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毕业论文_第1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毕业论文_第2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毕业论文_第3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毕业论文_第4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说明-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第一章总论一、项目背景**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是山水资源大县,是经济困难大县,是发展希望大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主要淹没区,同时也是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分布的58个县市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579.45万亩,岩溶区面积221.07万亩,占38.2%,其中石漠化土地60.22万亩,占0.4%,潜在石漠化96.12万亩,占16.6%。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19.56万亩,中度石漠化33.62万亩,强度石漠化6.35万亩,极强度石漠化0.69万亩。近年来,**县石漠化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制和扭转石漠化扩展蔓延态势,是**县当前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继续实施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工程,促进自然生态恢复。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深入石漠化地区视察和指导工作,明确指示要加快石漠化治理进程。2008年,**县启动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年累计完成封山育林4979公顷、人工造林1063公顷、人工种草86.5公顷、坡改梯45公顷,分别占总任务的60%、65%、%、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2007年9月成立了“**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胡玖明县长任组长,副县长赵学国任副组长,县发改、林业、水利、财政、审计、畜牧等部门为项目成员单位,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在县发改局设立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办公室,局长任办公室主任。项目区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抽出1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同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并将其列入年终考核评优指标。二是统一了组织协调。建立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协调勾通和信息交流,及时组织农、林、水专家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掌握了我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发展规律,科学编制出了《2008-2010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实施方案》和三个分年度的初步设计。林业负责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作业设计,技术培训及森防预测预报;水利部门负责坡改梯工程作业设计及施工指导;畜牧部门负责种草养畜工程设计,指导群众改散养为圈养;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管理、拨付;审计部门负责对年度实施项目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审计;监理公司负责工程每道工序质量,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对质量不合格的建设内容,监理现场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确保每项工程都达到合格标准;发改部门作为牵头单位,每项工程完工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全面验收。三是加大了资金管理。一是县财政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不截留,不挪用。二是县财政根据招标合同,工程开工时先预拨30%的启动资金。按照工程建设进度,结合单项工程验收结果和财务凭证予以报账,从专户中直接拨款。三是采取政府集中采购、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对建设规模大,建设标准相对统一的项目,实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对分散的零星项目,由项目乡镇负责进行招标。四是落实了管护措施。工程通过县级自查验收合格后,分别移交给项目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把封山育林及人工造林建设项目移交给受益农户,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移交给项目乡镇或项目受益村委会。制订了封造管护措施及相关制度,并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为工程后期管理聘请护林员,明确管护职责,制订奖惩办法,保障了生态工程长效机制的运行,做到了治一片山,成一片林。石漠化的根本问题是生态问题,主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状况和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措施是恢复森林植被,主要目的是建立生态安全体系,实现“兴林富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石漠化扩展蔓延之势非常严峻,已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为有效地遏止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根据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15年)的通知》(鄂发改农经[2010]289号)等有关文件要求,我县于2012年3月上旬开始组织发改、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工程技术人员,依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三年来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全县石漠化分布状况,编制了《**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4)》,为全县下一步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依据。