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精要解读《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结孔子言论而成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可以称作中国人的圣经。它的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思想情趣。自其诞生以来,历朝历代,为其注疏阐发者,数不胜数。据统计,单是成书就有3000余种。由此可见人们对它的厚爱和推崇。这样,久而久之,经过两千多年对人的耳濡目染、滋养浸润,孔子的许多思想已经融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熔铸入中华民族的灵魂。同时,《论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华语言宝库,一部不到两万字的著作,给我们提供的成语竟然是数以百计,至于箴言、典故、警句以及格言,乃至于堪为座右铭的绝妙好辞俯拾皆是。《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其所谈“学习之方”,“行身之则”,“仁孝之道”,“察人之方”“为政治国”,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读一读《论语》以谨听圣人之言,坚守行身之则很有必要。就学习而言,我们总是在摸索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便是好的方法之一。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也一样,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学思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大家是非常谦虚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更是大家的风范。就做人而言,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学坏三天,学好三年。而《论语》正是指引我们走向正途的明灯。“吾日三省吾身”告诫我们要自省;“贤贤易色”告诫我们要以德行为重;“事父母能竭其力”告诫我们要孝顺父母;“泛爱众,而亲仁”告诫我们要有爱心重仁德;“过则勿惮改”告诫我们要知错就改;“慎终追远”告诫我们要有孝心重感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为人的根本,无信之人不会被人尊重。“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于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要见义勇为。“克己复礼为仁。”告诉我们要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能够受人尊重的谦谦君子的形象。就处事而言,我们应以《论语》之言为处事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告诫我们以诚待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告诫我们看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诫我们要向贤人学习,对于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行胜于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虽然是在谈治国,但学习工作也同样适用。用自己的德行去以身垂范,才能真正服众。孔子也为我们列举了许多圣贤作为学习的榜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子产;“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晏平仲;“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的宁武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叔齐;“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尧舜;“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孔子本人。书中圣贤数不胜数,所具品质更是我们学习的目标。《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这本小册子辑录了牟平一中语文组教师读《论语》的一些感悟,希望给同学们一些启示。[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引言: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打开《论语》来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今天我们推荐给同学们的是《论语》第一章中开宗明义的几句话。本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并名列第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已浸透到到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之中。所以,《论语》一书不是值不值得读的问题,而是必须得读。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论语》中的这几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我们首先要吃透“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学,就是求学,接受教育。学习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有人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借以糊口;有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层次。孔子学习的主旨是为了做人(修身),也为了做事,做学问。他念念不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争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和做人的目的。“学而时习之”,就是对学习采取无时而不学、无处而不学、无事而不学”的积极态度。这样随时、随处、随事都在学习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因此日有进功,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作为学生就是要这样,无时无处无事而不学,多学习多研究,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在成长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过去经常有人翻译为‘学习了而时常温习’,片面地理解为复习功课就是快乐,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的学以致用,注重一个人在思想方面的成熟。即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所以只有学习和实践同时并重,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远方的朋友来相会,交流为学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介绍各地的民情风物、各国的政情。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砺学行,互通信息,互相增长见识,这些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新课改要求我们同学共同研讨,就是相互研究、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借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习别人介绍自己,从知识到道德修养。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完善自己。从学习交往中得到快乐和幸福!“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如果对我不理解,或者对一些事物、知识、理论,一时不知、不会,甚至纠缠不清,而我则善于等待人家的自觉和逐渐领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而自寻烦恼,更不会暗自埋怨、自己窝火;这要靠个人的修养和做人的历练功夫。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达到了一种做人的高度,一种人生的境界,即所谓有道德修养的君子风格!谦虚、宽大、博雅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要不断历练自己,使之达到这一较高的境界。这三句话,正是人生上进征途中的三个历程。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只要他立志学习,逐渐培养自己自觉的学习热忱,自觉进德修业,这样随时、随地、随事都沉溺在学习当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因此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到入世以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相会,交流求学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探索做人的真理,互相增长见识,这弥足珍贵的朋友深情是多么值得高兴的啊!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历以后,才有这种平静的心绪和境界,正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三句话,三层意思,一层杨柳一层风,一气相连。总之,孔子认为学习的宗旨,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方面。做人,要走正道,要做一个有理想人格、有道德修养、仁民爱物、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做事,要勤勤恳恳,忠于职守,敬业乐群,不谋私利。做学问,要打好基础,要耐得住寂寞,不求速效,不计近功,不务虚名。要“博搜精掇,一以贯之”,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有所奉献,有所建树。