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
一、名词解释(30%)
1.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
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或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如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乙型脑
炎。
2.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集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
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
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在少数传染病中(如麻疹、天花)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
3.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现行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
病原体潜伏起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结核、疟疾。
4.病原携带状态(caiTierstate)
指人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虽有免疫反应但不足以清除病原体。可按其发生
于显性或隐性感染之后分为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病原携带状态在伤寒、痢疾、乙肝等病中多见。
5.侵袭力(invasiveness)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是病原体致病能力的一个方面。有些病原体可直接侵入人体,
有些细菌的表面成分则抑制吞噬作用而促进病原体扩散。
6.稽留热(sustainedfever)
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C,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7.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举例说明)
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2分),常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8.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疾病)(zoonosis)
该类疾病的特点:其病原体可不依赖人类,即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在野生动物间传播、致病,当人
类进入这些环境中时也可被传染,这样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
9.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以下4个方面:患者、隐性感
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如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受感染的人和动物。
10.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睥、
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婢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
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
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11.传染病的季节性(举例说明)
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升降,不同的传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节性。季节性的发病率升高。
与温度、湿度、传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动有关。如乙型脑炎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病。
12.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每一个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
范围(最长、最短),并呈正态分布,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潜伏期通常相当于病
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因此潜伏
期的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的量成反比。
13.再燃(recrudescence)
有些传染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2分),由于潜伏于血液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
程度,又再出现发热及初发病的症状,称再燃(2分),见于伤寒等病.
14.复发(relapse)
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
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病。
15.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
属于自动免疫。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的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
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生,但有例外(如流感)。细菌、螺旋体、原虫性感染的感染后免疫
持续时间较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有例外(如伤寒)。
二、填空题(30%)
I.根据传染病法规定,法定甲类传染病种,乙类传染病25种,丙类传染病10
2.传染病法规定甲类传染病是霍乱和鼠疫在城镇耍求发现
后6小时内上报有关防疫机构。
3.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有有病原体、有传染源、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感染后
免疫。病程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一恢复期。
4.热型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热型有的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_
马鞍热。
5.感忘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下列传染病抗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是:钩端螺旋体病青霉素;日本血吸虫病病唾酮;伤寒瞳诺
酮类抗生素。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万古霉素,疟疾(控制发作)一氯噪。乙型肝炎干扰
素。
7: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8.传染病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有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9.近年来新发现的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目前按里一类传染病管理。
三、选择题(10%)(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的是B
A乙型脑炎
B麻疹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脊髓灰质炎
E白喉
2.人体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特异性免疫功能
C预防用药
D注射疫苗
E增强体质
3.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应以哪一环为主?C
A隔离治疗病人
B隔离治疗带菌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疫苗预防接种
E接触者预防服药
4.一般来说,第1―6天出疹性传染病的次序是D
A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伤寒、斑疹伤寒
B水痘、天花、麻疹、猩红热、斑疹伤寒、伤寒
C水痘、猩红热、天花、斑疹伤寒、麻疹、伤寒
D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猩红热、水痘、麻疹、天花、伤寒、斑疹伤寒
5.传染病的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几倍以上才有诊断价值?C
A增高1倍以上
B增高2倍以上
C增高4倍以上
D增高6倍以上
E增高8倍以上
6.转移因子属于D
A特异性免疫血清
B类毒素
C抗毒素
D细胞免疫促进剂
E细胞免疫抑制剂
7.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是下列哪一项?D
A流行性出血热、霍乱、钩体病、血吸虫病;
B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伤寒、血吸虫病;
C流行性出血热、疟疾、钩体病、霍乱;
D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乙型脑炎、血吸虫病;
E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血吸虫病、肝炎。
8.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是指C
A以虫媒为传染媒介的传染病
B所有地方性传染病都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C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D凡是动物源性传染病都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A玫瑰疹BKoplicspotC腓肠肌压痛
D抓痕样出血疹E米沿样水便
