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专项复习设计 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 专项复习设计 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 专项复习设计 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 专项复习设计 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 专项复习设计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策略与技能-2-

根据最新《高考评价体系》语文科高考评价精神,语言策略与技能是指基于具体的语言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准确、连贯、得体表达的能力。要求为:熟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常用规范字的字音、字义和字形;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和标点符号用法、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以及常用的语用规则、修辞手段;能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完成交际任务。-3-读文策略基于语言情境与语法知识的语言运用我们知道,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段落是文章的结构单位。一句话或几句话,围绕一个中心,构成一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话题的一段或几个段落,构成了命制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语段。而从语法角度剖解段的组成和组成段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你也许会对语言文字运用题如何解答豁然开朗。组成段落的要素是句子或句群。句子或句群是语言运用单位。现代汉语的语言单位共有五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语素、词语、短语、句子、句群。为了与语段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解答结合,我们将五级语言单位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简要举例介绍。-4-一、句群句群也叫“句组”,是指结构上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句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句际关系,句群可以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等;根据结构层次多少,句群可分为一重句群和多重句群两类。多重句群又称为“复杂句群”,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句群。一个句群至少要有两个句子,句群的每个句子以句号、叹号或问号等标点为标志;一个复句无论多么复杂,多么长,也只是一个句子而不是句群。句群的几个句子不是任意摆放的,而是靠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起来的。一个句群,有一个中心意思。句群中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意思。能概括集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我们看2019全国Ⅰ卷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所给的语段。我们先将高考试题中需要填写的词语或句子填写在横线上(第⑤句是试题要考查的病句,已修改),以便分析其结构思路和设题考查角度。-5-①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②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边缘化,甚至被社会遗忘。③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焕发了生机。④(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⑤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⑥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⑦“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修身养性的工具。-6-我们姑且称这段文字为一个语段。这个语段由两个句群组成(也可以说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句群(层)是前三句,第二个句群(层)是后四句。这个语段的中心话题是“我国的古琴艺术”。第一个句群谈论的是“我国古琴艺术由边缘化到焕发生机的情况”。第①句是引出句,引出谈论的中心“古琴艺术”。第②句介绍了古琴艺术随着传统文人阶层的消失逐渐边缘化的状况。这两个语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第③句介绍了中国的古琴艺术因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而重新焕发生机。从内容上看,第③句与第②句又构成了语意上的转折关系。-7-第二个句群(层)谈论的中心意思是“古琴音量小的特点使它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第④句是引出句,用转折关系的复句对比列出“很多人”和“我”对古琴音量小的不同看法,目的是引出第⑤句。第⑤句是这一句群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观点句。第⑥句举出我国古代对琴的两种说法,例证第⑤句。第⑦句紧承第⑥句,解释第⑥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弄清语段的内部层次,看出命题人选取的“题眼”。这样就为解题提供了切入点。其实,语句的补写连贯题、压缩语段题,也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剖解。-8-二、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复句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关系,可以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等类型,这种关系与句群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分句的关系类型有的用关联词语表示,有的需要根据语意判断。-9-我们来看2019全国Ⅰ卷设题的句子。原18题是“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这个题是对文段第④句括号内的句子的考查。这句话与下文“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共同构成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要求被填入的句子有四个选项,分别如下: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10-如果我们有复句意识,且懂得转折关系复句中对比照应的特点,从“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这个分句,就可以推导出答案为D项。可以这样思考:“这”指代什么?当然是“古琴音量小”,而不是“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或“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再者,“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与“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句式结构一致。说到“句式结构”,我们又不得不介绍单句了。单句的知识,不仅与语言表达连贯密切相关,也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依据。-11-三、单句单句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具有特定语调、能独立表达一定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调可以成为句子。在一个比较完整的陈述句(主谓句)中,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是:[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昨天下午],(我校)(全体)同学‖[冒雨]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在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的主干部分,表述句子的主要意义;补语、定语、状语是句子的枝叶部分,使得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更具体、形象。主、谓、宾要相互搭配,定、状、补要与中心词搭配,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句表述习惯出现在单句恰当的位置上。如果表述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就会出现语病。-12-我们还是看2019全国Ⅰ卷设题的句子。原19题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如下: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语段中画线的病句是“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这句话中“使得”内含因果关系,与“因为……(所以)”表意重复;或缺主语,所以删除“因为”;“使得它是”中“使得”和“是”搭配不当,所以改“是”为“成为”。从所给的四个选项看,只有C项正确。-13-四、短语和词语短语,也叫词组,是由语义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两个或更多的词语组合而成的没有语调的语言单位。短语根据构成方式,一般可以分成如下几类:联合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兼语短语、连谓短语等。如2019全国Ⅰ卷考查的“放松身心”“修身养性”等都是短语。构成短语的是词语。词语(也叫“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词语的特征:一是能够独立运用,二是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句子也能独立运用)中最小的。如2019全国Ⅰ卷考查的“获得”“焕发”“制约”“约束”等都是词语。-14-短语和词语,重在使用准确,而使用准确的前提,一是理解意思,二是了解其语法功能(词性),三是注意搭配。如“边缘化”和“私人化”,可以从语义角度区分;“获得”“焕发”除从语意角度区分外,还可以从搭配角度区分。至于现代汉语最小的一级语言(法)单位“语素”,我们只需知道它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即可。语素可以和字音、字形的考查相结合。鉴于课标卷多年不在语素方面单独设题,我们对此不进行专门讲解。-15-典题试做(2020届山东省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16-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7-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B解析:“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色彩比喻为“薄雾”,两者是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相似点。“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18-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解析:此题考查长短句的表达效果。长短句虽然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要根据语境、表达的情感和语体色彩分析。-19-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①

