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双学位修改稿·大学毕业论文_第1页
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双学位修改稿·大学毕业论文_第2页
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双学位修改稿·大学毕业论文_第3页
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双学位修改稿·大学毕业论文_第4页
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双学位修改稿·大学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PAGE

-

PAGE

1

-

摘要

首都城市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城市之一,对于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经济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近年来面临着越发严重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公共服务不足、治安维稳艰巨等突出问题,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病”。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几年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解决途径“京津冀一体化”。然而,在这个世所罕见的“一个首都、两个直辖市、三个行政区”中推行一体化改革,并非易事。而且此次在国家层面的助推下,三地的“合体梦”能否成真,引发期待。北京城市功能繁多,战略定位不科学,必须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入手,加快治理城市病,在城市科学发展中实现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两项任务。而“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首都的非核心职能的转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北京之所以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城市病严重,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强的公共资源和城市功能过于集中。所以说,研究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可以说是一个“对症下药”的课题,我们通过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的方式解决北京现在遇到的“大城市病”以及在长远上来说的“京津冀一体化”的实现,应该关注研究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最好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对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建造一个和谐美好的首都,顺利的实现“京津冀一体化”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分析

Transferringthecapitalnon-cor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theprocessofanalysis

Abstract

Thecapitalcityisoneofthecorecityofacountry,thecountry'spolitical,cultural,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playsaveryimportantrole.FacingincreasinglyserioustrafficcongestioninBeijinginrecentyears,environmentalpollution,ecologicaldegradation,inadequatepublicservices,publicsecuritystabilitysuchoutstandingproblemsasdifficult,hasemergedthe"citydisease".Tosolvetheseproblems,inrecentyearshascomeupwithaveryimportantwaytosolvetheintegrationof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Inthisworldisrare,however,"oneofthecapital,twomunicipalitiesdirectlyunderthecentralgovernment,thethreeadministrativeregion"oftheintegratedreform,willnotbeeasy.Andatthenationallevel,threeofthe"dream"cancometrue,lookforwardto.Beijingurbanfunctionisvarious,strategicpositioningisnotscientific,thecapitalmustbefromtheorganizationnon-corefunctions,speedgoverningcitydisease,implementinthecity'sscientificdevelopmentcounterurbanizationandurbanizationtwotasksagain.Andtheintegrationof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intheprocessofcapital,transferofnon-corefunctionsisalsooneofthemostimportantoneannulus.SoBeijingtheconflictsbetween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urbandiseaseseverity,istheresultofformedundertheplannedeconomysystem,sincethereformandopencontinuouslystrengthenconcentrationofpublicresourcesandurbanfunction.So,studythecapitaltransferringnon-cor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theprocessofanalysiscanbea"suittheremedytothecase",throughthewayoftransferringthecapitalnon-core,wesolve"bigcitydisease"Beijingnowandinthelongrun,theimplementationofthe"integrationof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shouldpayattentiontostudythecapitalnon-corefunctionstransferproblemsencounteredinthecourse,anditisbettertofindthewaystosolvetheseproblems.Thistosolvethe"bigcitydisease"ofBeijing,the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beautifulcapital,smoothimplementationofthe"integrationof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

hasveryfar-reachingsignificance.

KeyWords:capitalnon-corefunctiontransferanalysis

目录

TOC\o"1-3"\h\z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1

1文献综述

2

1.1首都知识经济产业结构

2

1.1.1首都知识经济的优势与不足

2

1.1.2优化首都知识经济结构的路径

4

1.2“动批”搬迁背景下的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研究

4

1.2.1“动物园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

4

1.2.2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规划对策

5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7

2.1核心职能非核心职能的概念和范围

7

2.2首都城市功能叠加论

7

2.3新世纪首都城市管理与发展趋向

8

3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战略部署出台的背景、时间和具体内容

10

3.1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战略部署出台的背景

10

3.2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战略部署出台时间和具体内容

10

4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出现和会出现的问题

13

4.1协调问题

13

4.2功能产业转移地的“吸引力”问题

13

4.3环境问题

14

5实现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并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策分析

15

5.1疏解部分产业功能

15

5.2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布局

15

5.3调整疏解部分行政事业功能

15

5.4疏解首都交通枢纽中心的压力

16

5.5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的潜在作用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附录A外文原文

