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上粮仓调研建设报告_第1页
威海海上粮仓调研建设报告_第2页
威海海上粮仓调研建设报告_第3页
威海海上粮仓调研建设报告_第4页
威海海上粮仓调研建设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李国进)2014年1月,山东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质量、服务为着力点,加快山东渔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海上粮仓”。12月31日,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8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海洋渔业厅联合印发了《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规划(2015-2020年)》,就加快海上粮仓建设做出重要部署,为实现种粮于海、产粮于海、存粮于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在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粮仓”的战略,从陆海统筹视角拓展粮食生产空间,发挥海洋在食物供给方面的作用,既能有效缓解粮食安全的巨大压力、改善大众膳食结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又突出了海洋的重要性,有利于海洋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是我省一项创新性、战略性、引领性的工程,在全国具有重大的探索、实践和示范意义。一、建设海上粮仓的作用和意义(一)是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早在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就向全球敲响警钟,提出了“食物安全”问题。我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目前,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海上粮仓,生产更多的非粮食品,是对粮食食物的一种有效补充和供给。根据科学测算,海水养殖的亩效益是粮田的10倍,合理开发利用不需淡水和土壤的海洋资源,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二)有利于改善膳食结构。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温饱需求得到满足后,对饮食质量和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谷物、肉食蛋类食品相比,海洋食品具有更多更易于人体吸收的蛋白质。据测算,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比陆地畜禽肉蛋类食品高50%,是谷物的2倍多。且含有丰富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活性物质,极易被人体吸收,热量也远远低于陆地畜禽肉蛋类食品,更有利于人体健康,成为改善群众膳食结构的首选。近几年,在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中水产品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有些城市甚至超过肉类的消费量,“吃鱼健脑、吃鱼健身、吃鱼美容”已成为一种时尚。(三)有利于提升蓝色经济竞争力。“海上粮仓”建设涉及面广,既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产品加工等直接关联产业,也包括海洋装备制造、水产苗种、海产品冷链物流业等上下游产业。建设“海上粮仓”,不仅可以加快养殖捕捞等第一产业转型升级,也将带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科技研发及海洋食品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提升蓝色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四)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海洋渔业的生态功能逐渐得到科学界的重视,养殖特别是藻类和贝类养殖可吸收并储存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据估算,1吨海藻(干)可固碳0.3吨,1吨贝类可固碳0.11吨。我市是海藻和贝类主产地,2013年出产海藻折合干品25万吨,固碳7.5万吨;出产贝类91万吨,固碳10万吨,仅此两项年可固碳17.5万吨,折合二氧化碳当量63万吨,相当于每年植树造林7.1万公顷,对于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国际海洋碳汇理论权威、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已初步确定在我市打造国际海洋碳汇论坛、创建海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从事海洋碳汇产业的深度研究。二、威海海上粮仓建设情况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海岸线长986公里,约占全省1/3、全国1/18,是全国海洋渔业重点地市。近年来,我市抓住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原则,大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海上粮仓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一)生产供应能力持续增强。2015年,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248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200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10.8亿美元。其中海水增养殖年产量达到160万吨,海产品年产量占全省的34.4%、全国的7.3%,培植6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养殖产品;海带产量约占全省的80%、全国的50%,海参产量达到4.4万吨,约占全省的43%,全国的25%。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海参、鲍鱼、牡蛎、牙鲆、河豚鱼、扇贝、石鲽、海蜇和裙带菜养殖基地。全市海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00处,年加工能力550万吨,实现产值700亿元,精深加工比重从2010年的75%提高到80%,占全国的14%;全市专业远洋渔船达到352艘,占全国的14%,实现产量28万吨、产值31.8亿元。