参考答案:①忽然又温暖一会儿②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处注意采用前面的句式,语意上要与后文照应;②处注意下文“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高度看起来有了明显的变化。-20-(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21-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22-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括号后面的句子“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的主语必须是“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从而排除C、D两项。再看A、B两项,“体现……不同理解”与后文衔接更顺畅,故排除A项。-23-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B-24-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引号的作用,例句和B项都表特殊含义,“长跪不起”特指囿于传统技法,不敢创新;“厚壁障”形容父子间的隔阂、代沟。A项,表示突出强调;C项,表示直接引用;D项,表示讽刺否定。-25-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A-26-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判断“能否……得到充分体现……是……艺术法则”,属于两面对一面的逻辑错误,排除B、D两项;“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在画面上“体现”出来的;“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用词不当,排除C项。只有A项修改最全面。专题一语言基础知识题点一题点二学案一正确识记字音与字形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是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由于近年语文试题淡化对识记能力的考查,字音、字形题没有在课标全国卷中出现,但在一些自主命题的省市试卷中常见。考查形式多样,既有单独考查的题型,也有在文段中综合考查的题型。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一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对“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其范围界定为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从设题情况看,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查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题点一题点二1.多音字的认读题点一题点二(1)要记少不记多,即识记多音字中用得少的字,其余的归类,如“秘”在“秘诀”“秘书”“秘密”中都读“mì”,可用于南美洲的一个国家“秘鲁”时却读“bì”,后者就要注意识记。(2)要据“境”定音,即在具体语境中以意义作为依据确定字音,如“与”常读“yǔ”,但在“参与”中意为“参加”,则读“yù”。(3)以“性”定音,即词性不同,读音相异,如“泊”作名词时读“pō”,如“湖泊”“水泊”;作动词、形容词时读“bó”,如“停泊”“泊位”。(4)归类记忆,如“创”与“伤”有关时读“chuāng”,如“创痛”“重创”;而作“创造”意时则读“chuàng”,如“开创”“创建”。(5)语体定音,有些字不同的读音是由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造成的,如“壳”口语读“ké”,如“贝壳”“脑壳”;书面语则读“qiào”,如“地壳”“金蝉脱壳”。题点一题点二2.形声、形近字的认读(2)归类辨析异读:有些字的字形十分相像,只是某一笔或某几笔的长短曲直略有不同。如“戌”“戍”“戊”,笔画特点是中间一笔不同,可以概括为“横戌,点戍,戊中空”。题点一题点二3.习惯性误读字的认读

题点一题点二(1)依据课本,多读勤集,夯实基础。一轮复习进行教材知识梳理时,不能忽视教材中的重点字词,应自觉整理课本中重点字的读音,结合课外字音补充材料加以积累;尤其对自己的薄弱方面,更应强化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常用字的读音问题。(2)勤查字典,掌握方法,巧妙记忆。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使用普通话,自觉纠正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在学习过程中碰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千万不可放过,也不要想当然地去读,一定要勤查字典。题点一题点二即学即练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一题点二答案:D

