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高标准农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高标准农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高标准农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高标准农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项目类别: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项目代码:321023112江苏省宝应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宝应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宝应县财政局目录TOC\o"1-2"\h\z\u第一章项目概要 1一、项目背景 1二、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2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3四、项目效益 3五、组织领导和管理 5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7一、自然概况 7二、社会经济状况 9三、基础设施 10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一、项目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2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4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17一、项目区水资源概况(总量、构成、特点及可利用水资源量) 17二、供需平衡分析 17三、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 25四、项目区设计水平年(P=50%,75%)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26五、灌溉水质分析 27第五章规划设计 28一、指导思想 28二、选项原则 29三、建设标准 31四、建设规模 34五、规划布局 35六、最佳方案选定 35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37一、开发任务 37二、建设内容 37第七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44一、投资估算 44二、资金筹措方案 54三、资金使用和管理 54第八章综合效益分析 56一、经济效益 56二、社会效益 58三、生态效益 59四经济评价 60第九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62一、组织机构设置 62二、实施管理 62三、运行管理与维护 63第十章环境影响与评价 64一、环境现状分析 64二、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64三、对策与措施 65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66一、可行性研究结论 66二、问题与建议 66附录 68一、附表 68二、附图 68三、其他附件 68第一章项目概要第一章项目概要PAGE752011年江苏省宝应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概要一、项目背景国农办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指出,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工作,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创新开发体制机制的客观需要,因此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有关农业和粮食工作政策要求,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恢复水稻生产确保口粮自给为重点,严格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优化生产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把保护耕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根据国家、省粮食生产发展思路和政策,实施“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加快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标准粮田,对提高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夯实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鲁垛镇和柳堡镇位于宝应中东部,向阳河、营沙河、芦范河穿境而过,总面积190平方公里,人口8.59万人,耕地面积11.66万亩,为稻麦两熟种植区,水稻、小麦是该镇的大宗优质稻麦和主体粮食作物,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1.41万亩、小麦11.18万亩,全年生产稻谷6620万公斤、小麦4735万公斤。根据三年总规划,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在鲁垛镇实施0.4万亩,柳堡镇0.9万亩,涉及鲁垛镇的三新村、监青村和柳堡镇的建设村、王通河村、寿林村,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万亩。由于缺乏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防灾抗灾能力低。为实现该镇粮食高产、稳产、安全生产,促进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根据国家宏观及产业政策、规划要求,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农田的地力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提升稻麦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实现农民增收,显得尤其迫切与需要。二、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项目区位于宝应县鲁垛镇和柳堡镇,紧邻安大公路,区域范围主要在向阳河以南、安大公路东西两侧,主要涉及鲁垛镇的三新村、监青村,柳堡镇的建设村、王通河村、寿林村。总耕地面积1.3万亩,属于农田基本保护区,整个区域集中连片(见附图1),开发规模效益明显。项目将围绕该县的优势主导产业优质稻米产业进行总体规划,着力培育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打造1.3万亩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项目实施内容包括开挖疏浚渠道39公里,修建泵站27座,各类渠系建筑物1744座,防渗渠道28.1公里;新建机耕路长度20.5公里;建设农田防护林网植树3万株;围绕项目区优质水稻产业发展需要,推广新技术8项,推广面积1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计划总投资171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560万元,在财政资金中中央资金78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663万元、县级配套117万元,目前宝应县政府已落实专项资金以保证配套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项目总投资中水利措施投资1203.6万元,农业措施投资369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0.0万元,科技推广措施投资40万元,项目管理费27.8万元,工程管护费15.6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56万元,折合农民投工投劳累计5.2万工日,主要用于项目区开挖疏浚渠道、机耕路修筑、四级渠整理,田间道修筑,土地平整等。按照谁收益谁负担的原则,项目区的筹资投劳全部由项目区的农户负担,并予以公示。四、项目效益(一)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通过大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使粮食产量每亩提高100公斤以上,亩增产值290元,亩节约成本4.7元。项目区通过土地流转,将原来一家一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用以进行农业招商,农民在收取土地租金的同时可以作为工人为招商项目工作,获得工资报酬;因灌溉渠实现硬质化,节约(二)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单产、增加总产,确保粮食安全。