上述五项选择分别是下列哪种传染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9.霍乱E
10.钩端螺旋体病C
11.流行性出血热D
12.伤寒A
13.麻疹B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传染病哪种在感染后出现隐性感染多?ABC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副霍乱
D麻疹
E天花
2.人体对哪些疾病可产生持久免疫力?BCD
A猩红热
B水痘
C流行性腮腺炎
D麻疹
E流感
3.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是指ABCD
A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B胃酸的杀菌作用
C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
D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
E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4.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ACDE
A侵袭力
B入侵途径
C毒力
D数量
E变异性
5.由于饮水污染引起的传染病是BDE
A钩端螺旋体病
B伤寒
C乙型肝炎
D霍乱
E甲型肝炎
6.下列哪些传染病患者病后可以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ABC
A伤寒
B乙型肝炎
C细菌性痢疾
D甲型肝炎
E麻疹
7.在发病原理中,下列哪些疾病与变态反应有关?BDE
A伤寒、副伤寒
B血吸虫性肉芽肿
C细菌性痢疾
D乙型肝炎
E结核病
8.关于潜伏期,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CD
A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正比
B多数传染病潜伏期比较恒定,有助于诊断
C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潜伏期制定的
D呈暴发流行的传染病往往是短潜伏期的
E传染病潜伏期内均具有传染性
五、问答题(40%)
1.简述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即感染谱)。
感染谱(infectionspectrum),亦即感染过程的各种不同表现。包括以下过程:
(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
(霍乱弧菌),也可以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
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2)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是指病原体
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
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3)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
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
其发生于显性或隐性感染之后而分为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者称为潜
伏期携带者•按其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三个月以下或以上而分为急性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5)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
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等待机体免
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2.简述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相关的因素。
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方式有下列三种。
(1)直接侵犯病原体籍其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可直接破坏组织,或通过
细胞病变而使细胞溶解(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或通过诱发炎症过程而引起组织坏死(如鼠疫)«
(2)毒素作用许多病原体能分泌很强的外毒素选择性地损害靶器官(如肉毒杆菌地神经揖素)或引起
功能紊乱(如霍乱毒素)。
(3)免疫机制许多传染病地发病机制与免疫应答有关。有些传染病能抑制细胞免疫(如麻疹)或直接
破坏T细胞(如艾滋病),更多的病原体通过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其中以III型(免疫复合物)
反应(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及IV型(细胞介导)反应(见于结核病和血吸虫病)为最常见。
3.请写出我国法定传染病甲类及乙类(要求6种)的疾病名称,并指出甲类上报规定时间。
甲类:鼠疫和霍乱,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上报,农村要求不超过12小时。
乙类:病毒性肝炎、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麻疹等病。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传染病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排出体外污染环
境。传染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当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3)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在质的方面
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前者指在国内或地区内原来不存在,而从国外或外地传入的传染病如霍乱。后
者指在某些特定的自然或社会条件下在某些地区中持续发生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在量的方面有散发
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散发性发病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当其发病率水平显
著高于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传染病病例的
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称为暴发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
(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有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
素)的特异性免疫。
艾滋
课程资料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我测试教学资源教学录像双
语教学在线讨论
考试指南
考试大纲
题型举例
试卷格式
试卷范例
习题库
传染病学总论
病毒性肝炎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艾滋病
钩端螺旋体病
伤寒
霍乱
疟疾
日本血吸虫病
艾滋病
一、名词解释(试举例说明)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
即艾滋病。指由HIV所引起的致病性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病毒主
要侵犯和破坏CD4+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
感染和肿瘤。
2.HAART
1996年温哥华的第1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表了采用所谓“鸡
尾酒”式的混合药物治疗方法,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又称HAART治疗,即用蛋白酶抑制剂与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
治疗,大部分早期HIV感染者治疗后血液中检测不到HIV,晚期HIV感染者治疗后血
液中HIV负荷降低,T细胞数上升,部分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3.病毒载量
HIV病毒水平定量检测又称病毒载量检测(viralload)。是一种较为敏感、准确测定血
浆中病毒RNA的定量检测法,它可以准确的测定出每毫升血浆中HIVRNA的含量。
4.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中文回答并举例)
指在腹股沟淋巴结外,至少两处不相邻部位的淋巴结发生肿大,直径1cm以上。以颈部
核腋下淋巴结肿大多见。如HIV感染后无症状感染期可出现。
二、填空题
1.艾滋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潜伏期2-10年;其临床表现分为
四期,分别是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艾滋
病期。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血液途径和母婴传播。
3.目前抗HIV的药物可分为三大类:核昔类逆转录醐抑制剂、非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
剂、蛋白酶抑制剂。
4.艾滋病最常见的肺部机会性感染为卡氏肺抱子虫肺炎。
三、最隹选择题
1.HIV对下列因素敏感的是(A)
A热;
B.丙酮;
C.己酸;
D.己醛;
E.紫外线.
2.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
A性接触;
B.经注射途径传播;
C.粪-口传播;
D.母婴传播;
E.接触传播.
3.艾滋病人因细胞免疫严重缺陷而出现多种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感染,最常见是(A)
A卡氏肺抱菌肺炎;
B.念珠菌病;
C.带状疱疹;
D.弓形虫病.
4.有关艾滋病,以下那项错误(B)
A病原体属慢病毒属;
B.是一种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
C.常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
D.预后险恶,有“超级癌症”之称;
E.有嗜神经性致病作用.
5.HIV不能感染哪一种细胞(D)
A淋巴细胞;
B.小神经胶质细胞;
C.骨髓干细胞;
D.肾小管上皮细胞.