21

附录B外文翻译

35

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

PAGE

17

-

引言

现代社会中的首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首都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基本上已经形成一个由核心功能与叠加功能共同构成的庞大功能系统。首都城市的核心功能,即反映首都城市本质起主导作用的国家功能。核心功能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国家政权机构中心、国家法律政策中心和民族国家整合中心在内的政治功能;二是作为国防指挥中心、国内稳定中心在内的卫戍功能;三作为国家主权与外交中心、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内的国际功能。首都的核心职能是不可动摇和转移的,因此,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想要缓解首都的各方面的压力并带动津冀地区的发展,需要对首都进行合理有效的非核心职能的转移。在研究过程中,明确首都非核心职能的概念和范围,了解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战略部署出台的背景、时间和具体内容,探究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出现和会出现什么问题,提出对策,以更好的实现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并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并查阅大量文献,弄清论题的基本概念和范围,找到及运用何种理论及方法来指导研究和阐述这个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尤其是对策要切合北京首都和京津冀一体化的总体要求。

1文献综述

1.1首都知识经济产业结构

1.1.1首都知识经济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北京2013年知识城市竞争力排名第一,保持了2012年的排名。从知识经济的发展基础来看,截至2012年,北京共有高等教育校数(所)179个、研发机构288个、科技活动人员65万人、研发人员32万人,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5%,不断接近4%的国际水平;研发经费1000万元,研发强度达到5.95%。从知识经济的主要产出来看,2013年,北京专利申请量123336件,授权率达50.8%;各类技术合同62743项,成交总额2851.2亿元,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至2014年增加了近2.4倍,软件信息服务业2006—2010年均增长21.6%,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2013年增加值达到1268.4亿元,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地区生产总值12.3%,仅次于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参见刘瑞,韩学广,《优化知识经济结构促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载自《前线》,2015年01期。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看出,北京可以说是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优势相当的明显。不过,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受市场化水平、区域合作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首都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表现在: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均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传统优势领域增速趋缓,新兴领域产业化发展较慢,软硬件平台化协同发展能力不足。第二,园区产业定位严重同质化。中关村园区建设多是填补城区发展短板,各园区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品牌,产业雷同严重和重复建设普遍存在。第三,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一区十六园”中,处于中心城区的园区产业层次高、企业数量多、集聚效应强,而处于边缘的园区发展则无法相比。信息服务业68.96%集聚在拓展区,且呈现出上升趋势。高等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南城则严重缺乏和产业布局相衔接的高校。第四,京津冀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尚未形成。从区位上和价值链环节来看,三地完全具备开展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的条件,但长期以来京津的竞争远大于合作,京冀产业转移也未取得实质进展,至今三地高效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分工尚未形成。第五,产业集群对津冀经济辐射力较弱。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极化”和“虹吸”效应仍很强大,产业集群对津冀经济辐射力较弱,集中体现在各种资本、技术和人力向北京流动。第六,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能力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融合不足,创意不够,导致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参见刘瑞,韩学广,《优化知识经济结构促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载自《前线》,2015年01期。

因为受到市场化水平、区域合作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首都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均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传统优势领域增速趋缓,新兴领域产业化发展较慢,软硬件平台化协同发展能力不足。

(2)园区产业定位严重同质化。中关村园区建设多是填补城区发展短板,各园区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品牌,产业雷同严重和重复建设普遍存在。

(3)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一区十六园”中,处于中心城区的园区产业层次高、企业数量多、集聚效应强,而处于边缘的园区发展则无法相比。信息服务业68.96%集聚在拓展区,且呈现出上升趋势。高等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南城则严重缺乏和产业布局相衔接的高校。

(4)京津冀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尚未形成。从区位上和价值链环节来看,三地完全具备开展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的条件,但长期以来京津的竞争远大于合作,京冀产业转移也未取得实质进展,至今三地高效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分工尚未形成。

(5)产业集群对津冀经济辐射力较弱。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极化”和“虹吸”效应仍很强大,产业集群对津冀经济辐射力较弱,集中体现在各种资本、技术和人力向北京流动。

(6)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能力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融合不足,创意不够,导致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参见刘瑞,韩学广,《优化知识经济结构促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载自《前线》,2015年01期。

1.1.2优化首都知识经济结构的路径

因为以上这些不足,我们应该想办法去优化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应该加快产业的均衡布局与协同发展;加快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与创新;彻底淘汰低端产业和高污染制造业,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优化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空间布局;加快建立京津冀三地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创新联盟;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等。这样经过优化以后,首都的知识经济产业结构会更加合理,同时也会带动周边津冀的知识产业结构的整合和发展,是一举两得之举,当然这也是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的一支。

首都知识经济结构是首都非核心职能的一部分,我们从这一支中的细节方面可以看到或者预料到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统筹全局,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1.2“动批”搬迁背景下的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研究

“动物园批发市场”指位于动物园南侧的众多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组成的集聚体,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区域内的服装批发市场主要有东鼎、天乐、众合、天皓城、金开利德、世纪天乐等,其进货渠道主要是广州货、杭帮货、福建货、京津货。从批发市场内的物流公司的运营路线看,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能辐射到北京周边的内蒙、河北、东北、山西、山东等地。

