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_第1页
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_第2页
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_第3页
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_第4页
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4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1)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从三大领域归纳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2)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学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断,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3)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点评严伯霓1.凸显学科理念,落实三维目标。以“激发思维,引入课题——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学以致用,走出误区——拓展延伸,提升自我”为教学流程,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2.体现互动生成,尊重学生主体。通过教师提供资源,创设情境,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并通过共同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等具体事物,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3.开发课程资源,启迪哲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生活与哲学、课外资源与教材资源结合起来,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制作FLASH短片,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思考讨论,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4.发挥德育功能,培养高尚情操。紧密结合南京的生活实际,以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的争论激发学生思维,进而上升到哲学角度来思考;通过学生对苏南模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不足:本课教学对于教学重难点突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可选择更有针对性、更具趣味性的案例和情景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加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重庆外国语学校肖志农李静一、本课地位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三、重点难点重点:(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难点:(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四、教学构思(一)设计理念(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二)教法学法(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目的品评与思辩课前视频:《茉莉花——文化南京》观看视频感受南京独特的文化内涵,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提出探讨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视频内容: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文艺表演观看视频在极其富有争议的视频欣赏、玩味中,积累复杂的情感体验,等待宣泄。自由辩论:正方:惊喜多过遗憾反方:遗憾多过惊喜即席辩论在民主与开放的自由辩论中,让学生初步领会到文艺表演无论是惊喜多过遗憾,还是遗憾多过惊喜,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找到平衡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合作与探究体验与践行现场调查:1.您最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2.您最不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3.你希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突破?现场调查为模拟设计“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集素材。理论储备:教材及温馨提示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整合文本,生成知识,为创意做好理论储备。感悟经典:《他山之石—开幕式精彩瞬间》观看视频借助极富视觉冲击力、情感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激情创意的灵感。创新设计:设计点火仪式和开幕式片段合作探究结合实践调查、理论准备以及“他山之石”的启发,写出具体创意片断。创新与竞争创意展示分组展示分组展示创意片断,说明元素取舍和使用。创意比拼分组对决自评,陈述本组构思中精妙之处;互评,修缮别组构思中的瑕疵。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生成与构建构建体系: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的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知识小结知识结构图(见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七、资料链接温馨提示(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2008年8月8日20点(考虑时代风貌、现代气息)主会场: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注意主办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展示)观众:几十亿中、外观众(考虑中外观众的需求)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科技奥运体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人文奥运则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国与国之间和谐等。)温馨提示(二)“北京奥组委”开幕式创意方案征集要求1、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和时代风貌;2、蕴含“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3、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营造欢乐友好的奥运庆典氛围,为与会者创造出四海一家的感受;4、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5、创意方案的艺术表现形式要创新,并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奇思妙想,令人耳目一新。八、教后评价今年10月18日,本节课在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高中组现场授课,受到专家评审组和现场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荣获全国一等奖。全国著名特级政治教师、本届优质课高中评审组主任沙福敏教师在总结大会上对本堂课的创新设计和教学方式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高度的评价。她总结到:“从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教学实效性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正是课堂改革中出现的可喜的现象,它已经改变了教师一人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但是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把握好教师教学的核心主旨,离开了教学主题,教学的任何形式都是不可取的。要真正记住有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一定要防止偏离主题的形式化。这次大赛我们看到了启发讲授式,合作探究式,情景体验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也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教学作用。重庆的李静老师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这课中,从一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有些争议的张艺谋导演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8分钟的表演的品评与思辩入手,学生非常兴奋,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和文艺演出的创新设计,教学过程中既有学生的现场调查,又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小组合作探究,还有小组间彼此的评价。