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第四单元:小数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第六单元:可能性

第七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案

小数乘法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1课时小数乘整数(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1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小数

乘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暑假生活过得很愉快吧?

学生:愉快!

教师:老师这儿收到一位同学在暑假中拍的照片。(课件

出示:没有对话框的主题图)说说照片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学生看图介绍略。

教师:小朋友们的暑假生活真丰富,我们先到这张照片中

的菜市场去看看。

课件出示:放大稍作修改的买菜图,增加有关整数乘法能

解决的问题,如:买每千克西瓜1.6元,买4千克多少钱等内

容。

教师:阿姨们在买菜中遇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能帮他

们解决吗?

学生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1.6x43x2.21.95x413.45x8

0.52x86

教师:选择这些算式中会算的进行计算。

教师:看看大家都不会算的题是什么样的题?

学生:都是小数乘整数的题目。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问题。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教学例1

师:我们先来思考买西红柿的问题,“每千克4.2元的西

红柿,买6千克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

知识来解决呢?

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

流。

能学生会想出以下方法:

学生1:我是用加法来计算的,因为4.2x6就是6个4.2

相加,即4.2+4.2+4.2+4.2+42+4.2。我算出来的结果是25.2元。

教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学生:可以。

学生2:把4.2元转化成用“角”做单位是42角,42x6等

于252角,最后再把252角转化成用“元”做单位的数是25.2元。

教师:老师对这种解决方法很感兴趣,同学们分析一下,

把“元''化成"角''的目的是什么?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

问题的?

引导学生讨论出:把“元”化成“角”的目的是把4.2这个小

数转化成整数,然后再计算。他采用的是“转化”的方法。

教师:对了,这个同学采用的是转化的方法。(板书:转

化)除了用“角”来计算可以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以外,

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把这个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把4.2扩大10倍就变成整数了。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是。

教师:转化成42x6后同学们会计算了吗?(学生:会)

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作业。

教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同学做得对吗?二

是252是不是4.2x6的结果?如果不是4.2x6的结果,应该把

252这个结果做什么处理?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明白252是42x6的结果,要把

这个结果转化为4.2x6的结果,还要把252缩小10倍。

教师:能说说为什么要缩小10倍吗?

学生:因为我们是把4.2扩大10倍变成42来乘的,要使

它的结果不变,应该把算出来的积缩小10倍。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谁再来给大家解释为什么要把252缩小10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喜欢哪一

种?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喜欢先把因数扩大成整数来乘,再把

积缩小相同倍数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老师也赞同你们的意见。我们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一

下,就是把小数扩大几倍,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来做,乘完

以后,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那么像这样的算式大家会算了

吗?

学生:会。

教师:在这个菜市场里(指情景图)选择一个自己想解决

的问题来解决。

学生自由选择问题解决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的汇

报进行板书,并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中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因数中有一位小数,算出来的积也是一位小数。

教师:就是说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同样多。

根据这样一个规律,你觉得该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进

行计算,再看因数中的小数位数来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买菜中学到了解决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真不错!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课件出示:教科书例2情景图)

学生:他们在计算一箱糖果的质量。

教师: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后组织全班交流,教师根据汇报

进行板书或者由学生直接板书,如下:

0.75x24=18

0.75

x24

18.00

交流中可对学生作以下引导: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1:这里的小数位数是两位,不能把小数点点错了。

三、巩固运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中你

能不能注意这些呢?下面就来试一试。

(1)课堂活动。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不计算,根据规律直接填

空)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有哪些

收获?

引导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谈谈收获,

感受成功。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例1

方法一:用加法算

4.2+4.2+4.2+4.2+4.2+4.2=25.2(元)

方法二:将“元”转化成"角''来算

4.2元=42角

42x6=252(角)

252角=25.2元

方法三:用竖式算

答:买6kg西红柿需要25.2元。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教学

内容,这样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二是重视把

学生活动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教学中采用整数乘法

和小数乘法同时出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原有知识不

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产生认知需求。三

是重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算法的探索过程,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经历了“初步感知——加深理解——运用升华'’的过程,这样不

但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还能帮助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是注重主题图的运用,首先运用主题图中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景提出问题,然后用主题图中的问题来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接

着又回到主题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利用主题图为

学生再造认知冲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把数学学习由课

内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中。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2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根据例题继续探索与感悟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进一

步理解、掌握小数乘末尾有。的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将已学知识与

实际问题有机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类比迁移、

依据法则解题的能力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和积的估算。

教学难点:当整数末尾有时,怎样计算并正确确定积的小

数点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知

1、口算,并简述怎样确定积有几位小数。

0.9x40.4x30.1x62.5x40.7x5

2、口答。

(1)一个因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另一个因数

不变,积扩大几倍?

