular):基于TDMA所发展,仅在日本普及。3G又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与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3G系统具有更高的系统容量、能提供超过2Mbps的数据业务。由于其高速的数据业务能力,3G的系统和终端可以为用户提供无线多媒体业务,如无线收发email、无线网络浏览、无线文件下载、无线视频点播、可视无线电话等等。典型的3G系统包括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它们都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其中,W-CDMA由欧洲电信标准委员会(ETSI)与日本电信标准组织ARIB共同提出,是第二代的GSM和PDC向第三代演进的方案。它的后续演进为HSDPA,HSUPA和HSPA+。CDMA2000由美国标准组织TIA提出,是cdmaOne向第三代演进的方案。它的后续演进为1xEV-DO,ReleaseA和ReleaseB。而TD-SCDMA由中国标准组织CWTS提出,是GSM向第三代演进的方案。它的后续演进为TD-HSDPA以及TD-HSUPA。1.1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即GSM,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亿人正在使用GSM电话。GSM标准的广泛使用使得在移动电话运营商之间签署“漫游协定”后用户的国际漫游变得很平常。GSM较之它以前的标准最大的不同是他的信令和语音信道都是数字的,因此GSM被看作是第二代(2G)移动电话系统。GSM标准当前由3GPP组织负责制定和维护。从用户观点出发,GSM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更高的数字语音质量和替代呼叫的低成本的新选择(比如短信)。从网络运营商角度看来,其优势是能够部署来自不同厂商的设备,因为GSM作为开放标准提供了更容易的互操作性。而且,标准就允许网络运营商提供漫游服务,用户就可以在全球使用他们的移动电话了。GSM标准在发展的同时(例如包数据能力在Release'97版本的标准中通过GPRS被加入进来),保持与原始的GSM电话向后兼容。更高速度的数据传输是用EDGE在Release'99版标准中引入的。无线电接口GSM系统在无线接口上采用时分复用技术(TDMA),语音或数据信号采用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方式进行调制。信道编码主要采用卷积码。每个GSM载频的带宽为200KHz,在时间上以4.615ms(更准确的说是60/13ms)为一帧,每一帧又顺序划分为8个时隙。时隙是GSM无线接口上资源的最小单位。作为GSM系统数据传输性能提升的EDGE系统,调制方式采用了效率更高的8进制相移键控(8PSK)。开发中的EDGE演进技术则将采用32或16进制正交幅度调制(32或16QAM),每载频的数据传输能力可接近1Mbps。为适应各国无线电频率分配的不同情况,GSM系统可以在多个不同的频段工作。最初的GSM标准定义了900MHz,1800MHz,和1900MHz频段。此后又补充了850MHz和450MHz,以适合部分地区的需求。世界大部分地区采用900M和1800M频段。美洲的一些运营商使用850M和1900M频段。400-450M频段则仅局限于北欧国家的运营商。此外,欧盟为铁路调度通信需要以GSM为基础制定的GSM-R系统,它的工作频率也在900M频段。GSM上下行信号为频分双工,上下行信号采用不同的频率,但对于不同的频点,上下行频率之间保持固定的间隔。各频段的具体频率范围和信道号如下:GSM网络一共有四种不同的蜂窝单元尺寸:宏蜂窝,微蜂窝,微微蜂窝和伞蜂窝。覆盖面积因不同的环境而不同。宏蜂窝可以被看作那种基站天线安装在天线杆或者建筑物顶上那种。微蜂窝则是那些天线高度低于平均建筑高度的那些,一般用于市区内。微微蜂窝则是那种很小的蜂窝只覆盖几十米的范围,主要用于室内。伞蜂窝则是用于覆盖更小的蜂窝网的盲区,填补蜂窝之间的信号空白区域。蜂窝半径范围根据天线高度、增益和传播条件可以从百米以下到数十公里。GSM规范设计的最大小区半径,一般情况下为35公里。如果采用扩展蜂窝的技术,则可以达到120公里以上,适用于一些传播条件极好的情况。