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前四单元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前四单元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前四单元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前四单元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前四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前四单元教案PAGEPAGE4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前四单元教案1.观潮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三、理清叙述顺序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四、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四、总结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五、课堂练习。投影出示(略)六、作业设计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预习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附:板书设计2﹡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习生字、新词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2、学习生字穆玛涓滔脉卉罕三、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思考:(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思考:(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1)丰富的语言例:"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例:"堪称""号称""美誉"例:"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2)特定作用的句子例:"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四、总结全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五、资料袋的学习六、作业设计:预习《鸟的天堂》板书设计(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教案3、鸟的天堂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题3的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教学准备:1.课前师生合作的形式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2、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1、谈话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2、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巴金本文是1933年作者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二、整体感知课文。1、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三.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一)学生思考讨论:1、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2、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3、独立默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集体交流: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1)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2)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归纳并板书:(3)师生共同朗读7、8、9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四、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美丽景象,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五、课堂练习(投影仪出示)1、看拼音写词语。(略)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天堂--()静寂--()光明--()茂盛--()陆续--()逼近--()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天堂--()光明--()静寂--()六、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的天堂》(师板书课题)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象学生齐度课文第10、11、12自然段,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重点品味12、13自然段;(2)、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3)、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4)交流感受: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5)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三、思考讨论课文中写了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你喜欢那一次?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出示主题: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要求: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五、作业设计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2、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3、预习新课《火烧云》附板书设计4﹡火烧云教学目标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按要求背诵第三自然段。2、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一同去欣赏美丽的晚霞,看看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1)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思考题(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练习背诵这一段。(2)学生练习。(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4)小结学法。(5)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三、小组合作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思考题(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2)、小组合作学习。(3)、交流学习过程:(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练习写一段话(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练习题(任选一题)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2)、学生试写,教师个别指导。(3)、表扬优秀。五、课堂小结(略)六: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预习新课《语文园地一》附板书设计教学札记: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培养说话能力、逻辑思维能力。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进行口语交际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汉代长城、阳光、茫茫戈壁滩、连绵起伏的群山,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2、指名学生上台发言。师对其他同学提出要求:a、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3、学生逐个上台发言。4、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5、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过程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三、学习我的发现结合课文中几位同学的发言说说你对学习本单元的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的进行提示)。四、作业设计继续预习语文园地一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一。(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一)、学习日积月累1、学生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学生反复朗读,试着背诵。(二)趣味语文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2、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3、师生小结。4、再读。5、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6、师生再读。7、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三、作业设计:预习习作教学札记: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学习《题西林壁》(板书)三、学习新知:(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二)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4、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2)品读古诗,体会感情。1、反复练习诵读古诗。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3、学生齐读。4、熟读成诵。四、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及诗句意思。2、预习《游山西村》。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指名背诵读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3、板书课题《游山西村》。二、学习《游山西村》1、初读感知。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1)师简介作者。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前一首古诗。温习学习古诗的方法。4、品读悟哲理。5、诵读成诵。三、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及诗句意思。2、预习《爬山虎的脚》附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2)识别字型。(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提示:生长的地方爬山虎叶子脚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四、讲读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2.小组讨论:(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五、讲读第二段1、指名读第二段。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4.指导朗读第二段。六、作业设计抄写生字,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二、讲读第三自然段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三、讲读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3、小结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四、讲读第五自然段1、齐读第五自然段。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2、指名背诵。七、教师总结八、作业设计1、完成配套练习。2、预习《蟋蟀的住宅》附板书设计7、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3、学习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4、培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的方法。2、学习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学生齐读课文)2、学习蟋蟀两字的书写。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你们认识老师的家吗?