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课后习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ce0d868216c14fbba4062806ad4efa/2bce0d868216c14fbba4062806ad4efa1.gif)
![组胚课后习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ce0d868216c14fbba4062806ad4efa/2bce0d868216c14fbba4062806ad4efa2.gif)
![组胚课后习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ce0d868216c14fbba4062806ad4efa/2bce0d868216c14fbba4062806ad4efa3.gif)
![组胚课后习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ce0d868216c14fbba4062806ad4efa/2bce0d868216c14fbba4062806ad4efa4.gif)
![组胚课后习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ce0d868216c14fbba4062806ad4efa/2bce0d868216c14fbba4062806ad4ef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绪论
1.解释组织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动物体微细结构及功能的科学。
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三个部分。
2.什么是H.E.染色?
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hematoxylin)和伊红(eosin)染色的染色方法,简称H.E.染
色。
苏木精是碱性染液,可以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等成分染成蓝紫色,故这
些成分被说成是嗜碱性着色的。伊红是酸性染料,可使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粉红色,这些
细胞质被称为嗜酸性的。对碱性和酸性染料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为嗜中性的。
3.什么是组织化学技术?
通过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显示组织或细胞内化学成分,通常是使其形成有色终末产物,以便
在镜下观察,可进行定位和定量。分为一般组织化学术、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
4.简述石蜡切片技术。
①取材与固定②脱水与透明③浸蜡与包埋④切片与贴片⑤染色与封固
二、细胞(自学)
1.细胞周期的概念。
细胞的繁殖或增殖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这一次分裂完成之间
的这段时间,称为一个细胞周期。每个细胞周期又分为间期和分裂期。
2.简述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1)物质交换①简单扩散②易化扩散③主动运输④胞吞和胞吐
(2)调节作用
(3)细胞识别
3.细胞骨架的组成。
脂类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骨架,其中的每一个脂类分子都具有由磷酸基团构成的亲水性头部
和山脂肪酸链构成的疏水性尾巴。亲水性头部朝向膜的内外表面,疏水性尾巴朝向膜的中央。
4.叙述有丝分裂的过程。
(1)间期细胞上•次分裂结束至下••次分裂开始之间的时期,是细胞为下次分裂做准备
和执行特定生理机能的时间。进一步分成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和
G2期(DNA合成后期)。G1期是指细胞上一次分裂之后直至DNA合成前的一段时间。在
S期,发生DNA的复制,使DNA的含量增加一倍;同时,还合成组蛋白和进行中心粒复
制等。G2期是S期结束到细胞开始分裂之间的一段时间,主要合成RNA和微管蛋白等,
为进入分裂期做准备。
(2)分裂期是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时期,故也称为M期。它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可
分为4个时期。
①前期细胞核膨大,染色质丝逐渐螺旋化,变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接着,每条染色体裂开
形成两条染色单体(chromatid),二者由着丝点连着。核膜及核仁消失。在S期已复制的中
心体彼此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同时、在中心体周围出现由呈放射状排列的微管构成的星
光,两星光之间再借微管相连,形成纺锤体。
②中期中心体到达细胞两极,纺锤体完全形成。染色体更加致密和明显,排列在纺锤体的
中部,形成赤道板。此时,若用秋水仙素等破坏微管,阻止染色体移动,便可获得细胞的中
期分裂像,研究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③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由附着在着丝点上的纺锤丝(纺锤体微管)牵动着两条姊妹
染色单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体拉长,由于赤道部质膜下微丝环的收缩致使该处逐渐缩
细,形成分裂沟。
④末期分开的两套染色单体到达细胞两极,解螺旋而逐渐变成染色质,核膜与核仁重新出
现。与此同时,胞质的分裂沟进一步加深,最后分裂开形成两个子细胞。
三、上皮组织
1.试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和各类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根据细胞的形态和层数可把被覆上皮的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①单层扁平上皮从切片上看细胞为扁平形。从表面看,细胞为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借
少量嗜银粘合质与相邻细胞紧密嵌合,细胞核为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被覆于胸膜、腹膜、
心包膜和某些脏器表面的,称为间皮。间皮光滑、湿润,有减少脏器运动摩擦的作用。衬在
心、血管和淋巴管内面的,叫内皮。内皮薄而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以及内皮细胞
内外的物质交换。
②单层立方上皮从切片上看细胞为正方形。从上表面看,细胞呈六角形,细胞核较大,圆
形,位于细胞中央。
单层立方上皮主要分布在肾小管和外分泌腺的一些导管等处,主要功能为吸收和分泌等。
③单层柱状上皮从垂直切面看由一层高柱状细胞所组成。从表面看,细胞呈多边形。细胞
核为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其长轴与细胞长轴平行。多形成胃、肠、胆囊等器官的粘膜上
皮和一些腺体导管的上皮。主要功能为吸收、保护和分泌。
④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由高柱状纤毛细胞、梭形细胞和小的锥形细胞三种高矮不一的细
胞,相互夹杂排列在同一基膜上而构成。山于只有高柱状细胞到达上皮的游离面,且细胞核
分布在上皮的不同水平上,故看起来是复层的,而实际上是单层的。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睾
丸输出管、输精管及某些动物的输卵管等处,功能主要是有助于分泌物的排除。
⑤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构成,且最表层细胞为扁平的。最深一层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
状;中间层细胞较大,呈多角形;表层细胞逐渐变成扁平的且呈鳞片状。分布在皮肤、口腔、
食管和阴道等处。其中,有些部位(如皮肤)的表层细胞发生角化,称为角化上皮。复层扁
平上皮具有抵抗机械和化学刺激的作用,受伤后也易于修复。因此,是一种保护作用很强的
组织。
⑥复层柱状上皮表层细胞也为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其他各层细胞类似于复层扁平上皮。
它分布在眼睑结膜及外分泌腺的大排泄管等处。
⑦变移上皮构成排尿管道(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上皮。随器官容积的改变,
该上皮的细胞层数也发生变化。当器官收缩(尿排空)时,细胞层数增多,形状变为多面体
形,上皮变厚。当器官扩张(尿液充盈)时,细胞层数减少,形状变扁平,上皮变薄。变移
上皮表层细胞的游离面胞质浓缩,形成一个深色的壳层,可抵抗尿液的侵蚀。
2.试述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常有哪些特殊结构?