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既有体验式,又有合作探究式,还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最后还要求学生把他们的设计通过E-mail等方式发给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让学生非常兴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认真研读《大纲》和《课标》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课题文本,我们逐步形成了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四个维度”的定性要求,即“力求科学性以求真,浸透思想性以求善,追求艺术性以求美,讲究有用性以求实”。本堂课传播的知识是准确无误,传播的观点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扩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是一堂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引导者、学生学习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的“五位一体”;学生的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本堂课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是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也是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因此,在本次优质课现场授课中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一定程度地给正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的同仁们起到了实验性、示范性和抛砖引玉的作用。简介作者:肖志农,中学政治高级教师,重庆外国语学校政治教研室主任,本次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李静的指导教师,获指导教师奖。李静,中学政治二级教师,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教师,本次优质课高中组现场授课一等奖获得者。《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点评刘云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先进的。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去探索“文化创新的途径”,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本堂课的教学实效是优质的。知识传播准确无误,观点全面;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扩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是一堂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的“五位一体”;学生的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的积极充分,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本堂课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是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也是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天津市南开中学崔勇锐一、教与学分析[教学内容]本课是《经济常识》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二节的第二个框题,是第七课学习的重点和落脚点。教学内容涉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正确消费观的内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现实意义等三个问题。本框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对象]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家庭消费的内容,对家庭消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学生与消费活动联系密切,通过分析学生身边的事例,能使学生从自身经验中认可和接受知识,进而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懂得消费不仅对家庭生活有影响,而且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掌握正确消费观的基本内容,能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消费现象,初步具备制定消费计划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分析生活中的消费现象,开展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领学生感受生活,关注社会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意识。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树立资源节约意识,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正确的消费观指导消费行为,做一名成熟的消费者。[教学重点]1.正确消费观的内容2.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教学难点]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2.适度消费的内涵3.艰苦奋斗的现实意义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主题观看家庭消费变化的有关资料,进入学习探究情境。通过调查“黄金周”学生的家庭消费情况,引入学习内容。(二)启迪思维,互动探究1.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概括生产与消费的关系。2.通过系列探究活动,总结概括正确消费观的内容。探究活动一:讨论中学生过生日送礼物的问题探究活动二:讨论居民贷款购房的问题探究活动三:讨论当前文化消费的问题探究活动四:讨论“只买最贵,不买最好”的观点探究活动五:制定大学生活消费计划(三)回归生活,情感升华1.从中国古代格言警句中,感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2.了解美国和日本的消费模式,启示我们立足国情,倡导节约的消费方式。3.通过公益广告,激发学生从小处做起,节约资源,正确消费的意识。五、板书设计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二)正确消费观的内容1.适度消费(消费水平)2.协调消费(消费结构)3.科学消费(消费方式)(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点评张爱武天津南开中学崔勇锐老师所参赛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其内容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本框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正确消费观的内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并巧妙地在与学生普遍交流中,把时间和空间给予了学生。由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发现,一环扣一环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为此,课程一开始就设置问题情境,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呈现出居民消费的变化,启发学生调查黄金周期间家庭消费的情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学习的内容。本课最明显的特点是对教学资源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整合,防止了资源繁多导致的主题思想被冲淡的问题。仅以中学生小航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分别就中学生过生日送礼物、居民贷款买房、中国人的阅读消费现状、“只买最贵,不买最好”的观点等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的话题组织了多次探究活动,并启发学生制订未来大学生活的消费计划。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扮演了组织者和倾听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围绕着贴近生活的事例展开了课堂讨论。由于讨论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课堂较为活跃。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适度”、“协调”、“科学”等正确消费观的内容。本课教学的落脚点为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教师引用了中国古代关于提倡艰苦奋斗的格言警句,对学生进行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课程的最后,引入“全民节约”公益广告片,并伴随柔美的音乐结束课程,使学生在艺术享受中,既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彰显了时代脉搏。