解析:A项,“泊”应读“pō”;B项,“耸”应读“sǒng”;C项,“伫”应读“zhù”。题点一题点二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解析:A项,“瓜蔓”的“蔓”读“wàn”;C项,“压轴”的“轴”读“zhòu”;D项,“轧马路”的“轧”读“yà”。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二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

“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和正确书写”包括区别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以及不规范的简化字。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字形旁的意义来判断该字的字形是否正确。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指“竹竿子或类似竹竿的东西”。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题点一题点二1.字形常见错误(1)同音或音近致误(2)音同义近致误题点一题点二(3)形似致误很多汉字字形相近,平时不注意辨识,书写不细心,都容易造成误写。这种情况大致分为两类:(4)音异形近致误(5)形音义皆近致误题点一题点二2.把握识记规律(1)据义记形。在特定的词语或语境中,需要意义相应的字“对号入座”。如“融会贯通”的“会”是体会、领会的意思,体会、领悟才能前后贯穿,透彻理解。(2)据义推形。对于形声字,推断形旁,明白字的意义所属,能大致判断该字是否正确。如“讴歌”的“讴”,赞美用言语,可断定该用“讠”字旁。题点一题点二(3)结构推形。很多成语对应位置的字在字义上有对应关系,可据其中一个字来推及另一个字。如“纷至沓来、察言观色、殚精竭虑”中,加点汉字和对应位置的那个字意义相近;“前倨后恭”中加点字和对应位置的那个字意义相反。(4)重在积累。对于同音字、形似字、近义字,平时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很重要,可把课文注释中的常见字和常用字进行整理,还要积累《常用汉字字表》《普通话异形词整理表》和报刊中的常见字。3.掌握解题方法对待字音、字形题要:(1)排除为主。因为设题一般为“全对”或“全不相同”,只要某项很有把握发现一个“错误”或一个异类,就果断排除或选择。(2)遇生判对。考试有时遇见一个或两个较为生僻而自己一点都不熟悉的注音或字形,一般可将该字视为正确的注音或字形处理。题点一题点二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题点一题点二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肆虐凋凌B.集结昼夜兼程C.版图稚嫩

D.嫣然抱憾退出A解析:A项,“凋凌”应为“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题点一题点二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有了一定的地位、权力、成就、资格后,就容易自以为是,以老卖老,对别人做事不放心,这很容易阻碍新生力量的发展。B.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银行股之所以全线飘红且爆炸性狂飙的原因在于银行股估值过低,这次大涨是跚跚来迟。C.她们的舞裙不断变换颜色,橙色、白色、黄色、玫瑰红色。碎花镶边的上衣让人目不暇接,舞衣艳丽、飘逸,舞者洒脱、典雅,尤其玫瑰红的舞衣在蔚蓝色灯光下分外妖饶。D.在中国戏曲史上,高则诚创作的《琵琶记》与北曲《西厢记》并称,被冠为“南曲魁首”,明太祖朱元璋称道它是不可或缺的“珍馐百味”,整个明代戏曲,都可以看到它的印痕。D解析:A项,“以老卖老”应为“倚老卖老”;B项,“跚跚来迟”应为“姗姗来迟”;C项,“妖饶”应为“妖娆”。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一题点二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B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A项,“瞭望”的“瞭”应读“liào”,“天暮”应为“天幕”;C项,“倾泄”应为“倾泻”,“一模一样”的“模”应读“mú”;D项,“变换莫测”应为“变幻莫测”。题点一题点二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飘洒瞬息万变出神入化B.散落

瞬息万变

鬼斧神工C.散落

浩如烟海

出神入化D.飘洒

浩如烟海

鬼斧神工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飘洒”意思是飘舞着落下来。“散落”指分散着往下落。“散落”与“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不搭配,不合语境。“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从“时动时静,变幻莫测”来看,用“瞬息万变”符合语境。“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是指技艺绝妙,用“出神入化”符合语境。题点一题点二3.(2019·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题点一题点二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挫”应读“cuò”。B项,“彤”应读“tóng”。D项,“熠熠”应改为“奕奕”。题点一题点二(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5题。

题点一题点二4.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和字形的能力。A项,“悄”应读“qiǎo”,“垣”应为“桓”。B项,“蓊”应读“wěng”,“曼”应为“蔓”。C项,“拗”应读“niù”。题点一题点二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深邃

