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意思表示CZ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意思表示CZ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意思表示CZ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意思表示CZ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意思表示CZ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原理与实务

》课程第八章第二节意思表示民法基础知识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二号大街邮政编码:310018第二节意思表示一、意思表示的概念与构成要素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是指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1)目的意思:产生内心想法。(2)效果意思:意思表示人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果的意思。(3)表示行为:作出表达内心想法的行为。无须受领的:一经作出即生效;需要受领的:到达主义或了解主义。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二、意思表示的分类(一)有相对人的、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应向相对人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通常有相对人,如订立合同中的要约与承诺、债务免除、合同解除、授予代理权等均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可分为对特定的人的意思表示和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的对象是特定的,如要约和承诺。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如悬赏广告。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无须向相对人的所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的行为。构成双方行为的意思表示,必须有相对人,单方行为的意思表示不必皆无相对人,如承认、撤销、抵销、免除皆有相对人。二、意思表示的分类(一)有相对人的、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3、区分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意义在于: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必须遇到达相对人时才发生效力,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一般于意思表示完成时,立即发生效力,如抛弃动产所有权的行为,也有的在意思表示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如遗嘱行为。二、意思表示的分类(二)对话表示和非对话表示

在有相对人的双方意思表示中,相对人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的,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如口头(包括打电话)直接订立合同等;相对人不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的,为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如由信函交往而订立合同。

区分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的意义在于二者的生效时间不同。对话的意思表示何时发生效力,通说认为,从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处于客观上可了解的状态时其发生效力。二、意思表示的分类(二)对话表示和非对话表示

1、对话表示:在有相对人的双方意思表示中,相对人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的,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如口头(包括打电话)直接订立合同等;2、非对话表示:相对人不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的,为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如由信函交往而订立合同。

3、区分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的意义在于二者的生效时间不同。对话的意思表示何时发生效力,通说认为,从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其意思表示应于何时发生效力,主要有四种立法例:主要有四种立法例:(1)表示主义。(2)发信主义。(3)到达主义(4)了解主义。我国现行民事法律采到达主义。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二、意思表示的分类(三)独立的意思表示和非独立的意思表示P161(四)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意思表示

(五)健全的意思表示与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1、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出于真心及自由的意思表示所为的行为。一般的意思表示,如非行为人有其他特别因素或者受其他不正当影响,其意思表示均为健全的意思表示。2、不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并非出于行为人真意的或者不自由的意思表示。如被欺诈、胁迫、错误情形的意思表示,均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3、区分健全的意思表示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的意义在于:两种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同,健全的意思表示为有效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影响民事行为的效力。二、意思表示的分类(六)要式表示和非要式表示

1、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当事人要求以特定方式为构成意思表示的必要。2、非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当事人不要求以特定方式为构成意思表示的必要。3、区分要式与否的意义在于:有些意思表示的成立要求特别方式,此即为要式的意思表示。

我国现行法,对法律行为未依法定方式进行的后果,未设统一规定。三、意思表示的做出与撤回意思表示作出:

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如继承法第25条第2款规定受遗赠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等,属法定沉默形式。习惯:租赁合同届满,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并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赁期间。

意思表示撤回: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意思表示第137条: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138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139条: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四、意思表示的解释(一)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1、意思主义2、表示主义3、折中主义第一百四十二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五、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若意思表示有瑕疵,将要影响到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使当事人的意思无法达成预定的目的。(一)单独虚伪表示单独虚伪表示,又称真意保留、心意保留,是指行为人故意隐瞒其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

但该单独虚伪表示,因相对人明知与否,效果不同。原则上,该意思表示有效,但例外的若相对方明知的则意思表示无效。例如甲开画展,乙再三赞赏,甲表示愿意赠A画,原本期待乙的拒绝,但不料乙竟为允诺接受。因在公开场合,甲于展览后不得不将A画赠于乙时,其意思表示有效,乙取得该画的的所有权。假设乙明知甲无欲为其意思表示所拘束,只是一种谦让,其债权及物权的意思表示均为无效,乙不能取得该画的所有权。五、意思与表示不一致(二)通谋虚伪表示通谋虚伪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不表示内心真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不仅须知表意人非真实意思,并须表意人非真意这表示与而与其为非真意的合意。通谋虚伪意思表示无效,但不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三)隐藏行为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为发生另外的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隐藏他项法律行为的,应当适用该他项法律行为的法律规定。例如甲乙本欲为赠与合同,但是不想为他人所知,故作成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则是被隐藏的法律行为,因此买卖合同无效,但是赠与合同并不因此无效。

五、意思与表示不致(四)错误1、错误的概念:错误是指表意人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确或者欠缺认识以致内心的真实意思与外部的表现行为不一致。2、错误种类动机错误(不可因此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内容错误表示行为的错误受领人的错误《民法总则》并未规定错误而是规定了重大误解重大误解行为是基于重大错误认识而实施的意思表示。所谓重大误解,是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五、意思与表示不致(四)错误概括法律的规定,重大误解行为的要件可以分解为:(1)须有错误认识。所谓错误认识,既包括表意人方面的错误,也包括受意人的误解。前者是发动型错误,后者则是受动型错误。错误的形态很多,有把想要设定的法律关系性质搞错,如把租赁当成借用;有把标的搞错的,如把18K金当成赤金;有把价格搞错的,如把100元1市斤当成100元1公斤;有把履行时间、地点或甚至把当事人搞错的,等等。(2)须当事人不了解其错误。即当事人属无意中犯了错误。如果是故意搞错,那就属于欺诈或虚伪行为,而不再是误解行为。(3)须错误性质严重。判断错误是否严重,应从一般人处于表意人的地位,如果有此误解,会不会实施该行为的标准来把握,如果不会实施,则属性质严重。六、意思表示不自由六、意思表示不自由一、欺诈所谓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于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1)须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义务,而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2)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含义包括两层:第一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实,并且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第二是有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3)须表意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须有因果关系。(4)下一页六、意思表示不自由一、欺诈(4)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联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是并没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表示,却不是因错误所致,欺诈行为也不能成立。注意: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二、胁迫胁迫包含威胁或者强迫。胁迫是因他人的威胁或者强迫,陷于恐惧而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当事人因受胁迫而作出的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即是胁迫行为。六、意思表示不自由一、欺诈二、胁迫胁迫的法律要件是:(1)须有胁迫行为存在。胁迫是不正当地预告危害,以使他人陷于恐怖的行为。(2)须有胁迫的故意。胁迫人的故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须有胁迫相对人使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