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讲柏拉图哲学2一、生平与政治实践二、作品与哲学戏剧三、戏剧中的形而上之思四、哲学戏剧中的灵魂神话五、洞穴喻:哲人的教育与命运3
一、生平与政治实践1、与苏格拉底相遇:文学青年到哲学青年的转变苏格拉底梦见怀抱小天鹅〔拉尔修记述〕;柏拉图追随苏格拉底:此后,柏拉图把自己的诗歌丢进火堆:“来这儿吧,哦,火神,柏拉图现在需要你〞然而,柏拉图烧掉的或许只是悲剧看待世界的眼光,而不是悲剧那充满戏剧性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富有张力的优美言辞——注意:柏拉图的哲学作品的戏剧形式、哲学戏剧。4
2、哲人的政治实践:三下西西里⑴政治实践:柏拉图有十三封写给王者、僭主、政治家等的书信。尤其第七封信记述他与西西里的狄翁以及狄奥尼索斯父子的交往——他三下西西里,传授哲学,教育统治者并为之设计现实的政治方案。然而他根本上是无功而返……⑵政治思想:第七封信展示了哲人政治思想的形成,明确了哲人王的理想,并对叙拉古人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政治主张。5⑶哲人及其对统治者的教育:哲人对王者施教其可行性有多少,小狄奥尼索斯和狄翁正好构成了正反两个例子。换言之,哲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现实政治?哲人王的理想假设不能实现,意味着现实政治根本上的限度〔没有最正确政治,因而哲人最终回到学园,著书立说,进行教育,教育未来的哲人和政治家……〕。6二、作品与哲学戏剧
⑴两类,即对话和书信。⑵亚历山大〔前4-3世纪〕时期的语文学家忒拉绪洛斯〔Thrasyllos〕,按古希腊悲剧的演出结构方式〔三部悲剧加一部喜剧〕将柏拉图所有著作编成九卷,每卷4部〔对话35篇,书简集1种,共36部,另有托名作品/杂篇7种〕。这一划分体例在英德法古典学界已成共识,最权威的现代译本〔英德法意〕均循此体例。.中文已有的译本距离这种要求尚远,对编本体例、注本和译本选择上显得没有什么用心。而由刘小枫教授主持的“柏拉图注疏九卷集〞业已展开工作,将为我们提供足本柏拉图汉译43篇〔36篇+杂篇7种〕。7
2、苏格拉底对话的戏剧特征⑴柏拉图写的是对话,是运用诸多文学手法写就,他的作品就是文学-哲学戏剧。⑵关注柏拉图哲学对话的文学戏剧特征,至少得注意两个大的方面:8一方面,就戏剧-文学特性而言,要注意对话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场景、情节开展、戏剧冲突、戏剧结构、表达手法、表达框架等戏剧要素所表达出来的戏剧特性,以及对话通过措辞、文风、用典〔文学性与历史性〕、征引、隐喻、戏仿、神话等文学手法所表达出来的文学特性;同时,除了关注内部文本语境,还要适当考虑外部历史语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将每一篇对话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来做逐篇解读,即便解读某篇对话的一局部甚至一个细节,也必须首先将其放到这篇对话的整体中来理解。9
三、戏剧中的形而上之思
•1、分线喻〔?理想国?卷六509D-E讲到世界的两重划分时,举分线喻〕〔图例见阅读材料〕意义涉及:世界两分思想、两种知识、认识层级、样式与模仿等要点:①用“线段〞形象地说明两个世界、两种知识的区分;②四个线段分别对应不同的认识对象和灵魂状态;③说明认识由虚幻到真实的递增的层级;④四种认识和知识:想象-影像、信念-实物、思考-数学、思想-样式;10
2、太阳喻与“善〞的样式〔eidos)要点〔参见?王制〔理想国〕?508C-509D〕:①“善〞在可见世界中产生的后代,就是太阳;太阳与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如可知世界里善本身与理智和可知事物的关系一样。②太阳不是视觉,而是视觉的原因,并且被他所引起的视觉所看见;善的样式,给予认识对象以真理,给予认识主体以认识能力。它就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③眼睛望着太阳照耀的东西时,就能看清楚它们,并显然拥有了视觉;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看人的灵魂,当它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就能够理解并认识这些东西,并显然拥有了理智。11④我们前面正确地把光线和视觉看得像太阳,而它们本身并非太阳;知识和真理也像是善,但它们本身不是善,善是某种具有更高价值的东西。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来源而自身的美却超过了两者,它是一种美得令人难以想象的东西。⑤太阳使我们看见的事物成为可见事物,而且使它们产生、生长,并得到营养,而太阳本身却不是被产生或者生出来的;善使我们知道的事物成为可知事物,并且给与它们存在和实在性,而善本身并非存在,而是在等级和能力上均超乎其上的东西。12