蜿蜒

荒疏B.幽邃

蜿蜒

稀疏C.深邃

曲折

稀疏D.幽邃

曲折

荒疏B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幽邃”比“深邃”更突出“曲折”“幽静”意,更符合河湾的特点和语段的意境。“蜿蜒”比“曲折”更强调“陆续”“延伸”的特点,与语境中“流水”的特点吻合。“荒疏”含有“荒凉”意,与语境氛围相悖,应选“稀疏”。题点一题点二6.(2018·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从懵(měng)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bìng)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B.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层过滤,淘尽渣滓(zǐ),淬(cuì)炼真金,但是当下网络语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仍不容小觑。C.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那些雉堞(dié)、战车,均已废驰;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成燎(liáo)原之势。D.对于那些枉顾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的电商平台,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惩(chěng)罚,否则难以制止种种薅(hāo)顾客羊毛的恶劣行为。B题点一题点二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鬓”应读“bìn”;C项,“废驰”应为“废弛”;D项,“惩”应读“chéng”,“枉”应为“罔”。题点一-57-题点二正确使用词语是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热点。对词语的考查,包括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有两种常见题型:一种是根据语境辨析使用词语,包括近义词语;另一种是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近两年对词语考查的重点略有不同,2018年侧重考查的是成语的辨析运用,2019年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运用。学案二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题点一-58-题点二题点一

词语的辨析运用一、根据语境选用词语根据语境选用词语,是2019年全国卷试题出现的新题型。其特点是:在语段中的横线处,要求选用恰当的词语,而所给的词语,不同于一般的近义词,它们在意义上没有关联性,只是根据语境需要决定选用哪一个。如2019年全国Ⅰ卷考查的词语,“边缘化”和“私人化”、“获得”和“焕发”。对这类词语选用的判定,语境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语境对词语的决定性,可从三个角度思考:题点一-59-题点二角度一:根据语境需要的意义选用词语例1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并简单分析其差异。人民不会忘记,人民政协在70年历程中为履行好

——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做出的巨大努力,取得的丰硕成果。

职能任务答案:

职能: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任务:指定担负的责任,指定担任的工作。从语境看,“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进行政治协商”是政协的职责和功能,据此可知,应选“职能”。题点一-60-题点二角度二:根据语境需要的逻辑关系选用词语例2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并简单分析其差异。(1)自卑的人经常为自己辩解,辩解通常显得

。因为他们并没有一定之规,没有坚定的信念,所以语气常常是犹豫不决的,决定常常会在压力下改变。

苍白化懦弱化(2)时间真如

,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五十多天了。

行云流水白驹过隙题点一-61-题点二答案:

(1)“苍白化”,没有旺盛的生命力。“懦弱化”,软弱,不坚强。语境是说自卑的人为自己辩解时缺乏说服力,不是说自卑的人软弱无能。因此,横线处应选“苍白化”。(2)文段中提到时间过得快,而“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因此选“白驹过隙”。题点一-62-题点二角度三:根据语境中词语的对应关系选用词语例3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并简单分析其差异。(1)对一篇规范的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

的不智之举。

削足适履舍本逐末(2)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

逼真感准确性题点一-63-题点二答案:

(1)解答这道题,可以用到“找对应词”技法,文段中出现了“砍”“删”,选项中“削足适履”的“削”与这些词有一种对应关系,填入文段中检查之后确实合适,由此得出答案。(2)从前文“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有限的职能”“平等态度”可知,选“逼真感”。题点一-64-题点二二、近义词语辨析近义词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词典里的意思都差不多,但在具体使用上略有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词义的轻重、词义的侧重点、使用的范围、适用的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法功能、构词要素等方面。准确辨析近义词语,必须抓住这些细微处并进行多角度分析。题点一-65-题点二角度一:从词义轻重的角度辨析例1写出下列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例句中的横线处。(1)擅长善于例句:这位著名导演

运用美术中的色彩和构图,表现电影的气氛、意境和思想内涵。

(2)魂不守舍失魂落魄例句:手机持有者哪怕只是半天时间不见手机,都会

,这种现象被称为“手机依赖症”。

题点一-66-题点二答案:

