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微小 说的忆旧内蕴-以《流年》为例_第1页
论魏微小 说的忆旧内蕴-以《流年》为例_第2页
论魏微小 说的忆旧内蕴-以《流年》为例_第3页
论魏微小 说的忆旧内蕴-以《流年》为例_第4页
论魏微小 说的忆旧内蕴-以《流年》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J006-1SJ006-1毕业论文题目:论魏微小说的忆旧内蕴——以《流年》为例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日期:。.。.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ﻩﻩ 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 ﻩﻩﻩﻩ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论魏微小说中的忆旧内蕴——以《流年》为例摘要:魏微是“70后”作家中的代表,也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魏微既属于“70年代",但她又时常逸出这个年代。她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清醒的文学方向.她的小说风格散淡唯美,从容而忧伤,充满对小人物命运和情感的悲悯与哲思.她用过去的“小城”映衬现代城市的喧嚣杂乱,用怀旧、古典、传统的叙事风格触动现代人麻木、敏感的心灵,用既温暖又忧伤的语调提醒现代人让灵魂有所承担、让生命有所沉重感.其作品《流年》则是她典型的忆旧类作品。关键词:魏微忆旧内蕴《流年》OnWeiWeiNovel`sRecallingPastIntrinsic-takingthe"Fleeting”asAnExampleAbstract:WeiWeiisonbehalfof"70s”writers,alsosheisthemostspecialone.WeiWeibelongstothe"70s",butshealsohasitsownuniquepersonalityandsoberliterarydirection。Hernovelstyleisscatteredbeautiful,calmandsad,fulloflittlefateandemotionalcompassionandphilosophizing。Sheusedthepast”smalltown”tosilhouettedagainstthebackgroundofthehustleandbustleandclutterofmoderncity,totouchmodernpeople~snumb,sensitivesoulwithnostalgic,classical,traditionalnarrativestyle,toremindofmodernpeopleofhavingcommitmenttosoulandmakelifesomewhatheavinesswithbothwarmandsadtone.Her《thefleeting》istypicalrecallingpastwork。Keywords:WeiWeirecallingpastintrinsic《fleeting》目录TOC\o"1-2"\u引语ﻩ1一、魏微与70后作家的异同ﻩ1二、90年代作家的忆旧情结和叙事向度 3(一)90年代作家的忆旧情结和叙事向度 3(二)90年代作家忆旧叙事溯因ﻩ4三、魏微小说的忆旧内蕴 4(一)《流年》的忆旧内蕴ﻩ5(二)魏微其它小说的怀旧意绪 8(三)魏微忆旧小说的谱系源流 8结语ﻩ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引语魏微最初是被贴上“70后美女作家”这个标签的,所以导致了她写作的个人特色被忽略。直到2004年,魏微获得鲁迅文学奖,人们发现魏微与大多数70后作家不同的写作路数和文学追求。魏微是喜欢忆旧的作家,她用乡村触动城市的情感,用往昔激发现在的心灵,用一种传统、经典的叙事情调映衬现代生活的匮乏。随着魏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而且她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存在着如此大的不同,我们就有必要对其作品中的忆旧内蕴及其为什么这样创作进行探讨。一、魏微与70作家的异同“魏微,原名魏丽丽,1970年生,江苏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青年作家。1994年开始写作,迄今已在《花城》、《人民文学》、《收获》、《作家》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近一百万字。