当你有了上述远大目标之后,你会随时、随地、随事自觉的学习,精进不舍。这样的人生是积极进取的人生,也是充满欢乐幸福的人生。《论语》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求学是为社会所用,求学也好,致用也好,应把它作为一个修德进业的过程。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有所贡献,有所建树,这才是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树人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据报载:1988年的时候,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孔子的睿智的思想,对全人类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景仰自己的祖先,不能数典忘祖,更应该从孔子的睿智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智慧!跟随圣人的步伐,昂首于天地之间,我们的心灵必也会随之高大。结束语:我坚持认为,读书是校园里头等大事。“谦谦君子,彬彬有礼,琅琅书声”经常被用作校园文明的代名词。校园读书,整个社会才会读书。一所真正的学校,必须有浓厚的读书氛围,“学习型”书香校园离我们不能太远,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师生队伍,必须出现在书香校园之中,正所谓:“结庐在学校,应有读书喧,问君何能尔,心聚书自全”。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这是著名教育家肖川博士的观点。我也十分赞同。但是可以看到,在今天这样一种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古典的心情,心性的修养,精神的价值,人文的关怀,渐渐地变为陌生。而学习也就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为了外在的包装,越来越多的人,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实惠。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更多的学习,其价值是十分间接的,潜在的,有的是必须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这就必须让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必须用古典的心情来学习。必须用心去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名家说过:“文字就是生命的酒,所有的思想都是诗”,何等悠然自得;“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又是多少高洁之士的写照。真的,倘若我们能以宁静,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那么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日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以读书来实现自身的新跨越!思考:1.《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的内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释有关人生的道理的?2.谈谈你在平日生活、学习中如何落实这三句话的。3.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请写出来。[解读之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里有这样一句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也就是说,人应该宽恕待人,以“爱人”为中心。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闪光点。也就是相当于换位思考,律己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是思想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信条。无论是处理国际关系,还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这都是一条重要的准则。中国是文明古国,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深谙这一原则,他们认为:中国要发展,要雄立世界民族之林,就要秉承这一信条。1955年,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讲时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反对外来干涉,我们也不会干涉别国的内政。“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6月22日在新德里印度科学宫就中印关系和中国发展道路发表重要演讲时也指出,中印友好,利在双方,惠及亚洲和世界。胡锦涛在演讲中同样引用先哲孔子的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指出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中国自己要发展,也希望同其他国家和谐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是这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道德的基础。道德,说到底就是对他人的责任,对公共的责任。我们本身也是“他人”中的一员,也是“公共”中的一员。我们希望他人怎样对待我们,自己就要怎样对待他人;我们希望公共社会、公共环境是怎样的,自己就要为这样的社会和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精确领会经典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正确运用其作为处世原则呢?我想遇事只有律己宽人,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才能实现我们校园的和谐。律己宽人,想想那些历史先贤吧。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将全部文件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了坚固的事业之基。更体现了刘秀律己宽人的大度,也诠释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些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是啊,同学们,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宽容了别人,也就是懂得了孔子他老人家对我们的教诲。三峡工程大坝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我们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出我们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是啊,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这句哲理之言如磨刀石,磨砺着我们的意志,磨亮了我们生命的锋芒。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成为律己宽人的高尚者呢?其实,遇事能够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是最好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生产的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够,虽然在厂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经提升到99。9%,但还差一点点。军方要求产品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可是厂商不以为然,他们强调,任何产品都不可能达到绝对100%的合格,除非出现奇迹。但是,降落伞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跳伞的人中有一个人会送命。后来,军方改变了检查质量的方法,决定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背着这个伞,亲自从飞机上跳下。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立刻变成了0!其实,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更需要换位思考,的确,当我们给别人带来不便时,当我们为小事不依不饶时,当我们出言中伤别人时,如果我们多对自己问一问:“如果我是他?”也许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其实,拾起自己扔下的果皮,对别人的过错报以宽容的微笑,就自己的恶语致以歉意并不难,只需多想一句:“如果我是他?……”可是,我们的现实是许多同学自私自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亲爱的同学们,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言行吧,甲流蔓延,当你不顾别人的感受,肆无忌惮地对着同学打喷嚏、咳嗽,你是否在意过身边同学的想法;当你从宿舍区出来,为图自己之便,随意将成袋的垃圾扔在垃圾箱周围,你是否想过值日同学的辛劳;当你对同学老师恶语相加时,你是否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他们的心也许在颤抖,也许在流血。够了,同学们,我不想再列举了,但愿这里没有你的影子,赶快学会换位思考,让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点点滴滴。这样,我们少了一分随意,别人就多一分轻松;我们少了一分刻薄,别人就多一份宽容。当我们体会到老师的辛劳时,就会对他们多一些敬重;当我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时,就会对他们多一些敬重。“换位思考”不仅能够更好的读懂别人,读懂生活,读懂社会,更能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思想,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同学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学会了换位思考,我们就学会了理解,仿佛丁香花被踩坏还将香气留在踩它的人脚下,学会了换位思考,我们就学会了感恩,仿佛小草接受土壤的滋润,便将整颗心深深陷入,然后无限延伸,装点大地的美丽。