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朱楠(改)_第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朱楠(改)_第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朱楠(改)_第3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朱楠(改)_第4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朱楠(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2011级城市规划11302041朱楠指导教师:周春山2011级城市规划11302041朱楠展示目录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1市域概况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3经济发展战略1.4产业发展战略二、人口与城市化2.1人口现状分析2.2人口预测与规划2.3城市化发展策略三、城镇体系规划3.1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现状3.2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3.3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四、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1市域概况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3经济发展战略1.4产业发展战略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1市域概况1.1.1行政区划与人口贺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的结合部,东与广东清远市、肇庆市毗邻。1997年,撤销梧州地区和贺县,设立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地区行署迁到贺州市。2002年6月,撤销贺州地区,设立地级贺州市,原县级贺州市改为八步区,同时将钟山县的西湾镇划归八步区管辖。2007年4月,设立平桂管理区,管理原属八步区的西湾街道、黄田镇、沙田镇、鹅塘镇、公会镇、水口镇、太平瑶族自治乡和原属钟山县的望高镇和羊头镇。贺州市辖1个市辖区(八步区)、2个县(昭平县、钟山县)、1个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以及平桂管理区。共有61个乡镇和街道(其中:4个街道、45个镇、7个乡、5个民族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贺州市总人口为223.19万人,贺州市常住人口为195.41万人。贺州市面积1185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65人/km2。贺州市行政区划名称面积人口邮编政府驻地八步区5334平方千米93万542800向阳路1号平桂管理区2022平方公里41.5万——

——

昭平县3273平方千米40万546800昭平镇钟山县1675平方千米47万542600钟山镇富川瑶族自治县1572平方千米30万542700富阳镇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1市域概况1.1.2自然资源与环境

贺州市年均气温20℃左右,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市森林面积61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6.1%,绿化程度达85.5%,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65856个/cm3,是典型的城市森林氧吧。境内山岭连绵,层峦迭峰,钟林毓秀,喀斯特地貌与沙岩地貌相互交错,群峰逶迤,河流纵横,独特的地貌构成了山奇、水秀、洞美、林幽的奇特自然景观。

除了与桂林类似的喀斯特地貌资源之外,贺州市还有独特的森林、温泉、石林、古镇等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风情等,诸如姑婆山和大桂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黄姚古镇、临贺故城、十里画廊、客家围屋、以及富川瑶族盘王节、秀水状元村等丰富的民族民俗人文旅游资源。

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1市域概况1.1.3贺州市的地理位置

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处于桂、粤、湘三省(区)的结合部,地处北纬23º39´~25º10´;东经110º34´~112º03´之间,北部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相连,东部与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肇庆市(怀集县、封开县)接壤,西北部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平乐县、荔浦县)交界、西部和南部与梧州市(蒙山县、藤县、苍梧县)毗邻。贺州市地理位置市区(八步区)位于贺州市境内中部地区,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530公里,距广州310公里,距桂林210公里,距离南宁210公里,距离长沙615公里,距梧州170公里,距永州265公里,距柳州300公里。贺州市是广西对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是大西南地区东进粤港澳和出海的重要通道,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结合点,是享受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沿海开放以及扶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接纳海外及中国沿海经济辐射与转移产业的“桥头堡”。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1发展历程缓慢积累阶段1958—1995年,是贺州平稳发展时期,城市空间主要集中在八步老城区,沿贺江北岸东西向展开。这一时期贺州以农业生产为主。贺州经济持续发展但水平相对落后,仍处于区域“经济洼地”。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1发展历程平稳发展阶段1996—2002年,贺州经历了从县级市到地级市的转变,城市发展迎来良好契机,工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逐渐升温,城市空间发展明显加快,中心城区沿贺江进一步东西向拓展,并出现飞地式城市开发。该时期贺州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1发展历程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贺州也经历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工业产业与旅游业迅速发展,人口集聚城镇化进程加快,主城区进一步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尤其是在高铁建设的带动下,主城区向西北广阔腹地拓展趋势明显。贺州工业发展缺乏优势,难与西江沿线城市竞争。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2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7.9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92.02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158.36亿元,增长8.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9%、42.8%和3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8%、46.4%和40.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345元。

三产结构由1997年的53.86:28.25:17.89到2013年的21.84:46.31:31.84。,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即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主导格局的历史性转变,贺州开始步入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贺州市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2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1978-2013年,贺州市GDP的增长速度趋势总体上是与全国和广西的是一致的。与广西比较,在部分年份贺州市是超过广西平均发展水平的;与全国比较,在部分年份贺州市是超过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发展速度加快

自1950年来,贺州市经济总量逐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1997年为53.59亿元,2014年为448.38亿元。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2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经济均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滞后