(不认识)师: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五、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抽生听写生字。2、抽生接读课文。二、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三、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2、读后再比。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四、交换角色,指导说话。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五、课堂练习。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六、作业设计1、摘录好词佳句。2、预习《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附板书设计教学札记: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用具:投影仪、世界地图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直接板书课题,世界地图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二、学习新知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4、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5、检查合作学习情况6、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三:教师小结四、作业设计1、完成配套练习2、预习《语文园地二》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教学重、难点: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教师直接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一)读读写写(投影出示)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⑴自由读记,读准正音。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二)读读记记1、读准字音。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⑵按顺序齐读。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2、解释说话。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三)我的发现⑴投影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⑵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⑶读"小林""小东"的话。(四)成语故事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4、说故事。(五)日积月累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读一读。2、读句正音。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三、教师小结四、作业设计1、书面完成读读写写。2、预习《口语交际》(准备材料)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学习新知口语交际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6、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三、作业设计预习作文9、巨人的花园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2、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喜欢看童话吗?说说你所知道的童话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讲解什么是童话。二、学习新知(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难以理解的生字新词。2、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3、学生读后讨论回答。(二)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1、理解本课难懂得生字。教师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对生字的音、形、义进行了解。2、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洋溢:指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喧闹:指喧哗热闹的意思。训斥:训诫、斥责、责骂。叱责: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和罪行。(三)课堂练习。(投影出示)1、看拼音写词语(略)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荒凉--()欢快--()训斥--()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冷酷--()温暖--()愉快--()三、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二、学习新知(一)投影出示思考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1、在漂亮的花园里一年四季的景色是怎样的?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耍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孩子们的快乐。2、巨人回来以后是怎样做的?发生了怎样的事?3、一天,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以后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样做的?4、小男孩是怎样做的?巨人的感受是什么?5、巨人明白了什么?他又是怎样做的?(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讨论。(三)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使学生明白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三、课外延伸1、师再次讲解童话。2、请同学讲童话故事。四、作业设计1、将今天学习的童话故事讲给家人和同学听。2、预习《幸福是什么》板书设计10*幸福是什么教学要求: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教学难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四、分析课文的起因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七、布置作业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二、探究新知:(一)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二)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三)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四)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1.自己思考;2.小组讨论;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五)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六)总结深化三、作业设计预习《去年的树》板书设计11、去年的树教学目标: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3、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更多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时安排:2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揭题引入: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学习新知1、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对于刚才的疑问多读几遍。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去年的事?理由是什么?试着分段。3、深入阅读课文后讨论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4、体会课文情感:(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5、朗读指导:(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6、本课小结三、作业设计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第二教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去年的树》二、学习新知(一)故事介绍会。1、活动开始2、四人小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3、请学生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然后集体评议。(二)完成课后练习1、这篇童话很感人,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请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说外后写一写。三、课堂练习(投影出示)四、作业设计1、完成《配套练习》2、预习《12*小木偶的故事》板书设计信守诺言珍惜友情去年的树答应别人的事要尽量完成保护环境爱护树木教学札记:《语文园地三》学习目标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讲故事《神笔马良》的片段。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些什么故事吗?3、是的,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学生自由发言二、学习新知1、日积月累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1、朗诵《雨中的树林》2、喜欢这首诗吗?3、用心、用情的朗读。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6、感情朗读。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2、展示台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2、分组讨论学习成果。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班报)。三、作业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给我们的快乐吧!二、学习新知走进"大看台"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1、一进"大看台"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2、二近大看台a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b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c用情的讲童话故事。d出色的演童话故事交流收获三、教师总结四、作业设计预习《13、白鹅》13、白鹅教学目标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1、阅读单元导语。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二、揭题,引入本课。学习生字,初读课文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姿态:左顾右盼叫声:引吭大叫步态:从容不迫吃相:架子十足初识"高傲"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五、作业设计1、写生字。2、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1、听写生字词,订正。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二、探究新知(一)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1、出示两句话:⑴鹅的叫声很高傲。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3、小练笔(填空)⑴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⑵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五)精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如:⑴"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⑵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⑶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⑷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四)体会情感,朗读背诵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三、作业设计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板书设计教学札记:14*白公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1、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教师重点强调难记生字的音、形、义。