项目实施主要围绕优质稻米和有机稻米产业建立生产基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原料;项目区内生产的优质稻米,全部作为市级龙头企业扬州宝泰米业有限公司的原料来源,在项目区全部实行订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项目区机耕路的铺设,便于机械作业,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益,方便大户承包,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解放农业劳动力320多人,促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推广优质水稻生产技术及进行技术培训,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有利于该地区干群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提升水稻生产水平,壮大优质稻米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区域农业发展。(三)生态效益项目区建设将重点推广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与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逐步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同时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土壤肥力得到显著改善。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减少因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节水措施的实施,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基地上,还可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可改善示范区的生态小气候,保证示范区的生态环境的平衡,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湿地保护区建设。五、组织领导和管理(一)组织机构设置本项目由宝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处组织实施。为更好的保证项目实施,该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各涉及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支农资金的整合,自筹资金的筹集,人力、财力、物资、设备的调配和各项后勤保障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工程实施组、资金管理组,根据分工各负其责。并由县农业开发工程质监组负责工程的质量监督,江苏汇诚投资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审计监督,达华管理集团负责对所有土建工程进行监理。同时为了更加便于项目的实施,乡镇都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具体分管同志和各涉及村的支书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矛盾进行协调,并做好对村民的解释工作,对项目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二)落实县级配套本项目地方配套资金780万元,其中县级配套117万元。为了保证县级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由县政府通过预算配套,确保项目区的建设标准。(三)实施管理项目从立项、实施到验收交付使用,由领导小组负总责,由宝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处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实施过程中将推行项目建设法人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监理制、县级报账制。在申报、立项、建设和完工各个阶段履行公示程序,使项目建设全过程纳入规范管理。(四)运行管理项目实施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登记,分别交由乡、村、组集体管护,明确管护主体,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经费,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积极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将根据具体工程情况确定改革方案,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途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促进各项管护措施落在实处。第二章项目区概况第二章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一、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范围宝应县位于江苏省中部,扬州市北部,东经119°07′~119°43′,北纬33°02′~33°25′。北与淮安市紧邻,东与盐城市、建湖县及兴化市交界,南与高邮市接壤,西与金湖县、洪泽县隔湖相望。县城距省会南京市直线距离约135km,有京沪、宁通高速公路直达。全县东西长52.4km,南北宽41.5km,面积为1467.48km2。项目区位于宝应县中东部的鲁垛镇和柳堡镇内,紧邻安大公路,主要范围在安大公路东西两侧,向阳河以南,芦范河以北,主要涉及鲁垛镇的三新、监清2个行政村和柳堡镇的建设、王通河、寿林3个行政村。项目区内总土地面积1.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3万亩。(二)水文气象项目区位于宝应县运东地区,临近芦范河、向阳河、营沙河等主要灌排水系,区内水网密布,上游水源来自京杭大运河,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势低洼,地面径流较小,夏季雨水易造成滞涝现象。项目区潜水层为第四纪全新统松散岩土类孔隙含水层,为里下河滨海平原孔隙地下水系。上部地下潜水深度0.5-1.5m,水质良好,无明显漏斗区。因此,项目区有着优越的水文地质条件。项目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风向随季节转换,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东南风,春秋两季多偏东风,常年风向以偏东风最多,历年平均风速3.7m/s。常年平均气温14.4℃,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2℃,极端最高温度为39.3℃,极端最低气温为-16.9℃,平均无霜期218天,年度平均相对湿度为79%,全年日照数平均为2188.2h。年平均降水量为958.5mm,夏季蒸发量占全年的37%,冬季占11%,年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常年梅雨期约20天左右,一般在6月19日~7月8日,梅雨期降水量平均200mm。(三)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地形平坦,地面真高为1.7米左右,土壤为二合土,是湖积冲积过渡母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氮0.17%、碱解氮140ppm、含磷0.13%、速效钾150ppm、PH值7.5。(四)水资源项目区紧靠安大公路并分布于安大公路东西两侧,内有芦范河、营沙河、向阳河等主要河流穿过,上游水源来自京杭大运河,水资源十分丰富。经环保部门取水化验测定,水质好于国家二类饮用水质标准,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十分稳定。该区域属里下河水系,原河道不成系统,后经多年水利建设形成了河渠组合的灌排系统,排水主要通过宝射河入东海。项目区水资源丰富,平均年径流为165mm,径流总量2.42亿m3,年际间变化大,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650mm/年,可用地表水资源量720mm/年,亩均地表水资源量562mm(五)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内土地面积1.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万亩,现有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全部属提灌区。区内主要为渍涝型,有废弃垛地、荒地、老河、老沟、老窑地及坟地,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新增耕地和提高现有耕地生产力的开发潜力大。(六)自然灾害对项目区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连阴雨、大暴雨、台风、高温热害等,其中以台风和暴雨引起的涝灾影响最大。二、社会经济状况(一)人口及劳力项目区总人口1.20万人,农业人口1.12万人,农业劳动力0.81万人。(二)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耕地1.3万亩,项目区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一直以稻麦两熟粮食生产为主,种有少量油菜,是本地区农民生活和收入的基本来源。