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指状突起。细指状,光镜不可见,有微丝。吸收。
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细胞质小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粗指状,光镜
下可见,有微管。定向摆动。
3.试述上皮细胞的侧面特殊结构和功能。
1)紧密连接也叫闭锁小带,环绕上皮细胞顶部周围,由相邻两质膜间发生网状粘合而形
成。点状融合。它除了具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封闭了相邻细胞顶端,可防止细胞间隙中的
物质渗出并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间隙。
2)中间连接也叫粘合小带,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细胞上部的一条小带。小盘状融合。
此种连接除具有粘着细胞的作用外,还与细胞的收缩和松弛有关。
3)桥粒或叫粘着斑,是一种圆盘状结构。在小肠上皮细胞,它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在
复层扁平上皮中,它形成中间几层细胞之间的连接点。斑状融合。桥粒是上皮细胞间较为牢
固的连接方式,多见于易受机械作用和摩擦的部位。
4)裂隙连接缝管连接,或叫融合膜。位于上皮细胞深部侧表面上的一种平板状结构。点
状,成群,细胞间有通道。离子和化学信息交换。细胞通讯。裂隙连接除存在于上皮细胞之
间外,也见于平滑肌、心肌和神经突触等处。
4.试述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常哪些特殊结构?
1)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一层薄膜,是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成纤
维细胞分泌产生的,薄膜,分基板和网板,PAS阳性,嗜银。主要作用是支持和连接上皮
组织及调节上皮与结缔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基膜又可分为三层:透明层(即细胞衣)、致密
层(亦称基板)和网状层。
2)质膜内褶由上皮细胞基底面质膜向细胞内折入形成,褶之间有许多线粒体。其作用是
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交换和水的运输。
3)半桥粒是在某些上皮细胞基底面上形成的半个桥粒结构,其作用是把上皮固着在基膜
上。
5.腺细胞的分泌方式。
①透出分泌分泌物以分子的形式从细胞膜渗出的方式。胃腺壁细胞,浆细胞,神经细胞属
于这种分泌方式。
②局部分泌也叫胞吐分泌。所形成的带包膜的分泌颗粒逐渐移到细胞的游离面并与质膜融
合,将内容物胞吐出去,细胞膜本身不受损伤。唾液腺和胰腺外分泌部都营此种分泌方式。
③顶浆分泌胞质中形成的分泌物移到游离面质膜下后,顶着质膜向外突出,最后自突出部
位与细胞折离,损伤的质膜很快修复。乳腺和汗腺细胞都为顶浆分泌。
④全浆分泌当胞质内充满分泌物后,细胞发生死亡性变化,最后整个细胞解体,连同分泌
物•起排除,由邻近的腺细胞补充。皮脂腺细胞属于全浆分泌型。
四、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
成纤维细胞
巨:脸QH月包
奖细胞
细胞月也大细胞
脂肪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疏松结缔
组织组成
月交原纤维
「纤维弹性纤维
网状纤缭
细胞间质Y
蛋白多糖
一基质糖蛋白
组织淞
2.固有结缔组织的分类和各类固有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①疏松结缔组织特点是间质中纤维少,基质多,纤维排列疏松,呈蜂窝状,故又叫蜂窝状
组织。广泛分布在皮下和器官内部,起支持、连接和防卫作用。
②致密结缔组织特点是纤维多,基质和细胞成分少。根据纤维排列方式不同,分为不规则
致密结缔组织和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两种。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以胶原纤维为主,粗大的纤维
束排列方向不规则,相互交织成网。纤维束间有少量的成纤维细胞、小血管和神经束。构成
坚固的纤维层,如真皮、器官的被膜、骨膜和巩膜等。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有的以胶原纤维为
主(如肌腱),有的以弹性纤维为主(如项韧带)。纤维束排列方向卜分规则而致密,其排列
方向与组织所受牵引力的方向相一致。成纤维细胞位于纤维束之间。主要构成肌腱和腱膜。
③体内许多部位的结缔组织是疏松与致密中间的过渡类型,其特点是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
网状纤维交织成网,其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和血管。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粘膜固有层就属于此类
组织。
④脂肪组织由大量的脂肪细胞聚集而成,细胞表面包绕着致密而纤细的网状纤维,基质含
量很少。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伸入脂肪组织内,将其分隔成许多小叶。根据脂肪细
胞的结构、脂肪组织分布和颜色不同,把脂肪组织分为两种。单泡脂肪组织脂肪细胞胞体
较大,游离时为圆形或卵圆形,在组织中由于堆积和挤压而呈多边形。成熟脂肪细胞胞质内
有一个大的脂肪滴,把胞质和细胞核挤到一侧,呈一窄的指环状带。主要分布在皮下、肠系
膜、腹膜、大网膜及某些器官的周围。其主要功能是储存脂肪并参与能量代谢,还有支持、
保护和维持体温等作用。多泡脂肪组织细胞为多血体形,胞体比单脂肪细胞小,细胞排
列方式很像内分泌腺上皮细胞,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胞质内有多个脂肪滴和大而密集的
线粒体,后者与脂肪滴紧密相贴,核位于细胞中央。在冬眠动物和新出生动物较多,它具有
快速氧化脂类、产生大量热量的作用,有利于维持动物体温。
⑤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参与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网状细胞
为星状多突起细胞,突起彼此之间连接成网。网状纤维较细、沿着网状细胞的突起和胞体分
布、多分支且互相交织成网。网状组织的基质在淋巴结为淋巴液,在其他器官则为组织液。
在网状组织支架上还分布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它们监视着流经窦状隙的物质并通过
吞噬清除抗原和其它细胞碎片。
3、疏松结缔组织中纤维的类型和特点。
①胶原纤维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纤维,在H.E染色标本中呈粉红色,新鲜时为
白色,故称白纤维。由胶原原纤维组成的。在电镜下,胶原原纤维具有周期性的横纹。由胶
原原纤维组成的。在电镜下,胶原原纤维具有周期性的横纹。
②弹性纤维数量比胶原纤维少,H.E染色不易着色,呈较亮的淡粉色,新鲜时为黄色,故
又称为黄纤维。很细,有分支并相互连接成网。主要成分是弹性蛋白。在皮肤和腱,弹性蛋
白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在大血管,它由平滑肌细胞产生。在大血管壁中,弹性蛋白构成非纤
