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药剂学概述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品及其剂型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说明药品剂型原因,机体生物原因和药品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科学。剂型原因(出小题,判断之类)药品一些化学性质药品一些物理原因药品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品配伍及相互作用生物原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纪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遗传原因药品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品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品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品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作用,结构发生转变过程。排泄(Excretion):药品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过程。转运(transport):药品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品被去除,合称为消除。5、怎样应用药品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不好溶解度筛选适宜盐慢筛选不一样晶型溶出速率改进化合物结构好快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不好无影响透过性P-糖蛋白底物增加脂溶性好相互作用不稳定改进化合物结构胃中稳定性以处方保护药品稳定代谢稳定性不稳定肠代谢研究代谢药品代谢稳定生物利用度好以自己了解把图用文字方式描述出来6、片剂口服后体内过程有哪些?答:片剂口服后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品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第二章口服药品吸收1、生物膜结构:三个模型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晶格镶嵌模型细胞膜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许糖类③、蛋白质生物膜性质膜流动性膜结构不对称性膜结构半透性2、膜转运路径:细胞通道转运:药品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过程。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微孔进入体循环过程。3、药品经过生物膜几个转运机制及特点(一)、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被动转运:是指药品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过程。单纯扩散(passivediffusion)被动转运膜孔扩散(memberaneporetransport)①.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品可溶于脂质而经过生物膜。(1)药品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溶解愈大,就愈轻易扩散。特点(2)大多数药品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单纯扩散速度公式:R=PA(c-c0)/h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若(c-c0)≈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R=PAc/h=Kc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②、膜孔扩散(1)定义: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水溶性或极性药品,可经过细胞膜亲水膜孔扩散。(2)特点:1)膜孔扩散药品:水、乙醇、尿素等。2)借助膜两侧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③、被动转运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品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transport)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载体蛋白作用,使药品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过程。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1)定义: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药品也能够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2)特点:1)促进扩散药品: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品。2)吸收位置: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细胞膜中。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比较单纯扩散(属于被动运输)促进扩散(属于媒介转运)脂溶性药品非脂溶性不需要载体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顺浓度梯度转运速度慢速度快③.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属于媒介转运(1).定义:主动转运是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作用,药品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又称逆流转运。(2).主动转运药品:离子(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离子型(3)部位:药品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4).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需要消耗机体能量(3)需要载体参加(4)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关于(5)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6)受代谢抑制剂影响(7)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三)、膜动转运(membranemobiletransport)膜动转运:是指经过细胞膜主动变形将药品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转运过程。