散文作品入选《2002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上海社科),《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随笔卷》,《一代人的文学偶像》(中国文联2002年版),《作家文摘》,《读者博览》,《当代作家评论》,《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文艺报》,《散文选刊》,《名作欣赏》等报刊杂志。小说曾登1998年、2001年、2003年、2004年中国小说排行榜。2003年获《人民文学》奖.2004年凭借《化妆》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同年,她凭借《大老郑的女人》获鲁迅文学奖。”魏微,百度百科,/view/841279.htm?fr=aladdin90年代是中国文学界众声喧哗的年代,“先锋”潮头已落,“新写实”亦成强弩之末,70后作家横空出世,世俗性、功利性、实用性、娱乐性日益占据着文学消费市场。都市题材、金钱物欲的言说在叙事文本中全面渗透,“身体写作”和欲望化叙事成为时尚。而魏微则坚持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对文学的独特感悟,以既传统又现代的迥异于70后的写作路向和审美趣向,开始了自已的文坛独步。魏微属于这个年代。她的小说多数是从平日里的小事出发,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感悟,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魏微自己个人化的唯我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微的写作也是一种“个人化写作”。此外,魏微的创作与当时的文化环境不可分割,她早期作品也保有上一辈作家的先锋气息和话语特点,后期才转为自己的特点:传统、忆旧、唯美。魏微又时常逸出这个年代.“就在70后的其它美女作家们异类狂舞,用自己的青春体验书写着这个时代的精英、财富、物质、欲望的时候,魏微安静、恬淡、感伤地书写着小城小巷的凡人琐事.她笔下的体验,不是个人身体里的尖叫和灵魂的伤痛,也不是身体的欲望和另类的叛逆,而是那种‘沉淀在时间深处的生活’。”邓红珍,《魏微小说创作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卫慧的《上海宝贝》就是典型的身体写作,这部作品描绘了女主与外国男人之间的缠绵、探究女性情欲,其中最令人难忘的部分就是性爱场面的描写.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就体现在女主人公自觉掌控情欲的过程,以及她观察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和对上海风情的捕捉。在《上海宝贝》第一章里作者就说她要做一名小说家,一些例如阴谋、情欲、毒药等字眼都会应用到她自己的小说中。到了第二十一章,叙事者的创作自觉发展到“打破自身的极限,尽可能地向天空,甚至是向宇宙发展,写出飘逸广袤的东西"。《上海宝贝》一推出就引起热烈反响,但是北京新闻媒体和文化管理部门以《上海宝贝》描写女性手淫、同性恋和吸毒,将本书认定为“腐朽堕落和受西方文化毒害”的典范,在四月宣布出售禁令。中国官方在五月中旬发布全国禁售令。这无疑上从侧面证明了卫慧作品的颠覆性。棉棉是与卫慧相似的另一位70后女作家,她的《糖》也是“身体写作"的另一典型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写一个叛逆的女孩因受好友死亡的打击辍学。在一个舞厅认识里认识了她的最爱的男子--一个叫赛宁的华侨男孩子。于是她爱他所爱,她爱摇滚。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呼吸一起沉沦,不断地分离又一起。她接触毒品,性,同性恋,与各种不同但心里同样空洞的人一起.这是生活的全部.他们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一边痛苦迷惘,不问明天,一边又无法拒绝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声色犬马,纵情欢娱,把青春当成蜡烛,一段一段地疯狂燃烧。”棉棉,百度百科,/link?url=DUrugVj8tAYzUgE2EOLx2j_R7eRisAtq1PV2KZ9AJuF_OAFXcx2RnmJdWcQAbl-WfgtfRs32eLXBoTZFXusboa相对于卫慧、棉棉等人的“时尚”,魏微显然是属于过去的。魏微的“忆旧”便不自觉地带上了个体构建的色彩.她不追求颠覆或破坏,她作品的风格随处显示着忆旧之风和古典传统,把一些摩登与古典的叙事情节在她的作品中进行演变,描绘细腻,语言简练,通畅易读,与一些英国当代小说的精炼理智和一些法国现代小说的抒情性联想相似,形成了一种适度、简练、婉转、通畅而又哀伤的风格.