贺州市的人均GDP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也持续增长,1978年为234.04元,贺州市2013年人均GDP为1458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261元。从发展历程来看,2000年以前与广西的平均水平相当,2000以后其发展落后于广西,也落后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2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产业结构逐步调整,有待优化

改革开放前,贺州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达70%。78~86年,产业结构有较大的调整,二产迅速发展。87~92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变化不大。

1992年以后,贺州市的第一产业比重从93年的50.43%下降到00年的42.5%;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3.57%上升到30.8%。第二产业在00年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但00年以后增长迅速,07年达到118.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1.5:47.0:31.5,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即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主导格局的历史性转变,贺州开始步入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2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第一产业

贺州市第一产业总产值逐年呈上升趋势,1998年有所下降,但2002年恢复增长。2013年达到92.58亿元万元。

在第一产业中,农业和林业呈逐年递减发展,而畜牧业和渔业呈逐年递增发展。在2007年,农、林、牧、渔和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3.81:5.55:44.86:4.09:1.7。其中畜牧业和农业最具有优势,总占第一产业的88.67%。1952-2997年贺州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构成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2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总产值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在2000年左右稍微有下降,但之后产值增速迅猛。2013年,第二产业总产值达到196.30亿元,占总GDP的比重为46.31%。2001-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轻重工业比重工业:2010年,贺州工业总产值为105.9116亿元。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轻重工业:贺州工业的发展呈重工业化的趋势,重工业从2001年的59.7%增加到2006年的73.9%,共增加24.2%。增加的比重较大。优势产业:2007年贺州市第二产业在全国除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具有比较优势,其他都不具备优势。但在广西自治区却都具有优势,尤其是采掘业。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2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第三产业

贺州市第三产业产值呈不断增长趋势,尤其是07年开始,增长迅速。2013年,贺州市第三产业为134.97亿元,占GDP的31.8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这与贺州的商贸立市的历史传统一致。2007年贺州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产业贺州(万元)

占GDP比重(%)第三产业55003725.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76681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32501.6批发和零售业1500287.0住宿和餐饮业340201.6金融业437292.0房地产业607572.8租赁和商业服务业56800.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4320.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5370.1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144260.7教育510382.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3130.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8820.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92642.3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2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

贺州市总体工业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工业发展结构还是主要以原料加工为主体,说明本地区的工业发展还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高加工度化水平还比较低。

贺州市处于工业化发展的早期阶段,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占有较大比例,但仍然是以初级产品加工为特征;产业成熟度较低,产业偏离度较高,在工业中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还较低,符合贺州市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发展阶段判断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结合前面的分析,贺州市正处于起飞前阶段。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工和制造业;要进入起飞阶段要具备的三个要素:提高生产性投资率,使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②建立和发展一种或多种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即主导部门。③进行制度上的变革,迅速出现一种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推动现代部门的扩张。贺州在未来应该注意基础设施的投资,并且培育具有强大经济效应的制造业。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2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经济发展总体评价贺州市的城市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贺州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前期准备阶段,城市化高潮前期和集聚效应趋于显现时期。在“三高两铁”交通格局形成后,贺州市进入珠三角二小时生活圈,在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旅游、产业、人居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完全可以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成为大珠三角的休闲度假胜地,从湖南、广东进入大桂林旅游圈的重要城市节点,打造成为桂粤湘进入大桂林旅游圈的中转门户和旅游集散中心。贺州市凭借各种资源的显著优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把握住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顺势而为,镶嵌入珠三角经济圈,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必将会有一番大作为。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快速发展提供最大的机遇:广西成为了中国进军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带动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围绕西南出海通道的建设,使广西在西南地区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为重要起来,有利于广西发挥资源优势,成为相关产业的聚集地区,为广西以后的经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为广西与东盟扩大双边贸易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广西边贸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机遇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逐渐形成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逐渐形成,推动广西经济增长,提高广西的整体经济实力。珠三角经济与广西经济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将极大地提升区域经济规模,进而提高广西的整体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构成了一条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产业循环链,这为广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空间。名

称空间等级发展城市个数中心城市其他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世界级成熟11广州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级成长8长沙长沙、株洲、湘潭、邵阳、衡阳、益阳、娄底、常德琼海城市群区域级萌芽5湛江、海口湛江、茂名、贺州、海口、三亚南宁城市群区域级萌芽5南宁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崇左黔中城市群区域级萌芽3贵阳贵阳、遵义、六盘水滇中城市群区域级萌芽4昆明昆明、曲靖、玉溪、楚雄贺州市周边城市群竞争力在全国30个城市群中排名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自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总量达到新水平,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三产业增速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投资需求增势强劲,消费需求平稳增长;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攀升;居民收入继续增长,金融保持稳定运行。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的逐年显现,广西经济出现了逐年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势头,并且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西部大开发城市经济中心与经济带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挑战全球化的挑战

