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_第1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_第2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_第3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_第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教育管理史主讲教师:王建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目前一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目前二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目前三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孔子的观点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目前四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孟子:“人无有不善。”他认为人先天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由此产生了仁、义、礼、智。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认为,性善只是一种善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结论是:“人皆可以为尧舜”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目前五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伪”区分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目前六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情欲生恶说:人性中生而具有“好利”、“好声色”等情欲:“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人有好利之心,故有争夺;人有嫉恶之情,故有残杀;人有声色之欲,故有淫乱。所以人性本恶。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目前七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化性起伪”说:器具制作生于“工人之伪”,礼义法度是圣人“化性而起伪”。“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过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结论是:“涂之人皆可以为禹。”目前八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孟子与荀子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为什么会一致?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其观点都在强调人生来皆如此,都在强调人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都强调了只有通过道德规范来培育人性,都坚信只要加强道德教育,就能够培养出合乎宗法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

目前九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礼的含义伦理实现价值取向的意义与作用目前十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明确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法规和制度。儒家学派提出了“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目前十一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孔子:“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姻疏数之交也。”在孔子看来,礼的实质,就是按一定的准则摆正各类人之间的位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只有具有“仁”的道德,以“爱人”之心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的秩序就能得到维护。这样,孔子就将守礼的外在规约转向了人的内在情感的修养和追求,将人们对仪礼的关注转向了对道德取向和心理本原的关注。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目前十二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把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松散农业组织,用伦理力量管理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在管理中注重管理对象的品质修养,对形成特有的人格气节和国格观念具有积极意义。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伦理实现价值取向的意义目前十三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伦理实现价值取向的作用从管理的角度看,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目前十四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什么是“道之以德”1如何营造“道之以德”的氛围2四个管理原则3如何进行管理4目前十五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道之以德”的含义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是要在社会以及学校形成一个促使受教育者向心于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其含义有二:一,环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及组织作为文化的产物,都生存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强大影响;二,组织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目前十六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如何营造“道之以德”的文化氛围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必须从三个方面努力。将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看,又恰好能构成一个由上而下的系统。这就是社会政策导向,学校的宗旨和教师的影响。目前十七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要维护三个系统的有效运作,必须坚持四个管理原则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一)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滕文公上》中说:“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目前十八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二)构建健康的学校文化,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和灵魂。《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大学》继承这一思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目前十九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三)伦理规范管理的独特性在于榜样的感化《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之正,孰敢不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目前二十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四)规范个人外在行为以促使其内在道德转化《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礼者,养也”、“礼修而行成”《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目前二十一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如何进行管理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一)学校管理应是对从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这一完整过程的管理。孔子认为应抓住学、思、习、行四个环节。孟子强调独立思考和意志锻炼这两个要素。荀子强调“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道德养成过程。《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环节。(二)以礼的规范为管理条目目前二十二页\总数二十四页\编于十七点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三)将读书与修身相结合。孔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