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安忆与淮河文化袁媛【摘要】王安忆创作了一系列淮河风情小说,这类创作因其迥异于上海的乡土特色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且因与淮河流域关联紧密,因此传递出鲜明的淮河文化气息.淮河生活触发了王安忆的创作,淮河文化中殷实的世俗伦理、生命哲学丰富了王安忆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发现,促发她对城乡生活方式的思考,艺术观念进一步成熟.同时,这种文学记忆又切实地提高了这一地域的审美格调,并成为淮河文化的当代构成.她的这段淮河地域生活经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文本与淮河文化的关系入手来研究王安忆创作的可行的路径,能够更加细致探入她的个性世界,在更深广的背景中还原出她的文化图谱,探寻其文学风格形成的来龙去脉.【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1)001【总页数】5页(P124-128)【关键词】王安忆;淮河文化;审美;日常生活;生命哲学【作者】袁媛【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7王安忆曾说过上海是她唯一的材料舞台,她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这座城市,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上海的城市历史变迁、市井生活的风土人情以及市民生活的点滴细节,展现出一个活色生香的上海,尤其自《长恨歌》后上海成为其小说的主题,这种对上海的偏爱使得她被视为〃海派传人”[1]。但在她的作品中还是能够看到上海以外的描写,那就是王安忆下放的安徽五河及淮河边的城市蚌埠,并且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如《蚌埠》、《临淮关》《轮渡上》等构建了她曾经想诗意表达的〃淮河畔”。王安忆的这类创作因其迥异于上海的乡土特色而引起人们的新鲜兴趣,且因与淮河这段地域关联紧密,因此传递出鲜明的淮河文化气息,王安忆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实、丰富着淮河文化的内容。同时,她的这段淮河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文本与淮河文化的关系入手来研究王安忆创作的可行的路向,使我们能更加细致探入她的个性世界,也可以在更深广的背景中还原出她的文化图谱,探寻其文学风格形成的来龙去脉。地域文化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间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2]。淮河文化正是这样的地域文化,指在淮河流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这一概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安徽蚌埠提出的,并在1998年8月发起首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至今已召开六届,第六届刚于2011年11月在蚌埠市召开。正如程必定先生所言,〃淮河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提出了并得到广泛认可。"[3]而且,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使得淮河文化研究内容日渐丰富,范畴已超越安徽区域向整个淮河流域辐射,淮河文化概念也因此扩大。从广义上说,淮河文化是一种以淮河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淮河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从其生存空间来说,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流经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但由于淮河流域地理风貌的差异,又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所表现出的文化不尽相同,且与外区域文化碰撞交流,因此,可以说淮河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总体而言,淮河文化具有其特定的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地貌层面来分析,淮河平原约占淮河流域面积的三分之二,淮河文化具有平原文化的特征。从文化学派来分析,淮河文化是儒道交汇之地,尤其因为它是道家思想发祥地而形成以老庄思想为淮河文化的核心思想体系。从文化交流层面来分析,淮河流域因地接南北,诸多文化交汇,形成宽容、谦恭的文化性格。从群体性格来分析,淮河人尚武重义,慷慨刚烈,持重守成,平坦质实。《陵县志•序》也说,〃平原故址,其地无高山危峦,其野少荆棘丛杂。马颊高津,经流直下,无委蛇旁分之势。故其人情亦平坦质实,机智不生。北近燕而不善悲歌,南近齐而不善蒋诈,民醇俗茂,悃幅无华。”说的正是平原文化性格的特色。远古淮河,虽传说着大禹妻子涂山氏写的《候人兮猗》诗,但同时多出武人,讲义气,富有反省意识与批判精神,形成以追求自然质朴、道义为先、念慈守弱、古道是尚、反对〃强梁”、崇尚平和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性格[4]。