(1)相同点:两者都有“在某方面有特长”的意思,都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前面。不同点:“擅长”是独具某种特长,表示在某一方面特别精通;而“善于”含有在某一方面好一点的意思,并不含有特别精通之意,程度比“擅长”差得多。选“擅长”。(2)相同点:都可形容精神恍惚的样子。不同点:前者形容心神不定,词义轻;后者重在形容惊慌异常或因受强烈刺激而行为失常,词义重。选“魂不守舍”。题点一-67-题点二角度二:从词义侧重点的角度辨析例2写出下列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例句中的横线处。(1)从而进而例句:近年来交通事业迅速发展,

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2)柔韧柔顺例句:看看驮着雪的墨绿勃发的常青树,看看杨柳

而不干枯的枝条,你一定不会否认冬天绝不是一片死寂。

答案:

(1)相同点:都是连词。不同点:“从而”重在表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选“从而”。(2)相同点:两者都有“柔”的意思。不同点:“柔韧”,柔软而有韧性;“柔顺”,温柔和顺,多指人的性情。根据语境,应选“柔韧”。题点一-68-题点二角度三:从使用范围大小的角度辨析例3写出下列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例句中的横线处。(1)抚养扶养例句:我国《婚姻法》第20条规定:夫妻有互相

的义务。这是法定义务,不因双方约定而免除。

(2)向来从来例句: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

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动员范围如此广泛,民族觉醒如此深刻,民族精神如此振奋。

(3)别具一格别开生面例句:11月27日,一场

的“农业知识竞赛”在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举行,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题点一-69-题点二答案:

(1)相同点:两词都有“供养”的意思。不同点:“抚养”指保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使用范围小;“扶养”一词有“帮扶、供养”之意,使用范围大。选“扶养”。(2)相同点:两者都有“从过去到现在”的意思。不同点:“向来”使用范围较广,后面跟肯定式和否定式都可以;“从来”含有“一贯”的意思,后面多跟否定式。选“从来”。(3)相同点: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感觉”之意。不同点:前者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后者偏重在“生面”上,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使用范围较广。选“别开生面”。题点一-70-题点二角度四:从适用对象的角度辨析例4写出下列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例句中的横线处。(1)贯注灌注例句: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为主题的革命历史展更多地

了爱国热情和民族复兴的梦想,这必将掀起新一轮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热潮。

(2)对于关于例句:有人读了几本

政治经济学的书,便自诩是经济领域的专家。

(3)青云直上扶摇直上例句:如果下半年铜需求正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回暖,那么铜价就会

题点一-71-题点二答案:

(1)相同点:两个词语都有“融入”“投入”的意思。不同点:“贯注”指精神、精力等集中,如“把精力贯注到学习上”;而“灌注”指浇进,注入,多用于具体的事物,也用于心血、感情等抽象事物。如“这些成绩的取得,灌注着老师的心血”。选“灌注”。(2)相同点:两者都是介词。不同点:“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关于”,引进关涉的对象。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可以用“关于”,也可以用“对于”。选“关于”。(3)相同点:两者都表示上升得高,上升得快。不同点:前者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后者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选“扶摇直上”。题点一-72-题点二角度五:从感情色彩的角度辨析例5写出下列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例句中的横线处。(1)大事大肆例句:临近节日,商场

促销,引导消费者购买。

(2)如虎添翼为虎添翼例句:泰格·伍兹担任莱德杯美国队的副队长将让美国队

,有利于他们夺得这次比赛的胜利。

(3)无微不至无所不至例句:在“互联网+”时代,我市国税局在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把廉政提醒做到了“

”。

题点一-73-题点二答案:

(1)相同点:两个词的意义相近,都有“大力从事某件事”的意思。不同点:“大事”是中性词,指大力从事。“大肆”是贬义词,指毫无顾忌地(做坏事)。选“大事”。(2)相同点:两者都表示增添了力量。不同点:前者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后者则比喻帮助恶人,增加恶人的势力。选“如虎添翼”。(3)相同点:都含有“没有一处不到”之意。不同点:前者形容关怀、照顾得细致周密,含褒义;后者多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含贬义。选“无微不至”。题点一-74-题点二角度六:从语体色彩的角度辨析例6写出下列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例句中的横线处。(1)表彰表扬例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

2019年度全市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2)万马齐喑死气沉沉例句:高考改革,“不拘一格”才能避免

;建立健全“多元考录”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

题点一-75-题点二答案:

