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片头
中国古典文学(秦汉文学部分)
2片头中国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3必读书目必读书目:《中国文学史》(高教出版社袁行霈等4)《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章培恒等3)《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郭绍虞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王运熙、顾易生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6)《古文观止》(吴调侯、吴楚材)4必读书目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逯钦立)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
《史记》(三家注司马迁)
《古诗源》(沈德潜)
《昭明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郭茂倩)
《古诗十九首集解》(隋树森)5必读书目《汉书》(班固颜师古注)《陶渊明集(注)》(逯钦立)《世说新语》(刘义庆)《搜神记》(干宝)《文心雕龙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韩泉欣)《诗品集注》(曹旭)《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鲁迅)6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大杰3)《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等4)《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郭绍虞4)《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大出版社李建中)《中国文学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郭杰等)7参考书目《历代小说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吴组缃4)《中国志怪小说选译》(宝文堂书店刘永濂译注)《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柳诒徵2)《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天津社科李泽厚)《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
(中国社科苏珊·朗格)《诗论》(三联书店朱光潜)8第二编秦汉文学(前221-220年)
绪论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二章汉赋第三章司马迁及《史记》第四章汉乐府民歌第五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六章东汉文人诗9绪论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生成的背景、社会条件一、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二、献纳辞赋的风气三、文化机构(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四、游学、游宦风气的兴盛10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多元化态势内容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的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艺术特色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11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一、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二、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三、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四、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五、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12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文学样式代表样式汉赋叙事散文大发展五言、七言诗的酝酿、产生文学分期一、初创期:高祖—景帝二、全盛期:武帝—宣帝三、中兴期:元帝—东汉和帝四、转变期:安帝—灵帝13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散文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二节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14
秦文学概述1秦文学概述一、政治背景: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及历法。二、文化背景:
1、“焚书”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2、“坑儒”曾一举坑杀了儒生460多人。15
秦始皇简介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从小和母亲在赵国作人质,13岁回国继承王位,22岁独立执政,清除嫪毐(laoai)党羽,免去吕不韦相职。在李斯等协助下,用了十年时间吞并六国,前221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君主,号为始皇帝。即位不久便开始出游寻找长生不老之方。前210年,病死在沙丘(今河北省),神仙梦告破。三、文学状况
1、刻石文前220--前210年,秦始皇共进行五次大巡游,留下《峄山刻石》、《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文》、《之罘刻石》、《碣石门刻石》等。大都出自李斯之手,多为歌功颂德之作。
☛“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2、《吕氏春秋》3、李斯的散文
秦文学概述2
秦文学概述3
4、诗歌:“《琴引》者,秦时屠门高之所作也。秦为无道,奢侈不制,征天下美女以充后宫。乃纵酒离宫,作戏倡优,宫女侍者千余人。屠门高见宫女幼妙宠丽,于是援琴而之……,曲未及终,琴折柱摧,弦声不鸣。舍琴而更援他琴以续之。”--《琴苑要录》17三、文学状况18
琴引诗《琴引》:
洒坐俱勿往,听吾琴之所言。舒长袖似舞兮乃褕袂何曼,奏章而却逢兮愿瞻心之所欢,借连娟之寒态兮,假卮酒酌五般,泣喻而妖兮纳其声声丽颜。长ƀ兮叹日骑,美人旖旎纷嬆,枻(yi去)霜罗衣兮羽旄,夜褒圭玉珠参差,妙丽兮被云髾。登高台兮望青挨,常羊啖还何厌兮归来?
