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东资西进的商机观察之五_第1页
怎样把握东资西进的商机观察之五_第2页
怎样把握东资西进的商机观察之五_第3页
怎样把握东资西进的商机观察之五_第4页
怎样把握东资西进的商机观察之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把握东资西进的商机

——西部开发如何吸引东部民间资本观察之五

袁成达教授2004年5月10日发表于《西部决策参考》

(编者按:袁成达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

副院长,东资西进战略研究课题组首席研究员,袁成达教授不仅是一个经济

学家,而且是•个颇有造诣的投资银行家。他从亲身实践的经验和社会调查中进行经济学的

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的理论进行新的实践,历时二十年,在区域经济、新城开发、产业集

群、园区经济、地方经济,企业发展、三农问题、文化与旅游地产等的产业发展规划、战略

定位、商业计划与战略方案制定,新的商业模式的转型,尤其对产业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运营、招商引资、多渠道融资、包括公司上市的运作等先进理念与成功方法上发表了•系列

独到的见解。总结出融资有道、投资有方的丰富经验。应邀在全国各地演讲,把先进的经济

理念与投资理念传播给企业家与地方政府领导。早期提出「江浙经济实现梯度产业转移,实

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出江西经济浙江化,安徽经济江苏化战略。2004年初,袁教授

又提出了“东资西进”的概念,8篇阐述“东资西进”的论文集中在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

《西部决策参考》上发表后,引起了东西部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认为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对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的推进有积极意义的理论成果。目前袁教授正至力于有关部委下达

的课题的研究工作,还在“东资西进与中部崛起”的实践中,积极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永

乐大地一武当村”与“长生天池一孔明湖”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实施的工作。)

■东资进入西部城市,主要应推动有条件的地域兴建城市,推动

城市规模的扩大,推进城市环境建设。

■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角度,西部有许多地域根

本不需要城市、也不可能形成城市。

城市化作为财富创造的三大社会进程之一,从表层看,是城

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从深层看,则是农

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劳动的比重上升,农业部门的剩余劳

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因而,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在社会生产

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形态提升、

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利人

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过程。

东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较大差距,主要是表层差距,

即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城市数量。从深层看,差距并不太大,都处

于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中国区域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的37个

特大型和大中型中心城市,其中27个是省会城市,1997年到2002

年综合竞争力增长最快的前10个省会城市,西部就占了5个,

而且在前6位。在2002年综合竞争力排序中,第4位是呼和浩

特,第7位是拉萨,这两个域市1997年分别在第23位和第18

位。而且,在1997年尚处于落后地位的西部省会城市多数位置

前移。这些数据说明西部省区的城市进程加速显著,因为大中型

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城市化水平的关联度较为密切。这种

状况对东资西进十分有利。企业的聚集和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

提,而城市的发展反过来为企业追求内部生产规模和专业化提供

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而西进企业在西部城市亿进程中可以抓住

更多的商机。

西部城市化现状东资西进的前提条件

西部地区的城市分布状况、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与东部地区

有很大的差异。从分布看,除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因自然条件较

好,因而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度大、城市相对密集外,西部广

大地区依托资源开发而建的城市成点状,依托交通大动脉如陇海

铁路而建的城市成带状,但相对分离。从数量上看,截至1999

年底,全国667座城市中,西部(11省市不含内蒙古)只有120

座,仅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从规模看,目前全国特大型中心

城市15座,西部只有重庆、成都、西安三座;全国大中型中心

城市22座,西部拥有9座。也就是说,拥有较强辐射力的全国

中型以上37个中心城市,西部只有12座,占32%强。但西部的

国土面积,却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

形成如此现状,主要是历史的原因。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社

会,因西部恶劣的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和人居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业生产远不如东部发达,手工业发展远不如东部快,人口密度