(1)相同点:两者都有“赞扬”的意思。不同点:“表扬”的对象一般为好人好事,“表彰”的对象是功绩或事迹。“表扬”的方式较随便,可书面,可口头;“表彰”的方式较严肃、庄重。选“表彰”。(2)相同点:都形容没有一点生气。不同点: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语。选“万马齐喑”。题点一-76-题点二角度七:从语法功能的角度辨析例7写出下列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例句中的横线处。(1)满足满意例句:“释放改革红利,

群众期许”是一段时间来比较流行的口号。

(2)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例句: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双方不仅深入讨论双方政治、经贸领域共同关心的话题,还

地提到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肖邦。

题点一-77-题点二答案:

(1)相同点:两者都表示达成了某种愿望。不同点:“满足”是从需求角度来说的,“满意”则是从心愿角度来说的。“满足”,使动用法比较常见,如“满足人民需要”。而“满意”不能这样用。选“满足”。(2)相同点:都表示不用商量而想法一致。不同点:前者只能作状语,后者是动词,可以作谓语、定语、宾语。选“不约而同”。题点一-78-题点二角度八:从构词要素的角度辨析例8写出下列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例句中的横线处。(1)化装化妆例句:近日,报纸报道了一位女民警

成白领在医院智擒扒手的故事。

(2)不孚众望不负众望例句:作为公益型国企的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行业,一定要心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要

,为民谋利,为国争光。

(3)一文不名一文不值例句:收藏爱好者们经过一番仔细研究,最后认为这种所谓的“长江奇石”实际上

题点一-79-题点二答案:

(1)相同点:都是动词,都有“改变”的意思。不同点:“化装”指改变装束、容貌,如“他化装成算卦先生”。“化妆”专指用化妆品修饰容貌,使美丽。选“化装”。(2)相同点:都包含“大家的期望”的意思。不同点:前者中“不孚”,意思是不能使人信服,“不孚众望”即不能使大家信服;后者中“不负”,意思是不辜负,“不负众望”即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选“不负众望”。(3)相同点:都指很少,一点都没有。不同点:“名”,占有,“一文不名”即一个钱都没有。“值”,价值,“一文不值”即一文钱都不值。选“一文不值”。题点一-80-题点二三、关联词语的选用作为现代汉语虚词的一部分,关联词语既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也在语句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联词语的使用,要注意如下问题。1.明确关系句子中间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明或强化相互关系,使用时应先辨明关系,再选择准确的关联词语,否则就会导致关系错乱。题点一-81-题点二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

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

你还不引人注目。而

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

A.虽然甚至因为如果B.虽然或者除非只有C.即使或者除非只有D.即使甚至因为如果D题点一-82-题点二

解析:“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语境中“他们从你身边走过”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一定是事实,所以,第一处应选“即使”。“甚至”表递进,“或者”表选择;语境中“也”字表示递进,因此,与之呼应的词语应是“甚至”。题点一-83-题点二2.注意搭配在使用关联词语时需要注意相互搭配。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常用的成套关联词语,如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既……又(也)……”。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题点一-84-题点二例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前全国安全工作形势严峻,出现了种种问题,

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有些政府官员安全责任意识不强。

,要想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通过进一步深化安全改革,才能实现。

A.既然那么所以只有B.固然但是因此只有C.即使然而所以只要D.如果那么因此只要B

解析:“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与“但是”搭配。“所以”后一般不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因此”后可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现代汉语中多与“才”或“方”呼应。“只要”与“才”成套搭配。题点一-85-题点二3.不要滥用使用关联词语是为了强调语句之间的关系,如果语句间关系明确,能不用则不用;如果没有关联词语,语句间的关系不明确,那么,就要使用关联词语,但使用时,务必精简,务必注意位置。一般情况下,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置在主语之后;如果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就应该把关联词语放置在分句之前。题点一-86-题点二例3(2016·全国Ⅱ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

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

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

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

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

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

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D题点一-87-题点二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语的搭配。第①处是表示后面情况发生的条件;第②处是结果,无须关联词语;第③处表示更进一步,应填写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第④处,紧承上文说还会出现许多后果;第⑤处和第⑥处构成转折关系。据此可断定答案为D项。题点一-88-题点二即学即练1.在下面一段话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

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

的一天。我是无比

的人,今天的时光是额外的奖赏。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旅途跋涉?如果是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老天的安排是否

?今天是不是我超越他人的机会?