维性的有窗弹性膜。
③网状纤维较少,它主要分布在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之间的基膜内、平滑肌和神经内膜以
及造血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网架内。较细,有分支并彼此交织成网。在H.E染色标本中看
不见,但用银浸法能使其染成黑色,故又叫嗜银纤维。含有大量的糖蛋白,PAS反应阳性。
主要成分是III型胶原并结合大量的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电镜下,网状纤维也有周期性横纹。
五、骨和软骨
1.骨单位又称为哈氏系统。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些平行于骨干长轴排列、多发生
分支的圆柱体。它们由许多呈同心圆排列的筒状骨板和中央的哈氏管所组成。哈氏管内有营
养骨组织的血管利神经通过。
2.同源细胞群成群存在的软骨细胞往往位于同一软骨囊内,山于它们都是由一个软骨细胞
分裂来的,故称为同源群。
3.简述软骨的分类
①透明软骨基质中含有较细的由H型胶原构成的原纤维,交织排列。生活状态时,透明软
骨呈半透明玻璃样,坚韧而有弹性。主要分布在成年动物的骨的关节面、长骨骨箭与骨干之
间的箭板、肋软骨、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处。
②弹性软骨结构类似于透明软骨,不同的是除了II型胶原原纤维以外,还含有丰富的弹性
纤维网。新鲜弹性软骨呈淡黄色。具有软骨膜。可单独存在,也可与透明软骨相连续着。它
不透明,具有很大的弹性,主要分布在耳壳、会厌和咽鼓管等处。
③纤维软骨在结构特点上介于致密结缔组织和透明软骨之间。其软骨细胞类似于透明软骨
细胞,也单个或成同源群存在。间质中含有大量的I型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不规则排列,细
胞成行排列在纤维束之间。基质很少,主要成分是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无明显的软骨
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发育来的,致密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很少见,主要
分布在椎间盘、某些韧带与骨头的附着处、耻骨联合和半月板等处。纤维软骨新鲜时呈不透
明的乳白色,具有很大的抗压能力。
4.骨的结构
先有机成分
细胞间质
无机成分
(骨质)
骨组织骨原细胞
成骨细胞
骨细胞
破骨细胞
5.骨组织的结构
由各种骨细胞和间质(纤维和基质)构成。
(1)骨组织中的细胞
①成骨细胞负责合成骨基质中的有机成分:胶原和糖蛋白。它们在骨组织表面排列成一层,
很像单层立方上皮组织。先合成类骨质,而后再骨化为骨基质。一旦被新合成的基质包围住,
成骨细胞便改名为骨细胞。也具有胞质突起,并借此相互接触。骨基质包围成骨细胞胞体和
其突起而形成骨陷窝和骨小管。骨小管与哈氏管相通。
②骨细胞是包埋在钙化骨基质中的成熟细胞,它们单个分散排列于骨板间或骨板内。在自
骨陷窝辐射出的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通过缝管连接相连;这种连接允许离子和小分
子在骨细胞间流动。胞体为扁平的杏仁状,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明显减少,核内的染色质
更加致密。积极地参与骨基质的维持,它的死亡很快导致骨基质的吸收。
③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直径约lOOum。其数量很少,约为成骨细胞的百分之
一。多位于骨被吸收所形成的凹陷处,•般突出于骨基质的表面上,有时也与成骨细胞和其
他破骨细胞重叠排列。其胞质为嗜酸性,内含有很多溶酶体。
(2)骨间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部分组成。有机物是由骨细胞分泌形成的,包括大量的
胶原纤维(I型胶原)和少量的无定形基质。基质有粘合胶原纤维的作用。无机物又叫骨盐,
其主要成分是钙和磷,形成羟基磷灰石结晶,呈细针状,沿胶原原纤维长轴平行排列,外面
包着•层无定形基质,共同构成骨板。
六、血液
1.简答血液的组成。
白蛋白(维持渗透压)
血消:水(90%)、蛋白质
球强白(抗体)
纤维蛋白元
红细胞中性粒细胞
有粒白细酸性粒细胞
I有形成分J白细胞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单核细胞
血小板淋巴细胞
2.简答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双面凹陷的圆盘状,无核,但鸡的红细胞是有核的。主要作用是运输02
和C02o
3.简答淋巴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可分为四类:
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占70-80%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占10-15%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K细胞(杀伤淋巴细胞)能杀伤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靶细胞
NK细胞(天然杀伤淋巴细胞)不需要抗原刺激和借助抗体就能杀伤某些靶细胞,如肿瘤
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因此在防止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4.试述有粒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1)嗜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约占3040%。在细菌产物和受伤组织所释放
出的某些化学物质诱导下,经变形运动出毛细血管到达炎症部位,进行杀菌和清除组织碎片。
与此同时,中性粒细胞本身也常受损坏死,成为脓细胞。(抗炎)
2)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很少,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左右。减轻过敏反应。当有寄生虫侵
入机体后,嗜酸性粒细胞与其接触并释放颗粒内容物,杀伤虫体。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在0.6%左右。胞质内有紫蓝色的嗜碱性特殊颗粒,内含有肝
素、组胺和慢性反应物质等。肝素可抗凝血,组胺和慢性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七、肌肉组织
1、肌节肌原纤维之相邻两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一个肌节,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结构和机
能单位。
2、闰盘相邻的心肌细胞伸出许多突起相互嵌合起来,形成阶梯式的结构。两相邻质膜间
形成多种细胞连接:靠近细胞表面处为紧密连接;阶梯的横位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起固
着作用;纵位部分为裂隙连接,便于化学信息交换,传递神经冲动,使整个心肌成为功能统
