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以俟君子。(《论语》)(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笔法写出豪华奢靡的阿房宫瞬息毁于起义军战火的句子是“,”。(3)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并补充了没有直接“赂秦”的国家亦不能守护国家成果的原因在于“,”。2.(2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 B.惠王用张仪之计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遂散六国之从六国之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昔缪公求士缪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4.(1分)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二、阅读50分5.(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李泽厚①全球化首先是由经济或物质生活带动的。全球化之所以不能抗拒或“大势所趋”不在于超级大国或跨国公司如何阴险毒辣和厉害,当然也有这些因素,但主要在于全球化能令大多数人生活有所改善。因为全球化是与工业化、现代化连在一起的,现代化使大多数人的整体生活素质有所提高尽管它也迅速地和极大地造成了贫富悬殊和各种异化,但两相比较,前者毕竟还是主要的。20年来的中国情况就是如此。②我经常举欧盟的例子。欧洲本来是非常多事的地方,两次世界大战是在那个地方开始的,马克思号召的无产阶级国际革命指的也是那个地方。但是一百多年后,资产阶级、管理科研人才、知识分子却联合起来,排除了语言、文字、文化、宗教种种歧异和矛盾,通过全民投票,实现了经济上的多元统一,十分了不起。③当然,历史总是在悲剧中行进,任何进步,总带来很多负面因素,如道德堕落、“人心不古”,如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物质生活的趋同,也带来精神生活的趋同,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将有所丧失,汉堡包、牛仔裤无处不在,电影压倒戏曲,流行音乐胜过古典音乐,如此等等。当然也不会全部丧失,特别是深层的东西,相反可以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创新,以保持自己的特色。④例如,中国没有像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便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色。中国的神明是非常世俗的,关帝、妈祖等都是由人而神的,没有那种唯我独尊的超验的绝对权威感。中国宗教信仰着眼于现阶段的幸福求神拜佛是为了家宅平安、消灾祛病,不只是拯救灵魂。对死后的期望,也是希望跟现世一样,从远古的冥器到今天的冥钞,都希望死者仍能享受现民的幸福。孔子不是神,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唐代佛教地位很高,孔子在佛陀之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像上帝或安拉、基督或先知,不可以降低一点地位。中国有烈士,有许多志士仁人慷慨捐躯、为民喋血,但大概很难有为关帝或孔子去自杀献身的,也许中国人过分讲求实际效用了。⑤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世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注,指《文明的冲突》)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明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增长之后。⑥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变异性和坚韧性很注重人的主动性。天地人三才,人可以参天地化育,这在许多宗教是不可思议的,人怎么可以做上帝的事情呢?中国人很勤快,强调坚持不懈的韧性奋斗,即使在逆境中也相信只要努力,便可“时来运转”,所以重视经验的合理性,不依靠和强调超验的上帝或先验的理性,历史意识非常强。我想对这种深层文化的东西,应好好了解,对其优劣作一些分析。对中国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言,这是很好的思想资源,而且未来也能在全球化的国际文明中起某种作用。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观念,既不同于波斯势不两立的阴暗善恶,也不同西方的矛盾、冲突,它强调的是矛盾互补。中国文化中人的地位很高,另一方面又非常尊重甚至崇拜自然,因而并不是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恰好是从神至高无上、以神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今天,将中国深层文化的这些观念应用到现实层面,例如在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的问题上,在对待贫富分化问题上,等等,都非常有用。⑦又如全球化问题,既为大势所趋,便应积极对待,但又要允许反对声音充分表达,以有益于及时处理各种危机和问题,允许两种力量、两种意见并存,作良好的互动,通过“度的艺术”取得平衡,以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不是依靠绝对的神明、先验的理性,而是从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合理性,即实用理性。它如能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便可以使中国在物质生产以及文化发展上不必步西方的后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进而影响全世界。(有删节)(1)第①段中加点词“大势所趋”在文中具体是。(2)简析第③段的作用。(3)根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全球化造成贫富悬殊和各种异化需要均衡和调停。B.欧盟是资产阶级、管理科研人才、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全球化的结果。C.中国人过分讲求实际效用可能影响了并调停着全球化的进程。D.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决定了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其它文明的调停者。(4)第⑥段画线句推断出中国人“历史意识非常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A.奋斗积累的经验给人启示。B.韧性是奋斗的基本精神。C.中国人奋斗了五千年。D.奋斗使中国人不怕逆境。(5)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1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重回日本记(节选)凌程华①到京都后一连看了好几处的寺院,也许因为我对一切宗教向来不热心,所以未免感到有点沉重的气息,又因是冬季没有香客游人,到处冷凄凄的,有一点令人寡欢。我于是决定先到岚山游玩一天。女青年会书记叹口气说:“这样冷天,你去岚山吗?”②去岚山有京福岚山电车,不到一小时即到了。