6.哪一项临床表现艾滋病病人较少出现(C)
A慢性咳嗽;
B.间隙或持续发热;
C.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D慢性腹泻.
7.抗艾滋病毒药物叠氮脱氧胸背的主要副作用是(D)
A出血性膀胱炎;
B.头痛;
C.肌炎;
D.骨髓抑制.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HIV的外膜蛋白AB
Agpl20
Bgp41
Cp24
Dpl8
EgpllO
2.下列哪些是HIV的核心蛋白AC
Ap24
Bgp41
Cpl8
Dgpl2O
Ep53
3.下列哪些是HIV的调节基因BCD
Avif
Brev
Ctat
Dref
Evpr
4.HIV可以感染的细胞是ABCDE
ACD4+T细胞
B单核一巨噬细胞
CB淋巴细胞
D骨髓干细胞
E小神经胶质细胞
5.对HIV消毒的方法是AB
A56℃30分钟
B0.2%次氯酸钠
C0.1%的甲醛
Dr射线
E紫外线
6.感染HIV后,下列哪些物质可能有传染性ABCE
A精液
B血液
C乳汁
D艾滋病患者的骨灰
E眼泪
7.传播途径有ABCD
A性接触传播
B注射途径传染
C母婴传染
D人工受精
E握手
8.HIV的高危人群ABC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医务工作者
E住同一宿舍者
9.HIV感染后CD4+T细胞受损的主要机制是ABCD
A直接损伤
B非感染的细胞通过形成融合细胞而受损
CHIV感染干细胞
D免疫损伤
EIII型变态反应
10.HIV感染后的机体可能存在的免疫反应ABCD
A产生中和抗体
B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C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D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EI型变态反应
11.AIDS的病理改变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E
A病原繁殖多,组织中炎症反应少
B主要病变在淋巴结和胸腺
C反应型病变包括滤泡增殖性淋巴结肿
D肿瘤性病变如卡波济肉瘤
E胸腺萎缩、退行性变
12.HIV感染的I期的临床表现为BCD
A多数人有发热、肌痛、关节痛、淋巴结肿等类血清病改变
B此时血液中可以检测出HIV和p24抗原
CCD4/CD8的比例倒置
D血小板减少
E症状持续很长时间,不消退
13.HIV感染的II期的临床表现为ABC
A临床上无任何症状
B血清中能检测出HIV
C血清中能检测出HIV核心蛋白
D血清中不能检测出核心蛋白抗体
E因无症状感染,即无传染性
14.HIV感染的III期的临床表现为ABE
A此期为持续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
B淋巴结为反应性增生
C淋巴结质地硬,活动度差,有压痛
D一般持续肿大6个月以上
E淋巴结可以反复肿大
15.HIV感染的IV期的临床表现为ABCDE
A艾滋病相关综合症
B出现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症状
C各种机会性感染
D继发肿瘤如卡波济肉瘤
E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16.WHO提出的HIV感染临床分三类,每一类又分三级,分级标准是AC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淋巴细胞总数
D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
E临床症状的轻重
五、简答题
1.简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高危人群。
1)传播途径
性接触(主要途径),尤同性恋;
注射(血液、血制品、针刺、手术、静脉吸毒)
母婴(分娩或产后)一一经血液、乳汁、分泌物
其他一一移植、医源性等
2)高危人群
静脉药瘾者、卖淫嫖娼、男同性恋、配偶HIV感染、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2.试述HIV的病毒复制过程。
HIV-1的生活周期,如图2-12-3所示,HIV的生活周期包括粘附、脱衣壳、逆转录、环
化、整合、转录、翻译、核心颗粒装配及最后装配和出芽等步骤。HIV-1复制过程包括
粘附与穿入、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装配与芽生。
粘附与穿入:HIV侵入步骤,HIV的env蛋白GP120和细胞表面CD4受体结合,结
果导致V3-loo和V1/V2区构象改变,暴露原GP120隐藏的区域,称为桥层(bridging
sheet),该区与辅助受体相互作用,通常为CCR5或CXCR4,辅助受体结合最终触发
膜构象改变,并导致膜融合,脱去包膜和核衣壳,病毒核酸侵入细胞内,。
病毒复制:病毒RNA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形成线状的双链DNA,环化成闭合的双链
DNA,后者被转运到细胞核,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形成前病毒,转录的病毒mRNA翻
译病毒蛋白和转录病毒RNA,翻译的病毒蛋白经蛋白酶切割,包膜蛋白在内质网糖基化,
形成GP120、GP41、P24等蛋白,病毒基因组、逆转录酶结构及调节蛋白以及包膜
蛋白包装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3.试述HIV分子生物学特点。
HIV基因组又称HIVRNA,由约9200个碱基组成,其RNA中含有gag、env和pol
