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学期:2022年下半年讲课教师:冯学强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第一讲天文历法一、天文(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又合称为五纬。以下是五星的古称或别称:金星:古曰明星,又称太白、启明、长庚。木星:古名岁星,或简称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用以纪年。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附】关于“周”、“星期”和“礼拜”的来历1.“周”和“星期”的来历、传播路线及名称的演变2.“礼拜”的来历和演变(二)二十八宿与四象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选择了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的作用:①以恒星(二十八宿)为背景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②用以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三)三垣与北斗“三垣”是星空分区的概念。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叫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北斗的作用:辨方向、定季节。(四)十二次与分野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成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十二次的名称与二十八宿的分配如下:(1)星纪(斗牛女);(2)玄枵(女虚危);(3)诹觜(危室壁奎);(4)降娄(奎娄胃);(5)大梁(胃昴毕);(6)实沈(毕觜参井);(7)鹑首(井鬼柳);(8)鹑火(柳星张);(9)鹑尾(张翼轸);(10)寿星(轸角亢氐);(11)大火(氐房心尾);(12)析木(尾箕斗)。十二次的作用:①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②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口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这就是“分野”。古人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是一种迷信的观念。二、历法(一)日、月、年的概念22古人最容易观测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朔、上弦月、望、下弦月、晦)为一“月”。“年”的概念,最初是由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年,谷熟也。”禾谷成熟的周期即是寒来暑往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也就是太阳年。(二)古代的历法我国的旧历,以月亮的一个朔望周期为一个月,这是阴历(月亮称为“太阴”)。阴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但一个太阳年约为36514日,比12个阴历月约多1114日。因为太阳年与季节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而掌握季节变化的规律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所以为了符合太阳年的周期,我国古代创制了阴阳合历,主要方法就是设置闰月。闰月设置的演变过程:三年一闰一五年两闰一十九年七闰口放置闰月的时间:起初置闰无定制。商周时一般将闰月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有时则一年两闰,所以有“十四月”。春秋以后没有一年两闰的情况了。汉初沿习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所以闰月置于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后来闰月的安排不固定,而与节气有关(闰月无中气)。附:关于夏历、周历及我国古代著名的历法(三)季节和节气我国古代是农业国,对季节和节气非常重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两季),后来历法逐渐精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现在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人把周岁36514日平分为24个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最初只有12个节气,后来又增加12个中气,这样平均每个月有1个节气,1个中气,全年共24个气(统称节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其余依次顺推。季节和节气系统的完备过程:二时一四季f四季+二分二至一十二节-二十四节气【附】口.二十四节气名称季节月份(阳历)二月立春雨水节气中气季节月份(阳历)八月节气中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四)记录时间的法则.纪日:干支纪日、特定称谓纪日.纪时:(1)根据天色分时段:旦——清晨,明——黎明;隅中——将近中午,中日——中午,昃日——下午,昏——黄昏,夕——晚上,人定——夜半。(2)以地支纪时:每个时辰等于现代两小时。后来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附: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对照.纪月:(1)通常以序数为纪;(2)特定名称表示月份;(3)以地支配十二个月的“月建”法;(4)后来又以天干配地支纪月。.纪年:(1)最初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2)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年;(3)星岁纪年法;(4)干支纪年法。春季三月惊蛰春分秋季九月四月清明谷雨五月立夏小满十月十一月夏季六月芒种夏至冬季十二月七月小暑大暑一月3第二讲历史概要行政区划一、中国历史概要社会形态原始五社会朝代(时期)约前26〜前21世纪行政区域制度部落联盟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夏约前2070〜前1600国家形成奴商约前1600〜前1046隶社会周西周东周约前1046-前771前770-前256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分封制)秦前221-前207西汉汉东汉三封建社晋会十六国南北朝北386-581304-439前206-公元23(包括王莽新朝)(郡县制)25-220265-317317-420(州郡县制)220-280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西晋东晋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420-589朝宋、齐、梁、陈4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五代十907-960国国北宋宋南宋902-979(道路制)960-11271127-1279辽907-1125西夏1032-1227金1115-1234元1206-1368明1368-164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清1644-1911民国(行省制)1912-1949【说明】.十六国:在我国北方先后建立的封建政权,包括:汉(前赵304—329)、成(成汉304-349)、前凉、(314-376)后赵(魏319-351)、前燕(337-370)、前秦(350-394)、后燕(384-407)、后秦(384-417)、西秦(385-431)、后凉(386-403)、南凉(397-414)、北凉(397-439)、南燕(398-410)、西凉(400-421)、北燕(407-436)、夏(407-431)。.