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表里的生物》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7《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思考,交流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2.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与“我”类似的趣事。【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思考,交流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2.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与“我”类似的趣事。【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思考,交流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字词检测。lánzhù

一条湍急的河流(

)了“蟋蟀野战队”的去路。夜深了,年轻的qīngcuìhóngliàng队员们听见(

)的猫头鹰叫声里夹杂着()的狼嚎,感到非常kǒngbùjiāsù(

)。队长唱起山歌,给他们壮胆,大家()离开。预设:拦住清脆洪亮恐怖加速2.过渡:上节课大家读《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时就猜测到作者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读过课文后就更坚信了自己的猜测。(板书:有好奇心爱思考)3.提问:下面这些句子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出示:(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2)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3)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预设:心理描写。4.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你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还有什么发现?预设:“我”每次思考都会经过推理和论证,然后得岀自己的结论,而且都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5.小结:“我”的思考是逐步推进的,即不是单一的一次思考,而是连续不断的。大家不仅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还学会了将这些语句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认识“我”的特点。我们要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设计意图:首先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对我的心理描写,聚焦学法,即借助语句感受人物特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谈感受并不难,但是要把这些语句联系起来去进一步认识“我”的这种思维特点是需要引导的。这种综观全文、前后勾连着读文章的方法也是要学习的。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聚焦“我”的提问、想法、心理变化等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探究过程(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我”的提问、想法、心理变化等相关句子,并在所画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容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3.探究活动聚焦提问。(1)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为什么呢?”我又问。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①提问: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我感受到“我”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板书:求知欲强)②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预设1:我是从疑问词“为什么”和“什么”中读出来的。预设2:这几个句子都是问句。③引导: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些句子其实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预设:语言描写。(2)指导朗读:学生加上提示语朗读9—16段,还原对话情境,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我”的特点。“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惊喜又疑惑地)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为什么呢?”我又(抬起头盯着父亲)问。我继续(不解地)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聚焦想法。(1)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①提问: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我”天真烂漫,充满奇特的想法。(板书:天真烂漫)②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预设:我是从“大半”“但是”“也许”这几个词中感受到的。聚焦心理变化。(1)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①提问: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我感受到了“我”的内心充满好奇。②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预设:我是从“一天比一天”“越……越……”“痛苦”“加速跳动”这些词或短语中体会到的。③引导:我们回过头再读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我”非常善于观察,而且能够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板书:善观察)4.活动小结是呀,通过圈画关键词,我们发现作者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爱思考,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天真烂漫,拥有奇特想法的人。经过不断猜想,他最终印证了自己的猜想。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全文内容寻找具体事例,旨在引导学生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阅读会给孩子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不但会提炼观点,还能用事实印证自己的观点,并力求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获得对人物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2.探究过程(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这样的话”具体指的句子。(2)读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为什么这么回答“我”。(3)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并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4)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3.探究活动(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提问:“这样的话”具体指哪句话?预设:指这句话——“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2)读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为什么这么回答“我”。“为什么呢?”我又问。“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预设1:父亲这样说,其实是为了阻止“我”随便动他的表。我妈妈有时候也会这样。预设2:“我”当时还太小,就算爸爸告诉“我”,“我”也无法明白表的构造。(3)过渡:同学们,你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谁来分享一下?预设1:种子被种在土里,浇水施肥后,就能发芽、长苗、开花、结果,小时候我看到了,觉得非常神奇。一个夏天,全家人在家里吃西瓜,我不小心把一粒西瓜子吞进了肚子里。这时,我突然想起种子的生长过程,就认为自己的肚子里也能长出一个大西瓜。于是,我见人就说“几天后,你就能吃到西瓜了,因为我的肚子里长着一个大西瓜!”后来妈妈从书店里买来一本有关植物知识的图书,里面记录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看完书后,我恍然大悟,再也不说“我的肚子里长着一个大西瓜”了。预设2:还记得小时候,总是问妈妈我从哪里来。妈妈跟我说,我从另外一个星球飞到了这个世界。当时,我很是高兴地点了点头,我终于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一次,一个比我小的小朋友问我这个问题,我当时胸有成竹地告诉她,我们都是从另外一个星球来到这个世界的。很长时间,每当和小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我都会说我从月球上来。不知道说了多久,直到后来上小学学习了一些生物知识后,我才真正懂得我到底从哪里来。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自己是多么天真、单纯,童年有很多像这样充满趣味的事。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先聚焦“这样的话”具体指的是哪句话,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勾连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三、拓展延伸1.过渡:《表里的生物》是冯至回忆自己童年时寻找表里的生物的故事。童年的发现虽然常常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甚至滑稽可笑,却留下了成长的印记。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彩色的鸟》,看看这篇文章写了怎样的童年故事吧!2.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彩色的鸟在热带地方是不难看见羽毛美丽的鸟的,但是在北方,在我的家乡,最普通的鸟儿只是喜鹊、鸽子、乌鸦、麻雀。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它们的羽毛怎么会十分美丽呢?但是我一打开我的图画书,就不同了,里边的鸟儿有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它们真是美丽呀,若在我的笼子里哪怕是只养这么一只,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可是,笼子里边只有麻雀,屋檐底下只有鸽子窝。一天,还有一个人送我一只乌鸦,长得那样丑,声音那样难听;母亲说,把它放了吧,我还有一些舍不得,天天饲养着这类鸟儿,有多么单调。我问父亲:“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父亲说:“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不适宜生存”,我却有些不懂,什么叫做不适宜生存呢?父亲继续说:“水里的鱼不能在陆地上生存,空中的鸟不能在水里生存。冬天若是把你放在一个冰冷的房子里,你就会冻出病来,这都叫做不适宜生存。南方的彩色的鸟儿都惯于温暖,所以不喜欢飞到我们这个冷的地方来。”我听着,似懂非懂。我只是更思念彩色的鸟,但是彩色的鸟怎么也飞不到我们的天空。我想,彩色的鸟既然没有,我就要制造彩色的鸟。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蓝色、红色、绿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蓝色、绿色、红色呢!一天,母亲在染衣服,我就把各样的颜色都偷偷的留起来一点儿,在一个午后,我把麻雀从笼子里拿出来一个染一个,有的染蓝的,有的染成彩色的,一切都按照我的心意,染完了一个,觉得比图画上画得还好看些,心里很高兴。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这里也有彩色的鸟了。”第二天一睁眼,就想去看那些彩色的鸟。但是走到笼前一看,已经有三只鸟死了,等到下午,又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一只还活着。这只是没有全身染遍了颜色,我只在它的腿上染了一点红。我看着这些活泼的鸟一个一个地死去,很懊丧,我只好把它们埋在房后的空地里。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我才得休息。同时我自己想:“无论如何,我是有过彩色的鸟了,可惜它们这么快地就死去了。大半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的探索过程。产生好奇,提出疑问我的发现:①我的疑问: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继续思考,付诸行动我的思考: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彩色,我为什么不能把我的麻雀也变成彩色的呢?我的行动:②意外结局,得出结论我的发现:③我的结论:④预设:①我家乡的鸟儿颜色单调,但图画书中的鸟儿却鲜艳美丽。②我把鸟儿染成了彩色的。③除了一只没有全身染遍颜色的鸟儿,其他被染色的鸟都死了。④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2)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我感受到“我”是一个天真烂漫,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勤于思考和实践的孩子。设计意图:在学习文章之后,借助这篇节选文章,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其他文本中去,落实学法的迁移。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并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了“我”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求知欲强、天真烂漫、善观察的孩子,这样的品质对冯至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如篇章页所说: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因此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