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研讨在场主义散文记者从网上获悉,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散文评论家黄开发,召集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讨在场主义散文。研讨发言整理稿《散文的观念与现代汉语散文的前途》刊登在《红岩》杂志2008年第5期。同期还刊登了著名散文评论家李怡《不同的心灵,不同的可能》,及评论家姜飞《虚幻的推倒与重建--评周伦佑〈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背景]2008年3月8日,以眉山作家周闻道、著名文艺理论家周伦佑为首,马叙、风吹阑叶、朴素、李云、米奇诺娃、杨沐、宋奔、张生全、张利文、沈荣均、周强、郑小琼、赵瑜、唐朝晖、黄海、傅菲等为成员的18位在场主义散文同仁,在"天涯社区-散文天下"首发《散文:在场主义宣言》。一石击起千层浪。随后,《新散文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网》、《乐趣网》、《读者网》、《中国美文网》、《新散文•散文中国网》、《红袖添香网》等汉语网站纷纷转载;《花城》、《美文》、《青年文学》、《小品文选刊》等重要文学期刊,相继以专栏或重点作品形式,推出了一系列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和散文作品。2008年6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在第61期以两个整版--第六版《作品》、第七版《理论与争鸣》版,隆重推出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及其作品。[附录]散文的观念与现代汉语散文的出路黄开发主持主持人的话:这学期,我给北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07级硕士生讲"中国现代散文研究",在课堂上讨论了诗人周伦佑先生的论文《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发言稿。黄开发:诗人周伦佑即将在《红岩》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散文的长篇论文,主要是通过梳理散文的概念来提出他关于散文的主张。正好我要讲中国现代散文概观,其中包括现代散文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周先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我预备讲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文本,我们就此进行讨论,这比我单纯地在课堂上讲效果会好得多。在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影响巨大,和小说不相上下。我们只要想想《新青年》时期的杂感,《语丝》时期的杂文,和30年代的左翼杂文、言志派小品,就会感到此言不虚。在现实生活中,散文也一直拥有最广泛的作者和读者。散文体式自由随意,是最接近我们日常表达方式的文学话语,往往能够随物赋形,写作和阅读都非常便利。在当下的网络时代,就盛行着网络小品和博客文这样新的散文品种。散文就像无所不在的绿草,只是不像花朵和树木那么惹人注目。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对散文的研究在四大文类中恐怕是最少的。关于小说、诗歌、戏剧的概念大家都比较明确,谈到散文时我们却一头雾水。一开始我想在讲完概观以后,再进行讨论,但怕束缚了大家,我希望看到一个众声喧哗的场面。你们是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生力量,所以,你们的声音是重要的。请大家发言。高峰:周伦佑对当下散文混沌状况的把握是清晰的,散文概念确实难以界定。对于周伦佑先生文章里提到的散文概念混乱的现象,我表示同感。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范围和特质,对于作品的评判缺少明确的标尺,使得我们的研究过多的停留在一种印象式分析,很难深入。周伦佑要推翻先秦散文概念,其实在内心深处有传统美文的概念。他提出的知识分子可以对某种现象自由发表看法,不去顾忌制度上或其他方面的限制,为知识分子言说提供更大空间,而他的纯文学的散文观又与他所说的自由表达有抵触。罗燕:高峰说的有道理,但我认为周伦佑在论述中暗含的纯文学散文观是他在整篇中一以贯之的,并且他用这个观念去衡量古代及现代所有散文,认为不相符的就不是散文。周伦佑提出散文精神就是人类的自由精神,他指出散文作家的主体精神是"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介入的道德勇气,自觉的文体意识",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这仅仅属于散文吗?其它文体不应该具备吗?诗歌离不开自由精神,学者的学术论著也应该包含这种精神,小说家、戏剧家也应该有文体意识,这应该是知识分子发言的基本精神,不会也不应该是散文所独具的,命名为散文精神是对这种精神本身的拘束。这也是"妙发性灵,独拔怀抱"这样的主张并不始于散文,而是针对骈俪文。文学精神具有共通性,并不单属于一种文体,所以,散文精神也并非散文的独特性所在。周伦佑的散文观承接了古代"文气""文心"性灵说,否定了明道、载道传统,这符合他的主观意愿,却不符合散文的客观,是以现代的尺度要求历史;而我们对待历史文本时,更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道"与"性灵"其实是我国古代大多数士人精神的两个方面。