这电车也小也旧,但却准时到。车资很便宜。③我在电车中曾站起数次,以为是要到了,很显得兴奋,但我始终不肯问人,现在知道唐人所说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句之美了。④岚山是在我童年即深深的爱上的一座山,非但它青翠的山色,时萦梦寐,那绿酒似的保津川,回想时还十分醉人,还有那唐朝样式的渡月桥和那小渡月桥﹣﹣我们只须听那迷人的名儿,也就够令人想念的了。⑤我居然又看见岚山了!电车到站时我对自己说。先是走到一条专售纪念品的小街,五颜六色的摆满路之两旁,冷清清的很少顾客,大约因早晨有点雾吧。我约五分钟后,已出了小街,望见那条渡月桥,对面就是岚山了?我迷迷糊糊的走上长长的木桥,纵目四望。⑥“啊!这真是岚山了?”我问自己。每次我到了所爱的山水胜地时,我就想起司空图的《诗品》:“若有真境,如不可知,水流花开,清露未晞,去路愈远,幽行为迟?”我这时的心境,确是“如不可知”,没有别的话语可以描写得再逼真的。⑦岚山仍是那样温柔恬静,它似乎用一双像蒙娜丽莎那样的妙目对着我。它的晨妆是翠绿轻纱的袍子,头上披了白的薄绡,微风吹着,远远飘来晨鸟歌唱。⑧川上的游船静悄悄的泊在树荫下,船身长长的两头微翘起来,上面有个玲珑的木棚,像明代的“西湖十景”所描的楼船或花船格式,堤边芦苇都黄了,有些上面还留着白的花,迎风摇曳,岸上的松树有几处虬曲伸向溪流,有几株三五成群疏落的槎峨的松杉,似乎是几个舞蹈者的造像,塑在沙滩上。⑨到处有一二幽雅款式的茶寮及白石灯点缀着,细看,还有尚未结花的老樱树点缀水边及山坡上。⑩我拿了速写本尽意描下风物的一些影子,一边走过桥的那头。过了小渡月桥,到了山脚下,再望对岸风光,那边风姿很美的树木,参差的配着楼台屋宇,房屋上时有白白的炊烟上升着,背后是透明的如蝉翼的高高山影,川上的水很浅,大石块均露出来,有几只山鸟在石上水边幽闲的游戏。⑪桥上不见一个人,在远远的堤上有晨露遮掩,我更意味到“去路愈远,幽行为迟”的意境,这也是东方山水画的意境吧?山水至高的“逸格”,就是“以幽澹为工,虽离方遁圆而极妍尽态。”这是恽南田题山水时明说的。⑫我走上小渡月桥,望到一二家柴门轻掩,幽径两边有梅花及竹丛及天竹间有奇石成堆点缀着。这些描画下来,就是一幅宋元山水画,也都可代表美的唐诗。此时我不禁想到王孟端的题画诗:“诗情画思两飘然,笔有烟霞腕有烟,何必远征关董笔,但饶风韵便堪传。”这也是说我们只须领略到当前风物的诗情画意,腕上便会有神助,不必再要什么了。⑬渐渐的桥上走来两三个人,他们不一会就消失在山道上,我提了画囊也转过山道去。那里在往昔的春时,上面开着绚烂的樱花,水边的茶棚里都铺着猩红的毡子,炉边的女人也打扮得象一些蝴蝶,飞来飞去的送茶送点,游人大都悠然歇着,真有“薰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谁也不想回家了。此时呢,山上树木及一切正静静的在期待青春的回来。⑭我又描下了几幅画稿,独自坐在空茶棚的木床上,也有点悠然自得。我忽然悟到,惟有独游惟有冷清清的所以我们才容易找到山水真趣,所谓“大好湖山归管领”只是给一个独游的人享受的。(1)文章①②③段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岚山的情感?(2)阅读⑦⑧⑨三段,赏析作者如何有层次展现岚山美景的。(3)第⑬段作作者追忆当年春天的情景。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4)本文是写景记游散文,作者却多次引用古代诗画评论,请举例加以评析。7.(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闻角[唐]章孝标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注】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1)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羁旅B.咏史C.边塞D.咏物(2)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A.慷慨激昂B.雄奇瑰丽C.平实质朴D.深沉悲壮(3)本诗围绕“闻角”展开,层层渲染,步步推进,请对这一写法加以赏析。8.(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道童,字石岩,高昌人。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调信州路总管,移平江。②平江征夏丝二万二千余斤,岁立三限收之,吏衎缘为奸。道童改定旧法,甫六月,而夏税已竣,吏弊遂除。岁旱,道童遣属吏勘灾,戒之曰:“吾辈为民父母,听其啼饥,可乎?既履亩,必以实阅。”廉访使朵歹闻而贤之。有与道童不合者,告其以妄言凶岁诳朝廷。于是遣御史乘传至,鞫其虚实。时道童已擢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达鲁花赤,逮至平江,御史按其事,则告者皆妄语,乃谴告者,复还道童官。③至正十一年,诏仍以平章政事行省江西。是年,江州土贼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措。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曰:“今贼势冲突,城中无备,万一失守,奈何?有章伯颜左丞者,致仁居抚州,其人知军务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可济。”道童从其言,伯颜亦欣然为起曰:“此正我报国时也。”至则设守御计甚悉。④明年正月,湖广陷。二月,普颜不花将兵援江州,至石头渡遇贼,战败。道童闻之大恐,即怀省印遁走。普颜不花还,与章伯颜婴城固守。后数日,道童始自南昌民家归。三月,贼围城,道童素恤民,故多为之用。又用章伯颜计,密召死士,面涂青,额抹黄,布衣,黄衣为前锋。别选精锐数千为中军,命万户章妥因卜鲁哈歹领之。夜半,开门击贼,贼惊以为神,遂败走。章伯颜寻以疾卒。⑤十八年夏四月,陈友谅复攻江西,时平章政事火尔赤与道童不相能,又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贼追至,遂为所害。⑥事闻,赐谥。节选自《新元史列传》(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甫六月②与章伯颜婴城固守(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御史按其事A.控制B.巡视C.安置D.查究②又贪忍A.忍耐B.蛮横C.狠心D.容忍(3)用“/”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其人知军务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可济(4)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概括道童这一人物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6)选出下列谥号中最适合填入文本第⑥段中的一项是A.忠烈B.文正C.忠武D.文恭9.(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送武进龚明之官序南唐徐铉①古人有言,士君子志竟既立,名誉不闻,盖朋友之过也。呜呼!予於龚生有这矣。始予居献纳之地,生已为赤县尉。尝窃议谓生宜参谏垣宪府之任,而未果拔茅之志,遽为赋鵩之行。生不旋踵亦左授天长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军于其所,使为将者治之,习兵与儒,其志不通也。处长与佐,其势不钧也。军市之征,日困於民。王泽之流,不被于俗。及生之至,官联始举。删烦革弊,丕变旧风。逾年告归,举邑之民,相率遮道不听去。乃潜匿佛庙室中,耆耋辈索而获焉,扶之上车,拥之而还,竟不得已中夜而遁。异哉!遗爱之风若此,考功之吏弗闻。丙寅岁,予避兵于池阳,遇生侍亲郡中,勉之东下。是时甘泉有烽火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诏。