分类胞饮(pinocytosis):溶解物、液体膜动转运吞噬(phagocytosis):大分子、颗粒状物膜动转运药品:(1)入胞: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和重金属等,对通常药品吸收意义不大。(2)出胞: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膜转运特点:(1)不需要载体;(2)需要能量;(3)有部位特异性4、pH-分配假说pH-分配假说:药品吸收取决于药品在胃肠道中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弱酸性药品:pKa-pH=lg(Cu/Ci)弱碱性药品:pKa-pH=lg(Ci/Cu)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品浓度。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品浓度之比是药品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函数当酸性药品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品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品浓度Cu占有较大百分比。当碱性药品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品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品浓度Ci所占百分比较高胃肠道结构与功效①、小肠是吸收药品主要部位,也是药品主动转运吸收特殊部位。小肠中各种吸收机制均存在。②、一些弱酸性药品能在胃内吸收,尤其当给予溶液剂型时。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③、大部分运行至结肠药品往往是缓释剂型、肠溶制剂或者高部位肠道中溶解不完全残留部分。直肠近肛门端是直肠给药剂型如栓剂和其它直肠给药剂型良好吸收部位。大肠中药品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作用。胃十二指肠★胃肠道结构小肠空肠回肠盲肠大肠结肠直肠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生理原因对口服药品吸收影响答:①、消化系统原因:酸性对药品吸收影响、胃肠液成份影响、食物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影响。②、循环系统原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③、疾病原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效不足、胃切除④药品转运糖蛋白7、影响药品吸收物理化学原因答:①、解离度和脂溶性;②、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③、稳定性8、剂型原因对药品吸收影响答:①、剂型;②、处方(辅料、药品间及药品与辅料间相互作用);③、制备工艺9、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怎样提升各类型药品生物利用度F?答:水溶性低者溶解性好渗透性差,脂溶性低者渗透性好而溶解度差。1.Ⅰ型药品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品吸收通常很好,改进溶解度对药品吸收影响不大。2.Ⅱ型药品溶解度较低,溶出是吸收限速过程,假如药品体内与体外溶出基本相同,且给药剂量较小 时,可经过增加溶解度来改进药品吸收;若给药剂量很大,存在体液量不足而溶出较慢问题,仅可经过 降低药品粒径伎俩来达成促进吸收目标。3.Ⅲ型药品有较低渗透性,则生物膜是吸收屏障,药品跨膜转运是药品吸收限速过程,可经过改 善药品脂溶性来增加药品吸收,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4.Ⅳ型药品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品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品透膜吸收主要原因,药品 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HLB)改变可改变药品吸收特征,主动转运和P-gp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 素之一。10、简述促进药品吸收方法答:1、增加药品溶解度:(1)制成盐类,弱酸性药品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品制成强酸盐(2)制成无定型药品(3)加入表面活性剂OCDDS主要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2、增加药品表面积11、设计缓控释系统应考虑原因?答:(1)药品油水分配系数HLB(2)药品稳定性(3)药品体内吸收特征(4)昼夜节律(5)药品运行状态12、口服结肠迟释剂几个类型及设计依据?答: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设计依据——①、结肠液pH值最高(6.5-7.5或更高)②、胃排空1-4h,小肠转运3-5h,口服后抵达结肠约在5h左右③、结肠中含有丰富菌群④、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第三章非口服药品吸收1、各种注射给药路径特点?答:①.静脉注射:注射容量通常小于50mL;药品直接进入血循环,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不存在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F=100%;存在“肺首过效应”。②、肌内注射:注射容量2—5mL;有吸收过程,药品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存在“肺首过效应”。③、皮下与皮内注射:吸收速度:大腿皮下﹥上臂﹥腹部。皮内注射通常作皮肤诊疗与过敏试验。④、其余部位注射: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鞘内注射影响肌肉注射给药吸收原因?答:(一)生理原因:吸收速度: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药品理化性质、剂型原因影响口腔黏膜吸收原因?答:(一)生理原因(二)、剂型原因药品经皮转运路径?答:药品渗透经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路径:(1)表皮路径(主要路径)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2)皮肤隶属器路径(非主要)经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渗透速度比表皮路径快。(离子型及水溶性大分子药品)药品扩散经过角质层路径(1)经过细胞间隙扩散(主要)角质层细胞间隙是类脂分子形成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性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隙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2)经过细胞膜扩散致密交联蛋白网状结构和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规整排列结构均不利于药品扩散影响药品经皮渗透原因?