GSM还支持室内覆盖,通过功率分配器可以把室外天线的功率分配到室内天线分布系统上。这是一种典型的配置方案,用于满足室内高密度通话要求,在购物中心和机场十分常见。然而这并不是必须的,因为室内覆盖也可以通过无线信号穿越建筑物来实现,只是这样可以提高信号质量减少干扰和回声。一般在界定无线电接口,会以信道(Channel)来分,分为逻辑信道(LogicalChannel)跟物理信道(PhysicalChannel)。首先在物理信道定义了实体网络的传输单元。语音编码GSM系统最早的语音编码方案采用规则脉冲激励长时预测编码(REP-LTP)技术。它产生的编码速率为13Kbps,每20ms一个话音帧。话音质量平均意见分值(MOS)可达到3.6。这一方案被称作全速率编码(FullRate,FR)。在FR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算法推出了增强型全速率编码(EnhancedFullRate,EFR);在不改变编码速率的条件下,实现了更好的话音质量。同时也引入了编码速率为6.5Kbps的半速率编码(HalfRate,HR),这样在牺牲话音质量的前提下,系统的容量可以提高一倍。1998年,3GPP又采纳了自适应多速率编码(AdaptiveMulti-Rate,AMR)作为语音编码的增强。AMR包括14种不同速率的编码算法,其中8种为全速率和6种为半速率,码率介于12.2Kbps至4.75Kbps之间。系统在通话过程中根据信道条件和误码率实时地选择最佳的编码速率。在理想情况下,AMR12.2Kbps的语音MOS可达4.14。网络结构GSM系统后面的网络被人们看作是极其庞大和复杂的,这样就可以提供所有的所需的服务。它被分成很多的部分,每一部分负责其中的一个功能。基站子系统(基站及其控制器).网络和交换子系统(这一部分和固定网络最为相似)有时也被称为核心网。GPRS核心网(可选部分,用于基于报文的互联网连接)。所有的系统元素组合出许多的类似语音通话和短信这样的GSM服务。1.2CDMA码分多址(英语: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即:CDMA)或分码多重进接、码分复存,是一种多址接入的无线通信技术。CDMA最早用于军用通信,但时至今日,已广泛应用到全球不同的民用通信中。在CDMA移动通信中,将话音频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给每组数据话音分组增加一个地址,进行扰码处理,并且将它发射到空中。CDMA最大的优点就是相同的带宽下可以容纳更多的呼叫,而且它还可以随话音传送数据信息。CDMA-One是一个2G移动通信标准,根本的信令标准是IS-95,是高通与TIA基于CDMA技术发展出来的2G移动通信标准。CDG为该技术申请了CDMA-One的商标,CDMA-One及其相关标准是最早商用的基于CDMA技术的移动通信标准。由2GCDMA-One标准延伸的3G标准为CDMA2000(IS-2000)。IS-95是TIA为最主要的基于CDMA技术的2G移动通信的空中接口标准分配的编号,即InterimStandard(暂时标准)95,它也经常做为整个系列的名称使用。CDG为该技术申请了cdmaOne的商标。IS-95及其相关标准是最早商用的基于CDMA技术的移动通信标准,它或者它的后继CDMA2000也经常被简称为CDMA。CDMA2000采用直接序列扩频(DS)与多载波(MC)结合的技术,正交码采用Walsh码,伪随机扰码采用m序列码,分为长码(LongCode)和短码(ShortCode)。,在CDMA2000中,根据扩频后的码速率不同,分为SR1和SR3系统,目前商用比较成熟的是SR1系统。SR1系统的码速率与cdmaOne一样,为1.2288Mcps,而且,SR1还保留了cdmaOne的所有信道结构,使得SR1和cdmaOne可以完全兼容。SR3的码速率为3.6864Mcps,前向信号采用多载波MC-CDMA技术,反向为直接序列扩频。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在CDMA2000系统中采用了很多新的改进技术。比如移动台发射导频信道;采用真正的QPSK调制,而在cdmaOne中,采用的是两路BPSK;另外,采用速率更高的卷积编码;在传送高速数据业务的时候,还采用处理增益比卷积编码更高的TURBO编码;同时,CDMA2000前向和反向链路都采用闭环功率控制。