我国古代士人多是儒道兼修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士人的倾向不同。就以陶渊明为例,他既有拒绝与疏离的一面,也有积极作为的一面,只是现实让他更倾向于前者。这两个方面在散文中都有体现,它们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时候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文章中,甚至同一篇文章中。这种传统到现在都在延续,只是"道"与"性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周伦佑执其一端,作为个人选择是可以的,他选择了抒发性灵,表达自由精神,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却不能作散文的规范,不能以貌似公允的学术的方式将个人意愿强加于散文,强加于在进行散文创作的其他作者,其他作家也有他们选择的自由,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干涉自由。我认为,散文与其说是自由精神的表达,不如说是精神的自由表达。正是因为散文具有表达上的自由度,散文才能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拥有大量的作者、读者。散文的兴盛确实与散文的混乱并存,但混乱中也蕴含着生机。崔丽君:我多么希望周伦佑的这篇批评只有第一章的"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他解决得很混乱。我认为周伦佑对于散文文统的梳理和本质探寻方面有着预先的标准,他首先用"自己的"散文观念去否定古代散文传统,选出自己认同的散文文本,然后又从这些文本中得出自己的"所谓的"结论,前后是有矛盾的。在大众文化的氛围中,周伦佑感到"精英文化"精神丧失的恐惧感。他提到的借鉴后现代主义等很容易让我想起非非主义那种诗歌和先锋小说的感觉。这从他对于"自由"、"非体制"的呼唤、对于散文的借鉴资源方面都可以略见一二,特别是他在第六、七章提到的主张与建议,处处可见"先锋小说"与"非非主义"的影子。但是,时代是发展的,文体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大散文"的出现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如果散文的"泛化"值得警惕,那么周伦佑所提倡的"精英"散文无疑是对散文的窄化,是文学重新由民间回到庙堂。我个人比较认同"精神贵族"这一说法,也愿意为这一追求不断地打磨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是个人选择,没必要推而广之,民众也需要言说的空间与方式。不管以何种标准定义"自由",都要"尊重只是在内容精神上,还有表达方式上的自由。第二要求其中有一种忧患意识,其实在周作人解释散文发达的原因中也提到了,即在王纲解纽的时候,王纲解纽时出现小品文的说法也是饱含忧患意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周伦佑要求真正的散文有忧患意识,其实是对于周作人散文观的一个跨时空的回应。这篇文章的意义或许不是要让我们认同他的散文观念,这么激烈的言语表达或许起到的作用是提醒我们现在散文观念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混乱,有一个惊醒的作用。刘颖慧:周伦佑的这篇论文颇具创新精神,但是我读过之后产生很多困惑。刚才大家都提到了"散文性",那么我先来谈谈散文的来源:作者把历史上"散文"名称的来历分为三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这一名称纯粹来自西方,以郁达夫为代表;一种是认为"散文"这一文体自古就有,以周作人为代表;一种是认为这一文体和名称自古就有,以朱自清和马茂军为代表。作者一句话把上述观点全部否认,认为他们说的散文是"散文体"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作者又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是"白话文学革命"以后的产物。这一句话,就把散文的古代源头全部掐断了,把时间一下子拉到现代。可是,作者又提出:中国散文有三大源头、五种书写范式。所有提及的代表都指向先秦的屈原、西汉的司马迁、东晋的陶渊明。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中国散文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我还想说的一点是用后现代的理论未免有些牵强。显而易见,作者借鉴欧美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来界定"散文性"尺度的四大文体特征。而散文是一个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这样的界定有些牵强附会,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散文的因地域性和历史性而产生的特殊性。此外,许多结论过于绝对,缺乏充分的例证,难以让人心服口服。总之,虽然作者的论文有许多不严密的地方,但是我觉得他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敢于挑战传统,破旧立新,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引人深思,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角度。