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笔记_第1页
中医学习笔记_第2页
中医学习笔记_第3页
中医学习笔记_第4页
中医学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临八中医答疑】选择1*20填空0.5*40简答*2案例分析*1结代……2.患者运动出汗后吹风,当晚发热畏寒。出汗不畅,咽痛口干,鼻塞咳嗽,痰少而黄,舌尖红,苔薄黄填空及是非及选择请认真看穴位、腧穴、骨度分寸、各种十四条经脉的名称走向、进…5-6个穴位的定位和功效主治(足三里、三阴交、神缺(应为神阙,即肚脐)、太溪、丰隆)【【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病因病机1.寒邪客胃,气机郁滞2.饮食不节,脾胃受损3.情志失畅,肝胃不和4.脾胃虚弱,失于濡养辨证要点(1)辨虚实实证胃痛一般起病较急,病程相对较短,常有较明显的诱发因素,多表现为痛剧而急,固定不移,拒按,食后痛甚,脉盛气盛;虚证胃痛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诱发因素常不明显,多表现为痛徐而缓,痛处不定,喜按,虚气怯。(2)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苍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而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症。(3)辨在胃、在肝、在脾在胃---常为新病、有明显外感、饮食病因;在肝---常与情志有关,常胃痛连胁;在脾---多为久病,饥时、劳倦、加重,伴乏力、面黄等症状。辨证施治二肝气犯胃三脾胃虚寒呕吐,苔腻,脉弦滑。频频,苔薄白,脉沉弦。喜暖怕寒,按之痛减,苔薄,脉细.肝气犯胃——太冲脾胃虚寒——脾俞补、灸法【【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病因病机2、劳欲过度3、饮食不节4、情志所伤5、气虚邪中络、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偏颇,气血逆乱而导致中风.•足三里(合穴、胃的下合穴)辩证论治(一)中经络痰入络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2.肝阳上亢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虚风动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润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二)中脏腑2.脱证(阴竭阳亡)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辩证论治(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疏经通络化痰除湿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丰隆曲池外关(泻)2.肝阳上亢疏经通络平肝潜阳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合谷曲池(泻)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曲池三阴交太溪(补)(二)中脏腑闭症开窍醒神水沟十宣内关丰隆用泻法十宣点刺出血脱症回阳固脱水沟内关关元神阙关元神阙用灸法水沟内关平补平泻•环跳〔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主治病症〕胃痛、呕吐,呃逆、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癫狂、健忘、失眠;乳痈;膝关节肿痛、下肢痹痛,脚气;虚劳羸瘦、水肿;强壮穴.〔刺灸方法〕有二种针刺法。直刺:深1~2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背放散。•丰隆(络穴)〔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在距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上•三阴交〔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委中(合穴)〔取穴方法〕在膕横纹的中点,两筋(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病症〕小便不利、遗尿;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膝关节肿痛、下肢痿痹。〔刺灸方法〕直刺,深0.5~1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三棱针点刺出血;多用于急性腰扭伤。〔取穴方法〕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喘、咯血;足跟痛。昆仑穴,深0.8~1寸,局部酸胀可向足跟放散.(3)斜刺:针尖略偏向内踝,有麻电感放间。l酸3之交点处。〔主治病症〕腰腿痛、下肢痿痹、腰扭伤;风疹。2)斜刺:向髋关节方向左右探刺,深1.5~2.5寸,酸胀感扩散至髋关节。艾炷灸7~10壮,艾条温灸l5~20分钟。直刺主要用于坐骨神经痛和下肢瘫痪,斜刺用于臀部软组织损伤。•阳陵泉(合穴、八会穴-筋会)〔取穴方法〕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病症〕口苦、呕吐、胁痛、黄疸;腰腿痛、下肢痿痹、急慢性腰扭伤、落枕。〔刺灸方法〕直刺约0.5~1寸,局部酸胀感。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百会〔主治病症〕头痛头晕、高血压、休克、脱肛、胃及子宫下垂,老年性痴呆,小儿脑•关元(小肠之募穴)〔主治病症〕抗衰老、月经不调,阳痿遗精、不孕不育,尿闭尿失禁、子宫脱垂。〔刺灸方法〕直刺稍向耻骨联合部1~2寸,局部酸胀并可放散到会阴部。艾炷灸5~10壮,艾条温灸15~20分钟。孕妇不适宜刺灸.针刺前应嘱患者先排尽小便。进入腹腔慢提插不粘转。•气海子宫脱垂。进入腹腔慢提插不粘转。第一章:绪论P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第一段,可能出填空题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它是以整体《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最早的一部医学临床专著,确立了辩证施治《伤寒论》(阐明辨证论治)和《金匮要略》。症候学的专著土派(补益脾胃);朱月溪“养阴论”——滋阴派(重养阴)P7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辩证论治——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位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的基本特征: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阴:相对静止的、内收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P14阴阳的相互关系(考大题,需举例说明)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物质和功能”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P17指导疾病的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与协调。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2、五行学说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从革,水日润下。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相乘——木-土-水-火-金-木肝心脾肺肾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三章藏象学说酸苦甘辛咸界青赤黄白黑春夏秋冬风暑湿燥寒胆胃胱魂神意魄志泪汗延涕唾生长化收藏目舌口鼻耳怒囍思悲恐东南中西北木火土金水一、藏象的基本概念1、藏象,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与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2、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为主。脏腑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肝、心、脾、肺、肾。共同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共同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胆、脉、女子胞。共同功能类似于五脏的储藏精气。奇恒之腑3、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和制约,维持整体生命活动。五脏处于核心地位。