我们需要换位思考,那样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健全,生活才更美好。,学会了换位思考,我们就会从痛苦中解脱,从愤怒中平静,从委屈中豁达,从失败中释然。同时,我们就真正将《论语》中的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然于胸,实践于行,希望同学们用儒学浸淫我们的思想,让圣贤引领我们前进。思考: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是什么?2.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读之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同学交往中,怎样客观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看到别人的长处,给自己寻找学习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错误,怎样反躬自省,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明示。下面请语文组于翠芬老师给我们用儒学的观点来谈谈这些问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看到贤德的人,就想和他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就自我反省。孔子的这句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见贤思齐,就是将具有卓越才智和高尚美德的他者,作为自己的表率。在向之看齐中,潜心其中,身体力行,向目标步步追赶。这本身就是一种仁德之行。米开朗琪罗说,“当我看到一个具有才能或思想的人,我不禁要热爱他,我可以全身心托付给他,以致我不再是我了。”这就是见贤思齐。而孔子提出的后一项要求更高。见不贤,不是拂袖而去,或远远躲开,再忿忿吐口唾沫以示不屑,而是“内自省也”。将不贤当作一面镜子,反观自照,检查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这种毛病。歌德的长诗《浮士德》里,与浮士德博士结伴而行的靡非斯特,是阻止追求真、善、美理想的恶魔,他一次次邪恶诱引,阻碍向善,最终却都成了浮士德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反向动力。“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仅用夫子半句话,歌德就为世界创造了一部永远不朽的诗剧。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自省之于人生的意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道路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在过失面前,贵在自省,知过能改。在人们的意识里,一提到反省,似乎是老年人的事情,而与青年人无缘,其实并不尽然。反省是不分年龄的,除了不懂事的孩子,反省对于任何年纪的人都是必要和有意义的。实际上,反省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具有重要性:走过的路短,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长,反省就更有必要、更有价值。所以这句话对我们同学尤其有教益。自省而知耻,知耻而后改,认真地看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做到闻过则改,有错必纠。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自省,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思索和总结。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自己直接经历和体验的,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自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并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自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倘若我们不但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避免同样的失误,不断取得成功、。自省归根到底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歌德曾说:“知之尚需用之,思之犹应为之。”除了要善于自省,还要善于将自省的思考付诸实践。还记得一句寄语:“望你孜孜以求,绘就人生‘前有碧绿、后有金黄’的美好画卷。”其实,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自省,并将自省的思考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联系我们的学习,要做到“见贤思齐焉”就必须有一颗谦恭之心,因为只有如此,你才可能感受到别人的“贤”,否则,你处处觉得自己都比别人好都比别人强,怎么可能认识到别人的“贤”?在学习中要想做到“见不贤而内自省”就必须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从别人的“不贤”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贤”,否则,别人的“不贤”倒是看得很清楚,可是却看不到自己存在着同样的“不贤”,就如同俗话所说的那样“手电筒照人不照自己”。要真正在生活中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事实上我们有的同学即使明明知道自己有了错,还要千方百计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与孔子所倡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当然,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个距离,也可能就是缩小这个距离的开始。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这正是内心自省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儒家教育人的重要方法。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法,吸取正确的思想,摒弃错误的观念,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希望同学们真正将《论语》中的这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了然于胸,实践于行,用儒学浸淫我们的思想,让圣贤引领我们前进。校长总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圣人的教导,也许有的同学要说,在我们生活中接触不到贤人。其实,贤人的概念很广泛,只要是好的榜样,就是贤人。如:有的同学认真负责的做好教室的卫生,任劳任怨,这就是贤人,我们要学习她爱劳动、爱集体的精神;有的同学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是贤人,我们要学习他们一丝不苟、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看见这样的贤人就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同样,看到反面的典型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同学们,让我们牢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圣人的明训,不断地提高自己素质,我们的品德和学业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才能创造出明天的辉煌。思考:1.在生活、学习中“贤”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做到见贤思齐呢?2。你在平日生活、学习中如何做到“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解读之四]以“君子”自励“君子”一词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称谓。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被称为君子的一定是具有完善人格的人,他有学识、有气度,意志强、有志向,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是历代有志之士和平民百姓心中道德追求的一个标杆。而在当前,“君子”作为一种个人的道德理想,仍然是我们做人的一个重要准则,更是我们青年学子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的道德追求。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对“君子”阐述得最为明确、详尽和完备的应首推《论语》。那么,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内涵是如何界定的,对我们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可见君子之风在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心中的分量。能够主宰自己的言行,并使之符合道德的主体要求,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孔子把这样的人称为君子。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也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我个人理解,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学生对君子的人格品性的阐释尽管带着那个时代的特点,但对我们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说,有着实际的启示作用。我们来看《论语》中君子的含义。首先他应该是一个在自我修养中达到人格独立的人。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来达到个体的自我完善。这种修养,最先表现为对服饰仪表的重视。“君子正其衣冠”,服饰仪表的端庄使人自然地具有了一种稳重的气质。