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课件制作精细,在引入了大量的信息和背景视频资料的同时,还开发了学生资源,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节奏舒缓,教学环节衔接紧密流畅,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落实了课程标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设计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郑晓东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⑴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⑵理解:①意识的概念。②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能力方面:通过对意识的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对其进行的概括,让学生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⑴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⑵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难点⑴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⑵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⑶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方法⑴主要采用归纳法进行叙述。⑵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疑造成悬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猜猜他是谁?”你们可以判断出是我,为什么得出这样的判断呀?小实验:“我的手怎么啦?”有的人观察到手的变化,有的人却观察不到。这是为什么呢?这些事例说明了人有了对事物的看法是来自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且不同的人产生的意识也会不一样。[新课教学]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板书)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板书)1.什么是意识?(板书)故事:老马识途、丢不掉的狗等。马和狗是不是有意识?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学生发言,提出各种判断依据。教师归纳:判断这些现象是不是意识,首先要弄明白到底什么是意识。动物也有大脑,受具体事物的刺激会产生条件反射,但这种反射是本能的适应自然,没有思想,不能能动地去改造自然,不是意识。(设问:你喜欢排骨怎么烹饪呢?狗会这样做吗?人会发展畜牧业,但是狗会去生产排骨吗?)而人脑不同于动物大脑,二者具有区别。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载体,这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离开了高度发达的人脑这一物质,就不会产生意识。分析:“心之官则思”、“狼心狗肺、胃口不小、脾气暴躁、肝火旺盛、胆小如鼠、黑心肠”等错误之处,就在于把人的其他器官当作思维的器官。根据所学的知识,说说人是怎么产生的?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的产生,劳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古猿就进化不成人,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因此,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板书)有了人脑,是否就有了意识?观察苹果(看是圆的,闻是香的,如果要想知道甜不甜可以吃一口啊。)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自身,而是来源于人脑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所以,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离开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客观存在就不能通过社会实践作用于人脑,就不会产生意识,(举例:如狼孩)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说: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归纳以上所说,意识的概念是: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图示:“原材料加工厂产品”“客观事物人的实践人的感官信号传输人脑意识”(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板书)客观事物在人的实践中作用于人脑,而人脑又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它们,成为不同的意识现象。那么如何理解各种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呢?2.理解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板书)情景展示:筷子是直的还是弯的呢?(把筷子插入水中观察)提问:如何区分正确思想意识和错误思想意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人们在头脑中的反映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的差别。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状态、性质、变化规律等)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反之,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就是错误的思想意识。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1)正确与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板书)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同实际相一致的计划和方案,都是正确的思想意识。例如: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但是以主观想象作出判断,作出脱离实际的决策,以及宗教中的鬼神观念等,都是错误的思想意识。图片:孙悟空设问:孙悟空的形象来自哪里?(孙悟空穿的是和尚的僧袍,长的象猴子,用的是金箍棒怎么不用手榴弹?甚至有人的思想,封个小官还觉得怀才不遇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某种原型,因为宗教观念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但宗教观念对“某种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实的。从本质上看,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但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决不能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也有什么。多媒体显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恩格斯图片:“哈雷慧星”学生思考:我国春秋时期就发现了这一颗慧星,为什么却以“哈雷”来命名?为什么不叫鲁国星啊?教师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既有具体感觉,又有抽象思维。所以要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何才能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参加实践,接触客观事物。中学生要经常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设问:你们到过农村吗?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图片展示:“贫困农村”、“华西村的成就”学生活动:比较分析农村发展不同状态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教师概括:贫困的乡村现象和富裕的华西村景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同学们分析的原因与提出的解决措施是一种抽象的思维,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板书)上面说到的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们都是现在时,那么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和未来的预测,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呢?设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8日至9日访华,作为南京市民的一员,你对中日关系的过去和发展前景有什么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南京大屠杀”系列图片、“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修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8日至9日访华”(教师边播放边解释)过去:历史不是空白,自然史遗留下许多痕迹,社会历史则保存下许多历史资料,如实物器件、文字记载、口头传说、图画作品、近现代科技兴起后遗留下声像记录等。