答:(一)生理原因(二)剂型原因(三)透皮吸收促进剂(四)离子导入技术应用药品鼻黏膜吸收路径答:吸收路径(1)经细胞脂质通道(脂溶性药品)——主要路径(2)细胞间水性孔道(亲水性或离子型药品)影响鼻腔吸收原因答:(一)生理原因(二)剂型原因:药品脂溶性和解离度、药品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子大小、吸收促进剂与多肽类药品吸 收影响直肠药品吸收原因答:(一)生理原因剂型原因①、药品脂溶性与解离度②、药品溶解度与粒度③、基质影响(三)吸收促进剂药品经眼吸收路径答:经角膜渗透、药品经结膜吸收。影响药品眼部吸收原因答、(一)角膜通透性角膜前影响原因:眼用制剂角膜前流失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主要原因。(三)渗透促进剂影响:EDTA,牛磺胆酸,癸酸,皂甙(四)给药方法影响例举能够防止肝首过效应主要路径答:①、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所以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所以亦不存在首过效应。②、口腔黏膜吸收:口腔粘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首过效应。通常可制成口腔粘膜贴片。③、经皮吸收:药品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药品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经过角质层抵达活性表皮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活性表皮,继续扩散抵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④、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品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⑤、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毛细血管和极小转运距离,所以肺部给药吸收快速,而且吸收后药品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影响。⑥、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品避开肝首过作用,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4cm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品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药品分布决定药品被组织摄取和积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影响药品被组织摄取和积蓄主要原因是组织器官血液灌流速度和药品与组织器官亲和力。而药品与组织器官亲和力主要和药品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关于。通常血流丰富组织蛇舞药品速度快。表观分布容积意义V答:①Vd值它代表药品透膜转运和分布到体内各部位特征。是由药品理化性质决定常数。②Vd=D/C反应药品剂量与血药浓度关系,利用此公式,若测得血药浓度,乘以其表观分布容积,即可求得药品在体内总量。对指导临床用药具备主要意义。3、药品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品消除有何影响?答:当药品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真实分布容积<36L;而当药品主要与血管外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真实分布容积>36L。蛋白结合率高药品,通常体内消除较慢。4、讨论药品蛋白结合率临床意义答:药品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品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作用。若药品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品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响。因为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品浓度关于,所以血中游离药品浓度改变是影响药效主要原因。5、为何弱碱药品比弱酸性药品易透过血脑屏障?答: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品主要以解离性存在,而弱碱性药品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通常来说,弱碱性药品轻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9.09%,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min-1和0.078min-16、提升药品脑内分布方法答:①、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品入脑②、对药品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③、使用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乳酸、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高分子材料,将药品装载制成纳米粒,可提升药品脑内分布④、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特异性载体⑤、经过鼻腔路径给药,能够使药品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组织7、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原因有哪些答:(1)细胞与微粒之间相互作用,包含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2)微粒本身理化性质,包含粒径、电荷、表面性质影响(3)微粒生物降解(4)机体病理生理情况第五章药品代谢1、首过效应:药品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品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原型药品量降低现象。2、药品代谢对药理作用影响?降低升高产生毒性3、肝提取率:式中CA和CV分别代表进出肝脏血中药品浓度。ER是指药品经过肝脏从门脉血去除分数。4、药品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它们作用。答:代谢酶常分为微粒体系酶和非微粒体系酶二大类(1)微粒体药品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或其余细胞(如小肠粘膜、肾、肾肾上腺皮质细胞等)内质网亲脂性膜上。