一的整体。
3、肌质网也叫肌浆网,属于滑面内质网。山许多与肌原纤维平行排列的纵小管构成,它
们在两条横小管之间形成网,包围着每条肌原纤维。在靠近横小管处,纵小管相互融合成盲
管,叫做终池。横小管加上其两侧的终池共同形成三联体。肌浆网的膜上的固有蛋白有80%
为钙泵,可把胞质中的Ca2+泵入肌浆网内储存。
4、试比较三种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
(1)骨骼肌纤维①骨骼肌细胞为长圆柱形,两端钝圆,长达数毫米或数厘米。细胞核多个,
位于质膜下。胞质内有大量与其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
带。多个肌原纤维平行排列,明暗带相对应起来,形成光镜下所见到的肌纤维上的横纹。②
电镜下,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组成。明带只含有细肌丝,H区只含有粗肌丝,H区以外
的暗带部分由粗肌丝和细肌丝共同构成。肌膜(肌细胞膜)凹入细胞内形成横小管,环绕
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横小管位于明暗带交界处,故每个肌节中有两个横小管。位于同
一平面上的横小管相互连接成网,并且开口于肌膜表面。肌质网(见3)
(2)心肌细胞①心肌细胞(纤维)呈短柱状,有分支相互连接成网。两条心肌纤维之间以
润盘(intercalateddisk)相连。细胞核多为一个,偶见两个。心肌纤维上也有明暗相间的横
纹。②与骨骼肌相似,也有规则排列的粗肌丝与细肌丝,有由明带、暗带和Z膜构成的肌
节,胞质内也有横小管和肌浆网等。但心肌细胞没有肌原纤维结构,而是由大量的线粒体及
横小管和肌浆网将肌丝分隔成肌丝束。横小管不是位于明暗的交界处,而是在Z线的附
近。肌浆网的纵小管不太发达,一般只有一端膨大形成终池,与横小管形成二联体。有闰
盘(见2)
(3)平滑肌①平滑肌细胞为长梭形,有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部。细胞质为嗜酸性,无横
纹。②平滑肌细胞质内也有粗、细两种肌丝,但不形成肌原纤维和横纹,而是形成一些束,
在胞质内相互斜向十字交叉成网格状。细胞质内还有大量的中间丝,也相互交叉成网。在
中间丝的交叉点及其与细胞膜的结合点处分别存在着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体和致密区,相当
于横纹肌中的Z线。在致密区之间,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凹,并沿细胞长轴排列成带状,
相当于横纹肌中的横小管。平滑肌中的肌浆网呈泡状或者管状,位置靠近小凹。平滑肌细胞
之间一般以裂隙连接的方式相结合。
八、神经组织
1、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种主要成分组成。构成脑、脊髓和外周神经等
神经器官。
2、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很长的突起,能够感受刺激和传
导神经冲动。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机能基本单位。
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接触点,称为突触(synapse)„
它是把神经冲动沿一定方向传递到效应细胞的关键性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
膜三部分构成。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种。
4、尼氏体是嗜碱性结构,呈斑块状分布,故又叫虎斑小体。仅存在于胞体和树突内,轴
突和轴丘内没有。电镜下是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装置。在神
经元受到损伤或发生中毒时,尼氏体减少或消失,叫虎斑溶解;在恢复正常时,尼氏体又重
新出现。因此,可根据尼氏体的状态来判断神经元的机能状态。
5、神经神经纤维构成的组织,把脑和脊髓的兴奋传给各个器官,或把各个器官的兴奋传
给脑和脊髓。
6、运动终板轴突终末失去髓鞘,呈爪状分支,末端贴于骨骼肌表面,形成椭圆形板状隆
起,称运动终板。
7、试述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突起的数目,可把神经元分为三类:
①多极神经元具有两个以上的突起,其中只有一个是轴突,其余的都是树突。大脑皮质
中的锥体细胞、脊髓腹角的运动神经元和交感神经节细胞等。
②双极神经元从胞体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嗅觉细胞、视
网膜的双极细胞和耳蜗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等。
③假单极神经元看起来只有一个突起从胞体伸出,但它是由两个突起在胚胎期间于胞体附
近合并而成的。突起离开胞体后不久即分为两支,一支相当于树突,能感受刺激并把冲动传
向胞体;另••支相当于轴突,把神经冲动传给另一神经元。脊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和视网膜
内的无突起细胞(无长突神经元)等。
(2)根据功能,可把神经元分成三种:
①感觉神经元又叫传入神经元,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并将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脑和脊
髓;大多分布在外周神经系统。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多属于感觉神经元。
②运动神经元也叫传出神经元,能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传至外周的效应器,引起肌肉收
缩或腺体分泌。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节内,属于多极神经元。
③中间神经元又叫联络神经元,位于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大多位
于脑和脊髓中,属于多极神经元。
(3)按释放的神经递质分类
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氨基酸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8、试述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是神经组织的支持细胞,常分布在中枢神经组织的血管周围和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的周围,其
数量比神经元多10-50倍。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纤维性星形细胞多分布在脑和脊髓白质内的神经纤维之间。在神经元
损伤、溃变后,由纤维星形细胞增生修复。原浆性星形细胞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内,
包在神经细胞胞体的表面上。
(2)少突胶质细胞
(3)小胶质细胞可做变形运动,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成员。
(4)室管膜细胞分布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膜细胞包卷在神经突起的周围,有的形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在神经纤维再生过
