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论文_第1页
毕业论文设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论文_第2页
毕业论文设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论文_第3页
毕业论文设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论文_第4页
毕业论文设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目录TOC\o"1-3"\h\u第1章 引言 41.1选题背景 41.2研究目标和意义 41.3研究思路 5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62.1信用风险基本概念 62.2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62.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72.3.1专家制度法 72.3.2财务比率评级法 72.3.3信用评分方法 7第3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83.1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83.1.1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93.1.2全面的银行监管主体 103.1.3合理地利用外部信用评估机构 103.2新加坡发展银行集团的风险管理框架 113.3国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 123.4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13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54.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154.1.1银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偏高 154.1.2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不良存款数额巨大 154.1.3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赢利性比较差 164.1.4资本充足率偏低流动性差 164.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分析 174.2.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174.2.2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174.2.3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 184.2.4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 184.2.5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 18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205.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 205.2完善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205.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205.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 20第6章 结论与展望 22参考文献 23第1章引言选题背景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信用风险影响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与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在追求收益的过程中更好的防范和控制好风险,一直是一个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颇费精力,不得不时时刻刻认真对付的事。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绝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的经营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更面临着一些特有的风险,如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风险,不平等竞争的风险等等。在特定时期,由于信用风险形成的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和资本充足率偏低造成的不能足额拨备准备金问题,已成为国有银行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巴赛尔协议》新框架的需要。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银行融资仍将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将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不仅足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从全局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崩溃,引发货币危机、股市暴跌和金融危机的需要。研究目标和意义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基础的阐述,以加深我们对商业银行风险的了解和理解,更准确的理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并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披露并与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简单的对比,从中找出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潜在的不和问题,最后就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有参考性的对策和改进方法。希望通过分析找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规范化,使信用风险得到更好的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是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而这也导致了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从而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的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竞争。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银行融资仍将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将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因素。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中的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也有借鉴作用。研究思路本文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首先通过对商业银行营运中存在的风险的概述,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的描述,使读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和认知。同时本文还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对比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情况找出差距。本文是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内容做出分析、对比、总结,并概括出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不断完善并完成的。首先,简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其次,对比了国际上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找到不足得到启示。然后,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找出其中的问题,然后深入分析,总结、对比就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最后,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信用风险基本概念风险(Risk)是市场经济中被广泛使用的名词,风险定义是:指引起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包含了损失与不确定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在有一定的风险情况下做出决策,并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以期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正是由于难以确定何时、何地、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这便构成了一种风险。对于信用风险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它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也即债务人不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债权人经营带来的风险。另一种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所引起的风险。