这些历史资料作用于人脑,经过加工分析形成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发展规律的反映。所以,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其内容归根到底还是来自当时的客观事物。未来: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做出的一种超前反映。不管是对自然现象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都是如此。(3)对现状、过去和未来认识,还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板书)[课堂小结]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它不是像平面镜子一样简单,刻板,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而是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它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浮想联翩,因此,恩格斯把人类的意识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但是意识这朵花不管怎么美丽,都是扎根与物质世界的土壤之中。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观点不仅直接表明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而且还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世界的本原不是意识而是物质。[问题探究]人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如实地反映事物,更要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能否根据你对家乡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南京的发展和建设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将建议发到南京市市长信箱)《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点评林顺华郑晓东老师的这节课平实而有新意,体现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堂优质课,它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刻,但是常态课的精品,对于教师日常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郑老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郑老师在教学中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努力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情景活动、小实验、观察思考等活动,创设师生互动的场景,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从中也体现了郑老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同时,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适时地给学生以思想教育。老师没有停留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的原理教学上,在理解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时,有意识地上升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进一步要求学生在了解了意识的内容后,不仅要发挥正确意识的作用,还要遵循客观事实,深化了本节课教学的意义,从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设计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学阎俊教材:上教版思想政治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知道消费者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途径和方法,明确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义,培养学生依法维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课堂师生共同学习的环境,将学生的探究体验活动和教师的点拨、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比较、鉴别、反思,正确地选择维权的途径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依法维权的自觉性,使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二、教学准备【教师】:整合教材、收集案例、准备各种品牌牙膏若干、设计探究体验活动、制作课件【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消费者维权的相关新闻三、教学过程:PPT:同学观看“佳洁士”牙膏广告。教师: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则牙膏广告,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要和牙膏打交道,可是,作为消费者,你会买牙膏吗?你善于在生活消费中维护自己的权益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同关注】:你会维权吗?活动设计:请4位同学体验购买牙膏的经历,并说出选择的理由。介绍央视对功效型牙膏的调查结果,请同学评价,并能举一反三,举出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权益易受侵害的例子。教师:我们就请同学现场模拟购物消费,看看他们在生活消费中的表现。学生交流:我选择的理由。教师:四位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理由,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的选择呢?来看央视给我们的消费警示。听了这段报道,大家都很吃惊吧,还有让你更惊讶的呢!【相关链接】:我的哪些权益受到了侵害?1、牙膏产品的功效目录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2、多数牙膏在包装上夸大疗效,虚假宣传。3、宣传语模棱两可,玩文字游戏,有的牙膏包装说明添加物的疗效,以图误导消费者。4、半数功效型产品没有经过临床试验。【学以致用】:这些现象侵犯了我们消费者哪些合法权益?学生交流:略教师点评:牙膏尚且如此,那么其他消费品呢?【议一议】:生活消费中,我们还有哪些权利容易受到侵害?请你举例。学生交流:略教师点评:我们不仅会发现生活中消费者因购物而遭侵权,有时因接受服务也会遭到侵权。所以,生活消费中,消费者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相关链接】教材72页:生活消费中,你有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行动吗?活动设计:同学课前预习教材“消费者自我维权的一些注意事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为教材做补充,先在小组内部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交流:略教师点评:同学们掌握的本领可真不少!【学以致用】请你归纳:今后我们购买牙膏,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略教师点评:教你一招——在今年下半年,超市里销售的牙膏都将加贴QS标志——食品安全标志,消费者可以认准标志选购。生活消费中还有这些常见标示,你了解吗?PPT:3C标志、绿色食品标志、节能标志、公共安全产品标志。教师点评:消费者自我保护本领增强了,权益被侵害的现象就会消失吗?学生:略教师:让我们来看看南京市民陈先生的遭遇。PPT:南京市民陈先生买了一支某品牌的牙膏,他称这种中草药牙膏根本不像包装上所说的能够“帮助远离上火困扰”,用了很久嘴里还三天两头地上火。这位市民怀疑牙膏包装上一些“权威机构”的认证或推荐有“水分”。他该怎么办?教师:我们不能说陈先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当初的购买也是冲着认证机构的大名,但是他现在觉得被欺骗了!我们消费者除了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还必须学会维权,了解我国法律规定的多条解决争议的途径,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及时解决争议,维护合法权益。【自主学习】教材73页至75页:请你设计一条维权途径。活动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消费者维权的五条途径,在区分、比较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设计一条维权途径。PPT:自主阅读教材73页至75页,在区分、比较的基础上,为陈先生设计一条维权之路。学生交流,教师讲解。★与经营者协商和解——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协商和解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经营者,它都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途径。