魏微忧伤的回忆是天真与老练、梦想与实际、昔日与当下的混合物,这是主题也是内容.这种叙述方法比较像20世纪二十年代的“隐现着乡愁"乡土叙事,也与张爱玲小说中对古老家庭的人性深思相似。苏童也曾把这种追思和眷恋改写成流亡和归来的意象,魏微则持续着乡土叙事和张爱玲小说的风格以及萧红的朴素本真,温暖人心的遣词造句,让其自己能有与她们相似的情怀。二、90年代作家的忆旧情结和叙事向度(一)90年代作家的忆旧情结和叙事向度90年代作家创作题材颇多是对昔日生活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大多是对本身乡村伦理的怀念上。按年龄来说,即使是在1970年出生的作家,到现在也只有40岁左右。在1990年代末或新世纪初开始创作时他们也都不过30岁上下,按照人们的经验,他们还没有到怀旧的年龄,可是他们所描绘出的乡土世界却大多是1980年代以前(也就是乡村改革之前)的乡村.90年代作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第一人称的童年视角通常是他们所采用的叙述角度,将浓郁的怀旧情绪融入到追忆性叙述中,对青春的怀恋和对旧事的感慨融为一体,构成了细密婉转的抒情风格,具有沉静中带着淡淡伤感的艺术效果。其二,作家们书写实际情况和回想过去时存在着强烈的感情对比。这些70后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当然不会只是描绘过去的生活,他们也会涉及到乡村实际生活,只是他们在书写实际情况时,他们站在了猛烈的拒绝和批评立场上,与他们在回忆类作品中赞扬的叙述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在这种批评和赞扬态度差异的背后,乡村传统文化的“怀旧”暗藏在其中.如李师江的《福寿春》,这部作品展现了有着剧烈变化的现实乡村伦理,在作品中父亲坚持了最初的情感选择,对土地表达了热爱之情,儿子却与之完全相反,他拒绝和痛恨土地和乡村生活.不难看出,作者明确地与父亲是站在一边的.除此之外,“这部作品还借人物之口来批评现实:‘如今人变得厉害了,一个个烂了心肝的胆子大胃口,恨不得把天咬下来吃。’(《福寿春》,第267页)”贺仲明,怀旧·成长·发展——关于”“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暨南学报,2013纵观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创作都带有强烈的感伤和抒情气息。这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忆旧类作品上,具有细腻婉转的抒情风格和沉静中带着淡淡伤感的艺术效果。而其余现实类作品也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只是表现方式与忆旧类作品不同,它着重表现对实际情况激烈的批判背后内含的精神上的感慨和迷惑。这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现实的批判,但其中又蕴含着无路可走的迷惘,怀旧也只是作者们将精神上的迷惘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其次是诗化的叙述方式.叙述者一般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角来打量乡村的习俗风情,作者习惯性地采用细腻的诗化的叙述并在其中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将个人的成长感受与乡村的童话美丽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与现实具有一定差异的诗意化特征。(二)90年代作家忆旧叙事溯因90年代作家忆旧是与他们的身份及创作传统有关的.中国的乡土小说家中很少有真正的农民,但他们都或多或少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然后离开乡村,再开始对乡村进行描写。厨川白村曾经说过:“一个人疲倦于都市生活后,不由对幼少年时的田园风光或淳朴的生活,兴起怀念和向往之情,是属于一种‘思乡病'”厨川白村.西洋近代文艺思潮.[M],陈晓南,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厨川白村.西洋近代文艺思潮.[M],陈晓南,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90年代作家虽然都离开了乡村,但是从内心深处他们还是与乡村有着难以隔断的联系的,其乡土小说的书写自然反映了他们的这类感情。无论是站在现代文明立场上对乡村文化的批判,还是通过乡村文化来批判现代文明,又或是对乡村生活的写实者,都或多或少地对乡村有着眷恋及对乡村的美好想象.