由于CDMA2000的反向链路包含导频、接入、业务、控制等信道,采用OQPSK已经不能有效降低发射信号的峰均比。为了降低反向信道的峰均比,采用了HPSK调制方式。1.3WCDMAW-CDMA(宽带码分多址)是一个ITU(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它是从宽带码分多址分多址(CDMA)演变来的,从官方看被认为是IMT-2000的直接扩展,与现在市场上通常提供的技术相比,它能够为移动和手提无线设备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DS)技术,码速率为3.84Mcps,正交码采用OVSF,伪随机扰码采用Gold码。为了更好地利用系统容量,在W-CDMA系统中定义了不同的信道类型:逻辑信道、传送信道和物理信道,使得不同的业务可以共享相同的物理信道。另外,采用卷积编码进行纠错;在传送高速数据业务的时候,还采用处理增益比卷积编码更高的TURBO编码。另外,在W-CDMA系统中,反向信道采用HPSK调制,以降低发射信号的峰均比。基于Release99/Release4版本,可在5MHz的带宽内,提供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W-CDMA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速率可达2Mb/s(对于局域网而言)或者384Kb/s(对于宽带网而言)。输入信号先被数字化,然后在一个较宽的频谱范围内以编码的扩频模式进行传输。窄带CDMA使用的是200KHz宽度的载频,而W-CDMA使用的则是一个5MHz宽度的载频。W-CDMA由ETSINTTDoCoMo作为无线介面为他们的3G网路FOMA开发。后来NTTDocomo提交给ITU一个详细规范作为一个象IMT-2000一样作为一个候选的国际3G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最终接受W-CDMA作为IMT-2000家族3G标准的一部分。后来W-CDMA被选作UMTS的无线介面,作为继承GSM的3G技术或者方案。1.4TD-SCDMA在1999年11月5日结束的ITUTG8/1第18次会议上,通过了IMT-RSPC输出文件,标志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基本定型。在标准制订过程中,中国出了自己的建议:TD-SCDMA,并在此无线传输技术(RTT)的基础上完成了TD-SCDMA标准,成为CDMATDD标准的一员。2000年,在3GPP内完成了CDMATDD标准的集成,并通过国际合作,形成用于IS-41核心网的接口(HookandExtension),使CDMATDD模式不仅可以用于基于MAP的核心网,也能用于IS-41的核心网,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D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 第三代移动通信需要大约400MHz的频谱资源,在3GHz以下很难实现。而TDD则能使用各种频率资源,不需要成对的频率;(2)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数据业务将占主要地位,尤其是不对称的IP业务。TDD方式特别适用于上下行不对称、不同传输速率的数据业务;(3) TDD上下行工作于同一频率,对称的电波传播特性使之便于利用智能天线等新技术,可达到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的目的;(4) TDD系统设备成本低,比FDD系统低20%~50%。2.2G/3G市场发展1.1GSM198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电话技术开始应用,当时存在众多互不兼容的标准。仅在欧洲,就有北欧的NMT,英国的TACS,西德等国使用的C-450,法国的Radiocom2000和意大利RTMI等。用户的手机无法在其他标准的网络上使用,造成很大的不便。由于这个原因,西欧国家开始考虑制定一个统一的下一代移动电话标准,以便能够提供更多样的功能和使用户漫游更加容易。最开始标准起草和制定的准备工作由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负责管理。