1.2.1“动物园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

(1)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由于早期的各类批发市场的无序发展,这些批发市场对城市的整体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一些市场布局分布失衡,造成资源与流通空间的浪费;大多数批发市场未考虑与城市整体交通的关系,大量的人流和车流给城市交通带来沉重的负荷。商业批发群在空间利用上缺乏整体规划,在分布和联系上缺乏整体空间意识的问题。

(2)建筑购物环境恶劣

初期的批发市场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购物者对购物环境的精神需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没考虑环境设计,室内外空间单一乏味,人车流混杂;购物者行走安全度低,缺乏休息,视觉环境差;基本无绿化生态可言。

(3)功能滞后

随着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批发市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除了单纯的批发交易以外,集零售、会展、大型超市、饮食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包括经营设施、辅助设施、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后勤设施、公共设施六方面的内容。而先前建设的市场建筑形式大都只考虑了最基本的经营设施和部分辅助、交通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其他功能需求,建筑形式制约了功能的发展。

(4)配套服务设施缺乏

大部分的批发市场的交通线路条件和基础性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缺少统一的停车场地,现有的地面停车点经常“车满为患”,挤占人行道和慢车道,影响交通线路通畅。信息服务设施、物流服务设施、金融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缺乏,如餐饮、银行、通讯、甚至公厕等基本设施都不满足使用需求,更谈不上拥有当代新出现的展示、物流等新的配套设施了。参见徐文龙,韩凤伟,《“动批”搬迁背景下的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以廊坊永清服装服饰物流园概念性规划为例》,载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年11月。

由于“动物园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转移。而它的转移成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的一个缩影。其转移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也应该得到借鉴和吸收。

1.2.2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规划对策

(1)合理的规划选址

商贸物流园的发展,应该从区域统筹角度,选择区域发展的龙头产业,联动周边地区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配套生产基地,强化产业优势和产品特色,尤其要选择若干产业,采取加大投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等有效措施,生产名、特、优、新产品,全面提高商品质量和档次。而永清地处大北京经济圈腹地;永清台湾工业新城距永清县政府5公里,距首都北京40公里,距天津市区60公里,距首都机场80公里,距天津新港100公里,距规划中的首都第二机场25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同时浙商服装城的成功引入,促使以服装产业为代表的区域产业链外溢速度加快,打造京津冀服装产业集聚地。

(2)适宜的功能定位

适宜的产业功能定位不仅能帮助加快“动批”向永清服装服饰物流园的快速转型,同时也能帮助“动批”脱胎换骨,完成一次向世界展现自己的蜕变。通过对全国各大服装城经验借鉴,将北京动物园商圈的产业转移的永清服装服饰物流园区,定位为构建本土服装品牌的孵化器,打造以服装商贸、物流、设计研发、文化创意、服装展示、电子商务及辅料批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群落,目标树造成为中国服装面向世界的平台。

(3)前瞻的产业发展战略

树造成为中国服装面向世界的平台,需要从产业的角度合理规划、步步为营,通过永清自己的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国服装行业特色。所以整体产业规划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通过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植入生产环节,打造中国服装产业升级先锋;第二方面:通过创意生态氛围的营造,吸引设计师聚集,打造企业品牌、设计师品牌和高级成衣定制品牌的展示交易中心,形成时尚消费体验基地;第三方面:通过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商贸环节,打造中国服装行业的创新型物流高地。通过以生产为主线——依托园区生产加工企业,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丰富生产功能,构建产学研教系统和以商贸为主线——依托动批商贸搬迁机遇,应用电子商贸、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延展商贸功能,构建创意文化生态系统,这两条腿合理规划布局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参见徐文龙,韩凤伟,《“动批”搬迁背景下的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以廊坊永清服装服饰物流园概念性规划为例》,载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年11月。

通过对“动批”市场转移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比如,当我们进行某个非核心职能转移时,应该首先认清我们不得不转移的原因,不能以偏概全,进行“一刀切”。当我们决定进行职能转移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从其选址、以后的功能定位、转移后的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问题上考虑,并能够及时纠正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非核心职能的顺利转移。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核心职能非核心职能的概念和范围

非核心职能,在城市地理学中一般称为非基本职能,是相对于基本职能而言的,同基本职能共同构成城市的职能。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基本职能即城市对外服务的主要职能类型,主要为城市以外的区域服务,或全国、或全省、或一个非行政性的区域,诸如东莞、宁波等均是面向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上海是全国以至亚太的金融中心,合肥承担安徽省的省级行政服务职能,而非基本职能即支撑这些基本职能的服务性功能,主要为城市内部服务,如市级和区级的行政机关服务、部分生活服务业以及一些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业等。大致总结一下,一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一些相对低端、低效益、低附加值、低辐射的经济部门;二是区位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公共部门。

