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3分)1.(3分)课内名句默写。(1)山不厌高,。(曹操《短歌行》)(2),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直抒胸臆,传达出对统治者的轻蔑以及抗争态度。二、阅读(57分)2.(14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2)第②段中用了“缘分”和“宿命”,要突出表达的意思是:(3)第③段划线句可以改成“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已经剥蚀,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已经淡褪,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句子结构从动宾结构变成了主谓结构。请比较两种表达的不同效果。原句:改句:(4)第⑤段对地坛园内的景物描写及其细腻传神,请列举一例作赏析。(5)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介绍地坛中的代表性建筑和景物。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令人无奈。C.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思想深刻,情味浓郁。D.最后写作者明白了“死”的道理:死是必然的,死没什么可怕的。3.(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杂交水稻之父”①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②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③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④“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子倒豆子般的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⑤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⑥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国攻读博士学位。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1)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既有其科技成果的卓著,也有其人格品质的可贵之处。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出3条袁隆平的重要信息。①②③(2)以下有关本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第①段描写了国际水稻科技界盛会的场面突出了国际同行对袁隆平的推崇。B.第③段运用插叙,详写了第一次与斯瓦米纳森合作的不愉快经历,说明不打不相识。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把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说明他是从内心深处感激袁隆平的。D.文中运用了不少数字比较,通过比较凸显了前后的差异,也更增强了说服力。(3)必修教材上第二单元第4课也是写袁隆平的,主标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请分别分析两个标题运用的手法及效果。“杂交水稻之父”:“喜看稻菽千重浪”:(4)请结合本文内容及你的已有积累和认识阐释“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4.(6分)阅读《乡土中国》完成问题。●知识填空:(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写的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著作。这类著作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和逻辑性。●阅读下面“乡土本色”中的两个语段,完成问题。乡土本色(节选)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2)第①段作者是如何为“土气”正名的?①②③(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紧密,请作简要分析。5.(13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劝学荀子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写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其曲中规②而绝江河(3)翻译下面的句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B.青,取之于蓝/则群聚而笑之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D.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分析第①段的结构、思路。6.(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菩萨蛮①王安石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注释】①这是作者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登高①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释】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四年后的秋天,56岁的老诗人处境极端困窘。当时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1)下列对《菩萨蛮》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描写自己隐居的优美环境和休闲的装束打扮。B.三、四句写经过一夜风吹之后百花开放,不过没有去年那样红。C.五、六两句写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D.最后两句写隐居后,黄鹂的婉转鸣叫最牵动情怀,让作者得到抚慰。(2)下列对《菩萨蛮》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描绘春景时,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B.写景绘声绘色:风声鸟声,这是绘声;青山绿水、花红柳绿,这是绘色。C.首句的“屋闲”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屋之“闲”寄托了作者隐居的心境之“闲”。D.“何物”两句,采用反问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哀和愤慨。(3)从诗歌体裁看,《菩萨蛮》是,《登高》是。(4)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及效果。三、写作(40分)7.(4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每个人都有家,都有家乡﹣﹣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家乡的人、事、景、物等总有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有些可能会令人感慨,引人深思。请根据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约700字文章。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3分)1.(3分)课内名句默写。(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直抒胸臆,传达出对统治者的轻蔑以及抗争态度。【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海不厌深(重点字:厌)(2)大江东去浪淘尽(重点字:淘)(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事)【点评】《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辑录:(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3)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阅读(57分)2.(14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2)第②段中用了“缘分”和“宿命”,要突出表达的意思是:“缘分”和“宿命”强调了作者的个体生命和地坛紧紧相联。(3)第③段划线句可以改成“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已经剥蚀,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已经淡褪,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句子结构从动宾结构变成了主谓结构。请比较两种表达的不同效果。原句:用动宾结构,把地坛拟人化了,也让地坛变成了生命的主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地坛虽然外观衰败,内在却在经历了风雨的剥蚀之后格外深沉又活力,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改句:用主谓结构,突出描写的是饱受风雨剥蚀后的地坛的衰败景象,让人为之喟叹。(4)第⑤段对地坛园内的景物描写及其细腻传神,请列举一例作赏析。(5)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CA.