三种结构蛋白的基因以及6种调控基因(tat,vif,vpr,vpu(在HIV-2型为vpx),nef,
rev)gag基因编码先编码一个55KD的前体蛋白(P55)然后在蛋白酶作用下裂解形
成衣壳蛋白(CA)P24和基质蛋白P17,P24形成病毒蛋白的锥体核。pol基因一部分与
gag重叠,表达融合蛋白P160,然后水解成3个片段,从5'到3'分别是PU,
P6的1和P32,P11是蛋白水解酶,从前体裂解后获得活性,是蛋白酶抑制剂的抗病
毒位点,P6的1是逆转录酶,具有逆转酶、核糖核酸酶H、DNA多聚酶活性,P32是
整合酶。env基因编码包膜糖蛋白,先编码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8.8X104的蛋白,
经糖基化后相对分子质量增至1.6X105,即包膜糖蛋白的前体gpl60,该前体蛋白
在蛋白酶作用下,裂解成gpl20和gp41。P24、gpl20、gpP41及P55是HIV免
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调控基因编码辅助蛋白,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tat等6
个基因被称为调控基因,分别表达6种蛋白质,对病毒复制起调控作用,只有nef起负
调节作用,其它均有促进病毒复制的作用,tat(transactivator)反式激活因子,
rev(regulatorofvirionproteins)毒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nef(negativeregulatoryfactor)负
调控因子,vpr,病毒r蛋白,vpu,病毒u蛋白,vif(virioninfectivityfactor)病毒感染
因子。
4.简述艾滋病确证试验的内容和定义。
免疫印迹是将凝胶电泳的高分辨率和酶反应的高敏感性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相结合的技术。原理是用蛋白电泳技术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HIV抗原(多为重组获得
的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加血清标本,加酶标抗体,再加底物显色后判定结果。
结果判断:根据硝基纤维素(NC)膜条上出现的显色区带判断结果,阴性对照应无任
何显色区带;强阳性对照应出现HIV几个基因组编码的全部蛋白区带,包括gag编码的
p55、p24和pl7,pol编码的p66、p51和p31,env编码的gpl60、gpl20、
gp41。弱阳性对照应出现p24和gpl60两条带形,还可出现p66、pl7等显色较弱
的带形。标本应至少出现p24、gp41和gpl60或gpl20的带形才能判断为阳性。对
阳性标本应重复试验,结果仍为阳性才能报告。
5.简述HAART治疗。
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抗病毒
药物:主要为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也可全用逆转录酶抑制剂,一
般为三种药物同时使用。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1)病毒学目标:最大程度地减少病毒载量,将其维持在不可检测水平的时间越长
越好。
(2)免疫学目标: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或维持免疫功能。
(3)终极目标: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急性感染期病人,HIV血清阳转在6个
月之内的人和所有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的患者应给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于对无症状
期病人和艾滋病期病人来说,CD4<350/mm3或HIV-RNA>30000拷贝/mL的HIV感染
者,可以开始抗病毒治疗。.疗效判断:疗效观察指标主要是病毒载量(HIV-RNA)和
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前4周的治疗中病毒载量应下降至少0.5〜0.75loglO才视
为有效,8周至少下降1loglO,经4〜6个月的治疗应下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6.试述CDC和WHO提出的HIV感染的临床分类和分级。
目前CDC和WHO提出的HIV感染的临床分类,分为三大类,每一类根据CD4+T细胞和
总淋巴数又可分三级。
A类包括原发临床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和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
B类为HIV相关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包括继发细菌性肺炎或脑膜炎,咽部
或阴道念珠菌,颈部肿瘤,口腔毛状白斑,复发性带状疱疹,肺结核,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瘢,不能解释的体质性疾病等。
C包括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及并发的其他疾病。
根据CD4+T细胞和总淋巴细胞数的分级为:(1)CD4+T淋巴细胞>0.5X10E9/L,总淋
巴细胞数>2.0X10E9/L。(2)CD4+T淋巴细胞为(0.2-0.49)X10E9/L,总淋巴细胞数