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信贷风险。第三种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可能性。因此,信用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本文持第三种观点。信用风险有四个主要特征:客观性,信用风险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传染性,因为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而可能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可控性,可以通过控制使风险降到最低;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一般会交替出现。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目标风险管理是指机构或个人运用各种金融或其他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面临的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消除风险或减少损失的经济性活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对银行经营中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处置风险,以最小的成本将信用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方法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观点,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动态评估。监测中将信用风险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从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具体到我国的情况,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保证金融资产的质量。保持一定的资金流动性是银行业赖以生存的保证,由于银行经营内容的特殊性,很容易造成呆账数量上升,因此必须用风险管理加以保障;第二,防范信用风险,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做好信用风险的管理工作是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一项有效的防范措施。第三,稳定社会。由于银行的经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信用风险发生之后,必然会危及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正常经济运转,因此只有将稳定社会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才能更好地确保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信用风险管理就是对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测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回避、防范、转移或保留吸收),其中信用评估是基础和关键。信用评估是指对可能引起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测量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为贷款决策提供依据。信用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是专家判断法和贷款评级法,包括财务比率评级法和信用评分法。专家制度法专家制度法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它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这种方法的最大特征是:银行信用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中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人员所掌握,由他们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因此,在信用决策过程中,信贷人员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考虑的关键要素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财务比率评级法借款企业的财务危机是导致其违约的重要原因。为此,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的分析和衡量转化为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和衡量,建立了信用风险的财务比率评级方法,即银行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对银行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根据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比较分析借款人和其所处行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判定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财务比率评级方法也是国内商业银行至今仍在使用的主要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信用评分方法信用评分方法是用被评级对象的信用得分衡量其风险特征的大小。这一方法按照信用得分进行排序分类,划分等级,认为分在同一级别的评级对象具有相同的风险特征,这里主要介绍Z评分模型。Z评分模型是由美国纽约大学的著名风险管理专家奥特曼开发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是一种建立在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基础之上的,通过运用特定的财务特征比率和配套的模型,通过一定的计算得到相应的分值,以此衡量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企业在逐渐走向破产的过程中,分值也在不断地降低。Z评分模型是一种在衡量企业信用风险中较为常用的模型,虽然不能预测出企业破产的准确时间,但可以通过不断地跟踪分析,推算出企业向破产方向恶化的趋势,因此它既可以作为一个预测性指标,也可以作为一个监测性指标。针对本文需要衡量的非上市的制造性企业,Z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所示:各指标的含义具体如下所示:,,,针对评估所得到的结果,如果Z值小于1.23时则表明风险很大,Z值大于2.9时表明企业风险很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各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不尽相同,相对来说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发展中国家的风险管理则相对落后,水平有较大差异。但各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本身都在试图通过实施外部监管和内部评级等方法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能力这一点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国际活跃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我国风险管理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征信国家,也是世界上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美国的商业银行信用体系不仅有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而且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还有对信用产品有着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框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在美国,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信用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都被纳入到法律范畴。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甘恩·圣哲曼储蓄机构法、银行平等竞争法、房屋抵押公开法、房屋贷款人保护法、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强制执行法、社区再投资法、信用修复机构法等。这些法案,构成了美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而且几乎每一项法律都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了若干次修改。在美国生效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中,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严密的法律框架的建立降低了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了美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益。其中涉及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可见表3-1.