本文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介绍地坛中的代表性建筑和景物。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令人无奈。C.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思想深刻,情味浓郁。D.最后写作者明白了“死”的道理:死是必然的,死没什么可怕的。【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解答】(1)文本所描写的地坛的特点:古老沧桑。园子“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历尽沧桑,建筑剥蚀坍圮甚至散落。宁静。“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无人看管”“一个宁静的去处”,更因“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以动衬静,表现地坛的静。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荒芜”体现在:园子历尽了四百多年的沧桑: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古柏苍幽,野草荒藤茂盛;“不衰败”体现在: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儿,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的蚂蚁,支开翅膀升空的飘虫,脱蜕而去的蝉,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生机盎然画面。(2)“缘分”本指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相遇的机会和可能。从文中“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可知,“我”的生活总是和地坛相连,历经几十年非但没有远离,反而越来越近,不得不让人感觉地坛和“我”缘分之深。“宿命”本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在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地坛一直存在于“我”的生活和生命中,仿佛四百年前就已注定,它在那里好像就是为了等“我”,“我”必然能与它相遇。作者用这两个词想突出表达的是地坛和自己有着紧密的关联,它见证着“我”个人的命运和生活,是“我”的精神家园。(3)原句“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的主语是“它”(地坛),使用了四个动宾短语,把地坛拟人化,赋予它人特有的动作和力量,主宰着园中的一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园子里建筑、景物虽看去荒芜沧桑,生机却无处不在。改句“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已经剥蚀,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已经淡褪,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句式变成主谓句,主语分别为“玻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突出描写的是历经沧桑岁月后的荒芜破败景象。相比原句,改句失去了“蕴藏无限生机”的内涵,不如原文更生动,更能贴近主题思想。(4)“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运用拟人手法,将蚂蚁和瓢虫人格化,说它们“想透了什么”“不耐烦了”“累了祈祷”,形象写出了小昆虫的突然掉头离开的动作形态,灵动轻盈,富有情趣,生动可爱。也传达出作者感受到小生命的活泼而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5)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错误,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如对园中景物的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B.“令人无奈”错误。时间岁月虽无情,古园荒芜却不衰败。从无处不在的生命景致中作者看到了生机,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古园让他战胜了突如其来的不幸带来的恐惧与颓废,实现了人生的突围。D.“明白了‘死’的道理”错误。最后是写作者明白了“活”(或者叫“出生”)的道理:“一个人,出生了”“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而且“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每个人都得面对由生到死的过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死”没什么可怕的,顺其自然,让自己活出精彩才是最重要的。C.文中叙述了自己和地坛的不解缘分,细致描写了地坛的荒芜却不衰败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古园的精神依恋,更谈及生命的力量等哲理话题。所以“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思想深刻,情味浓郁”。故选C。答案:(1)①古老沧桑;②宁静;③荒凉破败;④虽荒芜却不衰败;富于生机。(2)“缘分”和“宿命”强调了作者的个体生命和地坛紧紧相联。(3)原句用动宾结构,把地坛拟人化了,也让地坛变成了生命的主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地坛虽然外观衰败,内在却在经历了风雨的剥蚀之后格外深沉又活力,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改句用主谓结构,突出描写的是饱受风雨剥蚀后的地坛的衰败景象,让人为之喟叹。(4)示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运用比喻手法,把小蜜蜂比作小雾,比喻形象精准又新颖奇特。用“小雾”比喻,突出了小蜜蜂的轻盈灵动、生命活力。小蜜蜂让荒芜的园子生意盎然,也让作者荒芜的心灵变得轻松惬意。(5)C【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3.(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杂交水稻之父”①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②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③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④“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子倒豆子般的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⑤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⑥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国攻读博士学位。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1)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既有其科技成果的卓著,也有其人格品质的可贵之处。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出3条袁隆平的重要信息。①杂交水稻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惠及中国乃至世界。②为了争取中国科学家的价值认同与斯瓦米纳森为增加工资而斗争。③送自己的研究生去国外学习。(2)以下有关本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A.第①段描写了国际水稻科技界盛会的场面突出了国际同行对袁隆平的推崇。B.第③段运用插叙,详写了第一次与斯瓦米纳森合作的不愉快经历,说明不打不相识。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把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说明他是从内心深处感激袁隆平的。D.文中运用了不少数字比较,通过比较凸显了前后的差异,也更增强了说服力。(3)必修教材上第二单元第4课也是写袁隆平的,主标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请分别分析两个标题运用的手法及效果。“杂交水稻之父”:运用比拟或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具有创新引领的杰出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诗句,形象地展现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杰出成果﹣﹣稻浪翻滚,丰收在望(产量大增)。同时传达了人们看到丰收景象的无法抑制的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4)请结合本文内容及你的已有积累和认识阐释“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具体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题目的有关要求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对相关问题发表观点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通读文章可知,从文章可以读出袁隆平的信息有“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这体现了他在科研上的卓越贡献;从“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体现了他有自尊,为争人格、国格敢于斗争;从“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国攻读博士学位”可看出袁隆平具有全球视野和远见卓识,不只看眼前利益。