具体工作由1982年起成立的一系列“移动专家组”负责。GSM的名字即是移动专家组(法语:GroupeSpécialMobile)的缩写。后来这一缩写的含义被改变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以方便GSM向全世界的推广。1987年5月GSM成员国达成一致,确定了GSM最重要的几项关键技术。1989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从CEPT接手标准的制定工作。1990年第一版GSM标准完成。1992年1月,芬兰的OyRadiolinjaAb成为第一个商业运营的GSM网络。亚洲最早的GSM运营网络是香港电讯CSL,。GSM的推出推动了移动通信的普及,用户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用户达到1千万,1998年,达到一亿,2005年已经超过15亿。[1][2]1998年,目标为制订接替GSM的第三代移动电话(3G)规范的3GPP启动。3GPP也接受了维护和继续开发GSM规范的工作。ETSI是3GPP的成员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GSM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丰富,从而能够提供更多样的服务。由GSM系统首先引入的短信息服务(SMS)提供了一种新颖、便捷、廉价的通讯方式。1994年,GSM实现了基于电路交换的数据业务和传真服务。1999年,WAP协议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2000年后开始商用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使得GSM系统能够以效率更高的分组方式提供数据通讯。2003年,EDGE技术开始商用,提供了接近3G的数据通讯能力。目前,3GPP组织还在发展GSM标准,以便利用已经大量部署的GSM基础设施,平滑地向3G技术演进。到2005年全球有超过10亿人使用GSM电话,使GSM成为主导的移动电话系统,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0%。当前WCDMA并没有展现出全部的功能,而GSM的主要竞争CDMA2000(主要在北美、日本、中国和韩国使用)在全球获得作为3G标准过渡的有限的增长。因为WCDMA网络建设已经起步(至少在高密度的市场),GSM的正在缓慢消亡,但这将持续相当时间。在1998到2000年之间导致GSM用户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移动运营商推出预付费电话服务。它允许那些不能或者不想跟运营商签署合同的的人们使用移动电话服务。这种服务在欧洲的移动运营商之间竞争也比较激烈,即使没有长期的合同,人们也可以从运营商那里以很低廉的价格买到一款手机。1.2CDMA据CDG(世界CDMA发展集团)统计,1996年底CDMA用户仅为100万;到1998年3月已迅速增长到1000万;截至1999年9月,用户数量已超过4000万。2000年初全球CDMA移动电话用户的总数已突破5000万,在一年内用户数量增长率达到118%。CDG表示,目前亚洲已经成为CDMA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于1995年开始在部分城市建设CDMA试验网络,截止到2008年2月CDMA用户已经达到2256万户。CDMA技术的标准化经历了几个阶段。真正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的第一个CDMA标准是IS-95A,这一标准支持8K编码话音服务。其后又分别出版了13K话音编码器的TSB74标准,支持1.9GHz的CDMAPCS系统的STD-008标准,其中13K编码话音服务质量已非常接近有线电话的话音质量。随着移动通信对数据业务需求的增长,1998年2月,美国高通公司宣布将IS-95B标准用于CDMA基础平台上。IS-95B可提供CDMA系统性能,并增加用户移动通信设备的数据流量,提供对64kbps数据业务的支持。其后,cdma2000成为窄带CDMA系统向第三代系统过渡的标准。