年份法律名称年份法律名称1863国民银行法案1913联邦储备法案1933银行法案1960和1966银行合并法及其修正1974公平信用报告法1975公平结账法1975平等信用机会法案1977再投资法1978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1980加思——圣吉曼存款机构法1980存贷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1984瑞格尔社区发展和管制改革法1984瑞格尔——尼尔跨州银行和分业效率发1986消费者信贷保护法案1987银行公平竞争法案1989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加强法1991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改进法1991储蓄真相法1992美国财政部提议的改革法1997银行破产和银行业公平竞争法表3-1美国涉及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法一览表美国政府对信用管理法案的主要监督和执法机构分两类:一类是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财政部货币监理办公室、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一类是非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联邦贸易委员会、国家信用联盟办公室和储蓄监督局。对失信者的惩戒,除了政府的相应措施以外,还主要靠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大量生产和销售信用产品,从而对失信者产生强大约束力和威慑力;靠整个社会对失信者的道德谴责,使人们与之交易时的有限信任;靠对失信者信用产品负面信息的传播和一定期限内的行为限制,使失信者必须付出昂贵的失信成本。其结果,一是使不讲信用的人不能自在地、方便地在社会上生活,二是使不讲信用的人没有机会把生意做大做好。全面的银行监管主体美国商业银行由银行自身、州级银行监管机构,以及由美国货币监管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组成的三大联邦级银行监管机构共同实行监管,同时外部评级机构客观、真实、及时的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变化。商业银行内部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信用风险的内部监管机制是美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美国的商业银行一般单独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监督管理以及内部全权稽核。美国商业银行内部一般都有契合部门和稽核人员,与联邦的稽核构成内外结合。(二)重叠的银行监管机构。美国商业银行风险信用的监管实行的是重叠性、双轨制的管理方式,有联邦贺寿共同负责。联邦以及的监管机构是由货币监管局(OCC)。联邦储备体系(FRS)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三大机构组成。(三)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完全独立。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完全以市场为向导,其独立性表现在政府的监管执行部门不直接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设立、业务范围等进行监督。合理地利用外部信用评估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信用有关的信息得以加工制造成信用产品、销售给对信用产品有需求的特殊服务业,从而使信用服务机构获得了长足发展的机遇,形成了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该行业经过100多年市场竞争,形成了少数几个市场化运作主体。目前从事信用服务的企业主要有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以及对消费者信用评估的机构等三大类。(1)资本市场信用评估机构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主要包括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债券及上市大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的公司。目前,这类公司在美国只有穆迪(Moody)、标准普尔(StandardandPoor's)、菲奇公司(Fitch)和达夫公司(Duff&Phelps)几家,它们基本上主宰了美国的资信评级市场。其中穆迪和标准普尔公司由美国投资者控股,菲奇公司由法国投资者控股,这三个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评级公司。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全球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准普尔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菲奇公司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2)商业市场信用评估机构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是对各类大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调查评级的公司。经过100多年市场竞争,邓白氏集团公司(Dun&Bradstreet)最终独占鳌头,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征信机构,也是目前美国唯一的这类评级公司。邓白氏集团公司进行信用评估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一是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按照信用风险程度的高低,该公司向需求者提供不同等级的信用报告,如较低等级的中低风险决策信用报告,较高等级的中高风险决策信用报告和高等级的高风险决策信用报告。(3)消费者信用评估的机构在美国,信用局或消费信用报告机构是对消费者进行信用评估的机构。目前美国有三家大的信用局,分别是美国人控股的全联公司(TransUnion)、Equifax公司和英国人控股的益百利公司(Experian)。这三大信用局拥有覆盖整个北美地区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此外,美国还有数千家小型消费者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不同形式的消费者信用服务。在美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离不开信用消费,申请信用卡、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都需要对消费者的信用资格、信用状态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集中表现为信用报告。全联公司等消费信用报告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就是向授信机构提供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调查报告,或向雇主提供求职者的报告。与对国家和企业的评级不同,对消费者的评价是用分数来代表相关的记录内容,经过综合分析和加工后,最后给出消费者的信用得分,一般是从300到900分,分数越高,信用程度越高,反之信用程度就会越低。对于这些商业信用机构的合理利用也将减少银行对客户的信息不足的情况,极大地减少了银行的信用风险。新加坡发展银行集团的风险管理框架新加坡发展银行董事局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核定风险政策、风险限额;审计委员会审核财务报告,评估外聘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审核成本效益和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实情况。CEO下属的审计部,审核核所有的审计报告,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落实进行监管、评估,发现重大疏漏须同时向CEO和董事局报告。对风险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来看,新加坡发展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行四分开:首先是董事局的风险审计体系与CEO领导的业务部门分开;其次是CEO领导的业务部门与风险控制部门分开;再次是对CEO负责的审计部门同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分开;最后是政策委员会的各风险管理委员会与经营管理系统分开。多层次的、相互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了新加坡发展银行的高效运行。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一个严谨的工作流程,将极大地减少银行信用风险情况的发生。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监事会、董事会能够通过具体部门对经营者形成无形的监督压力,督促经营者审慎经营;董事会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机关,能制定中长期的经营战略和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和管理的目标。实行多层次的风险管理。并对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既有对董事会、监事会负责的有关风险管理委员会和执行部门,也有直接对CEO负责的风险管理部门。国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随着金融风险程度的提高,国际活跃银行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1.内部评级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银行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特别强调银行内部评级方法。内部评级方法己成为国际活跃银行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方法。它是在归纳了由十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款责任而造成的损失风险后对特定贷款进行评级。风险评级是银行揭示贷款风险的主要指标,多用十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或几个领域,包括指导贷款的受理、贷款组合和管理报告,呆账准备金或资本金充足性分析,利润及贷款定价分析,作为参数来建立正式的贷款组合风险管理模型等。