也差之甚远。仅仅是因为“三线”建设,在需要开发矿产资源和

军工生产布局的地区,才使西部的城市数量和规模有新的提升。

改革开放后实施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等政策,

加快了东部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使东西部的距

离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加快了农业人

口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而且拉动西部人口向东部流动,促进了

东部的城市化进程。

但是,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情况有了改变。西部大中

型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迅猛提升的事实,使人们看见西部实现跨

越式发展大有希望。在“中国区域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省会

城市综合竞争力增长最快的前6名,依次是内蒙古的呼和浩特,

吉林的长春,甘肃的兰州、青海的西宁,西藏的拉萨,新疆的乌

鲁木齐。长春是老工业基地,比其他5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基

础档次要高。而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历来属于中

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行列。如果这一项指标尚不能说明他

们在跨越式发展的话,如下的数字,应当是有说服力的。呼和浩

特,1997年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为715,在省会城市中排序第23,

2002年跃居第4,综合竞争力指数达到2302o排在呼市前面的

三位依次是:广州,4487;杭州,2924;济南,2358。呼市同济

南相差并不大。呼市的跨越幅度令人刮目。位居1997年第24位

的乌鲁木齐,当年综合竞争力指数为608,2002年以指数1125,

跃居第15位。超过了东部的河北石家庄、中部的江西南昌、河

南郑州、山西太原、安徽合肥和西部的广西南宁、云南昆明、贵

州贵阳、甘肃兰州这些在1997年还排在其前列的省会城市;而

且,乌市2002年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仅略低于西部特大型中心城

市西安的1247,远高于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重庆的511。乌市的

跨越幅度同样令人甜目。拉萨在1997'年排名第18,2002年跃

居第7;其2002年综合竞争力指数在1995年超过了中部特大型

中心城市武汉的1885,东部沿海省会城市福州的1816,西部特

大型中心城市成都的1636,更远远超过了西安和重庆。

拉萨的跨越幅度也颇惊人。兰州的跃升度不及前面三个西部

省会城市,但从1997年综合竞争力指数335,排序26,到2002

年指数924,排序23,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也应当是跨越式的。

西宁在1997年的排序利2002年的排序均居27个省会城市之末

位,原因在步过低;1997年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仅为208,以成倍

速度提升到2002年的468,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业绩。

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定发展

水平基础上的城市因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各种力量共同作

用而形成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对城市

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后劲的一种说明和表达,也是对城市

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一种说明和表述。因此,我们认为,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总体落后于东部地区,但在西部大开发战

略实施后,情况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省会城市是一省区域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会的城市化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

映了该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而且是在深层次上在内涵上反映城市

化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如今的西部,有个别地区的城市化水

平已基本跨入全国城市化的前列;有一部分地区,已基本达到东

部城市化的总体水平;较多的地区落后于东部。这应该是西部城

市化的现状。

西部城市化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同中央加大对西部的投入实

施各种基础设施项目有关,同西部各省区在大开发中大开放极大

地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关;同时,也有东资西进的重大贡

献。东资西进,资本主要的流向是西部的城市,尤其是中型以上

的中心城市即西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大中型中心城市。投资取

向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中心城市一般都有基础;商贸取向于

人流,赚钱是赚人的钱,人流量大才能多赚钱。东资西进的流向

是市场对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所决定的流向。东安流入西部城

市,推动了城市综合竞争的提升,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应

当是一种逻辑结果。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

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动力之源,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发展基础。在城市化进程中进行财

富创造,投资策略主要应把握两方面内容。(1)兴建和扩展城市。

投资现代农业,优势资源加工业、商贸业、服务业等项目,推动

有条件的地域兴建城市的条件成熟,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2)

经营城市。投资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塑造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

增强城市功能的各类项目。换言之,由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城市化

投资策略的总体把握是:在有条件积聚和扩散工业化成果的地域

寻找利抓住城市化商机,在扩展工业化空间和扩大工业化基础的

领域寻找和抓住城市化商机。

兴建扩展城市东资西进的无限商机

兴建和扩展城市,实际上是两个概念:兴建城市,指在有条

件成为城市的人口聚居地域兴建城市。扩展城市,指个体城市规

模的扩大和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落的形成。

城市化,并不是把所有的人口聚居地都变成城市,社会变迁

既无这种需要,也无这种可能。城市化也不是要把所有的农业人

口都变成非农业人口,尤其不是把所有的人口都变成工业人口,

而是提高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使之成为社会人口的主体,使传统

农业人口变为现代农业人口。西部地区地理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

复杂多变,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角度,或从生态工

业化的角度观察,西部有许多地域根本不需要城市、也不可能形

成城市。这是东资西进在兴建和扩展城市中把握商帆的前提。有

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是在科手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理性