然而光有表是不够的,要成为君子,必须通过内在的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把个人的奋发进取视为成就君子人格的途径,即“君子学以致其道”,不断地学习逐渐丰富了个人的内涵,人的心态也随之得到了转变。他认为真正内心丰富的人是自信的,他们不在乎别人怎样看待他们,所以“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人不知而不愠”,快乐而无虑。而内在良好的心态与广博的学识,最后又会在君子外在的容色神态上反应出来。内在学问的厚重,使人外在的仪表气质威严,恬淡超然的心态又使人的容色安详可亲。“君子泰而不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君子的自我修养正是通过这种由外(服饰礼仪)到内(学识心态)再到外(神态容色)的方式来实现。经过不断地循环发展,个体的人终于达到自我的完善和独立人格的实现。自然也就增强了把握未来的勇气。第二,君子应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孔子认为,“士而怀居不足为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孔子和他的学生看来,一个有着完善而独立的人格的人,他的理想定位一定要高,着眼于国家、社会,他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的这份责任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化出了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版本,比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欧阳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毛泽东等,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无不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抛小家、顾大家,体现了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他们都是君子。第三,君子应是博学而“不器”的人孔子注重学习。首先要学知识,“君子之于学,博学广达,务实求知,此为智”,但不仅限于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他要求人在实际活动中多闻博识。要学做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要择善而从。还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以说,学习活动贯穿于人生躬行践履的全过程之中,个体通过在实际活动中不断修积锻炼,达到“君子不器”的境界。也就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这实际上解释了一种人生态度,正如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应无涯,就是要不断学习,而实际上,孔子也在他的一生中表现出了他的这一态度,司马迁的《史记》中,已经是晚年的孔子,仍然痴迷于《易》而韦编三绝,甚至希望再多活几年,以把《易》“吃透”,可见其好学之处。君子的广博学问,其实也就是在这种好学不已的态度下产生的结果。第四,君子是一个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是一个好处事的人。君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美好人格也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进一步完善。君子与人交往所奉行的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爱人,从最基本的孝悌为本的亲情出发,孔子进而要求人与人相亲,最终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但同时,“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群而不党”,君子在平等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同时,应坚持个体的自主性和正义性,有原则,光明磊落。这既兼顾了集体和个人的思想,又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内涵。以现在的标准看,君子一定是人际关系融洽的、友善的人,而这个人最终在团队的合作中会有所作为。第五,君子是一个行动重于言谈的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做先于说,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基于此,孔子才对口才好而行为懒散的宰予非常不满,认为他是“朽木不可雕”,认为考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而真正的君子应是用行动来说话的。所以,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对理想的执着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把对真理的掌握贯彻在实践当中,这样的人才符合君子之道对当代人的要求。简而言之,把似乎遥不可及的圣人心目中的君子标准,化解成通俗可行的现代人心目中的可实现的目标后,君子的形象就具体可亲近了。首先,他不是遥不可及的,凡是能自觉加强自我修养以达到具有完善而独立的人格、有理想、有集体主义精神并把理想付诸实施这么一类人,都可称为君子。这一类人从古到今都切切实实地存在着,也真实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说到此,我想起于丹老师的一句话:《论语》是经典,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沁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由此可见,《论语》中有关君子的道理是朴素、温暖、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对我们青年学子而言,尤其是这样。我相信,追求真善美,做一个善良、内心丰富而精神高贵的君子,做一个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家庭、对我们个人都有一份担当的人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可触摸的梦想,这个目标的实现,其实就存在于当下。我们年轻,我们有精力、有时间,有追求和梦想,时代、社会、学校、家庭为我们这个美好梦想的实现做了最好的奠基,我们只需要去脚踏实地地践行。道不远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当然,这个梦想对一部分人来说也可能是高远的,因为在追求君子之风的路途上,可能有你所抵御不了的诱惑,但只要我们有追求。我们倡导大家,学习往哲先贤的美好的学风品行,要以一种古典的态度,“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毕竟,仰望也是一种美好的姿态。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最使他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星空是外在的必然,心中的道德律是内在的良知。所以,能否做成君子,全仰仗自己内心时刻保持着对道德律的敬畏。我们希望同学们能时刻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以君子的标准来自励,在圣贤的光芒下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君子之风”的话题,我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一个令人回味而感慨的镜头: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的那一天,温总理赶到医院看望了他,并送了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可谓意蕴深含,既透露出对季老“君子风范”的景仰,又是对世道君子之风的呼唤,总理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季老一样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今天通过矫老师对《论语》君子之风的解读,我们也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道不远人,只要我们时刻把握住自己的内心,善良待人,用心做事,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就能够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君子。愿与大家共勉。1。你认为商品积极时代“君子”内涵还包括哪些内容?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新时期的“君子”?2。近几年,诸多的中小学都把“君子风范,淑女气质”作为学校育人的标准之一,对此,你如何看?[解读之五]学习的目的——“为己”还是“为人”?校长讲话: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的名言,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思结合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示我们随时复习,新旧结合,融会贯通……《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智慧如丝丝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灵。那么我们为何而学,《论语》又是怎样谈论学习目的的,今天我们请语文组林晓老师谈《学习的目的——“为己”还是“为人”?》学习的目的——“为己”还是“为人”?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所谓“为已”即学习的目的是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学”要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以为已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学习的目的指向自我,通过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这对生活节奏比较快的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是“为人”而学,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或是为了给父母一个可以交代的分数,或者只是想快速达到某个目的,获得某种承认,或是为了获取一份体面地工作。