2.2首都城市功能叠加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政权的首要功能是统治功能,同时也是一种公共管理权力,首都城市是国家的政治管理中心,它通过各种政治制度、设施与行为,来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管理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当然,对/政治中心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从狭义上说,首都城市是全国范围的政治与行政中心,是国家政治主权的化身或象征符号,是国家的缩影和辐射源,首都城市是国家的首脑城市,是国家的信息与指挥中心或/神经中枢系统,其核心功能在于有效地调节政治体系、保障公共物品供给、促进民族国家整合、维系政治结构良性运转、以及国家/版图控制功能;从广义上说,即从世界范围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范围的联系加强,有些国家的首都城市不仅是一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成为所在地区、洲、甚至整个世界政治体系的中心或全球运转的轴心。首都城市的/叠加功能,是指首都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与需要,在核心功能之外逐步叠加(或附加)上去的其他各种功能,其中包括文化功能与经济功能(或产业功能)。首都城市的叠加功能是首都核心功能对资源不断优化的产物和必然结果,是核心功能的扩展与补充。

2.3新世纪首都城市管理与发展趋向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首都

经济全球化与因特网是促进世界一体化的两股力量。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市场、生产、资本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用多种方式创造了一个无边界发展的政治、经济体系。无论是在一个国家之内,还是在几个国家之间,越来越不在意首都城市在什么地方了。这预示着首都城市将受到网络世界发展的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回避的。由于知识与信息不能被封锁,从前各个民族国家划地为牢的状态将被各国间彼此渗透和依赖所取代,新世纪首都城市将成为适应全球化需要的世界首都。

(2)逆城市化运动与绿色首都

所谓逆城市化运动,是指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经济活动和政治影响力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地区的转移。这种转移最早出现于若干发达国家的城市之中,其直接起因是人们为追求贴近自然的低密度的独立生活空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或是为追求城市生态化、田园化,而从市中心迁往市郊区或外围地带的由城而乡的人口逆流现象。大都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村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过程。这一城市化过程的具体表征是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中国也正处在加速完成这一进程中。农业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城市社区人口的密集。19世纪以来,由于电梯的使用,许多国家的首都城市也在向高空发展着,摩天大楼林立,恰如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城市中摩天大楼林立并非现代化的标志,但由于商业的需要,为了提高市中心区(CBD)土地的高效利用,建造高层、超高层大厦的做法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市中心的高密度办公与商业功能,使得首都城市居民逐渐离开了市中心区,并逐步成为无居民居住区。被办公楼与商业设施占据的CBD走向两个极端:白天人头攒动,夜晚一片死寂。在CBD工作的人们,从市郊到其工作地点上班,不得不长途通勤,并导致了无休止的交通阻塞。尽管公共交通系统在不断改善,但城市空气污染、交通拥挤、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社会道德败坏、暴力、吸毒等诸多现代城市病,令城市政府组织及市民感到沮丧。解决这些大城市病既困难,也需要时间。既然无法有效地解决大城市病问题,至少可以采取逃离的方式躲避它,于是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迁居郊区或乡村。逆城市化运动如同一个过滤器,把社会阶层分离开来。而今,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是富人住郊区,穷人住市区。如果少量的富人阶层迁往郊区,对大都市并无太大影响,然而一旦形成/逆城市化运动,必然会加剧大都市的衰败和郊区的环境价值。与此同时,随着逆城市化大迁移,市区中的许多社会问题也会逐渐蔓延到郊区,一旦郊区已不再成为真正/隐蔽所时,富人们又开始另一次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远郊区转移。在工业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城市社会环境里,产生多次迁移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3)信息化社会与数字首都

新世纪首都城市管理将进入数字首都与网络政府的新阶段。数字首都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过去只能在真实空间里行使的首都城市功能,在虚拟的空间获得延伸,把首都城市内部机构与人员联为一体,使过去需要大量人力来传递和处理的信息工作,可以由数字化设备和虚拟空间自动地传递,首都城市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流中枢。

(4)老龄化社会与银发首都

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说:21世纪将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如今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0亿大关,而且不可阻挡地进入了老龄化时代,按照联合国的规定,如果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就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城市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北京从1990年起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时北京市60岁以上人口达到11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1%。北京每年约有9.3万人步入老龄化行列。1998年北京市60岁以上老人共174万人,占总人口的15.1%;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到416万人,占总人口的30%左右。银发首都将变为不容忽视的现实。参见彭兴业,《面向新世纪的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与展望》,载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04期。