(2)一个因数扩大100倍,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缩

小几倍?

(3)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后各扩大多少倍?

0.30.7852.0080.0123.12

3.计算:

1.9x81.5x51.7x9

板演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图(略),创设情景。

师:根据题目数据,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主:60袋的糖果有多重?

师:根据题意,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0.25x60o

师:你能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将生的提问集中到例2的问题):这箱糖果重多少kg?

由学生独立分析与列式,得出0.25x60。

引导观察,与上一节课时的异同点,比较发现相同点:还

是小数乘整数,不同之处是整数末尾有。

2.探究整数末尾有0(或积的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的计算

方法。

师:像这样整数末尾有的乘法,会算吗?试一试。让学生

自己尝试解决后,着重议以下两方面问题。

(1)竖式计算怎么列比较简便?

(2)怎么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取得共识是:对于(1),显然竖式计算时,末尾可暂不参

加计算。

3.即时练习。

不计算,你能说一说下列各积最多有几位小数?

(1)0.373x1500(2)0.625x50(3)3.25x175(4)6.35x48

反馈时,着重讨论一下题(4),为什么它的积最多只有一

位小数,而不是两位?

4.总结归纳,小数乘整数,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让学生联系上节课的例1与这课的例2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总结,用彩色粉笔板出)小数乘整数,先

把小数看作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小数

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练一练。[将上面即时练习中的题(1)和(4)继续完成]

竖式计算:0.373x15006.3x48

(师巡,请几位有代表性解答的同学板演)

6.课堂活动。

(1)可以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上下行算式有哪些不同。

(2)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找上行算式的不同点,再估算它们

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最后计算出结果,看自己的估计对不对。

(3)课堂活动结束,也要求学生小议一下活动的感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第?题(第一行四题)。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交流自己的估算思路。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第6题。

要求学生正确分析已知数量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

正确的算式,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估算的,老师应对学习有困

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让估算有错误的学生

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使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四、总结与反思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了小数乘法的哪些方面的新问题?感

觉如何?还要老师或者同学提供怎样的帮助?或者,你还有什么

新的想法,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2)

例2

0.75x24=18(kg)

答:这箱糖果重18kg。

计算方法:

算:按照整数乘整数的法则进行计算;

看: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

点上小数点;

如果小数的末尾有请去掉。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对算法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而

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教师的教学重点

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

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和掌握小数乘

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不足之处是这节课教师讲得多了

一点,且在作业中,对算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积

的变化规律也不是很理解,在运用中用得不够得心应手。因此,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加注意,用练习法巩固学生所学的知

识。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3课时小数乘小数(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1、例2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

教学重点:探索和掌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的方法,并能

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星期天,五⑴班两位同学分别测量了自己教室里的

黑板和学校操场边大黑板的长和宽。(课件出示测量情景:五⑴

班教室里的黑板长、宽分别是3.1m和1.2m;操场边大黑板的

长、宽分别是12m和3.1m)

教师:怎样求这两块黑板的面积?

学生:用长乘宽就得到黑板的面积,算式是3.1x12和

3.1xl2o

教师:这两个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前面学过的?能算出

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3.1x12的?

