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1课元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页。导入新课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是如何进行有效地管理的呢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页。学习目标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2.识记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页。一一新课探究探究点: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1.元朝的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元朝的疆域(1)疆域四至北逾阴山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页。(2)特点①元朝的版图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②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页。3.民族融合(1)回族形成: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页。一一二探究点:行省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1)确立: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内容中央行政军事监察枢密院御史台吏工户礼兵刑中书省六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页。中书省的古今对比相关链接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当今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唐朝,中书省只是一个决策机构,尚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在元朝,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8页。2.行省制度(1)目的:对空前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2)含义: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3)实施①中央直辖:“腹里”(山东、山西、河北)②行省管理: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③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4)意义:为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影响深远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9页。生活时期:元朝性别:男姓名:王二人物档案家庭住址:某某省,某某路,某某府,某某州,某某县行省制设立的影响(1)元朝在地方推行的行省制度,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2)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行省,如云南行省、辽阳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0页。一一三探究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2)特点:因地制宜(3)表现①对台湾的管辖材料一: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1页。材料二:元朝时的台湾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说出元朝管辖台湾的措施及意义。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2页。元朝时的西藏②对西藏的管辖蒙古对西藏的管辖背景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开始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后来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举措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对西藏的管辖举措①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②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3页。宣政院管辖西藏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4页。课堂小结路、府、州、县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宣政院—西藏事务元朝的统治地方行省中央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5页。随堂训练1.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A.秦朝B.唐朝C.隋朝D.元朝D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6页。2.依据元朝的行政区划,现在的西藏隶属于()A.中书省B.行中书省C.宣政院D.自治区C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7页。3.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元朝时被称作()A.流求B.夷洲C.琉球D.大都C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8页。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19页。导入新课

从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这幅《清明上河图》中,你能感受到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吗?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0页。学习目标1.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2.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知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3.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1页。一一新课探究探究点:繁华的都市生活1.背景(1)宋元时期有很多大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社会生活也丰富多彩(2)著名都市:

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2页。2.表现大相国寺:开封最为繁华的场所,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进行各种商业交易和表演随着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勾栏:瓦子中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内商业表演琳琅满目,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摊位很多,十分热闹背景表现(1)娱乐生活①北宋开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3页。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瓦子种类、数量多②南宋临安宋代说书、木偶戏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4页。(2)宋元杂剧①地位: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②特点: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元杂剧演员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5页。③发展三个阶段形成时间:宋代开始兴盛: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流行全国: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在全国流行,演出遍布各地(3)节日风俗宋代已经有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一些节日的习俗流传至今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6页。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宋朝时称春节为元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7页。一一二探究点:宋词和元曲(1)概况:唐代已经出现,五代到两宋得到发展,宋代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2)特点词的特点内容变化一种新体诗歌,句子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从北宋开始,变化较大,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北宋前,内容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1.宋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8页。人物时代贡献苏轼北宋(1)词风豪迈而飘逸,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2)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李清照两宋之交(1)词风委婉、细腻、清秀(2)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辛弃疾南宋(1)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2)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代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29页。(1)内容: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2)特点: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2.元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0页。3.代表关汉卿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鞭挞黑暗的恶势力(1)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关汉卿,号已斋,生活在金末元初。他多才多艺,了解民间疾苦,熟悉民间语言,使得他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昂扬的斗争精神。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1页。(2)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是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3)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