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消费者权益争议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我国法律鼓励消费者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针对经营者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消费者协商和解建议的行为,消费者应立即采取措施,用其他途径解决争议问题。★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进行调解——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与经营者之间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后,可以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调解。消费者投诉可以采取电话、信函、面谈、互联网形式进行。可以参照教材知识窗的内容,制作投诉书。消协的服务是免费的,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比较轻。但是,消协的调解也不是解决争议的必经程序,调解结果也不能强制执行,所以即使协议达成之后,有时也会出现一方反悔的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争议。★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后,可以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政府有关部门受理消费者申诉也是实行调解制度,与消协的调解方式是一致的。但是,行政管理部门拥有行政处罚权,使得申诉具有高效、快捷、力度强等特点,所以当经营者的行为涉嫌违法时,消费者提请申诉也许是比较有利的解决途径。要注意的是,消费者选择申诉的有关行政部门一定要找准,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精力上的浪费。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仲裁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经营者不履行,消费者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在五种途径中,仲裁是唯一的不能由消费者单方面自主选择的。根据法律规定,一般仲裁当事人必须达成仲裁协议才能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消费者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这是最有权威的解决方式。但是采用诉讼的方式解决争议,对消费者来说,时间、精力、费用方面的负担比较重,因此,消费者往往选择诉讼为解决争议的最终途径。PPT:课堂共识一: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途径有哪些?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教师点评:依据侵害事实的不同,消费者的维权途径也自然不同。这些途径各有利弊,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我们在具备维权意识的同时,更要善于维权,根据权益受侵害的不同状况,选择合适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议一议】:如果今天我们讨论的事不是假设,而是真的需要我们这样做,你会行动吗?学生交流:略教师点评:维权成本是我们决定维权行动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要不要维权,我们来看看他们怎么说!【相关链接】:由全国牙防组认证资格引发的公益诉讼活动设计:教师介绍公益诉讼的内涵和由来,学生体验、参与讨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义。教师讲解:PPT:李刚,一个热衷于公益诉讼的律师,舆论对于牙防组的质疑源于他提起的一场诉讼。PPT:郝劲松,法学硕士,为了公益维权,他愿意被别人称为“刁民”、“斗士”。他更乐意告诉人们:我的法商比较高!教师点评:公益诉讼,要解决的不是某个人、某件商品的问题,它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他们挺身而出,维护的是我们千千万万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我们为他们的行动喝彩,也为自己的权力受到保障而高兴。那么,经营者呢?他们也高兴吗?【议一议】我很快乐,你快乐吗?学生交流:略教师点评:消费者维权,保障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障了守法经营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是“双赢”的维权。正像郝劲松思考的那样:PPT:郝劲松:我为谁维权?郝劲松的信仰是法治天下。郝劲松关注的焦点是法治民生。教师点评:在他看来,维权意识的淡漠,就是法制意识的淡薄。他认为,我理解的公民,不仅仅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有国家意识的人。因此,在郝劲松们看来,有多少“牙防组”在行动,“涂着权威的口红招摇过市”,这不仅仅关乎我们消费者的个人权益……【议一议】我们为什么要学会维权?学生交流:略教师归纳:PPT:课堂共识二: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义有哪些?·有利于消费者和合法经营者实现双赢,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教师小结:让我们用好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学会依法“维权”,共同打造“天天都是315”的好日子。PPT:中国公益诉讼网《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点评叶伟良阎俊老师《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教学过程作了整体设计,其主要特点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究竟有哪些,这些权益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保护?阎俊老师在授课中没有简单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以生活中牙膏消费为例,并由此及彼剖析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费现象,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认识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益,体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探讨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义。这样的学习过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现象的分析紧密结合,有助于从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与导行的统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多种学习方法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阎俊老师设计的模拟购物、典型案例剖析、问题讨论等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饶有兴致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消费者依法维护权益的知识,经历了观察、反思、思辩、质疑等多种学习方法的锻炼。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在本课教学中,阎俊老师从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途径,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义三个层面由浅入深逐步推进,逻辑清晰,说理透彻,师生活动恰当。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依法维权的途径,也能够对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义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此外,阎俊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也比较成功,有许多值得赞赏的亮点,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较高质量。《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中学刘树宏一、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第一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上讲述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而联系作为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概念,由联系出发就能形成唯物辩证法丰富内容和基本体系。而因果联系作为联系的具体形式,是人们最常见与人们关系密切的一种联系,是对联系问题的具体化和浅显化,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联系的观点。所以把握事物因果联系这一框题在本课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二、关于重点的确定本框教学重点是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为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了解因果联系的特点,才能把因果联系与其他形式的联系区别开来。本框题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判断何为原因、何为结果。