程中起诱导作用。
(2)卫星细胞是神经节内特有的胶质细胞,它们成单层包在神经元的周围,起营养和保护
作用。
九、循环系统
1.微循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有三条路径:(1)微动脉一真
毛细血管一微静脉:(2)微动脉一直捷通路~微静脉;(3)微动脉一动静脉吻合支一微静脉
2.心壁的组织学结构。
(1)心内膜①内皮:单层扁平上皮②内皮下层:细密结缔组织、平滑肌③心内膜下层:疏
松结缔组织
(2)心肌膜:主要山心肌构成,心房较薄,左心室最厚。心肌纤维分为内纵行、中环行和
外斜行三层。
(3)心外膜:间皮+结缔组织。构成心包脏层。
(4)心瓣膜:内膜向心腔内折叠而成,致密结缔组织,被覆内皮。
3.试述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束及其左右分支三部分。右心房心外膜深部心内膜下层。
发生冲动并传导至心脏各部,使房、室肌按一定节律收缩。
①起搏细胞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心部位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②移行细胞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传导冲动
③蒲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不规则,肌原纤维少,含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
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快速传导冲动
传导次序:
「左支一再分支一左心室肌
窦房结f心房肌f房室结房室束T
〔右支一再分支一右心室肌
4.中等动脉的结构。
肌性动脉,大动脉以外在解剖学上有名称的动脉。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0-40
层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与中膜厚度相当,外弹性膜明显。分配身体各部分和
器官的血流量。
5.试述微循环的组成和机能意义
(1)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微动脉为靠近毛细血管的小动脉,管
壁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可调节微循环的血流量。微静脉常与微动脉伴行,较粗,管壁也
有平滑肌。
(2)迂回通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直捷通路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6.试述毛细血管的分类和分布
(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连续,基膜完整,质膜小泡较多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内皮有孔,基膜完整
分布于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
(3)窦状毛细血管(血窦)腔大,内皮细胞间隙大,基膜连续不连续或缺如
分布于肝、脾、骨髓一些内分泌腺
卜、被皮系统
1、被皮系统的组成。
'角质层
(透明层)
表皮<颗粒层
棘层
(基顿
皮肤,
真皮J乳头层
I网织层
皮下组织
附属器{养
1疆)甲
2、表皮的细胞类型组成和分层。
(1)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其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断角化细胞,构成表皮
的主体;另一类是不角化细胞或叫树状突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朗格罕细胞和梅克尔细胞。
(2)由深至表可分为五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有毛的皮肤无透明
层,且颗粒层和角质层也都很薄。
①基底层位于表皮的最深层,借基膜与真皮相连。由一层低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增殖能力
强,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嗜碱性。含有张力原纤维。相邻细胞间有桥粒相连,基底面有半桥
粒与基膜相连。
②棘层由数层大的多角形细胞构成,细胞伸出许多短的突起,彼此以桥粒相连,形成所谓
的细胞间桥。嗜碱性,含有张力丝。棘层之深层的细胞也具有增殖能力。
一般把基底层和棘层深层的有增殖能力的细胞统称为生发层或马氏层。
③颗粒层由2〜3层的扁平细胞组成。胞质内有许多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核渐趋退
化。
④透明层由2〜3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质为均质透明状,嗜酸性。细胞界限不清,细胞
核和细胞器都已退化消失,胞质中主要含有山透明角质颗粒来的透明角质。
⑤角化层由多层角化的扁平细胞组成。细胞质内充满角蛋白,呈嗜酸性着色。角化细胞相
互重叠,彼此间仍有桥粒连接。最表层细胞间的桥粒消失,细胞死亡,成片脱落,形成皮屑。
⑥不角化细胞a、黑色素细胞:散在于基底层细胞之间,突起可伸达棘层细胞之间。合成
的黑色素颗粒经突起排到不断角化细胞之间并被后者吸收为黑色素。
b、朗格汉斯细胞:散在于基底层和棘层内。能吞噬表皮内的异物,并与免疫反应有关。
C、梅克尔细胞:分布在基底层中,细胞基部分布有神经轴突的末稍,可能与机械感受有关。
3.毛的结构。
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分毛干和毛根两部分。露在皮肤外面的部分叫毛干,埋在真皮和皮
下组织内的部分叫毛根。
毛根外包着毛囊。毛根及毛囊的末端膨大为毛球。
毛球的底面内陷,由含血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打入,构成毛乳头。
覆盖着毛乳头的上皮细胞叫毛母基,其细胞不断增生,并向上移动和角化,形成毛的角质细
胞。
十一、免疫系统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意义。
由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免疫器官组成。
起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稳定作用。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免
疫的稳定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细胞的能力。免疫监护功能可以识别和
消灭体内产生的突变细胞。三大功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免疫系统,三者的完整性是机体健康
正常的基本保证,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由此引发疾
病。
2.何谓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是什麽?