学生:计算时,把3.1看做31,用31x12=372,再把372缩小

10倍得37.2。

教师:把3.1x12看做31x12来计算,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教师:3.1X1.2与3.1x12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3.1x12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而3.1X1.2中两个因

数都是小数。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小数乘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尝试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教学例1

教师:小数乘小数又该如何计算呢?大家是否都能用“转

化为整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能。

教师:怎样把小数乘小数的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整数?下面

请大家以3.1x1.2为例,4人为一组讨论,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合作讨论,尝试计算。

讨论后,学生一边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一

边汇报。学生说思考过程时,重点归纳出把3.1看成31,原数

扩大了10倍,把1.2看成12,原数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

10x10=100倍,所以算出积后,要把积缩小100倍。教师随

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计算3.1x12和计算3.1x12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相同点是都要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乘。不同点是

3.1x12中只有一个因数需要转化成整数,而3.1X1.2中两个因数

都需要转化成整数。

教师:如果每道小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都这样想:两个因

数各扩大了多少倍,积扩大了多少倍,然后再缩小相应的倍数

得到原来的积,是不是有些麻烦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学生:因数中一共有多少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师:大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这个问题吗?已知

456x37=16872,你能马上得到4.56x37的积吗?4.56x3.7,

0.456x3.7呢?

教师:通过尝试计算我们已经摸索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那谁能说一说小数乘法可以怎样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大家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真不错。

下面我们继续看他们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1的第2问。

教师: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2教学例2

教师:学会了小数乘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

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全班完成后,请学生板书。

教师:835x18的积的末尾有,是点上小数点再去掉呢,

还是先去掉再点小数点?

学生:先点上小数点后再去掉。

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出在这个算式的整数积里,只起占位的作用,

因此在点小数点时,这个是占了一个位数的;如果先去了,再

把整数积缩小1000倍,实际上就缩小了10000倍,其结果就

不正确了。

教师:谁来总结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的末尾有,要

先点上小数点,再去掉小数末尾的。

三、巩固运用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1)练习二第1题、第2题。

(2)计算:3.5X4.82.97x0.3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1)

3.1xl.2=3.72(m2)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

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的位数不够,就在前面

补“”占位;如果积的末尾有要先点上小数点,再去掉小数

末尾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

新知识的学习架起认知桥梁。通过学生比较3.1x12和3.1x12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发现新旧

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样通过比较和辨析,就能抓住新知识的

关键所在,思考如何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

法和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二是重视对学生探索过程

的引导。学生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不是一次性完成

的,而是经历了“尝试计算——探索规律——应用规律——总

结方法”的过程。在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

力得到了发展。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4课时小数乘小数(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例3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乘法的

理解。2.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规律、发现

规律的数学能力。

3.能运用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难点:位数不够,用"”补足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并解决。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汇报引导学生回忆

有关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知识。如:

学生1:昨天我用小桶在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下接了1时,

得到了4.08kg的水。大家能算出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一天要白

白浪费掉多少水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汇报。

学生:用4.08x24就等于97.92kg。

教师: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4.08x24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得到这个数据你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节约用水。

教师:这个同学发现的数学问题真有意义!还有不同的数

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都用到了前面学的哪些知识?

学生: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

教师:对了,用这些知识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教师可以随着学生回答的生活情景出示新的学习内容)老师

这里也发现了一个坏水管,它每时要漏掉0.14吨的水,这根

水管从坏了到抢修好一共用了0.25时,在这段时间里一共漏

掉多少吨水?这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0.25x0.14=0

教师:这是什么乘法?

学生: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研究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0.25x0.14吗?

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作深层次的思考,估计学生都说

会。这时老师可以请学生先独立算一算。

教师:计算中发现什么新的问题了吗?

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则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处理它的乘积

的;如果学生发现了问题,则请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

该教案按后一种设想备课。

教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我把0.25x0.14看成整数乘法计算,算出的积是

350;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4位小数,从积末尾数4位数时,

积的位数不够。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

0.25x0.14=

问题:积的位数不够。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用上一册学的有关

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借助原有的经验思考。设想学生有两种情况:一

种是知道用补位,另一种是不知道用补位。如果不知道可以让

学生通过看书来了解。以下按第1种情况设计。

学生:可以用来补位。

教师:怎样用补位?

引导学生结合四年级下册学习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

数大小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思考。

学生:在积的前面加。

教师:应该加多少个呢?

学生讨论后,估计有两种答案,加1个或者加2个。

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主张加1个吗?

学生:因为现在的积是3位数,要从积的末尾数出4位点

小数点,只要加1个就行了。

教师:你为什么主张加2个呢?