贺州市的资源特点决定其具有生产比较优势可以利用垂直外资,桂粤湘的便利交通条件有利于利用水平外资,由此其参与全球化的过程是两者兼而有之,即混合型外资。市场化的确立

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现象也很突出,而且这种不平衡性逐渐在加剧。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方面,而且经济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挑战城市化的过程2014年,贺州的人均GDP达到21261元,城市化率达到40%,己经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起飞阶段。因此贺州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要充分注重城市体系发育的问题,设定合理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信息化的转变

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要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它必将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推动力。贺州作为西部地区的城市,城市信息化是中西部地区赶超发展的最佳突破口。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优势优越的自然环境风景优美:既有与桂林山水一脉相承的喀斯特地貌,又有姑婆山、大桂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森林之城,田园都市”),还有路花等温泉。空气质量优良:根据2013年环境监测数据,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国家森林公园姑婆山4A景区负氧离子含量高达6万个/立方厘米,有华南最大天然森林大氧吧之称。长寿之乡:昭平、富川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是贺州市发展生态健康产业的先天优势。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水电资源、林产资源、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全市可开发水电资源装机容量为81.9万千瓦,75.32万千瓦,是全国的1.34倍。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地方独立电网,2005年,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水电电气化城市。林产资源:以其占地88%的山地和丘陵,为林化和造纸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仅次于矿产加工工业的第二大工业,是广西木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松香生产基地,全国第一批林业改革试验区,森林覆盖率为70%以上,绿化程度85.5%。矿产资源:有开发价值的矿藏有27种之多,特别是非金属资源,约占全自治区的80%,全国的10%。其中,大理石储量全国第一,结晶硅蜚声海外,还有高岭土、稀土、石灰石等。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优势独特的地域文化贺州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湘楚文化、百越文化、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境内各种文物古迹密布。如“神兽铜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贺古城,有宋、明、清博物馆之誉的“秀水状元村”,以及黄姚古镇、客家围屋等,像一首凝固的史诗,又融入瑶、壮、苗等民风民俗,使贺州不仅在岭南,甚至在全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这是贺州的城市魅力所在,也是经济发展中应当融入的重要元素,尤其是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依托。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优势良好的区位条件

贺州自古就有“三省通衢”之称,汉时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枢城。今天更是处于中国三大梯度东中西部的南部结合点,“四高三铁”以及机场、港口的建设与规划,贺州的区位条件无疑为今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劣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贺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以及广西平均水平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国较发达的地区相比的差距更大。工业化进程缓慢

仍处于工业化初期,落后于全国以及周边城市。重工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例,以初级产品加工为特征,工业中劳动力就业偏低。2013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47.7:36.0,工业占GDP比重为40%。而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9.:4::43.7:46.9.广西工业化程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水平落后

水土流失严重,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石漠化土地的面积不断扩大;河流污染严重,工业废水未达标就直接排江河中,造成全区近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严重危及饮用水安全等。

水利方面,大部分水库建成于上世纪50~70年代,工程标准低,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现已处于病险老化高发期;能源高消耗,对外依存度高;教育设施落后,教育技术现代化程度较低。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与周边地区关系综合发展水平位于全省下游,但增速较快与珠三角存在巨大经济差异贺州市位于广西省的下游水平,但是增长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较好,为将来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打下了基础;贺州市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周边地区相比不具有优势,经济发展压力较大,但是也具有低成本优势,有利于吸引来自大珠三角的产业扩散与转移。

贺州市与港、澳、珠三角间存在巨大经济差异,明显不属同一经济梯度,呈现外围与中心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时代,大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外扩散,特别是CEPA实施和泛珠三角洲的提出,贺州市与这些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将继续加强,贺州市有可能成为中心地外围的一个重要下层节点,同时成为珠三角与我国大西南地区交通联系的重要枢纽。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与周边地区关系贺州位于泛珠三角核心圈层,是珠三角GDP峰值跨省向西北拓展的首要承接优质之地。贺州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延长线上的关键节点,通过强化与梧州联系,成为商贸商务服务中心。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与周边地区关系“贵广”高铁建设与“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明确了广西“北商旅,南工业”的发展新格局。“贵广”发展轴将依托高铁带来的高速资源流通,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城市旅游、商贸合作的重要纽带,“珠江-西江”发展轴则将借助“黄金航道”和沿线城市良好的工业基础,成为区域工业产业、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平台。贺州是“贵广”发展轴上的关键节点,未来将成为广西对接珠三角旅游、商贸产业发展的首要门户城市。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2发展环境与发展背景分析1.2.3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现状存在问题1.支柱产业面窄,产业链较短

工业支柱产业目前主要靠电力、电子、林产、有色金属开采加工、建材、食品医药等几大行业支撑,大都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产业链较短,初级产品、传统产品占据优势,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低。2.产业集聚不足,产业同构性强