从社会风俗来看,淮河文化在饮食、居住、礼仪等方面都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而蚌埠这座城市,正好处于淮河流域的中心,它是中国南北景观的集中地。在这里,南方人说它是北方,北方人说它是南方,南米北面,南蛮北侉,南茶北酒,南甜北咸,都自然融为一体了,所以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19世纪的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表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素。”就环境而言,他说,〃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的发生。”[5]显而易见,丹纳所言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等)和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社会结构等)。这里〃环境”的实质正是地域文化,它对艺术主体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地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是必然的。毋庸讳言,对于王安忆而言,曾经的生活经历使她的创作受到淮河地域文化的影响,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值得说明的是,淮河流域是一个相当广阔的流域,其间风物人情多有不同,而王安忆所接触到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主要就是安徽省蚌埠市及五河县一带,所以她在创作中所表现的也是这一带相应的文化风貌。同时,淮河文化的丰厚内涵又使她的创作带上浑厚而又潇洒的特色。在问及是否考虑过尝试超越现实或跨越地域的写作时,王安忆答道:这是比较困难的。我的写作是写实主义的,一般来说还是要写我自己了解的、熟悉的事物[6]。写上海如此,写淮河也是如此。从心理角度来说,王安忆与淮河的接触是一种主动亲近。她在一篇自谈记中这样讲:〃学校里开展理想教育活动,要我们说出自己的理想。我毫不犹豫地说道:’当一个农民。’其时正当大学邢燕子,农村既艰苦又充满希望,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呼应着我那一点小小的罗曼蒂克。”[7]这时她十五岁,对农村充满了理想和憧憬,第二年,作为知青,她插队至安徽省五河县。从1970年4月到1972年11月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离开农村,她在淮河边生活了两年半。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它使王安忆积累了印象深刻的生活经验。1978年调回上海后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平原上》就有淮河平原生活的气息,1984年发表的《大刘庄》则干脆以她下放的安徽省五河县头铺公社大刘庄为名。返沪之后一段时间作品多以返城知青的视角来讲述个人生活,如《从疾驶的车窗前掠过的》写一个即将返程的女知青小方离开农村时,想起自己插队住户凤她娘的关爱,才发现了自己竟错过农村中许多美好的东西。从1996年开始,王安忆连续发表了直接以淮河生活为素材的小说,它们分别是短篇小说《姊妹们》(1996年)、《蚌埠》(1997年)、《轮渡上》(1999年)、《喜宴》(1999年)、《开会》(1999年)、《招工》(1999年)、《姊妹行》(2003年)、《临淮关》(2004年)、《51/52次列车》(2004年)。从小说发表的时间可以看出,这类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题材小说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成为王安忆小说创作历程中的一个贯穿性取材方向之一。可见,王安忆的创作起点正是她曾经的知青生活,或者说正是淮河岸边的生活触动了她的创作思绪,为王安忆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并且持续于她的不同创作时期。王安忆素来重视小说叙事的物质基础,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构筑细节、追究现实依据。在她的淮河风情小说中,民俗描写夯实了她最为看重的小说基础,其本身成就了王安忆作品中的又一审美地域空间,极具淮河文化特征。首先,历史悠久。淮河之安徽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处于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的蚌埠曾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名胜荟萃,人杰地灵,7300年前双墩文化、4000年前夏禹文化、2200年前楚汉文化在这里皆有遗存,更不要说300多年前比比皆是的明文化踪迹了。王安忆感染到这种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在作品中屡屡涉及。这一切都证明着我们庄具有饱年不忘饥的从长计议的思想,是一个成熟的村庄。”(《隐居的时代》)〃我们庄以富裕著称。不少遥远的村庄向往着来看上一眼这〃青砖到顶”的村庄。,我们庄还处处体现出一个成熟的农业社会的特征。(《姊妹们》)她还依据《辞海》、《史记•孔子世家》考证县境内叫作〃圩”和“反”的地名,既表明着淮河平原低洼处围田防水的情形,也证实了当地庄人语言的源远流长。其次,风俗伦理。