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教案_第1页
唐宋文学教案_第2页
唐宋文学教案_第3页
唐宋文学教案_第4页
唐宋文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文学教案唐宋文学教案215/215PAGE215唐宋文学教案唐宋文学教案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一、隋唐五代的社会概况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社会的统一。但短暂的隋朝随即被唐取代,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初唐、盛唐,后期又可分为中唐、晚唐。前期是走向鼎盛的时期,后期虽有所衰落但还是保持着比较强的国力。总体上说唐代社会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体现了一种盛世气象。唐代针对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豪门士族的庄园制经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也日益发展,商业城市也日益繁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和繁荣。儒、释、道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都显示着开发的文化心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科举制度和多种入仕途径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唐代后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渐渐积聚,土地兼并、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等,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而走向了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北方的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息;南方诸国虽也有战乱,但局势相对稳定一些。尤其是南唐和后蜀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二、隋唐五代文学概况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入隋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之于作家虽各有所取,但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一)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写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与现实诗歌创作的顶峰。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年)。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小李杜”之称。陆龟蒙、皮日休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多具闲适淡泊的情调。此外,温庭筠、杜荀鹤、韦庄等都有一定的成就。(二)唐代散文唐代散文主要有骈文和“古文”两大类,并且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占据着优势,在相互斗争中消长,相互交融。此外,古文创作走向低潮后的晚唐小品文也显示了它的奇光异彩。《全唐文》所录的作家有3千余人,作品有2万余篇。初唐时期沿着南北朝骈文创作的道路,骈文仍然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奏疏、章表、论说等等的写作仍使用骈文,而且一直延续到盛唐。初唐骈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是“初唐四杰”,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此时古文运动的先驱陈子昂提出复古的主张,其文章也在向单行散体方向发展。骈文创作总体上是向着散文化的方向发展。盛唐时期骈文的创作仍很兴旺,但也显示了新的变化。玄宗开元时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苏頲主张“崇雅黜浮”,骈文能够运散入骈。天宝以后,前有萧颖士、李华、元结,后有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反对骈俪文风,主张宗经复古,写作古文,虽未完全摆脱骈文的积习,但渐渐地改变着文风,也成为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先驱。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晚唐时期古文创作衰微,小品文兴起,骈文复兴。出现了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此外,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曾致力于骈文的创作。(三)唐代传奇、变文、词在小说方面,继承和突破了六朝志怪小说,吸收了野史杂传的因素,创造出了唐代传奇的新形式,开辟了“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的新时代。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都是著名的作品。随着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又诞生了变文。词的创作也出现在唐代,它由民间到文人,由初创到成熟。文人的创作从盛唐到中唐就有零星的作品,至晚唐的温庭筠才在努力进行词的创作,是晚唐诗人中写词最多的作家。此外,还有由唐入蜀的韦庄也是重要的词人。二人被称为“温韦”,对后来的词影响较大。五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创作中心一在西蜀,一在南唐。西蜀的“花间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主要作家有韦庄、牛希济、李珣、欧阳炯等。《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的总集。南唐词的成就以冯延巳和李璟、李煜最高。李煜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境界、气象和词艺上多有开拓。

第二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一节

隋代诗歌第二节

初唐诗歌第三节

陈子昂第一节

隋代诗歌

一、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

初唐诗歌

一、初唐宫廷诗人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1.王绩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2.“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作品讲读]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是王勃在长安时送友人杜少府入川赴任所作。这首送别诗之所以高人一筹,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的高昂向上的格调和旷达的胸怀及真挚的情感。2.诗的首联写得很有气势,以想象的笔法,凌空落笔,既写出了长安的形势和四川长江一带的风貌,也点出了送别之地和宦游之处。景象开阔,气势雄伟,属对精工,也为全诗奠定了昂扬向上的基调。接着,颔联由对仗转用散句,点明送别题意,转入了离别的心境和情绪的描写,但表述得却十分含蓄。颈联又宕开送别话题,凭空挺起,以豪迈的诗情,写出了情理交融的精警诗句,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此句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诗句,但更为工整而凝炼、深沉而精警。尾联又由豪情的抒写转入平和的共勉而作结,这里仍是化用曹植诗句“忧思成疾疢,毋乃儿女仁”,但诗意显得更为旷达。3.诗歌意境开阔,风格清新爽朗。此诗一洗齐、梁以来绮丽浮艳之风,也一变已往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首联属对精工,颔联以散调承之,颈联又是工对,尾联又以散句作结。结构布局的安排又造成层次的起伏承转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二、骆宾王《在狱咏蝉》1.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时作者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怒武则天,被诬下狱。诗人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物抒怀之作。2.此诗是骆宾王所作的一首著名的咏物诗,但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在咏物中寄托着抒怀。首联破题,前句点出“咏蝉”,并且蝉是秋蝉,带有悲凉的色彩;后句点出“在狱”,借典而抒写囚禁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和愁苦的心境,以蝉兴起,引起情思,自然而巧妙地将咏物与抒怀结合在一起。颔联前句怨蝉,后句伤己,怨蝉不该玄鬓高吟,伤害我这被囚禁的白发人。此联用“那堪”与“来对”构成流水对,又不着痕迹地运用典故,“玄鬓”与“白头”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曲婉地传达出了作者凄凉的伤感之情。诗句含蕴深刻但意在言外。颈联表面上全是咏蝉,说蝉在露重、风多的环境下难以奋飞和吟唱,实际上是用比体来写自己的艰难险恶的处境。“飞难进”暗喻自己有志难骋,“响易沉”暗喻自己的言论受到压制,可谓寄托遥深。尾联的手法与颈联相同,也是表面咏蝉实是喻己,借蝉餐风饮露的高洁来喻托自己品性的高洁,然而却不被人信,满腹的冤屈向谁表白。以反问句结束全篇,留下余味让人体味。3.此诗最主要的手法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全诗的构思紧紧围绕咏物抒怀而进行,前两联是先咏物,后抒怀,后两联是表面咏物,暗里抒怀。围绕咏物抒怀作者主要采用了寄情志于物象的手段,取蝉为象,以物喻人,可谓是达到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物我合一境界。此外,诗歌用典自然贴切,格律严整,对仗工稳。因此,此诗以咏物抒怀的高度艺术技巧,成为初唐五律的著名诗篇。