予谓生必自致青云之上,以解天下之倒悬。而出入三年,始为武进宰。噫!非朋友之过乎?②尝试论之曰: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斯可矣。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犹愈乎?行矣龚生,苟有良田,何忧晚岁。赠言之要,其过此乎?(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乎B.耶C.焉D.矣(2)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立下远大志向,但是声名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扬,大概是因为在交朋友上有过失。B.龚明任期满了之后,按照惯例归去,但是当地百姓不舍得他离开,最后他选择留任。C.作者认为龚明以实干恩泽百姓,比“扬孟之徒”更有意义价值,不必在意声名显赫。D.作为一篇赠序,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自信,认为没有其它的赠序能够超越它了。(3)从句式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三、写作40分10.(40分)根据以下材料写作。成语中有“以邻为壑”,俗语中有“远亲不如近邻”等说法。任何人、任何单位、任何组织、任何国家等都有与之接近、靠近或者紧密联系的“邻”。“邻里关系”本质上是不可回避的社会关系,如何认识、处理是需要每个人好好思考的。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笔法写出豪华奢靡的阿房宫瞬息毁于起义军战火的句子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并补充了没有直接“赂秦”的国家亦不能守护国家成果的原因在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如其礼乐(重点字:礼)(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重点字:炬)(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重点字:援)【点评】《阿房宫赋》重点句:(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5)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笔法写出豪华奢靡的阿房宫瞬息毁于起义军战火的句子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2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 B.惠王用张仪之计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遂散六国之从六国之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昔缪公求士缪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A.正确。B.正确。C.“遂散六国之从”中的“六国之从”,应译为“六国结成的合纵,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句意为: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D.正确。故选:C。【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A.正确。B.正确。C.强:勉强。句意为:虽然我想替自己强烈辩解一下,但我想最后一定不会不被您看到(事情的真相)。D.正确。故选:C。【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4.(1分)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解答】A.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人主”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受命”,译文:我就认为在君主那接受任命。B.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朝廷”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修”,译文:商议法律规则在朝堂上修改。C.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我”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有求”,译文: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要求。D.无句式,译文: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故选:D。【点评】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二、阅读50分5.(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李泽厚①全球化首先是由经济或物质生活带动的。全球化之所以不能抗拒或“大势所趋”不在于超级大国或跨国公司如何阴险毒辣和厉害,当然也有这些因素,但主要在于全球化能令大多数人生活有所改善。因为全球化是与工业化、现代化连在一起的,现代化使大多数人的整体生活素质有所提高尽管它也迅速地和极大地造成了贫富悬殊和各种异化,但两相比较,前者毕竟还是主要的。20年来的中国情况就是如此。②我经常举欧盟的例子。欧洲本来是非常多事的地方,两次世界大战是在那个地方开始的,马克思号召的无产阶级国际革命指的也是那个地方。但是一百多年后,资产阶级、管理科研人才、知识分子却联合起来,排除了语言、文字、文化、宗教种种歧异和矛盾,通过全民投票,实现了经济上的多元统一,十分了不起。③当然,历史总是在悲剧中行进,任何进步,总带来很多负面因素,如道德堕落、“人心不古”,如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物质生活的趋同,也带来精神生活的趋同,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将有所丧失,汉堡包、牛仔裤无处不在,电影压倒戏曲,流行音乐胜过古典音乐,如此等等。当然也不会全部丧失,特别是深层的东西,相反可以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创新,以保持自己的特色。④例如,中国没有像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便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色。中国的神明是非常世俗的,关帝、妈祖等都是由人而神的,没有那种唯我独尊的超验的绝对权威感。中国宗教信仰着眼于现阶段的幸福求神拜佛是为了家宅平安、消灾祛病,不只是拯救灵魂。对死后的期望,也是希望跟现世一样,从远古的冥器到今天的冥钞,都希望死者仍能享受现民的幸福。孔子不是神,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唐代佛教地位很高,孔子在佛陀之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像上帝或安拉、基督或先知,不可以降低一点地位。中国有烈士,有许多志士仁人慷慨捐躯、为民喋血,但大概很难有为关帝或孔子去自杀献身的,也许中国人过分讲求实际效用了。