其中最主要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效氧化酶系统或称为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品体内代谢主要路径。(2)非微粒体酶系:非微粒体酶在肝内和血浆、胎盘、肾、肠粘膜及其余组织中都有存在,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其余缩合,以及一些氧化、还原及水解(除酰胺键外)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通常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药品都有这组酶系代谢。5、影响药品代谢原因。答:①、给药路径对药品代谢影响②、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品代谢影响③、药品光学异构特征对药品代谢影响④、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品代谢影响⑤、生理原因对药品代谢影响6、试从干预药品代谢过程角度出发,举例说明高效药品制剂设计原理。答:依照药酶抑制剂性质,可设计利用一个药品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降低或延缓另一个药品代谢,达成提升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目标。以左旋多巴为例,为了降低脱羧酶脱羧作用,设计将脱羧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同时应用,组成复方片剂。如采取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和盐酸羟苄丝肼。它们可抑制小肠、肝、肾中脱羧酶活性,故能抑制左旋多巴脱羧作用。且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这两种脱羧酶抑制剂既能抑制外周左旋多巴代谢,增加进入中枢左旋多巴量,又能使摄入脑内左旋多巴顺利转换成多巴胺,进而发挥药理作用,大大降低了左旋多巴给药剂量。第六章药品排泄1、药品肾排泄三种机制答: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2、影响肾小球滤过原因答:通透性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极薄,其上分布着很多直径约为6~10nm小孔,通透性较高。②.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血浆中水和小分子物质均被滤入肾小囊③.只有未结合药品才能够从肾小球滤过滤过压①.滤过压与肾血流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静压力亲密相关。②.肾小球滤过是一个加压滤过。③.肾小球过滤主要动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中静水压。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①.直接测定GFR(困难)②.由去除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3、影响肾小球滤过原因答:以菊粉去除率为指标,能够推测其余各种物质经过肾单位改变。若某一物质只有肾小球滤过,且全部滤过物质均随尿排泄,则肾去除率等于菊粉去除率。若某一物质肾去除率低于菊粉去除率,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过滤后有一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若肾去除率高于菊粉去除率,则表示出肾小球滤过外,还有一部分经过肾小管分泌排泄。4、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原因答:①、药品脂溶性:脂溶性大非解离型药品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②、尿pH值和药品pKa:对于弱酸来说,pH升高将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降低,肾去除率增加。对于强碱性药品,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去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③、尿量:当尿量增加时,药品在尿液中浓度下降,重吸收降低;尿量降低时,药品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5、肾小管主动分泌特征答:需载体参加需要能量,可受ATP酶抑制剂二硝基酚抑制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转运存在竞争抑制作用有饱和现象血浆蛋白结合率通常不影响肾小管分泌速度6、肾去除率意义答:推测药品排泄机制肾去除率等于fu*GFR,只有肾小球滤过,全部滤过物质均由尿排泄。肾去除率低于fu*GFR,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滤过后一定有肾小管重吸收,可能同时伴有分泌,但一定小于重吸收。肾去除率高于fu*GFR,表示除由肾小球滤过外,必定存在肾小管分泌排泄,可能同时存在重吸收,但必定小于分泌。7、肝肠循环及对药品作用影响答:肠肝循环是指由胆汁排泄到小肠中药品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又被重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现象。有肠肝循环药品在体内贮留时间长,一些药品血药浓度形成双吸收峰。下面五题是生物药剂学老师最终一节可幻灯片上面药品肾排泄机制有哪些?哪些路径可有载体参加?头孢拉定完全以原型从尿中排泄,研究表明,同时给丙磺舒会使血清头孢拉定浓度上升。头孢拉定与丙磺舒相互作用可能机制是什么?试述鼻粘膜给药特点。哪些药品适合于鼻粘膜给药?试举例说明药品经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系统分布各自特点。试述影响药品代谢主要原因,以及药品代谢与药理效应关系第十五章药品动力学研究进展群体药品动力学:(PPK,简称群体药动学),即药品动力学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品动力学基本原理和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药品体内过程群体规律药品动力学分支学科。群体:是指依照研究目标所确定研究对象全体。生理药品动力学模型:一个在药品体内过程、机体解剖学特征、生理生化参数三者之间建立一定数学关系模型。在确定计量和效应关系后,可依照药品动力学模型,研究经时过程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时辰药品动力学:是研究药品及其代谢物在体内过程中节律性改变以及规律和机制科学,是介于时辰生物学和药品动力学之间一个新分支学科。