第三节

陈子昂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一方面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他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遒劲刚健的风格,并要配合优美的声律和词采。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复古旗帜下的革新。二、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其革新主张的实践。他的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有着充实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一反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的纤弱浮艳的诗风,继承了《诗经》、“汉魏风骨”、“正始之音”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他的诗歌语言古朴简练,风格刚健雄浑,是有意识地扬弃和矫正齐、梁以来诗风,确实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在表现手法上,善用比兴寄托,实践了他的“兴寄”主张。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彻底地抛弃的浮艳积习,为唐诗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第三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派第二节

边塞诗派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派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二、孟浩然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等,所以明胡震亨说他“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吟谱》)。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情致韵味。如《春晓》用语极为平淡自然,而明媚的春光中,又透露着伤春的意绪。又如《宿建德江》在移舟日暮、野旷江清的景色里抹上了“客愁”的孤寂心绪。造语平淡而诗味醇厚,不假雕饰而境界不俗。

二、王维1.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讲读]一、王维《山居秋暝》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描绘了山村秋天雨后傍晚清新恬美的山林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乐于归隐山林的生活意趣。2.诗的首联点明地点、季节、时间、天气,概括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背景,并且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颔联写景,诗人以画家的眼力去捕捉秋景意象:月、松、泉、石,从动、静、声、色不同的角度给以描绘。颈联由景及人,诗人抓住了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从听觉到视觉描绘了纯朴的山村生活。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由外物的描写转入内在心志的书写,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情志,揭示了全诗的主旨。3.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这首诗突出地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作者以画家的匠心布勒画面,既有背景的布置,又有精彩的写景镜头,而且景中有人,恬美的秋日晚景中点缀着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活动场景,使画面顿时鲜活起来。而更重要的是诗人把隐逸的情怀、淡泊悠闲的心境和高远雅洁的志趣,与自然恬淡的外在形象描写完全巧妙地融铸为一炉,给形象注入生命的活力。其次,诗人写景状物,体察入微,以动静结合,声色并用的手法予以细致地表现。如“空山”、“新雨”、“竹喧”、“莲动”都体现了细致的感受;颔联静中有动,颈联纯写动态,“明月”、“清泉”着重色彩,“竹喧”、“莲动”着重声态,色彩与声态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此外,诗歌构思精巧,语言凝炼,风格清新,意境优美。

二、孟浩然《过故人庄》1.这首诗是孟浩然田园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篇以老农邀请作客为内容,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表现了朴实真挚的友情。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朴素的白描手法,把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人际的淳朴诚挚的友情融合一气,创造出了恬静闲适的意境。首联起笔平平叙述,故人鸡黍相邀,似家常语极为平淡自然地点题开篇。颔联写途中所见自然风光,由近及远,画面层次分明,句式工对,色彩明丽,而“合”、“斜”两个动词的运用使画面又有生动感,整个画面显得清静而幽雅。颈联前句交代环境,后句写宾主欢饮畅谈农事,透视着田园生活的意趣和亲切的友情。尾联写临别表示重阳节再来赏菊,淡淡的两句透视着主客的亲密关系和诗人作客的愉悦心情。诗歌通篇都用叙述描写的手法,没有直接的抒情,然却洋溢主客的深情厚谊,也体现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此诗浑然天成,妙在篇法。沈德潜称此诗“篇法之妙,不见句法”(《唐诗别裁集》)。它不追求锤字炼句,只以平淡自然的家常语,对被邀、访问、辞别作了一番简略的平平叙写,便觉一往情深,真可谓词浅而情深,语淡而味浓,的确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第二节