内部评级方法的优点在十加入了外部评级机构通常不能得到的客户信息,而不要过多地依赖十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此外,内部信用评估方法与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有许多类似之处,不断精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为进一步应用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估计资本充足率铺平了道路。2.VaR,RAROC,CreditMetrics等风险度量方法。利用在险价值法(VaR)来衡量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通常是95%或99%)上,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利用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将经济资本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业务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利用信贷矩阵(CreditMetrics)组合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3.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内部各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依据统一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加总,目_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兀化后银行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银行提出的一种要求。4.资产组合调整。资产组合调整是银行吸取证券投资组合经验而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它是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对己经形成的资产组合进行科学调整,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风险管理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贷款证券化、收购兼并、信用衍生产品等等。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一、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目前,一些活跃银行的最高决策层(董事会)己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己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二、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十口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活跃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现代风险管理系统强调风险管理部门既要与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畅通,同时又十分强调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对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性。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十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口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三、风险管理技术趋十计量化和模型化。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四、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口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大银行都非常重视采用最新的IT技术,建立起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无论是风险信息在全球范围的收集、传递和整理,还是模型管理所必需的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其对IT技术的依赖性都越来越强。IT管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本身就是现代风险管理中操作风险的一部分内容。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银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偏高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划分标准,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划分为4类:(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股份制商业银行;(3)城市商业银行:(4)其他银行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法人)2012年9月单位: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资产比上年同期增长率126400019.6%57129413.1%21940131.8%11442827.8%35887821.2%总负债总负债比上年同期增长率118172519.4%53348712.7%20702932.6%10679828.0%33441120.8%表4-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并且仍然占主导地位,垄断着我国的金融市场,使得银行贷款资金用于比较固定和单一的行业,这就使信用风险程度大幅度提高。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不良存款数额巨大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单位:亿元、%)2012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四季度末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不良贷款总额43820.9445640.94%47880.95%49290.95%次级类贷款18010.39%19600.40%20280.40%21760.41%可疑类贷款19090.41%19340.40%20740.41%21220.41%损失类贷款6720.14%6700.14%6850.14%6300.13%表4-2从表2中可以看出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数额巨大。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赢利性比较差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长期贷款和投资,而大部分的存款和借款属于短期资金,融资的期限总体上短于运用资金的期限从而有明显的不均衡”短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银行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这种恶性循环使得银行资产的盈利性越差,导致风险越大。资本充足率偏低流动性差自《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从2004年3月1日实施以来,银行业务的发展与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低的矛盾就更加突出。银行为了补充银行资本金,发行次级债,造成短期内巨额的融资方案给资本市场带来较大压力,银行之间相互持有的大部分债券增加了银行业的系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旦偏低,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大量减少,不仅使得银行的流动性差,还使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银行面临着的是经营上的脆弱性和自身抵御风险能力的下降。我国商业银行侧重于报表数据,贷款方式及流程简单,监管环节薄弱,多数银行的贷款审批还是行长一人掌控制度,对企业进行评估后的结果只用于银行内部授信额度的确定,没有对外公开,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不先进;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因为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信贷部门的信贷人员,风险评估的过程通常是信贷人员对贷款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定期向上级汇报,这种模式跟不上实际变化的速度,不能满足风险控制所要求的时效性;信用风险决策制度不灵活,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身兼贷前调查核实和信贷审批等多个职位,不遵循不相容职位分离原则,没有起到互相监督互相补充的作用,致使出现风险漏洞时,由于信贷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素质较差而没有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使银行受到损失。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分析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体系建设、涵盖范围、文化建设、管理方法和计量手段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尤其是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风险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董事会的组成和运作缺乏独立性,风险管理的层次多但效率差,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外界的限制和干扰,决策的效果不佳。透过国有商业银行纷繁复杂的不良资产成因,深藏其下的是体制、机制性根源。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半计划、半市场的环境中经营,沿袭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治理模式,管理体制老套。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造成目前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政策制度不够精细,用人机制僵化,监督制约机制薄弱。