(1)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它们又可通
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到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如此周而复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2)有更多的机会遇到并识别抗原,提高免疫细胞的利用率。
促进免疫细胞间的协调,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统一体。
3.血液胸腺屏障的结构和作用
(1)①连续Cap内皮及其紧密连接②内皮基膜③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④胸腺上皮基膜⑤胸
腺上皮细胞
(2)阻碍诸多物质(抗原、抗体、异物、代谢成分等)进入胸腺皮质,维持胸腺内环境的
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4.试述单核吞噬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物学意义。
单核细胞及其分化形成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统称。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
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
吞噬功能强大、分布广泛、形态各异。
5.试述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各类淋巴细胞的功能特点。
(1)T细胞:细胞免疫①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结合靶细胞上的抗原、释放穿孔素和颗
粒酶,杀死靶细胞或诱使其凋亡。②辅助性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辅助T、B细胞产生
免疫应答,扩大免疫反应。③抑制性T细胞:很少,分泌抑制因子,减弱免疫反应。
(2)B细胞:体液免疫。
(3)K细胞:无特异性,寿命短。在抗体介导下杀死靶细胞。
(4)NK细胞:不需抗体介导和抗原刺激,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十二、消化管
1.主细胞因分泌胃蛋白酶原,故又称酶原细胞。在幼畜,它还分泌凝乳酶。数量很多,
分布在腺体的体部和底部。细胞质为嗜碱性着色。
2.壁细胞因分泌盐酸,故又称泌酸细胞。主要分布在腺体的体部和颈部,介于主细胞之
间,或位于其外侧。细胞体积较大,有1〜2个核,胞质为强嗜酸性着色。
3.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消化管壁一般分为四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1)黏膜由黏膜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三部分组成。
①上皮消化管两端(U腔、食管和肛门)的黏膜以保护作用为主,故其上皮为复层扁平上
皮。消化管其余部分的黏膜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其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②固有层是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平滑肌纤维、弥散淋巴
组织、淋巴小结和腺体等。
③黏膜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纤维组成。在口腔和食管的一些部分等部位没有黏膜肌
层。
(2)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黏膜下神经丛。黏膜和部
分黏膜下层常共同形成纵行或环行皱裳,以扩大黏膜表面积。
(3)肌层除了咽、食管和肛门外,消化管其余部位的肌层都是平滑肌。肌层一般为内环外
纵两层。在两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造成消化管的蠕动。
(4)外膜可分为纤维膜和浆膜两种。前者仅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使消化管联系并固着到
周围的器官上;后者为结缔组织加间皮构成,能减少消化管蠕动时的磨擦。
4.试述胃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其功能意义。
由粘液层和上皮细胞组成。黏液不可溶,内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细胞排列整齐,其间缺乏杯
状细胞。椭圆形的上皮细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上部胞质中充满黏原颗粒。
覆盖于胃粘膜之上的厚粘液层是第•道防线,胃粘膜匕皮细胞能分泌HC03一,可与渗透粘
液层的H+中和,防止H+直接与上皮细胞接触造成损伤。不仅能防止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
白酶的强大消化作用,还能抵御各种食物的磨擦、损伤及刺激,从而保护粘膜的完整性。
十三、消化腺
1.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为多面棱柱体形。肝小叶的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
央静脉,其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板和肝血窦。
2.枯否氏细胞在窦腔内的许多大的星状细胞,其突起附着到内皮细胞上或插入内皮细胞的
窗孔中。可做变形运动,具有吞噬能力,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一部分。
