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2e5069e1a1379b87f686a18fd9c1cc1/72e5069e1a1379b87f686a18fd9c1cc11.gif)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2e5069e1a1379b87f686a18fd9c1cc1/72e5069e1a1379b87f686a18fd9c1cc12.gif)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2e5069e1a1379b87f686a18fd9c1cc1/72e5069e1a1379b87f686a18fd9c1cc13.gif)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2e5069e1a1379b87f686a18fd9c1cc1/72e5069e1a1379b87f686a18fd9c1cc14.gif)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2e5069e1a1379b87f686a18fd9c1cc1/72e5069e1a1379b87f686a18fd9c1cc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模板01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目录分析内容摘要精彩摘录作者介绍目录0305020406思维导图穷人时间钱行为教授带宽第章余闲负担问题心态穷人管窥时间行为根源管理经济学大脑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强强联合之作,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的又一部行为经济学重磅新作,《金融时报》2013年必读十佳商业图书。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在余闲富足的时候扩展带宽,提前预计可能的突发状况,达到减少稀缺的出现,避免稀缺心态造成的影响。稀缺能够带来专注红利,也能让你失去大局观;同时,做好时间或金钱管理的智慧是将有效的带宽最大化。通篇讲一个概念,稀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如何摆脱稀缺影响。1:有太多的“学术性”词语,让读者宽带负担。书是好书,就是啰嗦,像是一篇八千字的好论文非要扩充成三万字的博士论文。作者创造了几个奇奇怪怪的词:带宽(我老看成宽带)管窥借用短视。6本书很多内容都可以用如何克服拖延症、用两个维度(是否重要+是否紧急)来安排待做之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稀缺使理性变得不理性,并且恶行循环,但稀缺可以提高生产力;余闲可以保证我们的贷款,但也会造成我们的浪费;所以,如何平衡二者,是个问题…==。带宽很重要。非常推荐这本书,如果要想在稀缺的环境中杀出重围,那这本书便是杀出利刃。精彩摘录精彩摘录稀缺俘获大脑(scarcitycapturesthemind)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专注红利”(focusdividend),也就是稀缺俘获大脑时所产生的积极成果。他们的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如果你想要什么,不要等急需的时候才去要,而要提前积累。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经济学家们称这种现象为边际效用递减,即你拥有的越多,对你而言,每一样额外增加的物品的价值就会越低。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钱的问题会永远纠缠着穷人,而时间问题则会永远烦扰着忙碌之人。目录分析稀缺俘获大脑正在发展中的稀缺科学经济学研究稀缺,但不触及心态引言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第2章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第1章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第一部分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第1章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资源稀缺换来了专注与回报专注红利管窥管窥所导致的忽视管窥负担第2章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噪声”干扰了我们的思想带宽负担1——认知能力带宽负担2——执行控制力收割前后的印度农民其他形式的稀缺稀缺,完全不同于压力和忧虑稀缺让人变笨和更加冲动第3章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第5章借用与短视第4章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第二部分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第7章穷人为什么穷第6章稀缺陷阱第二部分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第3章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权衡式思维余闲穷蜜蜂与富泥蜂余闲心态下的购买行为没有余闲时犯错,后果很严重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第4章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50美元,在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价值不一知觉的相对性1美元的真正价值识解机会成本第5章借用与短视管窥与借用《家庭问答》的启示忽视未来无力规划第6章稀缺陷阱停不下来的杂耍逃离问题的根源余闲,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贫穷始于富足孤独就是社交稀缺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第7章穷人为什么穷“最后一公里”问题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大脑自由才能成为合格家长穷人缺钱又缺带宽带宽负担导致智力下降第8章如何让穷人摆脱贫穷第10章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第9章如何解决组织中的时间稀缺第三部分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第8章如何让穷人摆脱贫穷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让“警报”来得更早些节省带宽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带宽可以构建扶贫是个长期项目第9章如何解决组织中的时间稀缺余闲的重要作用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4.45倍!火星探测器的教训用余闲对抗救火陷阱亨利·福特的时间管理智慧“红花”日本料理的启示“舍维斯”的餐桌管理经验第10章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让“疏忽”等同“默许”保持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8、劳协二级课本教材第六章考试必背简答题
- 2025至2031年中国演出功放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扭力调整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微电脑调度模拟屏成套设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防撞型地上消火栓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纳米隔热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磁力驱动搅拌石英玻璃反应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玉立式折叠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漆革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钢筋工专项安全教育
- 国民经济行业代码(2022年版)
- 小学科学试卷分析及改进措施(通用6篇)
- 脱硫塔内部(玻璃鳞片防腐涂层)维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附: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措施与技术交底)
- 视频号运营方案
-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学习解读
- 中医学课件:第三章 藏象学说
- 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王家岭煤矿井筒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 有机化学共振论
- 家访手记(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