边塞诗派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高适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诗中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也歌颂了战士忘我杀敌的爱国精神和男儿立功绝域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塞下曲》抒写了诗人向往立功边疆的壮志豪情。《蓟中作》、《蓟门五首》在描写战争的同时又批评了朝廷的政策。除边塞诗外,高适早年诗歌中还有一些抒发怀才不遇之作。他的诗歌中也有关怀人民疾苦之作。2.高适边塞诗的艺术成就:(1)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奔放畅达。如他的著名诗篇《燕歌行》把雄奇的边塞风光与将士的征战生活写得苍凉悲壮。英雄气概与征战之苦、士兵的浴血与将军的作乐、征人的辛苦与思妇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既有昂扬的格调,也有悲凉的情怀。他的诗没有婉约清丽的优美,只有雄奇矫健的壮美。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2)高适边塞诗的艺术也有多方面的表现。首先,境界阔大、形象鲜明。如《塞下曲》:“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又如《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把战争场面和边塞景色表现得大气磅礴,生动形象。其次,他的诗主观的情感色彩比较浓厚,诗的形象中总是能感觉到诗人的精神气质,在叙事描写中透视着深厚的思想情感内蕴,也常常直抒胸臆。所以唐殷璠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此外,语言的概括力很强,譬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他不追求细腻的表现,形象或场面的跳跃性也比较大,但语言还是相当流畅。(3)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其歌行和古诗既受到汉魏乐府和文人诗的沾溉,又有近体诗的影响。既有汉魏乐府的质朴,又有文人诗的精练,还有律诗讲究韵律和对偶的特点。

三、岑

参1.岑参的边塞诗主要的内容:一是歌颂将士的爱国精神,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记叙军旅生活的种种感受,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等。二是描绘了边疆的奇异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风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经火山》、《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三是表现了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等。2.岑参边塞诗的艺术成就:(1)岑参的诗歌风格与高适接近,都有悲壮的色彩,正如宋严羽所说“高、岑之诗悲壮”(《沧浪诗话》)。但岑参还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诗活泼奔放、雄奇瑰丽、飘逸峭拔。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坡行》)殷璠说他“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王士祯比较高、岑二人诗风时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师友诗传叙录》)悲壮雄奇是他诗歌的基本风格。(2)岑参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新奇、飘逸、峭拔。首先,他以独特的生活感受、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如他写大漠的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写大漠的热:“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把奇异的大漠风光的感受予以了极为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其次,他的诗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形象的比喻等手法,不仅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诗歌富有浪漫的情调。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竟然把塞外的雪景比喻、想象成“梨花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竟图画出一番充满生机与活力、令人神往与陶醉的奇美景象。他写塞外的景象也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增加了形象性和表现的张力。此外,岑参与高适相比:“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陈绎曾语)相对说来高适的诗歌比较质朴,而且善于抒写主观的感受和思想;岑参的诗歌注重艺术技巧,善于写物图貌,描写比较细腻,善于以物象传情。(3)岑参的诗歌各体均有佳制,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写作。他的诗受鲍照、谢朓的影响较大,承继了鲍照的俊逸和谢朓的明丽而开出了雄奇瑰丽、飘逸峭拔的风格。也借鉴了高适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但笔法更为通脱流畅。

[作品讲读]一、高适《燕歌行》1.《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诗前的小序说明了作者的写作缘起,是因“感征戍之事”而作。诗歌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2.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的八句,写出征。第二层的八句,写战败被围。第三层的八句,写征人的悲苦和浴血奋战。第四层四句,以直接议论作结。3.《燕歌行》是一首七言歌行,艺术上很有特色:(1)诗歌的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壮阔畅达,感情真挚深沉。诗歌的主旨是写由于将帅的轻敌骄奢、不恤士卒,致使战争失败,士卒遭殃,所以悲愤与感慨之情笼罩着全诗,形成了诗歌的基本情调。诗歌的第一层出征,以矫健的笔力极力铺写唐军出征的雄壮气势,但实际上是讽刺君宠将骄,为被围兵败设下伏笔。第二层是战败被围的描写,写得极为悲凉。山川萧条、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同时对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表达了愤慨。第三层先是暂时撇下战争插入了征夫思妇的相思,意在为悲情雪上添霜,然后在“边庭飘飘”、“绝域苍茫”的荒凉背景下,描写了战士白日的苦斗和夜晚的凄寒。最后的议论抒情强化了思想与主题的深刻性。整首诗都被作者涂上了极为浓重的悲壮色彩。(2)诗歌的表现手段也相当丰富,有战争过程的叙述,有景物和场面的描写,也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或者是以叙代议,或者是叙述描写透露着抒情。尤其是善于摹写边塞的自然环境和渲染战斗生活的气氛。全诗在鲜明的形象之中注入了深厚的悲壮情感,所以王士祯说:“高悲壮而厚。”(《师友诗传叙录》)而且诗歌还体现了“尚质主理”(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陈绎曾语)的特点,其语言没有岑参的飘逸之感,而给人以质实深沉之感,体现出思想与主题的深刻性。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帐下任判官时所作。诗歌借送别来描写西北塞外雪天景色和将士们的边塞生活,并寄托着诗人的咏雪送人的情怀。2.全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前十句,以如椽的大笔描绘出了边疆的风雪奇景和将士们的艰苦的军旅生活。第二层为后八句,描写了饮酒设乐的送别场景以及一路风雪送行的情景,隐约透露着依依惜别之情。诗歌的构思十分明晰,即咏雪与送人,层次的安排、场景的变换都独具匠心,把雄奇的景象和送别的深情巧妙地构筑于一体。3.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把奇异瑰丽的自然景色摹写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了凝炼的概括、奇妙的想象、形象的比喻、神奇的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并且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图画出另一番充满生机与活力、令人神往与陶醉的奇美景象。写景的同时,也以具体而真实的笔法描写了军营生活的细节和送别的场景,把苦寒的真切感受与眷恋难舍的别情又妙溶其中。达到了诗情与画意交融的艺术境地。4.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岑参的诗歌“奇逸而峭”的基本风格。如“北风”、“胡天”句,写得强劲有力;“瀚海”、“愁云”句,写得气势磅礴;“忽如”、“千树”句,写得奇幻浪漫;“纷纷”、“风掣”句,写得奇异壮观;“山回”、“路转”句,又写得低回婉转。总之,诗歌风格雄奇而飘逸,笔力矫健而峭拔,意境新奇而壮美,充满着奇情妙思与浪漫主义的情调。