各区县的产业同构性较强,各县支柱产业大都还集中在林产、有色金属加工、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产业相似度较高,缺乏错位发展。3.文化潜力有待挖掘

贺州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有潜力培育成为贺州的支柱产业。贺州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但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元素还有待进一步挖掘。4.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贺州作为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同时贺州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产业类型,遍地开花、规模不一的采矿企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3经济发展战略1.3.1指导原则1、工业主导原则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期阶段,发展工业是一个地区的主导方向,只有大力发展工业,通过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并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过渡,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飞跃,促进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2、市场导向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群雄并起及加入WTO的条件下,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产业、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贺州市工业产业选择、发展及支柱产业培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选择市场前景较好、需求量大的工业行业及产品进行培育和发展,依靠市场及企业做大做强工业。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规划引导、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3、培育产业集群原则贺州市工业发展要按照产业集群发展原则,调整现有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制定区域集群发展战略,大力建设规模化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将其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壮大经济总量的基地,吸纳带动作用大的龙头型项目及相关联的中小企业集聚,促进企业纵向延伸、横向联系,延伸产业链,完善辅助性机构(如专业市场、行业商会),同时可以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环境保护,防止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此外,在贺州市不同的区域和企业之间,有些区域和企业要当龙头,有些区域和企业就要当配角,形成合理的分工。促进工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3经济发展战略1.3.1指导原则4、区域经济联合协作的原则

市场经济作为开放型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打破行政界限,实现横向协作联合,推动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贺州市发展既要考虑国内外新的环境和条件,又要考虑广西省的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重点考虑吸引和接收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转移,并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的联合协作,实现与周围地区的合理分工与合作。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贺州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生态环境良好。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纳生产要素集聚及投资商落户的重要资源。贺州市要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强投资环境吸引力,就必须在工业化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禁止引进和发展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和企业,加强对现有工业企业污染的治理,引导分散的工业向工业园集中,避免再走部分国家和地区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老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倡导绿色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立节能降耗的激励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3经济发展战略1.3.2发展定位我国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广西新兴工业城市、华南著名生态旅游城市、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交通枢纽物流中心新兴工业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加快铁路、公路客货运站场和水运码头的建设。加快建设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加快引进和培育壮大物流企业。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养身休闲、历史考古、民俗考察、人文考究、文化交流、艺术采风于一体的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培育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推动东部产业向贺州加速转移,快速度、向广东发达地区靠拢。构建形成“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的大交通格局。市域1小时交通圈、2小时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和3小时融入北部湾经济区。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3经济发展战略1.3.3发展目标与重点

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随着“十二五”期间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建设,贺州工业经济将逐步呈现起飞的态势,工业经济将带动地区经济较快发展,近期生产总值将以较快速度增长。预测2015年贺州生产总值将达到592.3亿元,工业增加值将达到24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为25:40:35。预测到2030年,贺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738.5亿元,工业增加值将超过8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1000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2030年形成10:50:40的以二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3经济发展战略1.3.4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不同的经济增长潜力、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作用等,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落后地区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的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问题。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空间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重视经济:重视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国民收入的提高。工业:应做强做大现有工业,努力建设成为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发挥旅游这一朝阳产业的作用。物流业:建设湘粤桂三省区交汇的商贸集散中心。发展优势地区:重视交通线路的重要作用,优先发展八步区、平桂区、钟山县等经济良好,区位优势好的区域来带动其他区域。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3经济发展战略1.3.5空间发展战略

东融西靠:贺州未来发展的主要是向东融进广州,向西依靠南宁。沿贵广铁路形成东进轴,沿南贺高速形成西联轴,充分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圈。南北贯通:南北以洛湛铁路和永贺高速为依托建立发展轴,联系湖南省。一个中心:强化中心城区的市域功能。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4产业发展战略1.4.1产业发展分析支柱产业面窄,产业链较短

工业支柱产业目前主要靠电力、电子、林产、有色金属开采加工、建材、食品医药等几大行业支撑,大都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产业链较短,初级产品、传统产品占据优势,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低。产业集聚不足,产业同构性强

各区县的产业同构性较强,各县支柱产业大都还集中在林产、有色金属加工、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产业相似度较高,缺乏错位发展。文化潜力有待挖掘

贺州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有潜力培育成为贺州的支柱产业。贺州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但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元素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贺州作为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同时贺州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产业类型,遍地开花、规模不一的采矿企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4产业发展战略1.4.1产业发展分析主导产业选择贺州市的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子设备制造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业、畜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三次产业重点发展具体如下:第一产业:重点发展林业、畜牧业、、生态农业。第二产业:重点发展农、林、矿产品加工业、电力、电子、建材、食品和医药工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物流商贸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

2002-2007年五年平均增长幅度(%)