陈亮:作为一个诗人,周先生在学理层面上可能有其不严谨的地方。这样的一篇论文,无论它是想要推倒什么或想是重建什么,它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引发人们对中国现代散文和中国散文现状的一些思考,那么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价值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周先生身为一个创作者,仍然在思考一些比较沉重的问题,这体现了诗人的一种责任感,非常可贵。还有我们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到他的一个心理动机,要考虑到这篇文章和80年代非非主义的一些联系。周先生文章的重点我想是在于重建,至于推倒的部分,则有些潦草。任冬梅:前面同学已经提到很多这篇论文的不足与矛盾之处,下面我再继续具体地说两点。第一,按照作者的意思,历史、伦理、哲学都不是散文,我觉得"历史"是从文章的内容上来说的,而"散文"则是体裁,这两者本就不在同一层面上,怎么可以拿来比较呢?第二点是在论文最后,作者说现在中国的散文应该借鉴"西方后现代的散文",可是他举的一些例子,比如博尔赫斯等的作品,其实更多的是被认定为小说,所谓的"片段写作"、"时空折叠"等根本是后现代小说的主要特征。不过周伦佑提出的对"散文文体"的关注,作者的问题意识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这篇论文不得不使我联想到作者周伦佑非非主义创立者的身份,正如"非非主义"之于中国诗坛一样,其提倡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其诗学的"普遍启示意义"大于"具体操作意义",周伦佑的这篇论文也是如此。罗燕:周伦佑在文中也表现出这样的困惑,如果古代的历史哲学著作可以算散文,那为什么现代的历史哲学著作不能归入散文?我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学科分界不明,但是在现代,科学、道德、艺术三分,专业化程度更高了,历史、哲学等有更专业的表达方式,才会出现《庄子》、《左传》等哲学、历史著作同时可以看作散文。正因为这样,才有先秦散文的存在。景兴燕:周伦佑在现在的背景下提出散文的纯化,类似于90年代有关"大散文"和"艺术散文"的争论,就如同最后争论达成的共识是二者之间不存在目的上的对峙,意思就是说与其说二者在对峙,不如说二者之间存在一种补充的关系。刘锡庆提出的艺术散文指"原抒情散文,加上自传,游记,散文诗等",这是对贾平凹大散文容易流于泛化的补充。针对有的同学提出的,诗人暗含的精英主义"散文不是人人都可以写的"的说法,我倒觉得诗人更多地是在呼唤散文大家的出现。诗人过分强调了"散文"的概念,并把它的作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其实美学领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美"是什么,大家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标准,然而没有这一概念的界定却并不影响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的理解。同样的,对于散文的概念,我们有没有必要真的给他一个很明确的界定。在散文怎样建构的问题上,周伦佑是建议吸纳西方后现代的手法的,这倒并不是说他多么崇尚西方的东西,而是现在的散文抒写是传统的东西太多。但是对于此问题,又出现了相左的地方,诗人提出散文的精神是自由主义,这仍然属于"现代性"范畴,属于确立人的个性,人的觉醒意识和散文的启蒙性,那么现代性的东西能不能用后现代的东西来表现也是需要商榷的地方。车兰兰:首先我是很敬佩周伦佑先生这样一种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的,文中提出的很多观点是让我震惊的,也是很触动我的。但同时文中也存在了许多疑点,甚至可以说"质疑"往往把作者本身带到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漩涡,即会从一种"质疑",产生另外一种"质疑"。在这里我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作者在文中说"散文的'文格'没有成熟",那么,由他这种"否定"所带给我们的"质疑"是,难道小说、诗歌的"文格"就成熟了吗?其次,作者对"散文命名"的质疑同时也是不充分的,他不赞同散文按题材划分为"乡土散文"、"新散文"等,事实上现在也有"乡土小说"、"乡土诗歌"或"新小说"、"新诗歌"之说;作者也不赞同按照作者性别把散文分为"女性散文",实际上,我们不也有"女性小说"或"女性诗歌"之说吗?另外,作者对"先秦散文"的质疑同样是站不住脚的,诚然,我们并不否认《左传》写了历史,《论语》、《庄子》写了哲学,但散文中就不可以包含这些内容吗?作者显然是把"内容"或"题材"与"文体"相混淆了。作者在文中一再申明"散文的自由",但又把散文的过错主要归结于"对散文写作的一种要求,还没有上升为一种理论",这个又与一个诗人的气质相悖的。难道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都是严格地按一种理论的指导或规范去写作吗?最近也看了些关于"大散文"和"艺术散文"的文章。本人比较赞同刘锡庆先生的那句表述:"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我们在对散文的发展或者研究上应该有反思,对周伦佑先生的文章要有所借鉴,但同时也要对我们的散文发展和研究保有一种乐观的态度。