学生:因为加1个,只能保证小数点后面有4位小数,小

数点前面还要加1个,表示个位上一个也没有。

教师:你们赞同谁的意见呢?(学生表态后)你们加1个

试一试,看能不能保证小数点后面有4位小数?加2个呢?

学生试后回答略,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0.25x0.14=0.035(吨)

教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知道由于工人叔叔抢修得快,漏掉的

水并不多。我还知道小数部分差一位时,要添两个;小数部分

差两位时,要添3个……

教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中,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补

位,再点小数点。

2.探索规律

(1)探索纯小数相乘的规律

教师:像这样的题,同学们会做了吗?请同学们完成教科

书第9页的“试一试”。

学生完成后汇报,教师可随学生汇报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

汇报中重点关注学生怎样用补位的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0.17x0.02=0.0034

0.43x0.12=0.0516

0.05x0.25=0.0125

0.37x0.28=0.1036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的因数和积,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后发现:

学生1:这些算式都是纯小数相乘,而且用整数乘法算出

的积的位数都需要用补位后,才能点小数点。

学生2:我发现两个纯小数相乘,它们的积都小于1。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纯小数相乘的积都小于1呢?大家可

以任意写一个纯小数相乘的算式来试一试。

学生用算式检验后发现,只要是两个纯小数相乘的算式,

其积必定要小于10

教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不错,这样一个规律对我们有什么

帮助?

引导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纯小数相乘时,如果计算

出的结果比1大,用刚才的规律就能判断这个结果是错误的,

就是说用这个数学规律可以对我们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教师:对,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乘积进行估计,

从而检验计算结果。

(2)探索因数大小变化引起积的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外,在小数乘法中还

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数学规律,想去发现吗?

学生:想!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页课堂活动第2题中的32x0.8,

3.2x13,其中3.2用红色显示)

教师:先计算,再把计算的积与3.2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我发现32x0.8的积比3.2小,3.2X1.3的积比3.2

大。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估计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与另一个因数有关。并猜测另一个

因数小于1时,它的结果小于3.2,另一个因数大于1时,它

的结果大于3.2o

教师:把另一个因数换成0.6和2.3试一试,看你的猜测

对不对。

学生换后验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页课堂活动第2题中的0.72x12,

1.05x12,其中12用红色显示)

教师:用刚才得出的结论猜测这两道算式的积哪个大于

12,哪个小于12o

学生猜测后,请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一个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不等于的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比1大

时,它的积要比另一个因数大;当一个因数比1时,它的积要

比另一个因数小。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探讨了哪些问题?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

使之条理化。

四、运用巩固

1.练习二第3题

要求学生运用规律,不计算直接完成,再通过计算进行检

验。2.练习二第6题

要求学生运用规律直接进行判断,然后再改正。

3.练习二第5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2)

0.25x0.14=0.03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关注小数乘法在生活中

的运用,用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小数乘法的数学问题来揭

示课题,不但能避免单纯的计算练习给学生带来的厌倦感,而

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运用中加深学

生对算法的理解。二是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对例3的

教学重点突出了"用补位''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补

位?”“怎样补位?”等问题,这样学生经历了这类问题的探索

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三是注重学生对

数学规律的探索和运用,学生通过对因数和积的对比、观察发

现规律,不但增强了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能力,而且从

发现的规律中打破了学生的一些习惯思维,提高学生灵活应用

知识的能力。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5课时小数乘小数(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例4、例5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方法,小数连乘的运算顺序和

计算方法。2.使学生养成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估算方

法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运用发现的数

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估算方法的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爱心中队的19名队员星期天乘船去看望

王奶奶,可他们出发时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

件出示:队员来到河边,河边的小船上写着“准载800kg”和中

队长说“平均每名队员重39.9kg"。提问“爱心中队的19名队

员一次乘船过河安全吗?”)

教师:要回答“19名队员一次乘船过河安全吗?”这个问

题,主要是从哪方面考虑?

学生:主要是看19名队员的体重之和是否超过小船的载

重量。

教师:用什么方法判断最快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x19=758.1(kg),

758.1kg<800kg,所以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学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40,40xl9=760(kg),

760kg<800kg,我们也认为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学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40,19-20,

20x40=800(kg),我们也认为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教师:三个小组的结论都相同,但是哪种方法判断最快?