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A、先出示(投影出示)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B、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A、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B、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C、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品读词句,体会感情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②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四、巩固练习(略)四、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2、抄写生字板书设计教学札记15、猫教学要求1、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爱护小动物。2、复习生字,理解本课生词,要求掌握:古怪、无忧无虑、尽职、闭息凝视、变化多端、生气勃勃,会用"任凭"、"生气勃勃"造句。3、懂得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方法。4、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叙述: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板书),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课本上《猫》。二、自学课文。1、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不懂的自己做上记号,并提出来和同学共同解决。2、学习前五个生字。(音、形、意)3、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些猫?(大猫和小猫),分段就可以把前面写大猫的作为一段,把后面写小猫的作为一段。小朋友再读一遍。划分段落。分好段想一想:课文第一段,主要写大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段,写小猫的什么特点?把能概括它们这一特点的句子划下来。(第一段:猫的性格实在古怪。第二段:满月的小猫的可爱。)三、讲读课文。学习第一段1、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当你读到这一句时,你是怎么想的。2、下面就写它怎么古怪,它古怪在哪儿呢?听老师读课文。3、范读第一段。4、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叙述的内容里,我们看到了猫的几种不同的形象。1、猫在睡觉,猫很老实。(释:无忧无虑)2、猫出去玩,猫很贪玩。3、猫等老鼠,猫很尽职。(释:尽职)(突出:"非┉┉不可┉┉")4、点拨: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那么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你们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①说它老实吧5、小结:说它老实,它是乖,可是,它又贪玩;说它贪玩吧,它是贪玩的,可是,它又尽职的。所以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些就是猫的古怪的表现之一。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6、指导朗读。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7、继续读,猫又怎么古怪,这一节中,你觉得哪几句是主要的,能概括全小节内容的,把有关的语句划下来,准备自己讲书。(可划的词语: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一声不响。)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后面用了冒号,表示下面写猫的温柔可亲。(2)高兴时的温柔可亲是详写的,不高兴时一声不响,写得简略。(3)写高兴,着重写了猫的不同叫声。(4)猫并无高兴与不高兴之分,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猫喜爱的感情。8、感情朗读。四、各自练习背诵一、二两节。五、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一、复习引入1、抽生书写生字。2、抽生背诵课文。二、学习新知一、讲读课文。第一段,第三节。1.这一节进一步写出猫的古怪。你们能用一对反义词把这一节的内容概括一下吗?(板书:怕、勇猛)2.用上关联词语把它们联接起来。"既┉┉又┉┉""虽┉┉但更多的是┉┉"3.现在我们来看整个的第一段,写猫的古怪,分了哪几层来写。这些方面,课文中哪些写得详细(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根据学生回答在上面这些词上用彩色粉笔做上着重号。)为什么作者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响、胆小要详细呢?(原因有二:一方面是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二方面事实上猫的优点是主要的,不然的话,怎么会许多人家养猫,作者又怎么会爱猫呢?)4.指导:概括段意,这一段主要写的什么?我们还可以用书上哪一句概括?("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这一句写在这一段的第一句,这叫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印象深刻)第二段1.你们再看第二段的第一句,在全段中的地位怎样?(也是段首概括)。课文上说"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现在你们从课文里找找,哪些词语本来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现在却用到小猫身上去了。("好玩具;不哭、打秋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以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2.小猫的可爱,你们感觉了吗?我请谁来讲,先照课文讲,然后补充自己所观察的,说出小猫的天真可爱。3.指名朗读。二、练习背诵。三、说话练习。过去我们写动物,只懂写出动物的形状、生活习性,这篇课文却着重写出了猫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爱。谁能选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说出它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感情。四、作业设计预习(16*母鸡)板书设计教学札记16*母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2、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2、体会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二、自读自悟(1)、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2)、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三、汇报交流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4)句子辨析:"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2、全班交流。3、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1、思考讨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2、分类摘抄词语。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六、作业设计预习《语文园地四》《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教学重点、难点: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2、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谈话导入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二、全班交流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三、分组交流1: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2出示要求:(投影出示)a)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b)表达真情实感;c)认真听,进行评议。3分组交流。四、全班汇报汇报提示:1、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2、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五、拓展延伸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第二课时一、我的发现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1)自主发现;(2)组内交流。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6、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二、日积月累1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3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4游戏:成语接龙5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九()一毛对()弹琴如()得水()死狐悲杯弓()影()毛蒜皮()立鸡群指()为马为()作伥车水()龙万()更新门可罗()()()点水顺手牵()哀()遍野抱头()窜三、课外延伸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四、作业设计预习习作17、长城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识字新词,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4、熟读课文,背诵指定的内容。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二、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三、检查预习: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六、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巩固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万里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高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长城是由()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和()。2、给生字注音组词3、抄写课后生词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三、总结全文。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四、作业设计预习《颐和园》板书设计教学札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教案18、颐和园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字音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2、学生自学。3、师生交流。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三、学习词语1.指导分段朗读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板书:颐和园)二、讲授新课1.讲读第二自然段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明确:又长又美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4.指导朗读(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三、讲读第三段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明确:万寿山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明确:佛香阁、排云殿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明确: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3、指导朗读(1)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2)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四、自学第四段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1、同学自由讨论。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五、布置作业观察一处景点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板书设计18颐和园美丽的大公园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教案19*秦兵马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教具准备:投影仪、兵马俑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三、检查、交流: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2、词语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