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修齐治平中华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修齐治平中华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修齐治平中华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修齐治平中华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修齐治平中华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中华文化经典研读你理解这幅图片的内涵吗?你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吗?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关于《大学》知多少?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何谓“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它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影响阎崇年《大学》第一段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大学三纲领大学八条目朱熹明德新民至善美好的德行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学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大学八条目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疏通课文【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显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3)亲民:“亲”应为“新”,使天下人去旧更新。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疏通课文【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三纲领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得:收获。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三纲目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德新民至善想想我们哪里做的不好【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进修阶梯【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参考译文】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人生进修的根本是什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修身谈谈你的感受

第一段: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新)民、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容分析第一段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明德新民至善美好的德行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学三纲领八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举一些例子壹制定你的人生规划化贰作业大学第二课时

所谓诚其意者①,勿自欺也②。如恶恶臭③,如好好色④,此之谓自谦⑤。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⑥。小人闲居为不善⑦,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⑧,掩其不善⑨而著其善⑩。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⑾,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⑿,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第二段【注释】

①诚其意:使意念真诚。意:意念,意志。

②毋:不要。

③恶(wù)恶(è)臭(xiù):前一个“恶”字用作动词,厌恶。后一个“恶”字是形容词,不好。臭,气味。恶臭,不好的气味。

④好(hào)好(hǎo)色:前一个“好”字用作动词,喜爱。后一个“好”字为形容词,美好。好色,美好。

⑤谦(qiè):同“慊”,满足、满意。

⑥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独,指独处。

⑦闲居:独自呆着的时候。

⑧厌然:躲躲闪闪的神态。

⑨掩:掩盖。

⑩著:显明,这里是使显明,标榜的意思。

⑾如……然:好像……一样。

⑿中:心中。【翻译】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味,就像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看见君子就躲躲闪闪,掩饰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注释】

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ì):愤怒。第三段【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是因为,内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但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但却不见声音;虽然在吃食物,但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第四段【注释】①之:即“于”,对于。

辟:偏颇,偏向。②哀矜:同情,怜悯。③敖,骄傲。惰:怠慢。④硕:大,茂盛。译文:之所以说整治家庭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对于自己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怜悯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们认为怠慢失礼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在喜好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在少见!因此有谚语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子女的毛病,(贪得的人)不满足于已经长势很旺的禾苗。”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就无法整治自己的家庭。第五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3)如此。此谓一言偾(4)事,一人定国。尧、舜(5)帅(6)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7)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7)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8),而能喻(9)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注释】⑴悌(tì):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⑵慈:指父母爱子女。⑶机:作用。⑷偾(fèn):败,坏。⑸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⑹帅:率领,统帅。⑺桀(jié):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⑻诸:“之于”的合音。⑼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⑽喻:开导。【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化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尧、舜用仁爱来引导天下,老百姓就跟随他们而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着凶暴。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自己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因此,君子自己做到善,然后再要求别人做到;首先不做坏事,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讲恕道,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内容分析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6)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第六段【注释】(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背弃。(5)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6)此:乃,才。译文

之所以说使天下归于太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所以,君子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拥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

续文

第一段: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容分析八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第二段:通过“慎独”来谈“诚意”。课文选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内容分析【解读】

从正面来说,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第三段:诚意之后是正心(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内容分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第四段:修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内容分析

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

美国人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德国人说:“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

法国人说得更好:“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语)

家是永恒的话题。

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

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

第五段:治国必先齐家。“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内容分析

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

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第六段:在“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阐述君子的示范作用、民心的重要、德行的重要。内容分析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道理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末”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小学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辞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

暗室不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贯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行。他从来就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暗室不欺”。

“慎独教育”

康熙将“慎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