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没有必要精确地计算出19名同

学的体重?

学生讨论后回答:没有必要,只需要估计这些队员的体重

是否小于800kg就可以了。

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下面

同学们来到集市,准备给王奶奶买肉,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

件出示:例4稍作修改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1:每千克肉24.9元。

学生2:队员们要买的肉重L9kg。

学生3:队员们带了50元钱。

学生4:这50元钱够不够买这块肉?

教师:解决“这50元钱够不够买这块肉?”这个问题,需

不需要精确地计算出这块肉究竟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不需要。

教师:怎样很快就能知道20元钱够不够?

学生:可以通过估算。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板书:小数

乘小数的估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教师:同学们学过小数乘小数的估算吗?能利用以前学过

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这个

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汇报解决方案。可能会出现以

下几种情况:

学生1:我们组是把24.9元看做25元,把1.9千克看作2

千克,25x2=50(元),带的钱够买这块肉。

2.教学例5

教师:爱心中队中小明的妈妈在野生动物园工作,小明从

妈妈那里了解到以下信息。(课件出示:例5的情景图)

教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梅花鹿身高多少米?

学生2: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教师:怎样求长颈鹿高多少米?

学生:0.7x2x3.5o

教师:0.7x2的结果是谁的高度?为什么要再乘3.5?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计算小数连乘时,一般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教师:同学们能计算3.1x4x2.5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学生1:我是这样计算的:3.1x4x2.5

=12.4x2.5

二31

学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3.1x4x2.5

=3.1x(4x2.5)

=3.1x10

二31

教师:哪一种算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整数连乘中的乘法结合律,在小数连乘中同

样适用。

三、反馈练习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现在考

考你们。(1)练习二第5题第2排题。(重点检查学生估算的

方法是否合理)(2)练习二第8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

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小检验员。(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2题)要求学生学会

从发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能抓住有联系的两个数量解决问

题。

四、归纳小结

教师:从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

使之条理化。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3)

例4把1.9kg看作2kg,把24.9看作25元,25x2=50(元)

答:带50元够了。

例50.7x2x3.5

=14x3.5

=4.9(m)

答:长颈鹿的高为4.9m。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估

算情景的营造,让学生从估计“50元钱够不够”的现实情景中

体验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二是在估算的方法上,放

手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把9.8元看做10元,也可以把1.9kg

看做2kg,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估算结果,不同的

结果反映了不同的估算精确度,如把1.9看做2来思考,估算

出的结果19就比较接近准确值,但是估算起来要复杂些;而

把1.9看做2,把24.9看做25来估算,很快就可以估算出结

果是50,但这个结果的精确度就要差一些,是需要结果精确

度高一些还是需要估算速度快一些,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

思考,这正是估算灵活性的体现。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6课时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例1、例2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意义。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

自己确定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

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运用数学活动中发现的数学规

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求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你们回家查阅了上个月家里用了多少水吗?知道我

们当地每吨水多少元?

学生1:每吨水1.75元。

学生2:我们家用了6吨。

学生3:我们家用了5吨。

教师:怎么计算你们家应该缴多少水费?

学生:知道每吨水的单价,用单价乘用水量就得总价。

教师:现在算一算你们家上个月应该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教师:李奶奶家也该缴水费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你能帮李奶奶算一算该缴多少元水赛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选择不同解

法的同学汇报,估计有以下几种解法。

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3.45x8.5=29.325(元),所以李

奶奶该缴29.325元的水费。

学生2:我是这样算的:3.45x8,5=29.325(元),29.325

元之29.33元,所以李奶奶该缴29.33元的水费。

教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大家想一想,

你赞成哪种?为什么?

学生1:我同意第1种答案,因为我计算出的结果也是

29.325元。

学生2:我认为第2种答案正确。因为29.325元就是29

元3角2分5……我认为应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所以

李奶奶该缴29.325元的水费。

教师:大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到底选择哪一解法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

的近似值)

二、体验感悟

教师:刚才大家计算出的结果,为什么必须求近似值呢?