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一是风险管理模式分散,规划上各自为政,缺乏对行业、地区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抵御行业、地区等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弱,商业银行未形成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对跨境、跨区集团与关联客户的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风险集中的监测与控制不到位;同时,不同机构对同一客户的准入退出策略相互冲突;信息系统分散,为一体化经营、集中管理造成了很大障碍。二是决策机制不完善,2000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先后经历了从简单的“三级审批”到“审贷分离”两个阶段,无论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还是决策程序对道德风险约束力,这两种模式均存在明显缺陷,这是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在决策机制上进行了许多改进,如中行的“三位一体”的授额信贷决策机制的建立,但还存在决策集中度、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三是全面的风险管理还不到位,商业银行仍以信贷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重视不够。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国际先进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控制风险和创造收益是同等重要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是:“2R”(RiskandReturn)isthesamecoin。即风险和收益(回报)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未建立。在经营管理中,割裂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风险控制,不良授信与日俱增,授信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风险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具有明显的风险滞后特征,在诱人的短期利益后面潜伏着巨大的中长期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许多中长期项目贷款的失败教训证明了此点,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经营理念尚待确立。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制度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外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设立独立的信贷审批官,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FourEyesPrincipal),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这种“四眼原则”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笔信贷业务要有“双人调查、双人审批”,而是强调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完善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做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人为原因人造成的信用风险。例如,在风险识别方面:苏格兰皇家银行把行业分析视为评估贷款组合中潜在集中风险的重要步骤,对高风险或未来波动性大的行业予以特别关注。富国银行强调并追求信用组合的良好分散,评价贷款组合在行业方面的集中度。同时,定期评估系统性风险,特别是由于特定行业或宏观经济走势带来的风险。而瑞士信贷集团、法国巴黎银行也定期对相关行业进行分析,并评估行业的信用集中情况,高度重视信用敞口的行业分散。在风险转移方面:银团贷款、信用保险、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工具)等属于风险转移类的风险管理手段与工具。通过对这些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特别是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商业银行有效地对冲了行业信用风险,降低了行业信用集中度,将潜在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为了达到组合分散以及资本有效利用的目标,部分银行还在对风险-收益准确度量的基础上购买信用风险(卖出相关信用衍生工具),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2005年,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继续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汽车等周期性行业信用风险,通过购买信用保险或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担保规避航空航天行业信用风险。美洲银行、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等也都通过综合利用银团贷款、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降低行业信用集中度,积极管理行业信用风险。

结论与展望信用风险是不能回避的,更不能被忽视,只能被管理,因此信用风险管理也就成了银行乃至金融机构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是基于这一视角,先是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出发,总结了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提高员工信用意识,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以及风险评级模型,优化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对策和建议。新的巴塞尔协议引入了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概念,并对每种风险规定了多种计量方法,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就要首先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管理难度和复杂性在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方面仍处于不完善的阶段,许多政策制度没有实质性的为信用风险服务。虽然采取一定措施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之国外活跃银行相比差距仍是很大,所以我国要全面提高各部门的信用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形成一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化。落实每个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上。只要共同、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的存在及其产生原因,才能采取合理、实用的政策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这样,相信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一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为我国金融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王静雅.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现代商业,2007:2.ExpertsofBaselCommittee.“MarketsforBankSubordinatedDebtandEquityinBaselCommitteeMemberCountries”.BISWorkingPaper.20033.朱新蓉,《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4.谢伏瞻,《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5.Rime,B.CapitalRequirementsandBankBehaviour:EmpiricalEvidenceforSwitzerland.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1。789—8056.马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J].财税金融,2011(5)7.PeterRose.“CommercialManagement”(Sixth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088.彭兴韵,《金融学原理》三联书店经济学教材2005年4月北京第2版9.JurgBlum.“Docapitaladequacyrequirementsreducerisksinbanking.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99.2310.张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有效防范[J].经济导航,2011(1)11.CemKaracadog,AnimeshShrivastava.