3、样式〔理念eidos/idea〕与模仿〔mimesis/imitate〕①在“分线喻〞中,样式构成可知世界的第二局部,是哲学认识的最高对象,哲人追求的最高知识;②“太阳喻〞中“善的样式〞就是一切样式中最高的样式;③“样式〞是现实物的摹本,模仿活动使得现实物在某种程度上与摹本相象,但模仿的东西与摹本之间毕竟有很大的差异;④用“分有〞和“模仿〞说明可见世界的个别事物与样式之间的关系:神圣的原型〔床的样式〕—神圣的摹仿物〔床的蓝图〕—人工的原型〔木匠造的床〕—人工的摹仿物〔画家画的床〕〔见图示:分线喻、样式与模仿〕13
四、哲学戏剧中的灵魂神话〔一〕灵魂三分:理性、血气、欲望〔?王制?〕〔二〕灵魂的两驾马车:记忆、学习、灵魂的回忆〔?斐德假设?〕〔三〕灵魂的轮回与抉择:俄尔神话、灵魂死后的命运、来世的抉择〔?王制?〕14
〔一〕灵魂三分:理性、血气、欲望〔?王制?〕1、从灵魂的三个局部到灵魂的类型:①理性局部,用以思考推理;欲望局部,用以感觉爱恨、冷暖、饥饿等身体骚动;血气局部:首先证明它既不同于理性,也不同于欲望,因而必定是第三个局部〔激情〕;②当血气听命于理性,压制欲望的骚乱,三局部就节制而和谐,这就是灵魂的有秩序状态,受此灵魂指导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符合自然的要求〕15③反之,不正义就是三个局部之间争斗不合,相互干预,于是这种混淆与迷失就会造成不义、不节制、怯懦、无知等种种邪恶。〔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不符合自然〕④美德明显是一种灵魂的健康、优美和有力;邪恶那么是灵魂的疾病、丑陋和衰弱。⑤灵魂类型,有美有丑、有贤有愚。有多少种政体,就有多少种灵魂类型。16
2、从灵魂的结构到城邦的结构:
①对应于灵魂的三分,城邦在构成上也是三个局部:统治者、护卫者和劳作者〔手艺人、商人〕;②统治者、护卫者和劳作者分别对应于灵魂的理性、血气和欲望局部;③当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统治者用智慧治理城邦,护卫者以勇敢保护城邦的平安,劳作者忠于职守,这三个阶层就能和谐共处,这就是城邦的有序状态,或者称之为正义的城邦;④反之,任何一个阶层僭越其自身的职守,就必然导致失序和混乱,城邦就会成为不义的渊薮;17〔二〕灵魂的两驾马车:记忆、学习、灵魂的回忆〔?斐德假设?〕①?斐德假设?〔246a3-246d2〕讲“灵魂形如马车〞:证明了“凡灵魂都是不死的〞之后,苏格拉底开始描述灵魂的样子:灵魂如带翅的马儿与带翅的御马人的合力,神们的马儿和御马人都很优良;人们的马儿和御马人那么良莠混杂。御马人驾驭两匹马,一匹俊美驯良,另一匹丑陋顽劣。〔比照灵魂的三个局部〕②“灵魂的翅膀〞〔246d6-247c2〕灵魂的翅膀,当翅翼饱满,灵魂才能上升,与神们游历诸天,遍览天界美不胜收的景观,从而滋养自己的心智,因为纯粹的理智和真知才是灵魂的食粮。③“灵魂九品与天界记忆〞〔249d4-252c2〕在天上对真实的这一瞥,会把许许多多知识留在灵魂的记忆里。但灵魂命定要转世投生,即落入尘世,直面复杂命运的追逼……热爱智慧的灵魂会在这种生活里努力滋养自己,即学习,这里的学习就是灵魂对既往天界之旅中瞥见的美景〔知识〕的回忆。18
〔三〕俄尔神话中的灵魂的抉择俄尔的“冥府之旅〞〔?王制?614b-621d〕:场景一:天地的四个开口,以及受审的灵魂们〔奖惩,以前生作为的义与不义为参照,情形复杂,喜乐忧苦各各有别〕;场景二:以光柱为中枢的宇宙结构体,命运女神〔必然女神的三个女儿〕的住所〔宣布灵魂拈阄并选择来世生活的诸般规矩〕;场景三:灵魂对来世生活的选择〔“谁有能力、有知识来区分生活的优良和缺陷,就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选到更好的生活〞〕;场景四:命运女神确定灵魂的选择,每个灵魂就有了自己的命运之线;场景五:在忘川河边喝了忘川之水后,灵魂各自投生……俄尔那么在天色微明时分醒来。19
五、洞穴喻:哲人的教育与命运1、洞穴喻在?王制?中的位置2、洞内洞外的隐喻3、哲人的教育4、哲人的两重使命20