学生1: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在收付现金时,通常只

能算到“分而5厘钱没办法付,所以要把小数点后面第3位

这个“5”收起来,约等于29.33元。

学生2:我认为可以把分以下的钱省略,约等于29.33元。

学生3:我认为应该把“分”以后的数作为力”收起来。

教师:大家认为哪一种建议好?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比较好,因为这样对自来水公司比

较公平,可以减少公司的损失。

教师:都同意这种方法吗?

学生:同意。

学生4:我认为应该约等于29元。

教师: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好吗?

学生4:现在日常生活中收付现金时很少用到分。比如买

菜时,几分的零钱人家一般就不收了。

学生5:我认为必须保留两位小数,我的妈妈在税务部门

工作,她们工作中一分钱也不能少收。

学生6:对,如果每人少收几分钱,全国就会少收很多钱。

学生7: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不过应该根据实际

情况而定。

教师:对,这位同学说得对,计算钱的数额时,要先计算

出应付的钱数,然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应保留的小数位数,

较小的钱数可保留两位或一位小数,较大的可保留整数(特殊

情况除外)。

教师:你们能用这些发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学生:能!

课件出示例1后面的两个练习,学生独立解答。

三、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例2的情景图,问题中不出现“得数保留一位

小数”)

学生列式。

教师:0.47x3286的积有几位小数?你认为积保留几位小

数比较合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学生:我认为积保留整数较合理。因为零点几千克对于榨

出的总油量来说影响不大,不需要非常精确。

教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在这道题中,省略的数不影响

对3286kg油菜子出油量的预测和判断,为了简便,我们可以

把积保留整数。能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0.47看做整数是47,四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

没学过。

教师:像这种较大数的计算,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算。

学生用计算器解答例2。

四、归纳梳理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是先求出积,再根据要求一

般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的位数。

学生2: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或题目的要求

取积的近似值。

学生3:较大数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来算。

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例13.45x8.5-29.33(元)

答:张奶奶应缴水费29.33元。

例20.47x3286-1544(千克)

答:3286千克油菜籽大约可以榨油1544千克。

1.算出积;

2.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中,

体验到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二

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打破了教科书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

科书,在例1的教学中,没有局限于原题中的“保留两位小数”,

而对现实生活中有时采用“去尾法”求积的近似值的合理性也进

行了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求积

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7课时问题解决(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1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

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

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

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并会用小数乘法解决生

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怎样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生活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查看天然气表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像这样的计算天然气费的问题,城镇的孩子每家每

个月几乎都要遇到。同学们帮助你的爸爸妈妈计算过天然气费

吗?

如果学生计算过,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样计算的,然

后按他的讲述一步一步地分析计算天然气费的方法。如果学生

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则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计算天然气费包括查看天然气表和计算天然气费两

个步骤。下面我们先来看第1步,怎样查看天然气表。

多媒体课件放大天然气表。

教师:我们把天然气表放大以后,你能看清天然气表上的

数吗?

学生:能。

教师:天然气表上每天都显示着数,你看到的这个数就是

你家用天然气的总数;随着你家天然气用量的增多,这个数也

在不断地变大。我们把这个数称为天然气表上的“读数

教师板书:读数。

教师:现在你能看清表中的读数是多少吗?

学生读表中的数。

教师:现在图中显示的是两个天然气表的读数,书上告诉

我们分别叫做“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你知道上月读数和本

月读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

师则告诉学生,上月读数就是上个月表中显示的天然气用量,

本月读数就是你看表这天天然气表上显示的用气量。

教师:你知道在生活中,“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是由几

个天然气表中显示的吗?

让学生明白两个读数都是在同一个天然气表中显示的,只

是显示的时间不同。书中是由于不好表示才画了两个天然气表,

不能理解成两个读数是在两个天然气表中分别读出的天然气用

气数。

教师:为什么不同的时间读出的天然气表中的数不同呢?