第四章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一、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1.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2.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在漫游中结交了许多友人,曾经隐逸学道,也干谒过权贵,希望得到重用和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3.长安时期(42至45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为翰林待诏,供奉宫廷。但李白地位和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傲岸不羁的个性又难容于世,饮酒狂放,蔑视权贵,终招嫉恨谗毁,自请放还。长安的生活实践,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4.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其间结识了杜甫。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意及对现实的不满,使其思想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5.安史之乱时期(44至62岁):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庐山。次年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永王抗命兵败,李白以“附逆”论罪,长流夜郎,中途遇赦而还。李白身经战乱,始终满怀着报国靖乱的志向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二、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荒淫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国精神。《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干行》等,表现了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三、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二、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三、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四、李白能自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作品讲读]一、李白《蜀道难》1.《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年代和思想主题历来众说不一。今多认为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初年,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诗歌描写了蜀道的艰难、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关切。2.全诗大致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天梯石栈相钩连”,借用神话传说先写蜀道开辟的艰难。第二层从“上有六龙”至“胡为乎来哉”,以山高、路险、奇景、悲愁来写入蜀道路的艰险。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至最后,写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与关切。3.《蜀道难》的艺术特点:(1)诗歌的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肆,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2)诗歌大体按照自古及今、由秦入蜀的线索来构思诗篇,展开描写。第一层,首先,以三个感叹词起笔,高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笔突兀而极有气势,不仅点题也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接着运用了蚕丛、鱼凫的历史传说和五丁开山等神话,夸写蜀道开辟的艰难。诗歌的开篇就已显示了神奇浪漫的色彩。第二层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写蜀道的奇险和艰难。先总写蜀道的艰难:“六龙回日”写高,“冲波逆折”写险,黄鹤难飞、猿猱愁攀进一步写其高险,神话与夸张并用。再写青泥岭的曲折高峻,“扪参历井”夸张其高,“抚膺长叹”因高生愁。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一问句别开生面,深入到山间古木、悲鸟啼鸣的境地,借“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月夜”凄凉景象,来描写蜀道的寂寞荒凉,来渲染旅途的悲愁。至此诗人的笔锋又一转,集中笔力突出描写蜀道的奇险:连峰接天、枯松倒挂、飞湍喧嚣、砯岩转石,奇景叠出,生动形象,铺排夸饰,气势奔放。第三层写蜀中要塞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描写得阴森恐怖,谲诡荒怪,其中又运用了隐晦的寓托。场景的转换极为自由灵活,意象的衔接组合跨度很大,纵横开合,变幻莫测,随意挥洒,然而并没有离开蜀道难的主题。(3)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奇妙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和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来创造一个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产生出令人魂悸魄动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围绕着“难”,挪景移情,层层渲染,声色情态表现得奇绝而瑰玮。正如殷璠所赞叹:“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此外,诗歌的抒情性也很强,除了写景抒情外,诗歌还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句,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加强抒情性,同时也深化了主题。诗歌的句式自由灵活,参差错落,长短相间,造成了自由奔放而又跌宕起伏的语言效果。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天宝三年(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又准备从东鲁家中出发南下吴、越,临行前写下了此首诗留别友人,所以此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这首诗描绘了梦中游历天姥山和仙界的情景,抒写了对大自然和神仙世界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以及超脱世俗、蔑视权贵的人格精神。2.此诗可按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写梦前,交代梦游对象是天姥山,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第二层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过程,叙写了游踪所至及所见自然景象和仙境。第三层从“忽魂悸以魄动”至最后,写梦醒之后的感慨,表述自己的志向与品格,揭示了全诗的主旨。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要艺术特点:(1)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主要采用了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开头先以传说导入,是虚写,然后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天姥山,是实写,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的神奇伟壮,暗含赞美和向往之情。中间梦境的描写全用幻笔来写游景与游仙,或超然自得、飘逸洒脱,或瑰丽神奇、变幻多姿,幻化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梦游图。游景采用叙述游踪与景物描写并用的手法,从梦入吴越到飞度镜湖,从至剡溪到攀登天姥山,一路写来,景物也随之变换,同时又有联想,联想到谢公当年著屐登山。尤其是登山所见的景物描写,写得极其别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仅仅十字便生动地概括出了一个曙光初照的景象,而且视听并用,声色俱佳。随后的景物描写:千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林慄颠惊、云清水淡,更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游仙的描写更是奇诡怪异,气象万千。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洞天门开,“洞天福地”的仙界景象随之展现:青冥浩荡、日月照耀、霓衣风马、虎鼓瑟而鸾回车、云君仙人纷纷而出。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光彩缤纷的仙境,幻象叠出,想象神奇。结尾是醒后言志抒情,表达了人生如梦的失落感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不自由的愤恨。整首诗又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熔铸为一体,把心灵情志的“真”与艺术表现的“幻”妙融为一境。(2)诗歌以梦游留别为题,兼及游仙。其实整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也是与现实的比衬。诗歌构思奇特而有致,由现实导入梦境,由梦境又回到现实,而以梦境的描写为主。所以显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场景的变换、意蕴的不同,又使结构层次波澜起伏,诗情意绪也随之波动。诗歌的手法以想象为主,但也变化多端,叙述、描写、对比、夸张、议论、抒情,无所不用,使诗歌的手法显得新奇多变而富于表现力。诗歌意境雄奇而伟壮,形象缤纷而奇幻,句式参差错落,自由而流畅。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能。