为(1.0—1.9)X10E9/Lo(3)CD4+T淋巴细胞<0.2X10E9/L,总淋巴细胞数<L0X10E9/L。
病毒性肝炎
一、名词解释(试举例说明)
1.HBsAg
即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包膜上的抗原成分,由S基因编码。可在受感染的肝细胞
内大量合成,释放到血液或其它体液中。HBsAg阳性表明存在现症HBV感染。
2.慢性HBsAg携带者
血清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无明显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乙肝主要传染源。
3.戴恩颗粒Dane
即完整HBV颗粒。属嗜肝DNA病毒科的一员。分为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包膜内含
HBsAg,核心部分含环状双链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和e抗原。
4.HBVDNA
乙肝病毒核酸,位于HBV核心。
有2型:游离型HBVDNA几乎与HBeAg同时出现于血液中,是HBV感染特异、直接
的指标(有复制、传染性大);整合型HBVDNA见于慢性HBV感染,整合到肝细胞基
因组可导致乙肝复发或癌变。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指标。
5.窗口期
自限性HBV感染时,血清中抗一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3〜5周,当时抗一HBs
尚未出现,HBsAg已消失,只检出抗一HBc和抗一HBe,此阶段称为窗口期。
二、填空题
1.根据临床表现,乙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瘀胆型
肝炎和肝硬化。
2.急性重型肝炎的常见临床症状有黄疸、发热、腹胀、呕吐、肝浊音界缩小、出
血、肝性脑病等。
3.甲肝病人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粪便中排出HAV最多,病人应按肠道传染病
常规隔离。
4.甲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实验室诊断方法是检测血清抗一HAV;乙肝传播的
非注射途径主要指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预防乙肝的主动免疫措施是注射乙肝疫
苗。
5.甲和戊型肝炎经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乙和丙型肝炎经体液为主要传播途径。
6.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4个开放读框分别为S区、C区、P区和X区。
三、最隹选择题
1.哪一项HBV血清标志物反映乙肝传染性强(A)
A.HBeAg(+);
B.HBsAg(+);
C.抗-HBe(+);
D.抗-HBs(+).
2.具保护作用的乙肝病毒抗体是(C)
A.抗-HBc;
B.抗-HBe;
C.抗-HBs;
D.抗-SI;E.抗-S2.
3.缺陷病毒是指(D)
A.戊型肝炎病毒;
B.甲型肝炎病毒;
C.乙型肝炎病毒;
D.丁型肝炎病毒
4.以下哪项不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重症化的指标(C)
A.血清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B.胆红素突然明显增高;
C.明显的肝病面容、肝掌和蜘蛛痣;
D.突然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E.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5.以下那一项不是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暴发性肝炎)的临床表现(E)
A.极度疲乏;
B.深度黄疸;
C.有出血倾向;
D.恶心呕吐;
E.大量腹水.
6.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肝炎肝功能重度损伤的指标(D)
A.ALT>10倍增高;
B.TBIL>85.5umol/L;
C.A/GW0.9;
D.凝血酶原活动度(%)71-79.
7.淤胆型肝炎的黄疸属于(B)
A.溶血性黄疸;
B.肝内梗阻性黄疸;
C.肝外梗阻性黄疸;
D.体质性黄疸.
8.淤胆型肝炎除血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外,临床症状特点为(B)
A.黄疸重,自觉症状重;
B.黄疸重,自觉症状轻;
C.黄疸轻,自觉症状轻;
D.黄疸轻,自觉症状重.
9.哪种药物可用于乙型肝炎的的病原治疗?(E)
A.氧氟沙星;
B.利巴韦林;
C口比喳酮;
D.氯口奎;
E.干扰素.
10.导致HBeAg向抗-HBe转换,但HBV-DNA在血清中维持阳性的原因是(B)
A.S区变异;
B.前C/CP区变异;
C.C区变异;
D.X区变异;
E.YMDD变异.
11.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肝炎炎症重度活动的指标:(D)
A.ALT>10倍增高
B.胆红素突然明显增高
C.明显的肝病面容、肝学和蜘蛛痣
D.突然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四、多项选择题
1.乙肝病毒复制的表现为(BDE)
A.HBsAg(+);
B.HBVDNA(+);
C.抗-HBs(+);
D.HBeAg(+);
E.HBcAg(+).