⑤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世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注,指《文明的冲突》)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明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增长之后。⑥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变异性和坚韧性很注重人的主动性。天地人三才,人可以参天地化育,这在许多宗教是不可思议的,人怎么可以做上帝的事情呢?中国人很勤快,强调坚持不懈的韧性奋斗,即使在逆境中也相信只要努力,便可“时来运转”,所以重视经验的合理性,不依靠和强调超验的上帝或先验的理性,历史意识非常强。我想对这种深层文化的东西,应好好了解,对其优劣作一些分析。对中国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言,这是很好的思想资源,而且未来也能在全球化的国际文明中起某种作用。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观念,既不同于波斯势不两立的阴暗善恶,也不同西方的矛盾、冲突,它强调的是矛盾互补。中国文化中人的地位很高,另一方面又非常尊重甚至崇拜自然,因而并不是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恰好是从神至高无上、以神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今天,将中国深层文化的这些观念应用到现实层面,例如在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的问题上,在对待贫富分化问题上,等等,都非常有用。⑦又如全球化问题,既为大势所趋,便应积极对待,但又要允许反对声音充分表达,以有益于及时处理各种危机和问题,允许两种力量、两种意见并存,作良好的互动,通过“度的艺术”取得平衡,以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不是依靠绝对的神明、先验的理性,而是从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合理性,即实用理性。它如能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便可以使中国在物质生产以及文化发展上不必步西方的后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进而影响全世界。(有删节)(1)第①段中加点词“大势所趋”在文中具体是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2)简析第③段的作用。(3)根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DA.全球化造成贫富悬殊和各种异化需要均衡和调停。B.欧盟是资产阶级、管理科研人才、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全球化的结果。C.中国人过分讲求实际效用可能影响了并调停着全球化的进程。D.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决定了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其它文明的调停者。(4)第⑥段画线句推断出中国人“历史意识非常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AA.奋斗积累的经验给人启示。B.韧性是奋斗的基本精神。C.中国人奋斗了五千年。D.奋斗使中国人不怕逆境。(5)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分析】(1)此题考核文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上下文探究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语段的位置,同时注意语段和上下文之间的语意上的关系。(3)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4)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5)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要求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答题时先概括各自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段落之间的联系,概括段落注意段首、段尾句。【解答】(1)此题要求分析“大势所趋”的含义,根据前文“全球化之所以不能抗拒”可以分析其含义是“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2)此题语段在文章的中间,有语段中的“当然,历史总是在悲剧中行进,任何进步,总带来很多负面因素”“当然也不会全部丧失,特别是深层的东西,相反可以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创新,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下文“例如,中国没有像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便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色”可见此段承上启下,承上辩证指出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负面因素,对下引出中国文化深层特色的论述。(3)A.“全球化造成贫富悬殊和各种异化”,原文第一段“现代化使大多数人的整体生活素质有所提高尽管它也迅速地和极大地造成了贫富悬殊和各种异化”,选项偷换概念;B.“是……全球化的结果”文中无据,文中第二段只是说“但是一百多年后,资产阶级、管理科研人才、知识分子却联合起来”;C.“可能影响了并调停着全球化的进程”文中无据,故选D。(4)此题要求分析第⑥段画线句推断出中国人“历史意识非常强”这一结论的理由,根据文中“所以重视经验的合理性,不依靠和强调超验的上帝或先验的理性,历史意识非常强”可知原因是“奋斗积累的经验给人启示”,故选A。(5)此题注意根据“全球化之所以不能抗拒或‘大势所趋’”“我经常举欧盟的例子”“当然也不会全部丧失,特别是深层的东西,相反可以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创新,以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变异性和坚韧性很注重人的主动性”“便可以使中国在物质生产以及文化发展上不必步西方的后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进而影响全世界”概括思路即可。答案:(1)文中指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2)承上辩证指出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负面因素,对下引出中国文化深层特色的论述。(3)D(4)A(5)本文首先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说起并举“欧盟”为例加以论证继之举例辩证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因素和趋同性,强调创新可以保持自己的深层东西。