二、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项目主管部门:**县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技术支撑单位:**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县水利水电勘探建筑设计院项目实施单位:城关镇人民政府青曲镇人民政府谭家湾镇人民政府大柳乡人民政府杨溪铺镇人民政府白浪镇人民政府刘洞镇人民政府谭山镇人民政府白桑关镇人民政府青山镇人民政府南化塘镇人民政府梅铺镇人民政府柳陂镇人民政府三、编制目的1、进一步明确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指采取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等生物措施,坡改梯和小型水利水保等工程措施,生态移民和栏圈养畜扶贫开发措施,石漠化监测及测土配方等科技措施,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战略,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县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以石漠化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解决群众现实生存环境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200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数据显示,**县岩溶区面积147381.4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8.5%,其中石漠化土地40147.2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0.5%,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生物多样性贫乏,导致生态恶化,土地退化,耕地资源锐减,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严重威胁国土空间。加快石漠化治理,建设和恢复林草植被,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保护我们美好家园、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十分重要。3、借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保护石漠化地区现有植被。近年来,国家对生态越来越重视,对生态建设的投资越来越大,我县借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东风,积极地对石漠化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按照宜林则林、宜封则封、宜工程措施则工程措施,对我县岩溶地区的现有植被加以保护,提高林地质量,改善林种结构,增强石漠化地区保土、蓄水的生态功能。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生态修复。据了解,**县建国初全县总人口约为20万人,现在约63万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大规模的地面垦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加剧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土地越种越薄,肥力越种越低,人类的频繁活动使石漠化扩展态势无法遏制的恶性循环。要改变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必须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针对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和群众贫困的特点,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因地制宜适量营造木瓜果木林;对重度石漠化立地条件极差的地区实施客土造林,客土造林树种以柏树为主,加快生态修复的步伐,使石漠化地区重披绿装。5、加大绿色能源建设投入力度,保护绿化成果。薪柴是我县石漠化地区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由于过去长期过渡采伐导致石漠化态势越来越重,为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加大石漠化地区绿色能源建设投入力度,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实践证明,加强沼气及以电代柴建设对现有植被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6、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友好型环境社会。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友好型环境社会,一方面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对石漠化土地实施坡改梯,解决石漠化地区耕地生产力低的难题。另一方面用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彻底改变单纯靠扩充耕地面积维持生存,结果陷入越挖越穷,越穷越挖的恶性循环局面。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石漠化综合治理,来促进友好生态环境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和有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宜岩溶地区种植的树种和经济作物,选择科学的治理办法,保证治理成效。四、编制依据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①《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2007年7月)②《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发布)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号公布)2、石漠化治理的指导性文件①《省发改委、省林业局、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关于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15年)的通知》(鄂发改农经[2010]289号)②《省发展改革委、林业局、农业厅、水利厅关于下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10年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鄂发改投资[2010]829号)③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15)》(2010年3月)3、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②GB/T16453.1~16453.6—200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③《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4、**县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②《**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③《**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④《**县林业“十二五”规划》⑤《**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实施方案》五、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从2012年到2014年,共治理岩溶面积182.62平方公里,其中2012年治理69.03平方公里,2012年治理55.15平方公里,2014年治理58.44平方公里。按流域划分,汉江流域98.62平方公里,滔河流域58.43平方公里,丹江河流域25.57平方公里。1、生物措施:全县营造林面积为3114.5公顷,其中封山育林1399公顷,人工造林1715.5公顷(包括柏木1615.5公顷,木瓜100公顷)。2、种草养畜:实施人工种草86公顷,新建棚圈10000平方米。3、工程措施:在项目建设区内,配合生物措施进行必要的水利水保工程,设计坡改梯面积50公顷,新修引水渠11800米,排水沟7900米,田间机耕路5300米,新建蓄水池11口,沉沙凼39口,小型拦沙坝3处,谷坊20个。六、建设期限本工程建设期限为三年,即2012年—2014年。2010年为实施方案编制的基准年。七、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为4200万元,其中生物措施投资2992.635万元,占总投资的71.25%;草食畜牧业发展351.6万元,占总投资的8.37%;工程措施投资661.9147万元,占总投资的15.76%;其它193.8503万元,占总投资的4.62%。