假如要计算一个月的用量,你认为应该在哪两个时间内读天然

气表中的数。

让学生理解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就是用这个月的用量减去

上个月的用量,所以要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应

该在每个月的同一天查看天然气表。比如上次是9月7日查看

的,这次就应该在10月7日查看,这样两个时间之间刚好相

差一个月,因此就能比较准确地算出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

教师:我们看看这幅图就能更好地理解两个读数之间的天

然气用量了。

2.教学计算天然气费

教师:我们知道了如何查看天然气表以后,下面我们思考

的该是怎样计算天然气费了。看看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计算天

然气费的条件。

学生看题后汇报:天然气每立方米1.7元,还告诉了我们

天然气的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

教师:凭借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天然

气费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立方米的单价x这个月天然气的用量二

这个月的天然气费。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这个数量关系中,哪些条件是已经知

道了的,哪些条件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求?

让学生理解每立方米的天然气单价是知道的(1.7元),

但这个月天然气用量不知道,应该先求天然气用量。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你知道怎样求天然气用量吗?

引导学生说出用本月读数减去上月读数,就是本月天然气

的用量。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下面的板书:

教师:根据我们分析的数量关系,现在可以计算出这个月

的天然气费了吗?(学生:能)把它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

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得不错,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完

成“做一做”吗?

学生完成后汇报。

2.练习四第1〜5题。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后,教师批改。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些什么?在解决问题中,应该要

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1)

例1用气量:本月读数-上月读数

(1)实际用量是多少立方米?

506-478=28(立方米)

(2)7月份应缴天然气费多少元?

1.7x28=47.6(元)

答:7月份应缴天然气费47.6元。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读数''、"上月读数''和

“本月读数由于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教

学中作了两种预设,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就让学生起来

当小老师,教师采用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上述概

念;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则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

概念。教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例如什么

叫“读数”,而后面延伸的概念(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则由学

生自己去理解,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

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还对这些读数是几个表显示的、两个

读数分别在什么时间读比较准确等问题进行了追问,通过这些

追问丰富了学生查看天然气表的经验,为计算天然气费作好基

础性的准备。教学中还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了上月读数、本月

读数和本月天然气用量的关系,理解这个关系后学生计算天然

气赛就不很困难了。教师重点抓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应用

分析法一步步地进行追问,通过追问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这个问

题的解决方法,还从中学到了初步的逻辑推理的方式,这种方

式的掌握,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教学中还采用把

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板书出来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解决

问题,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8课时问题解决(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继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从中掌

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

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知识,掌握分段计费的计算方

法。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平时乘坐过出租车吗?

可能大多数学生都乘坐过出租车。

教师:你乘坐出租车时,是怎样付费的呢?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出租车的起步价也不同。这里按起步

价是8元来组织教学。

可能有的学生说短距离时每次8元,有的说坐得越远钱就

越多。

教师:王叔叔乘坐出租车去看展览时,遇到了一些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帮他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题目。课件出示例2。

二、新课教学

教师:在这个问题中,那些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说出来

大家一起分析。

估计学生在理解“起步价是8元,2km以后按每千米1.8

元计费”这句话时,比较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如果

有学生理解起步价,可以让学生先说,然后教师再作补充;如

果没有学生能说清楚,教师再结合前面学生坐出租车的经验来

做解释,要让学生明白:不是每次坐出租车都是只付5元,只

有当你坐的距离没有超过2km时才收8元,这就叫起步价。

超过2km以后的路程就要在起步价的基础上按1.8元/km来收

费,坐得越远收的钱就越多。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

图理解:

在学生理解了题意以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认为在求王叔

叔坐6km一共要付多少出租车费时,该怎样来算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出以下两种

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1:一共要付的费用=起步价+以1.8元计价路程的出

租车费

方法2:一共要付的费用=全部以1.8元/km计算+起步价

里少算的钱

学生讨论后,教师抽学生在全班汇报。并说清楚自己为什

么要这样算。第1种算法在图上表示得很清楚;重点理解第2

种算法,让学生明白:如果全部都按1.2元/km来计算,起步

的2km就只算了1.8x2=3.6(元),和起步价8元相比,少算

了8-3.6=44(元)。所以,如果每千米都按1.8元算,就会少

算4.4元,应该加上这4.4元,才是应该付的出租车费。

教师:顺着这样一个解题思路,接着应该怎样分析?先分

析第1种解法,起步价和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这两个

条件中,哪个条件是已经知道的?哪个条件还不知道,怎样才

能算出这个不知道的条件?