cdma2000在标准研究的前期,提出了1X和3X的发展策略,但随后的研究表明,1X和1X增强型技术代表了一定阶段内的发展方向。1.3WCDMA2001年,日本NTTDoCoMo公司的FOMA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运营WCDMA服务。J-Phone日本电话(现软件银行)已经继推出基于WCDMA服务后,声称“沃达丰全球标准”兼容UMTS(尽管2004年时还有争议)。2003年初,和记黄埔逐步在全球运营他们的UMTS网络(简称3)。大多数欧洲GSM运营商计划未来某个时间推出UMTS服务,尽管有几个已经把此服务提到日程上来,有一些甚至从2003年底就开始运营UMTS网络。沃达丰于2004年2月在欧洲多个UMTS网络投入运行。沃达丰还打算在其他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建设UMTS网络。AT&T无线(现属于CingularWireless)在一些城市开通了UMTS。尽管因为公司兼并使得网络建设进度被延迟,但Cingular已宣布计划在2005年与HSDPA一起部署WCDMA。TeliaSonera于2004年10月13日开始在芬兰提供384kbps速率的WCDMA服务。服务只是在主要城市可用。通讯费率大约2美元每兆字节。[1]中国联通也于2009年5月17日起在中国大陆提供WCDMA服务,并开始提供HSDPA服务(在部分地区还提供HSUPA服务)。台湾的3G服务从2005年第四季开始,除了亚太电信采用CDMA2000外,中华电信、台湾大哥大、远传电信及威宝电信均使用WCDMA系统。1.4TD-SCDMA2005年,第一个TD-SCDMA试验网依托重庆邮电大学无线通信研究所,在重庆进行第一次实际入网实验。2006年,罗马尼亚建成了TD-SCDMA试验网。2007年,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SK电讯在韩国首都首尔建成了TD-SCDMA试验网。同年,欧洲第二大电信运营商法国电信建成了TD-SCDMA试验网。2007年10月,日本电信运营商IPMobile原本计划建设并运营TD-SCDMA网络,但该公司最终受限于资金困境而破产。2007年11月,重庆建成了全国第一个TD-SCDMA试验网。2008年1月,中国移动-在中国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秦皇岛市建成了TD-SCDMA试验网;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中国保定市建成了TD-SCDMA试验网;原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现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青岛市建成了TD-SCDMA试验网。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在中国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青岛、广州、深圳、厦门、秦皇岛和保定等10个城市启动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截止2008年年末,在中国使用TD-SCDMA网络的3G手机用户已达到41.9万人。但是TD-SCDMA手机放号首日即出现诸多问题,如网络建设尚未完善、功能尚未全部开发等,因而不少手机用户仍然持观望态度。2008年9月,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为意大利的一家通信公司MYWAVE建设了TD-SCDMA试验网,该网络于9月12日建成并开通;从建设工程仅为11天推算,应为小型企业网。2009年1月7日,中国政府正式向中国移动颁发了TD-SCDMA业务的经营许可,中国移动也已经开始在中国的28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进行TD-SCDMA的二期网络建设,预计于2009年6月建成并投入商业化运营。该公司计划到2011年,TD-SCDMA网络能够覆盖中国大陆100%的地市。3.安捷伦基站端测试解决方案安捷伦针对基站端的测试解决方案由仿真软件ADS,信号产生仪表E4438C信号发生器,信号分析仪表N9020A信号分析仪以及89600B矢量信号分析软件组成。