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_第1页
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_第2页
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_第3页
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_第4页
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张频芳

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课堂文化才能彻底改变和决定课堂的常态。那么,我们应追求怎样的课堂文化?笔者认为,应追求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取向;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文化。让课堂回归人的常态生活,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天性的尊重和关注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一、为什么要关注课堂文化?

谈课堂文化,首先要理解文化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文化就是集中体现一个价值取向———你要什么?你追求的是什么?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近些年小学课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理念到方法,从概念到模式。但真正理想的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我们长久期待的课堂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仍然迟迟不能被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然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销蚀、磨灭?课外活动、观摩课可以搞得很民主、很活泼、很自主,但一旦到了常态课堂,却又会变得异常沉闷、学生负担很重。究其原因,传统的质量观与由此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占着主导地位。频繁的检查、机械地应对,让校长忙于事务,很难静心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现行的高考体制、被误读的质量监测功能,阻碍了新的课堂文化的形成。教育所追求的理念与价值并没有在课堂真正体现。

二、我们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文化?

(一)追求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观

一所学校的教学,以什么为重,什么为轻,什么为主,什么为次的价值选择,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走向。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更注重培养为分数而学习的人。这种功利,给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关带来偏执,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应试的模式。考什么,教什么,题海战术,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摧残着孩子们稚嫩的身体和幼小的心灵。我们的课堂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是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要让课堂回归人的常态生活,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天性的尊重,关注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1.坚持“有教无类”,真心接纳每一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受尊重的权利。教师不能因贫富、出生贵贱、性别、身体残缺、智力有障碍等在课堂上歧视任何一个儿童。我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女聚集的学校,现有学生507名,其中农民工子女占全校人数的98%。这些农民工子女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家庭”,由于居住环境特殊、无人教管、流动无常,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摸清学情,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走进学生家庭,关爱每个孩子”的家访活动。一次次的家访,让老师们切身感受到进城农民工子女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恶劣,感受到进城农民工家长的艰辛与无奈。爱的责任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些孩子,自卑、胆怯的内心渴望被尊重,渴望被关爱,渴望融入城市,象城里孩子一样快乐生活。为每个孩子提供均衡优质的教育是每个校长、每个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为此,我们提出“感悟爱心,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不选择孩子,让孩子和家长来选择我们”。刘梦婷同学,右手残疾,其他学校不愿接受,其母亲找到我们学校,我们敞开大门,真心接纳。对此事人民日报也刊发了“让流动花朵享受政策甜果”的报道。魏晶,一个心理上有自闭倾向的孩子,老师与她说话她从不回答,有一次打预防针她竟然吓得钻到桌子下面去。经过老师三年来的精心呵护,现在可以看到老师就主动问好,音乐课上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一年级的王童秋,福利院送来的有智障的孩子,如今也能跟随班级体在大课间快乐地活动。对农民工子女这样的弱势群体,我们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话语,一个细微的抚摸,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而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我们说,教育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腔真爱,一份宽容,都可欣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可喜的变化。

2.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孩子会一天天地发生变化,我们的教育也会一天一天获得成功。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和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对矛盾,我们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提高质量。一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由于农民工子女流动性较大,存在知识缺失严重的现实,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加强摸底,了解学习状况,分层制定培养目标,加强教学的跟踪指导及质量监测。二是尊重差异,教学多元。由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成同一个班级,多元文化在同一个班级中交流与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尊重不同的文化,倡导多元化的课堂。三是分层辅导,逐步提高。根据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如爱心作业的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再如爱心辅导的课分层辅导,让每个孩子在原来学习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坚持“人尽其才”,助每一个孩子圆梦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孩子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优于其他孩子的特殊才能,注意精心保护,正确引导,善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孩子个性发展,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上,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并精心保护,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圆孩子心中小小的梦想。我们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鼓励他们敢于冒尖。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参加学校合唱、腰鼓、舞蹈、美术、趣味数学、劳技、十字锈、科学、武术、健身操等多个活动组进行专项练习,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许多孩子经过努力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邹超同学喜欢动手制作,勤于钻研探索,获武汉市建筑航模二等奖;李浩同学喜欢数学,勤学好问,获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二等奖;罗晶同学刻苦耐劳,勇于挑战,获湖北省少儿羽毛球赛单打第四名;鲁佳同学勤于思考,喜爱围棋,获全国女子国少队围棋精英第一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创造的希望。

4.坚持“习惯养成”,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人”