平均13.2

第一产业5.1

第二产业20.5

第三产业12.2

工业18.5

建筑业33.4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86.4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91.0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60.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3.7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1.1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3.2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6.18房地产业27.19食品制造业26.310造纸及纸制品业23.211金属制品业22.11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6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4产业发展战略1.4.2产业发展战略(1)总体战略——立足工业之本

随着“十二五”时期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贺州将步入工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立足工业之本,迅速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2)优化拓展

贺州目前支柱产业面窄,且处于价值链较低的环节,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原有资源型工业,以提升技术能级、高效利用资源为途径,应当向产业链下游环节拓展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3)中心强化

贺州的工业目前仅依托少数大企业支撑,产业集聚发展不足。未来应依托望高工业园区,集中力量打造产业集聚区,将其培育成为贺州工业发展增长极,以此带动周边各县的发展。(4)就业拉动

贺州非农人口较多却发展不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应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业。(5)文化融合

贺州是多元文化共生之地,其有两千多年的郡县史,由于处于省际结合部,有中原文化、湘楚文化、百越文化、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融合而成多元的贺州文化。(6)生态保障

目前贺州的产业大都易对环境造成威胁,应当在工业发展中注重资源综合利用,避免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实现矿电结合,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布局策略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4产业发展战略1.4.2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四带、三片区、多集群(1)一心

贺八平钟综合经济核心区:以望高公路、铁路货运枢纽与羊头航空、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组成的贺州交通枢纽为中心,与八步区、平桂区,钟山县中心城区共同构成。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中心、旅游服务基地;重点打造以电子、医药、林业、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集聚区以及都市工业和都市农业。(2)两轴桂广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电子、林业、矿产业、食品医药和旅游业;永梧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电力、林业和旅游业;一、区域经济发展分析1.4产业发展战略1.4.2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四带、三片区、多集群(3)三片信都特色经济区:主要为八步区中心城区外其他地区,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农业、林业、矿产业等产业;昭平特色经济区:昭平、平桂区南部乡镇,重点发展矿产业、农业、林业、旅游等产业;富川特色经济区:富川县、钟山部分乡镇,重点发展电力、建材、旅游等产业。(4)多集群未来贺州将有10个工业产业集群:资源优势定位型:石材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集群。产能优势定位型:电子材料产业集群和林化及林纸板产业集群。按照产业对接要求设计型: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陶瓷工业产业集群、制药产业集群、服装产业集群和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二、人口与城市化2.1人口现状分析2.2人口预测与规划2.3城市化发展策略二、人口与城市化2.1人口现状分析2.1.1人口概况与分布年份常住人口(万人)市镇人口数(万人)出生人口数(人)死亡人口数(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男性人口数(万人)女性人口数(万人)总人口数(万人)1997年

86.11131998年

86.80391999年

9.53

87.52000年

12600480050.5646.442.889.33452001年

758528945.246.743.2902002年

1740063006.82109.399.3208.532003年

2148166717.06109.699.62209.222004年

2819587277.34109.8399.73209.562005年

60.309826942114757.49110.25100.22210.472006年

3561585599.8112.8101.7214.52007年

3843598689.14114.76103.7218.412008年209.7371.098533700990010.45116.6105.1221.792009年211.5772.82960085009.42117.72106.2223.882010年195.407268.951075001600039.18116.8476106.3471223.19472011年197.0372.9827900228002.2122.01111.17233.252012年198.777.3932700146008.8119.4107226.42013年199.9880.51

二、人口与城市化2.1人口现状分析2.1.1人口概况

全市总人口为223.19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05.68万人相比,十年间共增加17.51万人,增长8.51%,年平均增长0.82%。比“四普”到“五普”十年间年平均增长1.27%下降0.45个百分点。

全市常住人口为195.41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96.55万人相比,十年间共减少1.14万人,减少0.58%,年平均递减0.06%。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9.5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89.4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8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28人减少0.46人。

总体看,贺州市的人口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但是增速较为缓慢,总人口自2003年后处于稳定水平。地区总人口常住人口全市八步区平桂管理区昭平县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223.1966.5542.8140.2242.3331.28195.4161.3539.2034.0735.1125.68贺州市总人口和常住人口地区分布如下(单位:万人)二、人口与城市化2.1人口现状分析2.1.2人口构成分布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01.14万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94.27万人,占48.24%。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2.9下降为107.29。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3.24万人,占22.13%;15-59岁人口为126.82万人,占64.9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5万人,占12.9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31万人,占9.3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23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7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5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6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的演变过程来看,未来全市人口结构将趋于老龄化,逐渐步入老年型社会。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63.09万人,占83.4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2.32万人,占16.5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0.97万人,减少0.59%;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0.17万人,减少0.52%。二、人口与城市化2.2人口预测与规划年份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低中高方案2020年logistic曲线模型239.17247万人(低方案)255万人(中方案)264万人(高方案)线性回归模型255.05指数函数模型266.55灰色预测模型239(低)247(中)266(高)2030年logistic曲线模型258.16270万人(低方案)285万人(中方案)300万人(高方案)线性回归模型280.95指数函数模型305.77灰色预测模型258.70(低)272.76(中)304.78(高)经济弹性系数法273.33贺州市域总人口预测结果

