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均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学具准备:课件条形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谈话导入出示情境图和7号、8号小组赛中的成绩统计:第1场第2场第3场第4场第5场7号911138号713128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从中寻找数学信息,能根据这些数据信息作出决定吗?派谁上场?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学生讨论交流:预设:1:比总分。2:比单场得分。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由于场次不同,每一场的得分不能代表运动员的真实水平,比总分和单场均不公平。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比呢,引导学生比平均每场得分。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继续设疑:如何才能求出两个队员的平均每场的得分?2、动手操作,求两个队员的平均每场的得分(1)在小组长带领下,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移一移,或用其它更简捷方法,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2)展示交流方法让学生说一说用移动小片的方法,求出了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从第4场拿出来2个小片补给第一场,这样每场得分就一样多了)。即把多的补给少的,就能使他们结果趋于一致。板书:移多补少。课件:动态演示一次。方法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及时的方法求出平均每场的得分。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先把多的和少的合在一块,再平均分成3份,这样能使每份一样多。即总数÷场数3、自主探索,求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的得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一求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展示方法。方法一:移多补少(课件展示)方法二:计算方法(7+13+12+8)÷4=10(分)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给学生设疑:“10”是8号运动员哪场比赛得分?将10、与它们原来每组数据中的数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独特发现?(课件演示)教师总结:10反映10号运动员4场的整体水平,平均数介于最大和最小数之间学生自主说一说11的意义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你能勇敢闯关吗?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1)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3)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挑战第二关:“准确计算”你会计算他们做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吗?姓名张平李东王强刘明林海黄玉个数203535243531挑战第三关:“我能行”小强身高160厘米,他不会游泳,要到平均水深是150厘米的小河游泳,可能有危险吗,为什么?四、总结回顾,提升思考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大家学得愉快吗?又收获了什么呢?能把你收获后的喜悦与大家分享一下吗?【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简单计算。80%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平均数对于学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课件等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解决“谁的投篮水平高”问题时,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两种统计图解决,不能达到目的,当学生遇到矛盾,感到困惑时,便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要。再让学生经历“计算总分——不合理——怎么办——用平均数”的思路步步深入,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效果分析】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平均数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定位把握适度。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整堂课由“计算总分----不合理----怎么办------用平均数比”的思路步步深入,通过小组讨论、师生辩论、事实确认来引发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经历探究并获得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整堂课学生学得都比较自然和轻松,教学目标达成度较理想。2、教材的处理和取材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应用,掌握平均数的含义。所以,教材选取的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素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参加篮球比赛活动是学生喜欢、经常参加的,以这样的情景呈现,为学习平均数提供了现实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课前搜集了很多资料:本班学生考试成绩、平均身高、平均气温、平均年龄等等,选取了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更能体会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这样学习是有生活基础的,有现实意义,更是有动力的。

建议: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目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节课注重了学生之间的评价,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做得还不够。另外,提的问题可以精炼些,更好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教材的编排和选取具有以下特点:1选取的素材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现实性教材选取的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素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参加篮球比赛活动是学生喜欢、经常参加的,以这样的情景呈现,为学习平均数提供了现实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2、注重体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在解决“谁的投篮水平高”的问题时,学生有已有思考问题的经验,当遇到矛盾,感到困惑,便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要。3、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材由“计算总分----不合理----怎么办------用平均数比”的思路步步深入,体现平均数产生的过程。【评测练习】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1)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3)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挑战第二关:“准确计算”你会计算他们做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吗?姓名张平李东王强刘明林海黄玉个数203535243531挑战第三关:“我能行”小强身高160厘米,他不会游泳,要到平均水深是150厘米的小河游泳,可能有危险吗,为什么?【课后反思】《平均数》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内容教学,本节课应该说我是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来设计并开展教学的,力图“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学生”并想在教法与学法上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能有效落实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有所发展,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围绕我设定的目标和重难点,在本节教学中,我倡导师生平等、运用启发互动方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探索中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因此,数学的教学,在让学生经历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数学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追求。2、在发现中体验

数学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把平均数引进平时的日常生活,运用平均数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就在身边。

3、在体验中发展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多元化的,除了应该掌握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发展情意,培养创新精神,在本节课中学生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成功的基础上也留下了许多思考空间,由于学具准备不太科学,学生操作时有些费时,个别提问语言不太精炼,时间安排不太合理,都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标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虑到在教学中操作的可行性,将数据分析观念定位于如下两点:第一,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决策和推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我们不妨把这一要求称为“过程性”要求或“活动性”要求。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逐步建立起对数据的某种敏感或领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多参与到身边的多样化生活问题中去,亲身经历对数据的调查、研究、作出判断的活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并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观念。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第二学段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