A.赦免无与伦比幸运别具匠心B.饶恕无与伦比幸福别有用心C.赦免举世无双幸福别具匠心D.饶恕举世无双幸运别有用心A题点一-89-题点二解析:“赦免”,以国家命令的方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饶恕”,免予责罚。“赦免”的语义程度更深,第一处用“赦免”更符合语境。“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褒义)。“举世无双”,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比喻极为稀有、罕见。根据语境,第二处应用“无与伦比”。“幸运”,运气好;“幸福”,称心如意。从下文“额外的奖赏”可知,第三处用“幸运”。“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别有用心”,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含贬义。根据语境,第四处应用“别具匠心”。题点一-90-题点二2.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金圣叹,中国颇负

的文学批评家,才气纵横,性情狂傲。他选录初唐到五代的七言律诗近六百首进行

点评,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模式,或

,或借题发挥。《清代七百名人传·金人瑞传》说他:“纵横批评,明快如火,

,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

A.胜名仔细醍醐灌顶笔走龙蛇B.胜名仔细鞭辟入里笔走龙蛇C.盛名细致鞭辟入里妙笔生花D.盛名细致醍醐灌顶妙笔生花C题点一-91-题点二解析:“胜名”,指有非常好的名声,人人皆知。“盛名”,很大的名望。语境是说金圣叹作为文学批评家在中国古代的名声很大。因此第一处选用“盛名”。“仔细”一般侧重态度,意思是“细心”;“细致”一般侧重工作的具体情况,意思是“精细周密”。因此第二处选用“细致”。“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语境是说金圣叹对所选的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模式分析透彻。因此第三处选用“鞭辟入里”。“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笔法或文笔。语境是赞叹金圣叹的文笔很厉害。因此第四处选用“妙笔生花”。题点一-92-题点二3.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生态问题,人类终于有所

。人们开始认识到:科技越发达,越要重视培养高情商,越要重视

,越要大力提倡人文精神……这些理念与中国传统科学精神有着高度的内在

,尤其与道家自然主义的科学精神

A.领悟人生观吻合并驾齐驱B.觉悟人性化契合并行不悖C.觉悟人生观契合并驾齐驱D.领悟人性化吻合并行不悖B题点一-93-题点二解析:“领悟”,体会,解悟,多用于对文章、话语等的理解。“觉悟”,醒悟明白,多指人由迷惑而清醒或思想认识提高。语境说的是人类认识到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了。因此第一处选用“觉悟”。“人生观”使用范围大,而“人性化”范围小,能与“高情商”“人文精神”照应。因此第二处选用“人性化”。“契合”,投合,意气相投,符合。“吻合”,完全符合,与句中“高度”重复。因此第三处选用“契合”。“并行不悖”,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地位相当。语境说的是理念与中国传统科学精神不违背。因此第四处选用“并行不悖”。题点一-94-题点二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培养坚强的性格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

懂得很多好道理,

未必真有用处,

正像温室里的花卉似的,是经不起日晒雨淋的。

A.如果那么无论都就B.如果那么即使也因为C.因为所以无论都因为D.因为所以即使也就B解析:此句为一假设复句,故可排除C、D两项;“懂得很多好道理”与前面是让步假设关系,用“即使”,故可排除A项。-95-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二

成语使用辨误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意义相对固定,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的。要准确、快速地解答成语题,一方面要注意多积累,正确理解成语;另一方面要掌握高考成语题的常见命题设误角度,掌握辨析技巧。高考成语题一般从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谦敬错位、重复累赘、搭配不当等角度设置错误项。备考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角度一:弄清语境,切忌望文生义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词组,有其整体意义。理解成语时要注意其意义的整体性,不要将组成成语的每个语素简单相加,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96-题点一题点二例1下面都是近年高考试题中错用成语的句子,请指出它们错在哪里。-97-题点一题点二答案:

①“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摇旗和击鼓是古代进军的号令)。此处属望文生义。②“守正不阿”,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成语中的“正”是“公正”的意思,不是语境中的“该领域”之意。此处属望文生义。③“并行不悖”,指同时实行,互不冲突。这里属于望文生义。比喻两本书水平相当,不分高下,可用“并驾齐驱”。④“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这里属望文生义。-98-题点一题点二角度二:看清对象,切忌张冠李戴