按年度分,2012年14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3%;2012年14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3%;2014年14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3%;在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中,中央投资与地方配套投入按5:2比例筹措,其中中央投资3000万元,地方配套1200万元。八、效益分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区内,人工造林1715.5公顷,封山育林1399公顷,人工种草86公顷,可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0.9第二章**县基本情况一、**县基本情况1、自然地理概况①地理位置:**县地处秦巴山区,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中上游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丹江水库的重要水源区,地理位置为东径110°07′22″—110°16′,北纬32°16′—33°15′37″。行政位置为湖北西北部,与河南的淅川县、陕西的商南县、白河县以及我省的十堰市、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接壤。全县东西长约108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土地总面积3830.6平方公里,折合383058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79469公顷,耕地37082公顷,其它665②地形地貌:据湖北农业地理,**县属秦岭山脉东延余脉,北有秦岭,南有巴山,整个地形由西南、正北向中部汉江河谷倾斜,并向东南方向呈口舌状开口,汉江的主要大支流丹江河(滔河)、堵河等均从县境内通过并汇集于汉江。全县以山地为主体,突出的险峻山峰1554座,最低海拔(汉江库区水面)160米,最高海拔(苍浪山顶)1824.7米,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幽深,其地貌的主要特点:一是相对高差大,切割深。30米以下的(含农地、水域等)面积63813.3公顷,占总面积的16.6%,30—100米的面积5980公顷,占总面积的1.6%,200—400米的面积110960公顷,占总面积的29%,400—700米的174913.3公顷,占总面积的45.8%,700米以上的面积为1833.3公顷,占7.8%。最大切割深度946米,最小切割深度7.8米,平均切割深度347.2米。二是区域自然坡度大。小于6度的面积为30746.7公顷,占总面积的8%,6—15度的面积19820公顷,占5.2%,16—25度的面积89000公顷,占23.2%;25—35度的面积161206.7公顷,占42.1%;36—45度的面积76273.3公顷,占19.9%;大于46度的面积6066.7公顷,占1.6%。2、自然资源①土地资源**县土地总面积38305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70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7%;林地2794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95%;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等建设用地95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水域16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草地288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未利用土地119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详见附表2,**县土地利用②森林资源现状**县国土总面积383058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79469公顷,占72.95%,非林业用地103589公顷,占27.04%。在林业用地中森林107727公顷,占林地的28.12%,疏林地14086公顷,占3.67%,灌木林地130325公顷全县活立木总蓄积270.6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255.3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9.4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4.9万立方米,分别占总蓄积的94.3%、0.4%、3.5%、1.8%。全县森林具有天然次生林面积分布广,中幼林面积蓄积都占很大比重的特点。③水资源**县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汉江、堵河、滔河(丹江河)、曲远河、将军河等主要河流,其中汉江年过境客水量220亿立方米,丹江、黄龙两大库区水面20375公顷,其中可养水面11300公顷,两个库区除进行水面放养捕捞外,有11个库湾共2170公顷可以施行投食性网箱养鱼和其它形式养鱼。我县水质清溶氧高,酸碱度适中,鱼类品种丰富。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④生物资源**县东西、南北相跨各约一个经、纬度,但由于地处过渡性地带并受垂直气候影响,生物资源丰常丰富,各种动、植物品种达2380余种。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富集着如此繁多的生物资源并养育全县63万余人口,反映出大自然的富有和慷慨。**县人均林地、草地面积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可养殖水面在山区县具有明显优势。林、特、牧、药资源在生物资源中居突出地位,品种最多,分布最广,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共有品种1480余个,占生物资源的62.2%,**县所产龙须草、油桐、柑桔、木瓜、天麻等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并逐渐成为山区开发性生产的主导产品。已查清的中药材品种591个,占24.8%,所产的全虫、连翘、柴胡、柏籽,乌桕等都是地道产品,生猪、牛及家禽等饲养量在全市占重要地位。⑤光热资源**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1984小时,百分率达45%;年辐射总量为105.4千卡/平方厘米,居十堰市之首,高于鄂西南,近于江汉平原,仅低于三北岗地,其中辐射多于鄂西南约11%,比邻省的陕南多2%-9%。≥10℃其间的辐射量为80.2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76.1%,年平均气温为15.9℃,≥10℃的初终间日数达236天,积温达5085.5℃,又居全市之首,属全省高温区之一,极端最高气温达42.7℃,在全市仅次于竹山。3、地质土壤**县在我国地势三级划分中,处于典型的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秦岭东段南缘断裂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疏松,节理支离破碎,裙皱断裂扭曲严重,倾斜度大,因此存在大面积松垮崩塌现象。其发育土壤的母质主要有近代河流冲积物,第四纪粘土、红沙岩类风化物等。不同的地形地貌与成土母质,在不同的水文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别,属残积、坡积、冲积性土壤。据县土壤志资料,全县主要土类有:水稻土、湖土、石灰土、紫色土和黄棕壤等五个土类,12个亚类,33个土属,104个土种,152个变种。在石漠化地区分布较多的是石灰岩土两大地质岩性,是黄棕壤和白云岩。按照湖北省地质图和相关资料以及这次调查情况来看,项目区九个乡镇场大部分母岩为石灰岩。石灰岩种类主要有石灰岩、含白云质灰岩,钙质白云岩、白云岩等,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及养分含量较低,必须尽快恢复植被,提高地力。4、社会经济情况**县辖20个乡镇(场)和一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3.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03万人,占总人口的80.5%,非农业人口12.35万人,占19.5%;现有农村劳动力14.55万个,人口密度130/人km2。