二、脏腑的功能肝心脾肺肾生主疏泄--疏调气血、心主血脉主运化主宣发肃降;主藏精功功调节生殖主统血通调水道;宣发主纳气主藏血--养肝制阳、卫气;助心行血能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行在体合筋在体合脉在体合肌肉在体合皮生髓主骨其华在爪其华在面主四肢其华在毛其华在发窍开窍为目在窍为舌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窍为鼻开窍为耳及二阴志在志为怒在志为喜在志为思在志为悲在志为恐液在液为泪在液为汗在液为延在液为涕在液为唾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1.排出浊气;2.将由脾传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3.宣发卫气,调节汗液的排泄;4.将会聚于肺的血液经清浊之气交换后输布全身。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1.吸入自然界的清气2.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传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下布散至全身,参呼吸道内的异物。4.使周身的血液经百脉流经于肺。【了解】一、六腑的功能主泌别清浊“小肠主液”2、大肠:主传导糟粕;大肠主津。4、胆:贮存胆汁,为中精之府,靠肝的疏泄调节;排泄胆汁,以助消化5、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尿液。6、三焦:为人体气机之通道、气化之场所;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三焦的部位划分:(1)上焦:膈以上,所居心、肺。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作用,上焦如雾。(2)中焦:膈以下,脐以上,包括脾、胃、肝、胆。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中焦如沤。(3)下焦:脐以下,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1.心与肝: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3.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表现为气与血的关系。4.心与肾:心肾相交5.肝与脾:表现在消化吸收和血液运行两个方面6.肝与肺: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两个方面。8.脾与肺: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两个方面。9.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表现在互相资生及水液代谢。10.肺与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跟。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和肺肾之阴相互滋养。三、精气血津液神基本概念:精是受之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和后天水谷相合而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分狭义之精即生殖之精和广义之精即人体一切精微物质的总称。包含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即脏腑之精。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及其精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生成:先天之精气---肾封藏;水谷之精微---脾运化;自然之清气---肺呼吸。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运动(气机):升降出入。呼气主升,吸气主降;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脾气主升,胃气气逆、气陷、气闭、气脱。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运行:血属阴而主静,全赖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心主行血、肺朝百脉、肝主疏泄与藏统血。4、津液基本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个脏腑组织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液。输布:以来肝脾肺肾和三焦的综合作用。、神体现。狭义上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生成:精气血津液是化神和养神的物质基础,不仅与这些精微物质的充盈及相关脏腑功能的发挥有关,而且与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得反应密切相关。功能: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P46气与血的关系(大题)(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的作鸥及激发作用用如营气能化生血液。血液的化生更离不开相应脏腑的推动及激发作用。(2)气能行血:心气推动,肺气敷布,肝主疏泄。(3)气能摄血:血液在脉中的运行有赖于气的固摄。脾统血。2.血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充盈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2)血能载气:气存血中,靠血行达全身。(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第五章病因病机一、病因正气:精气血津液邪气: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淤血及其他。P53六淫定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统称为六淫。正常情况下,称为“六邪”。是一切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P54六淫性质及致病特点(#)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夹湿。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热)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疡。P57七情定义: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他们是内伤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故又称“内伤七情”。其中,怒、喜、思、悲、恐为“五志”。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指咳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于脏腑经络中未被排出的痰湿,临床上可通过其表现的症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致病分为痰证和饮证。形成:由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及饮食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P60瘀血(机制要清楚)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的形成:—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凝滞;—外伤、气虚失摄等或血热妄行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致病特点:病位不一,病症各异。病证虽多,共同特点:疼痛:刺痛为主、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多夜间疼痛加甚。面色皮肤:面色黎黑,肌肤甲错,口紫绀紫,爪甲青紫,皮下紫斑、青筋暴露。二、病机中医病机的基本规律: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正邪相争:疾病发生及其演变的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正能胜邪则不发病,正不胜邪则发病。阴阳失调: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知阴的病理状态。正气: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邪气: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淤血及其他。第六章诊法望诊的基本内容:全身(神色形态)、局部(头面、五官、皮肤、毛发、舌、指纹)排泄物。应,其中望眼神最重要。一般非为有神、少神、失神、假神。