3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战略部署出台的背景、时间和具体内容

3.1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战略部署出台的背景

今天的北京城区面积在中国大城市中居首,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城市拥挤、资源紧缺,环境容量顶到了“天花板”,“特大城市病”的各种症状日益凸显。“大城市病”表面上看是人口过多造成的,从深层次看城市功能太多是罪魁祸首。过去这些年,人们打破脑袋也要进北京城的原因在于这里有最好的教育资源、最高质量的医疗资源和最巨大的权力资源。根据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2013年,北京市八分之一的产业活动单位和71.8%的就业岗位集中在城六区。有网友发帖说,如不加快疏解,即使再建1000所三甲医院,地铁、公交线路翻两番,摊大饼到10环20环,也解决不了大城市病,雾霾、看病、交通只能越来越难,北京的居住人口将达到5000万、1亿都不是遥远的事。因此,在如此紧迫的形势下,进行首都的非核心职能的转移对于缓解首都的各方面的压力和京津冀一体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2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战略部署出台时间和具体内容

2014年,中央对北京今后的发展提出要求,北京就城市总体规划开始了调整和修改,首先是首都功能要集中在核心职能上,要把非首都核心职能的产业发展尽可能地压缩和疏解到周边。2014年3月24日,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表示,首先是首都功能要集中在核心职能上,要把非首都核心职能的产业发展尽可能地压缩和疏解到周边。北京、河北、天津在联合做规划,把一部分首都溢出的、不符合“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职能的疏解到周边。3月25日,首都经贸大学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京津冀蓝皮书》,该蓝皮书建议,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应该从城市功能疏解入手,采取措施鼓励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向新城迁移。此前保定、承德、廊坊等北京周边的河北一些城市,都提出了承接北京疏散的非核心功能的提法。近期天津武清、河北涞水,也加入到这一争夺北京疏散的非核心功能的大战之中。涞水甚至提出了“京涞首都新兴产业及功能疏解试验区”起步区的概念。目前北京、天津、河北的一些机构,以及国家发改委已经着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研究。有关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散的研究,近期也将启动,由京津冀3地联手,将在5月在北京举行论坛进行研讨。此前在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他强调,下一步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此前他已经指出,北京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不过,到底什么是非核心功能,哪些功能可以疏散出去,疏散到哪里,一些非核心的功能疏散到周边地区是否有问题,都需要尽快研究。比如如果是污染企业,疏散到北京周边地区,可能仍会污染北京。2014年1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在津召开,此次会议研究讨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提出要抓紧修改完善规划纲要,加快编制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确保在一个目标下协同、一张蓝图下推进。此外,2015年北京市两会上,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着了大量笔墨。

而且据了解“疏解”清单将按照“几个一批”对核心区和中心城区进行疏解,包括“一批制造业”、“一批城区批发市场”、“一批教育功能”、“一批医疗卫生功能”、“一批行政事业单位”,其中,“一批教育功能”指疏解一些院校,“一批医疗卫生功能”,则指中心城区不再新增综合性医院。去年,北京市政协围绕首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开展联合调研,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以动物园、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一批有形市场有1386个,经营人员超过41万人,其中外地来京人员占八成。截至2013年底,以“小百货、小洗浴、再生资源回收”等为主的17类待提升业态总数为23.47万户,这些业态中许多是流动人口的自我循环、自我服务,造成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城市运行压力和社会管理压力,应予坚决清理。公开数据显示,北京二环内有数百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其中,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与首都关联不大。相关建议称,尽早争取中央层面的支持,制定长远计划,开展部分事业单位的整体搬迁工作试点;引导更多企事业单位由核心区向远郊区县转移布局。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京津冀三地达成的协议,京津冀将打造“4+N”产业格局。所谓的“4+N”,指的是三地将打造4个战略功能区和若干个合作共享平台。4个战略功能区分别是,曹妃甸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与河北签订协议的张承生态功能区、与天津签订协议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今年西城区将积极引导北展地区动批、天意等批发市场调整疏解,依法规范和撤销20个市场。针对社会关注的行政事业单位外迁,目前这一清单还在规划研究中,可以确定的是,今年年内北京将完成一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迁。

4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出现和会出现的问题

4.1协调问题

在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国家需要成立类似的京津冀一体化的中央协调小组,否则很多工作难以推进。原因是,目前各地一般是建议首都的非核心功能疏散到自己地区,并未从整体考虑问题。目前北京周边的河北、天津一些市县,纷纷提出了承接北京非核心功能的想法。目前京津冀三地学者分别有一些北京、天津周边地区承接京津非核心功能的构想。比如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贵提出,北京周边地区的河北县城空间资源可以进行整合,进而分别建设京东新区(三河、大厂、香河),京南新区(高碑店、涿州、涞水),京北新区(怀来、涿鹿),全面承接首都产业和功能转移。不过,最大的问题是,目前各地都争取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最后到底如何定,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仅是作为医疗中心、教育中心的承接地,北京周边地区不少城市都有类似的想法。事实上,单是大学城,北京昌平区、北京房山区、河北廊坊,均早已存在。类似的,北京72家三级医院,在三环以内集中了一半,5环以内集中了75%。但是这些医院并不一定是服务于北京的,很多是面向全国的,但是迁移这些医院并不容易,因为有些本身属于级别非常高的单位,需要中央部门来协调。京津冀之间实现一体化,可以进行横向的协调,但是仍有很多问题三地无法解决,这需要中央成立协调结构来解决。此前2012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称,近年来三地一些产业结构雷同问题严重,一体化进展较慢,河北、天津甚至出现产业分工恶性竞争的情况,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京津冀21.61万平方公里,现有11个机场,邯郸和邢台机场甚至只有60公里的距离。为此,应建议中央政府设定区域协调委员会,由一个副总理挂帅,进而对3地的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协调。京津冀也相应成立区域协调委员会。以避免规划各自为政,相互恶性竞争的问题发生。