要达到目标必须掌握因果联系的特点。另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实践上使学生在承认因果联系普遍性与客观性前提下,提高自己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又必须重点掌握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三、关于难点的确定本框教学难点是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问题。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并非任何一种因果关系都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这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互为因果。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中,也是从关系双方的互相作用中才能理解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使学生很难理解,由此成为本框的难点。四、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事物多种多样,当然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通过学习必须理解因果联系及原因和结果是什么?即掌握含义,还要弄清因果关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学完这一世界观怎么在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所以,方法论也要理解和掌握;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不同联系的能力,而且特别是掌握了因果联系就得让学生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比如说学习失败了就要找出原因,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还要预见原因的结果,来决定该不该做,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确定了从事例中分析哲学道理的方法。最后,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觉得科学因果观与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学生易混淆。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区分开来,并通过对陈水扁“台独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树立支持祖国统一的态度,坚持和平、团结的价值观。五、教学内容1.联系具有多样性根据学生的预习,关于联系多样性的内容,用电脑打出几对名言成语,让学生分别指出体现了什么样的联系?一是检验学生的预习状况;二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样性。然后打出七对具体形式的联系,并提问学生:在以上多种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联系是哪一种?提示:人们最容易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就是研究事物的原因问题,科学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追寻事物因果问题,所以我们重点学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讲清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讲出新课)。音像资料:由于陈水扁贪腐案引起的“倒扁”运动。陈水扁及其家人的腐败行为引起了“倒扁”浪潮。那么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哲学上叫什么呢?叫因果联系。下面我们就来看什么是因果联系。2.因果联系的含义(学生回答)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其他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结果。然后反过来让学生分析陈水扁的例子,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这样让导课的事例马上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逻辑连接:那么,作为因果联系与其他联系的区别在哪里?即因果联系有哪些自身的特点呢?3.因果联系的特点(1)因果联系是一种先行后续的联系所谓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即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在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前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具有因果联系,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虽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而也不构成因果关系。即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然后,让学生列举属于先行后续,但不属于因果联系的事例。所以,因果联系不仅是先行后续,还必须是:(2)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请学生观看连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让学生分析,连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存不存在因果联系?教师总结:连战在演讲中,极力表明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愿望,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意愿,受到了全体学生的热情拥护和赞成,因此,才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所以构成因果联系。可见,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时,才构成因果联系,这就是因果联系区别于其他联系形式的特点。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这表明原因与结果是不同的,二者有区别,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原因与结果之间又存在着“先行后续”以及“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是说,二者除区别之外,还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继而帮助学生区分原因和理由,例如,陈水扁利用职务之便纵容家人腐败贪污,受到反对,贪污是原因,职务之便是条件,反对是结果,而理由是他损害了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伤害了台湾人民的感情。然后深化、区分原因和条件。原因和结果周围的一些现象,对于因果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这些现象的总和叫条件。条件是这样一些现象:某一些现象所必须,但它又不像原因那样引起相应的现象。例如,一定病源是因,引起病症是果,不同身体状况是条件。对比陈水扁和连战的事例,有什么启示?引出:4.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区别: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有着严格的区别。教师先让学生找区别,然后一边引导一边总结。第一是含义不同;第二是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先行后续;第三是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因果关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后果”的作用。正是原因和结果有着非常严格的界限,所以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如陈水扁例子中,陈水扁及其家人的贪腐行为是因,遭到台湾人民的反对和谴责是结果。如果说反对是因,所以才有了其家人的贪腐行为,是极其可笑和荒谬的。所以,必须明辨因与果,因就是因,果就是果。虽然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界限,但二者又有紧密的联系。(2)联系①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能成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相对原因而讲,结果才能成其为结果。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贪腐行为必遭到反对,反对是有原因的,怎么不反对别人,偏偏是“倒扁”?就是因为他家人的贪腐行为。同学们也知道,今年是“9·11”事件五周年,那么为什么只发生在美国?这是与美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单边外交分不开的。电脑打出:“有人办某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有预期的结果和未料到的结果、好的结果与坏的结果之分。这里所说的“毫无结果”,其实就是指未达到预期的结果,而并非没有任何结果。如果我们去办一件事,无非有办得成或办不成的两种结果,决不能说没办成就不是一种结果。