“TheRoleofSubordinatedDebtinMarketDiscipline:TheCaseofEmergingMarkets”.12.叶艺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管制的紧缩效应探讨”,《金融研究》,2002年9期13.[美]迪莫西.W.科尔(Timothy.W.Koch).银行管理.199114.高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15.李梅.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6.郑良芳.银行业信用风险有效管理研究[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17.贺潇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支柱,多年来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信用风险不断积累,潜伏‍危机因素等问题,因而商业银行经营的高风险时刻都在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在现阶段,金融业能否和谐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事实是,金融风险时刻困扰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据世界银行2006年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和损失远远大于发达国家,而且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未来20年内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接近于100%。因此,我们不得不高度警醒,加强防‍范。然而,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至今为止,次‍贷危机已经造成美国多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陷入严重财务危机而‍宣布破产或濒临破产,还殃及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使它们陷入流动性困难。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放贷标准,但随着房价和利率的持续上升,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表明,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从‍事的是风险套利活动,银行管理实质上就是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今银行业正朝着经营国际化、业务全能化方向发展,银行经营涉‍及的风险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众多的‍风险因素与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相伴而生。同时,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以及市场竞争的激化也促使银行更多地涉足到高风险领域中。在这种背‍景下,完善的风险管理无疑成为了保证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风险管‍理的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良好、金融创新水‍平较低的阶段,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恰好给我们带来了有‍价值的思考,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调整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标准,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面临着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严峻形势,银行经营风险以及金融风险问题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的认识和分析,正视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上的准备,强化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风险管理的水平,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和谐发展,从而也助于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采取了以下主要研究方法:(1)系统的研究法本文的研究自始至终遵循系统分析思路,强调用系统‍科学指导论文谋篇布局从而保证了体系结构的严谨性。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谈起,分析了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最后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整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严谨的系统性。(2)多学科综合分析法运本文‍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知识和方法,‍筹学等多学科知识,对论文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以确保论文论‍证的全面性和科学性。(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但也‍运用了较多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以确保在定性论证的基础上,也能用数据‍分析与预测来进一步论证观点的科学性。3、论文的创新点本‍篇论文试图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做出新的探索,并提出我自己的论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次贷危机为出发点,充分发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尽理将问题实证化,在整理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的同时结合案例分析,笔者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和解决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问题,从而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4、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的基本情况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警示,以及国内各家银行面临的严峻的不良贷款问题,‍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在近年来也开始对银行风险进行了不少研究。有关银行和金‍融风险的专著就己经出版了二十余部,专题论文的数量就更多了。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风险管理是一个新课题,因而,直到目前为止,中‍国商业银行业还没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办法,各商业‍银行均还在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之中。然而,中国经济金融理论界对于商业‍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却大大超前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国经济金融理论界对于商业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可以归结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21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年,中国国有银行的企业化改革‍作为深化中国金融改革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路被提了出来,在1986年《中国‍企业破产法》的颁布以后,银行也要当成企业对待,经济金融理论界,围绕中‍国银行业是否面临风险、为什么具有风险等进行了探讨,其主旨在于建立现代‍银行风险观。‍第二个时期:是在我国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一是讨论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风险和银行风险问题;二是以化解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为契机所推动的‍经济金融理论界对于商业银行风险问题的研究;三是在国有企业债务重组过程‍中,银行信贷资产的保全问题日益突出,以此为契机,以围绕银行信贷资产的‍保全为核心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得以逐步深入;四是亚洲金融危机所‍推动的经济金融理论界对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最初是以化‍解已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为中心内容,主要是寻找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然后‍是寻找化解之的办法,也是一种就事论事的研究方法。后来才把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放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下来研究,从经济体制转轨、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周‍期、商业循环等角度考察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问题,研究也逐渐随之从各方面走‍向深化。