※
歌词借怜惜美人歌舞娇态,反映后宫女子幽愁怨旷之情;借对美人衣着装饰的描述,表达了对秦始皇骄奢淫逸、暴虐统治的愤恨。歌词绝非谏辞,而对始皇的行为进行讽刺,歌词绵里藏针,内含锋芒。19
峄山石刻拓片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东巡留下的邹峄山石刻拓片。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20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一节《吕氏春秋》(前239年)
体例:
秦统一以前,由秦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而成,由12纪(60篇)、8览(64篇)、6论(36篇)组成,又称《吕览》,共20余万字。
编著目的:集腋成裘
博采众说之长,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活动做理论上的论证。“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之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用众》
第一节《吕氏春秋》
思想:
被称为“杂家”,认为它是先秦以来各派思想的折衷和调和,以儒学为中心,兼以先秦各家学说:道、墨、法、农、阴阳。写作特点: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明晰生动,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引婴投江》);文字质朴简练,条理清楚;缺乏脉络相通、首尾一贯。2122第二节李斯的散文1第二节李斯的散文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一、生平(?—前208年):楚国上蔡人。受业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作了吕不韦的舍人。是秦统一后的第一任丞相,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多出自李斯。始皇死后,遭赵高诬陷,被二世下狱,“诛三族”,遭“车裂”而死。有《谏逐客书》、《论督责书》、《上秦始皇焚书奏议》、《上二世短赵高书》等散文,是秦文学的代表作品。23
李斯的散文2
二、代表散文:《谏逐客书》(前237年)体例:书信体
内容:劝谏秦王取消逐客令,要有度量容纳各国人才。论辩层次:采用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方法,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先叙述秦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以各种非秦地所产却被秦人喜爱的事物为例,攻破秦贵族的“非秦不用”的论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说明了“逐客”的严重的危害是“籍寇兵而赍盗粮”,必然导致秦政权的危亡。结局:秦王心悦诚服,当即收回逐客的命令。24
李斯的散文3
艺术风格:
1、议论驰骋,气势奔放;晓之以理,说之以利害;
2、排比铺陈,富于文采;首尾呼应,条理清晰;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例文:“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25
李斯的悲剧结局三、李斯的悲剧结局: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
是对死亡的不动声色,对生命的大彻大悟,生命最后时刻的调侃和黑色幽默;
★
以狂狷的方式对其追逐权力的终身选择所进行的彻底的全面否定;
※
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
“东门犬”与“华亭鹤”的时代意义26
西汉初期文学概况
西汉初期文学概况一、社会状况
初五、六十年间,国家经济困难,统治者尊黄老之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社会较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封建政权。二、社会思潮比较自由活跃,存在着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余波。三、文学状况许多作家关心国家和社会问题,促进了政论散文的发展,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后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初期散文还有《淮南子》及刘向的散文;还有韵文:楚声短歌及乐府诗等。27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1
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一、生平:(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荀子的再传弟子,师事张苍。“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又“颇通诸子百家之书”,22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1年后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到诋毁和排挤,被贬为梁怀王太傅。前169年,梁怀王出猎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
1年后抑郁而死。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双,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28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价。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930
贾谊的政论文2二、著述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刘向录为《新书》,多散佚。主要有:《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
三、代表政论散文:《过秦论》
☺“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刘向(《汉书·贾谊传》引)
☺鲁迅先生曾称赞此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堪称“西汉鸿文”。
31
贾谊的政论文3
☆
内容
总结秦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人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应实施仁义,注重教化。
“此篇论秦取天下之势,守天下之道。”--方苞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金圣叹