五代:指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十国:几乎与五代先后并列的十个小朝廷,有:吴(902-937)、前蜀(903-925)、吴越(907-978)、楚(907-951)、闽(909-945)、南汉(917-971)、荆南(南平924-963)、后蜀(934-965)、南唐(937-975)、北汉(951-979)。.元朝: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附】1.中国历史朝代歌诀5①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幽幽;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②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灭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余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祯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2.中国各朝代都城、开国君主及国号来历朝代都城夏阳城(山西夏县)开国君主国号来历(姒)禹据《史记》引《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是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的。商亳(河南商丘),(子)汤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后迁都殷(河南安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周西周:镐京武王姬发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陕西西安)东周:洛邑(河南洛阳)平王姬宜臼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都城在镐,后期都城在洛邑。因镐在西,洛邑在东,所以有“西周”和“东周”之称。6秦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秦(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后来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为秦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汉西汉:长安(西安)东汉:洛阳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光武帝刘秀中国,改国号为“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又有“前汉”和“后汉”之分。三国魏:洛阳蜀:成都魏文帝曹丕魏: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因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蜀:刘备为汉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汉昭烈帝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刘备历史上也称“蜀汉”。吴: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春秋时的吴国就建于此,曹魏也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其位处江东,也称“东吴”。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略)(略)吴:建业(南京)吴大帝孙权晋西晋:洛阳东晋:建康(南京)南北朝隋大兴(西安)(略)武帝司马炎元帝司马睿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唐长安(西安)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恭帝杨侑建唐朝。7五代十国宋(略)(略)(略)北宋:汴梁(开封)南宋:临安(杭州)太祖赵匡胤高宗赵构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即皇帝位,因其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定都汴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太祖耶律阿保机辽原称“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西夏兴庆府(银川)元昊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金先建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燕京(北京),再迁都至汴京(开封)。太祖完颜阿骨打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侧,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念作“安出虎”。另据《辽史》记载,由于女真长期受制于契丹,故完颜阿骨打立国时,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的意思,以其镔铁虽坚终亦变坏,而金不变不坏,取“金”为国号,以示压倒“辽”。元大都(北京)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朱元璋是继承郭子兴的元末起义军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又称“光明教”,其首领韩山童自称“明王”。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便称“明”。明初期定都南京,太祖朱元后迁都北京璋清北京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太祖努尔哈赤重建金国(后金)。后来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有人认为是为避免引起尖锐的民族矛盾。8二、历代行政区划第一阶段: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前221—公元583年)1.前期:秦汉时期(约400年)一一郡(国)县两级制秦:全国设36〜40郡,共约1000个县,以郡统县。汉:全国设105个郡(国),约1180〜1500多个县。【特点】郡县的区域,中原小,边疆大。【郡国县的演变】郡——郡是行政区域,长官是太守。秦初分全国为36郡,后增至40郡;至隋取消郡,唐代州郡迭改,宋废郡。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地位相当于郡。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长官是县令。秦汉时以郡统县。2.后期: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约400年)——州郡县三级制三国:魏12州、吴4州、蜀1州,共17州,州统郡,郡管县。西晋:全国设19〜21州,173郡,郡下设县。口南北朝:南北合计从50余州发展到300余州,郡增加到600多个。【特点】越往后,州郡的数目越多,而范围越小,所管的县越少。到后来,三级制名存实亡,至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3年)撤消郡,仅剩州县二级。【州的演变】1.九州——设想中的地理区域,并非实际的行政区域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汉朝——基本上是监察区域,而不是行政区域。汉武帝将全国100多个郡、国分为13个刺史部,基本沿用州的名称,所以习惯上把刺史部称为“州”。.东汉末〜南北朝一一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域。州的长官为刺史(汉朝有时称“州牧”,宋以后称“知州”)。.明清时期——将大部分州改为府。第二阶段:隋唐宋(公元583—1276年,约700年)——道路制隋:隋文帝取消郡,改为州县二级,全国近200个州;隋炀帝时又恢复州郡县的名称,但州为监察区域,不是行政区域,实际为郡县二级。唐:唐初将郡改为州,全国共300多个州。