课堂教学基础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针对农民工子女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开设了“爱伴我成长”的学生行规养成的校本课程,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身边的小事。根据江汉区“本色德育”的要求,我们结合本校学生在生活、学习、礼仪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现状,特将德育训练主题分为生活篇、学习篇、礼仪篇和爱心篇。我们以最基本的行为习惯要求、最基础的学习习惯培养、最起码的礼仪常识熏陶,以及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渗透教育等等,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希望通过校本课程,不断提升学生在生活、学习、礼仪等方面的修养。低年段以儿歌童谣、中段以名人故事、高段以古文经典为主要形式,通过诵读,一方面用文化育人,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另外,我们还将在全校内搜集大量学生自己或者身边的育人故事,并将这些故事编入校本教材中,让身边的榜样来育人。

(二)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教育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在小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坚持三个回归:从关注教师的“教”回归到关注学生的“学”;从学生被动的“学”回归到主动的“学”;从以“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回归到以“合作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起来、快乐起来、幸福起来。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个孩子个体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让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提升课堂效率,将常规课堂教学扎实推进,努力践行“轻负高效”的课堂。

1.构建“多向尝试”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文化需要一定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去承载。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为中心,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流程的。十五期间,我校以“十五”课题《小学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以科研为平台,在构建创造教学模式时,从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流程,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提出创造性教学一般的通用性流程:问题情境———多向尝试———分享启发———评价小结。结合课题一般模式的研究,我们又构建了“主体—创新”语文课程创造性教学模式;“主动探究,合作发展”数学课程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发现———思辨”思想品德课程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情境———互动”英语课程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情境———体验——探究”美术课程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五年来开展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使我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提升,呈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也使得我校教师在创造教育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得到提升,课题组10名教师成长为区优青、区学科带头人。该课题研究成果获武汉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论文第22届学术成果一等奖。

2.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班化教学中,我们尝试并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个班级有固定的小组,每组有小组长,分工明确,职责明晰。每个组的小组长,负责组织学习、纪律、卫生及组员的活动及评价。如我校冯英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语文课“太阳的话”,对于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安排了3次小组活动落实教学内容。如小组活动1:自学生字。小组活动2:讨论:窗子、林间的芳香、金黄的花束这三个词语,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小组活动3:以小组为单位读第一小节,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小组活动4:讨论:对“阳”和“门”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次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再是以前的老师一言堂。在小组活动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教师安排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受益。

3.先学后教,推行“导学卡”

在中年级及高年级的小班教学中,我们推行“导学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课前预习卡,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通过自评,他评,教师检查反馈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课中指南卡一,课中指南卡二,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抛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后练习反馈卡,设计不同层次练习,基本题,发展题,拓展题,根据学生不同学情,自主选择,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发展学生能力。以王媛老师执教的《赠刘景文》一课为例,她是通过“翻翻书”的形式,将导学卡融合到课前、课中、课后,来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古诗的学习。如学前链接卡———预习反馈单,通过对认读生字、读通古诗、掌握节奏、理解诗意四个层面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中指南卡:教师设计了两个学中指南卡,一个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一个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品读古诗。课后分层练习卡: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基础题、发展题和提高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完成其中的练习。评价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把家长评和老师评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这一节课所达到的学习目标。

(三)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打造课堂文化,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核心是转变师生关系。为了实现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我们努力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

1.营造教室文化

课桌文化:首先改变教室中课桌椅的摆法,以小组为单位环形摆放。通过变换座位的排列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心向,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交流。如一年级的小班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地从幼儿园生活融入到小学生活,我校一年级教师依旧延续了幼儿园分小组坐的形式。由刚开始的正方形的六个组到现在的长方形四个组,每个组都有一个大组长,其它的同学也各有自己的任务,如领读员、清洁组长、行规组长。在课堂上由于有了小组的形式,学生的集体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天上课时的红旗评比,无论你上课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只要你有进步就能为你的小组赢得红旗。这样一来,上课的氛围十分活跃,人人都争抢着回答问题。

墙面文化:使墙壁生动起来,更具人文特色,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利用教室的四面墙壁和走廊墙壁空间,让墙壁说话:如张贴《班级公约》《每天进步一点点》等引导学生争做文明人。教室的墙壁上挂上格言、名句、古诗,让孩子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对一年级新生在教室墙壁上贴出《上学歌》《早读歌》等行为规范的儿歌。特别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红花评比,学生们特别喜欢也特别在意。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养成看图书、喜读书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拿出来与同学分享,给予学生大胆展示自我的空间。每个教室的墙裙,都贴满学生的作品,写字、算术、绘画、手工制作、剪纸等,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自豪感。每个教室星星排行榜记录着孩子们每天成长的足迹,每个教室的心灵之约有孩子的小秘密及梦想。

2.营造教学文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更主要是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合作,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多的情感,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倡导做有爱心的教师。我们的课堂要求教师①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把爱抚、微笑、激励带进课堂;②多给学生以关心和赞美,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③尊重、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