学生讨论后回答:起步价是已经知道了的,以1.8元计价

路程的出租车费不知道,要用“1.8x以1.8元计价的千米数”才

能求出以1.8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能像分析第1种解法一样分析出第2种解法的具体

解题步骤吗?

鼓励学生像老师那样一步一步地进行追问,分析出具体的

解题步骤。然后抽学生汇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

一步一步地追问,板书出以下的解题步骤:

教师:如果这两种解题方法都对,那么算出的结果是一样

的吗?

学生: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请单号组的同学选第1种方法算,双号组的同学用

第2种方法算,看算出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计算后回答,是一样的。

教师抽学生两种解答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

说一说具体的解答过程,看看结果是否一样。

教师:两种方法的解题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虽然两种方法不一样,但是都能计算出相同的

结果,说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

三、练习巩固

教师:像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课件出示第

20页练习四第8题)同学们能像刚才一样进行分析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想知

道哪些关于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相关的习题。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2)

例2

方法一:一共要付的费用;起步价+以1.8元计价路程的出

租车费

(1)超出2千米的路程:6-2二4(千米)

(2)以L8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1.8x4=72(元)

(3)至少需要多少元?

8+7.2=15.2(元)

答:至少需要15.2元出租车费。

方法二:一共要付的费用=全部以1.8元/km计算+起步价

里少算的钱

(1)1.8x6=10.8(元)

(2)1.8x2=3.6(元)

(3)8-3.6=44(元)

(4)10.8+4.4=15.2(元)

答:至少需要15.2元出租车费。

教学反思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感觉数学问题就在身

边,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

研究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学习动力方面的支持。这个教

学环节关注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注学生对一些不熟悉的词

的理解。比如“起步价”,就采用了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介

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活中的术语,消除学生在理解题

意上的障碍。二是采用图解法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中

的数量关系。三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充分理解题意

和直观图的前提下让学生分析出解决问题主要的数量关系。四

是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用解法一的分析作示范,引导学生独

立地分析出解法二的解题方法。五是既让学生感受解题方法的

多样化,又让学生感受解题过程的严谨性,让学生从中掌握多

种策略的解题方法。总而言之,这个教学过程在关注学生的认

知起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方面,

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第1课时图形的平移(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例1、例2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

单图形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3.通过图形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

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

按要求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先看这样一些现象。(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

现象)知道这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教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就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教师:很好,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

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研究长方形的平移

教师:我们以长方形为例,(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方格图)

仔细看看长方形是怎样平移的?(课件演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

移到位置②)看清楚了吗?再看一遍。(课件放慢速度再演示

一遍)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了位置②。

教师:长方形平移了多少格呢?请先用学具在方格纸上移

一移。

学生操作学具后讨论。估计有的学生会说移动了6格,有

的会说10格。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观察长方形移动格数的?

请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一个到视频展示台上边展示边介绍,

说6格的是两个长方形间相隔6格,说10格的是从位置①的

某个点到位置②相应点相隔10格。

教师:你们觉得谁的意见对呢?

如果学生能说出平移是点到点的移动,则加以肯定;如果

学生思考有困难,则可以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演示时先在位置

①的长方形上找一个点A闪烁,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这个闪烁

的点到A,平移了多少格,通过演示统一学生的意见。

教师:你们觉得是平移了6格还是平移了10格呢?

学生:10格。

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知道平移的距离是平移前的点到平移后

相应点的距离。

教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长方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

位置②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向右平移8格到位置②。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练习六第1(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将平行四边形向右平移4格。

(2)将梯形向上平移2格。

教师:同学们已经对平移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平移在生

活和学习中是很有用处的。瞧!(课件显示例4的图,指第1

个图形)图⑴这是裁缝阿姨做衣服剩下的4块同样大小的边

角料,她想通过平移把它变成图形⑵的样子,你想帮助她吗?

学生:想。

教师:想一想,这次的平移和刚才我们研究的平移又有什

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刚才我们研究的平移只有一个图形

在平移,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平移有4个图形都要平移。

教师:对,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多个图形的平移与

一个图形的平移比有哪些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说出多个图形的平移要注意观察哪个图形平移到

什么地方,也就是要思考平移前的图形对应哪个平移后的图形。

教师: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