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城市生活的观念直接冲击着乡村生活,乡村在短短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90年代作家的乡土小说都普遍蕴涵着忆旧的情绪在里面。但是与前辈作家相比,90年作家对自己家乡生活的回忆并不是那么根深蒂固的,乡村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90年代作家记忆中却是的乡村是70,80年代传统的乡村,于是他们面对的是另一种乡村,一种与记忆不相符的乡村.他们在描写乡村时没办法驾轻就熟地融入到乡村中去,于是他们选择回忆,去寻找他们记忆中甚至是想象中的乡村.魏微小说的忆旧内蕴(一)《流年》中的忆旧内蕴《流年》是魏微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最初刊登于2001年“秋冬卷”《收获·长篇增刊》,题名为《一个人的微湖闸》,其后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时才更名《流年》)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不算长篇小说,正文部分共有九章,每一章拎出来都可以独自成为一个中篇小说的,如第二章《储小宝的婚姻》,魏微也曾以《储小宝》为题发表过该篇文章,同时它也屡次被选进魏微的个人作品集。魏微的《流年》表达了两个主题:一是时间的主题.《流年》这部长篇小说,以“我”站在一个孩童的角度,叙述了我在微湖闸所过的童年时光,表达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眷恋,充满了温暖而感伤的情绪。“从前的时光是多么好啊,可是,以前的时光已经不在了,从前的青年也已经老了,他再也不跑步了。"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2002“在小说中,童年对叙述者“我”来说是分成黑白两片的.白的那片里有灿烂的阳光,有碧绿的草地,有爷爷奶奶温暖的呵护,有奇异的童话世界,有纯洁的少年友情,那里头有简单的理想,有爽朗的笑声,那是真正的欢乐,是真正的童年,我的童年岁月一天又一天,缓慢而悠长,好像没有尽头,未来也似乎很遥远,我的身体还在沉睡,还没有其他的欲求,还没有性意识。我平静安详,天真纯洁,明朗坦荡,喜欢澄明.黑的那片里则有小桔子,性欲和淫乐,有孤独和焦虑,有羞耻心和罪恶感。有黑暗和悲伤。因为小桔子的启发和诱惑,我的身体连同性意识开始苏醒,我开始自慰,我过早地有了性娱乐。同时也产生了羞耻心和罪恶感,这构成了我一生中最惊悚最黑暗的记忆,我一生也没能从这记忆中解脱出来,冥冥之中,总有一人声音告诉我;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身体有需求就等于犯罪。童年的我就这样穿行于黑白两片光阴里。"吴义勤,女性私语与精神还乡--丁丽英《时钟里的女人》、魏微《一个人的微湖闸》,小说评论,2002“时间”是小说独立的元素,“夏天的午后,我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点一滴的,清脆的,我知道那是时间,它静静地走动,一天天,一年年,它走远了。"何冰凌,魏微,70后写作的异类——论魏微小说,安徽大学,2008“也就是在那静静的一瞬间里,我听到了时间的声音,非常含糊的,像雨打芭蕉的点滴的声音。”何冰凌,魏微,70后写作的异类——论魏微小说,安徽大学,2008对童年的热爱倍增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它使外向的小女孩变得内向,使活泼的小伙子变得沉默,使慈祥的奶奶变得堪怜,成长将单纯和快乐带走的同时却给我们带来了忧愁和复杂。对于时间的赞颂和伤怀成为小说相互缠绕的两个声部.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2002吴义勤,女性私语与精神还乡--丁丽英《时钟里的女人》、魏微《一个人的微湖闸》,小说评论,2002何冰凌,魏微,70后写作的异类——论魏微小说,安徽大学,2008何冰凌,魏微,70后写作的异类——论魏微小说,安徽大学,2008另外一个是生命的主题。《流年》里没有那种轰轰烈烈、震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当时如火如荼的知青生存的光景,没有知青返城的紧张与无奈乃至“苦恼人生”,没有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人们的纷纷“下海"或面临“下海"时的徘徊……有的只是那些“平行的、互不相关的人物、事情、场景,一些声音,某种气味,天气如何"之类“过于琐屑,没有逻辑,它们就像午夜的收音机,各自打开了,各自有不同的声音和话语体系,各自喜悦着,悲伤着,控诉着,可是未见得有多大意义”的“幸福而枯燥的日常生活”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2002,《流年》字里行间所扑面而来的,是油然而生的感动.