虽然有些现象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尚不知道它的原因,如众所周知的“百慕大三角”,但它的原因是存在的;而对于这些现象,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能预料的,然而它的结果也必然会产生。总之,原因与结果相互依赖,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②其次,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知道,作为任何一个客观事物来说都处于普遍联系中,而当我们要考察的是一个事物的具体的因果联系时,就要把考察的特定对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从而确定某一现象为原因,某一现象为结果。在这个特定的、有限的范围内,原因与结果是对立的。作为一种现象来说,不能既是因又是果。但如果我们把这一对具体的原因与结果,放到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来考察,就会发现因果之间区别的相对性,彼此之间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也就呈现出来了,这时我们所看到的原因与结果相互转化有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是结果;反之亦然。这是由于事物的联系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甲现象引起乙现象,乙现象于引起丙现象……,其中乙现象对丙现象来说是原因,但对甲现象来说又是结果,例如:陈水扁贪腐——台湾同胞的反对——心理恐慌——投资减少——经济衰退因果(因)果(因)果(因)果二是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结果。其中甲现象作用于乙现象,引起乙现象的变化,甲是因,乙是果;反过来,乙现象又可以作用于甲现象,引起甲现象的变化,乙是因,甲则是果。(注意:不是任何一种因果关系都能成为互为因果的关系,其中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例如上面的例子,只有投资减少——经济衰退这一因果关系,才能成为互因果关系。投资减少引起台湾经济衰退,而台湾经济越衰退,投资就越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可见陈水扁害人不浅。总之,对于原因和结果的转化问题,同学们要注意,这种转化不是任意的,想怎么转化就怎么转化,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转化也不可能实现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冯琳【叙述】我们南师附中的校训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它和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关吗?让我们一起从这节课中找到答案。【叙述】说实话,我们能走到一起,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你们想过没有,茫茫人海中自己究竟认识多少人?统计你认识的同学、老师、亲戚,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如QQ、MSN、Email、Blog、Linkin、BBS等)可以结识的人数。结果是150人左右,这就是你的人际网络。【问题】你还有没有特别想结识、但还没有结识的人?怎么才能如愿以偿?【叙述】我告诉你:在正常的人际交往条件下,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活动】我们用数学方法来验证一下。向你的人际网络发出“我想认识刘翔”这个信息,可能覆盖多少人?如果你的人际网络是150人的话,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可能达到的人数是150的6次方,等于11390625000000,即1.139*10的13次方(约10000亿)。即使消除一些重复的节点,这个数字也远远超过整个地球人口65亿的若干倍。【叙述】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是一位专门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发现的。【投影】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世界上一个个独立的人,通过自己的关系纽带互相交织,继而形成一张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问题】它对我们从哲学上研究事物的联系有启发吗?其实能启发哲学思考的不仅有社会心理学,还有大气物理学。著名的“蝴蝶效应”就说明联系在自然界同样广泛存在。【投影】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分别以社会和自然为研究对象,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中人和人相互联系,自然界中无机物有机物、动物植物也相互联系。你们想一想:社会和自然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社会和自然组成客观世界,它和主观世界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共同构成“整个世界”。【叙述】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只是研究整个世界的某个领域或局部。【问题】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对事物的联系进行总结和概括,能得到什么结论?·任何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内部联系)·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外部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问题】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划分是一成不变的吗?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可以相互转化。只是由于空间和范围的不同才有了内外之别。站在哲学的高度看世界,我们会发现: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事物的联系广泛存在。我们把联系的这一性质称之为“普遍性”。【投影】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社会学家只是把人与人的联系想象成“人际关系网”;而哲学家眼中的“网”包罗万象。【投影】“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问题】不仅如此,恩格斯的话还揭示了联系的实质,就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既存在于事物之间,又存在于事物内部。【投影】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投影+问题】珠峰照片。这是哪儿?你不一定知道。【叙述】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它地处青藏高原、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呢?人只有在联系中才能认识事物。为什么?因为事物只有在联系中才能产生和存在。珠峰形成于地球最近的一次造山运动,距今已有4000万年。2005年我国重新测定珠峰的身高为8844.43米,尽管比30年前测定的8848.13米矮了近4米,但它仍是地球的最高峰。【问题】在珠穆朗玛峰被发现之前,哪座山峰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为什么?珠峰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形成是事物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且至今还在相互作用中缓慢变化,这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事物是客观的,联系也是客观的。这就是说:【投影】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问题】什么是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投影】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问题】今天是18号,我的比赛序号是18号,这对比赛结果会有影响吗?我们既不能主观臆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忽略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影响。【叙述】“客观性”是对人类意志的极大挑战。【问题】想想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无能为力”的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叙述】小男孩、大石头、父亲的故事。【问题】小男孩的“无能为力”就源于联系的客观性。父亲为什么说他没有尽全力?学生回答,归纳:人类可以把无能为力变成有所作为!这就是:【投影】联系客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问题】面对联系,人们不可以改变的是什么?可以改变的是什么?不可改变的是联系的存在;可以改变的是具体联系(形式),这是人“有所作为”之处。【问题】怎么才能改变联系的具体形式?【投影】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属性,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我们想方设法结识新朋友、那个小男孩寻求父亲的支持、测绘人员采用先进技术与珠峰亲密接触,都是在创造条件建立具体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人的能动性的过程。【叙述】我们常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目前的“实际”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又具有客观性,它是具体而有条件的。