我市成为全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远洋捕捞、海珍品养殖和水产品加工能力全国领先,被确定为中国远洋水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和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二)生产经营体制不断优化。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30家“渔业龙头企业”和100家“渔业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培植现代渔业企业集团。全市年收入过亿元渔业企业超过60家,其中过10亿元的20家,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2家,其中国家级8家。引导拥有个体渔船所有人成立渔业公司、组建专业合作社或渔船协会。积极推行海域使用权招拍挂,规范转让出租,促进海水养殖适度规模经营,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目前,纳入公司化经营管理体系的渔船达到70%,渔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家,入社户数近4000户。规划建设了10个“一园多主体”、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型综合类渔业园区和40个特色渔业园区,其中35个园区成为省级示范园区,数量排在全省首位。渔业园区水产品产量、产值超过全市水产品产量、产值的40%,成为渔业生产的集聚区、科技转化的核心区和渔民增收的示范区,有力带动了全市现代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海洋渔业科技平台日益完善。积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全市在海洋渔业科研平台的建设上面成效显著,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承载力明显提高,创新发展态势良好。全市获批涉海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1个),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家。与40多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余处,建立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6处,创建了国家级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现代海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食品产业联盟、市级海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级船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唯一的浅海综合试验场落户威海,实现国家级海洋科技研发平台零的突破。2015年底,全市实施和参与实施海洋科技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0多个,取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授权310多项。(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国率先对水产养殖场、育苗场、渔港码头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了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岸带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全市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基本符合第一类、第二类海域水质标准,其中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域面积10669.9平方公里,占93.2%,是全国海水水质最好的区域之一;建设了成山头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刘公岛、小石岛、塔岛湾等7个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建设了靖海湾松江鲈鱼、小石岛海域刺参等15个省级以上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到4万公顷;实施了20多个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修复岸线60余公里、沙滩近30万平方米、植被近10万平方米。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2013年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威海市海上粮仓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渔业资源衰退,发展空间压缩。受全局性过度捕捞、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影响,近海生物资源日益匮乏,捕捞产量逐年下降。2006年全市近海捕捞产量为108万吨,而2014年为60万吨,下降40%。同时低值杂鱼生物比例不断提高,鳀鱼占到捕捞产量的35%。可利用的滩涂和浅海基本饱和,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养殖区不断减少。与2006年相比,海带养殖由10920公顷降至8673公顷,工厂化养殖由136万立方水体降至105万立方水体。(二)科研实力落后,支持保障不足。专业科研机构少、科技人才少,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科技的支撑和促动力不强。如缺乏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全市200多家育苗场只能自繁自育和引育,扇贝、牡蛎、大菱鲆、海参等主导养殖品种出现种质退化。生态养殖、远洋渔业探捕技术和捕捞设施、海洋生物技术等滞后,影响了效益的提高。(三)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不完善。我市海洋渔业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但转型升级缓慢,衡量和反映产业层次的结构优势、质量优势、效益优势不突出。在产业结构上,以捕捞、养殖、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海洋生物、海洋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在产业链条上,产业上下游之间、产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产业集群效应不强,如育种业滞后于养殖发展,远洋渔业集中在捕捞环节、配套的加工、运输、后勤供应等落后等。在配套的渔业装备上,除捕捞渔船制造具有一定优势外,养殖装备、新型远洋渔船及捕捞装备,冷藏、加工等装备制造不配套,多依靠外地供应,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四)市场流通不畅,品牌知名度不高。