(2)B.“第③段运用插叙”错误。第三段是在袁隆平与斯瓦米纳森在谈话中回忆过去的事情,不属于插叙。故选B。(3)“杂交水稻之父”这一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简单明了,非常形象的写出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其在该领域的崇高地位,充满着自豪和自信。而“喜看稻菽千重浪”这一标题则是引用了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诗句,这一引用使这一标题富有文学性,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标题形象地展现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杰出成果﹣﹣稻浪翻滚,一片丰收的景象,既体现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又传达了人们看到丰收景象的无法抑制的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4)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科学本身既然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因此就具有超越性和国际性,可以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阶级服务。这说明,科学的确是无国界的。但是,作为创造科学知识的主体的科学家,则是社会人,他们总是出生和生活在某个国家或地区;而且现在世界上仍然存在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他们属于特定的阶级;同时,他们的科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或者说,总是要依托某个国家或地区才能进行。科学家在社会中生活,就会受到他所在社会的教育、风俗、宗教、舆论等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打上社会和阶级的烙印。如果单从效果上讲,科学家所掌握的知识是能够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阶级服务的,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或影响着他们更愿意为某个国家或阶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个祖国可能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也可能是他后来自己选择的结果。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他志愿为其服务的祖国,是他愿意为之贡献自己才智的国家。答案:(1)①杂交水稻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惠及中国乃至世界。②为了争取中国科学家的价值认同与斯瓦米纳森为增加工资而斗争。③送自己的研究生去国外学习。(2)B(3)“杂交水稻之父”:运用比拟或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具有创新引领的杰出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诗句,形象地展现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杰出成果﹣﹣稻浪翻滚,丰收在望(产量大增)。同时传达了人们看到丰收景象的无法抑制的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4)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因此就具有超越性和国际性,可以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阶级服务。这说明,科学的确是无国界的。但是,作为创造科学知识的主体的科学家,则是社会人,他们总是出生和生活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同时,他们的科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或者说,总是要依托某个国家或地区才能进行。他们为自己的祖国服务,这个祖国可能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也可能是他后来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说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6分)阅读《乡土中国》完成问题。●知识填空:(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写的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这类著作的主要特点是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阅读下面“乡土本色”中的两个语段,完成问题。乡土本色(节选)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2)第①段作者是如何为“土气”正名的?①在乡下住离不开泥土。②靠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③土地以及长在上面的庄稼不流动所以离不开泥土。(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紧密,请作简要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解答】(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2)“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说明在乡下住离不开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说明靠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说明土地以及长在上面的庄稼不流动所以离不开泥土。(3)①段以“不流动”一词结尾,②段以“不流动”开头,靠这个词连接了上下文。答案:(1)学术/科学性(2)“土气”通常被作为贬义用的,但作者笔下的“土气”意思却截然相反。他的理由有三个:①在乡下住离不开泥土。②靠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③土地以及长在上面的庄稼不流动所以离不开泥土。(3)主要通过“不流动”承接前后段,自然引出因为“不流动”而导致的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这个乡土社会的另一个特点。【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5.(13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劝学荀子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写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青出于蓝;锲而不舍。(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其曲中规符合、契合②而绝江河横渡、渡过(3)翻译下面的句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吾尝终日而思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B.青,取之于蓝/则群聚而笑之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D.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分析第①段的结构、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要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平时对成语的理解作答。(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全文结构与思路。【解答】(1)①由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得出成语“青出于蓝”,意思是: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②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得出成语“锲而不舍”,意思是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2)①“其曲中规”的意思是: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所以“中”的意思是“符合、契合”。②“而绝江河”的意思是:却可以横渡江河。所以“绝”的意思是“横渡、渡过”。(3)“爪牙”,古义异义,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译文: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劲的筋骨,(“但是能够”)在地上吃泥土,在地下饮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4)A.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不译;第二个“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可不译。