对于基站接收机测试,可以由SignalStudio信号生成软件产生符合标准的上行GSM/CDMA/WCDMA/TD-SCDMA信号,下载到E4438C中进行播放,可以用来测量基站的接收性能。对于基站发射机测试,可以用N9020A信号分析仪配合各种制式的分析选件,进行基站发射性能的测量和分析。另外,可由PXB配合多台E4438C或N5182A信号发生器,两台N9020A以及89600B进行MIMO的测量和分析。对于功放测试,可以由SignalStudio配合E4438C产生下行信号,通过功放后再由N9020A进行测量分析。对于直放站测试,可以由SignalStudio配合E4438C产生上行或下行信号,通过直放站后再由N9020A进行测量分析。4.2G/3G基站端测试仪表介绍4.1安捷伦无线通信测试平台简介安捷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测量仪表供应商,以其先进的测量技术,尤其是射频测量技术在通信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安捷伦公司从很早开始就积极参加各种主流通信技术的规范委员会,如欧洲的ETSI以及北美的TIA,参与并帮助了很多无线通信测试规范的发布,并为众多设备厂商提供了无线通信设备的研发、生产以及服务的一系列的测试解决方案,成为该领域最成功的公司。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规范的更新,安捷伦公司也不断地推出新的解决方案,保持着市场的领先地位。安捷伦公司可以提供目前行业最完整的无线通信标准研发和验证平台,如下图所示:安捷伦可以提供无线通信信号产生,信号分析,射频器件测试,无线通信网络模拟和无线通信认证测试系统等硬件和软件平台,支持各种灵活的无线通信标准和先进技术,模拟各种无线通信设备或网络的信号,模拟无线传播信道特性,进行一致性认证测试4.2E4438C射频矢量信号发生器E4438C是高性能的矢量信号发生器。它可以产生各种数字调制信号,以及连续波(CW)信号、模拟调制信号(AM、FM、PM等)、多音信号等。它可以用于元器件测试、接收机测试、发射机各部分的测试等。它具有速度快、高带宽、高精度、灵活性好等优点。它具有以下特点:高带宽。它的输出信号的射频带宽可达80MHz,输出I+jQ信号的带宽可达160MHz;高达6GHz的频率覆盖范围;存储深度达64MSa,利用“数据流”功能,更可以产生长度几乎不受限制的波形;输出电平精度达+/-0.5dB;提供模拟IQ和数字IQ输出;提供单端IQ和差分IQ输出;可以产生GSM/GPRS/EGPRS、W-CDMA/HSPA、IS-95、CDMA2000、1xEV-DO、802.11a/b/g/n、Bluetooth、TD-SCDMA、LTE、DVB等符合标准的调制信号;可以产生AM、PM、FM、BPSK、QPSK、OQPSK、π/4DQPSK、8PSK、16PSK、D8PSK、MSK、16QAM、32QAM、64QAM、256QAM、FSK等灵活调制信号;可以产生内置的AWGN信号;增强的多音信号(multi-tone)产生功能,使得适合作为多载波功放的激励信号;提供衰落仿真功能;可输入模拟IQ信号,替代调制器和射频电路;可输入数字IQ信号,替代数模变换器、调制器和射频电路;两年的校准周期。4.3X系列高性能信号分析仪MXAN9020A是Agilent最新一代的中档矢量信号分析仪。它运用了最新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开放的WindowsXP系统,突破了以往分析仪的极限,支持最快的信号和频谱分析,实现速度和性能的最优化,其应用具有以下特点MXA具有业界最快的信号分析能力:比其他信号频谱分析仪快30-300%。低于14msWCDMAACLR快速测量;低于75ms模式切换速度;MXA是业界最高性能的中档信号分析仪:40M分析带宽,1dB电子步进衰减器,73dBWCDMAACLR动态范围;MXA具有最先进的用户界面和出色的连通性:最多可有12个Markers,6条Trace,内置细致到对一个按键和功能详细指导的help文件,具备USB2.0,100bTLANwithLXI-Ccompatibility,GPIB等接口;最广泛的测试应用和解调能力:MXA内置了安捷伦公司经典的矢量信号分析软件89601A,对于各种模拟,数字调制,脉冲调制信号,可以通过该软件分别从时域,频域,解调域来完成信号的解调分析;支持带宽达40MHz的基带IQ输入,应用于无线基带芯片信号调试和性能验证。