“《过秦论》乃论秦之过。三篇中此篇最为警健,秦之过止在结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林云铭
32秦创业——雄心勃勃秦日盛——所向披靡秦统一——势如破竹论述层次秦灭亡——一败涂地论据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叙事)(议论)
秦教训—
不施仁政☆写作特色:
1、文势纵横捭阖,浩瀚恣肆,加强了说服力;
2、运用渲染、比衬、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如:写六国人才众多,“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却为秦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但这个“席卷天下”、“威振四海”的王朝,却在“率散乱之众数百”的陈涉“奋臂大呼”下土崩瓦解。通过比衬,突出了秦代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章铺张扬厉,感情倾诉酣畅淋漓,笔锋犀利,言辞激切,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3334
贾谊的政论文4
☆地位与价值影响了当时一批著名的散文家,形成了汉初政论文雄奇的文风,同时对后世政论文也有很好的影响,被视为千古绝唱、权衡文章高下的标准,尤其对唐宋政论文的影响更大。
☺
“贾生谋虑之久,非策士所能道:经制之文,非经生所能道。汉臣后起者,得其一支一节,皆足以建设朝廷,擅名当世。然孰若其笼罩群有而精之哉!”——刘熙载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左思《咏史》35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1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1、《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召集门客编成,21篇,十几万字。原称《淮南鸿烈》,即认为此书包含宏大光明的道理,为汉代治国法典。以道家思想为主杂以各家之说,其重点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淮南子·要略》)。行文排比铺张,繁富有序,语言华丽生动,长于运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留下来许多史料和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最后一部战国诸子式的著作,出现在完成思想统一的武帝时代,具有象征意味。
2、董仲舒的《贤良对策》三篇,政治上提出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主张,思想上提出推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成为古代著名的政论文章。36
刘向简介及画像
刘向(前79-前8):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少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字子政,本名更生。12岁任辇郎,20岁升为谏大夫。后迁光禄大夫,受诏校《五经》秘书。作为西汉大经学家和文学家,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37《淮南子》及其他散文23、刘向的著作:
☆在古代典籍的整理编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每校毕一书都编目记录,还为许多书撰写书录,如《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等,都是很好的散文。☆著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杂举前代群书轶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许多篇目富有小说意味,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之先河。
※《列女传》共七卷,述前代妇女事迹104则,警告皇帝不可过于宠信后妃而导致外戚专权,还希望通过此书宣传儒教礼法,规范妇女的言行。此书也塑造了一批具有高尚品德、聪明才智的女性形象,并且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齐相御妻”、“鲁国漆室女”、“赵将括母”、“齐太仓女”等。
38
古今列女传插图39第二章汉赋
第二章汉赋第一节汉初的韵文
※
第二节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
第三节汉赋发展的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
第四节汉赋的地位与影响40第一节汉初的韵文
第一节汉初的韵文一、骚体赋带有楚辞特点的赋体作品。有少数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优秀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二、楚声短歌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文化影响而创作的短小的诗歌。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等。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41
刘邦的画像☆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丰邑(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泗水亭长,秦末加入到反秦大军中,逐步建立了军事力量。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称汉高祖。
刘邦短歌二首▲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4243第二节赋体的兴起与演变1
※第二节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一、赋体的起源说:★
由《诗经》“六义”中的“赋”衍化、发展而来。(西晋·挚虞)“《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自《诗》出”44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2
★
赋体与“隐语”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承接的关系——赋体具有民间文学性质。(北大费振刚《汉赋的起源》)