但土地生产力不高,产出率仅相当于全县平均水平的90%。而项目区内所能使用的排灌站多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年久失修,排灌设备动力严重老化,平均月降雨量80mm,项目区内涝渍灾害的现象常有发生。农区内灌溉多由小型临时水泵抽水,渠道没有硬质化,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三)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年产粮食1100万公斤(其中水稻每亩单产540公斤,小麦每亩单产398公斤),油菜年产49.5万公斤。项目区耕地的翻耕、开沟、灌溉、排涝等主要农艺过程基本实现机械作业。小麦的播种、植保、收脱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除插秧外,其他生产环节也基本机械化。全区的粮食种子都由县种子公司统一供种,各村有农业植保队伍,实行有偿服务,产品收购由宝泰米业有限公司向农户收购。(四)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项目区所在的鲁垛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282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54万元,农业总产值为168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91元。柳堡镇2009国内生产总值为10527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162万元,农业总产值为424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88元。(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该区域已被县委县政府纳入到全县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区,我县支撑整个项目区的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农业技术人员22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48人,助理农艺师51人,全区农民拥有绿色证书的达1156人。同时,项目区内水稻生产水平较高,肥床旱育、群体质量栽培、平衡施肥等先进栽培技术应用普及,项目区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程度较高。三、基础设施(一)水利骨干工程现状(灌溉、排水、防洪、水土保持等)项目区内主干河流,包括芦范河、营沙河、向阳河等,各种生产河15条,由于未能经常清理,淤塞较为严重。项目区大型骨干工程已基本形成,但缺乏骨干排涝泵站等建筑物,汛期田间积水难以排出。(二)田间工程现状项目区由于村组集体经济薄弱,田间建筑物严重缺乏,现在使用的田间设施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田间交通、水利设施明显老化,灌排水系不畅,现有的桥梁为老式平板桥,长年失修几近危桥;涵闸老化严重,已出现漏水现象;泵站破损严重,水泵均为老式的6寸强排泵,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三)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项目区小麦的播种、植保、收脱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除插秧外,其他生产环节也全部机械化。全区的粮食种子都由县种子公司统一供种,各村有农业植保队伍,实行有偿服务,产品由宝泰米业有限公司向农户进行订单收购。(四)交通与电力项目区外部交通条件较好,紧邻安大公路,但项目区内机耕道路条件较差,多为土路,遇雨天会严重影响农用机械下田作业。电力设施方面,项目区内现有电力线路约26公里,可满足新建泵站的电力需求。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项目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自然因素(1)灾害天气对区域内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连阴雨、大暴雨、台风、高温逼热,其中以台风和暴雨引起的涝灾影响最大。(2)可利用资源丰富,但投入不足区域内人均耕地面积较多,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土地垦殖率高,但由于长年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平均有机质含量从2.85%下降到2.2%。(3)灌排水系不够完善该区域地处苏北里下河洼地,项目区域内排水不够好,没有形成完善的自排系统,易受涝灾影响。(4)农业结构有待调整结合市场、自然这两方面因素,现有农业结构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素,农业生产主要为常规稻麦生产,布局分散,必须按照有机农业示范区的要求,逐步发展有机水稻等生产。(二)社会因素小农经济思想仍然占据一定位置,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学种田的水平不高。(三)技术因素科技水平不高,信息不够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措施和科学方法的全面落实和推广。(四)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投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改善当地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项目实施后对于当地粮食产量的提升将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二)是加大培育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的需要项目区具有良好的稻作生产的基础条件,具有发展优质稻米和有机稻米产业的现实潜力。通过项目区建设,不仅能提升项目区的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项目区是典型的农业区,农业产值在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项目建设,提升耕地资源的产出效益,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吸引生态农业种植项目落户,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积极、明显的推动作用。项目区农民非常盼望能得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大力支持。(四)是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宝应县是农业大县,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关注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全力配合下,在运西打造了10万亩有机农业示范基地。2009年在沿安大线区域又规划了2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落实势必能推动我县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项目区经过专家研究论证,该区域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具有特别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和环境要求“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耕地面积不足世界的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靠大量进口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必须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的有效供给,才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针对近年来我国粮食产供的新情况、新问颗、新要求,为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抓好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农村水利等重点工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项目的实施,能极大地改善与提高粮田防灾抗灾能力,有效提高粮田基础地力水平;项目的实施,也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具备优越的资源条件江苏省宝应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地区,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项目区处于亚热带边缘,光热资源较好,常年日照量2180小时左右,日照49%左右,年太阳辐射量110千卡/cm2左右。