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纹工艺的革新与发展-染_第1页
饰纹工艺的革新与发展-染_第2页
饰纹工艺的革新与发展-染_第3页
饰纹工艺的革新与发展-染_第4页
饰纹工艺的革新与发展-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丝绸纹样艺术染饰纹工艺的革新与发展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植物栽培经验的增加,染色用植物利植广泛并收益丰厚.同时,在频繁的对外交往过程中,一些域外所产的染料传人中原,丰富了原有的传统染料。如红花,又名红蓝草,汉魏之际由西域传人中原,产量极高,染色鲜艳,遂逐渐取代茜草。其他由境外传入的染料还有由东南亚输入的苏木(又称苏枋,染红)由印度输人的木蓝(染蓝)等。《齐民要术》中对这一时期的染料制备和染色工艺有详细记载。从记载中可以看出,人们更加注意染料的保存和运输。如蓝草制成靛青,红花制成干红花和红花饼;同时更注重助剂的使用,如板栗浆、醋石榴、食用醋、石灰、草木灰等都是染料制备和染色过程中常用的助剂。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织物染色逐渐摒弃了汉代印花敷彩的方式,更多地采用更为简便高效,且色牢度好的蜡缬和绞缬。2、绞缬1、蜡缬从汉代蜡缬的出土实物来看,它主要用于棉织物装饰,其纹样题材包括女神、动物、几何纹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蜡缬纹样主要是几何纹。有研究者认为由神像装饰转向几何纹样,表明蜡缬在传入中国后,其装饰功用由宗教传播转向日用装饰。考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蜡缬织物,在制作方式上,在原来手工绘蜡的基础上增加了点蜡法,其方法可能是用带圆点的型版蘸取蜡液,点印在织物上,后经染色形成圆点状花纹。这应是受原有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启发,结合手工绘蜡产生的一种新工艺。蓝地蜡缬绢,魏晋南北朝1.蜡缬这一时期的蜡缬织物还由棉织物扩大到毛织物、丝织物。代表性出土实物,如1959年新疆于阗出土两件北朝蓝白点花蜡缬毛织品、一件蜡绘棉布残片,196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八十五号墓出土一件西凉蓝白点花蜡缬绢等(如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提及绞缬时,常对其纹理、色彩赋予形象而美妙的类比和意境.如鹿胎缬、醉眼缬。鹿胎缬因纹似鹿身上的斑点而得名。

2.绞缬晋代陶潜《搜神后记》:“淮南陈氏.于田中种豆,忽见二女子,姿色甚美,着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其壁先挂一铜镜,镜中见二鹿”.此传说与“鹿胎缬”相应,引人遐想;所谓紫缬襦,即紫色绞缬衣,曾有实物出土

紫缬襦残片,东晋,甘肃花海毕家滩出土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花鬟醉眼缬,龙子细文红.。"用醉眼朦胧的视幻效果类比染液在扎缚过的织物上浸染出的层次多变的色晕,浪漫而富有诗意。绞缬工艺适合面料软而薄的织物,出土实物中绢类织物较多,但在文献中也记载有较厚的“织成”,《周书·晋荡公护传》载“紫织成缬”,推测应是先做面料织成,后绞缬染花。2.绞缬制作绞缬最简便的方式是以面料上的一点为中心,揪起、环扎,形成或方或圆的中空图形.一块面料上按一定规律满地扎缚,就会形成满密的点状花纹。联想这一时期用点蜡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