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_第1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_第2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_第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_第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辨证法复习范围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主要观点、特征

一、a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

新兴科学的哺育,机械的广泛使用,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b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与特点

前提与基础:人与自然的两分,自然的数学设计,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自然与机器的类比

主要观点

人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

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

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

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

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抠互作加班Z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

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

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

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

上的历史发展。

c特点

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

2、形而上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

看不到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和发展。

3、机械论。承认臼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浅薄的

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

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

5、还原论。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结果到特殊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通的原因。

d机械论自然观的历史意义

机械论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中的一次进步,第一次将自然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相当时

间中是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早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局限:静止、片面、孤立、绝对。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

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

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科学基础

18世纪后期及整个19世纪:

1、星云假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1775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吸引和排斥:

-——对恒星轨道,行星质量和密度分布作出解释

拉普拉斯1796年出版《宇宙体系论》独立提出类似假说,并从数学和力学上分析论

证。当拿破仑问此书为何没有一处提到“宇宙的创造者——上帝”时,拉普拉斯回

答:“我用不着那个假定”。

星云假说的意义星云假说的核心思想:太阳系不再是一个既成的东西,“天”在演化

中。“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地质渐变论。水成论与火成论,灾变论与渐变论的争论:

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1830年发表《地质学原理》,认变地球是一个“屡经变化的舞台,而且至令还是一

个缓慢的、但是永不停息的变动物体”。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地球的形成及变化,驳

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

地域渐变治放散义:地质的演化无须外来的神秘力量,是一个自然的发生过程,可以

用科学来研究。演化的地球,思想上强烈地暗示着物种的演化。

地质灾变论评价:本身可以是科学的假说,地质灾变是客观的事实,在特定的历史时

期几乎必然会被解释为创世说,或必然会求助于创世说。

3、生物进化论。林耐:物种不变论。布丰:早期进化论的代表。拉马克: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预成论VS渐论论。达尔文:1859年《物种

起源》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分化而来。,微小的自发变异经过定

向的选择可以积累成新种,人工选择会产生新种。由于繁殖过剩引起

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会导致物种的自然选择。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直接起源于猿。纯粹机械的进化机制,科学思维中目的论、上帝创世

说遭受了重大打击。生物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迈尔、焦尔、赫尔姆霍兹、格罗夫等,在不同领域、从不

同角度独立发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迈尔的工作最具哲学的普遍性,焦耳的工作

则最具科学的精确性。法拉第、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阐明

了物质的永恒运动。将自然哲学的直觉和洞见转变为精确的定律。

5、细胞学说。1838年施莱登发现植物细胞,1839年施旺发现动物细胞

意义:-将动植物在细胞水平上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性与统一性。

-还原方法在生命现象研究上的伟大成功。

6、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原子论:道尔顿1808年《化学哲学新体系》。提出化学原

子论。阿佛加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概念。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1869年提出化

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暗示原子是有结构的。

从分门别类地收集材料进入相互联系地整理材料。——分门别类的研究—自然界各过程的联

系;——机械运动的研究-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从研究事物到探索时间相继的过程一

一既成事实的研究一自然过程的变化发展

总体上说,19世纪的科学不再只是关于自然界存在图景的科学,而且也是关于自然界

演化图景的科学。意义:暴露出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要求建立新的自

然观利新的思维方式。

二、主旨与特点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熔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

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

中运动着。”

1、运动形式学说。以运动形式为基本范畴来把握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以运动形式的逻辑展

开来揭示自然界的演化发展。1)运动形式的逻辑展开。2)自然界的演化:从低级到高级

2、自然的演化图景

存在图景。从唯物主义看待自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从存在图景到演化图景。

自然界中一切有限的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

辩证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白然的统一,人与

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建构和不断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

作。这一任务至今仍然没有完结。

第二节一、三(课件第­章)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儿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要素的总

体。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

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定义主要强调:多元性;

•相关性

•整体性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

2.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

生出新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

和性关系

(整体突现性关系):(1)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方法论启示:⑴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⑵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功能规律;——结构决定功能;

2.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为什么说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A、环境只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

功能的内在依据;边界的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边界的性

质主要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B、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

质基础和物质载体,而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单从组成元素无法必然地推导出系统具有某

种功能)C、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间的作用

即系统的结构)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同素异构因而同素异性的现象也说明了结构决定功能的