采用趋势外推(曲线拟合)、灰色模型和经济弹性系数法,进行贺州市域总人口的预测,结果详见下表规划2020年,贺州市域人口为255万人;规划2030年,贺州市域人口为285万人。二、人口与城市化2.3城市化发展策略2.3.1城市化发展主要特征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化率偏低。2013年,全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约为40%,低于广西45%的全区平均水平和全国54%的平均水平。总体上,贺州市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城镇化水平低于广西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城镇化进程主要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非农人口增长缓慢。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无论从产业结构还是就业结构,贺州的城镇化水平均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存在地区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形条件的共同影响下,贺州各县区城镇化进程存在差异。二、人口与城市化2.3城市化发展策略2.3.2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一)历史欠账太多由于历史原因,贺州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与镇中心区之间有农田或山脉隔断,城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不规范,城镇街道不连贯,城镇建设相关设施不配套不完善,乡村人口向城镇聚集难度大,城镇区域扩张与城镇人口增长不匹配,缺乏大型支柱产业,城镇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低,与全国及广西发达地区差距过大,而且城镇人口基数过小,农村人口比重大,无法拉动城镇人口快速增长,致使城镇人口比重长期偏低,城乡一体化进程比较缓慢,要赶上广西平均水平的确是任重道远。(二)经济发展水平低,影响资本的聚集,进而影响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聚集的过程,也是资本聚集的过程,聚集是城镇化最明显的特征,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积累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形成总额越大,其城市容量也越大,城市人口也越多,由此所产生聚集效应也越大。2013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1907.67亿元,而贺州市只有483.2亿元,仅占广西的4.06%。贺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低,必定影响资本积累和城镇化进程。二、人口与城市化2.3城市化发展策略2.3.2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三)城镇规划水平不高,城镇风貌现代化和特色化均不突出贺州市是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自2002年建市以来已满11年,诸多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尚在初始建设之中,城镇规划管理总体水平不高,规划技术人才匮乏,市城乡规划设计院仅为丙级资质,与地级市的要求不相匹配,难以适应贺州城市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人才队伍的支撑,城镇建设标准低,综合开发率低,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建筑物70%以上是以私人建房为主,城镇建设亮点不多,城镇风貌现代化和特色化均不突出。(四)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优势较弱长期以来,贺州市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在吸纳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打工中占有先机。当前,贺州市的支柱产业为电力、林产、矿业、电子和新材料等,其中电力、矿产均为重工业,其对劳动力的吸收有限,对城镇化的快速提升作用不明显;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全市整体经济带动有限;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是制约贺州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导致贺州市城镇化发展后续动力不足。根据公安部门人口报表统计,贺州市2013年有1.24万人迁出市外,这些人大部分属于外省的城镇常住人口,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贺州市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向贺州市转移,而向市外迁移。二、人口与城市化2.3城市化发展策略2.3.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工业化发展初期,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结合贺州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工业势在必行,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显著加快城市化进程。2.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目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差距,可提升的潜力较大。而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切实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3.第三产业持续高效健康的发展

贺州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具有资本密集程度低、人力密集度高、就业弹性大、容易进入等特征。因此,第三产业具有更大的聚集农村剩余生产要素(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4.城镇体系的建设

贺州目前尚处于城镇体系发育的初期,各级城镇吸纳能力尚弱。城镇吸纳能力提高之后,可促进城市化的推进。二、人口与城市化2.3城市化发展策略2.3.4城市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比重(%)城市化率(%)城镇乡村全市196.5546.68149.8723.7576.2523.75八步区86.2322.8763.3626.5273.4826.52昭平县35.956.4329.5217.8982.1117.89钟山县46.5712.2434.3326.2873.7226.28富川县27.805.1422.6618.4981.5118.49方法一:趋势外推法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2000年全市总人口为196.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6.68万人,乡村人口为149.87万人。如下表3-6所示。可以计算出200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23.75%,这与1990年贺州市10.85%的城市化率相比,年均增长率达到1.30%。据此推算,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全市城镇化率分别为: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29.85+1.29%*7=38.88%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29.85%+1.29%*12=45.33%2030年全市城镇化率=29.85%+1.29%*22=58.23%这意味着,从2009-2010年开始,贺州市城镇化达到30%,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全市城镇化将会加速发展,至2030年全市城镇化率将接近60%,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