合理的选择。

西部地区,主要是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内蒙古省区,

有大戈壁、大草地,有覆盖在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之上的大森林,

有草木难生、动物难存的亘古大荒原,相距甚远的人口聚居地错

落其间。在大开发中,有些地方可以形成兴建城市的条件,现有

城市也有扩展的条件。

如新疆,辖区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7.3%,总人口1775万,却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儿。从

人口转移的角度看,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有相对优势。新疆地处中

国西部边陲,但又居亚欧大陆中心,大自然不仅为其带来优越的

成矿条件,也给予了良好的光热水土资源。地下,丰富的石油、

天然气、煤、铁、稀有金属、建材原料等,居全国前列;地上,

有日照长、温差大、冰川储量占全国50010、地下水资源总量

572亿立方米/年、无霜期达200-220天的沃土,最宜优质水果

生长;具有通过发展资源深加工、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兴建及扩

展城市的优越条件。

新疆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

分为两半;南部有大戈壁塔里木盆地,北部有大草原准嘎尔盆地。

主要的人口聚居地散落在盆地边缘的交通要道上。“三山夹两盆”

的地理特点和与土地面积反差极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新疆的城

市布局应以交通动脉为线索,成“星罗棋布”状发展中小城市。

例如南疆重镇库车县,地理位置既是阿克苏地区东部四县的经济

区域中心,又是阿克苏地区和南疆四地州的东大门。横贯全县的

南疆铁路,县境内纵横交织的314、217国道,与乌鲁木齐定期

通航的航空线和正在改建以起降ATR-72型客机的民航机场,构

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城市化进程无须付出更高的交通成

本。门类较为齐全,生产能力较强的工业,拥有211所各类中等

学校及其他学校的国民教育,各大银行较完备的金融活动,使总

人口仅有38万、其中城镇人口仅11万的库车县,站在城市化较

高的起点上。库车县是塔里木石油天燃气开发的主战场,其天燃

气储量占塔里木盆地已探明储量的66%以上,同时又拥有丰富煤

炭及铁、镒、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库车又是新疆四大旅游县(市)

之一,丝绸之路造就的灿烂历史文化融合于众多奇山怪石、飞瀑

湖泊之中,成为研究中外历史文化的追寻点和影视拍摄的理想外

景地;着力发展资源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利现代农业,将成

为快速推进库车城市化的发动机,扩县成市给投资者会带来无限

的商机。

解读库车的城市化路径,适用于新疆的其他地域。因为在

这里,交通条件是前提,只要交通便捷,具备类似于库车的条件,

在一个省区的城市化战略布局中,都应当列入优先考虑的位置,

绝不应受制于是否沿海、是否能接受大中型中心城市辐射这一类

思维,尽管它们都是含有真理性的思维。

沿海地区能较快城市化的真理性在于增长极理沦,对西部

城市化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增长极理论概括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的一般规律,其关键点是集中,少数;极化,势差;扩散、乘

数,带动。按照增长极理论具体表述区域(一国、•省、一地)

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把一个区域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放到相