没必要特意的去感动,但总有些许东西,能够让你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感动,可能是那个笃定而安适的为人妻母的杨婶,可能是储小宝与小吴姑娘之间的恋情,甚至是“我”与小桔子的朦胧的性的童年,再有杨婶的离家出走,等等,总会有些许东西在无意之中便能够轻轻柔柔的打动了你。虽然兴许你的生活早已跟七十年代无关,纵然是在八十年代也不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记忆,但那些在沉默的光阴里沉淀下来的东西,也或多或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看到它们的影子与印迹,而也轻易的感动着读者,就像作者所说的,“它们是那样的生动活泼,它们具有某种强大的真实,它们自身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它们态度端凝,因而显得冷静和中性。当时间的洪流把我们一点点地推向深处,更深处,当世界的万物——生命,情感,事件——一切的一切,都在一点点地堕落,衰竭,走向终处,总还有一些东西,它们留在了时间之外”何言宏,重建我们的精神立场——简单的写作或魏微小说的问题与可能,山花,2009,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2002何言宏,重建我们的精神立场——简单的写作或魏微小说的问题与可能,山花,2009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2002而又是什么样的日常生活,让我们这样的感动呢?像杨婶、储小宝、吕建国、小桔子等,又或是“我”、“我爷爷我奶奶"、“我叔叔”等,字里行间都并没有显现出许多的不平凡之处,甚至是,魏微几乎对每一个人都是以很少的笔墨来描述,更谈不上所谓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格”,他们都是普通人,过着普通的日子,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而小说的出色的地方,也在于所写的日常生活的侧面,在平淡里蕴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味,如杨婶的笃定、安适,如八十年代“我”对那些青年的暗恋之情。在关于冬冬姑娘的母性,储小宝不幸的婚姻,甚至杨婶的离家出走等方面,魏微也没有对他们进行道德上的批判,反而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真实而隐秘的一面。就这样魏微以平缓的笔调像我们展示了一个叫“微湖闸”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生活在没有政治生活的动荡的地方,人们自得其乐地生活着,日子宁静而缓慢,似乎怎么也过不完。小说中的微湖闸是一个小姑娘心中的“圣地”,与她单调而幸福的童年重合在一起.那种真切的童年记忆,那种抒情的感伤的精神缅怀,那种对生命对人生真诚而浪漫的思索,那种对现实朴实而又本份的表达,无疑都带着某种显而易见的古典亦或唯美的气质。在《流年》的“尾声”里,魏微说,“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过自己的‘微湖闸’,在那遥远的年代,我们曾在机关大院里,那里有老人和孩子,有中年妇女和青年”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2002,“他们在阳光底下静静的走着。他们踩着光阴的影子。他们之间有某种连结,温暖的情感,或者隔膜和仇恨。他们在那里恋爱,结婚……人世的欢腾像风一样地飘散了,也来不及回忆。他们渐渐地老了,死了”,“新一代的孩子成长起来,新的欢腾又开始了.人世的艰辛,他们来不及体会,要到很多年以后……他们老了.一切都在重复。日常生活仍在持续着”。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2002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2002回忆童年的生活有一种静止的、停滞的美。魏微在作品中反复这样写阳光,“是这样的悠长,缓慢,像长长的一生。”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2002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微湖闸》就有着鲜明的散文化特征.首先它是“直接"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慨都是直接的,第二人称反问设问和探试语式更是凸现出一种直接交流语境的设定。其次它是“真实”的。