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己经远远超过了对于什么是银行风险、什么是银行风‍险管理、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更多地注重于对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和预警、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银行风险的化解等的研究。就迄‍今为止的研究而言,各方面的研究均已较为深入,但是,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便是没能结合中国金融运行的客观现实,系统性地分析银行风险产生的体制性内‍在原因,也没有能够结合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性,因此,目前的研究更没有能够提出一整套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的政策体系。‍(2)国外研究的基本情况国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已形成一套完备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体系。当前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经济学理论界对金融风险的研究,一是体现在金融业新的行业规范中的对金‍融风险问题的认识。‍经济学理论界对金融风险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特定的金融‍危机进行的案例分析。如R.Bonte、C.Burnside、M.Eiehenbaum‍等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这些作者都指出了这场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是亚洲‍的新兴经济中缺乏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对危机发生过程的分析以及对成‍熟的西方金融中金融监管体制和亚洲新兴国家中金融监管制度的比较,这些研‍究都以有力的材料证明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制度性的而不在于投机资本的‍冲击。另一类研究对现有的金融体制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以及其成效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一类研究又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种,前者如P.JaCkson对‍巴塞尔协议的资本要求对降低金融风险的效果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其分析涉‍及到世界上各个主要国家的银行,还有Angelopoulosandal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分析银行风险的管理问题。后者大多是对风险防范的操作层面进‍行技术性的分析和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银行内部的运行体制的角度来‍分析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其代表作有Brink,Glantz和Greuningandal。也有‍不少学者从银行和外部市场的关系上来分析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如Bruni‍andal和Saundersandal。‍金融管理权威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和所提出的行业规范虽然‍一般不作深入的学理上的论述,但是在这些措施和规范上一般都体现了金融界‍对金融风险问题的共识,因此很值得我们注意。在目前对金融风险防范影响最‍大的当数巴塞尔协议。早在1975年,西方十国为了解决银行业日益国际化带来‍的问题,成立了监督银行国际活动的协调机构巴塞尔委员会,此委员会随即公‍布了一个被称为《巴塞尔协议》的对银行国外分支机构进行监督的原则,1985‍年这个协议又根据新的形势作了修改。巴塞尔协议主要是对国际间银行监管的‍责任进行了划分。到了1988年,鉴于国际间银行风险的日益增大,巴塞尔委员‍会又正式通过了一个《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这个‍报告制定了银行资本与资产比率的计算方法,并确定了达到所规定的资本一资‍产比率的过渡日程。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报告的内容表现了当前国际银行业把‍保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看作是防范银行风险的关键的观点。‍从应用研究范围来讲,与风险管理理论相适应,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应用于银行各项日常业务的风险管理。从模型基础来讲,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及比例计算,而是基于大量的风险‍定量分析模型或方法。从技术上讲,国外商业银行己能充分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开发能适应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系统。西方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从过去的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从指标化形式向模型化形式的转化,或二者的结合;从对单个资产(或贷款)的分‍析转化为从组合角度进行的分析;从盯住账面价值的方法转向盯住市场的方法;‍对描述风险的变量从离散形式向连续形式的转化;既考虑单个借款人、单个贷‍款人的微观特征,也考虑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单一的风险度量模式向‍多样化的、定制的风险度量模式的转化,比如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对每种风险类‍型都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多种度量方法;从传统的资本市场理论转向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5、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效果(1)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份:第一部份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第二部份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路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份为重点,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阐述了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四部份为重点,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的理念与实践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路和对策。第五部份为结论,进行了全文总结,指出虽然论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之路任重道远。‍(2)论文框架本文的初步拟定的结构具体如下:1绪论1.1论文研究背景1.2论文研究意义2商业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概述2.1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分类及成因2.1.1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2.1.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2.1.3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2.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2.2.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2.2.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2.3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3.3.1风险管理意识缺失3.3.2风险管理工具方法落后3.3.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3.3.4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3.3.5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3.3.6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3.3.7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4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对策4.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4.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宏观对策4.2.1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外部环境4.2.2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4.2.3树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4.2.4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4.2.5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4.