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砷原理及方法(预氧化膜法和离子交换除砷技术)_第1页
除砷原理及方法(预氧化膜法和离子交换除砷技术)_第2页
除砷原理及方法(预氧化膜法和离子交换除砷技术)_第3页
除砷原理及方法(预氧化膜法和离子交换除砷技术)_第4页
除砷原理及方法(预氧化膜法和离子交换除砷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水的除砷李润祺工程师知识点教学内容其他除砷方法(离子交换、膜法、预氧化)及原理水的除砷混凝沉淀除砷技术吸附除砷技术离子交换除砷技术膜法除砷技术预氧化工艺除砷技术

水的除砷(三)离子交换除砷技术对As(Ⅴ)有较好去除效果,其去除能力主要取决于树脂中相邻电荷的空间距离,官能团的流动性,伸展性及亲水性。对As(Ⅲ)效果不佳,As(Ⅲ)以中性分子存在,易穿透离子交换柱。水的除砷pH对As(Ⅴ)去除效果有较大影响,pH增大,去除效果提高。树脂类型对砷的去除效果有很大影响。水中高浓度SO42-(>120mg/L)、NO3-、Cl-、TDS(>1000mg/L)也会与As(Ⅴ)形成竞争效应导致离子交换失败。该法适合于较清洁、背景离子强度较小的水体。

水的除砷(四)膜法除砷技术纳滤膜法除砷技术混凝-微滤膜联合工艺(CMF)水的除砷纳滤较反渗透具有更高产水量及更低的能耗,且不需任何化学药剂,适于小型水厂及用水终端。去除机理:膜中不带电纳米成分的空间位阻排斥效应溶液(同离子)与膜电荷的排斥效应水的除砷纳滤膜法膜性质去除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膜性质温度对As(Ⅴ)的去除影响不大,稳定于90%~95%,可见纳滤除砷可存在较大季节温差的地区压力对As(Ⅴ)去除影响不大,对As(Ⅲ)有较大影响纳滤膜法除砷影响因素水的除砷混凝-微滤膜联合工艺混凝目的:提高砷颗粒的粒径使用铁盐混凝,砷的去除率取决于Fe3+络合物对砷的吸附能力及MF对含砷矾花的截流能力。与As(Ⅴ)相比,该法对As(Ⅲ)去除率很低,因此有效去除As(Ⅲ)需先将其全部氧化为As(Ⅴ)。

水的除砷(五)预氧化工艺许多研究都证实了As(Ⅲ)的毒性,溶解性,流动性都远远大于As(Ⅴ),且As(Ⅲ)通常以分子形式存在,难直接去除。单独预氧化技术氧化吸附同步新技术生物氧化技术水的除砷单独预氧化As(Ⅲ)-As(Ⅴ)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为0.560V,因此,曝气或加入纯氧都不能迅速有效将As(Ⅲ)氧化为As(Ⅴ),而需要添加化学氧化剂。在pH=6.3~8.3的范围内,Cl2和MnO4都能迅速将As(Ⅲ)氧化为As(Ⅴ)。(1min内完全氧化)水的除砷O3依靠水解产生·OH间接氧化As(Ⅲ),但水中天然有机物(NOM)会通过捕获·OH而极大地减缓氧化反应地速率,故O3不适合于受有机污染严重地水体中As(Ⅲ)氧化ClO2只能有限氧化As(Ⅲ);NH2Cl对As(Ⅲ)基本无氧化效果。Fenton试剂,以及UV/自然光-TiO2催化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也能很好氧化水中As(Ⅲ)水的除砷氧化吸附同步新技术其对As(Ⅲ)的氧化机理的最新研究为:①式中,RI为Fe(0)、Fe(Ⅱ)和溶解氧反应形成的中间产物H2O2、·OH、·O2、Fe(Ⅵ)等②水的除砷③④⑤Fe(Ⅲ)聚合体对As(Ⅲ)、As(Ⅴ)的吸附以及HFO同As(Ⅲ)、As(Ⅴ)产生的共沉淀影响因素有:DO和pH值对Fe(0)除砷有较大影响PO43-,NO3-的存在减缓了砷的去除效率在30℃~40℃内,温度决定着砷的去除效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