特点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1.生态环境恶化的人口根源。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将造成有限的土地、淡水、矿产、森林、

草原等自然资源和有效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住房、食品、

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总量造成极大的负担,并

引发•系列的社会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

量的自然资源。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三百年间,由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消耗自然

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废渣、废气、废水,这些

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生态环境恶化的观念根源。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隐约感觉到全球性问题的出现都与

人的问题有关。伴随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促使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这其中最重要的

思考,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众多学者的研究归纳起来造成这么多全球性问题的根源

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又称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有两种含义:一是把人类视

为宇宙的中心事实和最后目的;二是按照人类的价值观来考察宇宙所有事物。人类中心主义

的特点: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

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与传统中把自然视为“聚宝盆”和“垃圾场”的观念相反,生态自然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惟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

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同时,

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口号就是生态

自然观最简洁的表述。

1.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生态中心主义又称生态中心论,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

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1)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要把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造成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它不仅暗含

着对每一成员的尊重,还喑含着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利奥波德

利奥波德还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原则:人类影响自然的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维护生

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才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这种把是否有助

于生态共同体的和谐、繁荣与稳定的原则作为评判人类影响自然行为的最高善恶准则受到人

们的关注,对现代自然观的确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

有内在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观念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是惟一的价值主体。

某•事物是否有价值,看它对人类是否有用,是否符合人的利益,能否满足人类的需要。大

自然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用。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对自然价

值作了反思,明确提出了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罗尔斯顿认为,

自然价值是客观存在于自然之中,在人类带来价值观念之前,自然界本身就存在价值了,即

使所有意识消失了,自然本身的某些价值仍将留在自然界。从大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观念,

罗尔斯顿和纳斯等生态中心主义者推导出人类对大臼然的义务与责任:承认各物种及生态系

统的权利,任何生命形式都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而且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平等,它们在生态

系统中的地位平等;人类应该保护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

和完美性。(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

指的是把自然界及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构成的整体,认为

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主义思想是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主义的重要

思想特征。生态学揭示出的自然界的系统整体性质,成了指导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思

想基础。因此,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系统整体的繁荣稳定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价值准则。

2.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

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专指那种首先考虑生态代价、环境代价,既兼顾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和人

口、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又不给环境带来破坏的发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发展、发展

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意义:第一,纠正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资源保护的传统模式;

第二,强调人的需求不断满足,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利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对贫困

人群的需求满足;第三,提倡伦理观念和公平性,主张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

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代内公平和世代公平。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

之间的横向公平,意即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它是可

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在空间维的要求。代际公平是指人们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意即当代人要

公正地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它是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

在时间维的要求

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为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

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

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保证以可持续的方

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

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

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社会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发

展的内在要素和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

共同性原则…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

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必须遵从共同性原则,争取

全球共同配合行动,促进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科学与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

学是一种方法.一种生产力.科学还是一种文化

作为客体的技术指技术的各种物化结果,包含所有人造的、物质的人工物,如工具、机器和

消费品。作为知识的技术技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

体系。作为活动的技术与人的不同行为联系在一起,主要包括制造与使用。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

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

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

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

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

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

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

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

件的影响。

科学发展的模式:

归纳主义:科学知识是真命题的集合,源于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发展是知识的渐进积累,

没有中断、革命。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陈述的经验内容。经验、观察、事实是中立和

客观的。累进理论不能说明被摒弃的科学理论,如地心说和燃素说。

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VirnaCircle):科学哲学的“标准观点”。科学划界的标准=意义

的标准:可证实性。科学发现和科学辩护的区分:科学哲学不关心科学实际发展的历史,只

关心科学的逻辑重建。逻辑和数学:无经验内容的重言式,真值传递。形而上学和宗教:无

意义的命题,概念诗,只表达情感,无认识意义。可证实性标准,即过分严格,排斥了许多

公认的科学命题;又过分宽松,容纳了许多公认的非科学命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证伪的过程:“科学知识增长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不断推

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种更好的更使人满意的理论取而代之”。

Pi-TT-EE-P2,科学的精神是彻底的批判性。理论的提出是自然规律的大胆猜测。

证伪主义模式的合理因素

(1)动态分析,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

(2)把响题”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3)主张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要求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