这些本身无可厚非。但当我们为此狼吞虎咽学习时,强烈的功利色彩使我们很难欣赏到知识山峰在千折百回中的美感,学习成了只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的事情,最终使我们自己成为思想的侏儒,流水线上的产品。这种功利化的读书也很容易使我们失去学习的乐趣,就像明明是一盘盘美味佳肴,我们不动用自己的味蕾,仔细地品味,只通过某种方式分解出营养元素注射到我们的身体里,这已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惩罚,凭此,要达到很高的学习目标,是不可能的。而孔子提出的“为己之学”则可以克服这些弊端。首先,“为己之学”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求道正是为了人格的自我完善。孔子把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四个目标三个是人格方面,而学习是这三者的载体。儒学大师荀子提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荀子·劝学》)。这里的“美其身”,就是“为己”,是人格的提升与完善。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学习,我们应变得越来越聪慧,而不是越来越迂腐;通过学习,我们应变得越来越从容,而不是越来越浮躁;通过学习,我们应变得越来越单纯,而不是越来越复杂。学习开发我们的生命,知识和智慧指引我们识别美丑善恶,使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拓展;哲人的思想涤荡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坚强。有一句话说:当你把学校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才是你所真正学到的。这些剩下的就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和完善的品格,这些是我们终身的财富。其次,“为己之学”的过程是品味知识之美的过程。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要“引而不发”,书要靠你自己去读,去思考,对知识要有一种渴望,一种追求,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讨论;每读一本书的过程,也是与书中的思想交流,以补充和修正自己的思想的过程,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盲目地吸收。课堂上,是不断地与其他60人思维碰撞的过程,而不是成为口袋,一味地装填别人的思想。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在一次次探索中,你会不断地体会到超越自我的快乐,你会发现美围绕在你的四周,你会沉醉不知归路,你会乐而忘返,醉而忘忧。这样,学科学,就能使自己的思维运动进入极高的境界,来探究解释万物的有序、无序和混沌;学人文,能使你明晓古今,品味善恶,透彻人生,在纷扰的人世间,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世界,消除尘世的喧嚣与浮躁。第三,“为己之学”的过程,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不仅仅是上课要“听懂了”,更要知其所以然,并使之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学数学,不满足于仅仅会按照老师的方法做出题,更要从题目中品味思路的严密性,知识网络的系统性和那份独特的美感;学习苏东坡,不仅仅会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更要从中品味他面对困难的超然和达观,以此温暖自己的心灵……第四、“为己之学”体现了一种宁静心境。《论语·宪问》中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意思是说: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不怨天尤人,思考人生真谛,就是一种宁静的心境。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称颂居里夫人时写道:“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不断地学习使他们有超于常人的宁静,超过常人的宁静,又使他们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为己之学”拒绝短期的功利,拒绝浮躁,“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一旦浮躁之后,怨天尤人,就很难有定心。在此心境下,要有深入的思考,要达到远方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在1985年曾写过一首《鹧鸪天》自勉:“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无疑又是“为己之学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愿同学们也“心寂念休”,拒绝读书的短期功利主义,拒绝“为人之学”,用心观赏知识幽境的美丽,呼吸知识的芳香,静观人生的花开花落,涵养充实我们的灵魂,有一天,当我们蓦然回首,我们每位同学也会“沉沙无意却成洲”,成就我们人生的美丽。校长结束语:老师们同学们:孔子把读书分成“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是为了告诉我们:读书,最终要回到自己的生命中来,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提升自己,涵养自己的灵魂。每一部经典的后面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每一种科学后面都有高明的智慧。让我们用心细细地去品尝知识的甜美,去实现我们“灵魂的壮游”。思考1.《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很多,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3.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在1985年曾写过一首《鹧鸪天》自勉:“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是“为己之学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解读之六]《论语》之“交友之道”《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先说三种好朋友:第一种友直,这个朋友为人正直,坦荡,刚直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个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弱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决,这是一种好朋友。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作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第三种叫做友多闻。交个见多识广的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的时候,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了一本词典一样。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是损者三友。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情,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咱们现在经常看到社会上说青少年犯罪,有好多都是打群架,打群架一不小心打出人命,这个孩子就判劳教了,其实打出人命这件事情,很少是一个孩子单个所为,往往是一群孩子裹挟在一起。往往是一种盲目义气,会把一群朋友心中的一种义愤点燃,而这个义愤,往往是没有理由的。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这对我们同学来说,只有坏处,没有任何益处。为什么把情绪暴躁的坏朋友作为第一位呢,因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会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告诉他怎么样去过一种没有危险的生活。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翁为自己选司机,淘汰到最后剩下三位,他就问他们,如果,你开着车,前面不远有个悬崖,你们怎么办?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一米的地方,稳稳的刹住,第二个司机不服气说,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十公分的地方,第三个司机说,我不像他们俩,我远远的看见悬崖,我就停住了,后来老太太就录取了第三个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风险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也就是说这第三个人之所以被录取,不是靠他自己逞能,而是靠他的明智。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反着,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可能你说有个机会去实现人生的理想,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这也不好,那也可能,为你分析了太多的失败的后果。我们有很多朋友都会在这种关键的时候,给你一种制约的力量,让你觉得我还是退一步吧,我还是慎重一点好,韩国人有个形象的描述,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他很怪,它前脸长头发,但是后边是一个秃脑勺,这个东西迎着你面走过来的时候,由于他满脸头发,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从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看清楚他了,你伸手去一抓,发现它后脑勺没有头发,它已经彻底走过了,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它就叫做“机遇”。这个世界上机遇就是这么个怪物,他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永远心存疑虑,但是等他要走的时候,你永远也抓不住,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在于你做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做是有用的。