由于企业分割、产业分割、产品分割,难以形成统一的、有形的、大型的海产品交易市场,海产品集散效应不强。作为全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在市场控制、价格决定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限。虽然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5个,但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高,如刺参高端市场长期被“棒槌岛”、“海晏堂”、“獐子岛”等辽宁品牌占据,很多消费者甚至将“辽参”当成刺参的代名词。四、威海市建设海上粮仓的思路、重点任务(一)总体思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海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为基础,重点培育远洋渔业、海水增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渔业装备制造、休闲渔业六大主导产业,海上粮仓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支持保障体系基本完善,成为全省海上粮仓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二)重点任务。远洋渔业。一是促进集聚发展。以山东(威海)远洋渔业促进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远洋渔业组织引导和规范管理。扩大船队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体系,形成集团化、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二是加快建设综合性海外基地。推行“船队+基地+园区”发展模式,支持在本市远洋渔业主要入渔国家或地区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完善渔港码头、冷藏加工、船舶维修、供应补给等配套设施,提高远洋渔业综合效益。三是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大功率冷藏运输船,建成一支连通作业渔场与后方加工的专业远洋运输船队,运输船只达到30艘,年运输能力超过60万吨;发展远洋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打造以荣成石岛为主的百万吨级中国远洋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基地。四是积极开发新渔场。大力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合作与开发,实施印度洋北部中上层围网、苏丹红海海域中上层围网等10个资源探捕项目,预计到2020年作业渔场将发展到30处。支持企业构建大型捕捞加工船,积极开发南极磷虾资源和印尼、科特迪瓦、加纳等区域过洋性渔业资源,推进极地渔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市专业远洋渔船超过500艘,远洋渔业产量达到50万吨,实现远洋渔业产值80亿元,带动冷藏、加工、运输、销售、餐饮等相关产业收入超过300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远洋渔业集聚区,境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发展到5处,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海水增养殖业。一是推进养殖布局科学化。规划“3带6方12群”的海水增养殖发展布局,“3带”即在我市北部、东部和南部海域建设三大海水增养殖带,在增养殖品种和增养殖方式上各有侧重,突出优势和特色;“6方”即集中建设6处20万亩左右集中连片、优质高效的海洋牧场“生态方”,推广健康高效增养殖;“12群”即在适宜海域建设12处人工鱼礁群,构建集人工鱼礁、海洋底播、生态环境修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渔业建设格局。二是推进养殖良种化。实施水产种业“11”工程。打造1处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10处省级以上专业性遗传育种基地,加强优良品种引进、遗传育种、良种扩繁和良种苗培育,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为养殖业提供安全、优质、充足的苗种,年育苗量超过1000亿单位,主导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三是推进养殖模式高效化。推行标准化养殖,提高海带、贝类等养殖机械化水平。加大标准化池塘、立体生态养殖、循环水养殖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发展大型抗风浪智能深水养殖网箱和海水养殖工船。建设“互联网+海洋牧场”观测网,实现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的在线“可视、可测、可控”。2020年,建设70处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多营养层次立体生态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改造标准化池塘面积15万亩,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四是推进增殖放流社会化。创新渔业增殖业投入机制,建立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社会化的公益性放流制度。稳步扩大规模,不断拓展海洋增殖种类,根据水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养护需要,合理选划增殖放流水域。在大型水库、水源地等适宜淡水增殖放流水域实施“测水配方”,开展本底调查和绩效评价工作,提升淡水增殖放流科学化水平。到2020年,公益性增殖放流量达到25亿单位,回捕产量3万吨,实现年产值15亿元。海产品加工业。一是培育海洋食品产业集群。依托好当家集团、赤山集团、泰祥集团、宇王集团、海之宝、浦源食品等80个品牌引导企业,重点培育海藻食品、海参食品、冷冻调理食品、远洋水产食品等四大海洋食品产业集群。2020年,全市海洋食品产值达到1000亿元,将威海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海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产业)基地,打响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品牌。二是培育海洋生物制品产业集群。依托百合生物、威海博宇、东方神参、长青海洋科技、紫光科技、世代海洋等15个企业,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为契机,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要求,形成以EPA、DHA系列保健品、海参系列保健品、胶原蛋白、海洋生物肥料等海洋生物制品为主的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基地。