微湖闸、我爷爷我奶奶、杨婶、储小宝、小桔子,所有的这些人和事对“我”来说都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它们在“我”生命中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事迹也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这就是我在微湖闸的岁月,我所看见的、听见的一部分都在这里了.我把它记录下来,作为对童年时光的怀念.”魏微,流年,山花文艺出版社,2002(二)魏微其它小说的怀旧意绪《拐弯的夏天》是魏微继《流年》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不同的是,作者首次以一个男性的口吻来诉说一段“姐弟恋”。1986年,他们相遇了。主人公分别是一个16岁离家北上的男孩子和一个32岁经历过复杂生活的女人。他不曾见过母亲,而自己的父亲又差点打死他.她先后经历了家庭,情人,婚姻的三重打击,亲情,爱情,青春转瞬即逝。他们相互倾诉,在互相的倾诉中体会着对方的痛苦同时也享受这对方的慰藉。《拐弯的夏天》这部小说最动人的是最后一段叙述,十六年后,男主人公走下了公交车,希望遇到一个像当年一样让他心动的女人,但时过境迁,带给人的只是那或喜或悲的回忆.而魏微在《拐弯的夏天》的后记中说:“回忆的时候,时而冷淡,时而激昂,总之很矛盾,不能自已。有点絮叨.有点自说白话,可是冷不防一个瞬间,故事转弯了,里面千头万绪,淌出浓汁来.”符夏静,生存的代价——略论魏微长篇小说《拐弯的夏天》,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大老郑的女人》是以直接的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的。“我”娓娓讲述那发生在十几年前“我"家房客大老郑与萍水之缘的小章之间的点滴往事.如此的叙述视角,使我们产生一种在看别人故事的距离感。而在我们目光审视下的他们的姻缘也蒙上了一层“距离美”。小说用内视角“我"来关注大老郑和小章的日常生活,用看到的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将这种生活的真实一点点构筑起来。大老郑和小章的关系是构筑在虚假的谎言上的,然而构筑在这种虚假谎言之上的日常生活却真实到令人感动。这种反叛道德观念构筑的家庭秩序真实到令“我们”忽略到其中的不合理性,从而改变敌视和反感的态度.(三)魏微忆旧小说的谱系源流魏微也曾解释过她自己较多地追忆往事的原因:“我想记述的是那些沉淀在时间深处的日常生活,它们是那样的生动活泼,它们具有某种强大的真实……它们曾经和生命共浮沉,生命消亡了,它们脱离了出来,附身于新的生命,重新开始。”她说:“‘回忆’是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性使然,我从小就恋旧。我也意识到这一点,就是80年代的时候,我开始回望70年代。90年代的时候,又开始回望七八十年代。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二十年,有点“浓缩人生精华”的意思。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时候呢,是在我写作之前,在七八十年代,我的家乡小城,和家人在一起.就是这段时间。到了90年代中期,我就不在活里了,也不是刻意的,就是感觉渐趋麻木,对一切都不太起劲,好像被什么东西排斥了,就是站在外围,进不去。当然我也没想进去,属于站在一旁看热闹的那种.其实也挺好的,就是你不再投入感情了,不像前二十年,我是把自己放进去的,那不一样。”魏天真,魏微,《照生活的原貌写不同的文字——魏微访谈录》,小说评论魏微喜欢张爱玲和萧红的写男女故事和日常生活的文章,便是这些阅读体验让魏微很早就固定了低眉人间的样子。魏微欣赏张爱玲写作的技法和萧红创作的情调,而其自己也将她俩的气息杂糅起来。“他一个人站在我家的院子里,孤零零的,显得那样小,而且苍茫。春天的太阳底下,我们吃饱了饭,温暖,麻木,昏沉,然而看见他,心却一凛,陡地醒过来了。"魏微,《大老郑的女人》《大老郑的女人》里的这段话,既体现了张爱玲的细腻玲珑,也表现了萧红的单纯沉静。在《十月五日之风雨大作》中,张爱玲笔下的孤岛里老上海的缱绻和温柔也有所体现.

就小说创作的笔法而言,魏微曾经表示过,她在技术上靠近张爱玲,而内在精神气质上与萧红更加投契。正如雷德蒙·卡佛承接海明威的创作一样,这二位影响力很大的作家让魏微在创作的道路上找到了捷径.她也曾走过弯路,写出过迷失自我的“非原创”文章,譬如已被她定为坏作品的《校长、汗毛和蚂蚁》。那时候的魏微正深陷在比利时作家让—菲利普·图森的小说中,她觉得能够写出本土化的“新小说”,最后却使这篇小说成了“四不像”的怪样子。幸亏之后她理解了图森创作此类小说是真诚,而自己的创作却与原本的生命轨迹脱节。回顾过去时,魏微对这部坏作品是存感激之心的,她通过这部作品认识自己的弊端-—写不出“新小说”魏微,《大老郑的女人》结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