B.两个“之”,都是代词,第一个代靛青,第二个代前面“曰师曰弟子云者”。C.第一个“之”,兼词,“于之”,在这里;第二个“之”,代词,指老师。D.第一个“则”,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就;第二个“则”,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故选B。(5)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和“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两个比喻论证不断学习的好处。“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和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前人超越老师;輮木为轮,说明后天的影响能过改变事物的本质,可以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比喻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要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就能让自己“知明而行无过”。答案:(1)青出于蓝;锲而不舍。(2)①符合、契合;②横渡、渡过。(3)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劲的筋骨,(“但是能够”)在地上吃泥土,在地下饮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4)B(5)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用两个比喻论证不断学习的好处:可以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前人超越老师;可以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就能让自己“知明而行无过”。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6.(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菩萨蛮①王安石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注释】①这是作者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登高①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释】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四年后的秋天,56岁的老诗人处境极端困窘。当时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1)下列对《菩萨蛮》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前两句描写自己隐居的优美环境和休闲的装束打扮。B.三、四句写经过一夜风吹之后百花开放,不过没有去年那样红。C.五、六两句写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D.最后两句写隐居后,黄鹂的婉转鸣叫最牵动情怀,让作者得到抚慰。(2)下列对《菩萨蛮》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描绘春景时,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B.写景绘声绘色:风声鸟声,这是绘声;青山绿水、花红柳绿,这是绘色。C.首句的“屋闲”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屋之“闲”寄托了作者隐居的心境之“闲”。D.“何物”两句,采用反问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哀和愤慨。(3)从诗歌体裁看,《菩萨蛮》是词/宋词,《登高》是律诗或七言律诗/近体诗。(4)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及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判定诗词的体裁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分析,准确把握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欣赏诗歌的情感表达的方式及效果的能力。回答时,首先指出其不同的抒情手法,然后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其不同的情感。【解答】(1)C.“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说法有误。五、六两句的意思是“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树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来便是这夜晚”。这两句写诗人醉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情景闲逸,充满闲情逸趣。所以,这两句并不是写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更不是写自己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故选C。(2)D.“采用反问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哀和愤慨”说法错误。“何物”两句采用设问修辞手法,作者自问自答,一个“闲”字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故选D。(3)《菩萨蛮》是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调名,属小令。作为词牌,“菩萨蛮”最早出现在唐代。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王安石的这首《菩萨蛮》,就是双调,共四十四字,上片“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是四句,下片“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也是四句。下片后二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与上片后二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字数格式相同。末句“黄鹂一两声”采用的就是“平平仄仄平”。所以,王安石的这首《菩萨蛮》从诗歌体裁看,是一首词,因作者王安石是北宋人,所以这首词也可叫宋词。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律诗要求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步到底的平声韵。律诗根据每句字数是五字还是七字,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登高》意动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都押“ei”平声韵。颔联和颈联对仗,即颔联中的“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颈联中的“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且这两联中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综上,杜甫的这首《登高》符合律诗的要求。所以,从诗歌体裁看,是律诗或七言律诗或近体诗。(4)《菩萨蛮》采用含蓄抒情的方式,表面上写隐居的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内心的失意乃至悲凉隐含在文字中,体现了王安石词含蓄深沉的词风。所以,这首词是含蓄抒情。《登高》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杜甫的《登高》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所以,这首诗是直接抒情。答案:(1)C(2)D(3)词/宋词;律诗或七言律诗/近体诗(4)①《菩萨蛮》抒情含蓄。表面上写隐居的“闲适”,内心的失意乃至悲凉隐含在文字中。②《登高》抒情直接。文中直接用了“悲秋”、“多病”、“艰难苦恨”等词表达自己贫病老的苦痛和悲凉之情。译文:《菩萨蛮》:几间茅草屋悠闲地面临着水面,我穿着窄小的衣衫戴着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杨的树丛里边。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那可是一夜之间春风把它吹开了,它怎能不红艳艳。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树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来便是这夜晚。什么东西最关系到人的感情,想去想来还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登高》: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赏析:《菩萨蛮》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阕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及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下阕作者自问自答,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这首旨在一“闲”字,表现了作者远离仕宦喧嚣的闲情逸趣。作者用前人的诗句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