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的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佞,这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奸臣之说。佞其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谋取个人的利益的。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要高好几十倍,这就是孔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你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了的话,那么你的一生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是在考验我们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孔子所有伦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是“仁”。学生问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那么什么叫做智慧,孔子说,”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所以其实我们能够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对他人要有爱。我们能辨别他人,能够交到有品质好朋友,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开创了一份好生活;朋友,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面,能看见自己的影子。我们有很多同学结交了很多朋友,有的同学具备“仁”与“智”,他与朋友相互砥砺、相互学习、能相互指出朋友的缺点从而能一起进步,这是“诤友”。而有的学生因为一起逛网吧而成为朋友,他们热衷的是游戏攻略;有的是违反纪律受了批评,同病相怜,在背后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而感觉有共同语言,于是成为朋友,这叫“难兄难弟”。这些所谓的朋友多了就会形成小帮派、小团伙,更多的问题就会由此而产生。比如有的学生受了气,就有他的朋友哥们为他“出气”,有的学生不回家而住到他的狐朋狗友家里,让家长老师着急上火,深更半夜到处寻找。更有甚者,犯了错误,就有这样的朋友和他一起撒谎作伪证,企图蒙混过关。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这样的朋友而被拖下水。荒废了学业,耽误了青春与前途。这种小团伙往往以宿舍为单位或者以原初中学校为中心,相互包庇,相互影响,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孔子说“亲君子,远小人”,请同学们一定要与这样的学生保持距离。同学们,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与论语交朋友,按照孔子的教诲慎重选择朋友。1。朋友有哪几种?哪种是最好的一种?2。朋友被人欺负,你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3.如何与最好的朋友相处?谈谈你的交友之道。[解读之七]何谓君子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大意是,“君子不追求饮食的满足,不追求生活的安逸,做事迅速敏捷而言语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这一章刻画着孔子心目中的学人君子形象,他生活俭朴,不贪图生活上的安稳舒适;工作勤勉,谨言慎行,如有疑难问题便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并随时接受人家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该章同时也向世人传达出君子好学的标准,引领我们后来者不断地摸索思考。(一)生活与学习食求饱,居求安,从某个层面看,并不是坏事,它是人正常的生理欲求,但孔子在这里所提倡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仍然有值得肯定的价值。正如巴金先生说的“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我们不能仅有满足肉体欲望的物质追求,我们的心灵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追求知识,追求自由,追求真、善、美。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足、生活是否安逸的。联系到我们,学校里太过注重穿着打扮、贪恋美食和沉溺玩乐的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尽人意;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往往都生活俭朴,甘于学校生活的三点一线,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浮躁社会的诱惑。我们明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重点不同,学生时代,自然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学好知识自然是这一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因此,用于生活上的精力和对于生活上的要求可以少一点。高中又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舍弃一些享受,摒弃一些习气。穿着打扮不可太成熟,过于社会化,更不可追逐名牌,效仿明星装扮;吃喝玩乐要适度,远离烟酒,拒绝早恋。只有这样,才可保持身心的清爽,以更昂扬的精神打造自己的未来。(二)言与行敏于事慎于言,微言大义,两千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达尔文说:“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因为没有行动,一切言词都是空洞的。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是有一条路却是每一个成才的人的必经之路,这就是行动,行动胜于一切,今天的事今天做,就要立即行动,凡事推到明天,只会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记住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唯一可以把握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可以用来超越对手实现目标的一天。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大部分同学怀揣梦想来到牟平一中,我们的人生有规划,有目标,那么开始行动吧。课堂上主动回答,积极参与;有了疑难问题及时请教,举一反三;头脑中有了奇思妙语,立即援笔成文,见证成长、成才。行动起来,坚持下来,梦想就在不远的前方。君子做人,总是行动在人之前,语言在人之后。沉默是金想必就是源于此吧。谚语说:“语言的伤害比刺刀的伤害更可怕。”谨慎地发表言论是每一个有为青年,有识之士时刻放在心上做人准则。那些聪明和懂得自我克制的人总是避免口无遮拦、直言无忌,绝不以伤人感情为代价而逞一时口舌之快。作为高中学生,同学们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言语文明的前提下,为修身,为学习,尤其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有信,行为坚决果断。《论语》中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要义相近的还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由想起一代伟人毛泽东,给自己两个心爱的女儿分别起名为李敏、李讷,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可见,孔子的这句话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又记起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行知,这两个字就道尽了了人生的真意义。(三)改过与自新就有道而正,主动向有操守的人学习,改正自己的错误。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对自己负责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的。我们要善于学习,勇于改过。向先贤圣哲学习,向良师益友学习,向身边每一位勤奋学习、遵规守纪、关心他人,热爱班级的同学学习,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道德修养。那时,就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每一天的你也是新的。那时,你会真切的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收获内心真正的幸福。《论语》中孔子曾几次盛赞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无疑,颜回的安贫乐道、不迁怒、不二过是对孔子提倡的君子好学之道的最有力的践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生活中多一分朴素和淡然,多一分平和与善良;学习上多一分行动与专注,多一分积极与执着;我们的学习之路,我们的生活之路也会有奇迹与精彩。校长讲话: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我们处在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我们了解世界不难,难的是了解自己的心灵。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一个人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仁者,智者,勇者呢?下面请语文组曲恒范老师为我们谈谈看法。联系自己,思考如下问题:1。如何看待中学生的着装问题?2。如何处理学习与享乐的关系?3。“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你是如何做的?[解读之八]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可以说这个思想是《论语》的中心思想,也是孔子做人的总原则。