“元曲四大家”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2页。一一三探究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2.《资治通鉴》(1)体例:编年体的通史巨著(2)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3)书名内涵: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司马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3页。(4)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4页。课堂小结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都市生活文学艺术娱乐:大相国寺和瓦子勾栏杂剧: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朝传统节日:春节等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与《窦娥冤》“元曲四大家”司马光和《资治通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5页。随堂训练1.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A.士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B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6页。2.关汉卿的代表作是()A.《声声慢》B.《资治通鉴》C.《念奴娇》D.《窦娥冤》D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7页。3.连线题。关汉卿《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资治通鉴》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司马光《窦娥冤》李清照《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如梦令》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8页。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39页。导入新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伟大的四大发明由惊艳绝伦的“画卷”呈现,让世界为中国惊叹。这些伟大的发明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你知道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有哪些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0页。学习目标1.知道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2.了解宋元时期我国海陆发达的概况3.理解宋元时期我国出现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分析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1页。一一新课探究探究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雕版印刷术(1)发展历程:隋唐时期发明,辽、宋、西夏、金时期进一步发展(2)弊端:刻版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雕版印刷术—《金刚经》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2页。2.活字印刷术(1)发明者:北宋时的匠人毕昇(2)流程胶泥刻字烧制字模排字固版印刷拆版泥活字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3页。(3)不断发展①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②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4页。(4)历史影响:活字印刷术不断外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活字印刷术外传13世纪,传入朝鲜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经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5页。一一二探究点:指南针、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1)发展过程①司南: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此磁勺即司南。在光滑的铜盘中转动,静止后,匙柄就指向南方铜制方形地盘:四周刻有24个方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6页。②罗盘:北宋时期,人们把带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就制成了罗盘③指南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2)影响: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洲可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7页。发明唐朝应用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②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③宋金战争和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都大量使用了火器④南宋制造出枪炮的始祖——突火枪⑤元朝用金属取代竹筒,发明了威力更大的火铳传播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2.火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8页。南宋突火枪元代火铳现代火炮烟花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49页。一一三探究点:发达的中外交通1.陆路交通(1)背景: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2)表现①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更是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②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2.海路交通(1)背景: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0页。(2)表现分述宋代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综述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3)影响: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1页。宋代海外贸易航线示意图中国的创造发明和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2页。元朝交通路线图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视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3页。课堂小结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术北宋制成,用于航海事业指南针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火药海陆交通发达,贸易频繁交通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4页。随堂训练1.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是指()A.秦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D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5页。2.按照发明的时间先后,下列排序正确的是()①火药②纸③活字印刷术④司南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②④①D.④②③①B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6页。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B.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C.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D.11、12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D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7页。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8页。导入新课

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加强君主集权在政治、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吗?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59页。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书,理解其影响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0页。一一新课探究探究点:明朝的建立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1351年,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1页。明太祖应天(南京)朱元璋明太祖1368年时间:建立者:都城:灭元朝时间:1368年灭元朝标志:攻占大都2.建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2页。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光武帝刘秀想一想汉高祖刘邦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3页。一一二探究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1.背景: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2.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4页。3.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目的:进一步集中权力目的:分散兵权作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表现:驻守各地,监控地方目的:巩固皇室表现: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目的: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地方在中央(1)改革官制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5页。(2)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锦衣卫目的:监视官民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发展:明成祖成立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4.作用: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6页。一一三探究点:科举考试的变化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2.表现明朝科举考试细则命题范围:“四书”“五经”答题限制: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答卷格式——“八股文”: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八股文特点=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7页。3.影响: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举子看榜图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凡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8页。一一四探究点:经济的发展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丝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制瓷业制瓷中心——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出现北京、南京两个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和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帮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69页。明朝时引进的农作物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0页。课堂小结明朝的建立措施明朝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南京)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明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1页。随堂训练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A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2页。2.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C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3页。3.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D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4页。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5页。导入新课郑和的远洋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一说寻找建文帝,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6页。学习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4.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7页。一一新课探究探究点:郑和下西洋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郑和宝船(模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8页。3.概况(1)时间、次数:1405—1433年、7次(2)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洪海沿岸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79页。用途:慷概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友好关系;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装载物品: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等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80页。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西洋相关链接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81页。4.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5.评价: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82页。事件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达美洲比较时间次数1404—1433年7次1492—1504年4次人数278001500船数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17艘船只大小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长24.5米、宽6米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洲设备航海图、罗盘针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你得出什么结论?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只多船只大范围广设备先进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83页。想一想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造船技术的发达(3)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4)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84页。一一二探究点:戚继光抗倭1.背景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日本倭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85页。2.概况(1)戚继光整顿军队①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②举措: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③结果: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戚家军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11-15课全文共95页,当前为第86页。材料一:鸳鸯阵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