第二章单项选择以下成份不是细胞膜组成成份是A、脂肪B、蛋白质C、磷脂D、糖类2、以下属于生理原因是A、物理化学性质B、药品剂型及给药方法C、制剂处方及工艺D、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3、药品主要吸收部位是A、胃B、小肠C、大肠D、均是4、各类食物中,()胃排空速率最快A、糖B、蛋白质C、脂肪D、均一样5、依照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品pKa-Ph=A、lg(Ci/Cu)B、lg(Ci*Cu)C、lg(Ci-Cu)D、lg(Ci+Cu)6、以下()可影响药品溶出速率A、粒子大小B、多晶型C、溶剂化物D、均是7、胞饮作用特点A、有部位特异性B、无需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E、无部位特异性8、以下叙述错误是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品在体内吸收、分布与排泄机制及过程科学B、大多数药品经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须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过程D、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参加E、细胞膜能够主动变形而将一些物质摄入细胞内,称为胞饮9、以下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特征A、不消耗能量B、有部位特异性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D、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10、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特征A、消耗能量B、可与结构类似物质发生竞争现象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11、以下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特征A、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12、关于胃肠道吸收以下哪些叙述是错误A、脂肪性食物能增加难溶药品吸收B、一些经过主动转运吸收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一些情况下,弱碱性食物在胃中轻易吸收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品吸收增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品轻易经过细胞膜13、影响药品胃肠道吸收剂型原因不包含A、药品在胃肠道中稳定性B、离子大小C、多晶型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14、影响药品胃肠道吸收生理原因不包含A、胃肠液成份和性质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D、药品在胃肠道中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15、通常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品吸收速率大致次序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胶囊剂>散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16、对于同一药品,吸收最快是A、片剂B、软膏剂C、溶液剂D、混悬剂17、药品溶出速率可用以下哪项表示A、Noyes-Whitney方程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Ficks定律D、Higuchi方程18、以下属于剂型原因是A、药品剂型及给药方法B、制剂处方及工艺C、A、B均是D、A、B均不是19、可作为多肽类药品口服吸收部位是A、十二指肠B、盲肠C、结肠D、直肠20、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品在()吸收速度A、胃B、小肠C、大肠D、均不是21、弱碱性药品奎宁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性和未解离型比为A、25/1B、1/25C、1D、无法计算22、多晶型中以()有利于制剂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A、稳定性B、亚稳定性C、不稳定型D、A、B、C均不是23、以下属于生理原因是A、种族差异B、性别差异C、遗传原因差异D、均是24、药品主动转运吸收特异性部位是A、小肠B、盲肠C、结肠D、直肠25、消化道分泌pH通常能影响药品()吸收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26、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药品立刻被吸收,即为()状态A、漏槽B、动态平衡C、均是D、均不是27、消化液中()能增加难溶性药品溶解度,从而影响药品吸收A、胆盐B、酶类C、粘蛋白D、糖28、漏槽条件下,药品溶出方程为A、dC/dt=kSCsB、dC/dt=kS/CsC、dC/dt=k/SCsD、dC/dt=kCs29、膜孔转运有利于()药品吸收A、脂溶性大分子B、水溶性小分子C、水溶性大分子D、带正电荷蛋白质E、带负电荷蛋白质30、在溶媒化合物中,药品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次序为A、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C、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水合物D、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31、淋巴系统对()吸收起着主要作用A、脂溶性大分子B、水溶性药品C、大分子药品D、小分子药品32、弱酸性药品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关系是A、随pH增加而增加B、随pH降低而增加C、与pH无关D、视详细情况而定33、pH-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A、FicksB、Noyes-WhitneyC、Henderson-HasselbalchD、Stocks34、某有机酸类药品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A、该药在肠道中非解离性百分比大B、该药脂溶性增加C、肠蠕动快D、小肠有效面积大E、该药在胃中不稳定35、用降低药品粒度方法来改进吸收,仅在()情况下有意义A、吸收过程机制为主动转运B、溶出是吸收限速过程C、药品在碱性介质中较难溶解D、药品对组织刺激性较大E、药品在胃肠道内稳定性差36、假如药品溶出剂型比固定剂型好,则A、固定剂型不崩解B、说明溶液剂型是唯一实用口服剂型C、药品口服只受到溶出速度限制D、说明固定剂型没配置好E、以上均不是37、38、关于核黄素服用方法正确是A、核黄素是被动吸收,吸收部位是在胃部,应空腹服用B、核黄素是主动转运,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故应空腹服用,冰饮大量水以利于完全吸收C、核黄素是主动转运,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宜饭后服用,使药品迟缓经过吸收部位而吸收完全D、核黄素是被动吸收,服用不拘形式E、核黄素是被动吸收,吸收部位是在小肠上部,应空腹服用39、药品理化性质毒药品在胃肠道吸收影响显著,以下叙述中错误是A、药品溶出快有利于吸收B、具备多晶型药品,通常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C、药品具备一定脂溶性,有利于吸收,但脂溶性不可过大D、酸性药品在胃酸条件下有利于吸收,碱性药品在小肠碱性条件下有利于药品吸收