李玉俐:周伦佑初衷是好的,面对散文概念难以规范的现状,他显示出深切的关注,通篇都洋溢着学术勇气和学术承担精神。他敢于对一些长久以来为人们所公认的观点和郁达夫等名家的观点提出强烈质疑,企图重建散文规范。只是他最终未能提出另人信服的解决方案。散文的概念问题其实困扰人们已久。1992年贾平凹在《美文》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名为《提倡"大散文"概念》的文章,他说:"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此种观点自然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持反对观点的刘锡庆就指出:散文的过宽过大,难以进行审美规范是散文一直未能弃类成体的重要原因。这是散文发展迟缓症结,是散文的大不幸。毫无疑问,散文概念的泛化是不争的事实,它迫切需要规范,不能把什么都一箩筐地装入散文之中。而潘大华在《大散文概念和大散文文体》中却为贾平凹的观点进行了"辩护",他认为贾平凹的观点是站在创作的角度提出的,目的是呼吁散文的创新,以防散文变成清浅的雕虫小技,不让散文牺牲掉文学品格、现实感、史诗感和真情实感。并且潘大年据此也提出了自己对"大散文"概念的界定:一是大篇幅,大格局;二是大气象,大境界;三是要有文化内涵和思考。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界定仍是难以服人的,在赞赏周伦佑可贵的学术承担精神也看到他的不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散文概念的规范并不是某个人一时就能得出定论的,究竟什么是散文,还需要更长时间内更多人,更多理性的思考。周源:我觉得周伦佑的这些言论其实并没有他表面上说的那么"反传统"。他对中国古代的文论是有继承的,这一点从文章中"散文精神的古代资源"一部分内容中其实已经有所体现了。另外一方面,其实他的观点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大散文"在理论上多有重合。另外还有人总结,所谓的"文化大散文"注重的是"作家的主体性;文章的文采和真情;作家的精神向度"。这些言论与周伦佑的观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如出一辙的。李点淑(韩国留学生):依我看,在中国,散文的地位不如小说、诗歌,中国的散文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诗歌反而从古代就有好名声,屈原、杜甫、李白等诗人曾经写过忧国忧民的诗歌。小说经过文学改革,因为被认为能够启蒙民众而受到了重视。与诗歌、小说比起来,散文好像没有什么本身的特点。散文里面包括杂文、随笔等体裁。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它能够鼓动国民,针砭时弊;但是除了杂文以外,其他体裁的散文就没有多大现实力量了。看起来不能启蒙民众,只能写出作家的内心而已,看的时候也找不到什么规律。另外,散文家好像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这些缘故,散文被边缘化。但散文跟一般人关系紧密。散文娱乐性强,一般读者可以读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但是对他们来说,亲手写诗歌、小说很难。因此,他们心目中的小说家、诗人是很了不起的。写散文就不同了,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写,谁都可以读,这造成了认为散文本身没有多大价值、本体性混乱的结果。黄开发:李点淑说出了一个外国留学生的观感。散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实在中国传统中,散文的位置是最高的,坐在文类排行榜的头一把交椅上。原因是它可以载道,有益于政治教化,是有用的。现代散文的地位也不能算低,像周氏兄弟的散文得到过高度的评价。现在散文的影响依然很大,但受到的关注不够,人们较多研究、评论诗歌,小说,但很少谈散文。崔丽君:我想说两点我们几个课下讨论的结果。一是,我们认为各种体裁的划分最主要是为了"区分",而这种"区分"是在相互联系中建构起来的。我觉得现代散文观念的确立,周作人的作用不可忽略,更不能像周伦佑一样仅仅扯住郁达夫不放。周作人在对"美文"的最初界定中就提到美文是为了表达小说、诗歌不能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散文观念的最初诞生就是为了"区别"。所以,我认为体裁是为了区分,没有必要非要找到某种体裁的"本质性"。我觉得任何人在界定"什么是散文"时,必然会想到什么是小说、什么是诗歌,它们具有一种关联性。比如李广田在论说这三种体裁时,提到诗歌是圆的,像珍珠;小说是严的,像建筑;散文是散的,像流水。再者,我觉得散文观念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在李怡老师的诗歌研究课上,用了近两个小时讨论什么是诗歌。如果说"大散文"不是散文,那么"梨花体"是诗歌吗?如果我们把这一切新的文学现象都排斥在研究以外,那么我们的文学研究不仅是"失语",而且是"无语"。文学观念具有时代性,我们理应照顾到新出现的文学事实,不能以自身的"价值尺度"而否决客观的存在。我觉得周伦佑提出的更多是"经典性"问题,呼吁提高人类精神的文本。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个人对于"后现代"、"先锋性"、"忧患"的提法不敢苟同,精神与审美都是多元性的。任冬梅:我还想说一下关于"什么是散文"的问题,与周伦佑的观点不同,我还是觉得在小说、诗歌领域,这个问题依然存在,而不是独有"散文"面临这个困惑。