望色: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一、舌诊(最具中医特色的望诊内容)(一)、舌象与脏腑经络的联系:藏象学说-----心开窍于舌正常舌象为淡红色、薄白苔。特征: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胖瘦适中、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不干不湿、不滑不腻。1、望舌质:色、形、态(1)舌色(2)舌形胖大舌:舌色淡白和肿胖---脾肾阴虚、水湿潴留。舌色鲜红肿大---心胃有热瘦薄舌:舌体枯瘦瘪薄---阴血亏虚舌色淡白而瘦瘪---阴阳两虚、气血不足舌色绛红而瘦瘪---阴虚火旺芒刺舌:心火燔灼、热毒乘心齿痕舌:脾虚水湿内停,湿阻于舌。舌下络脉:气滞血瘀。2、望舌苔(1)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之分。舌苔为白时其病在表;舌苔为黄时其病在里;舌苔除见于正常人,多见于起病或表征初起,以及疾病的恢复期。黄苔:表示邪已化热,病已入里,主里热。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灰黑苔:可见于肾阳虚衰、里寒之极,寒水上泛;亦可见于里热极盛、肾水不克火反被里热炽灼熏化。主里寒里热之重症。(2)苔质厚薄:厚薄变化判别邪气的盛衰及其进退情况。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深。舌润燥:苔燥涩糙地表不同的伤津现象多见于热证;苔润滑为痰湿之邪内聚多见于寒证。腐腻:腐苔多见于热证。腻苔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顽痰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剥脱:与伤阴血虚有关。分为全舌剥脱(镜面舌)、局部剥脱(花剥舌)、地图舌3种。存在,多为实证;无根说明脾胃肾之气已衰,多为虚证。闻诊:听声音(语言、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切诊:主要是脉诊(最具中医特色的切诊内容)1、部位:寸--关之前(近侧)关---正对桡骨茎突尺---关之后(远侧)共“三部六脉”浮中沉为三候,故称“三部九候”要求:呼吸均匀,每次≥1min。3、正常脉像: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至,60~90次/min)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在脉学上称为“有胃有神有根”。4、常见病脉与主病减。得。沉脉迟脉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不足四至(<60次/min)脉来急促,一息脉动五至以上(>90次/min)主热证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主虚证三部脉举按皆有力,来去俱盛。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痰饮食滞实热正常脉象孕脉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气滞血瘀伤精血少痰食内停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盛去衰。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脉本身硬度大,端直体长,如按琴弦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脉来绷紧有力,屈曲不平,左右弹指,如牵绳转索。一息四至,应指徐缓脉往来急促,数而时止,止无定数。实证主阳盛热实或邪实阻滞;虚证主脏气衰败。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代脉第七章辨证一、八纲辨证(总纲)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阳证-----表证、热证、实证;阴证-----里证、寒证、虚证病位--表里病性---寒热邪正胜衰--虚实类别---阴阳八纲辨证:医生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1、表里的鉴别病因与时病因与时间常见症状病位病情病程短短发热恶寒同见期阶段较长发热恶寒分见晚期或内伤疾病2、寒证和热证的鉴别化表外感疾病初里外感疾病中头身痛等脏腑较重浅表轻症候症候舌淡苔白润舌红苔黄干寒症:实寒症--阴盛。外感外界寒邪,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虚寒证--阳虚证。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而致。者。3、实证和虚证的鉴别稀溏秘结体清凉燥热清长色白热象迟寒热象数病程病程体质象病气弱懒言小便短赤质老苔厚证精神兴奋,声高气粗小便清长质嫩苔少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证候的改变皆属于实证。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邪正斗争剧烈,临床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点。耗损所产生。根据程度分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4、阴阳辩证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阳证-----表证、热证、实证;阴证-----里证、寒证、虚证证即实热证、阳虚证即虚寒证、阴虚证即虚热证。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的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消耗,阴液严重亏乏欲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二、脏腑辩证P85~P105熟悉脏腑辨证的主要证型及特点。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症;心火亢进证;心脉麻痹症;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小肠实热证。2、肺与大肠辨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肠燥津亏证;肠热敷实证;大肠湿热证。3、脾与胃病辨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4、肝与胆病辨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肝风内动证。5、肾与膀胱病辨证肾精不足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气不足证;肾虚水泛证;膀胱湿热证。三、气血津液辨证(一)气病辨证: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常有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来体弱引起【辨证要点】少气懒言、乏力、动则加剧,脉虚无力等全身功能活动低下。证【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辨证要点】内脏下垂、舌淡苔白、脉弱。气滞证气虚弱、温运无力而至。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临床表现】胀闷、疼痛、攻窜阵发,脉弦,舌象正常。【辨证要点】闷胀疼痛。【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辨证要点】表现为气机逆而上的症状。(二)、血病辨证:血虚、血瘀、血热、血寒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病因: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失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肠寄证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在腹内者,紧硬按之不移,称为癥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皮肤红丝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妇女常见闭经。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辨证要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及脉涩。血热证红绛,脉滑数。【辨证要点】各种出血和全身热象。4、血寒证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感受寒邪引起。【临床表现】手足或少腹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月经衍期,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涩。【辨证要点】手足或少腹冷痛及肤色紫暗。手足或任冲二脉,证候的特征是寒象突出。(三)气血同病: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指气机瘀滞而致血行瘀阻,气滞与血瘀同现的证候。