接着从中国人对于神明世俗的现象,概括出了注重现世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重点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变异性和坚韧性,尤其是人的主动性,从而得出结论:强调实用理性能够发挥调停作用使中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并影响全世界。【点评】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6.(1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重回日本记(节选)凌程华①到京都后一连看了好几处的寺院,也许因为我对一切宗教向来不热心,所以未免感到有点沉重的气息,又因是冬季没有香客游人,到处冷凄凄的,有一点令人寡欢。我于是决定先到岚山游玩一天。女青年会书记叹口气说:“这样冷天,你去岚山吗?”②去岚山有京福岚山电车,不到一小时即到了。这电车也小也旧,但却准时到。车资很便宜。③我在电车中曾站起数次,以为是要到了,很显得兴奋,但我始终不肯问人,现在知道唐人所说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句之美了。④岚山是在我童年即深深的爱上的一座山,非但它青翠的山色,时萦梦寐,那绿酒似的保津川,回想时还十分醉人,还有那唐朝样式的渡月桥和那小渡月桥﹣﹣我们只须听那迷人的名儿,也就够令人想念的了。⑤我居然又看见岚山了!电车到站时我对自己说。先是走到一条专售纪念品的小街,五颜六色的摆满路之两旁,冷清清的很少顾客,大约因早晨有点雾吧。我约五分钟后,已出了小街,望见那条渡月桥,对面就是岚山了?我迷迷糊糊的走上长长的木桥,纵目四望。⑥“啊!这真是岚山了?”我问自己。每次我到了所爱的山水胜地时,我就想起司空图的《诗品》:“若有真境,如不可知,水流花开,清露未晞,去路愈远,幽行为迟?”我这时的心境,确是“如不可知”,没有别的话语可以描写得再逼真的。⑦岚山仍是那样温柔恬静,它似乎用一双像蒙娜丽莎那样的妙目对着我。它的晨妆是翠绿轻纱的袍子,头上披了白的薄绡,微风吹着,远远飘来晨鸟歌唱。⑧川上的游船静悄悄的泊在树荫下,船身长长的两头微翘起来,上面有个玲珑的木棚,像明代的“西湖十景”所描的楼船或花船格式,堤边芦苇都黄了,有些上面还留着白的花,迎风摇曳,岸上的松树有几处虬曲伸向溪流,有几株三五成群疏落的槎峨的松杉,似乎是几个舞蹈者的造像,塑在沙滩上。⑨到处有一二幽雅款式的茶寮及白石灯点缀着,细看,还有尚未结花的老樱树点缀水边及山坡上。⑩我拿了速写本尽意描下风物的一些影子,一边走过桥的那头。过了小渡月桥,到了山脚下,再望对岸风光,那边风姿很美的树木,参差的配着楼台屋宇,房屋上时有白白的炊烟上升着,背后是透明的如蝉翼的高高山影,川上的水很浅,大石块均露出来,有几只山鸟在石上水边幽闲的游戏。⑪桥上不见一个人,在远远的堤上有晨露遮掩,我更意味到“去路愈远,幽行为迟”的意境,这也是东方山水画的意境吧?山水至高的“逸格”,就是“以幽澹为工,虽离方遁圆而极妍尽态。”这是恽南田题山水时明说的。⑫我走上小渡月桥,望到一二家柴门轻掩,幽径两边有梅花及竹丛及天竹间有奇石成堆点缀着。这些描画下来,就是一幅宋元山水画,也都可代表美的唐诗。此时我不禁想到王孟端的题画诗:“诗情画思两飘然,笔有烟霞腕有烟,何必远征关董笔,但饶风韵便堪传。”这也是说我们只须领略到当前风物的诗情画意,腕上便会有神助,不必再要什么了。⑬渐渐的桥上走来两三个人,他们不一会就消失在山道上,我提了画囊也转过山道去。那里在往昔的春时,上面开着绚烂的樱花,水边的茶棚里都铺着猩红的毡子,炉边的女人也打扮得象一些蝴蝶,飞来飞去的送茶送点,游人大都悠然歇着,真有“薰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谁也不想回家了。此时呢,山上树木及一切正静静的在期待青春的回来。⑭我又描下了几幅画稿,独自坐在空茶棚的木床上,也有点悠然自得。我忽然悟到,惟有独游惟有冷清清的所以我们才容易找到山水真趣,所谓“大好湖山归管领”只是给一个独游的人享受的。(1)文章①②③段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岚山的情感?(2)阅读⑦⑧⑨三段,赏析作者如何有层次展现岚山美景的。(3)第⑬段作作者追忆当年春天的情景。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4)本文是写景记游散文,作者却多次引用古代诗画评论,请举例加以评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文本,判断用到的手法,结合内容分析这样写的效果。(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具体是景物描写的手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选取的意象,描写的不同角度,远近动静虚实等;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效果。(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来答,可从内容、结构、手法几个角度思考。本题主要涉及手法及内容。(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在认真阅读文本、领悟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分析,一定要自足文本,做到言之有理。答题时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答。【解答】(1)第一段“到京都后一连看了好几处的寺院,也许因为我对一切宗教向来不热心,所以未免感到有点沉重的气息”,以对寺院的不热心反衬自己对岚山的向往;第一段“女青年会书记叹口气说:‘这样冷天,你去岚山吗?’”,以女青年的疑惑来表现作者对岚山的特殊情感;第三段“我在电车中曾站起数次,以为是要到了,很显得兴奋”,去岚山的电车不到一小时的行程,而作者多次站起身来,表现自己的热切兴奋之情;“现在知道唐人所说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句之美了”,用古诗句表达快到岚山时的激动心情。(2)本题用到的手法有远近、主次等。第七段“岚山仍是那样温柔恬静,它似乎用一双像蒙娜丽莎那样的妙目对着我!……微风吹着,远远飘来晨鸟歌唱”先写远景,总写岚山的温柔恬静之美,并以远处鸟声来烘托岚山晨景。第八段“川上的游船静悄悄的泊在树荫下,船身长长的两头微翘起来,上面有个玲珑的木棚,像明代的‘西湖十景’所描的楼船或花船格式,堤边芦苇都黄了,有些上面还留着白的花,迎风摇曳,岸上的松树有几处虬曲伸向溪流,有几株三五成群疏落的槎峨的松杉,似乎是几个舞蹈者的造像,塑在沙滩上”,第九段“到处有一二幽雅款式的茶寮及白石灯点缀着,细看,还有尚未结花的老樱树点缀水边及山坡上”,由远及近,描写近处的川流,以河中的游船作为画面的主体,再描写堤边的芦苇白花、岸上松树虬枝、沙滩上疏落的松杉;最后写优雅的茶寮建筑以及点缀其中的老樱树。最后再总结:景物描写先主后次由远及近,很有层次地体现岚山的画面之美。(3)内容方面:“那里在往昔的春时,上面开着绚烂的樱花……”,绚烂的樱花、猩红的毡子、炉边的女人、悠然的游人等勾勒出当年春天欢快热闹的气氛;手法方面:“此时呢,山上树木及一切正静静的在期待青春的回来”,当年的盛况与眼前寒冷冷清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当年岚山的美好回忆与深切的怀念,对春天的向往之情。“我忽然悟到,惟有独游惟有冷清清的所以我们才容易找到山水真趣,所谓‘大好湖山归管领’只是给一个独游的人享受的”,冷清清的冬天让作者领略了岚山幽静的意境,独游的乐趣,作者将过去与眼前、未来交织在起,更丰富了岚山之美,更能表达作者的热爱之情。(4)本题探讨“多次引用古代诗画评论”是否合适,既可以认可,也可以否定,但都要结合文本给出理由。比如认可引用古代诗画评论,就要结合文中的例子分析作用和效果:“每次我到了所爱的山水胜地时,我就想起司空图的《诗品》:‘若有真境,如不可知,水流花开,清露未晞,去路愈远,幽行为迟?’