(4)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可误论。

证伪主义模式的局限

(1)强调否定,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

(2)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

(3)反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时,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

(4)在证伪与证实的关系上,以证伪为绝对,忽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

技术发展的内部矛盾:

1、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

技术实践:发明、设计、试验、推广应用。技术规范:技术过程的模式、行为方式、流程、

准则、技能等。技术实践是技术规范的基础,技术规范是技术实践的总结,是技术实践的保

证和指南。两者并不总是相互适应,经常会出现技术规范落后于技术实践的情况。

2、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目的:人们进行特定技术活动所追求的直接FI标,是为这种活动设定的结果只想和要达

到的功能要求。技术手段:是指为实现特定技术目的所使用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操纵它们

的方式、方法、措施和途径等。技术手段为技术目的服务,技术目的的设定以技术手段为条

件。

3、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

技术结构:技术系统中各种单元技术相互联系、相互组合的形式。技术单元:技术系统中以

独立形态存在的技术。技术功能:技术结构在外部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能力。

技术结构决定技术功能,技术功能取决于技术目的,新的技术目的和功能引起技术结构的变

化。

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

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作用下,技术体现出以下发展模式

1、科学理论导向型

即先有基础理论的解决,然后有应用的研究才导致技术问题的突破。换言之,技术

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为技术解决、克服相应的难题。

重大的技术革命大多来自科学理论的推动。

当然,科学虽然能够作为技术发明的基础,但是并不像人们一般估计的那样:新技

术完全依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

2、社会需要导向型

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主要是:经济发展与竞争、军事、市场

等领域。这些需求在技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必须指明的是,需

求并非刺激发明者去发展技术的唯一理由。

3、现象发现导向型

技术发明并不都是自觉地应用科学理论的结果,机遇和重大现象、事实发现也可以

成为技术发展的契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是来自经验性或半经

验性的发现以及来自技术知识的积累。这一类型的技术发明一股并不涉及深奥的科

学理论,往往直接在现象发现的基础上展开各种相关的实践,并带来技术的重要进

展。

4、日常改进型

技术的发明过程表明它还受到来自技术臼身的推动。这一类的技术发展,很多都属

于不断改进的技术发明。这些发明的最终成功并不需要科学理论匕的重大突破,而

主要依靠来自技术自身积累的知识与日常的经验知识。

综上,科学理论、社会需求、现象发现、技术自身的知识构成了技术发展的动

力体系,仅仅从单一的方面去考虑技术发展的来源是不足的。基于技术发展的动力

机制,也可以相应看到技术发展中不同的模式。当然,并不是说一项技术的发展,

或技术体系的发展只遵循单一的模式来发展。社会需要推动的技术发展,还需要得

到科学探索的支持。技术日常的改进,暗示着原有技术或产品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

要。因此,在历史的现实中,上述四种发展模式并非平行发展的,而是相互交叉、

相互重叠,共同谱写出技术发展的复杂进程。

技术与科学的协同进化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协同进化表现在:一方面,重大的技术革命多半由科学理论的重

大突破带来的;另一方面,以应用研究为目的的研究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技术

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工具。

科学对技术的推动:科学理论导向型的技术发展为我们理解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了提供了很好

的说明。来自科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为技术问题的解决、技术发展了提供重要的推动。

技术对的科学促进:其一,技术发明为科学提供可观察材料和实验手段,从而促进了科学的

发展。其二,出于解决技术问题的需要引发了相关的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如

各种遗传疾病的治疗困难推动了基因科学的发展。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事物概括出一微原理的方法。它是在考察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基础

上,抽取其共性并推广到该类的全体,从而形成关于该类对象的一般性认识。归纳方法的一

般原理是:如果大量的S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S

都无例外地具有性质P,那么就可以归纳出所有的S都有性质P。

特点:⑴从个别推出一般。⑵结论是未经证实的,具有或然性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

过程.演绎推理的作用在于把特殊情况明晰化,把蕴涵的性质揭露出来,有助于科学的理论

化和体系化。演绎推理的最典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

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

替代的校正作用.这是因为,演绎推理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

的形式。演绎推理方法是一种必然推理,只要前提为真,结论就必然为真。故而,演绎法的

基本作用在于:逻辑证明。

演绎法的局限性:演绎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制约,前提的可靠性在演绎逻辑的范围无法