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将全国分为10个道,唐玄宗时增为15道,均为监察区域,官员为采访处置使。安史之乱后,全国共有40〜50个道,道成为州以上一级的行政区域,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域制度。道的长官为节度使。9宋: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取消道与节度使,并在州以上设置路。但宋代的路不同与唐代的道,是一种专职机构,州一般可直达中央。最处全国共15路,后增至23路。【特点】在这一时期,基本上是道路统辖州县。期间有几次将州恢复为郡,但时间不长,共27年。此外,唐宋时已出现“府”的名称,地位略高于州;到宋代又有“军”“监”两种,地位略低于州。【道路军的演变】.道——道在唐朝设置。起初为监察区,安史之乱后变为行政区,宋取消。但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另有道,不是一级行政区域,而是省的派出机构。.路——宋代设置。最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元代也有路,但元代的路小于宋代,相当于州府。.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地位略低于州或府,后来把军提升为府,这样,军的名称不再存在。第三阶段:元明清民国(公元1276—1949年,近700年)——行省制元:开始设置行省。“行省”起初是中央政府的临时性派出机构,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后又简称为“省”;元中期以后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域,当时全国有1个中书省直辖区和10个行中书省。明:明太祖取消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明代全国共有两个直隶(直辖区,即北直隶[北京地区]和南直隶[南京地区])、十三布政使司。但民间习惯上仍都称为省,所以合起来全国是十五省。清:清初仍为15省,至康熙六年,将内地分为18省。边疆地区另有建制和名称,具体为: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3个将军辖区,新疆由伊犁将军统辖,外蒙古由乌里雅苏定边左将军统辖,内蒙古采用盟、旗制度,西藏、青海设置办事大臣。直至光绪年间又设新疆省和台湾省(台湾原为台湾府,属福建省)。后又将东北三将军辖区改为省。至清末除西藏、青海、内外蒙古以及台湾(甲午战争后为日本侵占)外,全国共有22省。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在清末22省的基础上增设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4个特别区,国民政府将这4个特别区和宁夏、青海建为6个省,此时,全国共有28个省。【省以下的行政区域】元:省以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属于路,有的属于府,有的属于州。明:省以下有府、州、县。长官分别为知府、知州、知县。清:省以下有府、厅、州、县。民国:一律废府,并将不辖县的州、厅改为县;开始设市。说明:(1)明清的州、厅有的直属于省,有的归府管;(2)元明清的州有的辖县,有的不辖县;(2)元明清民国另有道一级,但不是行政区域(见上)。10【省和府的演变】.省——省本来是中央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设“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又简称为“省”。.府——唐代大州称为府,因为大州设有都督府或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元代府有的属于路,有的直属于中央;明清大部分州改为府;至民国废府。【附】1.我国现有省级行政区(共34个)省(23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自治区(5个):新疆、内蒙、宁夏、西藏、广西。直辖市(4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特别行政区(2个):香港、澳门。2.周总理编写的地理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两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第三讲职官科举一、职官制度第一时期:夏商时期(约1000年)1.国家规模很小,机构非常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2.国家君主称“后”、“王”,王位由父子世袭或兄终弟及。.主要官员为“巫史”,主要职官有:羲和(掌历法)、大理(掌诉讼)、遒人(传达君命)、官师(掌教育)等。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王室贵族也常参与国家重大事务,但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5.宰臣原是管理王室家务的奴隶,后来也参与一些政事。第二时期:西周到春秋(约六、七百年).王统治“天下”,称“天子”,王位一般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诸侯、大夫都是天子的臣。.此时巫史的地位已大大下降。王室机构是中央政府,主要由“三公”(太师、太傅、11太保)等职官和“卿士寮”(职官有:司徒、司马、司空等)和“太史寮”(职官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等机构组成。另有“相”、“宰”等职务。.诸侯国是地方政府,诸侯国的职官设置与王室基本相同。执政的卿由周天子策命,并世代相袭。第三时期:战国到清末(2300多年)(一)皇帝的辅佐——宰相.战国时期:国君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秦汉时期:秦代设丞相府(行政部门)、太尉府(军事部门)和御史大夫寺(秘书兼监察部门)。长官分别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汉初沿袭秦制,西汉末分别改称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但实权渐弱。至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汉以后宰相实权的演变:三公f尚书台(尚书省)f中书省f门下省(三省分职)f以他官加职掌宰相权东汉魏南北朝唐一二府(中书省、枢密院)f废中书省,后以内阁大学士掌宰相权f军机处宋明清雍正时口(二)中央各部门及行政长官——九卿、六部和十部1.九卿的演变(1)西周六卿: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2)秦汉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2.六部六部属尚书省,隋唐时定制,为中央行政机构。分述如下:(1)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等;(2)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3)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4)兵部:掌全国军政;(5)刑部:掌刑法、狱讼等;(6)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3.清末中央机构——十部清末改官制,成立责任内阁,所辖十部,即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掌财政)、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邮传部、农工商部、理藩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各部长官称大臣,均为国务大臣。十部之外,另设盐政院,盐政大臣由国务大臣兼任。12二、官员选拔制度(一)举荐制1.西周:有乡举里选之说。被选举出来的人叫“秀士”,担任低级官职。2.战国:贵族世袭官职被废除,通过推荐、自荐或养士来选拔和使用人才。.汉代:有培养、察举、征辟三种途径。(1)培养:在太学学习的博士弟子,经“射策”考试选拔。(2)察举:由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