我这时的心境,确是‘如不可知’,没有别的话语可以描写得再逼真的”(第六段),引用古代的评论来形容自己看到岚山景色的心境,贴切地描写出此刻作者难以言说的喜悦之情。“在远远的堤上有晨露遮掩,我更意味到‘去路愈远,幽行为迟’的意境,这也是东方山水画的意境吧?”(第十一段)评说眼前景色悠远幽静的意境。再总说引用诗句的效果:引用这些评论是对眼前美景的补充,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而且这些内容也更增添了文章的诗性之美,丰富了文化内涵。如不认可,可从这篇散文的写作内容与引用的关系不大,反而破坏了文章完整性,以及引用没有起到生动表达作者感受等方面来答。答案:(1)①以对寺院的不热心反衬自己对岚山的向往;②以女青年疑惑来表现作者对岚山的特殊情感;③去岚山的电车不到一小时的行程,而作者多次站起身来,表现自己的热切兴奋之情;④用古诗句表达快到岚山时的激动心情。(2)先写远景,总写岚山的温柔恬静之美,并以远处鸟声来烘托岚山晨景。接着由远及近,描写近处的川流,以河中的游船作为画面的主体,再描写堤边的芦苇白花、岸上松树虬枝、沙滩上疏落的松杉;最后写优雅的茶寮建筑以及点缀其中的老樱树。景物描写先主后次由远及近,很有层次,体现岚山的画面之美。(3)绚烂的樱花、猩红的毡子、炉边的女人、悠然的游人等勾勒出当年春天欢快热闹的气氛,与眼前寒冷冷清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当年岚山的美好回忆与深切的怀念,对春天的向往之情。同时冷清清的冬天让作者领略了岚山幽静的意境,独游的乐趣,作者将过去与眼前、未来交织在起,更丰富了岚山之美,更能表达作者的热爱之情。(4)示例1:引用古人的评论来形容自己看到岚山景色的心境,如引用司徒空《诗品》中的“如不可知”,贴切地描写出此刻作者难以言说的喜悦之情。也有借古代评论表现岚山景色的意境之美,如引用《诗品》中“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评说眼前景色悠远幽静的意境。引用这些评论是对眼前美景的补充,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而且这些内容也更增添了文章的诗性之美,丰富了文化内涵。示例2:这些评论确实丰富了本文的文化内涵,但是作为一篇游记散文,这些评论并非与岚山有直接关联,过多地引用古代的评论,割裂了文章的写作思路,给人以掉书袋之嫌。如⑪⑫段中所见景色都一笔带过,引用《诗品》、恽南田的话、王孟端的题画诗,堆砌大量评论来表达感受,给人以生硬凌乱之感。【点评】探究类题审题要点:1.审清探究类型和探究点,看它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探究题(文内探究还是延展探究),要求你探究的点是什么(标题、句子、情感、构思等)。弄清这两点,就知道了探究的方向,即从哪些角度和层面探究;2.审有无提示。有的探究明确了探究方向,如“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其中“河流与文化的关系”就提示了探究的角度和方向。审题,要会抓住这些提示性信息。规范答题答案构成:结论加依据(或依据加结论)特别注意:它要求多角度多层面探究,故每一个探究要点须由结论和依据构成,这里的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7.(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闻角[唐]章孝标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注】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1)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A.羁旅B.咏史C.边塞D.咏物(2)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D。A.慷慨激昂B.雄奇瑰丽C.平实质朴D.深沉悲壮(3)本诗围绕“闻角”展开,层层渲染,步步推进,请对这一写法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熟练掌握诗歌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要关注诗歌的外在语言特点,再结合诗歌描写的内容等分析把握本诗的语言风格。(3)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其间运用的各种手法,理清思路,按要求答题。【解答】(1)此诗中有“画角”意象,一般用在军中,还写到“边秋”,边关的秋天,还写到边塞征战诗中特有意象“塞雁”“胡云”,还有“关头老马”“戍兵”,因此可以确定此诗是属于边塞征战一类的诗歌,故选C。(2)画角声音凄厉高亢,还写到边塞的大雁在空中绕着飞翔,天气寒冷,草上都结冰了,将士们在外征战条件艰苦。军营中给的老马频频望向天上寒月,士兵们征战已久,身体和心理都很疲惫,眼泪沾湿衣襟,思乡之情浓烈。最后写景,天空寥落,星星稀少。抒情较为深沉悲壮,展现了戍边将士们在外征战的辛苦以及对家深切的思念之情。故选D。(3)首先写到在半夜听到凄厉的角声,勾起戍边将士内心的痛苦。中间两联写到因听到凄厉的画角声,塞雁盘旋空中久久不去,军营中老马闻角声而望月嘶鸣,到进一步写人,戍边将士听到角声眼泪沾湿衣襟,想起了故乡等,从侧面渲染了画角声的凄厉悲凉,展现士兵们久戍不得归乡的怨恨之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说画角声久久飘荡在空中,余音不能散去,每一句都是“闻角”而生的景与情,层层渲染烘托,使得整首诗都笼罩着一种悲伤哀婉的气氛,让我们对戍边将士久久不得归乡产生一种同情之情。答案:(1)C(2)D(3)答案示例:首联从半夜闻听角声写起,直接表现角声带来的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中间两联通过“塞雁”绕空盘旋不下、“胡云”触草畏冻而飞、“老马”望月嘶鸣、“疲兵”泪落湿衣,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广大士卒因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怨之情;尾联以景结情,通过在寒空中盘桓飘绕的角声,把“闻角”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全诗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弥漫着一种低徊哀伤的气氛,读之令人悲怆。【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8.(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道童,字石岩,高昌人。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调信州路总管,移平江。②平江征夏丝二万二千余斤,岁立三限收之,吏衎缘为奸。道童改定旧法,甫六月,而夏税已竣,吏弊遂除。岁旱,道童遣属吏勘灾,戒之曰:“吾辈为民父母,听其啼饥,可乎?既履亩,必以实阅。”廉访使朵歹闻而贤之。有与道童不合者,告其以妄言凶岁诳朝廷。于是遣御史乘传至,鞫其虚实。时道童已擢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达鲁花赤,逮至平江,御史按其事,则告者皆妄语,乃谴告者,复还道童官。③至正十一年,诏仍以平章政事行省江西。是年,江州土贼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措。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曰:“今贼势冲突,城中无备,万一失守,奈何?有章伯颜左丞者,致仁居抚州,其人知军务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可济。”