2.患者,男性,发现肝硬化3年,近日出现发热、腹胀、腹痛,B超示:中量腹水。腹水
常规:李凡他试验(+),比重1.019,蛋白25g/L,细胞数600X10E&L,多形核细胞80%。
最可能并(C)
A结核
B肿瘤
C自发性腹膜炎
D肠梗阻
E内出血
3.患者,男性,48岁,肝硬化病史2年,高蛋白饮食后出现睡眠障碍,扑翼样震颤,脑
电图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B)
A肝性脑病I期
B肝性脑病II期
C肝性脑病III期
D肝性脑病IV期
E以上都不是
4.患者,肝硬化腹水,大量利尿后,出现四肢抽搐,查血气:pH7.50,CO-CP34mmol/L,HC。
32mmol/L,BE+5.5,尿pH5.0,PaCO7kPa,血k3.0mmol/L,CI90mmol/L,Na145mmol/L,诊断为
(E)
A肝硬化并肝性脑病
B肝硬化并呼吸性酸中毒
C肝硬化并肝肾综合症
D肝硬化并代谢性性碱中毒
E肝硬化并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
AHBV合并HDV重叠感染
B急性重型肝炎
C甲型病毒性肝炎
D肝肾综合症
E肝硬化并出血
下列病人都有肝炎的相关症状,请选择最可能的答案:
5.20岁,男性,喜食毛蛆,一周前突然发病,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
油腻,肝区疼痛,尿色逐渐加深至浓茶色,实验室检查抗一HAV阳性。近日体温降低,巩
膜皮肤出现黄疸,最可能的印象诊断是:(C)甲型病毒性肝炎
6.某患者,患有乙型肝炎多年,近日病情加重暴发型肝炎,检查抗一HDVIgM阳性,该患
者病情加重的原因是(A)
7.29岁,女性,发病一周,巩膜重度黄染,肝界缩小,神志不清,躁动不安,血清总胆
红素310umol/L,ALT200单位,凝血酶原活动度为19%,最可能的诊断(B)
8.男性,45岁,肝硬化伴腹水,利尿剂使用后仍少尿,血BUN18mmol/l,可能并发(D)
9.患者,男性,平素健康,昨夜晚饭后腹胀,2小时后呕血300ml,柏油样便3次,血压
90由OmmHg,心率112次/分。腹平软无压痛,肝未及,脾肋下2.0cm,最可能的诊断(E)
10.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发病原理是E
A感染病毒的数量多
B感染病毒的毒力强
C机体免疫麻痹
D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E自身免疫紊乱
11.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出血倾向最重要的原因是B
A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
B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C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DX、XII因子减少
E维生素K吸收障碍
12.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最早出现的肝功能改变是A
A丙氨酸转氨酶值升高
B血清胆碱脂酶活力升高
C血清胆固醇值升高
D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E血清白蛋白值减少
13.重型肝炎应用乳果糖的目的是C
A增加肝脏营养
B补充能量
C减少氨吸收
D减少肝细胞坏死
E增加肝细胞再生
五、简答题
1.目前主要有哪些肝炎病毒?哪些属于RNA病毒?哪些属于DNA病毒?目前已明确的
病原有5种,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其中甲型、丙型、丁型、戊
型肝炎病毒是RNA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是DNA病毒。
2.简述HBV基因组的分区及分别编码的蛋白。
HBV基因组分为长的负链(L)和短的正链(S)两股。L链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
(S、C、P、X区)。S区分为前S1、前S2及S区,分别编码前S1、前S
2蛋白及HBsAg,三者合称为大分子蛋白;前S2蛋白与HBsAg合称为中分子蛋白;
HBsAg又称为主蛋白或小分子蛋白。C区由前C基因区与C基因组成。前C基因区
编码功能性信号肽,C基因编码核心蛋白(即HBcAg)。前C基因和C基因连续编码
则产生前核心蛋白(precoreprotein,preC),或称乙型肝炎e抗原前体蛋白,成熟
后即为HBeAg。P区编码DNAP。X编码乙型肝炎X抗原(HBxAg)。
3.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根据2000年9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
防治方案》,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分为:①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
疸型肝炎。②慢性肝炎:包括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和重度慢性肝炎。③重型肝
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④淤胆型肝炎。⑤肝炎肝硬
化
4.试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2周内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
腹水迅速增多,有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及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后者
早期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和澹妄,后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抽搐、锥体束
损害体征、脑水肿和脑疝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
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15d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纳差、频繁呕吐、腹胀等症状,黄
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517.1m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肝性脑病H度以
上,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V40%。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发病基础。
5.逐项简述乙型肝炎血清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HBsAg阳性:表明存在现症HBV感染
抗-HBs阳性:提示可能通过预防接种或过去感染产生对HBV的保护性免疫
HBeAg持续阳性:表明存在HBV活动性复制、传染性强
抗-HBe持续阳性:HBV复制处于低水平;或前C区突变,HBeAg不能表达;若长期
存在,HBVDNA可能已和宿主DNA整合
抗-HBcIgG:过去感染或现症低水平感染
抗-HBcIgM:HBV活动性复制
6.试述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重型肝炎的一种类型,指起病10天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出血倾向,
中毒型鼓肠,腹水迅速增多,有肝臭,肝肾综合征等症状,并有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
其早期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和澹妄,后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抽搐、锥体
束损伤体征、脑水肿和脑疝等。病程不超过三周。
7.对乙型肝炎预防的主要对策是什么?具体如何进行?