4.2功能产业转移地的“吸引力”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的是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但这不是单单做好规划就可以的,因为疏解从根本上还是市场行为,政府可以起引导作用。目前核心的问题是,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的地方,应该具有吸引力,形成反磁力中心,能吸引北京的产业过去,但是这个难度还很大的。

这也就是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产业对接难度大。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计算得出,2009年北京、天津和河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69248元/人,61253元/人和24503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个核心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远远高于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外商投资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北京、天津和河北外商投资总额分别为1066亿美元、977亿美元和370亿美元。,就目前情况看,京津冀基本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包括联系紧密的京津区域在内,能够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不多,大部分配套的产业链主要目的是把本地区企业消化掉。而且京津冀三地竞合关系不清,产业重叠现象严重。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区域中两大核心城市,京津两市无论是教育、人才、科技实力还是外资利用情况都拥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工业是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京津之间却存在着竞合关系不清、产业重叠等现象,这使得京津冀区域的两个核心城市的龙头地位或者中心城市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而且京津冀地区除了北京、天津外,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很大。由此显现出地区间协作松懈、区域整体性运作性差等特征,造成了产业结构重叠现象严重、资源配置效率低、市场建设无序等一系列问题。

4.3环境问题

京津冀三地的环境问题可以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首都的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也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比如在一些制造业的向津冀转移时,应避免环境破坏,坚持可持续发展,争取实现“绿色”转移。

5实现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并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策分析

5.1疏解部分产业功能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舍”与“得”之间的关系,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来重新认识首都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问题,按照首都城市功能战略定位,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稳妥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疏解首都城市非核心功能,一是坚决将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产业项目实施关、停、转,以换取较高的环保效益和居民生活质量。二是将制造业的生产环节逐步疏解到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其他地方。三是在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大型建设项目,在城六区留出更多的空间建绿地、河流、园林、健身活动场所,保护具有文化纪念和传承价值的建筑。四是迁移大型批发企业和市场。五是促进培训机构外迁。六是建设和发展通州、新机场医疗园区,减轻外地患者在城市中心区就诊的压力。七是适当减少农业种植、养殖面积,减少水资源消耗和土地占用,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发展绿色高效现代都市型农业。

5.2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布局

首都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除了适应本地常住居民的基本服务需求以外,市级以上公共服务机构主要定位在知识创新和研究以及解决跨区域重大公共服务问题,而不应当过度追求规模和服务量,更不能定位在满足全国需求上。例如,北京市级及中央、军队在京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医学创新和研发以及人才培养和部分疑难重症的会诊治疗,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吸引更多京外患者就诊住院。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向郊区县发展,全日制高等教育要稳定规模,调整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引导部分高校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转变。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中,高校、中职院校的转移是重点。

5.3调整疏解部分行政事业功能

从国内其他城市新城建设发展的经验来看,迁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起到非常明显的优化城市布局的作用。北京的城六区集中了中央在京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近4800所(不含部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外迁。一是中央所属事业单位向周边城市如天津、廊坊、保定等迁移;二是部分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向郊区县转移,尽早发挥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发挥顺义、大兴、昌平等承载部分市属单位的潜力。可以优先疏解一些二环内的国家机关的辅助性服务机构,比如培训中心等。疏解要以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结合,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结合。

5.4疏解首都交通枢纽中心的压力

北京既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也是全国航空、铁路、公路枢纽,2013年全年货运量29536.2万吨,客运量15.1亿人次,其中,公路和铁路客货运所占份额最大。以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定位来考察,北京可以继续大力发展航空客运,但目前承担的国内客货运输功能可以进行调整,尤其是公路运输功能可以更多地由天津、河北等周边地方分担。围绕北京、天津等周围,要加快建设大运力快速交通网络,以分流北京的客货运输量。北京与周边城市要尽快建设环状高铁网络,便于城市功能疏解,改善城市之间交通效率。

5.5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的潜在作用

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比较容易想到的是从产业、人口、物资、建筑等方面入手,进行空间分布调整,这些措施总的来说是物理手段。在进行“物理”调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化学”手段的创制和应用。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需要更宽广的视野,采用体制机制创新的手段,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结论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当然,在这过程中会有协调问题、产业对接问题、环境问题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出对策并进行分析。通过疏解部分产业功能、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布局、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的潜在作用等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过程中还会出现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很好的完成首都非核心职能的转移,并且最终完成京津冀一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瑞,韩学广.优化知识经济结构促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J].前线,2015,01:90-91.