贺州市城镇人口分布(五普资料)资料来源:贺州市五普资料。二、人口与城市化2.3城市化发展策略2.3.4城市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已知的两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求取城乡人口平均增长率差,假设城乡人口平均增长率差在预测期内保持不变,外推求得预测期末的城镇人口比重。这种方法的预测模型实质也是一条S形曲线,符合城镇化过程的发展规律。

第一,选取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两个基本年份进行预测。可计算出1982-1990年间城乡人口平均增长率差k=0.06475。第二,选取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两个基本年份。经计算得到1990-2000年间城乡人口平均增长率差k=0.09397。由此可见这两个阶段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有很大差距。第三,选取时间跨度较大的1982年到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预测,经计算得到1982-2000年间城乡人口平均增长率差k=0.08098。把K值代入公式(1),预测结果如下:201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0.09%,202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9.71%,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6.38%。

若以2000年和2008年作为基本年份进行预测,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8年间城乡人口平均增长率差k=0.03989。把K值代入公式(1),预测结果如下:201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6.17%,202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0.89%,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0.76%。方法二:联合国法二、人口与城市化2.3城市化发展策略2.3.5城市化发展的目标与对策目标

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以体制创新为动力,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素质,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相适应,推动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把贺州建设成为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策略中心城市战略。工业主导战略。进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建设投资制度等制度创新,为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城乡环境与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减缓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三、城镇体系规划3.1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现状3.2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3.3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规划三、城镇体系规划3.1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目前贺州市下辖八步区、平桂管理区、昭平县、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等3县2区59个乡镇(街道),201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40.26%。虽然比上年城镇人口比重38.94%高1.32个百分点,但比广西2013年平均水平44.81%低4.55个百分点,在广西14个市中排名第9位。贺州市在近年城镇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坚持经营城镇理念,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继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城镇投入增长率不断提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深入实施城镇建设大会战,拉大了城镇框架,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排名地区城镇化水平(%)2013年2012年1八步区43.4742.492平桂管理区43.1241.113昭平县39.7738.844钟山县35.6734.925富川瑶族自治县35.0232.74贺州市各区县2012年与2013年城镇化水平年份市镇人口数(万人)常住人口数(万人)城镇化水平(%)2008年71.10209.7333.902009年72.80211.5734.412010年68.95195.4135.292011年72.98197.0337.042012年77.39198.7038.952013年80.51199.9840.263.1.1现状城镇规模结构

贺州市2013年末共有4个街道办事处,45个建制镇,12个乡,216个属性为城镇的居委会、村委会,9个产业园区。三、城镇体系规划3.1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现状3.1.1现状城镇规模结构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小城镇缺乏足够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不强,尚难引领市域发展首位度高,处于城镇体系发育的初级阶段从市域范围看,贺州市城镇体系的首位度为2.28(以非农人口计算);各县的首位度情况,钟山为5.36,昭平为8.09,富川高达17.0,可知全市尚处于城镇体系发育的初期阶段。

相对于全市219万,11855平方公里的国土范围,八步中心城区规模显著偏小,产业、人口集聚能力不强,小马拉大车式的城镇体系难以引领全市的全面发展,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建制镇个数集镇个数以镇域人口为统计基数

以乡域人口为统计基数

总计47总计125000以下05000人以下05000—1000035000—10000210000—20000610000-20000620000—300001220000—30000330000—500001130000—50000150000-60000650000人以上060000-800006