最早写赋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他在《赋篇》中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手法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物。“隐语”即“谜语”,是人民创造的借助隐喻手法表现对周围事物特征的认识的一种娱乐方式,亦庄亦谐。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杂赋”类中把“成相杂辞”和“隐书”并列。赋体有铺张扬厉的特点,但并不单纯只用“赋”的手法,而兼有比、兴。45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3※
二、赋体的含义:铺陈写物,“不歌而诵”的一种文体。抒情成分少,重于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等。
三、“辞”与“赋”的关系:赋的发展与楚辞曾有密切联系,因此汉代往往将辞与赋连称,汉初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但二者终究性质不同。楚辞在根本上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而典型的汉赋已经演化成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46第三节汉赋发展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第三节汉赋发展的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一、形成和发展阶段1、汉初:高祖初年(前206)—武帝初年(前140)骚体赋阶段,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大汉初定,日不暇给”,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转化不大。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二个阶段。第三节汉赋发展的阶段
与代表作家作品
2、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大约二百年时间散体大赋阶段。赋的鼎盛期,作家作品最多。国势强大,君主提倡,“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方的国势、繁华的都邑、丰饶的物产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47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4849
汉武帝画像及简介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
汉景帝之第9子,17岁即位,在位55年。继承了“文景之治”的政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汉帝国达到强盛的顶峰。极重视文化,大量征召文人赋家入京,用名利鼓励他们创作。他本人也酷爱辞赋,有《李夫人赋》、《秋风辞》两篇赋流传下来。还有《瓠子歌》二首,风格雄豪质朴,气势宏伟,为难得的帝王之作,收入《乐府诗集》。50
汉赋发展阶段2
3、东汉中叶之后汉赋的转变期,从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文治武功、专以铺采摛文为能事的散体大赋衰微下去,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兴起。转变原因:社会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东汉中叶后,宦官外戚专权,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祸乱频起。文人写作态度发生变化,赋体题材有所扩大。开始这一转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还有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小赋虽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突破了彼此沿袭的赋颂的传统,成为六朝抒情赋的先声。51
代表赋家及作品贾谊1二、代表赋家及作品1、贾谊(生平略)
《汉书·艺文志》载共有赋七篇,现仅存《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为被贬后所作。
▲
《吊屈原赋》
主题: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在政治上的不平和对社会现实的憎恨。写作特色:句法上为四、六言合用,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兮”字调。运用大量生动而寓意深刻的比喻和对比,揭示了正直与奸邪、贤能与不肖及美善与丑恶的对抗,鲜明地表现了主题。52
代表赋家及作品贾谊2▲《鵩鸟赋》Ⅰ解题:写作缘由
Ⅱ主题:以万物变化不息,吉凶福祸相倚相生,不可执著于毁誉得失乃至生死存亡的道家哲学为解脱之方,咏鵩自伤。实则是作者愤世激情的含蓄体现,反映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的思想变化,表现出他对自身坎坷命运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愤激之情。
Ⅲ艺术特点:用巧妙的比喻将议论、哲理形象化;文体特征上已脱离了楚辞的风格;以自己与鵩鸟的问答展开全文,开启汉赋问答体之先河。
☻
“贾谊《鵩鸟》致辩于情衷”。--刘勰《文心雕龙》
☻
贾谊被文学史评价为“汉初唯一优秀的骚体赋作家”
53
代表赋家及作品枚乘1
二、代表赋家及作品2、枚乘(?—前140),汉初著名辞赋家
字叔,淮阴人,生活于文帝、景帝时代。先追随吴王刘濞,因吴王谋反投奔梁孝王。受到景帝的重视,但他不热衷仕进,托病辞官。武帝好赋,“安车蒲轮”请他入宫,终猝死于赴京途中。
《汉书·艺文志》载共有赋9篇,仅存3篇:《七发》、《菟园赋》、《柳赋》,以《七发》文学成就最大。
▲代表作:《七发》
内容:假托楚太子因纵欲享乐导致卧病不起。吴客前往探病,陈说了奇声、奇味、骑射、游宴、田猎、观涛来启发太子,最终以“要言妙道”使太子痊愈。
枚乘的《七发》
主旨:劝戒统治阶级要摆脱腐朽糜烂的生活,倡导追求要言妙道,具有积极的意义。
写作特色:Ⅰ、在虚构的框架中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上见于屈原与渔夫、贾谊与鵩鸟,后见于班固的《两都赋》,成为汉赋重要表现形式。)Ⅱ、句式长短不齐,少用“兮”字句,韵散结合。Ⅲ、运用一系列比喻、排比层层铺陈,极尽夸张之能事,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绘。5455
代表赋家及作品枚乘2
枚乘的《七发》
文学成就:在多方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Ⅰ、虚构的故事框架摆脱了描述实际事件的限制,使作者能自由地选择和表现自然与社会生活内容,对汉赋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Ⅱ、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符合了后人对赋体所下的定义。Ⅲ、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在后来的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Ⅳ、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和“劝百讽一”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56