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世俗伦理亦是源远流长且成熟的。这样的描写在王安忆的淮河风情系列小说中随处可见,此处略举几例。礼俗:“谁家的燕子来了,大人小孩都出门去报信。谁家没燕子来,可不好,会被人戳脊梁骨,说是坏心眼的人。”(《隐居的时代》)“她不和她娘顶嘴,只管自己拿了小兄弟的搪瓷碗盛好,再找张纸盖上,放进笆斗。心'里却说;要我和那些爷儿们一同心里还说:稀罕!”(《开会》)饮食:〃老杜女人的饭菜,是最家常的,可就是不凡。旋成螺旋形的黄瓜皮,糖醋渍了;整个儿的茄子,拉上几刀,浸了油,用火慢慢烤;缸里头一层白菜叶一层糟鱼煨成的酥鱼,终年满着;过节起就酱了的猪腿,片下透亮的肉页隔了水蒸。(《临淮关》)民居:我们庄是坐北朝南,由西向东几排高台。台子下是村道,也叫“街”,还有几条南北的通道,人称巷道,而向南直通南湖的则是大路。……为什么说是固若金汤,主要是指我们庄的台子垒得又高又结实。多少回,水漫了街,家前家后全成了河,可我们的台子纹丝不动。(《姊妹们》)最后,有意识地使用方言来描写〃淮河畔”的生活。方言是同一区域人群交往的媒介,是地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因素。王安忆充分表示出她对于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在小说中有意识地使用蚌埠地区方言词汇来描写淮河生活,它既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使得乡土人物栩栩如生,也大量地出现在叙述语言中,营造出浓郁的淮河风情。〃这老师长了一张方脸膛,浓眉,大眼,方下颏,中间有一道浅浅的凹槽,嘴略有点此地人说的但不是太典型,正好使他笑起来带了点孩子气。”(《喜宴》)(“妈妈”意为老太太,“妈妈嘴”意指嘴瘪。)〃脚跟与脚掌是同时落地的,这样,立足就稳。在泥泞的地里,可像撑船似的左一划右一划,乡里人叫做从泥里越过去的意思。”(《隐居的时代》)“她大也是个做庄稼的能人,她娘呢?特别神,和谁都拉得来。(《开会》)(“神”意为能,精明;〃拉”意为聊天。)在这开春不久的气候里,她这一身有些单薄了,可不要紧,连她大她娘也没说她〃烧”得慌。”(《开会》)(“烧”也说〃烧包”,臭美。)西头的井是甜水井,煮稀饭容易烂,和发面面好发,洗衣服最喝起来特别可口。(《姊妹们》)(“下灰”意为去污力强。)她的小说正因为这些极富表现力的方言词汇而显得活色生香。在王安忆看来,这样漫长的历史其实是由一些固定的人物演义下来的,所以她写出了一个个不凡的乡土人物,比如《姊妹们》中小勉子遭遇军官男友的退婚时毅然上门争取,“她对自己的命运最有主动性;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姊妹行》中分田在被拐后被解救回村,却遭遇家人和村民的怀疑猜测,未婚夫也退婚了,在争取无用的情况下她离开家去解救另一个被拐卖的姊妹,小说最后她斩钉截铁地说:〃去上海”;《临淮关》中老杜言语不多,却极有人缘,这人缘得自他待人的豪爽心胸,而这种温煦的情义最终也让女儿得以改变命运。这些人物的经历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类似的生命哲学,那就是抗争与侠义,王安忆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淮河地域性格的核心特征。淮河从政治腹地、王畿之地、文化发源地的辉煌走过,而黄河夺淮入海,泛滥700多年,给淮河流域和沿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淮河人既有物质上的努力,亦有精神上的思索,那就是化外在困境为内在自由。可以这样说,淮河岸边的人们面对生存性压力时形成了追求客观性和适应性的特点,看人看事都能看到好的一面,再以好的一面去对待,柔和地看待她们艰辛的生存环境,在这种艰辛的磨压中,培养了抗争的性情,产生了天性最好的果实:同情心,并以温良和善、自信达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淮河文化孕育而生的道家思想最契此意。王安忆感受到其中的深味,写道:〃我们庄的魅力是在于智慧,他们深谙世道人心,且藏而不露,很会守拙,真有些大智若愚的意思。”(《姊妹们》)并毫无保留地表示出对生活其中的人的欣赏:〃他们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他们是极有教养的大国子民。……他们中间,真是有人杰”/喜欢那些生活在纯朴生活中的人们。”[8]这种欣赏、称颂源自王安忆发现了他们自然的人性正是现代生活所缺乏的,所以她以审美目光温柔注视这些不凡的乡土人物,为我们还原了这种简单而长久的美德的本来面目。不难发现,她对淮河生活的发现是有一个过程的:先有革命浪漫气质的想象、经历现实对想象的痛击、在逃离之后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所以在离开蚌埠二十多年后她写下了《蚌埠》、《临淮关》等。正是离开使她获得一种平静的心态,距离使她产生一种审美的视角,这其实是有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但在当时她是享受不到的:我们又一次看见了淮河,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背着这城市,面对淮河。要是个好天气,太阳就将这条泥沙泛起,浑浊暗淡的河流照亮了。柳树都有了年头,一棵棵都是合抱粗,柳丝拂地,绿意婆娑。我们不由惊异地发现这条河也是有着美丽的时光。可就是这样,我们也没有忘形到要浪漫地以为自己是生活在〃淮河畔”。河面上粼粼地写满着两个字:生计,生计,生计。是的,生计压抑着我们,心里满是愁烦。(《蚌埠》)在淮河边,王安忆冷却了原先的集体的盲目狂热和幻想,凭借有限的思想资源和深刻的生活体验,开始了独立思考。……多少岁月从这河里流淌而去。说它浑浊,其实都是重重叠叠的岁月的影子。我们从来没有考究过它的历史,可我们所以那么沉重,那么抑郁,其实都是叫它的历史压的。