第五章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一、杜甫生平可分为四期: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杜甫自幼受家庭的影响,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受盛唐时代风气的影响,企望以科举入仕,搏取功名,以实现其政治理想。二十岁开始漫游,先后游历过吴越、燕赵、梁宋、齐鲁等地。漫游生活丰富了阅历,开拓了视野。这一时期的杜甫乐观自信、奋发向上,诗风也以豪放浪漫为主调,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至44岁):杜甫入长安后,应试落第,曾投诗干谒权贵,后向玄宗献赋,得到赏识。直到天宝十四年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时期理想受挫,生活困顿落魄。但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反映现实,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3.安史之乱时期(45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逃难。寄家鄜州,只身奔投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后冒险逃脱,奔赴凤翔,受左拾遗。旋因疏救房管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一时期杜甫身经乱离,使之对现实的理解更加深刻,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达到了新的高度。4.漂泊西南时期(49至59岁):杜甫入蜀后承友人资助在成都筑草堂定居。为避乱曾到过梓州、阆州等地,后又返回草堂。此后又辗转到夔州。大历三年决计携家回家乡,病死于归途的船上。这一时期是杜甫创作空前丰收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沉,诗风更加沉郁悲凉,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更有提高。二、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忧患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都深深地根植于他的思想精神中,成为他思想的坚实基础。杜甫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社会批判精神及价值标准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始终关心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疾苦。他的政治理想、忧国爱民的精神同忠君意识始终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历史的真实,因此历来有“诗史”之称。一、杜甫的诗歌把个人的遭际与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结合起来,抒发了悯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春望》、《北征》、《羌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二、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政策,及其骄奢淫逸、专横暴虐的行为,还反映了战争、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表现了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如《丽人行》、《兵车行》、《洗兵马》、《草堂》、“三吏”、“三别”等。三、杜甫的诗歌还有登临抒怀、写景咏物、思亲怀友、咏史、题画的内容。如《登岳阳楼》、《秋兴》、《春夜喜雨》、《月夜》、《蜀相》、《戏题王宰山水图歌》等。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为主,也有清新俊逸、自然平和、婉转流丽等多样风格。杜甫坎坷困顿的人生遭际和时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背景,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个体的人格精神,决定了其诗歌风格的主体格调。而其它风格的出现,则往往是因一时一事的心境和情绪的不同所致。二、杜甫的诗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就是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杜诗善于观察现实生活,提取生活中的典型素材,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杜诗善于在客观现实生活的描写中透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思想倾向,常常是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杜甫的叙事诗还常常运用真实细腻、精确传神的细节描写手段来细致地表现现实生活。三、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十分注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杜诗的语言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四、杜甫的诗歌诸体皆备,而且各体都有名篇,在诗歌体裁的运用上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并以其创作实践推动了诗歌体裁的建设和发展。杜甫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白居易《乐府古题序》),直接启示了中唐新乐府运动。杜甫运用古诗的形式写出了内容深刻的长篇巨制。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七律在他手中已运用得相当纯熟。