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或肝气久郁不解所致。【辨证要点】病程较长和肝经部位的疼痛痞块。2、气虚血瘀证,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3、气血两虚证,或久病失养,或失血过多致。细弱等。【辨证要点】是气虚与血虚证候共见。4、气不摄血证血证。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此证多因久病气虚而成。【辨证要点】是气虚证与出血并见。气不摄血:慢性,虚证,血色淡而质薄,舌淡细,脉弱。血热妄行:急性,实证,血色鲜红质稠,舌红绛,脉弦数。5、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本证多见于肝、胃、肺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的急性大量出血。【辨证要点】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二者主症均有出血与气虚证,但病因不同:气随血脱证,必以大出血在先,发病急,出血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气无依托而气脱。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血行无权所致。(四)、津液并辨证:津液不足、水液停聚1、津液不足证汗、吐、下及失血所致。是以唇、舌、咽及皮肤干燥,尿少便干为主要症状。2、水液停聚证水液输布和排泄失常引起的痰饮水肿等病症。凡外感六邪,内伤脏器皆可致本证。(1)水肿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阳水:发病急,性质属实。多因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色白,神倦肢困,舌淡,苔白滑,脉沉。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痠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2)痰饮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滞而产生的病症。P89心脉痹阻证(大题,由淤血引起,结合P60瘀血解释说明疾病)P100肾阳虚证特点PP112正治定义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P113调整阴阳方法有哪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P115八法定义治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P117清法方法清法,又称清热法,是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清除体内热邪的P119四气五味定义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P120升降浮沉定义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P122后下药物特点放入。如薄荷、砂仁、生大黄、钩藤。P134方剂的组成变化药物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P137理血剂的代表药血府逐瘀//小饮子灸学P经络定义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共同组成了一个经络体系。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P49十二经脉名称P52奇经八脉定义奇经:是十二经络之外的特殊通道,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于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关于“四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P243腧穴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渗灌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体表与脏腑器官及有关部位相联阿是穴、特定穴概念及定义1)阿是穴:以压痛点或体表其他阳性反应点作为针刺部位。这一类腧穴既无明确的定位,也无固定的名称,又无一定的经属。又称“天应穴”,“压痛点”。2)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特定穴可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P244骨度分寸那张图要知道骨度分寸定位法3寸)。部腋前纹头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横纹为12寸。P260进针方法类型进针时,一般左右手配合操作,右手持针操作---刺手,左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进针---押手。指切进针法---短针;夹持进针法---长针(三寸以上)针刺角度与深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左右垂直刺入。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刺入。横刺(平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刺入。提插、捻转手法可能是填空(1).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针刺异常情况处理及预防要看一下P262常用灸法类别针灸治疗原则1)调和阴阳2)扶正祛邪3)疏通经络4)治病求本5)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P264几种常见病(如感冒、腰痛、中风等)的针灸治疗冒合谷列缺冒+风门风池;风热感冒+大椎曲池尺泽寒湿腰痛散寒化湿温阳止痛→肾腧委中环跳秩边昆仑肾虚腰痛补肾壮腰止痛→肾腧委中命门关元太溪劳损腰痛舒经通络活血止痛→肾腧委中志室腰阳关(一)中经络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丰隆曲池外关(泻)2.肝阳上亢疏经通络平肝潜阳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合谷曲池(泻)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曲池三阴交太溪(补)(二)中脏腑开窍醒神水沟十宣内关丰隆用泻法十宣点刺出血脱症回阳固脱水沟内关关元神阙关元神阙用灸法水沟内关平补平泻第八章治则治法治则的最基本原则:治未病、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2、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体质;三是注意饮食起居;四是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既病防变:一是早期诊疗。二是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做好预防。2.正治反治3.标本缓急急则治标:使用标病甚急,成为疾病的只要矛盾时,若不及时治疗标病,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如“急性大出血”从根本上着手进行治疗。大都用于病情较缓的病症,病本解决,病标随之而愈。如“肺阴虚”和“风寒头痛”。标本同治:标本俱急或标本俱缓时。如“气虚又患感冒”4.调整阴阳:一是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二是补其偏衰:虚则补之---阴病治阳、阳病治阴。5.扶正祛邪扶正:适用正虚者,运用益气、养血、填精、补髓、滋阴、壮阳等具体治法。祛邪:适用于邪实为主者,运用发汗、攻下、清热、散寒、利湿、消导的具体方法。6.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7.病治异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因病邪性质不同,机体的反应有差异,疾病发展的阶段不同,其病机时,也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P115八法定义治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第九章中药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反映的是药物作用部位与病变所在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P119四气五味定义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P120升降浮沉定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的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出的趋势相对而言的。