(1)控制传染源:
急性患者隔离:至病毒阴转:严格消毒其分泌物、排泄物、血液污染物。
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管理:检测各项传染性指标(HBeAg和HBVDNA);阳性者应
调离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严禁献血。
接触者观察:密切接触急性患者,医学观察45日。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
普及肝炎防治知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和其它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儿童实行“一人一针一杯”制,餐具消
毒,理发、美容、洗浴用具消毒处理。
防止医源性传播:注射器材“一人一针一管”制,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和针灸针;
医疗器械和患者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制,重复使用的器械必须经高压或煮沸消毒;
严格消毒带脓、血、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严格筛选献血者,加强血制品管理;严防血
液透析、介入性诊疗、脏器移植时感染乙肝病毒。
(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
新生儿接种:普种乙肝疫苗(5ul,0、1、6月);母亲HBeAg和HBVDNA阳性
的新生儿应作联合免疫一一出生后立即(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作被动特异性免疫,其后再接种乙肝疫苗予主动特异性免疫(10ul
儿童和成人接种:学龄前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如未曾接种又未感染过HBV成人高危
人群(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如HBsAg阳性配偶、医务工作者、同性乱者、药瘾者)
或职业人群(托幼保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也是主要接种对象,高危人群可适当加
量。
被动免疫:
各种原因已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如被HBVDNA阳性血液污染(如针头刺伤等情况)
时,立即注射HBIG,保护期约3个月。
8.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①积极支持治疗:注意供给适当热量,维持水电酸碱平衡,适量补充血浆或白蛋白。②
恰当消退肝内炎症:组织肝细胞坏死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现多主张用免疫调节剂和促肝
细胞生长因子。③防止出血:适当输注新鲜血液、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注意防止DIC。
④预防肝性脑病:维持氨基酸代谢平衡,适量补给支链氨基酸,必要时适量使用脱水剂,
防止脑水肿。⑤重视防治继发性感染:一般宜选用抗革兰阴性和厌氧菌效果比较好的抗
生素并用。⑥注意保护肾功能:禁用对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注意肾脏正常血流灌注。
⑦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治疗,同时也给准备肝移植的患者提供等待的机会。⑧肝移
植。
9.简述重型肝炎的治疗措施。
(-)一般和支持疗法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
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进食不足者,可静脉滴注10%〜25%葡萄糖溶液,补充足
量维生素B、C及K。静脉输入人血浆白蛋白或新鲜血浆。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二)并发症的防治
1)出血的防治使用足量止血药物,输入新鲜血浆、血液、血小板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可用雷尼替丁、洛赛克防止消化道出血。如同时有门脉高压者可选用缩血管药物垂体后
叶素或生长抑素(奥曲肽或施他宁)。如发生DiC,可考虑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或低分子
右旋糖酎等以改善微循环。
2)肝性脑病的防治
A.氨中毒的防治:低蛋白饮食;口服乳果糖30〜60ml/d,以酸化及保持大便通畅;
口服诺氟沙星以抑制肠道细菌;静脉滴注乙酰谷酰胺以降低血氨。
B.恢复正常神经递质:左旋多巴在大脑转变为多巴胺后可取代羟苯乙醇胺等假性神经递
质,从而促进苏醒。剂量2~5g/d鼻饲或灌肠,静脉滴注200~600mg/d,有一定
效果。
C.维持氨基酸平衡:含有多量支链氨基酸和少量芳香氨基酸的混合液(如肝安)静脉滴
注,可促进支链氨基酸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而减少芳香氨基酸进入大脑。每日滴注肝
安250〜500ml,疗程14d〜21d,对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较好。
D.防治脑水肿:应及早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和吠塞米(速尿),必要时可两者合用,以
提高疗效,但需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3)继发感染的防治继发胆系感染时应使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自发性腹膜炎多
由革兰阴性杆菌及/或厌氧菌引起,还应加用甲硝唾(metronidazole,灭滴灵)或替
硝哇(tinidazole)«可选用半合成青霉素如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氯噗西林
(cloxacillin)或替卡西林(ticarcillin)等;或二代头抱菌素如头抱吠辛(cefuroxime)
等。严重感染时才使用三代头抱菌素如头抱嚷后(cefotaxime)、头抱他咤
(ceftazidime)、头抱哌酮(cefoperazone)、头抱曲松(cephtriaxone)等。同时应
警惕二重感染的发生。合并真菌感染时,应停用广谱抗生素,并改用抗真菌药物。
4)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避免引起血容量降低的各种因素。少尿时应采用扩张血容量
的措施,如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好、血浆及血清白蛋白等,可并用多巴胺等增加肾血
流量的药物,并可肌肉或静脉注射吠塞米(速尿)。必要时也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
血液滤过治疗。
(三)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型肝炎中的应用自1956年Sorrention首次提出了“人工肝”
的概念,人工肝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工肝的研究是基于肝细胞
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或理化装置,担负起暂时辅助或代替严重病变的
肝脏的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的代谢功能,从而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
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由于肝脏功能复杂,目前的人工肝多数只能取代肝
脏的部分功能,因此又被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ALSS),
简称人工肝。