E、大分子药品可经过上皮细胞含水膜孔转运吸收40、以下各种原因中除()外,均能加紧胃排空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胃大部切除C、胃内容物粘度降低D、阿司匹林E、普萘洛尔41、红霉素生物有效性可因以下那种原因而显著增加A、缓释片B、肠溶衣C、薄膜包衣片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E、增加颗粒大小42、以下关于药品在胃肠道吸收描述中哪个是错误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大肠和小肠,而小肠是药品吸收最主要部位B、胃肠道pH值从胃到大肠逐步上升,通常是:胃pH1-3(空腹偏低,约为1.2-1.8,进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肠pH5-6,空肠pH6-7,大肠pH7-8C、pH影响被动扩散吸收D、主动转运极少受pH影响E、弱碱性药品如麻黄碱、苯丙胺在十二指肠一下吸收较差43、依照药品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III型药品A、高溶解度、低通透性B、低溶解度、高通透性C、高溶解度、高通透性D、低溶解度、低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44、以下关于载体媒介转运猫鼠正确是A、逆浓度梯度转运B、不需要载体参加C、需要消耗能量D、转运速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E、转运具备饱和现象45、以下关于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描述错误是A、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过程称为胃排空B、胃空速率慢,药品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品吸收会增加C、固体食物胃空速率慢于流体食物D、胃排空速率越快越有利于主动转运药品吸收E、药品如抗胆碱药阿托品会减慢胃排空速率46、47、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相关内容描述不恰当是A、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依照药品溶解性和通透性差异将药品分为四大类B、I型药品具备高通透性和高渗透性C、III型药品通透性是吸收限速过程,与溶出速率没有相关性D、剂量指数是描述水溶性药品口服吸收参数,通常剂量指数越大,越有利于药品吸收E、溶出指数是指描述难溶性药品吸收主要参数,受剂型原因影响,并与吸收分数F亲密相关答案:ADBAADAABDDCEDACACCAABDAAAAABDCACDBEACEDBEAEDED第三章是非题注射给药药品直接进入体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药品生物利用度为100%。药品经口腔粘膜吸收,经过粘膜下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所以可避开肝首过效应脂溶性较强药品易经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药品必须兼具脂溶性与水溶性药品经直肠给药能够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药品粒子在肺部沉积与粒子大小关于,通常来讲粒子越小在肺部沉积量就越大填空题药品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通常___________药品经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品由分子量___________能够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___________药品主要经过淋巴系统吸收。体外评价药品经皮吸收速率可采取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扩散池。为达成理想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品粒子大小,通常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___________mm。蛋白多肽药品经粘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路径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X2、3、4、X5、X脂溶性、小、很大2、单室、双室3、0.5μm—7.5μm4、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第四章是非题药品分布是指药品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输至体内各脏器组织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因为药品理化性质与生理原因差异,不一样药品在体内具备不一样分布特征,但药品在体内分布是均匀药品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血液灌流速度和药品与组织器官亲和力连续应用某药品,当药品从组织解脱入血速度比进入组织速度快时,组织中药品浓度或逐步升高而引发蓄积。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品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改变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药品,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药品在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品浓度,其次与该药品和组织结合程度关于。药品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品分布和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作用。蛋白质大分子药品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品不经过肝从而防止首过作用。胎盘屏障不一样于血脑屏障。药品脂溶性越大,越难经过。10.