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595-2016松蔸栽培茯苓技术规范_第1页
DB35T 1595-2016松蔸栽培茯苓技术规范_第2页
DB35T 1595-2016松蔸栽培茯苓技术规范_第3页
DB35T 1595-2016松蔸栽培茯苓技术规范_第4页
DB35T 1595-2016松蔸栽培茯苓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1.120.10B38DB35方标准DB35/T1595—2016松菟栽培茯苓技术规范2016-08-22发布 2016-11-22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福建省地方标,准松亜栽培茯苓技术规#3DB35/T1595—2016*2017年1月第一版2017年1月第一次印刷DB35/T1595—2016目次TOC\o"1-5"\h\z前言 II范围 1规范性引用文件 1术语和定义 14生态环境要求 25松亜选择与预处理 26接种 37栽培管理 3病虫害防治 4采收与采后处理 410建立生产记录档案 5参考文献 6DB35/T1595DB35/T1595—2016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福建省邵武市绿农食用菌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丹凤、羿红、陈丹红、朱英飒、黄志龙、蔡志欣、陈美元、郑朋武、林衍铃、王泽生。DB35/T1595DB35/T1595—201622DB35/T1595DB35/T1595—201611松蔸栽培茯苓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松亜栽培茯苓(PoriacocosSchw.伽/f)的术语和定义、生态环境要求、松亜的选择与预处理、接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采后处理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自然季节下以松亜为基质的茯苓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201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NY/T393-201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松莞松树(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砍伐后留在原林地的树桩。2削皮留筋在松亜的主干部分和粗側根一匕W页膏:对干纵向间隔削去3〜6条宽3cm〜4cm、厚0.5cm〜1cm的树皮,露出木质部,留下未削去的树皮为節。3莞顶接种法在矮桩松亜顶部劈开一缺口,将栽培种侧面塑料外膜划开一条宽2cm、长10cm的长条,将暴露出的菌种部位紧紧贴放在亜顶新劈口的接种方法。注:本方法适宜矮桩松亜栽培茯苓。3.4莞侧接种法在松亜地势较高的侧面劈开一缺口,将菌种暴露的部位紧紧贴放在亜侧新劈口的接种方法。注:本方法适宜高桩松亜栽培茯苓。3.5侧根接种法在粗侧根与亜干结合部劈开一缺口,将菌种暴露的部位紧紧贴放在新劈口的接种方法。注:本方法适宜大松蔸栽培茯苓。3.6潮苓采收的鲜茯苓菌核。7发汗将除去泥沙的潮苓堆置于阴凉干燥处,促使其干燥收缩的过程。4生态环境要求4.1苓场选址海拔高度200m〜1500m,周围无污染源,无白蚁孳生,松亜资源丰富的山场。4.2气侯条件茯苓松亜栽培适宜气候条件:年均气温15°C〜20°C,年均降水量1200mm〜1800mm,年日照时数1000h以上。4.3土壤条件土壤以疏松的黄壤、红壤为主,pH值5.5〜6.5。4.4地势地形苓场应选背风阳坡,坡度以20。〜25。为宜。5环境质量要求5.1空气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2012的勰^5.2土壤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1995的规定。