项目区水系为浅水型湖泊,水体生物丰富,底栖动物120多种,浮游植物百余种。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好,重金属Cr、Pb、As、Hg值等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粮食)产地环境标准指标,区域周围主要为水面包围,相对封闭,是开发有机稻米的理想区域。(三)技术力量雄厚该区域已被县委县政府纳入到全县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区,我县支撑整个项目区的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农业技术人员22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48人,助理农艺师51人,全区农民拥有绿色证书的达1156人。同时,项目区内水稻生产水平较高,肥床旱育、群体质量栽培、平衡施肥等先进栽培技术应用普及,项目区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程度较高。(四)全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迅速宝应县是全国产粮的大县,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中国荷藕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宝应县始终坚持生态建县战略,先后获得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荷藕原产地域保护、首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等称号。2005年,经省政府同意,由省农林厅、环境保护厅和农业资源开发局批准,宝应县成立了扬州市唯一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县已形成有机食品基地36个,有机稻米种植面积近10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2个。随着安大线宝应段的开工建设,县委县政府计划沿安大公路打造新的农业示范园区,总规划面积20万亩,本项目即在园区的总体规划内。(五)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项目区林木覆盖率16%,并被扬州市列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几个镇申报“江苏省生态示范镇”已有3年,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水、土、粮的取样检测和近5年来的社会经济活动材料的汇总以及集镇规划、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工作,“江苏省生态示范镇”的审批指日可待。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一、项目区水资源概况(总量、构成、特点及可利用水资源量)宝应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属于宝应庆丰灌区,该灌区总面积12.56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1.3万亩,小麦种植面积10.8万亩,油菜种植面积0.5万亩,水生植物种植面积1.26万亩。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966毫米。灌区水源为京杭大运河,灌区共有三条干渠,其中朱马干渠设计流量为14.5m3/s,劳动干渠设计流量为14.7m3/s,新民干渠设计流量为5m3/s,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朱马干渠和劳动干渠。灌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365mm,径流总量2.42亿m3,年际间变化大,变差系数0.75。里下河地区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650m3/年,可用地表水资源量720m3/年,亩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62m3/年。项目区潜水层为第四纪全新统松散岩土类孔隙含水层,为里下河滨海平原孔隙地下水系。上部地下潜水深度0.5-1.5米,水质良好,无明显漏斗区。项目区平水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777.8万m3二、供需平衡分析由于项目区灌溉面积不大,不具有代表性。本次规划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情况,水资源平衡分析资料选取所在灌区的水文资料,有些来水量和用水量按照面积进行分摊计算,从而对项目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进行分析。选取2008为现状水平年,取年2011年为设计水平年。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采用长系列法与代表年法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不同保证率的供用水量选取不同保证率的代表年型。根据灌区40年(1967-2006年)降雨资料进行经验频率计算并适线,适线结果见表4-1。以年雨量为主选取的50%(平水年)、75%(中等干旱年)和95%(特殊干旱年)代表年分别为1976年、1998年、2002年。现状年为2008年,2008年实际年降雨量952.0mm,与50%年份来水相当。(一)可利用水资源量1、本地径流可利用量(1)降水量:据雨量观测系列大于40年的雨量站资料进行频率计算,得雨量的统计参数如表4-1。表4-1雨量统计参数表项目均值(mm)CvCs年雨量997.00.240.48依据分析的年雨量频率曲线,求得不同频率的年雨量和汛期雨量如表4-2所示。表4-2不同频率设计雨量成果表年型年雨量(mm)汛期雨量(mm)2008年现状实际952.0574.3平水年(P=50%)997.1547.1中等干旱年(P=75%)827.5408.9特殊干旱年(P=95%)638.1259.2(2)当地径流量沿运灌区无系统的河川径流量实测资料,根据降雨资料推求地表水资源量,将地貌分成水面与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分别计算。(1)水面与水田径流量或式中,R水面为水面径流量(mm),P为降水量(mm),E水面为水面蒸发量(mm),E水田为水田蒸发量(mm)。(2)旱地径流量采用《江苏省暴雨洪水图集》中分区的降雨径流关系曲线推求。式中,R旱地为旱地径流量(mm);为前期影响雨量(mm),、为产流计算参数。=20mm,=110mm。根据当地产流分析,降雨频率50%、75%、95%代表年的径流可利用率分别为0.45、0.55、0.6;达到设计水平年后,由于河道疏浚、泵站的建设等工程措施建设,可显著提高本地径流可利用率。灌区降雨径流统计参数表4-3,不同年型的当地地表水资源量如表4-4所示。表4-3项目区降雨径流统计表频率50%75%95%年雨量(mm)977.1827.5638.1年径流深(mm)420.2306.2204.2年径流量(万m3)457.5333.5222.4表4-4灌区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表年型地表水资源(万m3)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万m3)2008年现状实际445.8200.6现状水平年平水年(p=50%)457.5205.9中等干旱年(p=75%)333.5183.4特殊干旱年(p=95%)222.4133.4设计水平年平水年(p=50%)457.5226.5中等干旱年(p=75%)333.5205.4特殊干旱年(p=95%)222.4151.43、过境引水利用量过境水是本灌区的主要灌溉水资源,京杭大运河及射阳湖和广洋湖是庆丰灌区引用的过境水,其水资源主要经头渠首引京杭大运河水灌溉,灌区共有三条干渠,其中朱马干渠设计流量为14.5m3/s,劳动干渠设计流量为14.7m3/s,新民干渠设计流量为5m3/s,各种保证率时的可引用水量一方面受京杭大运河水位及渠首引水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要受到取水许可及省水利厅水资源平衡分配量的限制;当引水能力大于取水许可量时,过境水可利用量为取水许可量,当引水能力小于取水许可量时,过境水可利用量为实际可引水量。达到设计水平年时,由于渠道的疏浚及提水泵站的建设,项目区引外水量也有所增加。项目区表4-5项目区引外水利用量表单位:万m3年型项目2008年现状实际平水年(p=50%)中等干旱年(p=75%)特殊干旱年(p=95%)庆丰灌区5-9月引水量8076.458393.828192.38034.98现状水平年引外水量714.7742.8725.0711.1规划水平年引外水量853.9833.7817.84、地下水可利用量潜水层地下水资源量,包括降雨入渗补给量、灌溉入渗补给量,河湖库渗漏量等,其中主要的是降雨入渗补给量。平原地区土层厚,地面坡度平缓,河床切割线,地下水主要以潜水蒸发开式排泄,只有很少部分由河道排泄。因此,平原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主要是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的降雨入渗补给量(即天然资源量)。降雨入渗补给量的计算式:式中,P雨为降雨入渗补给量(万m3);为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P为降雨量(mm);F为旱地面积(km2)。