升即上其他脏腑经络的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P长期的用药实践中,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提高药物疗效,临床常用;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相恶、相反药物配伍的禁忌。第十章方剂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君药加强治疗治疗作用的药物,或是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药---加强君臣药物的治疗作用或是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佐制药---减轻或是消除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是毒性的药物。反佐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一般起引经和调和作用的药物。P134方剂的组成变化药物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解表药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嗽气喘风水水肿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外感风热表证肝经风热;肝肾不足清热药膏清热泻火清肺胃热生肌敛疮热在气分证肺热喘咳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清热凉血温热病,热病后期凉血止血养阴生津血热妄行出血证热病伤津,消渴证黄芩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凉血安胎湿热所致多种病证肺热咳嗽;火毒疮痈,咽喉肿痛。血热胎动不安泻下药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止血逐瘀通经退黄通淋胃肠实热证、湿热证;寒积便秘;火邪上血热妄行或血热阴伤所致岀血证;芳香化湿药解暑化湿和中止呕行气止痛湿滞中焦证湿阻中焦,胃失和降证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利水渗湿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脾虚湿盛证心神不安之心悸、失眠等症。祛风湿药威灵仙通络止痛软坚消鲠逐痰消饮风湿痹痛用于鱼骨鲠喉胸膈停痰宿饮,喘咳呕逆温里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亡阳证各种阳虚证痛痹理气药理气和中燥湿化痰脾胃气滞证;肝郁脾虚消导药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鸡内金消食运脾缩尿止遗散瘀化石遗精、遗尿等理血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血瘀气滞痛证;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外感风邪头痛;风湿痹痛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除烦瘀血所致的月经不调、心胸脘腹疼痛热病所致烦躁神昏证。心悸失眠。三七化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各种出血证跌打损伤;痈疡肿痛初起祛痰止咳平喘药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嗽喘促肠燥便秘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痰湿诸证;小儿疳积证逆,恶心呕吐胸脘痞满疼痛;痰气互结梅核气,瘿瘤安神药酸枣仁养心安神生津敛汗心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证。自汗,盗汗;消渴病之口干舌燥证平肝熄风药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祛风通络肝风上亢或肝风上扰所致眩晕、头痛肝风内动所致惊痫抽搐证全蝎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痉挛抽搐;口眼歪斜顽固性偏、正头痛;风湿顽痹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开窍药香开窍醒神活血消肿通络止痛催产、癥瘕,跌打损伤;难产、死胎、胞衣不下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补虚药(补气药)大补元气补肺健脾生津止渴安神增智气虚欲脱证热病气津两伤证,消渴证心气不足之心神不安证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证气虚水停之浮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之疮疡难溃难溃或溃久不敛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诸药咽喉肿痛、疮疡肿毒;药物、食物中毒痰多咳喘脘腹四肢挛急作痛能缓和或减轻毒副作用(补血药)养血滋阴补精益髓血虚诸证肝肾精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补阴药)冬润肺养阴阴虚燥热证之咳嗽(补阳药)淫羊藿梅益胃生津清心除烦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胃阴虚证或热伤胃阴所致诸证身热心烦及心烦不眠证肾阳不足之阳痿、不孕、尿频风寒湿痹,肢体疼痛,筋脉拘挛肺虚久咳久泻,久痢津伤口渴及消渴肠道蛔虫及胆道蛔虫症中医针灸重点(仁济版)针灸30分及内踝8寸上下的: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较于手部)里,络属八脉的概念与功能,何为阴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横)腧穴的作用治)髎在后具体:三个可以退热的穴位(大椎,曲池,合谷),丰隆化痰,阴陵泉属于足太阴脾经,至阴可纠正胎位,三阴交的主治,大椎的三个主治,厥阴的三个主治,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承山治痔疮,进针方法以及适用得气概念行针手法以及辅助手法法以及适用症/胃痛(定义,辩证,治则,取穴)经络总结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四肢、沟通内外上下的通道。包括经脉eg大肠经相交与手上,迎香穴×十二经脉的走向、分布(外中内,尺桡侧)e.g.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eg外侧中,足少阳胆经—下肢外侧中内侧中,足厥阴肝经—下肢内侧中e.g.分布在上肢外侧的三条阳经从前到后—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指从十二经及任督二脉上所别出的络,是络脉中得主要部分。十二经都有一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e.g.定位:后溪(握拳时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三阴交(内肩髃(上臂外展,肩部前面凹陷),肩髎(上臂外展,后面)g正胎位(?),承山—痔疮【重要穴位】经—太渊位及主治】★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反应,而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感觉,称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及其作用(PPT)适用eg面部、印堂;舒张进针法—腹部、肥胖晕针(大题)血原因:患者初次接受针刺治疗;体质虚弱;过于疲劳、饥饿、情绪紧张;针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中医学整理(六院版中医内科部分+仁济版中医针灸部分)S发了……其实很想把word文档发送到毛毛来着,无奈没有密码,大家就随意看看吧……六院版中医内科部分1、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内容的一门科学,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1)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机能活动——形体结构和机能统一);②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的本质。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的病例概括。症状是疾病的现象,证候是疾病的本质,两者的区别是证候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辩证:将四诊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论治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强调因人而4、阴阳的相互关系(考大题,需举例说明)斥。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制约、相互消长。