1、洞穴喻在?王制?中的位置①“洞穴喻〞出现在卷七开头〔514a-517a〕在举了太阳喻和四线段喻之后,苏格拉底说:“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与缺乏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人们住在深深的洞穴里,那有一条很长的路通向外面……〞②517d往后:看到洞外美好景象的哲人,面临如下的选择:留在光明的世界里,还是回到黑暗中——做哲人王?③卷七结束时,言辞中的美好城邦〔哲人为王,以最理想的方式〕建立完毕……21
2、洞内洞外的隐喻阅读两段引文:“现在我们必须把这比喻整个地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把洞穴比作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威力。假设把从洞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与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系起来,你就会正确领会我的这一解释……〞“在可知世界最后看见的,而且要花很大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的样式……任何凡在私人生活或者公共生活中行事符合理性的,必定看见了善的样式〞〔参图示〕囚徒——挣脱锁链者〔习得的东西〕——洞内的景象——上升的长路〔灵魂的上升〕——洞口的光辉——眩目——洞外的景象——太阳〔善的样式〕22
3、哲人的教育阅读三段引文:①“凡有头脑的人都会记得,眼睛有两种性质不同的迷盲,分别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一是由亮处到暗处,一是由暗处到亮处……灵魂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②假设此,就有下面的结论,“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里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似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盲人的眼睛里去似的。〞③“但我们的论证说明,知识是每一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局部就如同眼睛。——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就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这里面或许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者没有看该看的方向,因而得想方设法努力使它转向。〞23
4、哲人的两重使命①教育潜在的、未来的哲人:引导他们过哲学的生活〔引向洞外的阳光〕;但告诉他们哲学生活在城邦中的危险性,因此要转变姿态,清楚自身的处境,容忍人性上下差异的现实,不试图把所有人带出洞穴〔启蒙哲人的做法〕,即从自然哲人——政治哲人;②教育政治人:对于一定要立一番功业的人〔血气旺盛者〕,告诉他们政治的生活绝非最好的生活,因为正如人性不完美一样,政治天生有缺陷,所以不要在政治中搞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中国燃气校园招聘正式启动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保证函和保证合同范本
- 加工产品企业合同范本
- 养殖买卖合同范例
- 农村购墓地合同范本
- 介绍股合同范本
- 劳动聘用合同范本
- 亲兄弟合伙合同范本
- pe管材购销合同范本
- 亏损分担合同范例
- 四级防火道路施工标准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
-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客服专员+云客服安全知识双11阿里淘宝云客服在线+语音+专项云客服考试试题及答案
- 《欣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简谱、五线谱)》课件
- 羽毛球教案18课时
- 初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 链家新人成长手册10
-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 解读
- 关于进一步加强路基路面施工质量的通知
- 新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