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表面,可提升微粒亲水性和柔韧性,以使其易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单项选择题药品与血浆蛋白结合特点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无竞争性C、无饱和性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2、药品表观分布容积是指A、人体总体积B、人体体液总体积C、游离药品量与血浓之比D、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E、体内药品分布实际容积3、以下关于药品表观分布容积叙述中,叙述正确是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品在血浆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品在体内分布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出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单位是L/nE、表观分布容积具备生理学意义4、药品与蛋白结合后A、能透过血管壁B、能由肾小球滤过C、能经肝代谢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5、以下错误是A、淋巴循环可使药品不经过肝而降低首过作用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品经过淋巴循环吸收C、都对D、都不对6、5-氟尿嘧啶不一样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量依次为A、W/O/W型>W/O型>O/W型B、W/O型>W/O/W型>O/W型C、O/W型>W/O/W型>W/O型D、W/O型>O/W型>W/O/W型7、体内细胞对微粒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B、膜孔转运、吸附、融合、内吞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8、以下关于蛋白结合叙述正确是A、蛋白结合率越高,因为竞争结合现象,轻易引发不良反应B、药品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过程,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C、药品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药品,因为竞争结合现象,轻易引发不良反应9、以下药品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叙述正确是A、药品亲脂性,药品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品亲脂性,药品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品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循环时间,降低了药品向脑内转运效率填空题1、药品分布是指药品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___________运输至___________过程。2、一些药品连续应用时,经常因为药品从组织解脱入血速度比进入组织速度___________,造成组织中药品有浓度逐步上升趋势,称为___________。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品结合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药品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品___________关于。分子量在___________以上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选择性倾向很强。5、药品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主要取决于药品___________性,另外药品与___________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药品分配6、粒径小于___________μm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___________摄取,这也是现在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主要路径。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经过改进微粒___________、增加微粒表面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则可显著延长微粒在血液循环中半衰期。8、药品组织结合起着药品___________作用,可延长___________。9、药品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品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品与蛋白质亲和力及药品相互作用等原因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原因关于10、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品充分分布前提下,在体内___________按血中一样速度溶解时所需体液___________。答案:1、X2、X3、4、X5、X6、7、8、9、X10、X1、A2、D3、A4、D5、D6、A7、D8、A9、B1、循环系统、各脏器组织2、慢、蓄积3、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4、分子量、50005、脂溶性、蛋白结合率6、7、肝和脾中单核巨噬细胞7、亲水性、柔韧性、空间位阻8、贮存、作用时间9、动物种差、性别差异、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10、全部药量、总容积第五章是非题药品发生结合反应目标主要是增加水溶性,以利于从体内排出巴比妥类药品为酶诱导剂,可促进其本身代谢替加氟为氟尿嘧啶前药,其实替加氟本身就具备活性,在体内并不一定降解为氟尿嘧啶而发生作用。硝酸甘油具备很强肝首过效应,将其设计成口腔粘附片是不合理,因为仍无法避开肝首过效应。肝去除率ER=0.7表示仅有30%药品经肝脏去除,70%药品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答案:1、2、3、X4、X5、X第六章填空题机体最主要排泄器官___________不一样物质经过肾小球滤过膜能力决定于被滤过物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肾小球滤过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肾小球滤过动力是___________重吸收主要部位在___________,重吸收主要方式包含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重吸收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肾单位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肾小球滤过Na+约有65%-70%是在___________被重吸收。测定其菊粉去除率,其值能够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某种物质血浆去除率等于___________ml/min,表明该物质只经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也不被肾小管分泌。假如某种物质血浆去除率大于125ml/min,表明该物质不但经肾小球滤过,还被___________分泌10.