2020年,全市海洋生物制品产值达到200亿元。三是培育海洋医药产业集群。依托迪沙药业、达因药业等5个企业,以藻类、低值鱼类、甲壳类、海洋微生物等为主要研发对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型海洋药物,加快海洋医药产业化步伐,使海洋医药产业成为现代海洋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20年,争取研发出3-5种新型海洋药物进入产业化阶段。4.海产品冷链物流业。一是建设物流园区。以石岛区域为重点,依托赤山集团、鑫发集团、靖海集团等,鼓励国内外渔船停靠卸货,发挥集聚效应和仓储功能,打造百万吨冷链物流园区,形成国家级鱿鱼、金枪鱼冷链物流中心。二是打造交易市场。建设威海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打造面向国际国内的交易中心;依托远遥、龙须岛、石岛、沙窝岛、乳山口等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建设,培育各类市场和交易体系。荣成市重点培育远洋产品、干海产品、鱼粉鱼油、海带等集散中心,文登区、乳山市重点培育贝类集散中心,环翠区重点培育面向日韩的鲜活水产品集散中心。三是拓展海产品交易。依托中国水产商务网、半岛海洋商城等,建设全省领先的海产品电子商务网络。深化与北京首农集团、台湾大成集团等的合作,建立规范、稳定的合作机制,开辟海产品销售通道。5.渔业装备制造业。一是发展海洋渔业装备制造业。依托黄海造船、荣成造船等企业,实现金枪鱼围网渔船、鱿鱼钓渔船、冷藏运输加工运输船等远洋渔业船型自主研发制造,建设国家级远洋渔船研发与制造基地。依托好当家集团、寻山集团、俚岛海科等,重点研发制造深水养殖装备、筏式养殖自动化设备等。积极探索海洋智能机器人研发,实现人工鱼礁调查、海洋生物监测等实时传输。二是发展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业。依托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建设海洋仪器仪表产业园区,培育壮大海洋仪器仪表制造产业。三是发展海洋休闲垂钓装备制造业。以中国钓具之都为依托,以光威、环球、海明威、中复西港等企业为重点,构筑以碳素和玻璃钢材料、渔竿成品、钓具配件、钓具制造设备、玻璃钢船艇等为支撑的海洋垂钓装备产业链,打造我国最大的休闲垂钓装备制造基地。6.休闲渔业。一是深入实施“510”工程。打造10处综合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处海洋游钓基地、10处规模化池塘垂钓基地、10处海上田园式观光体验园区、10处渔家乐餐饮功能服务区。二是加强上下游融合发展。加快生态型人工鱼礁、多功能休闲平台等海上项目建设,配套开发海洋潜水、海上运动等休闲项目,开发特色纪念品、防护装备、休闲帐篷等休闲用品,增强发展活力;提升钓具及游艇的研发制造能力,扩大省级休闲海钓船研发与制造基地创建规模。三是加强示范带动。扶持建设15处国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处省级休闲海钓基地;建设休闲海钓服务中心和休闲海钓专业俱乐部,年投放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5万空方,定向放流恋礁鱼类2000万尾,营造鱼类生长“全生活史环境”。四是加强品牌推介。大力宣传推介“中国休闲渔业之都”品牌,建立休闲渔业推介网站,通过举办渔民节、海参

养生文化节、国际品牌休闲垂钓赛事等活动,提升威海休闲渔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0年,休闲渔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带动休闲船艇制造、渔具等相关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三)保障措施。1.建设现代园区。1.建设现代园区。引入工业化理念,规划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渔业园区。实施“1040工”程,建设新型渔业园区。重点培植10个综合园区和40个海洋生物精深加工、规模化池塘、海洋牧场、工厂化养殖等特色园区;发挥园区特色优势。充分发掘渔业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名、特、优产品的挖掘和开发,形成每个园区的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园区名牌产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按照生产要素集中、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科技集成要求,坚持渔业产业化经营思路,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打造园区—工厂—市场产业链,切实提高园区渔业产业化水平。预计到2020年,现代渔业园区实现产值1260亿元,占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2.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培育50家渔业龙头企业和100家渔业成长性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海洋渔业企业集群。鼓励引导骨干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资金、管理等优势,建设公共平台,组建产业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渔户规模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走规模化、集群化、标准化之路,提高渔业效益和竞争力。2020年,年产值过30亿元的海洋渔业企业达到10家。3.加快科技进步。一是抓科研平台建设。在支持企业牵头创建各类涉海涉渔技术专项平台的同时,打造以海洋生物遗传育种基地为主的水产种业发展平台;以海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海洋碳汇产业示范基地为主的海洋碳汇产业发展平台;以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为依托的海洋渔业职业培训服务平台。强化公益性科研机构建设,组建威海海洋与渔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综合性科技转化平台。二是抓重点项目实施。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推进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实施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试点项目,推进海洋装备制造、海水养殖技术产业化,促进渔业产业上档升级。三是抓渔业技术推广。大力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和渔业科技培训行动,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提高海上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