PXAN9030A是继MXA系列矢量信号分析仪成功后推出的高性能矢量信号分析仪。它继承了MXA系列矢量信号分析仪的windows系统以及优点,但有了更高的硬件性能:高达75dB的无杂散动态范围;高达140MHz可选分析带宽;±0.19dB的幅度精度;-172dBmDANL,采用本底噪声扩展技术。AgilentPXA信号分析仪专门针对当前的需求而设计,并为未来做好准备,是现有高性能分析仪的更新换代产品。它能帮助您保持以前的性能,改进当前设计并加速未来创新。通过PXA信号分析仪实现掌控,推动技术发展。4.489601B矢量信号分析软件89601B是当前世界上功能最强大的信号分析软件,它可以安装在安捷伦的不同硬件设备中,包括信号分析仪、频偏分析仪、数字示波器甚至逻辑分析仪中,形成功能强大的矢量信号分析仪。利用前端不同的硬件进行信号采集并进行数字化,再送入89601B软件,能对各种模拟和数字调制信号进行频域、时域、调制域全面的分析,可以测量矢量误差、频率、相位、幅度误差、调制质量(Rho)、码域功率等,可以观察矢量图、星座图、眼图、栅格图、色谱图,利用完善灵活的矢量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分析从基带到射频的各种问题。最强大的信号分析功能对于从事各种通信系统信号检测工作的工程师来说。矢量信号分析仪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矢量信号分析仪可提供传统RF频谱显示,基带(I/Q)分析、信号捕获存储器、RF和IF触发、众多模拟和数字解调器,以及扩展的全套时间、频率及调制分析工具。这些能力使矢量信号分析仪成为评估窄带和宽带数字通信信号的理想仪器。分析工具用安装了89601B的数字示波器为您的设计提供时域分析。用主时间显示评估脉冲形状,用时间选通特性选择要解调或作其它分析的特定突发部分,以及用互补累积分布函数(CCDF)和概率分布函数(PDF)这类统计工具表征您现代通信信号的类噪声行为。用89601B的频域分析工具简化对信号的特性表征。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频谱分析加速高分辨率寄生搜索。矢量信号分析仪的宽量程范围选择使您能得到与信号带宽相符的测量范围,从而最大化信噪比(SNR)。低至小于1Hz的分辨率带宽提供频域调查所需的所有分辨率。在计算SNR时,功率谱密度(PSD)函数对于估计噪声系数级是非常有用的。谱图显示还能监视不同时间跳频信号的宽带行为用调制域分析工具快速评估和查错数字调制信号。例如,您可用格图/眼图检查信号行为,用星座图和矢量图全面显示信号行为,以找到跟踪问题原因的线索。并能利用误差矢量幅度(EVM)、EVM谱和EVM时间能力更好地检查信号错误。问题查找和诊断能力89601B矢量信号分析软件提供众多的查错工具,可通过它的灵活解调分析新出现的宽带制式信号,以帮助设计新的数字通信系统。该分析仪具有独特的差错分析工具,包括自适应均衡,可帮助您确定是否有问题,以及问题的产生原因。它包括DSP差错,例如符号时序差错、过滤差错、DAC溢出、不正确的sinX/X补偿等,以及IQ不平衡、正交时滞、IQ偏移及其它RF问题。扩展功能这些能力也可用于在数学工具,如MATLAB和Mathcad建立的仿真上进行测量。在使用AgilentEEsof先进设计系统CAE仿真时,能在“实时”方式的动态链接中进行这些测量。因而您能象在硬件中一样,对仿真进行查错和调整。当与新的ADS至仪器链接,例如与AgilentESG信号源的链接组合时,您就能建立带有“虚拟硬件”的系统用仿真代替框图中尚缺失的部分,并对其进行测量,就像它们实际存在一样。4.5EPM-P系列功率计和E9320系列探头EPM-P系列功率计是新型的功率计,它突破了传统功率计的测试功能,可以同时进行峰值功率、平均功率和峰均比(PAR)的测试。它特别适合测试无线通信中的类噪声信号的功率,如WCDMA、CDMA2000、WLAN等。同时,它也具备门控功能,适合测试脉冲信号的功率,如GSM、EDGE、Bluetooth等信号。EPM-P系列功率根据通道数的多少,分为以下两个型号:E4416A:单通道E4417A:双通道为了测试PAR,EPM-P系列的功率计需要使用E9320系列的探头。