李怡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就探讨过"什么是诗歌"的问题。在诗歌领域,往往是先出现一些先锋诗歌,一些打破常规的实验性的诗歌,然后我们的关于"什么是诗歌"的概念才会随之改变。换言之,是先有诗歌现象出现,然后才有界定"诗歌"的理论概念,而且这个概念是随着诗歌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关于"什么是诗歌"的答案。我想在散文领域也应该是如此吧。黄开发:周伦佑先生提出了问题,我们在讨论中又发现更多的问题,刺激了大家的思考,而不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我相信通过讨论大家对散文的理解肯定比读这篇文章之前更深入了。这样,我们就达到了目的。说实在话,你们关于散文的知识和见解多少有些超出了我的预期。在你们所受的文学专业教育中,散文所占的比重与小说、诗歌等文类相比是很少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要说的其实有许多大家在讨论中已经提到了。前面我说过,在现代文学的四大文类中,散文的研究是最不够的。研究的成果少,好多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阐明。正像周伦佑先生所言,今天我们谈论小说、戏剧或诗歌时,一般来说不用再来讨论什么是小说,什么是诗歌,什么是戏剧,而谈论散文时,往往要从讨论定义开始。可我们也往往从一开始便走上了歧路。周伦佑这篇文章贯穿着一个中心就是寻找散文性。周先生拿着一把"散文性"的尺子,一直在苦苦寻求散文本质。他寻求的结果是一种后现代主义式的"散文性":非主题性、非完整性、非结构性、体制性。正如同学们所提出的,这可以看作是他提倡"非非主义"的先锋诗歌思路的延续。用这样一个"散文性"的尺子去衡量,结果"先秦散文"就成了杜撰的东西,唐宋古文也被一脚踢开。作者也展开了自己"创世纪"式的宏大历史叙事,梳理出了一条后现代式的散文文统。这个文统的谱系太细弱了,细若游丝,从屈原《楚辞•渔父》到司马迁到陶渊明,几代单传,然而,这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却与作者心仪的后现代主义并不合拍。他提倡的一些东西是比较矛盾的。在我看来,"散文"概念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建构,有着多层次的内涵。不存在一个可以统摄从《尚书•尧典》或者是《楚辞•渔父》到当下创作的"散文"概念。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乃至于不同的人,对散文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其实,周伦佑的文章可以看作是从"五四"以来对散文的纯文学性追求的延续,只不过换上了"后现代主义"的新装。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纯文学"概念出现的时间都很晚。在西方,这样的文学概念的出现不过是18世纪以后的事情,此前"文学"一词指的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类型。在20世纪的最初几年,西方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念进入中国,最早可以在王国维的一些论文以及周氏兄弟留日时期论文中可以看到,引起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到了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们明确把散文看作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纯文学家族中的四大成员之一。然而,中国传统是没有这样的散文概念的,只有笼统的杂文学意义上的"文章"。以纯文学的眼光来重新打量"文章",便生出了纯文学散文与非纯文学散文的分别。纯文学强调形象性、抒情性、想象性、艺术性和文辞美,然而与小说、戏剧、诗歌比起来,散文的纯文学品质并不那么地"纯"。散文似乎依然漂移在纯文学和非纯文学之间的中间地带:一方面它具有纯文学的一些品质,另一方面,它在题材、形式和写法上又多种多样。于是,不同散文的文学色彩就有了浓和淡的区别,人们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来划分散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出现了对散文概念与分类的不同理解,有了不同的价值标准。所以说,纯文学散文还是非纯文学散文,这是西方"纯文学"这个"他者"闯入以后带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想在中国传统中是不存在的。不知道大家读周作人发表于1908年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时有没有注意到,他可能是现代最早使用"散文"这一概念的。他把纯文学分为押韵的"吟式诗"和不押韵的"读式诗"两类,"读式诗,为说部之类,散文也"。他所说的"散文"即为广义的散文概念。1917年,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把古文、骈文、诗歌等"文学之文"与碑、铭、墓志、启事等"应用之文"对举。"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名称并不合理,但明确表现出把纯文学与杂文学区别开的企图。