全县耕地面积37082公顷,人均耕地0.06公顷,粮食总产量20.8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3673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6.4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1.4亿元,占总产值的31.28%,林业产值0.93亿元,占2.56%,畜牧业产值6.2亿元,占17%。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21元。境内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以及邮政、电信事业发展迅速。襄渝铁路**县段43公里,三个火车站;公路通车里程为1023.9公里,其中:十漫高速38.9公里,209、316国道**县段88公里,主干省道**县段93公里,县级公路244公里,乡镇级公路560公里。全县20个乡镇(场)及1个经济开发区全部通车。汉江、堵河两大河流**县段通航里程170公里。20个乡镇(场)和1个经济开发区不仅开通传真业务和程控交换电话,而且被移动、联通、电信网络覆盖,通讯十分便利。(详见附表1,**县2010年度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5、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现状在**县383058公顷的国土面积中,岩溶区面积147381.4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8.5%,其中石漠化土地40147.2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0.5%,潜在石漠化64081.8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6.7%非石漠化43152.4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1.3%。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13038.8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2.5%,中度石漠化22415.5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55.8%,强度石漠化4230.1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0.5%,极强度石漠化462.8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2%。二、**县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建设项目总结(一)完成情况1、2008年度试点工程建设情况2008年度项目建设区选择在汉江流域的安阳镇王庄、杨溪镇杨溪河小流域、滔河流域谭山镇的金家小流域、梅铺镇盘道小流域。项目年度总投资651.1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34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封山育林800公顷,人工造林196公顷,人工种草15公顷,新建棚圈2000平方米,青贮窖120个,购买饲草机械18台,坡改梯10公顷,新修引水渠8000米,排水沟2500米,田间机耕路1300米,新建蓄水池8口,沉沙凼15口,小型拦砂坝18处,谷坊27个,溪沟整治500米,该项目已经通过了**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办公室组织验收小组进行的竣工验收。2、2009年度试点工程建设情况2009年度项目建设区选择在汉江、滔河、丹江河三大流域区的王庄、杨溪河、棒槌河、白鹤铺、金家、盘道、骆庄、洋溪沟8条小流域。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0万元。主要建设任务:封山育林3179公顷,人工造林607公顷;实施人工种草27.8公顷,新建棚圈7450平方米,青贮窖49个,购买饲草机械15台;实施坡改梯33.3公顷,新修引水渠5900米,排水沟9700米,新建蓄水池13口,沉沙凼52口,小型拦沙坝7处,谷坊19个,溪沟整治1400米,田间作业道3820米。目前2009年度项目建设任务已经完工,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和审计。3、2010年度试点工程建设情况2010年的工程初步设计已于9月18日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评审,10月份投资计划下达相关乡镇,目前该工程项目已全面启动,拔付启动资金共计366万元。截止目前,三年累计完成封山育林4979公顷,人工造林1063公顷,坡改梯45公顷,分别占总任务的60%、65%,62%,累计完成投资1998万元,占总投资5526万元的36.2%,其中完成中央投资1800万元,占中央投资的49%,地方配套投资198万元,占总投资5526万元的32%。(二)治理效果一是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结合退耕还林,对部分重点区域实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等生物控制措施,项目区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森林涵水功能得到了有效完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的危害进一步降低,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方面通过实施水保配套工程,加大了田、林、路、沟、渠、池的综合治理,过去贫瘠的黄土岗,现在变成了沃土梯田,既提高了农业抗旱防灾能力,又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解决了一部分返乡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三是壮大了以木瓜、柑桔等主导产业规模,真正了起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据调查统计,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741元增长到2010年的3021元。三是提高了生态意识。通过石漠化治理,既绿化了荒山,又保护了生态,发展了木瓜、柑桔等支柱产业规模,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日益凸现,老百姓亲眼目睹了造林育林取得的实效,造林护林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统一意志,“不砍树、也致富”在广大试点地区已形成共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已成为普遍现象。爱绿、护绿、增绿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三)主要做法一是统一思想认识,确保组织领导。为了切实抓好石漠化治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提前谋划,把石漠化项目结合长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小流域治理、木瓜、柑桔主导产业等项目统筹实施,于2007年9月成立了“**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胡玖明县长任组长,副县长赵学国任副组长,县发改、农业、林业、水利、财政、审计、畜牧等部门为项目成员单位,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在县发改局设立了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局长石教辉任办公室主任,组织相关单位技术人员,负责组织石漠化年度初步设施方案、工程组织实施、质量监督、项目检查、工程验收、资金管理、档案收集、综合协调等工作。项目区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每个项目乡镇抽出1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工程实施,负责宣传发动,解决工程纠纷,做好群众工作,落实群众投工投劳,督促工程进度,监督安全施工。