成语的适用对象有人和物之别。用于人方面的成语,还有主客、男女、尊卑、长幼之分。如果不了解成语的适用对象,就容易张冠李戴。-99-题点一题点二例2下面都是近年高考试题中错用成语的句子,请指出它们错在哪里。-100-题点一题点二答案:

①“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用在“对未来”错误。②“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适用对象错误,不能用来形容大自然的山水。③“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斯文。适用对象错误。④“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适用对象错误。-101-题点一题点二角度三:辨明色彩,切忌褒贬不分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同一个成语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102-题点一题点二例3下面都是近年高考试题中错用成语的句子,请指出它们错在哪里。-103-题点一题点二答案:

①“倾巢而出”,出动全部力量,多用于贬义语境。②“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贬义词。③“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词。④“上下其手”,指玩弄手法,暗中作弊。贬义词。-104-题点一题点二角度四:看准称呼,切忌谦敬错位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只能用于自己;敬辞是表示恭敬的言辞,只能用于对方。一些成语在用法上有谦敬之分,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105-题点一题点二例4下面都是错用成语的句子,看看它们错在哪里。

-106-题点一题点二答案:

①“一得之愚”是谦辞,指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见解。而此句中是说“老专家的看法”,谦敬失当。②“洗耳恭听”,指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只能用于自己,不能让对方“洗耳恭听”。③“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的问题。-107-题点一题点二角度五:看清前后,切忌矛盾重复成语若使用得当可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若不注意成语和句子中语义的比较对照,就容易造成语义重复。如“我们学校有许多莘莘学子”,“莘莘”含有众多的意思,与“许多”重复;如“他有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中“隐”就是苦衷的意思,“苦衷”与“隐”重复;如“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也可以闪光”,“芸芸众生”原指世间一切生灵,后指平凡普通的人,句中“普通”与之重复。还有些成语有固定的意思,如果不明白,极容易造成前后矛盾。-108-题点一题点二例5下面都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错用成语的句子,看看它们错在哪里。-109-题点一题点二答案:

①“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该成语与句意矛盾。②“平分秋色”,指的是“双方”,此处是“几家”。③“分庭抗礼”,指双方平起平坐。这里是“五六家”。④“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与“萌芽状态”矛盾。-110-题点一题点二角度六:辨形悟神,切忌形近误用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似,意思接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如“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一文不名——一文不值”“不负众望——不孚众望”等。对这些易混成语,一要辨其“形”,看“异”在哪;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111-题点一题点二例6下面都是错用成语的句子,看看它们错在哪里。

-112-题点一题点二答案:

①“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这里用错语境,应用“不温不火”。“不温不火”,指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可以形容人的性情温和,也可以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②“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形容“审美感受”应用“耳目一新”。③“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应用“目不交睫”。④“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和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应用“耸人听闻”。-113-题点一题点二角度七:体察词义,切忌轻重不分有些成语词义程度较轻,有些成语词义程度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恰当使用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114-题点一题点二例7下面都是错用成语的句子,看看它们错在哪里。

-115-题点一题点二答案:

①“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用在句中轻重失当。②“哀鸿遍野”,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句中大词小用。③“以身作则”,指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此词表意程度轻。联系上下句看,“不怕牺牲”“极大的鼓舞作用”,这些内容构成的语境宜用表意程度重的词语,可用“身先士卒”。-116-题点一题点二角度八:洞察多义,切忌盲目排除有些成语含义不是单一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有的甚至感情色彩相反。对这类成语,要全面把握其多种含义及其不同的使用语境,切忌盲目排除。-117-题点一题点二例8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18-题点一题点二答案:

①“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句中用于人是正确的。②“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句中形容景色是正确的。③“灯红酒绿”常被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句中采用第二个义项,使用正确。④“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句中采用第二个义项,使用正确。-119-题点一题点二即学即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D-120-题点一题点二解析:①“叠床架屋”指语言重复累赘。②“与虎谋皮”比喻跟所谋求对象有利害冲突,一定不能成功。此处与语境不合。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上层和高位的人喜欢什么或有什么爱好,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喜欢、爱好得更强烈。④“冬温夏清”指子女对父母孝顺。此处望文生义。⑤“风流云散”指像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消失,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⑥“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此处望文生义。-121-题点一题点二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122-题点一题点二-123-题点一题点二解析:①“巧立名目”,变着法儿地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此处贬词褒用。②“垂涎三尺”,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③“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