[作品讲读]一、杜甫《春望》1.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七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此时,杜甫自鄜州羌村只身北上欲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长安。至德二年(757)春,杜甫在长安眺望美好的春色又降临到满目残败的京城,伤时感乱,忧国思家,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2.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以工对的句式和概括的笔法,描写了春望所见国都残破荒凉的景象。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的沦陷,一个“深”字表现了景象的凄凉,并且景物的描写之中寄托了深沉的感慨,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景象相反,而“国破”与“山河在”、“城春”和“草木深”也都是意思相背而出,巧用对比反衬,翻新出奇。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借物传情、移情于景,巧妙地传达出了春望的内心感受,手法别致而意蕴深厚。颈联写春望所感发的国忧家愁,上句紧扣“感时”写国忧,下句紧承“恨别”抒家愁。“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概括了战乱不息的局势,“家书抵万金”又写出了盼望家人音讯的急迫心情。尾联以春望中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而结尾,诗人直接传达出的是衰老的感叹,但何尝不是国破家愁所致?意脉不仅浑然贯通,而且增加了内心深处的愁苦与悲哀的抒写。3.这首诗以“春”为背景,以“望”为线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前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情寓景中,颔联移情于景。后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情,忧国思家。颈联借物言情,尾联以人传情。此诗结构巧妙,各联之间注意呼应勾连,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歌以国忧家愁为情感底蕴,风格沉郁悲凉,而又是以景、事、人的形象传达情感意蕴,因此又有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效果。二、杜甫《登高》1.《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2.《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拓展到更深远的空间,写得极为开阔而雄奇。此联上句写“落木”,下句写“长江”,“无边”、“不尽”深远开阔,“萧萧”、“滚滚”生动雄奇。此句写得气势磅礴,而且又透视着不尽的悲慨之情,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向抒发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苦孤独的情怀。“悲秋”已难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飘零之苦,“独登台”又添孤独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上下句,“悲秋作客”带来“艰难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3.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一节

中唐前期诗歌第二节

韩孟诗派第三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第四节

贺中唐诗歌可为前后两期,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

第一节

中唐前期诗歌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刘长卿和韦应物都是以山水诗见称的诗人,风格近于王维、孟浩然。刘长卿经历过“安史之乱”,其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性格刚直,一生曾两度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被贬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五绝。曾自誉为“五言长城”。韦应物早年生活放浪,负侠任气,后经历了“安史之乱”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早期写过一些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作品,带有盛唐诗歌的遗风余韵。后期也有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指斥时政的诗歌。如《杂体五首》、《采玉行》、《夏冰行》、《贵游行》等,均为感慨时事之作。但其诗歌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风格高雅简淡,情趣闲适,“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受到陶渊明、大小谢和王、孟的影响。如田园诗《观田家》,山水诗《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等诗,都体现这种艺术风格。其诗以五言最佳,白居易曾评论说:“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大历十才子”据《新唐书·卢纶传》记载有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和李端。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他们的诗多是唱和应制、题赠送别之作,多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主题,也有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歌。他们的诗歌有着比较一致的特色,就是由盛唐诗歌的浑厚雄放转向了工巧细腻。诗歌风格清雅淡远,意境清幽,刘熙载说“王、孟及大历十才子皆清雅”(《艺概·诗概》)。但其诗歌过于讲究技巧,注重形式,已无盛唐的浑厚气象。李益是中唐前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受盛唐气象的沾溉,也有时代的悲凉伤感的情调。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明人胡震亨说他“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唐音癸签》卷七)。其诗歌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夜上西城听梁州曲》都是名篇。其诗众体皆有佳作,而尤以七言绝句最佳,明人胡应麟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诗薮·内编》卷六)

第二节

韩孟诗派

一、韩愈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革新文风的同时,也致力于诗歌的革新。他极力推崇陈子昂、李白、杜甫的诗歌,意欲纠正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在继承李、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成一家,并开辟了以奇崛险怪为特色的新诗派。1.韩愈诗歌的思想内容韩愈的诗歌有不少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和表现个人失意、抒写悲愤的诗篇。韩愈是个对现实非常关注的作家,写下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批评现实政治的诗歌,如《汴州乱》、《归彭城》等,反映了天灾人祸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谢自然诗》、《送灵诗》、《华山女》等,批评佛老及迷信祸国害民。韩愈性格刚正,几遭贬谪,又主张“不平则鸣”,因此他的诗歌也多有抒写怨愤不平之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韩愈还有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如《山石》、《春雪》、《晚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岳阳楼别窦司直》等。2.韩愈诗歌的艺术成就韩愈的诗歌糅合了李白诗歌壮浪奇幻和杜甫诗歌博大精深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形成恣肆横放,雄奇险怪的主体诗风。清乾隆御定的《唐宋诗醇》评论其诗曰:“壮浪纵恣,摆去束缚,诚不减于李;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诚不减于杜。而风骨崚嶒,腕力矫变,得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则又拔奇于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叶燮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原诗》)韩愈曾自言“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所以追求新奇伟壮是其诗歌审美的基本特征,以至于导向了险怪荒诞。他的诗歌气势豪壮,笔力纵横,意境阔大而险怪。常常运用奇特想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出奇异而荒怪意象,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等。韩诗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硬语盘空,苍劲矫健,也有妥帖流畅的一面但不是主要的。韩愈称赞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可以说是他自己的语言特点。他的诗歌还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有的采用汉赋铺排的手段进行详尽的铺写,有时摈弃骈偶纯用单句,有时多用议论,有时采用散文的叙述笔法。这种写法影响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韩诗追求造语新奇也带来语言生硬与诗意晦涩的弊病;散文句式或议论过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音律美和形象性。当然,他的一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也有语言平易、清丽自然的特点,往往别具一格。