80000人以上3

建制镇与乡的人口规模统计

以非农人口为统计口径,情况则大不相同,5万以上的镇为1个,为八步街道;3-5万的镇为3个,分别为昭平、钟山和富川3个县城;1-3万仅为西湾街道和黄田镇;5000-10000的镇为3个,分别为信都镇、珊瑚镇和贺街镇。而5000人以下的共计38个,1000人以下的也有15个,占47个建制镇的近32%,详见表。由此可见,全市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三、城镇体系规划3.1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现状3.1.2现状城镇职能结构除市区与县城以外,各级城镇目前尚缺乏准确的功能定位,城镇的经济特点、城镇职能个性和特色并不鲜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有以下主要特点:市域城镇功能中,行政、文化、交通中心的功能相对比较突出,城镇的经济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和吸引周边地区等功能比较弱小。除少数依托大型厂矿或位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外,绝大多数小城镇均在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基础设施条件差,非农产业不发达,对外辐射能力非常弱,仍表现为强烈的农村聚落特征。各城镇之间经济相互独立,关系松散,城镇职能同质化程度高。由于历史发展的基础不一样,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不一样,贺州市的城镇发展散布特点显著。各城镇之间除了与上级行政上的紧密联系之外,各城镇之间联系薄弱,缺乏分工协作。三、城镇体系规划3.1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现状3.1.3现状城镇空间结构长期以来,贺州市区内外交通主要通过公路和水运。从而使贺州与湘、粤、桂三省(区)邻市县之间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其中207国道纵贯南北,323国道横贯东西;此外,还有20031、20141、20161三条省道干线贯通境内。水运相对薄弱,全市主要航道是桂江、贺江;其中,桂江属5级航道,航运等级较低;贺江因泥沙沉积导致河床堵塞,只在信都段以下才有航运,而位于贺州市内的八步码头基本闲置。因此,贺州市的城镇空间结构具有三种指向:沿路、沿江和平坝内集聚。绝大部分城镇沿贺江、桂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如富阳镇、八步街道、贺街镇和信都镇分布于贺江沿岸;昭平镇、五将镇、马江镇沿桂分布,等等。大部分城镇沿公路等交通干线分布,以交通路线为走廊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207国道、323国道,以及20031、20141、20161三条省道,沿线分布有县城及重点城镇。受自然地貌的影响,城镇也在平坝内集中,特别是由姑婆山、金鸡山、大桂山盘垣形成八步、桂岭、里松、南乡、信都、公会六个山间小盆地,历来为人类活动聚居区,多为全市重点镇分布地。三、城镇体系规划3.2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3.2.1指导思想紧围绕以人为核心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让全体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成果。紧紧围绕优化布局推进集约高效的城镇化。着力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培育发展辐射作用大的城镇群。紧紧围绕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的城镇化。着力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城镇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紧紧围绕四化同步推进产城融合的城镇化。着力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城镇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力。紧紧围绕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一体的城镇化。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和资源均衡配置,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紧紧围绕文化传承推进多元特色的城镇化。着力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魅力城镇,形成形态多样、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紧紧围绕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四化同步为载体,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城镇化发展活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富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进程中提升发展质量,为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三、城镇体系规划3.2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3.2.2规划原则整体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全局(全市)利益与局部(各城镇)利益兼顾原则;近期发展与远期发展相衔接原则;城镇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原则;全球化、区域化与本市优势相结合原则;与相邻市域合作发展原则;现代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分阶段发展原则。三、城镇体系规划3.2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3.2.3战略目标

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合理布局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区的集聚与辐射能力,规划到2020年,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将贺州市建设成为中心城市,以中心镇为区域增长极核,以一般镇为依托,规模等级有序、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完善、空间结构优化、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良好的粤西城镇体系。1、提高贺州市域城镇体系在广西省城镇体系中的地位;2、强化贺州城镇体系与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的全方位联系;3、形成与贺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4、城镇体系规模等级有序、内部联系紧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完善、空间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鲜明。三、城镇体系规划3.2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3.2.4战略方针

根据国家、广西省有关城市化发展和建设规划的政策和要求,充分考虑贺州市的优劣势,确定本市城镇发展方针如下: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以中心城市为极核、以交通干线为轴线、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强化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主中心和副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适度发展一般建制镇。形成由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镇—中心镇或专门职能城镇—一般镇组成的规模等级有序、职能分工明确、空间网络完善的城镇体系。1、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实现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小区集中、农业向专业基地集中),实施经营城市战略。2、以工业园区发展引导城市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走工业兴市、海洋强市、旅游旺市的发展道路。3、做大做强贺州中心市区,强化主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副中心城镇和中心镇的辐射作用,加强专业职能城镇的带动力,适度发展一般建制镇。4、完善全县综合交通建设,依托交通干线逐级扩散,带动乡镇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5、生态特色与地方文化特色战略。6、行政区划调整战略与制度创新战略。三、城镇体系规划3.2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3.2.5发展时序规划根据贺州市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本规划采用近期不均衡发展,远期相对均衡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近期不均衡发展,主要是“点轴模式”(中心城镇+交通干线)发展,即重点发展市域内以主要交通线路为“轴”上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镇、中心镇和专门职能的城镇。加速贺州市区周围城镇的发展,营造若干城镇密集区域。其他区域重点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初步形成若干个城镇空间组群。远期相对均衡发展,即采用网络式的城镇发展模式,提高城镇间的分工协作水平,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城镇网络体系。三、城镇体系规划3.3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规划3.3.1规划思路1、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要求,对贺州市域的行政区划做适时的整合,调整城镇布局,在此基础上完善城镇体系。2、在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上,突出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重市的区域地位,以贺州市区作为全市主中心,以钟山县为副中心,全面带动市域经济的发展,形成等级规模结构优化的城镇体系。3、职能结构规划主要根据各地资源的特点来进行,培育合理的产业空间模式,优化城镇职能结构,在符合地域特征及潜力的基础上带动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城镇工业化的步伐,以城镇为中心,尽快使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并形成产业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以集约工业为主,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农业种植业方面,主要集中在山区,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和基地化。三、城镇体系规划3.3贺州市城镇体系发展规划3.3.1规划思路4、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上,确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