(四)肝脏移植虽然肝移植的出现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才40余年),
但发展迅速,疗效肯定,成绩裴然。目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手术,大批的病
例获得长期存活。相比之下,我国肝移植起步晚、发展慢、效果差、例数少。但从1999
年以来我国肝移植数量剧增,目前正掀起一个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杭州、武汉、广
州和天津4个肝移植中心,但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而容易复发。最近发现手术前、后
使用拉米夫定治疗HBV感染复发有较显著疗效,但需要长期应用。
(五)细胞移植胚胎干细胞(ESC)自1981年Evans等首次分离并成功地建立了人
胚胎干细胞系,被认为是人类胚胎研究中的重大突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革命”,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胚胎干细胞,是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和全能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具
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可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分离而来,可分化为成人的各种细
胞。目前设想应用ESC进行临床组织移植的基本途经:“患者体细胞核一核移入去核的成
熟受体卵母细胞一早期胚胎一分离人胚胎干细胞一基因修饰一定向分化一细胞移植给患
者”。相信不久的将来,ESC一定会广泛应用于临床。
10.引发肝性脑病的因素有哪些。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常见的有血氨含量升高、
毒性物质潴留的影响、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传导递质的产生等,往往出现在上消
化管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便秘和使用镇静剂之后。
11.简述肝性脑病的分级和临床表现特征。
可分为五级:0级(亚临床肝性脑病):外表一般无明显异常,仅严格心理学鉴定和特
殊智力检查,以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才能发现异常;I级:以精神状态为主要表现,可
有欢快、激动、紧张、焦虑、抑郁失神、举止失常等表现;II级:可见明显神经系统异
常,扑翼样震颤,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锥体征阳性,脑电图出现异常波;in级:进
入昏迷或躁动不安,澹妄,语言及运动反射基本消失;IV级: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
12.简述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a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指征为:①HBV复制:HBeAg阳性及HBV
DNA阳性;②血清ALT异常: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指征为:①血清HCVRNA(+)和
/或抗-HCV(+);②血清ALT升高(除外其它原因),或肝活检证实为慢性肝炎。
(2)禁忌证:①血清胆红素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②失代偿性肝硬化;③自身免
疫性疾病;④有重要脏器病变(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神
经精神异常等)。
13.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的机理是什么?什么是YMDD变异?
拉米夫定主要通过抑制HBVDNA逆转录酶的活性及抑制共价闭合环状DNA
(covalentlyclosedcircleDNA,cccDNA)的合成而抑制HBVDNA的合成。它不抑制
线粒体DNA和骨髓,无直接调节免疫作用,能显著降低HBVDNA水平(4〜5logs),
并可使ALT正常化和肝组织学改善。
长期(6个月以上)用药可使部分患者体内的HBV在DNAP的保守区发生YMDD
(Y=酪氨酸;M=蛋氨酸;D=天冬氨酸)变异,出现HBVDNA反跳。停药后大部
分患者在4周内HBVDNA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但再次给药仍然有效。目前认为变异的
耐药机制是由AA552的蛋氨酸被缴氨酸或异亮氨酸替代(即M552-I/U),发生空间
结构的改变,与拉米夫定的结合力大为降低而导致耐药。
14.什么是人工肝支持系统?其分型和具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人工肝的研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或理化装置,担负起
暂时辅助或代替严重病变的肝脏的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的代谢功能,从
而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由于肝脏功能复杂,至
今,人工肝尚无完全成功的定型装置,临床上也尚未达到一致公认的疗效,目前的人工
肝多数只能取代肝脏的部分功能,因此又被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liversupport
system,ALSS),简称人工肝。
表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分型
分型
技术
功能
I型(非生物型)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血浆灌流、置换
以解毒功能为主,补充有益物质
II型(生物型)
体外生物反应装置、体外植入肝细胞
具有肝特异性解毒、生物合成及转化功能
HI型(混合型)
n型与I型混合组成
兼有I、n型功能
人工肝支持系统具体治疗方法非生物型人工肝脏选择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
血液/血浆灌流、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涂装合同样本
- 公园投资经营合同标准文本
- 仓库电梯维修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购买商铺合同标准文本
- 传媒内部合同样本
- 入股种植合同样本
- 公租房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书面保险合同样本
- 2025股权代持合同协议样本
- 个人买卖机器合同样本
- 医院处方笺模板
-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与管理8100字(论文)】
- XX学校推广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工作实施方案
- 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课件全套 第1-5章 概述-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案例解析
- 法律尽职调查所需资料清单
-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育活动《紧急电话的用途》
- 118种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 英语四线三格Word版
- 幼儿园行政工作制度
- 广州新华学院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法期中试卷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