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我们首先要真正从内心去对他人好,能够发自内心的包容,理解他人;其次,仁者就是要心存大志。于丹老师说过,当我们心存大志便会有理想,有了理想、大志向,就不会计较身边的一些小事,就不会被一些锁事累倒或绊倒,我们的心灵就会变得更加辽阔。像庄子笔下的鲲鹏一样,翱翔于九天,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关心鸟雀们的嘲笑了。智者不惑,智者知人,真正的的智慧首先是能够判断是非和判读自己的心,做到宠辱不惊,用智者的心去体会他人的困难。勇者不惧,就是要我们用内心的镇定去面对身边那些不顺心、不开心的事情。仁者不忧,仁者为什么不忧?因为仁者爱人,爱人就是真诚地本着一种善良去对待别人,这种大爱就是仁。我们可以想一想,当一个人不断地把你的爱像光茫一样放射出去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当然是有力量的。小的困扰怎么能对我们的生命造成伤害呢?其实一个人有能力去施与的时候,世界给他的机遇是无边无际的。在这个世界上,要真正做到内心的坦然,拥有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担忧,这一切都来自于内心的仁厚。由于仁厚宽和,所以你就可以不去计较生活中的很多细节,由于心怀大志所以你就不必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的小的得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时老师对你的要求严格一点,或者有时批评的重一些,你会不会对老师心生怨恨?与同学产生一点磨擦,闹了一点不愉快的小事,你会不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怨恨与过分的计较又会给你的学习带来什么?孔子认为善良是做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学会仁爱,就能学会包容,用一个宽广的胸怀容纳他人的错误,你就不会太计较外在世界对自己的影响,哪怕风吹雨打,哪怕雷电交加,我心如一。把全部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完成自己内心的自我提升,自然就不会有忧愁。同学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当你面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时,你是否想到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会怎样做?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你是否愿意多给人一点宽容和理解?当有的同学屡次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时,你是不是又希望老师多给你一次机会?在学校里老师可以给你很多次机会,但请同学们记住,踏入社会之后,属于你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苛求别人太多,而要求自己很少,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是做人应有的准则。我们用仁爱去宽容他人,那么天下就会用大海的胸怀来包容我们。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从不哀叹生不逢时。因为君子是个仁者。当别人因为错过黄昏而哀叹时,君子已经得到了星星。“智者不惑”。什么是智者?智者就是让自己的心充满了清明的理性,看清是非,能够在纷纭众多的诱惑中找准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你心中有明确的判断力,有足够的定力,你就不至于被现实中诸多的诱惑所俘虏。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太多的选择,视野广阔,这是时代繁荣给我们带来的迷惑。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但我们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一个人知道别人顶多是个聪明,了解自己才是大智慧;一个人能够战胜他人,顶多是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所以真正的不惑在于对自己清晰的判断。“不耻下问”是一种智慧,“程门立雪”也是一种智慧。作为高中生,更应该去学习这种智慧,努力汲取这种大道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们目前的任务就是专注于眼前的学习,成为学习中的精英才是同学们努力拼搏的目标。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诱惑,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同学们,当面对诱惑时,你能否做一个智者?在每一个小休的自习课上,当你坐在教室里,看到教室外其他同学活动的身影时,你的内心是否能如水般平静于眼前的学习;当你对他人漂亮时髦的打扮心生羡慕时,你是否想到家中日日操劳的父母?当你埋怨饭菜不好而憧憬那些美味佳肴时,你是否想过你来一中是为了什么?当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忘乎所以时,你是否想到,生活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个智者,当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时,他能以理性的思维来判断自己的选择,也能清醒地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什么。同学们,请认真地想一想,你最需要什么。你梦想得到的东西,你渴望实现的事情,有哪一样不需要先用学习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拥有了腾飞的翅膀,天空自然就会属于你的。“勇者不惧”。当这个世界上有了太多的恐惧、惧怕的时候,我们知道有一个说法,叫做“两强相遇勇者胜”。当你自己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勇敢,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者,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避犀牛猛兽者,是猎人的勇敢;白刃相交于前视死若生、大义凛然者,是烈士的勇敢。还有一种勇敢是,处变不惊,每临大事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用精明的智慧去洞悉眼前的是非,走过风险迎接光明的结局,这叫君子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一种心灵的镇定,而不是一种意气。勇敢不一定要习武,会跆拳道的人不一定比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勇敢,勇敢其实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气度。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求学的道路上,会有坎坷,也会有挫折,当困难来临时,你能否做到坦然镇定?有的同学家庭遭遇不幸,你是否知道,逆境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当你面对学习上的种种疑难问题而不知所措时,你是否想到,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自己,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如果能多一些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与豪气,学习上的困难又算的了什么?勇敢的人不一定是身体强壮、四肢发达,而是要有一颗勇敢的心。面对暴力不卑不亢,不退缩,用智慧去击败对手,而不是鲁莽行事。我们处在和平盛世,不是不需要勇气,而是不可缺少勇气。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激流勇进,永不退缩,永不放弃。从古至今,成功都属于有勇气的人。同学们,难道你不想挺起你的脊梁,活出一份潇洒,活出一份豪气?那就拿出你的坦然与镇定。如果你处在生活的低谷,不如意的烦恼时常萦绕在你的身旁,你是否能镇定地打开心扉,把阳光放进来,黑暗不就消失了吗?如果你的学习受挫,如果你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那么,你能不能气定神闲地告诉自己:转过身来,你面前还是一片青草地。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具备了仁者的胸怀,智者的理性,拥有了勇者的镇定,那么你一定能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也一定会送给你一片灿烂的晴空。孙校长总结:仁、智、勇为什么被孔子视为君子三德?因为仁者给我们一种无忧的胸怀去包容,智者给我们一种清明的理性去判断,而勇者给我们光明磊落的坦荡去面对各种可能的风险。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孔子认为一个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内心的仁、智、勇,从而生活中就少了很多的忧、惑、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报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自己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思考]1.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2.求学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诱惑困扰着你?怎样才能做一个“智者”?3.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忧虑,你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仁者”?[解读之九]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播下一种心态,收获—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番话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辩证地解释了“心态决定命运”这样一个道理。的确,心态是真正的主人,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积极的心态使你充满力量,去获得财富、成功、幸福和健康,攀登到人生的顶峰;而消极的心态却把一切让你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剥夺得一干二净,在人生的整个航程中处于“晕船”的状态,对将来总感到失望。