二、孟郊和贾岛1.孟郊孟郊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因此有些诗歌能够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对百姓的贫苦充满了同情,如《长安早春》、《贫女词》、《织妇词》、《寒地百姓吟》、《吊国殇》、《伤春》等。更多的诗歌是抨击世道的昏暗、抒写自己的贫寒与愤懑,如《秋怀十五首》、《赠崔纯亮》、《长安旅情》、《苦寒吟》等。此外,还有一些描写骨肉亲情的诗歌,如《游子吟》、《结爱》、《杏伤》等。孟郊的诗风与韩愈接近,也有奇崛险怪的风格,韩愈称赞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但孟郊的气度和才力不及韩愈,又因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创作心态也不一样,所以他的诗歌在奇崛险怪之中带有幽僻清寒、凄凉苦涩的情调。苏轼所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新唐书·孟郊传》所说“思苦奇涩”都是对其诗风的评价。孟郊的诗歌创作以苦吟著称,元好问曾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后地一诗囚”(《论诗绝句三十首》)。他的诗歌非常注重字句的锤炼和构思的新奇,言辞洗练精警,意境清幽峭拔。其诗感情真挚,苏轼说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他的诗善于写景,但多是借景抒情,景物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以寒景冷物表达愁苦凄凉的心境,《秋怀十五首》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孟郊有些诗歌写得浅易自然、朴素真淳,如《游子吟》等,也有轻快明丽之作,如《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这些正是其诗广为流传的作品。2.贾岛贾岛出身寒微,早年栖身佛门,后还俗,曾任长江主薄,一生安于寂寞的生活境遇。贾岛与孟郊齐名,均以苦吟著称,成就不及孟郊。苏轼以“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评价二人的诗风。其诗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多写个人孤寂的生活与情感,以及与朋友的交往。常常以枯冷萧瑟的景象抒写孤寂凄清的心境。贾岛诗以五律著称,在描写物象与抒情上都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技巧,意境凄清而优美。在艺术上最著称的就是苦吟与字句的推敲琢磨,譬如关于《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传说,以及自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送无可上人》诗注),都反映了他的苦吟和锻炼字句的艺术风貌。所以其诗锤炼出了象“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寄朱锡珪》)那样的佳句,但其诗“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第三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

一、刘禹锡1.刘禹锡诗歌的思想内容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曾被贬谪二十余年,所以讽刺批评时政和抒发怨愤之情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其诗歌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政治讽刺诗,如《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飞鸢操》、《聚蚊谣》等,或托讽禽鸟,或寄情花草;现了对权奸们的讽刺和蔑视,以及自己的坚定信念和神。二是咏史怀古诗,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乌衣巷》、《石头城》等,在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中,寄寓着人生的悲情及对历史的思考。三是学习民歌的创作,如《竹枝词》、《踏歌词》、《堤上行》等,或记风土人情,或写劳动生活,或写男欢女爱。这类诗歌是诗人流放巴山楚水期间的作品。2.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刘禹锡的诗歌风格除学习民歌的创作体现了清新自然、活泼开朗外,其它作品基本上体现了沉雄俊爽、豪迈昂扬的风格。其诗被白居易誉为“诗豪”(《刘白唱和集解》)。首先,其诗在悲凉的色彩常常透视着昂扬的精神,如《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凄凉地”的长期贬谪中,仍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悲凉沉郁中仍见豪放俊爽。《始闻秋风》本为“悲秋”题材,然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却写得英气勃发,凝聚着诗人的精神气质。而且语言简捷明快,爽朗清俊,富有哲理与艺术表现的张力及雄健的气势。其次,其诗歌善用比兴寄托。其政治讽刺诗常常采用托物兴讽的手法,如《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托桃树、桃花以兴讽;《飞鸢操》、《聚蚊谣》托鸟虫以兴讽。他说张九龄“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吊张曲江》序)其实也是自己的手法。其它的诗也多是寄托遥深,如他的咏史怀古诗往往寄寓着对现实的深刻忧思,他的景物描写中常常含蕴着人生哲理和深沉的情感。因此其诗既劲健雄放又含蓄蕴藉。此外,其民歌体作品,意境优美,情思婉转,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既有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的细腻精巧的特点。从总体上看,他的七律、七绝成就最高。七律苍劲浑厚,气韵沉雄;七绝精炼警策,寓意深长。二、柳宗元1.柳宗元诗歌的思想内容柳宗元也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也曾被长期贬谪,柳诗大部分是被贬期间的作品。其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注和反映现实的作品。如《田家》三首是一组描写农民生活景况的诗歌;《韦道安》歌颂为民除害的英雄;《笼鹰词》、《咏史》或托物、或咏史以讽刺现实。这类诗歌现实性强,体现了诗人“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思想情怀。二是抒写悲愤情怀的作品。如《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行路难》等。这类诗歌多写于被贬之后,多抒发被贬的抑郁之情,也体现了其诗歌的基本的艺术风格。三是山水诗。如《南涧中题》、《江雪》、《渔翁》等均为名作。这类诗歌寄情山水,在忧苦中抒写着淡泊的情怀。2.柳宗元诗歌的艺术成就柳宗元是古文大家,也是杰出的诗人。柳宗元思想本于儒家,一方面“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价值观使他难以忘怀时世,另一方面他的人生遭际又使他想摆脱现实带来的苦闷,欲借佛道和山水以解脱。因此他的诗歌既有深沉的忧患,又有淡泊的情怀,并形成了独特的诗风:悲凉而沉重,淡泊而简古。苏轼说其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妙绝古今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又说其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柳宗元的诗歌善于写景抒情,多以凄冷的景致抒写忧郁之情。经常使用如“残月”、“枯桐”、“孤舟”、“寒江”、“寒花”、“寒月”、“寒藻”、“霜露”、“黄叶”“幽谷”等色彩清冷的意象,也常常出现如“寂寞”、“愁思”、“愁肠”、“别泪”、“残魂”、“凄凄”等直接表情的词语,创造出了物境与情意相映相生的凄清哀怨的意境。沈德潜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唐诗别裁集》)。其诗也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的“惊风”、“密雨”寓托环境的险恶;《南涧中题》中的“羁禽”、“寒藻”也是相同的手法。此外,他的山水诗独具特色,虽然也染有凄凉幽怨的色泽,但还是表现出清新自然、淡泊雅致的艺术风格,而且构思精巧,语言平实,情致悠闲,意境旷远。苏轼曾说:“所贵乎枯淡者,谓之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是也。”(《东坡题跋·评韩柳诗》)