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是文学革命中第一篇论述纯文学与杂文学不同的专门论文。他区别了"文字"与"文学",并正式使用了"散文"一词,并且声明:"此后专论文学,不论文字。文字指的是杂文学散文。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他所说的"杂文"即指纯文学的散文,显然是把传统杂文学散文剔除去一部分后的结果。是不是自从五四时期提出纯文学观念以后,杂文学的散文概念就不用了呢?其实也不是。这里我举两个例子。如在1930年代,鲁迅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认为现代"最优秀的杂文作家"(这里所说的"杂文"即指广义的杂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有周作人、林语堂、鲁迅、陈独秀、梁启超。(《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周作人在《志摩纪念》一文中指出:"据我个人的愚见,中国散文中现有几派,适之仲甫一派的文章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平伯废名一派涩如青果,志摩与冰心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上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一个供献了。"周氏兄弟把陈独秀、梁启超、胡适作为散文家来谈,表明他们使用的是杂文学散文的概念。纯文学意识的确立,散文作为文学大家庭的四大成员之一,至少给现代散文带来了两点显著的影响。一是促使散文家努力提升作品的纯文学素质,增强文学性;同时,由于选材和表现的自由随便,散文的文学性与诗歌、小说、戏剧相比又不是那么的"纯",这导致了人们对其纯文学价值的怀疑,很多散文家都有些不自信。像到1928年,朱自清的一些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已经广为流传,进入了中学国文课本,但他却认为,散文的"选材与表现,比较可随便些",类似"闲话","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朱自清的话代表了人们对散文的一般看法。鲁迅在《且介亭杂文》的序言中举出了人们对杂文的攻击和对他本人写杂文的非议,那些反对意见里就有对杂文是否是一个文学品种的质疑。提升散文的纯文学品位一直是现代散文家艺术追求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内驱力。1937年,与周先生同样是重庆人、同样是诗人的何其芳就写过一篇《我和散文》,清楚地表明了他对散文的认识和自己的艺术追求:"我愿意以微薄的努力来证明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他谈到自己艺术追求的实现方式:"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我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有的叙述着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正如以前我写诗时一样入迷,我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怎样提高散文的纯文学素质呢?他主要是从现代主义诗歌那里寻找资源。他本人就是一个"现代派"诗人。可是,这只是青春期的何其芳,他很快就告别了这种对散文纯粹性的追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和人生。随着现代散文的发展,其文学价值得到了一些文学大家的充分肯定。周作人在《〈近代散文抄〉序》中就说,小品文"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文学发达的极致"。鲁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份合同范本(2篇)
- 电器嵌入式课程设计
- 压疮的护理规范及措施
- 电动绞车课程设计
- 电动机反接制动课程设计
- 电动开窗器研究报告
- 电动压盖机 课程设计
- 电加热技术课程设计
- 电力科学模型研究报告
- 压疮病人护理三级查房
- +Unit+2+We're+family+Section+A+2a+-+2e+说课稿 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防性侵安全教育课件
- 《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案(四篇)
-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教学课件多篇
-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课件
- 全媒体运营师单选题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及解答参考
- 2024年8-9月高三名校模考语用题选(三)含答案
- 2024年超轻型飞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六年级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六套)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单元小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