拥有热情的心态,让命运瑰丽多彩。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论语》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平和的心态,做最好的自我。只有拥有阳光的心态,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一)坚定的信念孔子曾说:“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就是坚定信念努力学习,严守善道。海伦•凯勒也曾说:“信念是强烈的精神搜索之光,它照亮道路,虽然凶险的环境在阴影中潜行,我却毫不畏惧地走向‘魔林’!”一个人失明及失聪,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是生命的脊梁。一个人活着,无论外界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学习也一样,缺乏信念,就会缺乏斗志、激情和行动,只能被别人远远地抛在后面。有一些同学虽然学习认真,成绩优秀,但经常会患得患失,怕自己努力之后没有收获,一旦取得好成绩,又怕下次会意外落马。这种前怕虎,后怕狼的心态,也是信念缺失的体现。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自己,不要做孔子所说的“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也”的鄙夫。特别是对我们C层次的同学,一定要记住,学习差,不代表一切差;一时差,不代表永远差。与优秀的同学相比,真正差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永不放弃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实现理想的信心和愈挫愈勇的努力。我们不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更不能听天由命,自暴自弃,而应该放下心灵的包袱,坚定执着地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军。我们要明白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付出努力。(二)执着的追求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碰到一些困难、挫折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消沉了,停滞了。学习出现低谷,对自己说我不行了。生活出现困难,痛哭流涕,怨天尤人。孔子有这样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人就应该有一点这样攻坚克难、锲而不舍追求精神。世事总难料,困难随时随地都会出现,难道我们看到前面有困难就要停下前进的脚步吗?要知道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蝉在地下生活四年,伺暑至而出,然后爬上树,蜕壳沐清露,引吭唱高歌,虽仅有月余时光,但其追求光明之坚定,热爱生命之强烈,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处在谷底怕什么,我们再没有什么可输的了,正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自古就“哀兵必胜”。临近高考怕什么,我们已走上了战场,刀在手,箭在弦,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真正让你成功的,不是你手中的武器,而是你的精神和信念。曾经听说过亮剑精神:古代侠者比武时,不管对方武功多么高强,技艺多么高超,那怕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亮剑,虽败犹荣。在生活的战场上,我们也要能够亮出自己的宝剑,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困难面前,“为”不一定成功,但“不为”就一定不会成功。不到最后的时刻,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付出一万分的努力。(三)平和的心态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因为他安贫乐道,在别人无法忍受的环境下生活并乐在其中,所以孔子情不自禁地赞扬他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当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时,孔子就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真正的好学者是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要别人创造环境来适应他,更不会迁怒和抱怨他人,心静自然凉,不管外界如何喧嚣,内心的安宁是真正的宁静。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者并不一定要隐居山野,而是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因为“心远地自偏”!不要抱怨自己的环境不好,而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你认为外界的声音很响,实际上是心灵的声音在响。高三同学压力无限膨胀,精神高度紧张,一点点事情都可能引起心态的巨大波动。这时要做到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即快乐而不致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过分影响情绪,受到不公平待遇心有怨言的时不会过分生气影响到心境。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些事情。老师、同学一句有心或无心的话,无论酸甜苦辣都是单调生活的“调味品”;一次无关大局的考试,无论好坏进退,都是决战之前的厉兵秣马。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就让一百次的失败成为你第一百零一次成功的“垫脚石”,经历的挫折越多,你达到的高度就越高;经历的风浪越多,你到达胜利彼岸的把握就越大。生命因为信念而瑰丽明快,生活因为执着而丰富多彩,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愿我们能拥有阳光心态,驱散心里的阴云,成就幸福美丽的人生!结束语:一个人能否成功,要看他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有些人总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无法改变。但是我想说,我们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而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和选择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选择人生,如何度过人生,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后送大家一句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话:“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1.文中,“阳光的心态”都包含哪些方面?2.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你又是如何看待颜回的这种做法呢?3.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你认为“阳光的心态”还应包含什么呢?[解读之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的默默支撑;凌云高楼气势撼人,来自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来支撑起无比睿智的人生呢?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也”,那就是——诚信,今天请语文组刘军莉老师谈“做一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輗就是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如果没有这个关键,就无法套住牲口,自然就不能行走。在这里,孔子是用车与輗、軏关系的比喻强调诚实不欺、谨守诺言的品格对于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信”在《论语》中共出现过三十八次。孔子认为,“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目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人品的高下,是品评人物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玄武岩行业发展规模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熔剂灰岩行业运行态势发展规模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流式细胞仪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洁具行业市场营销模式及投资商机分析报告版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喷涂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年低碳小镇项目提案报告
- 2022年大学林业工程专业大学物理下册模拟考试试题-附解析
- 2022-2023学年七台河市重点中学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3年高考全一轮微专题34-雪线(解析版)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件《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 掘进机维修培训课件
- 玻璃制造中的能源消耗与节能技术研究
- 物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书
- 慢性伤口护理健康宣教课件
- 日产轩逸说明书
- 徐霞客游记课件
- 建筑施工电动运输车辆进场验收表
- 移动认证考试题库-动环20180418
- 船舶触碰桥梁应急预案
-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初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