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按包气带土壤岩性而异,随雨量和地下水埋深而变。参照《江苏省浅层地下水资源》分析成果,根据宝应市各片的土壤岩性和地下水埋深情况,选定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值为0.15。据以推算得各代表年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见表4-6。地下水可利用量主要由利用能力决定。项目区除了乡镇企业和畜禽养殖用水使用地下水外,一般不用地下水,地下水可利用量依据现状使用情况33万方取值,到设计水平年时不增加地下水利用量,维持现状33万方不变。表4-6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表单位:万m3年型灌区地下水资源量项目区地下水利用量2008年实际764.7833现状与规划水平年平水年(p=50%)799.6933中等干旱年(p=75%)704.633特殊干旱年(p=95%)520.38336、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计算本报告中水资源总量是指在天然状态下某种保证率的水资源量,包括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及可以利用的上游来水量(引水量),但要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部分。由于项目区相对较小,加上本地地势平坦,对灌溉回归水利用少,所以不考虑灌溉回归水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生态环境容许的条件下,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一次性水量。在求出地表水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利用量后,扣除二者间的重复利用水量,即得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由于在地下水可利用量计算中未计及渠系渗漏和灌溉入渗补给量,因而本次计算无重复利用水量。水资源可利用量统计表见表4-9。表4-9项目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统计表单位:万m3水平年年型地表水可利用量引外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可供水量合计2008年实际P=50%200.6714.733948.3现状水平年P=50%205.9742.833981.7P=75%183.4725.033941.4P=95%133.4711.133877.5规划水平年P=50%226.5853.9331113.4P=75%205.4833.7331072.1P=95%151.4817.8331002.2(二)用水量计算用水部门不同保证率用水量是指在某种生产条件下,遇到不同频率的雨情、水情、旱情,各用水部门需要的水量。本灌区主要考虑农业用水,而农业用水则与自然界的水文气象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农业灌溉用水一般是由灌溉制度,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来计算的。1、农业用水量要计算农业用水量,首先要制定各种代表年下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根据灌溉制度计算而得的灌区主要作物净灌溉定额表4-10。表4-10灌区主要作物净灌溉定额成果统计表单位:m3/亩作物种类水稻小麦油菜蔬菜花木及其它50%363.551.783.418233.675%450.72.913224050.895%530.195.314828284.42008年和2011年各种作物种植面积表4-11。根据作物布局及用水量、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0.63,规划水平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0.70,可得到净灌溉用水过程和用水量。农业总用水量(见表4-12)。表4-11项目区主要作物种植面积表单位:万亩作物种类水稻小麦油菜蔬菜花木及其它现状水平年1.31.00.300规划水平年1.31.10.200表4-12项目区农业用水量汇总表单位:万m3年型P=50%P=75%P=95%现状709.40899.821609.222011年685.69871.931039.212、非农业用水量非农业用水量主要为灌区内工业用水,村镇居民生活用水及牲畜用水。本灌区工业及生活用水基本不用地表水,主要取用地下水。供水方式为城镇集中供水,有条件的村也可集中供水,集中供水水源为深层地下水,集中供水量占用水量的比重不大,大部分生活用水取自浅层地下水。灌区现状工业用水90.4万m3。生活用水167.17万m3,其中农村居民生活及牲畜用水122.84万m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44.17万m3。为改善生态环境,考虑环境用水量70万m3,合计非农业用水量327.57万m3,按土地面积折算,项目区非农业用水量为33.32万m3。现状城镇生活用水定额为107l/d,据“21世纪中国水供求”提出的增长率为6%,2010年城镇生活用水定额125l/d,2010年农村生活用水定额110l/d,预测2010年非农业用水量为379.74万m3三、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考虑到各种可用灌溉水量,灌溉水源中没有使用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被用作非农业用水。项目区现状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如表4-13所示。表4-13项目区现状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单位:万m3年型项目水资源量平水年(P=50%)可利用水资源量989.94总用水量742.72余(+)缺(-)水量247.22中等干旱年(P=75%)可利用水资源量945.14总用水量933.14余(+)缺(-)水量12枯水年(P=95%)可利用水资源量894.58总用水量1642.54余(+)缺(-)水量-747.96据以上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表可知,现状工程状况,用水保证率为75%。四、项目区设计水平年(P=50%,75%)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如表4-14所示。表4-14设计水平年(201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单位:万m3年型项目包含外来水资源量平水年(P=50%)可利用水资源量989.94总用水量725.68余(+)缺(-)水量264.26中等干旱年(P=75%)可利用水资源量945.14总用水量911.92余(+)缺(-)水量33.22枯水年(P=95%)可利用水资源量894.58总用水量1079.20余(+)缺(-)水量-184.62据以上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经内插可知,2010年用水保证率超过75%,并接近90%。(*按后面设计标准应达到90%以上!)五、灌溉水质分析项目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250mm,径流总量3.67亿m3,年际间变化大,变差系数0.75。里下河地区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650m3/年,可用地表水资源量720m3/年,亩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62m3第五章规划设计第五章规划设计规划设计一、指导思想本项目的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将中低产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益运行”的原则,以当地优质稻米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为依据,整体布局。本项目立足建立有机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发展有机稻米产业。依据江苏省农田水利建设六条标准,结合本地实际,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益运行,达到“沟渠衬砌化、建筑物装配化、农田林网化、机耕路硬质化、灌排动力配套化”。通过功能园区的合理设置、现代高效农业项目的引入,围绕“产品有机化、绿色化”的目标规划设计,引导农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产业结构调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突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切实增强项目区农业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不断提高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水平。