[2]彭兴业.面向新世纪的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与展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04:41-45+48.

[3]戴宏伟,宋晓东.首都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3,06:87-93.

[4]天津经济课题组,张丽恒,王黎明,虞冬青,孟力,曲宁,仲成春.京津冀一体化的综述与借鉴[J].天津经济,2014,04:22-29.

[5]辜胜阻,郑超,方浪.京津冀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4,04:5-8+2.

[6]谢九.京津冀如何一体化[J].公关世界,2014,05:16-17.

[7]乌兰.“动批”外迁是终点还是起点?[J].中国制衣,2014,08:72-74.

[8]李国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对策[J].前线,2014,08:103-105.

[9]龙瀛,韩昊英,谷一桢,沈振江,毛其智.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1,08:967-977.

[10]崔冬初,宋之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05:75-78.

[11]常纪文,汤方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J].环境保护,2014,17:26-29.

[12]孙久文,张红梅.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7.

[13]杨欢进.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01:119.

[14]于立.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改革方向与目标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05,06:64-68.

[1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J].北京规划建设,2005,02:5-51.

[16]苗乐如.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是一场革命[J].北京观察,2014,06:14-16.

[17]沈望舒.构建首都城市的“文明价值”——刍议北京“世界城市”路径与参照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102-111.

[18]梁昊光.京津冀一体化对首都人口规模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1,01:25-31.

[19].京津冀一体化下的突围与重组[J].安家,2014,10:111-112.

[20].京津冀一体化以何为主导[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4,08:8.

[21]SpiroN.Pollalis,AngelaKouveli,YannisOrfanos,OlgaTzioti.PlanningaSustainableNewCity[J].JournalofBuildingConstructionandPlanningResearch,2014,0201.

[22]MaurícioPolidoro,JoséAugustodeLollo,MirianVizintimFernandesBarros.UrbanSprawlandtheChallengesforUrbanPlanning[J].Journal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12,0309.

[23]AliMadanipour.UrbanplanninganddevelopmentinTehran[J].Cities,2006,236:.

[24]徐冬芳.“大北京”经济圈产业转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25]李敏.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4.

[26]张翼.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与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27]周建军.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8.

[28]徐文龙,韩凤伟.“动批”搬迁背景下的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以廊坊永清服装服饰物流园概念性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11.

致谢

感谢何晓前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双学位同学对我的帮助。

附录A外文原文

UrbanplanningandDevelopmentinTehran

Planningthroughinfrastructuredesignanddevelopment:foundationsforgrowth

ThefirstphaseofTehran’splanningreferstotheperiodbeforetheSecondWorldWar,wherebyatleastthreemajoreffortssettheframeworkforthecity’sgrowthanddevelopment:wallingthecity(1550s),expandingthewalledcity(1870s)andbuildinganewurbaninfrastructure(1930s).Theywereallledbythegovernment’sabilityanddesiretoinstigatechangeandshapethecitythroughundertakinglarge-scaleinfrastructureprojects.

TehranwasavillageoutsidetheancientcityofRay,whichlayatthefootofmountDamavand,thehighestpeakinthecountry,andattheintersectionoftwomajortradehighways:theeast–westSilkRoadalongthesouthernedgeofAlburzmountainsandthenorth–southroutethatconnectedtheCaspianSeatothePersianGulf.RayhadbeeninhabitedforthousandsofyearsandwasthecapitaloftheSeljukdynastyinthe11thcentury;however,itdeclinedattheendofthemedievalperiod,whenTehranstartedtogrow(Lockhart,1960).

Thefirstlarge-scaletownplanningexerciseinTehranwasundertakenin1553,withtheconstructionofabazaarandcitywalls,whichweresquareandhadgatesonfoursides,inaccordancewiththepatternofancientPersiancities(Barthold,1984).Thissettheframeworkforotherdevelopmentsthatfollowed,andthecitygrewinsignificance,eventuallytobe

selectedin1785asthecapitaloftheQajardynasty(1779–1925).