根据输入信号频率和带宽的不同,又不同的型号:E9321A:输入信号频率范围50MHz6GHz,带宽300kHzE9322A:输入信号频率范围50MHz6GHz,带宽1.5MHzE9323A:输入信号频率范围50MHz6GHz,带宽5MHzE9325A:输入信号频率范围50MHz18GHz,带宽300kHzE9326A:输入信号频率范围50MHz18GHz,带宽1.5MHzE9327A:输入信号频率范围50MHz18GHz,带宽5MHz4.6仿真和设计平台ADSAgilentADS(AdvancedDesignSystem)是专门针对电子系统,电路设计仿真的EDA工具,。可以提供目前最为完整的系统及电路计算机和半实物仿真功能,其典型功能应用包含:电子系统全系统模型仿真,用户可以快速地搭建完整的通信系统。同时使用软件提供的测试模块,对发射机的调制性能;接收机的解调算法和性能;以及整个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误码性能进行快速的评价。最完整的无线通信设计库,包含了按照相应标准和协议编制的数据交织,加扰,成帧,扩谱,调制,信道模型,解调,解扩,解扰,去交织等所有规范中涉及到的算法模块。天线及信道传输模型建立(如天线传播,信号衰落,多径效应等),中频;射频及微波电路设计仿真,RFIC设计仿真,与网络分析仪连接使用完成器件的建模;信号调制/解调处理分析;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实现;子系统级联仿真,同时加入通信信道的模型,就可以进行整个通信系统链路的仿真;ADS软件还提供了和其它基带处理和仿真软件的协同仿真能力,包括Cadence;HDL;Matlab;TIISS等。同时支持用户以C++代码输入和编译后的用户自定义模块。ADS特有的功能是还可和各种实际测试仪表进行动态连接,将软件仿真的结果和测试仪表的实际测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完成半实物仿真工作,扩展传统EDA软件仿真设计的应用领域。ADS可以完成各种所需的设计工作,包括:系统级设计:ADS的系统级可以使您在行为级分析整个系统的功能。结合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您可以很方便地将子系统、子电路的设计包含到系统级设计中。ADS在高度集成的设计环境中提供广泛的模拟、DSP和RF行为模型。无论设计目标是基带或者模拟/RF处理还是混合信号的单片系统(SOC,System-On-Chip),ADS都可以令您快速、精确地设计和验证系统的实现,使您迅速地开发芯片组。DSP设计:ADS的DSP设计使您通过精确仿真来快速开发、验证DSP算法。随后的DSP综合功能可以在系统级优化您的设计,并能够很容易地产生HDL代码。RFIC设计:ADS的RFIC设计使您能够设计严格符合3G规范的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和其它关键性元器件。微波电路设计:ADS的微波电路设计可以帮助您集成微波电路的图形、仿真和物理设计。RF电路板设计:ADS的RF电路板设计为您的RF设计提供扩展的电路仿真、优化和分析工具。4.7PXBMIMO接收机测试系统微波射频微波射频输入MXG信号源数字IQ输入数字信号波形MXA数字化分析仪数字IQ输出射频输出输入接口多径环境处理输出接口N5106A多通道基带信号源SystemVueMatlab软件SignalStudio软件N5102A数字接口N5102A数字接口模拟IQ输出图11PXBMIMO接收机测试系统 安捷伦科技公司的N5106APXBMIMO接收机测试仪能够有效地解决在实际无线信道条件下多天线信号产生和信道仿真的需求。它可以快速生成真实条件下的MIMO环境和MIMO信道,并可生成包括路径衰落和信道相关在内的实际衰落场景。PXBMIMO接收机测试仪提供多达4个基带发生器(BBG)、8个衰落产生器(fader)、业内最宽的120MHz带宽、能够模拟宽带的无线信道特性,比如时变的多径时延扩展,多普勒扩展,快衰落,阴影衰落等。用户还可自己定制MIMO相关性设置(例如,预定义的信道模型、天线方位图和相关矩阵)并可支持2x2、2x4和4x2MIMO的信号产生和信道仿真,即将支持4x4MIMO信号产生和信道仿真。图11N5106APXB多通道基带信号产生和MIMO信道仿真器N5106A多通道基带信号产生和MIMO信道仿真器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