如上与下、动与静、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2)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阴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一种关系。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依存关系)。如从自然现象看,天为阳,地为阴,没有天,就无所谓地,没有地,也无所谓天;从个体生理活动来看,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功能是生命的主要标志。式有①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对立制约)②阴阳皆消,阴阳皆长(互根互用)。阴阳之间的互为消长衡。如以人体生理活动而言,白天阳气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以抑制为主。(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统一包含着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如四季中的寒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等。恢复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与协调,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可以帮助确定治疗原则。损有余,补不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偏衰,虚寒证,补阳以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6、五行生克关系(1)相生:即相互资生、助长、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和“我生”为“母子关系”,前者为母,后者为子)(2)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和“我)(3)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次序与相克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侮。次序与相克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5)五行制化:生中有制,制中有生。实际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在自然界属于异常情况,在人体则属于病理现象。7、五脏开窍开口处肝心脾肺胆胃魂神意魄目舌口鼻爪面唇毛怒喜思悲呼笑歌哭筋脉肉皮泪汗涎涕木火土金骨耳水发志恐8、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和主统血。其中以运化为核心,通过运化而化生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精微物质,故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谷食,运化水液)9、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水和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10、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的总称。六腑有大致相同的形态特征,中空有腔,有共同的生理功能,即受纳和传化水谷,六腑之间相通,具有出纳运输和消化水谷的功能。11、胆:胆虽与肝为表里,但其功能是贮藏、排泄胆汁,而不同于其他腑之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故又属奇恒之腑。(主决断,参与精神活动,类五脏,藏阴精(胆汁),为奇恒之腑,具有传化水谷作之腑。其中胆既属于六腑又属奇恒之腑。13、气与血的关系(大题)气之与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有互根互用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如营气具有化生血液的功能。而血液的化生过程更离脏腑气虚,极易导致血虚的病变。故临床治疗血虚病变常需配用补气药物以提高疗效。滞行血不畅,可导致血瘀的病变。它如出现血固摄作用。若气虚,可致出血倾向。如脾气虚(2)血为气之母①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与功能的正常的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人体脏腑经络、肢体关节、五官九窍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血虚患者多兼有气虚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②血能载气:是指气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运载而运行全身。大失血的患者,气随之而发生大量流失,导致气的涣散不收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相适应,从而对气候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正气不足,或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六气才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淫谓水满而外溢,有太过、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15、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①外感性:六淫邪气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故称外感病。②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③地区性: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④相兼性:可单独使人致病、也可合并使人致①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②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③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属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④湿: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下趋,易袭阴位。⑤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⑥火(热):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疡。17、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范围和耐受能力,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故称为“内伤七情”。18、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内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由两个方面形不畅而凝滞;二是由于外伤、气虚失摄等或血热妄肿块(固定)、出血(暗紫色或夹有血块)、面色及皮肤(面色黧黑、紫绀)、舌象(紫暗)、脉象(细涩、沉弦、结代)六个方面。19、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20、脉率不齐的脉象(哪些是心律不齐)。。。不知道。。。个人认为右寸、关、尺分别是肺、脾、肾(命门),左寸、关、尺分别是心、肝、肾神马的还是需要知道一下的。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辩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表证和里证鉴别证候病程寒热证候病程寒热特点常见症状舌象脉象表证较短恶寒发热头身痛等不明显脉浮里证较长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内脏症状多有变化脉沉寒证和热证鉴别大大便小便舌象脉象稀溏清长舌淡苔白润迟热证红赤燥热发热口渴饮冷秘结短赤舌红苔黄干数证候面色四肢寒热口渴寒证苍白清凉怕冷不渴虚证和实证鉴别证候病程体质形态证候病程体质形态二便舌象脉象虚证久病虚弱倦怠乏力,气弱懒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嫩苔少无力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老苔厚有力亡阴和亡阳鉴别四四肢舌象脉象其它亡阴汗热,味咸,粘稠温和红干细数无力身热,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亡阳汗冷,味淡,微粘厥冷白润微细欲绝身冷,蜷卧神疲,口淡,喜热饮证候汗22、心脉痹阻证(大题)【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见痛如针刺,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或为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遇寒痛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疼痛而胁胀,常喜太息,舌淡红,脉弦。