项目区建设依据国开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和《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并结合本地实际,按标准化进行设计建设,达到“灌排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总体目标,使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基本实现园田化,建成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示范园区,以此来辐射整个宝应县现代农业的发展。二、选项原则(一)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布局。根据项目区缺乏内部交通道路和排灌系统标准较低的实际情况,重点加强项目区机耕路和排灌站、硬化渠道及其配套建筑物的建设,切实解决制约项目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真正解放农业生产力。(二)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三年内,宝应县将集中连片开发面积3.6万亩,2011年计划治理面积1.3万亩,确保治理一片,成效一片。整合各类资源、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三)坚持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原则扶持发展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农副产品,按市场经济要求和产业化思想,走产业化、一体化经营之路。以扬州宝泰米业为龙头建立基地,在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下,坚持按产业经营思路,围绕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着力提高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科技化生产水平。(四)坚持依靠科技的原则在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有关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生态农业保护等软件建设。以江苏省农科院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同时聘请县农林科技单位为现场指导,在项目区推广扬辐粳8号、徐稻4号、淮稻5号和丰优香占等优良品种,同时推广水稻塑盘培育壮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优质高效粳稻有机稻米生产技术、、优质有机籼稻丰优香占生产技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稻鸭共作和水稻工厂化育秧试点示范,加强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五)坚持整合资金、打造园区的原则坚持项目区的集中性和整体性,以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准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集中的治理。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引进通达工程项目、河塘整治项目、碧水工程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和水利工程项目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加大项目区资金投入,提高项目区建设标准,真正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同时注重吸引民资投入,通过流转土地的形式使民资投入的农业项目落户项目区,对当地农户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收入提高。(六)坚持农民为开发主体的原则根据项目区实际需求,大力扶持当地农业“三大合作”组织的发展,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建立。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协调项目农户的农业生产和销售,通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促进项目区由分散承包向规模经营过渡。通过“三大合作”组织的建立,切实加强农户之间的互助,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七)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治理模式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我县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治理模式,提高了建设效果。如根据不同水系条件,确立以灌或以排为重点,根据不同地形条件,采取单非或双非渠道布置方式,为适应农机作业的需要,提出农田双改模式,及短改长、宽改窄,有效提高了农机作业面,减少了空返作业时间。三、建设标准项目建设标准主要依据国开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和《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细则(试行)》的标准进行设计建设,达到“灌排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总体目标,使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基本实现田园化,建成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示范园区。(一)水利工程项目区的农田水利工程以提高灌溉效率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建设现代化农业。改变目前灌溉效率低下、管理粗放的状况。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建筑物配套等措施,达到节省用水、节约用地、水肥协调、增加产量、方便管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目标。通过加强用水管理,改善用水环境,合理开发与利用水资源,为基地内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实现商品粮生产基地社会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工程按照省农田水利建设八条标准规划设计,主要有:灌溉标准灌溉设计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90%。②排水标准排涝标准:排涝设计标准达到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雨后2-3天内降至田面0.8米以下。排水系统应据地形条件,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力争自流的原则布置。降渍标准:控制地下水位0.8m。田间工程配套:每两块格田设置一放水口和一排水口,田间中沟以上建筑物配套率100%,田间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建筑物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③防洪标准:提水枢纽工程建筑物防洪标准:根据单站装机流量及单站装机功率,查《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确定建筑物等级为5级,对应的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灌排建筑物灌排渠道的防洪标准:根据灌溉流量,查《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确定建筑物等级为5级,对应的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④其它标准泵站效率>54%。中沟以上建筑物配套率100%。灌溉水利用系数0.6。(二)农业措施通过平整土地,深施农家肥和有机肥,秸秆还田,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通过铺设机耕路能够解决一个通的问题,确保农机能下田作业。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实行秸秆还田,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发展优质绿色稻米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积极发展有机水稻生产。实现培肥改土制度化、种植栽培科学化、服务体系专业化。(1)道路标准田间道路分为机耕路(干道)、生产路(支路)两级。机耕路与村庄及乡村公路连接,生产路连接机耕路与田块。田间道路结合项目区内灌溉排沟渠合理布置,达到既利于灌排、机械作业、运输和田间管理,又能节约土地、减少平整土地和田间配套建筑物。机耕路主要路段硬质化,路面净宽不少于3米,高出田面0.3-0.5米,严格按设计图纸修建,先推去表面的种植土,(6-10)%灰土基层夯实,地面软弱层较多处,采用10%灰土为基底层,其厚度为30cm。基底层施工时应分层碾压,每个分层厚度不大于20cm,最终压实度不小于0.9。