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间的脚印

一、学情分析

《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同学们来说,会觉得比较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所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古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于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二、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情境激趣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时间的认识,什么东西可以记录眼前的时间以及什么东西可以记录远古的时间。

第二板块【文学常识素养积累】

1.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了解岩石知识。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

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第三板块【检查预习了解情况】

一、检查预习,分组比赛,给下列汉字注音:

掸子()踪迹()装置()

烘烤()腐蚀()砂砾()

山麓()沟壑()龟裂()

帷幕()浑浊()粗糙()

刨刮()犀牛()琥珀()

楔形文字()海枯石烂()

明确:dǎnzōngzhìhōngshílìlùhèjūnwéizhuócāobàoxīhúxiēkū

二、检查预习,分组比赛,解释下列词语: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第四板块【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5-29):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

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2.探讨说明顺序。

(1)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都属于逻辑顺序。

(2)本文是什么说明顺序?

讨论后明确: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3.赏析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在文中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

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之外,还会注重语言的文学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文学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例1:第9自然段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例2:第15自然段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例3:第16自然段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能“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例4:第19自然段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第五板块【师生归纳课堂小结】

1.内容主旨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阐明事理。

①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

②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第六板块【板书设计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