阳不振,有形之邪阻滞心脉所致。因其成因之不同,又有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等名。手少阴心经之脉直行上肺出腋下,循内臂,故痛引肩背内臂。瘀阻心脉的疼痛以刺痛为特点,伴见舌暗,或有青紫色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等瘀血内阻的症状;痰阻心脉的疼痛以闷痛为特点,患者多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等痰浊内盛的症状;寒凝心脉的疼痛以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为特点,伴见畏寒喜温,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喜太息、脉弦等气机郁滞的症状。之因有别,故应分辨疼痛特点及兼症以审证求23、肾阳虚证特点①肾阳虚证是指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便泻稀溏,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③本证多因素体阳虚,或年高命门火衰,或久病伤阳,他脏累及于肾,或因房事太过,日久损及肾阳24、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25、调整阴阳的方法(损其有余,补其偏衰)(1)疾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破坏,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产生寒热虚实的不同病理变化,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3)其二,是补其偏衰,主要是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方(4)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因此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在补阴时适当配伍补阳药,即“阳中求阴”,补阳时适当配伍补阴药,即“阴中求阳”。(5)此外,由于阴阳是辩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因此从广义。方法。治法不同于治则,治则指导具体治法。治疗大法概括了主要的治疗共性,在一种治疗大法。清法的治疗范围较广泛,主要适用于实热证,无论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清热法的运用,根据热病发展阶段的不同和火热之邪所伤脏腑之异,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肝泻肺等不同用法。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寒凉属阴,主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药物的味与功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味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相同止泻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病势下陷或病位在表之证;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呕、重镇、消导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病势上逆或病位在里之证。好时再放入,如薄荷、砂仁、钩藤、生大黄等。32、方剂的组成变化予以灵活化裁,加减应用,将严格的原则性与极大的灵活性在实践中统一起来,使方药与病证丝丝入扣,才能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达到预期的效果。(2)3种变化形式: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故方剂中药味的增减,必关系,其功用、主治与原方随之改变)33、理血剂的代表药(1)血府逐瘀汤【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2)小蓟饮子【组成】生地、小蓟、滑石、淡竹叶、木通、蒲黄、藕节、当归、山栀子、炙甘草【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主治】血淋、尿血仁济版中医针灸部分(1)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和分布深浅各不相同。从经络循行的走向来看,经脉是直行的干线,络脉是横行的分支。从经络的深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2)一源三歧:八脉之中,冲、任、督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3)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传输、输注的含义;“穴”“穴道”,是针灸治疗的施术之所。(4)得气: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反应,而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感觉,称为得气,也称针感。一般得气迅速,效果较好,得气迟钝,效果较差。得气快慢或不得气,与患者病情和体质,取穴准确,针刺的深浅和角度等有密切关系,其针感性质、传导方向,也常与穴位部位有关。临证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能强求一致。2、十二经脉的走向(1)手太阴肺经:胸旁→上肢内侧前→大指(3)手少阴心经: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4)手阳明大肠经:鼻旁→颈→肩前→上肢外侧前→次指后→上肢外侧中→中指(6)手太阳小肠经:耳前→颈→肩胛→上肢外侧后→小指(7)足阳明胃经: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次趾(8)足少阳胆经:外皉→头颞→项侧→胁腰侧→下肢外侧中→第四趾(9)足太阳膀胱经:内皉→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下肢外侧后→小趾三侧线(12)足少阴肾经:小趾下→足心→下肢内侧后→胸腹第一侧线**手三阴经从胸部起始,经上肢内侧,至手,与手三阳经相交;手三阳经从手部起始,经上肢外侧达于头,与足三阳经相交;足三阳经从头起始,过躯干,经下肢外侧走于足,与足三阴经相交;足三阴与手三阴相交。3、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部位阴经(属脏)阳经(属腑)(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足4、十二经脉脏腑络属表经脉经脉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足太阳足厥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所属肺心包心大肠三焦小肠脾肝肾胃胆膀胱所络大肠三焦小肠肺心包心胃胆膀胱脾肝肾(1)肾俞(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列缺(同时治疗咳嗽和头面部疾病的功能):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偏、正头痛及项强,牙痛,口眼歪斜(3)至阴(胎位不正):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胎位不正,难产(4)人中(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5)太冲(归经和主治):足厥阴肝经;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胁痛,遗尿,疝气,崩漏,癫痫,月经不调,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6)太溪(归经和主治):足少阴肾经;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耳聋,耳鸣,气喘,咳血(7)太渊(归经和主治):手太阴肺经;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8)内关(归经和主治):手厥阴心包经;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9)外关(归经和主治):手少阳三焦经;