生产路路面采用砂石路面,净宽不少于2米,高出田面0.2-0.4米,并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2)田间工程标准田间工程要做到田面平整、灌排分开、配套完善。具体要求是:①格田南北向布置,一般长100m,宽20-25m。田间工程配套:每两块格田设置1座农渠放水口和1座出水口,田间建筑物配套率达到90%以上。②农田平整度:项目区农田高低差控制在±3cm之内。(三)林业按照农田林网化的要求,对项目区内的圩堤、生产河、道路加强绿化建设,主要以经济林为主,常绿树为辅,使项目区在形成农田防护网和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产出,美化了生态环境。栽植农田护林网1000亩,植树3万株。四、建设规模项目总体规划面积为1.3万亩,示范基地将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来打造,重点提高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五、规划布局2011年规划改造项目区位于宝应县中东部的鲁垛镇和柳堡镇内,安大公路的东西两侧,主要范围向阳河以南,芦范河以北,主要涉及鲁垛镇的监青、三新2个行政村和柳堡镇的建设、王通河、寿林3个行政村。通过配套完善项目区灌排水利工程,增强项目区排涝和灌溉能力,3座排涝泵站位于芦范河、向阳河上、营沙河上,增强项目区排涝能力;24座灌溉泵站沿路渠布置,每座泵站控制面积400-500亩。完善配套涵洞、跌水、地龙等田间小沟级工程,利于田间排灌和农事操作。在原有田间道路的基础上,重新规划项目区田间机耕路和生产路21公里,新建农桥25座,保证田间循环畅通,便于农机下田下业。根据项目区粮食生产发展的总体目标,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调局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最终形成1.3万亩优质稻米种植基地。具体建筑布局参见附图3项目规划图。项目区规划以建设优质稻麦生产基地为基础。主要作物布局形式见表5-1。项目建设前后,复种指数都为2.0。表5-1项目区主要作物种植面积表单位:万亩作物种类水稻小麦油菜现状水平年1.31.00.3规划水平年1.31.10.2六、最佳方案选定项目规划本着实现“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总体目标,使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基本实现园田化,建成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示范园区。在此基础上,创建节水性农业,使农业灌技术有新的提升。建设的水利设施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标准。桥、涵、闸站、和涵洞全面配套,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物,达到排得出、引得进、灌得上、降得下,形成绿色、节能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济。在水利工程规划中,各泵站布局达到覆盖农田面最大化,使总体效率最高,节省电力能源;渠道断面采用结构合理的U形渠道,降低渠系长度,使渠系布局合理、节省造价。农田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深施农家肥和有机肥,提高地力,保证农田的稳产高产,使产投比大大提高。为改善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方案选择结合农田水利与田间道路的布置建设田间林网,按照农田林网化的要求,对项目区内的圩堤、生产河、道路加强绿化建设,主要以经济林为主,常绿树为辅,使项目区在形成农田防护网和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产出,美化了生态环境。同时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改善了示范区的生态小气候,保证示范区的生态环境的平衡,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建机耕道路,采用砂石结构,与渠系和林网建设配套,确保农机能下田作业又对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总之,通过方案比较,选取的方案达到开发项目区内现有的中低产田,修建完善的灌溉渠道系统,满足农业生产和防汛抗洪的需要;保证项目区的农业用水,起到能降渍,能排涝,能抗旱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同时,修建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改造水土资源条件、完善配套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达到经济和高效的目的。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一、开发任务1、项目区建设1.3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求,以南北条田布置,达到“田成方、林成行、路通水畅”的标准。按标准化吨粮田建设规划强化农田基本建设配套,确保高产、稳产、优质,最终建设成生态农业区。2、完善区内交通网络,使之适应现代化农业耕作、农产品运输以及居民生活的要求,显著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的条件。3、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种植技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机械作业率10个百分点。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建设“优质稻米、有机稻米”等优质农业示范园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促进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二、建设内容(一)水利措施为确保基地内旱涝保收,建设排灌设施工程,设计暴雨重现期不少于5年,排涝设计标准达到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河水降至真高5米不受旱。经测算规划,按照每平方公里排涝模数一个流量的设计,需新建泵站27座,疏浚骨干渠道39km,平整土地等田间配套设施。按照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本着“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资金”的原则,防渗渠道衬砌工程采用“U”型结构,田间配套建筑物,本着“高起点,重质量,上水平”的要求,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物,同时,每两块田建进水洞1座,渠道交接处建设分水节制闸1座。需在基地内新建“支、斗、农渠”U型渠道长28.1公里,建设田间配套建筑物1795座,其中涵洞1665座,衬砌便桥130座。各项水利措施建设项目内容见表6-1水利工程表6-1宝应县201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水利工程明细表序号工程名称规格单位数量概算单价(万元)总概算(万元)1水利措施1203.62泵站600ZLB座322.366.903350ZLB座188.7156.64250ZLB座65.231.25小计27254.746桥梁21×4.5m座2173479×4.5m座168128.0086×4.5m座7749.009小计31211.0010涵洞φ100×12座52.9614.811φ100×9座82.2317.8412φ100×6座821613φ60×6m座1050.6265.1014φ30座7230.0750.6115φ20座8160.0540.816衬砌便桥座1300.33917小计1795244.1518衬砌渠道U80公里2711.41308.0719T300公里1.126.9829.6820小计28.1337.7521开挖疏浚渠道公里39156主要建筑物设计说明①排涝泵站现对600ZLB—100型轴流泵站进行典型设计,该泵站安装600ZLB—100型轴流泵1台套,水泵配用电机功率为55kW,设计流量为3600m3/建筑物等级为Ⅴ等5级。设计依据计及规范为:《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泵站工程设计规范》(GB/T50265—97);《水工结构混凝土设计规范》(SL/T191—96)。泵站渗径长度校核:泵站最不利水位组合为:站前水位为5.5m,站后水位为7.5m;最大水头差2m,考虑到地基为壤土,渗径系数C取3~5,因此,该泵站理论防渗长度L=(3~5)×2=6~10m;而设计泵站实际渗径长度L=18.42>站房稳定荷载的计算:站房稳定荷载的计算主要指站房完建后土建及机电设备的总重及力矩,对于不同水位组合条件下,站房因受水重、水压力及渗透压力等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变化不予考虑,所有力矩均以站房后趾点作为参照点。经计算站房稳定满足要求。②灌溉渠道A、设计依据及规范《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50363—1999);《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B、设计说明渠道采用U型断面形式,设计水位线在圆心上,为底弧圆心角的一半,直线段倾角α为,斗渠纵坡取1/3000,农渠取1/2000。