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微观对策4.3.1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4.3.2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完善信贷管理和贷款风险防范系统4.3.3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降低流动风险4.3.4加强利率风险管理4.3.5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业务素质5结论6、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效果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收集、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相关资料,确定选题、确定论文提纲和方法、步骤;完成选题报告第二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0月中旬强化相关概念,对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实际调研,完善论文结构体系;进行思想和理论的总结,系统模块划分,对每个子模块进行分析和研究,完成论文初稿;第三阶段2008年10月中旬~2008年10月底对整个系统进行总体分析,根据分析进行结构调整和修改,并进行中期检查,进行论文初稿的审查和整理,形成论文修改稿第四阶段2008年11月对论文进行最后的修改,定稿,打印完成论文。第五阶段论文答辩7、预计研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1)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的支持,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本文提出了完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为今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的薄弱性,健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不能以偏盖全,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切实将科学的方法、理论与我国现实结合,以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为手段,以开发实用性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为核心,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来实现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优化和风险管理水平的综合提高。最后,‍由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之‍路任重道远,仍有诸多问题尚待我们深入研究,而这既是本文的难点和关键之处,也是笔者今后继续研究‍的动力和方向所在。‍(2)解决措施通过广泛查阅文献,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中了解了‍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整理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资料的基础上,并对其加以提炼和归纳。8、主要参考文献[1]‍连婕.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武汉金融.2007(11)‍[2]‍曾钢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政法财经.2007(10)[3]‍王寅.美国房贷风险警示中国.决策与信息.2007(8)[4]‍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中国金融,2007(18).[5]‍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金融研究,2007(5).[6]‍沈悦、张珍.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7]‍王雪峰.中国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不安全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8]‍陈晓霞.对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特区经济,2005(1).[9]‍刘劲.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6).[10]‍宛璐.国外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其启示.学术交流,2005(3).[11]‍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求是,2007(20).[12]‍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13]‍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7(05).[14]‍朱晓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5]‍吴晓灵,李德.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与信用评估.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6]‍韩光道.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17]‍刘华.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18]‍束兰根、于亮.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形成机制及防范路径.新金融,2004(12)[19]‍蔡玉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观察,2004(03)[20]‍吕宁、张洪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缺陷及矫正思路.济南金融2004(12)[21]‍侯念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中国城市金融,2004(03)[22]‍崔向阳.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统计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4,11[23]‍5.CoPeland,ExchangeRatesandInternationalFinanee,PearsonEdueation,2000[24]‍Riding,A.L.,Haines,G.JR.Loanguarantees:eostsofdefaultandbenefitstosmallfirms.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1(16)[25]‍TreaeyWF,CareyM.CreditriskratingsystemsatlargeUSbanks.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0(24)[26]‍WestD.Neuralnetworkcreditseoringmodels.ComPutersandOPerations‍Researeh,2000(27)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

2009-01-1805:45:18|

分类:\o"资料库"资料库|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学生姓名:

王宪

学号:

05104S209

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论文题目: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指导教师:

郭俊芳

2008年

9月

26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论文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正在形成,金融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3年,维系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三十年之久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所取代,外汇市场的汇率波动既频繁又剧烈,各经济主体普遍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外汇风险.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各国纷纷放松,甚至取消外汇管制与利率管制.整个世界形成了一股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金融风险与日俱增。进人90年代后,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危害.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大,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各经济主体,尤其是各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金融风险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且越来越迫切。在国际金融形势正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正大刀阔斧地进行,其中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金融业务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加人WTO后,外资、外国金融业的涌人,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已成为摆在每一名经济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近几年,金融风险管理已经日益受到国内外金融界的重视。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国内已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金融风险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