道童从其言,伯颜亦欣然为起曰:“此正我报国时也。”至则设守御计甚悉。④明年正月,湖广陷。二月,普颜不花将兵援江州,至石头渡遇贼,战败。道童闻之大恐,即怀省印遁走。普颜不花还,与章伯颜婴城固守。后数日,道童始自南昌民家归。三月,贼围城,道童素恤民,故多为之用。又用章伯颜计,密召死士,面涂青,额抹黄,布衣,黄衣为前锋。别选精锐数千为中军,命万户章妥因卜鲁哈歹领之。夜半,开门击贼,贼惊以为神,遂败走。章伯颜寻以疾卒。⑤十八年夏四月,陈友谅复攻江西,时平章政事火尔赤与道童不相能,又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贼追至,遂为所害。⑥事闻,赐谥。节选自《新元史列传》(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甫六月刚、才②与章伯颜婴城固守围绕(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御史按其事DA.控制B.巡视C.安置D.查究②又贪忍CA.忍耐B.蛮横C.狠心D.容忍(3)用“/”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其人知军务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可济(4)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概括道童这一人物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6)选出下列谥号中最适合填入文本第⑥段中的一项是AA.忠烈B.文正C.忠武D.文恭【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题干是“概括道童这一人物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描写道童这一人物的特点的内容,加以概括。(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先要理解这些谥号的含义,再结合人物经历作判断。【解答】(1)①译文:才六个月。“甫”,刚,才。②译文:和章伯颜围绕城池坚决守护。婴,围绕。(2)①译文:御史查究这件事。按,查究。故选D。②译文:且性情贪婪残忍。忍,狠心。故选C。(3)“其人”是“知军务”主语,“宜礼请之”是建议道童这样做,所以应从“宜”的前边断开;“使”这里是“让”的意思,“使署本省左丞事”是说让章伯颜负责本省左丞事,所以应该从“使”前边断开;“本省左丞事”是“署”的宾语,“调遣军旅”是“任”的宾语,所以应该从“专”前边断开;从“军旅”后边断开。综上断句为:其人知军务/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可济。译文:此人熟知军务,应该按礼节请他来,委任他负责本省左丞事,专管军队的调遣,或许可以办好这件事。(4)有与……不合者,有与……关系不和睦有过节的人;妄言,谎称;凶岁,荒年;诳,欺骗;乘传,是指乘坐驿车,指奉命出使;鞫,审问。译文:有与道童关系不和睦有过节的人,用谎称荒年欺骗朝廷来告发道童,于是朝廷派御史乘驿车前来,审问事情的实际情况。(5)从原文第②段“道童改定旧法,甫六月,而夏税已竣,吏弊遂除”可得出道童管理有方;从原文第②段“岁旱,道童遣属吏勘灾,戒之曰:‘吾辈为民父母,听其啼饥,可乎?既履亩,必以实阅’”可得出道童一心为民;从原文第③段“是年,江州土贼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措”可得出道童不懂军事;从原文第③段“道童从其言”和第④段“又用章伯颜计”可得出道童善于用人和听取好的意见等。(6)“忠烈”指忠义壮烈、忠诚刚正。从原文“夜半,开门击贼,贼惊以为神,遂败走”“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贼追至,遂为所害”可知道童忠义壮烈。“文正”,在文人谥号里面地位级别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了。从原文第①段“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可知道童不是文人。“忠武”这一谥号偏重于武将。从原文第③段“是年,江州土贼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措”可知道童不是武将。“文恭”,是指文人谥号,通常赐予恭顺听话的大臣。从原文第①段“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可知道童不是文人。故选A。答案:(1)①刚、才;②围绕。(2)①D;②C(3)其人知军务/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可济。(4)有与道童关系不和睦有过节的人,用谎称荒年欺骗朝廷来告发道童,于是朝廷派御史乘驿车前来,审问事情的实际情况。(5)管理有方:改旧制,除吏弊;一心为民:勘灾情,关心灾民疾苦;不懂军事:遇到军情紧急只能暂时躲避;善于用人和听取好的意见:平定江州土贼、江州用计突围等。(6)A参考译文:道童,高昌人,自号石岩。性情深沉寡言,因出身于官宦世家而授直省舍人。后调任信州路总管,又改为平江路总管。平江征收夏天的蚕丝两万两千多斤,每年分三次收缴,官吏衎缘是奸臣。道童修改原来的法令,才六个月,夏天的税收就完成了,官吏的弊病也除掉了。这年适逢旱年,道童派遣官吏勘察灾情,他告诫官吏说:“我们这些人是百姓的父母官,到了田里以后,一定要查看实际受灾情况。”廉访使朵歹听说道童的话语后称赞他是贤臣。有与道童关系不和睦有过节的人,用谎称荒年欺骗朝廷来告发道童,于是朝廷派御史乘驿车前来,审问事情的实际情况。当时道童已经升任江淮等处财赋都并任任大都路达鲁花赤,等到了平江,御史查究了事情情况,知道了控告的人是造谣,于是派遣使者,又恢复了道童原来的官职。至正十一年,任命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这年,蕲州、黄州人民起义反元,平章政事秃坚理不花率兵捍卫江州。随后江西人民也起义响应,道童素不懂军事,仓皇不知如何是好,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说:“现在贼人冲过来,城中无防备,万一失守了,怎么办?现在有章伯颜左丞者,早辞官居住在抚州,此人熟知军务,应该按礼节请他来,委任他负责本省左丞事,专管军队的调遣,或许可以办好这件事。”道童采纳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的建议,伯颜也欣然受命说:“这正是我报国的好时机。”上任后马上设计了非常详细的御敌计划。至正十二年正月,义军攻陷湖广。二月,普颜不花领兵往江州,至石头渡为义军所败,道童闻讯大恐,立即怀印逃跑。普颜不花没有回去,与伯颜坚决守城。数日后,道童才从南昌百姓家回来。三月,义军围城,道童因平时爱恤百姓,所以百姓能为他效力。他又用章伯颜的计策,密召不怕死的人,面涂青色,额抹黄色,身穿黄衣,以为前锋;又另选精锐军士率数千人为中军,助阵者为后备。由万户章妥因卜鲁哈歹率领,半夜开城门突然发起攻势,义军大惊以为神兵自天而降,于是失败逃跑。章伯颜不久病逝。至正十八年(1358)四月,义军陈友谅再进攻江西。这时任平章政事的火尔赤与道童不合,且性情残忍,贪财,不受将士爱戴。他见城将陷落,于是连夜逃走。道童也弃城退保抚州路,义军追到了他,于是被义军杀害。朝廷听说他的事迹后,赐谥号忠烈。【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9.(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送武进龚明之官序南唐徐铉①古人有言,士君子志竟既立,名誉不闻,盖朋友之过也。呜呼!予於龚生有这矣。始予居献纳之地,生已为赤县尉。尝窃议谓生宜参谏垣宪府之任,而未果拔茅之志,遽为赋鵩之行。生不旋踵亦左授天长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军于其所,使为将者治之,习兵与儒,其志不通也。