3.胆小管是由两相邻肝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其管壁就是肝细胞膜。以盲端起
始于中央静脉附近的肝板内,并随肝板呈放射状向肝小叶周围延伸和联结成网,在肝小叶边
缘注入小叶内胆管。胆小管处的两相邻肝细胞膜之间形成紧密连接,可防止胆汁流入窦周隙
内。当肝发生炎症或胆管阻塞时,胆小管结构破坏,胆汁经窦周隙入血窦,造成黄疸。
4.胰岛胰岛是一些由少量的网状纤维包围着的细胞群,分布在外分泌部腺泡之间。胰岛细
胞在岛内排列成不规则的索状,索之间相互吻合成网。在网眼内有丰富的有孔型毛细血管和
血窦,便于细胞分泌的激素直接入血。
(1)A细胞胞体较大,胞质内有粗大的鲜红颗粒。该种细胞多分布在胰岛的外周部,约占
胰岛细胞总数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
(2)B细胞胞体略小,胞质中有细小的褐色或桔红色颗粒。此种细胞多分布于胰岛的中央
区,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80%,分泌胰岛素。
(3)D细胞胞质内有一些蓝色的颗粒。细胞数量很少,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分布遍
及整个胰岛,散布在A、B细胞之间。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一般推测其分泌物可经
旁分泌作用抑制A、B细胞的分泌功能。
5.试述肝小叶的微细结构。
肝的基本结构单位,为多面棱柱体形。肝小叶的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其周
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板和肝血窦。
肝板由肝细胞单行排列而成,因其在切片上呈索状,故也叫肝细胞索。相邻的肝板有时相互
吻合连接在一起。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并经肝板上的空洞相互连通成网。
1)肝细胞体积较大,呈多面体形。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内有1〜2个核仁。常
见有双核的肝细胞。细胞质内含有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
2)肝血窦也叫窦状隙,位于肝板之间,相互连接成网,是肝内的毛细血管。窦壁由内皮细
胞构成,细胞之间有间隙,细胞上有孔,胞外没有基膜,故血液中的无形成分可自由通过内
皮。这有利于肝细胞摄取和排除物质。在窦腔内还有具有吞噬能力的枯否氏细胞。
3)窦周隙也叫狄氏间隙,是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其中充满由肝血窦
渗透来的血浆成分,肝细胞的微绒毛就浸泡在此血浆之中。窦周隙在肝小叶内相互连通,是
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胆小管(见3)
6.简述肝的血液循环和胆汁的排出途径。
(1)进入肝的血管有两条:一条是机能血管,即门静脉,它分支形成小叶间静脉,最后注
入肝血窦。另一条是营养血管,即肝动脉,它分支为小叶间动脉,最后注入肝血窦。小叶间
动脉还分出若干小支供应被膜、间质和胆管等的营养。中央静脉收集肝血窦的血液后,出
肝小叶汇入小叶下静脉。许多小叶下静脉汇成2〜3支肝静脉,出肝后注入后腔静脉。
(2)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内,并从肝小叶中央流向周边,到达小叶内胆管。小叶
内胆管汇合成小叶间胆管,后者再汇合成左右两个肝管出肝。肝管可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
(马),也可与胆囊管汇合成总胆管后,再通入十二指肠(牛、羊和猪等)。
口静脉f小叶间静脉1
卜T肝血窦
肝动脉f小叶间动脉J4-
中央静脉T小叶下静脉
肝静脉
胆小管
I
肝管♦小叶间胆管一小叶内胆管
(肝门)(门管区〉〈肝小叶)
十四、呼吸系统
1.列举气管的黏膜上皮细胞的类型。
1)纤毛细胞数量最多,呈柱状,游离面有许多纤毛和微绒毛,核位于细胞中部,细胞底面
附着在基膜上。当吸入有害气体和患气管炎时,纤毛变形和脱落。
2)杯状细胞因顶部细胞质中有大量粘原颗粒而使细胞呈高脚酒杯状,核与细胞器位于细胞
基部。
3)基细胞胞体较小,呈锥体形,位于上皮的基部,游离面不抵达管腔。基细胞是一种未分
化细胞,可分化为纤毛细胞或杯状细胞。
4)刷状细胞呈高柱状,因其游离面有紧密排列的微绒毛,犹如刷子而得名。其功能尚不清
楚,但根据有的刷状细胞与神经末梢形成突触,有人推测它们具有感受功能;有的刷状细胞
顶部有基粒前身物质,故认为它们可能是幼稚型的纤毛细胞。
5)小颗粒细胞又称K细胞。胞体矮小,位于上皮基部,胞质内有很多嗜银颗粒。小颗粒
细胞又分为两种:一种叫神经分泌细胞,细胞基部有神经末梢分布,可分泌5-羟色胺;另
一种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多肽类激素,属APUD系统。小颗粒细胞的分泌物能影响呼吸道
的口径和肺循环的血流量。
2.叙述气管树的组成。
肺的实质即是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和肺泡。支气管由肺门进入肺后,反复分支成树状,称
为支气管树。
「小支气管
,导勺部J细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
(I呼吸性细支气管。而小叶
.呼吸部J肺泡管,(锥形)
肺泡囊
1〔肺泡>
3.叙述气血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在I型上皮细胞和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外面,各有•层基膜,两层基膜之间大多直接相贴、
融合。故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至少要经过肺泡上皮及其基膜、内皮的基膜和内皮细
胞等四层结构,即所谓的气血屏障。
是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也是防病原扩散的结构。
4.什么是尘细胞?它的来自何种细胞?