代表赋家及作品枚乘3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七发》的主客问答体式和敷陈七事以进言等写法为后人竞相仿效,形成了一种定型的文体:“七体”。
“七体”: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以一件事做开端,采用反复的问答体,铺陈辞藻,咏物说理,达到某种讽谏的目的。通常由序言、赋文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其文韵散结合,句式参差,铺陈夸张,描绘细致。“递及魏晋,仍多拟造。谢灵运有《七集》10卷,卞景有《七林》12卷…今俱佚,惟乘《七发》及曹植《七启》、张协《七命》在《文选》中。”(《汉文学史纲要》)还有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等,但少有出色者,都不及《七发》。57
代表赋家及作品司马相如1二、代表赋家及作品
3、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善为辞赋且精通音律。是汉赋作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初为景帝的武骑常侍,后辞官做了梁孝王门客。武帝时拜为中郎将,曾奉命出使西南。晚年称病闲居。
《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赋29篇,仅存6篇:《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
司马相如琴歌《凤求凰》二首: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5859
文君听琴图
★《文君听琴》取材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这段文学史上的佳话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60
代表赋家及作品司马相如2▲
代表作:《子虚》、《上林》
内容前后衔接的天子游猎赋。前者假托楚国使者子虚和齐国使者乌有互相夸耀自己国家的强大、自然物产的丰富、君主田猎场面的盛大。后者写代表天子的亡是公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涉猎的盛举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突出天子的绝对权威,最后“曲终奏雅”。
主旨:意在讽刺封建统治者不可过于奢侈,但是“劝百而讽一”,客观上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
代表作《子虚》、《上林》
艺术手法:采用主客问答体,以虚构形式展开;结构宏大,描写场面雄伟壮观,极有气魄;词汇丰富,文采华茂。
贡献: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确立了赋颂的传统,为汉赋登峰之作。
☻
“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鲁迅6162
代表赋家及作品赵壹1二、代表赋家及作品
4、赵壹(生卒年不详):汉末优秀的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人,生活在东汉末灵帝时代。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反传统式的人物,为人耿直,狂傲不羁。他生活在政治黑暗、党祸不断的时代,却养成慷慨激烈、忠勇无畏的性格。光和元年为上计吏入京,名动京师,但连辟公府皆不就,后卒于家中。
史书载著有赋、颂、箴、诔、书、论等16篇,现存有《穷鸟赋》、《刺世疾邪赋》、《迅风赋》的残文。▲代表作《刺世疾邪赋》
内容:无情地揭露了黑暗的政治现实,讽刺了官场上的丑行,揭示了社会弊病和一切邪恶的根源,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愤世疾俗的反抗精神和坚持操守的坚定信念。
艺术特点:Ⅰ、篇幅短小,笔势凌厉,一反大赋僵硬呆板、缺少生气的风格,变板滞为丰富,变华丽为通俗。Ⅱ、融骚句法、赋句法、散文句法于一体,以适应尖锐情绪的表达。6364
代表赋家及作品赵壹2
艺术特点:
Ⅲ、感情激烈,语言犀利,揭露颇有深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如:
“宁计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
“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舵,坐积薪而待燃?”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Ⅳ、篇末加以两首五言诗,强化抒情。65第四节汉赋的地位与影响1
第四节汉赋的地位与影响一、汉赋的局限性
※
作为汉赋正宗的大赋,在思想和形式上表现出许多局限性:题材单一,竞相写作一些宏丽浮夸之词,以炫博斗奇为能事。
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汉赋思想的薄弱性和某些作品形式与内容不相符、作品与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不统一的形式主义说:
“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66
汉赋的地位与影响2
二、汉赋的积极意义Ⅰ、时代意义: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旺盛昂扬的气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民族文学的形成起了作用。Ⅱ、丰富了汉字与词汇,锻练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表现能力。
Ⅲ、从文学发展上看,促进了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我国的韵文经过西汉以来辞赋的发展,到东汉已经初步把文学与一般学术区分开来,出现了“文章”的概念,魏晋时出现了“诗赋欲丽”(《典论·论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等观点,文学观念日益走向明朗化。汉赋在某些方面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67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
第二节关于《史记》※
第四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五节《史记》的地位与影响第三节作品选讲68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一、司马迁的生平:
(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为咏怀之作。69
司马迁像
司马迁像