5.3水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2005的规定。5松莞选择与预处理5.1松莞选择选择砍伐1〜2年,直径N12cm,无病虫害、无腐烂的松亜。DB35/T1595DB35/T1595—201644DB35/T1595DB35/T1595—2016335.2松蔸预处理接种前1〜2个月,除去松亜周边的杂草、灌木等。深挖30cm〜50cm,裸露树桩与根部,进行削皮留筋和断根处理,充分暴晒松亜,使含水量<25%(锤子敲击松亜,发出较清脆响声,表明松亜已干)即可。松亜干后,用草等遮盖防降雨淋湿。6接种6.1接种时间5月至8月为松亜接种茯苓的适宜期。选择晴天,气温22°C〜28°C;接种时气温大于30°C时,应于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接种。6.2菌种应从具有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引进栽培种,不使用种性不清、来历不明、随意冠名的菌种。栽培种菌袋完整无破损,菌龄为30d〜50d,菌丝体尖端可见晶莹露滴状分泌物,具浓郁的茯苓特有香气,菌丝生长均匀、洁白致密、无杂菌污染。6.3接种方法将菌袋划开一条宽2cm、长10cm的长条,采用亜顶接种法、亜侧接种法或粗侧根接种法。接种时菌袋底部应咼于袋口。6.4接种量栽培种以0.5kg/袋计,对应不同松亜直径(d)采用不同的接种量:d<20cm接1袋种,20cm<d<30cm接2袋种,30cm<d<40cm接3袋种,d>40cm接4袋种。7栽培管理7.1发菌接种后7d〜10d,观察茯苓的发菌情况。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挖开覆土层,观察松亜接种处的木面上是否有白色的菌丝生长。发现菌种不萌发等异常现象,应及时补种。若接种后遇上异常气侯条件,如暴雨天或高温天,应勤查、细查,发现菌丝未萌发吃料,菌袋出现出水、退化等现象,及时补种以确保茯苓菌丝的正常发菌。7.2水分管理在松亜四周挖排水沟,避免土壤湿度过高,含水量以23%凸2眺为宜。雨天,及时巡查,清沟排水。旱季,土壤含水量低于15%,适当加厚覆土层,保持土壤湿度。7.3覆土管理接种后应及时覆土。矮桩覆土8cm〜10cm,呈龟背状。高桩覆土至接种处上端5cm〜8cm。大雨致土壤流失,晴天后及时补土;干旱或干冷季节,应加厚覆土层增湿保温,保持覆土层疏松、通气。菌核形成后,松亜周边土层出现龟裂或菌核露土,应及时覆土,确保茯苓的生长。覆土以少量多次为原则。8病虫害防治8.1防治原则病虫害的防控以预防为主,以物理防治和加强管理等达到防控的目的。栽培过程使用农药严格按照NY/T393-2013安全使用标准和合理使用标准的规定执行,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菌核形成后不得喷洒任何化学药剂。病害主要病原菌为木霉、根霉、青霉等真菌。危害主要发生于生长中的菌核。应避免接种污染,加强菌核生长期的管理,防止淤水与不透气。茯苓成熟时应及时采收。虫害主要害虫为白蚁。应严格选场,发现蚁巢及时挖除销毁,防止扩散;松亜周边挖沟撒石灰或使用白蚁诱杀剂防治。9采收与采后处理9.1采收时间接种后10〜12个月采收,宜在7月至9月,选择晴天或阴天进行,忌雨天采收。9.2茯苓成熟标志松亜呈黄褐色或棕褐色,其周边土层不再岀现新的龟裂纹。菌核外表裂纹渐趋弥合,外皮颜色变深,由淡棕色变为褐色。9.3采收采挖时,防止挖破菌核。小松亜先采,大松亜后采。大松亜营养丰富,结苓数多,可多次采收。采收应避免伤及未成熟的幼苓,采收后再覆土,3〜4个月后可再次采收。9.4采后处理9.4.1发汗1.1发汗池规格一般为长150cm*宽100cmx高80cm,池壁一端留空,底部铺干净稻草。1.2去除潮苓外皮沾留泥沙,按个体大小、重薑分类1.3将已分类的潮苓堆放于发汗池。个大质硬的放在中间和底部,个小质松者放在四周,按层次堆叠,上盖稻草或草帘进行发汗。每隔3d〜4d翻动1次,待苓表面略呈皱缩干燥状时,即可进行切制加工。9.4.2切制将茯苓皮剥离、洗净。茯苓肉切制成茯苓片(2mm〜4mm)、茯苓块(8mm〜12mm)等产品。切制应做到握刀紧、用力均,保证切面均匀、光滑。DB35/T1595DB35/T1595—20169.4.3干燥将制品平摊于晒具上,白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