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吸入的灰尘后,称为尘细胞。来自于肺泡隔内的肺泡巨噬细胞。
十五、泌尿系统
1.肾单位是尿生成和排泄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构成。肾小体为圆球
形,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肾小管是一条细长弯曲的管道,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
小管三部分。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又都分为曲部和直部两段。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
管直部三者共同形成位于肾髓质中的“U”字形髓稗。
2.足细胞肾小囊脏层的细胞为一层多突的扁平细胞,称足细胞。胞体较大,凸入肾小
囊腔内;其胞质首先发出几个长的初级突起,再山初级突起发出许多次级突起(也叫足突)。
一个足细胞的足突与相邻足细胞的足突指状相嵌地搂住血管球的毛细血管并与毛细血管基
膜紧密贴附。足突之间的裂隙称为滤过裂隙,上面盖有裂隙膜。足细胞可通过其足突的胀
大和收缩来调节滤过裂隙的大小,从而控制液体滤过。
3.简述肾单位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1)肾小体也叫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其一端是小动脉出入处,称血管极:另
一端为近端小管的起始部,称尿极。①血管球是一团盘曲成球的毛细血管.血管极处有少
量结缔组织随血管进入血管球,分布于毛细血管裙之间,构成血管系膜(系膜细胞+基质)。
系膜细胞可吞噬血液滤过时阻留在血管基膜上的大分子物质并参与基膜的更新。②肾小囊
又称鲍曼氏囊,是由肾小管起始部的盲端膨大内陷而成的双层壁杯状结构,内容纳着血管球。
其脏层的足细胞可通过其足突的胀大和收缩来调节滤过裂隙的大小,从而控制液体滤过。血
尿屏障。
2)肾小管①近端小管与肾小囊相接,可分为曲部和直部。有利于物质的重吸收。可吸
收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60%以上的钠离子、50%的尿素和70%
的水分等。②细段山近端小管直部延伸而来,管径小,由单层扁平细胞构成,表面无刷状
缘。吸收水分,使尿液浓缩。③远端小管也包括直部和曲部两部分。直部与细段相连,曲
部盘曲走行于所属的肾小体附近,最后注入集合小管。吸收水分,发生离子交换。
4.何谓球旁复合体?有何结构特点和功能?
是指位于肾小体血管极附近的一些结构的总称,包括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等。
1)球旁细胞入球小动脉的管壁平滑肌细胞在进入肾小囊处变为上皮样细胞,叫球旁细胞。
细胞呈立方或多边形,可分泌肾素。肾素可以使血管紧张素原变为血管紧张素,后者作用于
肾上腺皮质,促进醛固酮的分泌,引起血压升高。
2)致密斑远曲小管靠近肾小体一侧的管壁细胞由立方变为高柱状,排列紧密,构成致密
斑。致密斑是化学感受器,能感受尿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调节球旁细胞的肾素分泌活动。
当钠离子浓度降低时,肾素分泌增加,反之减少。
3)球外系膜细胞因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的三角区内,又称极垫细胞。它们与血管球内的血管
系膜细胞相连,胞体较小,功能不详。
5.简述血尿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毛细血管内的物质渗入肾小囊腔时,必须要通过有孔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皮外的基膜和
滤过裂隙膜三层结构。这三层结构总称为原尿形成滤过屏障,或叫血尿屏障。
肾小囊腔内的原尿成分与血浆成分基本相似,只是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在某些疾病情况
下,滤过屏障受损,出现蛋白尿或血尿。
十六、雄性生殖系统
1.血睾屏障的组成和功能。
曲精小管管壁相邻支持细胞发出的侧突间形成紧密连接,把精原细胞与其它生精细胞隔离开
来。此屏障与间质中的血管内皮、结缔组织和精小管基膜一起构成血睾屏障,限制大分子物
质进入生精小管的管腔,维持管腔内环境使之有利于生精细胞的分化。
2.试述附睾的结构和功能。
(1)附睾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白膜结缔组织伸入附睾内部将其分成许
多小叶。附睾的实质山睾丸输出小管和附睾管组成。①睾丸输出小管是从睾丸网发出的几
条小管,构成附睾头部,其末端汇集成附睾管。管壁由单层立方细胞和柱状纤毛细胞交替排
列而成。基膜外有环行的平滑肌纤维,它的收缩及上皮纤毛的摆动,推动精子进入附睾管。
②附睾管是由输出小管汇合而成的一条长而高度盘曲的小管,构成附睾的体部和尾部。管
壁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由高柱状纤毛细胞和基底细胞构成。具有吞噬、吸收和分泌
功能。能吞噬精子成型时折离下来的多余细胞质和破碎的精子,并可分泌一定量的雄激素。
成年动物管腔内有许多精子。精子只有经过附睾后才能最后成熟。
(2)有储存精子和增强精子活力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绿色环保报社美缝施工及维护一体化服务合同
- 软件安全开发标准作业指导书
- IT服务管理规范作业指导书
- 光伏发电组件销售合同
- 楼盘销售代理合同大曰金地产
- 补充协议能签几次
- 金融行业合规经营操作手册
- 桶装水和学校签的合同
- 木材加工厂出租合同
- 劳务派遣合同书样本
-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 C139客户开发管理模型
- GB/T 5019.5-2023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第5部分:电热设备用硬质云母板
- 《工伤保险专题》课件
- 2024年农发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京东运营课件
- 安宁疗护中的人文护理课件
- 头痛的护理小课件
- 年度工作总结与计划会议
- 热工基础(第二版)-张学学(8)第七章
- 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数学-期末试卷20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