陕西韩城芝川镇华池村70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2
二、《史记》的成书
1、客观条件
♠
时代背景: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
♠
帝王的重视: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71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32、主观条件
♠
家庭的影响:
“读万卷书”
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
三次漫游的经历:
“行万里路”
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础。
♠
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72《史记》书影
《史记》书影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为《太史公书》。”
——《史记·太史公自序》73第二节关于《史记》1
※第二节关于《史记》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一、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
♣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74
关于《史记》2
二、司马迁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
▲特殊的写作立场:
特定的时代、广泛的游历、残酷的命运、对古老史官传统和先秦诸子理性态度的继承,作者确立了相对独立和批判的写作立场。▲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
♠
《史记》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绝非歌颂性的著作;
▲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
♠
独创的“纪传体”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
♠
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
依据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的名位来衡量历史人物的成就;
♠
伦理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并不完全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意识,也不是狭隘单一的。7576
关于《史记》3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
“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Ⅰ、“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可以干预人事的看法,认为“顺时者昌,逆时者不死则亡”的观点“未必然”。
♠
批评了所谓的“占星术”、“望气术”等迷信思想。
♠
向传统的“天道”思想提出挑战,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毫无根据的。
77
关于《史记》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Ⅱ、“通古今之变”通晓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
♠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称赞的态度。
♠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Ⅲ、“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
♠对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颂,既写他们的历史功绩,也不避开其弱点,表现出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Ⅲ、“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表现了鲜明的倾向性
♠描写了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争和反暴人物。
♠歌颂刺客的自我牺牲精神。
♠还描写了一些游侠,歌颂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肯定了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
♠
歌颂了一系列爱国的历史人物。7879
荆轲刺秦王砖壁画80
将相和泥塑第三节作品选讲
一、《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
※“鸿门宴”的戏剧性场面81
项羽:♠“妇人之仁”(鸿门宴)♠背关怀楚-本土观♠不能任贤♠刚愎自用、骄傲自大刘邦:♠老练成熟、工于心计♠占据巩固的根据地♠知人任贤82
鸿门宴图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标志着楚汉相争的序幕从此拉开。二、《报任安书》
1、写作背景
2、主要内容:
“刑余之人”难以荐士,况当年自己的悲惨遭遇即由为李陵申辩而来。所以隐忍苟活就是要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3、艺术特点:♠内蕴深厚,文气伟壮;♠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腾挪跌宕,行文迂曲;♠瑰伟奇丽,文辞优美。
83《报任安书》
♠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直接启发了中国文学史上纯粹的抒情散文从私人书信体中开始的传统;影响了后世一系列表达人生志向和感慨的名篇;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被后世称为“天下奇文”,代表了西汉中期散文的最高成就。84《史记》的思想内容1、《史记》首先是筚路蓝缕地整理记载了从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2、客观再现“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真理。3、《史记》还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品格,记述与保留了中华民族先祖的文化、文明。4、《史记》能以较为客观平等的态度记述当时的少数民族,展示我国自古多民族国家的史实;还鲜明的体现了民族大一统的主张。5、不为尊者讳,同情人民反对强暴的斗争。85第四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一、《史记》创作的文学动机:
♠作者本人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因此赋予作品许多文学色彩;♠写作目的决定了要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86二、《史记》运用的文学手段☆
纪传体的运用更充分集中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更接近作为“人学”的文学,更富有文学性。☆
采取文学典型化的手法,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言行、活动场面的具体描绘来再现历史人物,使人物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作者的倾向性是靠形象的感染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绘自然流露出来。☻
“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顾炎武《日知录》)87三、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总体特点: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好奇”:喜爱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与才华出众的人物;〠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充分暴露人的普遍弱点,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出人对命运的强烈抗争。88四、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读《游侠列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列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列传》即欲离世,读《李将军列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列传》即欲养士。”(明·
茅坤)Ⅰ、选材原则:选取最重要、最有代表意义、最能表现人物身世和性格特征的事件,突出人物主要特征。89四、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Ⅱ、使用“互见法”:“人物互见”:在每一篇传记中只写传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在其他地方补写出次要特征和经历,既保证了传记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和艺术上的完整性,又使历史事实不至于遗漏。“事件互见”:在不同的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同一件事,既突出了每个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又不给人以重复之感。90四、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Ⅲ、善于通过小事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Ⅳ、具体写出人物间的关系、矛盾和冲突,具有强烈的故事性;
Ⅴ、语言方面:
a对话力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心理;
b直录口语,通俗传神;
c叙述语言夹叙夹议,描写人物情态、心理简练精确;
d叙事记言中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富有表现力。91第五节《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的体例,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较完整地记叙了汉代以前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活动,使后代有史可察、有案可稽。☆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文学观都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92
※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体裁和叙事方式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小说,并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是古代散文的楷模,被后代推崇为“古文”的崇高典范,使我国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9394第四章汉乐府民歌第四章汉乐府民歌第一节乐府涵义的演变和乐府民歌的采集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第一节乐府涵义的演变和乐府民歌的采集一、“乐府”涵义的演变
1、原为音乐机构的名称,负责收集创作乐曲,训练乐工等;
2、指乐府收集、保留下来的谱过曲的、能够配乐演唱的诗词,为作品名称;
3、后来指仿照乐府格式、采用乐府旧题而作的诗词,不都用于演唱,也用于吟诵了;
4、唐代新乐府运动中指按照乐府诗的某些特点写作的诗,又称“新乐府”或“系乐府”。
5、宋元后又用作为词、曲的别称。
95
二、乐府民歌的采集
★《汉书·艺文志》载当时收集的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但留存不多,现存大多为东汉乐府搜集的作品。★《乐府诗集》(南宋·郭茂倩)中包含汉乐府诗的有四类:
“郊庙歌辞”:为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
“相和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间歌辞;
“鼓吹曲辞”:是北方民族的乐曲,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曲的歌辞。
96第二节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
第一类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
◊《战城南》: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属“鼓吹曲辞”。
主题:诅咒战争
艺术特色:想象丰富,人禽对话独具匠心;句式自由,杂言,整散句间出;善于渲染各种气氛;场面转换利落,跳跃性很大。97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98※
描写战争的残酷性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熄,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李白《战城南》
99◆第二类反映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及对阶级压迫的反抗
◊《东门行》