Onbecomingthecapital,thecityswelledbycourtiersandsoldiers,whowerefollowedbytradesandservices.Fromapopulationof15,000attheendofthe18thcentury,Tehrangrewtenfoldbythe1860s,witha10thofitsinhabitantsnowlivingoutsidetheoldwalls(Ettehadieh,1983).Thecountry’smilitarydefeatsinitsencounterswithBritainandRussiahadengenderedaprocessofreform,whichwasnowbeingextendedtothecapitalcity.Thesecondlarge-scaletownplanningexerciseinTehran,therefore,wasconductedforaccommodatinggrowthandintroducingmodernizationandreform.Startingin1868andlastingfor12years,newcitywalls,intheformofaperfectoctagonwith12gates,wereconstructed,whichweremoreusefulforgrowthmanagementandtaxcollectionthanfortheirdefensivevalue.Selectionasthecapitalcityandthesetransformations,whichincludedanewcentralsquare,newstreets,abank,aninstituteoftechnology,ahospital,atelegraphhouse,hotelsandEuropean-styleshops,were,accordingtoaBritishobserver,a‘‘twofoldrenaissance’’forTehran(Curzon,1892,p.300).

Thecitycontinuedtogrowandpressureformodernizationintensified,whichwasmanifestedintheConstitutionalRevolutionof1906.Amodernmunicipalitywasestablishedin1910,transformingtheoldsystemofurbangovernance.AftertheFirstWorldWar,thePahlavidynastycametopowerandthislastedfrom1925to1979.Thenewregime’semphasiswasonsecularismandnationalism,whichwerereflectedinadministrativecentralization,modernizationofthearmy,expansionofbureaucracy,developmentofatransportnetwork,integrationofregionsintoanationalmarket,andrestructuringtownsandcities(Abrahamian,1982).The1930switnessedwidespreadroad-wideningschemesthattoreapartthehistoricurbanfabric,makingthemaccessibletomotorvehicles.ThecityofTehranthuswentthroughitsthirdmajortownplanningexercise.Thecitywallsofthe1870swerefartoorestrictiveforagrowingcity.By1932,populationdensityhaddoubledto105personsperhectareandathirdofthepopulationlivedoutsidethewalls.Inadditiontodemographicpressure,thearrivalofmotorvehicles,theregime’sdesiretocontrolurbanpopulationsandtomodernizetheurbaninfrastructureledtoasubstantialtransformationofthecapital,inwhichitwas‘‘radicallyre-plannedandre-built’’(Lockhart,1939,p.11).Newboulevardswerebuiltontheruinsofthecitywallsandmoats,aspartofatransportnetworkof218kmofnewroads.Thewalledroyalcompoundwasfragmentedandreplacedbyanewgovernmentquarter;retailerswereencouragedtomovetonewstreetsandtoabandontheoldstreetsofthebazaar;andnewbuildingsandinstitutionssprangupalloverthecity.Thenewstreetnetworkwasimposedonthewindingstreetsofoldneighborhoods,withtheaimsofunifyingthespaceofthecity,overcomingthetraditionalfactionalsocialstructure,easingthemovementofgoods,servicesandmilitaryforces,strengtheningthemarketeconomyandsupportingthecentralizationofpower.Thecitywasturnedintoanopenmatrix,whichwasamajorstepinlayingthefoundationsforfurthermodernizationandfutureexpansion.Theimmediateresultwasthe

growthofthecityfrom310,000inhabitantsin1932to700,000in1941.

Theselarge-scaleurbanplanninganddevelopmentphasesofTehranwerealleffortsatmodernization,instigatingandmanagingradicalchange.However,whilethefirstphasehaduseddistinctivelyancientPersianimageryandlocalexpertise,thesecondandthirdphasesemployedEuropeanimagesandexperts,primarilyfromFranceandGermany.Whattheseearlytownplanningeffortssharedwasthattheywereallenvisagingaparticularnewformandimplementingitthroughthe(re)developmentoftheurbanenvironment;theywereallplansforamajorseriesofphysicalchangesexecutedinarelativelyshortperiodoftime.

Thereformsinthesecondhalfofthe19thcenturyopenedupthecity’ssocietyandspacetoneweconomicandculturalpatterns,andunleashedcentrifugalanddialecticforcesthatexplodedintwomajorrevolutions.Economically,thecitystartedtobeintegratedintotheworldmarketasaperipheralnode.Embracingthemarketeconomydividedthecityalongthelinesofincomeandwealth,whilenewculturalfaultlinesemergedalonglifestyleandattitudetowardstraditionandmodernity.Richandpoor,whousedtolivesidebysideintheoldcity,werenowseparatedfromoneanotherinapolarizingcity.Moreover,modernizerswelcomedlivinginnewneighborhoodsandfrequentednewstreetsandsquares,whiletraditionalistscontinuedtoliveandworkintheolderpartsofthecity.Eversince,theseeconomicandculturalpolarizations—andtheirassociatedtensions—havecharacterizedIran’surbanconditions.Thecityhasbeencomparedtoapoem,asculpture,amachine.Butthecity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