解决;演绎方法是一种创造性较小的方法,结论包含的前提中,结论所提供的知识不会超出

前提的范围。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归纳获得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演绎是归纳的指导,演绎得出的

结论可以成为进一步归纳的事实来源。恩格斯:“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

然相互依赖着的。人们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设法把每一个都用到该

用的地方,而人们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

归纳法合理性问题最早是由休谟(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提出来的,因此亦称“休漠

问题”。休谟从经验论立场出发,对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提出了根本性质疑,其中隐含着对归

纳合理性的根本性质疑。他的这个怀疑主义论证,在哲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哲学家波普尔是否定归纳法的,理由很简单,这就是足够数量的单称断定,不能代表全称断

定。足够数量的具体的现象不能代表抽象的规律。用系统科学的话来讲就是元素的总和不能

代表系统整体。“归纳法是科学家的胜利,却是哲学家的耻辱

休谟提出的归纳法观点,即无论支持结论的例证的数量和种类有多少,都不可能证明该结论

必然成立,它最多只能获得相对的确证和满意度。因此,通过归纳而获得的结论未必是可靠

的,在运用该结论时必须保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归纳法合理性的三派观点

一派承认经验归纳法不能得到合理证明,由此得出反经验主义的结论。这一派赞成休谟

的分析,认为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揭露以归纳法为基础的经验主义的致命缺陷。认为,既然

归纳法是无效的,就应该放弃经验主义立场,转而寻求某种先验的原则来说明日常经验与经

验科学的事实。罗素就持这种观点。

第二派认为,从偶然性理论中寻找非完全解决途径,用不完全确实性代替完全确实性。

这派的观点就是用概率统计方法,避免从特称过渡到全称的麻烦,可以用或然性的假说命题

评价理论的真实性。这就是概率逻辑论。

最后一派把“归纳问题”视为假问题。这一派建议放弃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要求,认为

归纳推理根本就不是一个真问题。石里克把“归纳问题”视为怎样为关于自然规律的普遍性

问题提供逻辑辩护的问题。

这三派的观点各有差异,表现在他们对“归纳问题”的合理性做了不同的解释。但是逻

辑实证主义也不能解决归纳论缺乏逻辑必然性的问题。

归纳法合理性的辩护

休谟的观点细分说来如下几个方面:

(1)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主义的辩护。因为在归纳推理中,存在着两个逻辑的跳跃:一

是从实际观察到的有限事例跳到了涉及潜无穷对象的全称结论;二是从过去、现在的经验跳

到了对未来的预测。而这两者都没有演绎逻辑的保证,因为适用于有限的不一定适用于无限,

并且将来可能与过去和现在不同。而演绎主义辩护,指通过给归纳推理增加一个被认为是普

遍必然的大前提,把它与归纳例证相结合,以此确保归纳结论的必然真实性。这种归纳辩护

方案实际上.暗中承认了归纳推理本身不能得必然结论,其主张者首推穆勒,此后著名的有罗

素以及中国的金岳霖。

(2)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不能归纳地证明。归纳主义辩护,指通过列举使用归纳法在实践

中所获得的成功来为归纳法辩护。例如根据归纳法在实践中的成功去证明归纳,这就要用到

归纳推理,因此导致无穷倒退或循环论证。

(3)归纳推理要以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而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因为

感官最多告诉我们过去一直如此,并没有告诉我们将来仍然如此;并且,感官告诉我们的只

是现象间的先后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果律和自然齐一律没有经验的证据,只不过出于

人们的习惯性心理联想。

(4)先验论和约定论辩护,其代表人物是康德、彭加勒等人,例如约定论通过把归纳推理

的大前提归诸于某类主观约定或社会约定来为归纳辩护。

(5)概率主义辩护,主要是由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提出的一种归纳辩护方案。由于上述各种

辩护方案在总体上都不太成功,波普尔坚持一种反归纳主义的立场。

休谟理论的分析和总结:休谟问题其实不是逻辑学方面的一个小问题,而是与哲学基本问题

还与有限无限紧密相连的,如休谟问题不仅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问题,而且休谟问题还与有

限'J无限、相对与绝对等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因此休谟问题的彻底解决要依赖于哲学基