处长与佐,其势不钧也。军市之征,日困於民。王泽之流,不被于俗。及生之至,官联始举。删烦革弊,丕变旧风。逾年告归,举邑之民,相率遮道不听去。乃潜匿佛庙室中,耆耋辈索而获焉,扶之上车,拥之而还,竟不得已中夜而遁。异哉!遗爱之风若此,考功之吏弗闻。丙寅岁,予避兵于池阳,遇生侍亲郡中,勉之东下。是时甘泉有烽火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诏。予谓生必自致青云之上,以解天下之倒悬。而出入三年,始为武进宰。噫!非朋友之过乎?②尝试论之曰: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斯可矣。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犹愈乎?行矣龚生,苟有良田,何忧晚岁。赠言之要,其过此乎?(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DA.乎B.耶C.焉D.矣(2)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一个人立下远大志向,但是声名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扬,大概是因为在交朋友上有过失。B.龚明任期满了之后,按照惯例归去,但是当地百姓不舍得他离开,最后他选择留任。C.作者认为龚明以实干恩泽百姓,比“扬孟之徒”更有意义价值,不必在意声名显赫。D.作为一篇赠序,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自信,认为没有其它的赠序能够超越它了。(3)从句式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3)本题考查鉴赏精彩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着手,鉴赏语言在思想上给人以怎样的启迪,表达技巧上有什么巧妙的地方。(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主旨,可抓住关键句如抒情、议论性语句来概括总结。【解答】(1)A.“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表示揣度,跟“吧”相同;表示祈使,跟“吧”相同;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形容词或副词后缀;表感叹,跟“啊”相同,语气强烈。B.“耶”,文言助词,相当于“吗”“呢”。C.“焉”,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表示肯定的语气。D.“矣”,用在句末,陈述已经发生的事实情况,跟“了”相同;表示感叹,语气轻微。语境中是陈述已然情况兼轻微的感叹,填“矣”。故选D。(2)A.“大概是因为在交朋友上有过失”错误。根据“盖朋友之过也”分析应该是说朋友的过错,暗指没有帮忙引荐传诵。B.“最后他选择留任”错误。根据“竟不得已中夜而遁”分析,最后他还是离开了。D.“作者对自己写作水平非常自信”错误。根据“其过此乎”分析,“此”并非作者的赠言,而是龚生留下的“道”,即“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中的“泽”“教”。故选C。(3)结合“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可见大量使用了整齐句式,结构对称,音韵和谐,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整句和散句结合,行文富有变化,避免单调乏味感。“何足算哉!”“不犹愈乎?”“其过此乎?”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强烈,启发读者思考,强调只要自己有才华,追求自身品德的高洁,不必在意那些功名富贵。“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犹愈乎?”使用了对比衬托法,突出观点立场:只要是对百姓有益的,不必在意官位有多大多高,实干比空言好,表达了作者对龚明的赞赏和前往任职的美好祝福与鼓励。(4)结尾段“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斯可矣。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犹愈乎?行矣龚生,苟有良田,何忧晚岁。赠言之要,其过此乎”中表达对龚明为官才能和政绩的肯定与赞赏。结合“予避兵于池阳,遇生侍亲郡中,勉之东下。是时甘泉有烽火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诏。予谓生必自致青云之上,以解天下之倒悬。而出入三年,始为武进宰。噫!非朋友之过乎”表达对龚明远行任职的祝福与鼓励;对自己未能尽到朋友之力的遗憾与自责。结合“生不旋踵亦左授天长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军于其所,使为将者治之,习兵与儒,其志不通也。处长与佐,其势不钧也”“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可见对真正有才能和高尚德行的人得不到重用的不满与愤慨。答案:(1)D(2)C(3)整散结合(反问句式),强调只要自己有才华,追求自身品德的高洁,不必在意那些功名富贵,只要是对百姓有益的,不必在意官位有多大多高,实干比空言好,表达了作者对龚明的赞赏和前往任职的美好祝福与鼓励。读来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朗朗上口。(4)表达对龚明为官才能和政绩的肯定与赞赏;对龚明远行任职的祝福与鼓励;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程序课程设计实训报告
- c预言飞机大战课课程设计
- 万彩动画获奖课程设计
- mis课程设计书馆
- 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护理
- pc简支梁课程设计
- 行政助理的实习报告范文汇编十篇
- 《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件-氯化物检查法
- creo课程设计台灯
- erp财务管理模块课程设计
-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 含解析
- 《员工培训方案》课件
- 2024年贵州省贵阳修文县事业单位招聘133人历年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读书分享《非暴力沟通》课件(图文)
- 2024-2030年中国家禽饲养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和投融资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净菜加工行业市场营销模式及投资规模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九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含解析
-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选拔卷)(原卷版)
- 云南省昆明市昆十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地理试卷(无答案)
-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春季高考英语模拟试卷(解析版) - 副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