描写一个城市贫民因为家庭生活濒临绝境被迫奋起反抗的过程。全诗不足八十字,描写了人物的生活处境、心情神态及对话,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同类诗歌有《妇病行》、《孤儿行》等。100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101♥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
♥
《木瓜》(卫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静女》(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骚首踟蹰。静女其娈(貌美),贻我彤管。彤管有炜(光明),说懌(喜欢)女美。…
♥《溱洧》(郑风)写的是三月会的盛况和青年男女嬉笑、欢快的场面。102◆第三类反映男女爱情和被压迫妇女的命运
▲《有所思》
♠
是一首真挚热烈的情诗。采用自述口吻,描写人物情感变化细腻、深刻;
♠
运用比兴,以物寄怀;
♠
表现手法灵活多变;
♠采用重复的形容来加重语气,感情色彩更加浓重。103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104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可看为《有所思》的续篇,为一女子的爱情誓言,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
采用“博喻”修辞手法,罗列五种极其反常的自然界现象,把主人公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
以二言开头,五言结尾,中间三、四、五、六杂言,音节短促,语气连贯紧迫,充分表现出主人公感情的热烈。105▲《江南》(相和歌辞·
相和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106107《江南》图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
今人刘旦宅作※
《江南》赏析(三种说法)♥“劳动愉悦说”(朱东润本)♥“爱情隐喻说”--“鱼戏莲”图
①“鱼”为情爱的隐语,以鱼的多子象征配偶的繁殖功能,可见古人对生殖的崇拜。
“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代替配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中之一”。(闻一多《说鱼》)
“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同上)108※
《江南》赏析♥“爱情隐喻说”--“鱼戏莲”图
“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喻女性。”(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莲与怜(爱人)同音,鱼与吾音近,即从四面八方与恋人戏谑之意。”(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109※
《江南》赏析⊙《诗经》中也多以鱼喻配偶,如《国风·召南·和彼秾nong矣》以钓鱼暗写男女求爱;《周南·汝坟》、《齐风·敝笱gou》即以鱼喻伉俪之思。⊙汉乐府中,还有《饮马长城窟》、《白头吟》等诗中的鱼与男女之情存在着象征性的联系。⊙南朝乐府中例子极多,如《娇女诗》:
“蹀躞越桥上,河水东西流。上有神仙圣,下有西流鱼。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
110♥“爱情隐喻说”--“鱼戏莲”图
②“莲”在古代常象征爱情: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便以莲(荷)寄托对爱人的情思;⊙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乐府诗集·读曲歌89》第4、71首均以莲谐“怜”,暗含有关情爱的隐微内涵。111♥“爱情隐喻说”--“鱼戏莲”图
③、理论:原始作品中的形象所积淀的某种内涵往往使这一形象带上确定的语义性质,从而使之在文学史上成为经典性意义形象,即“原型”。前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后代文人对前代作品的继承过程也就是“原型”承传的过程。如:
∮
“柳”--感伤别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小雅·采薇》
其他如中国文学中“梅、兰、松柏、蝴蝶、月亮、渔夫”,外国文学中的“方舟、橄榄枝”等意象都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经典的“原型”。112♥“向往自由说”--“鱼戏”图⊙“鱼”是自由的象征,满足了人对自由的向往。(王富仁《鱼,自由的象征》)
前二句为兴起,构成了鱼戏的美的背景和鱼戏的明确的方位感。几个方位词排比使用,加强了读者对鱼的自由性的感觉,鱼没有任何固定方向的限制,没有客观强制性力量的迫使,没有主观的目的性的制约。对鱼戏的敷衍铺排的表现方式造成动态感,与鱼的自由、活泼的形态感统一在一起。
113▲《陌上桑》(相和歌辞·相和曲)
☆《陌上桑》母题:产生于《诗经·魏风·十亩之间》的“桑间濮上”。
☆
更富于浪漫性与诙谐性:
♠“罗敷之美”--“海伦之美”(《伊利亚特》)
♠“丈夫之美”--“使君之丑”☆以夫妻关系的伦理爱否定邂逅的浪漫爱,顺应正统道德观,满足普通人的“好美”心理。114
☺
比较:《陌上桑》与《廊桥遗梦》▲《孔雀东南飞》
1、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木兰诗》、《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2、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铺租赁合同模板:摄影工作室
- 二零二四年度棉花产业政策研究合同
- 硅矿开采项目施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标的:某大型商场改造工程3篇
- 农田灌溉系统电路铺设合同
- 智能化办公系统施工合同
- 二零二四年物业管理服务协议
- 动物园洗车场租赁协议
- 2024年度地材节能环保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环保型交通工具研发与生产合同3篇
- 《无人机组装与调试》第5章-多旋翼无人机调试
- 【校园快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12000字】
- 神经病学 ppt课件 癫痫
- 竖向设计图课件
- 2022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国开电大)专科《市场营销学》网上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 2016奇瑞观致3原厂维修手册与电路图04-组件更换10.wsm离合器系统
- 花篮拉杆悬挑架培训课件
- GB/T 7717.1-2022工业用丙烯腈第1部分:规格
- 皇城相府(精美PPT)
- GB/T 28733-2012固体生物质燃料全水分测定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