本问题的解决。而哲学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因此休谟问题也

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得到逐步的解决。

结论关于归纳问题的态度包括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其否定的方面是:归纳问题在

逻辑上无解,即对于“是否存在既具有保真性又能够扩展知识的归纳推理?”这个问题,逻

辑既不能提供绝对肯定的答案,也不能提供绝对否定的答案,故:归纳问题在逻辑上无解。

归纳在科研实践中的合理性。归纳是我们用来预测事件进程的一种策略,尽管这种策略不能

保证人们一定获得真理,但它的合理性在于:它是人们为获得真理所能采取的诸多策略中的

最佳策略;并且,归纳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它让过去的经验决定对未来的预测,并且让

新的经验修正、否定虚假的信念。如果我们始终一贯地坚持归纳策略,我们最终总会达到真

实的归纳结论。

如何对待归纳法?

(1)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因此,对归纳结论一定要小心,必须要对它进行严格的检验,

尤其是要经实践检验。

(2)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虽然归纳结论不是必然性结论,但毕竟为我

们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可供参考的意见,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

(3)在科学认识中,科学工作者不是单独地使用归纳方法,他们往往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

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观察是人们在科学认识中用感官或借助仪器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

科学观察两个最主要的特点:感知性,目的性。

实验是指人们运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过程的情况下获取科学事实的

活动。与单纯的自然观察相比,科学实验是一种更充分体现人是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能

获得更丰富和更深层次的经验事实。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科学仪器、工具和设备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进行科学实验时,科研之成

败决定于探测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的研制。科学仪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倍增器”、“指示剂”

和“先行官”。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物质性的科学实践,其中科学仪器有突出的地位;近年

来,西方科学哲学中开始出现了重视科学实践的倾向,推进了人们对科学仪器在科学研究活

动中的作用的认识,提升了科学仪器和工具在科学认识论上的地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

技术官和方法论额实践观点。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特定观察者的背景理论知识,特定

时期的科学发展。理论渗透在观察陈述的表达之中。观察陈述是用语言表述的,而语言总与

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理论何以影响观察?

1,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定向作用

观察过程为科学理论所渗透

-观察过程中背景理论的可靠性影响观察可靠性

-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有助于科学事实的发现

2,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加工改造作用

观察者的背景经验、信念也会影响观察的过程

-观察者的经验——所受到的训练

-观察者的预期——先行于观察的信念

3,但是:被观察对象始终是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不会因为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不同而改

变,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完全依赖于理论的观察也不存在。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

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

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的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

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技术思维的特点:一,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二,更强的社会属性。三,更强的综合性。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纵观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的方法可以看到技术并不是科学的应用或应用科学。技术在自身的

进化中发展出相对独立的、并区别于科学的知识体系与社会规范:

1、研究目的不同

科学的首要目的乃是“求知”,它探求真理,尝试认识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以

获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效用”,它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人工事物,来

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目的。所以当我们考察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价值的时候,不能够用

统一的、僵化的标准来衡量。从技术“求用”的价值来看,对技术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分析是

合理的。因而在评价科学认识的价值时,不必苛求科学家去创造财富。像宇宙起源、天体物

理和基本粒子等的研究对于科学知识的增长来说要比许多物质利益都更为重要,不能只用简

单、经济的原则来衡量科学的经济效益。

2、研究对象不同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科学需要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如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和人工生物系统以及社会

组织系统等等。可以说,技术改变,甚至挑战了自然,将大自然没有赋予人类的许多东西引

入了人类世界,自然没有给我们提供面包与火车,但是,人类却借助技术的活动创造出它们。

3、研究核心不同

科学追求万物之理,科学的理论与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是“如何的”。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

为理论化的知识,与实验研究密切相关。关于技术的知识则告诉我们“如何做”,应当怎么

做。技术与经验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制造人工物品,大多得

益于经验、实践的积累。

注意:人们通常把技术看作是科学的应用或应用科学,在这背后可能是因为科学与技术之

间存在相通之处,并且科学发现常常诱发技术革新,但是科学知识与科学发现并不能为技术

体系由潜在到现实过渡提供解释,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逻辑通道。技术发明不能简单归

之于科学发现的发展和应用,知道“事物是怎样的”与知道“如何去做”并不是同一回事。

4、社会规范不同

科学是无国界的,它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

泄漏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技术是有国界的,

未经公司或政府的许可是不能输出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

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