假如某种物质血浆去除率小于125ml/min,表明该物质不但经肾小球滤过,还被肾小管___________11、大多数外源性物质重吸收主要是被动过程,其重吸收程度取决于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药品肾排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综合结果13、分子量在___________左右药品有较大胆汁排泄率14、吸入麻醉剂、二甲亚砜以及一些代谢废气可随肺呼气排出,该类物质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项选择题1、药品在体内以原型不可逆消失过程,该过程是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转运2、药品排泄主要器官A、肝B、肺C、脾D、肺E、肾3、药品除了肾排泄以外最主要排泄路径是A、胆汁B、汗腺C、唾液腺D、泪腺E、呼吸系统4、能够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速度药品是A、青霉素B、链霉素C、菊粉D、葡萄糖E、乙醇5、药品脂溶性是影响以下哪一步骤最主要原因A、肾小球过滤B、肾小管分泌C肾小管重吸收D、尿量E、尿液酸碱性6、酸化尿液可能对以下药品中哪一个肾排泄不利A、水杨酸B、葡萄糖C、四环素D、庆大霉素E、麻黄碱7、一定时间内肾能使多少容积血浆中该药品去除能力被称为A、肾排泄速度B、肾去除率D、肾去除力D、肾小管分泌E、肾小球过滤速度8、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以下过程中哪一项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C、重吸收D、肾小管分泌E、尿排泄过分9、以下过程中哪一个过程通常不存在竞争性抑制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C、肾小管分泌D、肾小管重吸收E、药品从血液透析10、在胆汁中排泄药品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现象被称为A、肝首过效应B、肝代谢C、肠肝循环D、胆汁排泄E、肝肠循环11、以下药品中哪一个最有可能从肺排泄A、乙醚B、青霉素C、磺胺嘧啶D、二甲双胍E、扑热息痛12、以下药品中哪一个最有可能从汗腺排泄A、氯化钠B、青霉素C、链霉素D、乙醚E、格列本脲答案:1、肾脏2、相对分子质量、所带电荷3、滤过膜、有效滤过压4、肾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选择性重吸收、有程度重吸收5、肾小管、肾小球6、肾近曲小管7、人和动物肾小球滤过率8、1259、肾小管10、重吸收11、脂溶性、pKa、尿量、尿pH值12、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13、50014、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选择1、D2、E3、A4、C5、C6、A7、B8、B9、A10、C11、A12、A第八章单室模型例1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品,剂量1050mg,测得不一样时刻血药浓度数据以下:试求该药k,t1/2,V,CL,AUC以及12h血药浓度。解:(1)作图法依照,以lgC对t作图,得一条直线(2)线性回归法采取最小二乘法将关于数据列表计算以下:计算得回归方程:其余参数求算与作图法相同例2某单室模型药品静注20mg,其消除半衰期为3.5h,表观分布容积为50L,问消除该药品注射剂量95%需要多少时间?10h时血药浓度为多少?例3静注某单室模型药品200mg,测得血药初浓度为20mg/ml,6h后再次测定血药浓度为12mg/ml,试求该药消除半衰期?解:例4某单室模型药品100mg给患者静脉注射后,定时搜集尿液,测得累积尿药排泄量Xu以下,试求该药k,t1/2及ke值。t(h)01.02.03.06.012.024.036.048.060.072.0Xu(mg)04.027.7711.2620.4133.8848.6355.0557.8459.0659.58例6某一单室模型药品,生物半衰期为5h,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95%,需要多少时间?解:例5某药品静脉注射1000mg后,定时搜集尿液,已知平均尿药排泄速度与中点时间关系为,已知该药属单室模型,分布容积30L,求该药t1/2,ke,CLr以及80h累积尿药量。解:例7某患者体重50kg,以每分钟20mg速度静脉滴注普鲁卡因,问稳态血药浓度是多少?滴注经历10h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t1/2=3.5h,V=2L/kg)解题思绪及步骤: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例8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已知t1/2=1.9h,V=100L,若要使稳态血药浓度达成3mg/ml,应取k0值为多少?解题思绪及步骤: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例9某药品生物半衰期为3.0h,表观分布容积为10L,今以每小时30mg速度给某患者静脉滴注,8h即停顿滴注,问停药后2h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解题思绪及步骤: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C=C0+e-kt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给患者静脉注射某药20mg,同时以20mg/h速度静脉滴注该药,问经过4h体内血药浓度多少?(已知V=50L,t1/2=40h)解:例11地西泮治疗癫痫发作所需血药浓度为0.5-2.5mg/ml,已知V=60L,t1/2=55h。今对一患者,先静脉注射10mg,半小时后,以每小时10mg速度滴注,试问经2.5h是否达成治疗所需浓度?解:例12已知某单室模型药品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为70%,ka=0.8h-1,k=0.07h-1,V=10L,如口服剂量为200mg,试求服药后3h血药浓度是多少?如该药在体内最低有效血药浓度为8mg/ml,问第二次服药在什么时间比较适宜?解:(1)(2)例13已知大鼠口服蒿本酯ka=1.905h-1,k=0.182h-1,V=4.25L,F=0.80,如口服剂量为150mg,试计算tmax、Cmax及AUC。例14口服单室模型药品100mg后,测得各时间血药浓度以下,试求该药k,t1/2及ka,t1/2(a)值。t(h)0.51.02.04.08.012.018.024.036.048.072.0C(ug/ml)5.369.9517.1825.7829.7826.6319.4013.265.882.560.49例15口服某抗生素250mg后,试验数据以下表所表示,试求该药k,t1/2及尿药排泄百分数。t(h)1.02.03.06.010.015.024.0△Xu(mg)455.616.8614.410.58.1作业:1、某药品静注50mg,药时曲线为求k,t1/2,V,AUC,CL,去除该药品注射剂量99%需要多少时间?(式中:C单位:mg/ml;t单位:h)2、某患者体重50kg,以每小时150mg速度静脉滴注某单室模型药品,已知t1/2=1.9h,V=2L/kg,问稳态血药浓度是多少?达稳态血药浓度95%所需要时间?连续滴注10h血药浓度和达坪分数?3、口服某单室模型药品100mg后测得各时间血药浓度以下,假定吸收分数F=1,试求该药品k,t1/2,ka,t1/2(a),并求tmax,Cmax,V,AUC,CL。t(h)0.20.40.60.81.01.52.54.05.0C(mg/ml)1.652.332.552.512.402.001.270.660.39第九章多室模型例1某二室模型药品静注100mg,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