【问题】这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什么启发?【投影】基于联系的普遍性:要有战略眼光、全面把握(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基于联系的客观性:要有战术思想、具体分析(脚踏实地、随机应变)。【叙述】对事物既要全面把握,又要具体分析,这正体现了联系的观点。【问题】我们如何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呢?【投影】胡锦涛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叙述】安倍晋三(10.8-10.9)访华引起中国、日本乃至国际的普遍关注,因为破了例:1.日本新首相就任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一般是美国,圈定中国作为首访国这是头一次;2.出访是要有对方邀请的,上届首相小泉就从未接到这样的邀请,在任期间几次想访华都未能如愿,很没面子。【投影+问题】为什么不邀请小泉访华?过去几年中日之间的重大分歧(图片)。这些问题伤害民族感情、影响国家利益。这些问题有其历史渊源,即“纵向联系”。【投影】网友评论。【问题】结合这些评论,谈谈你对中日关系有什么看法?【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要邀请安倍访华?安倍为什么接受并首访中国?【叙述】中日关系中“政冷经热”的状况对双方经贸发展不利。“政经分离”、外交孤立的局面也将给日本国内稳定带来重大隐患。【叙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国家利益。【叙述】在这里,政治与经济的联系、国家与国家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纵横交错;再加上中日与东亚(如与朝鲜、与韩国)、与国际的联系,就更加错综复杂。面对中日关系的冷静、理智和以大局为重,恰恰是在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鼓励学生表达看法。你们的有些观点与我国政府的主张不谋而合!【投影】我国关于中日关系的五点主张【叙述】从我国对待中日关系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我们目标是构建和谐的外交关系。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主题也是要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结束语】从国家来看,无论构建“和谐社会”还是构建“和谐世界”,其哲学理论依据都是“普遍联系”!对我们来说,怎样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有大局观,要有高瞻远瞩的胸怀;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要有脚踏实地的理性!现在就让我们每个南师附中人,站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我们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相信大家会有新的体会!谢谢大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点评王立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冯琳老师执教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课,在第四届全国思想政治课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之所以取得好成绩,我以为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1.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追求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有机的统一。本节课,教师以南师附中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导入,以“有缘千里来相会”(六度分割理论)为典型分析,以“蝴蝶效应”理论为知识拓展。在教学导入和初始阶段,就编制了一个充满联系的网络认知世界,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和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体验、从中感悟,明辨哲理,将学生的思维从一般水平提升到哲学高度,认识“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联系不仅包括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相互关系,而且包括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关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逻辑是新课程追求的教学起点,学科逻辑是新课程追求的教学支撑,两者相互统一、植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课程理念,体现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且指导实践的课程设计追求,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价值。2.遵循哲学思维的特点,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第一,教师的教学着眼点不仅仅是哲学概念的精彩讲解,也不是哲学观点的理论廓清,而是让学生在分析典型事例基础之上,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理论支撑,深刻体会本课所学哲学原理的科学依据,强化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理论基础,自然导出方法论要求。这种从典型个例分析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领域的共性提升,再到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主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宏观概括,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路线,遵循了哲学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建构哲学观点,体现了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的要求。第二,教师将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点紧紧锁定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之上,试图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后,形成清晰的世界观意识和方法论意识(当然是局部),懂得“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懂得观察任何事物、看待任何问题,都要从事物所处的具体联系中寻求答案,只有发现事物联系的经纬网络、历史渊源,才能科学地全面地认识事物。这种教学定位,有助于学生哲学思想铸造,有助于思维方式提升,它抓住了哲学教学的真谛,体现了用哲学的思维讲授哲学的可贵思想。3.追求整体设计,讲究设问艺术,善于启迪思维。本节课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特别是在提问设计方面,充分展现了教师教学艺术。本节课给我们的最大启迪是:哲学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概念层面,不能没有深刻思维。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或许应该成为哲学教学的共同追求。《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学设计山西省汾阳中学郝从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价值规律的三点作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能力,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社会现象、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价值规律的三点作用。教学难点:培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能力。教学方法:通过思考、提问、讨论、总结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课堂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回答略)那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今天,我们从大家经常挂在耳边的MP3说起。1998年,韩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MP3,之后它开始风靡全球。2001年我国开始生产。第一部分:PPT(1)2001年,国内几家工厂企业率先进入了MP3生产领域,当年在国内市场上一款128MB型MP3所耗费的劳动量约相当于400元左右,而市场价格则在700元以上,最高可达1000元。问:假如是你,你此时此刻投资吗?2002年、2003年MP3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仅深圳、东莞就超过1000家,市场上MP3产品数量激增,品牌多达400余种。问:你觉得还会涨吗?PPT(2)到2004年底,大量厂商疯狂涌入,致使订单直线下降,利润不断降低。到2005年,原来最高卖到千元的MP3,市场最低价不足100元。大批厂商倒闭或转产,仅东莞就有200多家。问:怎么会如此波动呢?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