历史化作了河上浓厚的阴霾,还有烟尘。它教育我们,生计的不堪重负又无可逃避,这一无浪漫可言,是日复一日的来临和逝去。(《蚌埠》)临水而思,这多像孔子立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思考亦随水的流逝而深入到生命哲学的角度,正如淮河流域走出的管子所说的:〃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而这种临淮水而得的感慨,王安忆在《流逝》(《钟山》1982年第6期)中更为明确地表述出来:“时间在过去,悄悄地替换着昨天和明天。他给人们留下了露水,雾。蓓蕾的绽开,或者凋谢。然而,它终究要留给人们一些什么,它不会白白地流逝。”在所有的流逝中不变的是内里的风情与人心。这〃不变”正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所以她从来都不是为了写城市而写城市,只为写不变的生活伦理。所以对小说中的知青来说,“生活的常规已经破坏殆尽。可是,不期然的,我们又与它邂逅相遇,就在这里,蚌埠。”他们邂逅的是他们曾经的温和的、整洁的、规矩的、安宁的生活。蚌埠实在是个温存的城市,这里有下班的骑自行车的人流,有迫切地想回家的行人,有文雅整洁的澡堂,有慷慨接纳他们的本地家庭,有城市生活的典型代表百货大楼,有心满意足的星期天,他们在蚌埠找到了家乡的最近似的形貌,那就是他们〃所熟悉的、习惯的、深感安全的日常生活”。王安忆用强大的、汹涌的、殷实的世俗伦理消解了时代精神,乃至一切深刻的形而上企图,凸显出一个城市的基本精神和一种市民生活的柔韧品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离开上海,来到蚌埠,使得王安忆收获了一个新视角——过客视角,使得她能够站在过客或他者的立场去审视上海生活,让我们看到上海繁华景象外的另一重景象,〃别看上海那么繁华,在它中心的地方就会夹着一个大棚户区。可是现在的人往往会忽略他身边的世界,而去寻找梦幻的东西。很多人已经看不见另外的上海了。”[9]。《临淮关》借小杜和海林的眼睛看到了上海的日常生活:这个家在小杜和海林看来,是很奇怪的,壅塞得令海林和小杜都觉难堪。……总之是收缩着做人。这拥簇的环境令他们不知所措。而生活其中的上海人却依然地倨傲:……开头总是:我们上海人,接下去再如何如何。令小杜好气又好笑的是他们自己局促如此,可一旦听海林描述他们所住的平房院落时,他们竟是同情道:哦,原来是像庙一样的。在小杜他们看来,像他俩这样,在内省的小城镇长大,生活很单纯,内心其实是娇嫩的,这个城市对于他们太过剽悍了,他们都受了伤。蚌埠和上海,有太多的不同,但王安忆却辨识出这两个城市在基本精神和市民品质上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在流逝的时间中,在浮泛的声色之下,其实有着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在它们的内里,潜伏着能量,以恒久不移的耐心积起来,不是促成变,而是永动的力……它们,便是王安忆领悟到的世界观并尽力要表现的。因此,对王安忆说,淮河时期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经验性情节,而且使她获得一种他者观念,并由此才能穿透上海地域文化的厚壁,以世俗生活的精细刻写、塑造中国人素朴的人生,从而使小说创作获得崭新的审美意义;同时,对读者来说,理解和认识淮河文化的思想及观点,也将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解读王安忆的创作。王安忆曾说:〃农村对我作为作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它给我提供了一种审美的方式,艺术的方式。”[10]这样,在审美观念的指引下,安徽淮河地域文化在王安忆的笔下已经呈出新鲜与别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Hausdorff距离在A区B油层地层智能对比中的应用研究
- 2025年度电商直播带货合作服务合同
- 化工园区风力发电机变桨控制研究
- 2025年度遗产继承财产分配与遗产保护规划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水稻种植回收与农业市场拓展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学校餐厅员工用工合同与员工培训及职业资格证书2篇
- 2025年度庆典活动表演安全责任豁免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租赁合同纠纷调解与资产保全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度车险人伤调解与保险理赔效率提升协议
- 艺术哲学:美是如何诞生的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北京海淀区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 量子医学治疗学行业投资机会分析与策略研究报告
-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 多重耐药菌病人的管理-(1)课件
- (高清版)TDT 1056-2019 县级国土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
- 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 2023年数学竞赛AMC8试卷(含答案)
- 神经外科课件:神经外科急重症
- 2023年十天突破公务员面试
- 《疯狂动物城》中英文对照(全本台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