第四节

一、李贺诗歌的思想内容李贺出身皇族,但家族没落生活贫寒。李贺的诗歌体现了清高与失落,抱负远大与怀才不遇等各种思想情怀的交织。其诗歌有针砭讽刺现实、关怀民生疾苦的,如《荣华乐》、《猛虎行》、《吕将军歌》、《老夫采玉歌》、《感讽》(五首之一)等;有表现抱负、渴望建功立业,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的,如《南园》(十三首之五)、《秦光禄北征》、《雁门太守行》、《马诗》(二十三首之五)等,但更多的则是抒写人生的痛苦和生命的短暂,发泄愤懑和牢骚,如《秋来》、《开愁歌》、《浩歌》、《致酒行》等。此外,还有一些妇女题材的闺怨、恋情诗等。二、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1.李贺的诗歌极具个性特征和富有创造力,他继承了楚辞和李白诗歌的浪漫艺术,也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又开创了一片神奇怪异的艺术境地。李贺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幽峭冷艳、奇诡怪诞。晚唐诗人杜牧评论说:“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李贺集叙》)准确地概括了其诗的特点。2.李贺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荒诞怪异的意象,美妙的神仙世界、恐怖的鬼怪形象,以及种种奇奇怪怪的物象都被纳入到诗中,在光怪陆离的艺术境界,表达着他的精神世界。3.李贺的诗歌在构思与结构上也极具特色,其诗以想象、联想思维为线索,超越了现实的逻辑性,因而时空的转移、章法的变换、意象的组合均变幻莫测。因此后人评论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4.李贺诗歌的语言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十分注重词汇的感情色彩和物象色彩的使用,常常“泣”、“啼”、“病”、“冷”、“瘦”和“寒绿”、“愁红”、“冷光”、“鬼灯”、“酸风”等词语,冷艳凄楚的色彩体现着他怪诞的审美取向和力求奇峭的艺术追求。其诗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夸张、渲染、拟人等手法,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在中唐诗坛上李贺是个标新立异的作家,但由于过于追求新奇怪异,也有诗意晦涩、神秘难解的缺点。

第七章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一、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新乐府运动又是在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兴起的,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但更重要还是这一作家群体的共同的理论追求和创作实践,才使之成为中唐诗坛上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由白居易提出的,《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等是其重要的诗论著作。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关注民生疾苦:“唯歌生民病”(《寄唐生》)。(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他提出了诗歌要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的作用,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和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求诗歌要干预现实生活。(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他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要求形式和内容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单纯追求形式。诗歌创作“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林》),反对淫靡华伪,倡导核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

第二节

白居易

一、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的生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44岁前):白居易少年时曾避乱吴中等地,后“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历任周至尉、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等职。此间他思想以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和“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为主。他的《策林》和讽喻诗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后期(44岁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先后任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文宗先后任过太子宾客、河南尹、刑部尚书等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