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落枕,胁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颤(10)三阴交(归经和主治):足太阴脾经;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阳(11)中极(归经和主治):任脉;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12)关元(归经和主治):任脉;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劳羸瘦,痛经,泄泻,脱肛,中风(13)气海(归经和主治):任脉;腹痛,遗尿,癃闭,遗精,阳痿,疝气,崩漏,痛经,经闭,月经不调,脱肛,气喘(14)阴陵泉(归经和主治):足太阴脾经;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痛经,膝痛半身不遂,麻木肿痛,胁肋痛(16)环跳(归经和主治):足少阳胆经;腰胯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6、骨度分寸定位法(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或宽度,分别规定为一定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寸,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因为此法是以患者的一定部位为折寸依据,所以不论人的高矮、肥瘦均可适用。门、神藏、神封、云门、中府、大包、缺盆、期门、颈臂、肩井、曲垣、魂门、辄筋等(/new/40a188aa2010/2010612lifuqi112816.shtml,不知道正确与否)9、腰痛的针灸治疗(大题)(1)【辩证】寒湿腰痛痛加重,舌苔白腻,脉沉缓。【治则】散寒化湿(2)【辩证】肾虚腰痛痛,日久不愈,腰腿酸软无力。偏于阳虚者,兼见神倦、肢冷;偏于阴虚者,兼见虚烦、盗汗等。【治则】补肾强腰溪【证候】腰部强痛,痛处固定不移,劳累时加剧,腰部触之僵硬或有牵掣感。【治则】通络止痛【处方】委中、肾俞、腰阳关、志室、次髎【定义】以鼻塞、流涕、咳嗽、畏寒发热、头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辩证】风寒感冒脉浮紧【治则】祛散风寒【处方】风池、合谷、列缺、风门(2)【辩证】风热感冒【证候】头痛,发热汗出,微恶寒或不恶寒,咽痛,口渴,咳嗽,吐痰黏稠,鼻流浊涕,舌苔薄黄,【治则】祛散风热【处方】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列缺。【配穴】头痛甚配太阳;咳嗽甚配尺泽;咽喉痛配少商;鼻塞配迎香。【定义】多见于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病症。【证候】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脉多弦或滑攒竹、养老;语言不利加刺通里。13、针刺补泻手法徐疾补泻法(徐进疾出谓之补)提插补泻法(重插轻提谓之补)捻转补泻法(左转捻针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转谓之补)呼吸补泻法(呼进吸出谓之补)开阖补泻法(出针后速按针孔谓之补)迎随补泻法(顺<随>经脉而刺谓之补)平补平泻法(既补又泻,不补不泻)14、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身出冷汗,心慌呕吐,甚者晕厥等,称为晕针。多因患者体质虚弱,或过于疲劳,饥饿,情绪紧张以及针刺手法过强等引起。处理应立即将针全部拔内关、灸百会、足三里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Janetywj于浦东仁济单选20分+填空40空20分+简答2个10分+病例分析1+名解解1.五行:“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不是具体事物而是分类。2.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奇,异也;恒,常也。除胆之外,均器官似腑非腑,似脏非脏,故称奇恒之腑。节控制,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生理平衡,或病后自我修复、恢复健康。为饮。痰饮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劳逸、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致病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3.易于蒙蔽神明;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5.逆治:也称“正治”,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相符,如寒病见寒象,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它着眼于人体的整体功能和整体反应能力,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分为:1.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即“天人相应”观。五个病理生理系统。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象”是“藏”的外在反应,“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中医学正是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9.六淫:风寒暑湿燥热(火)六中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成为“六气”,是自然界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出诊断的过程。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辨证方法很多,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总纲:八纲辨证。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理概括。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时,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比如脱肛和子宫脱垂属于不同阶段均可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候,治疗多以补中益气法。不同;所表现的证也不相同,须采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比如:感冒一般分为两个证。前者用辛凉解表法,后者用辛温解表法。选择二、中医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五行学说(生我,我生等概念)脾的生我:心,我生:肺四、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五、干咳少痰——燥邪六、脾统血的含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运行,不致溢于脉外七、推动温煦脏腑作用的是肾阳八、证的概念: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况九、阴阳的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十、实热是阳偏胜,虚热是阴偏衰十一、五色主病中黑色是主肾虚十二、青色主肝病,白:肺。十三、肺、脾、肾与津液生成有关系,没有作用的:肝胆胃……十四、肝血虚的辨证: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月经量少,色淡……十六、有神、少神、失神、假神的表现,特别是失神:表情淡漠,精神萎靡,语言低微,面色无华,呼吸喘促,反应迟钝,提示正气大伤,精气衰弱,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红少津,脉细数。二十二、阴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相互转化二十六、肝的功能主疏泄二十七、心开窍于舌二十九、青色是寒证三十二、虚证是正气亏虚三十三、阳虚症:畏寒肢凉证黄短,脉弦数痰阻心脉四十一、解表剂:麻黄汤(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东垣——补脾派(4)肾的功能: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5)肾开窍于耳,二阴(6)暑邪的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夹湿(7)气的四种运动形式:升降出入(8)疾病治法: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俱急/缓则应标本同治。(9)气的生成:先天之气,水谷之气,自然界清气(10)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