对于这个区域中综合竞争力更强、投资效益更明显的少数或个别

地域以产生极化作用,通过增长极中心的不断成长来形成与周边

地域的势差,从而发挥扩散效应和乘数作用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

济发展。

运用增长极理论研究西部的城市化,有带状和板块两种模

式。西部城市化实现前景最快的带状模式首推欧亚大陆桥沿线。

在西部的欧亚大陆桥上,分布着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三

个省会城市,分别是陕西、甘肃、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

安现在已经是特大型中心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是东西

部人流、物流的重要交汇点,拥有西部地区最强的科技开发基础

和国民教育基础。乌鲁木齐是西部商贸重镇,兰州是西部工业重

镇。三个城市具有西北地区最强的综合竞争力。

西部实现前景快的板块模式城市化,首推成渝地区。其地

理区域即历来富庶的四川盆地,是西部唯一的人口最密集、经济

最发达、城市最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区域。国土面积占川渝两

省市总面积的1/2,人口约占川渝2/3以上,GDP占2/3以上,

现有城市25座。为了整合川渝众多丰富优势资源,形成珠三角、

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的巨大经济增长极,加速西部大开发和长江

上游生态建设,“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已在国家发改

委中标,并纳入国家第十一五年规划。

成渝经济区的边界大体与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位置相同。

据报载,2004年2月3日,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已签订了

“1+6”协议。“1”,指双方合作的框架协议;“6”,指双方全面

合作的6方面主要内容。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腹部,东西结合部,

建立“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又一大手笔,在西部乃

至全国将产生的聚集裂变效应、扩散效应、联动效应和乘数效应

难以估量。川渝合作的关键是成渝合作。“川渝经济区”的启动,

为在该地域兴建和扩展城市创造了前提条件和经济基础,将迅速

推动“线动成面”的进程,把川渝地区推上城市化的快车道,形

成与东部、中部各城市群相呼应的西部城市群。

带状模式和板块模式城市化带来无限商机显而易见。东资

西进把握商机的重点在于地域经济联系的密切度、可能密切度和

需要密切度。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起始在点,即一个大地域中

的各个中地域,中地域中的各个小地域,小地域与小地域之间、

小地域与中地域之间;中地域与中地域之间,中地域与大地域之

间;大地域与大地域之间,大地域与相邻小地域之间,现有的经

济联系一主要是产业联系、商贸联系和服务中介联系的密切度及

其发展变化,可能出现的经济联系及其发展变化,需要出现的经

济联系的条件,都是决定投资取向的坐标。因为现实的商机和潜

在的商机就蕴含在这些经济联系里。

增强城市功能东资西进的主体内涵

经营城市的概念是1998年正式出现的。这个概念使人们对城

市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但是,由于简单地理解为城市是可以经

营的资产,更误解为以城养城,利用拍卖国有土地筹集城建资金,

经营城市就异变为炒地皮了。这显然是错误的。这种搞法,投资

商和政府固然有钱赚,也符合资本的逐利性,但从城市化的整体

和长远过程看,对城市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对城市功能的完

善、增强和有效发挥都极为不利,因而对资本的持续扩张极为不

利,反而堵塞和迟滞了城市化进程中无限商机的产生。因此,在

经营城市中把握商机,首先要对经营城市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土地等构成城市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城市基础

设施等人力作用资本,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进行聚集、重组、

运营。这只是经营城市一个方面的内涵,而且不是主体内涵,或

核心内涵。

被称为“彭西部”的华夏论衡(北京)西部开发研究院院长、

中国西部大开发年度报告课题组组长彭真怀博士,在今年4月初

参加“陕西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恳谈会”时强调,作为城市资产所

有者代表的政府更不是市场主体。政府经营城市的目的,只能是

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而不是赢利。具体地说,经营城市就是通过

市场经济手段,形成城市主导产业;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塑造城

市个性、增强城市功能;从而扩展工业化空间和扩大工业化基础,

不断壮大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

动城市化进程。因此,经营城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先明

确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城市的定位,取决于自身规模、地理

区位、经济实力、科技开发能力、教育水平、市场体系建设等因

素的综合估计,取决于区域内城市间在资源分布、产业链和产业

群的合理结构作用下形成的城际关系。

城市的主导产业形成于一个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是

城市生命力的源泉。城市的主导产业并非一成不变,产业发展到

一定程度和阶段就会出现转移和扩散。例如深圳,因为一大批高

科技企业和项目的催生,导致产业提升,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升级。深圳的服装、电子装配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莞,成了东莞的支柱产业。城市的主导

产业发展需要政府扶持,控制着城市用地、用工、用水、用电等

众多资源的政策拥有扶持的广阔空间,还有减免税收,影响信贷

等各种手段。经营城市的商机存在于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利发展

中。东资西进,要在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城市产业的规律性转移、

政府对主导产业的扶持等方面把握正确的投资取向。

城市的环境建设,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

指城市的一切公共生产和生活设施构成的环境,主要包括供水、

能源、交通、信息、环保、绿化等系统。软环境,指城市发展的

制度、人文环境。硬环境建设的商机显而易见。但决定投资取向

的往往是软环境中的制度环境。西部各省区的制度环境正在积极

改善,必将产生东资西进的强大吸引力。

城市的个性,首先表现为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街道、桥梁、

自然风貌等载体构成的区域特色外观,其次表现为与自然环境相

得益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形成的形象和品位。塑造城市

个性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城市功能进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

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是城市发展战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