代入以下公式:设计水深:;水面宽:;衬砌周长(加大水位时的湿周):;由以上公式,计算得渠道断面规格如表5-2。表6-2渠道工程参数表渠道类型断面形状设计参数参考过流能力(m3/s)备注圆弧半径(R)(cm)渠深H(cm)边坡系数纵坡U80衬砌渠道U形80951/3000-1/20000.45-0.7倾角α为8°③机耕桥A、设计依据计及规范《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设计安全等级:公路三级。B、以跨度9m,宽度4.5m9×4.5m板桥设计标准为公路Ⅱ级乘0.7的折减系数,一跨布置。桥面由9块预制T型梁组成,桥面净宽4m,两边栏杆各宽0.25m,桥面总宽4.5m。两端设重力式U形桥台,为M(二)农业措施为保证机械化作业,改短田为长田,需在项目区内用机械平整田块310亩。为便于项目区内机械化作业,使项目区的农产品和农用物资拖得进、运得出,新建水泥路面机耕道路21km项目区内作物布局安排适合进行有机稻米种植的优质粳稻组合,如丰优香占系列,其稻米品质可与泰国香米相媲美,获2002年度中国(淮安)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随着宝应县有机农业开发园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产业指导方针的确立,在项目区内推广扬辐粳8号、徐稻4号、淮稻9号等优质稻米品种,优质水稻品种的覆盖面将达到100%,为优质稻米产业化工程的起步奠定了基础。(三)林业措施项目区内,主要骨干河道和道路两旁均以经济林为主,农田林网以每200亩为一个网格,完善农田林网面积1000亩,植树3万株,主要品种以适合我县生长的意扬为主,常绿树种为辅。(四)科技措施以江苏省农科院和县农业技术指导机构为科技依托,主要围绕有机稻米主导产业,计划推广新技术8项,推广面积1.3万亩。(1)重点推广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扬辐粳8号,徐稻4号、淮稻9号、丰优香占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全量还田,节水栽培、稻鸭共育、有机水稻病虫草综合防治、优质有机籼稻丰优香占生产、优质高效粳稻有机稻米生产和水稻塑盘培育壮秧共8个有机水稻生产关键技术,建立水稻有机生产综合技术应用千亩示范方1个,建立200亩稻鸭共作示范基地,探索新型有机稻米生产模式,构建稻鸭产品“种、养、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2)农业科技培训开展水稻有机生产和高效农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有:主推水稻品种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节水栽培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有机水稻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优质有机籼稻丰优香占生产技术、优质高效粳稻有机稻米生产技术和水稻塑盘培育壮秧技术等。科技培训包括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各种培训形式累计培训人数1800人次。(3)技术推广的技术路线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从品种选择、生产环境评价、生产过程的调控技术与产品检测技术等进行集成,探索有机水稻产业化开发的技术与产业集成的运行模式如图6-1。病虫生态、生物农药防治稻-绿轮作新品种引进推广秸秆高效还田 病虫生态、生物农药防治稻-绿轮作新品种引进推广秸秆高效还田技术集成技术集成龙头加工企业基地有机稻谷作物生产龙头加工企业基地有机稻谷作物生产基地环境监控生产过程监控产品质量监控基地环境监控生产过程监控产品质量监控图6-1有机水稻生产与产业化技术路线图参照国家“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做法和国际上“参与式”培训的经验,项目在农民技术培训上实行专家技术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包户责任制,采取“专家带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带示范户、示范户带辐射户”的科技入户的新方法。江苏农科院专家负责制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结合龙头企业对稻麦产品的需要和质量要求,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指导、检查、督促项目区的技术指导员开展工作,负责审核技术指导员分户技术指导方案。技术指导员由项目区所在的镇、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成,实行聘任制。技术指导员在江苏省农科院所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业资源开发局的具体指导下,结合科技示范户实际情况,制定分户技术指导方案;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开展科技示范户培训,提高科技示范户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位技术指导员负责的科技示范户为20户。第七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第七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一)估算依据1.估算依据项目投资以省申报201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通知的要求及相关投资标准政策规定为依据,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确定工程建设规格和投资规模。估算依据为:(1)苏农开土[2010]22号、苏财农发[2010]60号文《关于印发<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概(估)算编制办法>的通知》;(2)省水利厅灌区概算定额编制软件。2、基础单价(1)人工概算单价人工土方工程概算单价为26元/工日,建筑物工程概算单价为28元/工日。(2)材料概算单价①单价:采用宝应2010年第三季度市场调查价格(由当地提供单价分析表)。②供货渠道及方式:水泥、木材、钢材等主要材料辅助材由就近城市采购,汽车运输为主;黄砂、碎石、块石等地方材料由产地采购,水运为主。③材料运杂费:汽车运价根据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物价局(1992)第92号文“关于颁发《江苏省汽车客、货运价实施细则》的通知”计算,水运价格按江苏省物价局、江苏省交通厅苏交运(1996)74号文、苏价工(1996)360号文计算。④主要机电设备原价见表7-1。表7-1主要机电设备原价表序号名称单位设备原价1250ZLB轴流泵台440027.5kW电动机台14003350ZLB轴流泵套9500422kW电动机台50005600ZLB轴流泵套14800655kW电动机台116007800ZLB轴流泵套350008110kW电动机台38300表7-2主要材料概算价格表序号名称单位市场价(元)定额价(元)价差(元)1425水泥T330280502525水泥T350300503黄砂T5532534碎石T6030305块石T10028726标准砖千块3501731777原木一等桩木m3180080010008原木二、三等m316008008009板枋材一、二等m322001000120010板枋材三等、枕木m32000110090011钢筋T52002700250012柴油Kg5.523.513电度2.20.61.6(3)施工机械台班单价按2006年12月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班定额》计算。3、各项费用说明(1)工程建设费用:由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费、独立费用和预备费组成。1)建筑工程主体建筑工程:按设计工程量乘单价进行编制。2)机电、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①设备费a、设备原价:机电设备、金属结构设备出厂价格在向厂家询价的基础上分析确定。b、运杂费率:按设备原价的5%计。c、采购及保管费率:按设备原价和运杂费之和的0.7%计算。②安装工程费:按设计工程量乘以单价进行计算。3)临时工程①施工导流截流及施工交通工程:同主体建筑工程编制方法,采用工程量乘以单价计算。②施工场外供电、通讯线路工程:按设计工程量及电压等级,采用工程所在地区造价指标或有关实际资料计算。③施工房屋建筑工程:按第一至第三部分费用之和(不含设备费)+第四部分费用中一至三项之和×费率,费率见表7-3。表7-3费率表序号工程项目划分计算基数费率(%)1土方工程第一至第三部分费用之和(不含没备费)+第四部分费用中一至三项之和0.32石方工程0.53防护工程0.54管道工程1.05基础工程1.06建筑物砼与钢筋砼工程1.07其他工程0.58设备安装工程1.0④其它临时工程:按第一至第三部分费用之和(不含设备费)+第四部分费用中一至三项之和×费率,费率见表7-4。表7-4费率表序号工程项目划分计算基数费率(%)1土方工程第一至第三部分费用之和(不含设备费)+第四部分费用中一至三项之和0.22石方工程0.23防护工程0.24管道工稗0.55基础工程0.56建筑物砼与钢筋砼工程0.57其他工程O.28设备安装工程0.54)独立费用①建设管理费a、工程建设监理费:按第一至第四部分费用之和×费率,费率见表7-5。表7-5费率表计费基数(万元)费率(%)计费基数<250第一至第四部分费用之和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