同时,县政府与成员单位、项目区乡镇签订了目标任责任状,列入年终考核评优指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度工程建设进度,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副县长赵学国多次带领相关单位深入施工现场督查工程建设情况,保障了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统一组织协调,确保工程质量。建立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职能,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协调勾通和信息交流,及时组织农、林、水专家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掌握了我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发展规律,科学编制出了《2008-2010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实施方案》和三个分年度实施方案。并组建多个工作专班深入乡镇村组、山头地块抓工程质量促施工进度,林业负责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作业设计,技术培训及森防预测预报;水利部门负责坡改梯工程作业设计,施工指导;畜牧部门负责种草养畜工程设计,指导群众加强圈养,禁止散养,有效防止了人畜破坏;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管理、拨付;审计部门负责对年度实施项目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审计,加强财务监督检查;聘请了武汉达华监理公司做为项目建设的监理单位,负责工程每道工序质量,每一道工序必须经监理单位认可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对质量不合格的建设内容,监理现场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确保每项工程都达到合格标准;发改部门作为牵头单位,每项工程完工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全面验收。三是统一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为了规范项目资金运行方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一是县财政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不截留,不挪用。二是县财政根据招标合同,工程实施时由先预拨30%的启动资金。按照工程建设进度,结合单项工程验收结果和财务凭证予以报帐,经监理签字,石漠化综合治理办公室审核后,从专户中直接拨款。三是采取政府集中采购、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对建设规模大,建设标准相对统一的项目,实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对分散的零星项目,由项目乡镇进行招标。四是审计部门对资金拔付,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定期检查和审计。四是统一宣传造势,确保治理氛围。针对石漠化治理项目范围广、后期管护难度大的特性,我们高度重视农户基础工作,通过在项目区多次召开群众会,发放宣传资料,制标牌、刷标语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地做好受益群众对对石漠化治理的宣传,提高群众的认识程度,为项目实施营造了良好氛围。五是统一项目移交,确保管护到位。工程通过县级自查验收合格后,分别移交给项目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把封山育林及经济林建设项目移交给受益农户,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移交给项目乡镇或项目受益村委会。并制订了封育、造林管护措施及相关制度,安排一定数额资金聘请护林员,明确管护职责,制订奖惩办法,保障了生态工程长效机制的运行,做到了治一片山,成一片林。(四)存在问题虽然**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自2008年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石漠化趋势依然十分严重。**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核心区,汉江沿岸是鄂西北干旱少雨区,立地条件差,旱涝灾害频繁。在降水偏少年份或旱季,耕地无水灌溉,形成大面积旱片。在降水偏多年份或雨季,岩溶洼地、岩溶盆地常常因发生洪涝灾害而受淹,造成巨大的损失。地表植树造林因缺水缺墒成活率、保存率极低,人畜饮水困难,春旱、夏旱、秋旱和三季连旱经常发生,有效扼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蔓延需要长期治理。二是工程项目单价偏低。**县岩溶区域石漠化程度严重,其治理难度相对我省其他区域更大,加之在编制《**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实施方案》时时间紧,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设计的治理任务偏大,在工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突出表现在每项工程措施的单价均偏低,按现行国家确定的补助标准,完成任务的难度较大。三是配套资金难落实。**县是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随着丹江水库的水位的提升,**县大量土地、基础设施被淹没、工业企业被迫搬迁或关停,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目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包袱过重,财政压力大,县财政入不敷出,没有太大的投资对石漠化进行根本性的治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项目县级配套资金难以到落实,致使很多治理石漠化的有效措施不能如期进行。四是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大多规模小、且分散,部分项目需要农民投工投劳实施建设,与建设项目工程要求招投标存在一定的矛盾。五是水源漏失、深埋,耕地瘠薄且少而分散,土地生产效率低。贫困形势严峻。生活在岩溶石漠化区域内的群众返贫现象很突出。由于石漠化极为严重,使赖以生产、生活的水土资源和人地关系等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地表植被由于缺水成活率低。土层一般只有20-30cm,且连续性差,多分布于石缝或岩溶裂隙中。(五)下步打算和建议鉴于近三年来我县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的经验教训,我们在编制《2012-2014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的时候,对部分项目内容做了小幅度调整。一是减少封山育林面积,增加人工造林面积。原因如下:①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明显减少,人为对山场破坏的程度明显降低;②通过近三年来的试点项目实施,实行封育措施的荒山和没有实行封育措施的荒山差别不是很大。③单纯性的实行封育,若不加以辅助措施,实行补植补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④由于封育期为五年,在项目的管理和后期资金的使用管控上容易出现漏洞等;⑤若必须实行封育,则应把人工造林与之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是减少生物措施的饲草机械购买量,增加棚圈建设的补助比例。其原因如下:①现在农村的粉碎机、轧草机等加工设备比较普及;②棚圈建设原设计标准太低,加之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落实,因此需调高补助标准。第三章项目实施必要性与建设条件分析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需要。**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重要水源区和主要淹没区,为了减少泥沙对库区的淤积,保持库区水体清洁,必须对岩溶石山地区的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以建立起绿色生态屏障。2、石漠化综合治理是解决扶贫问题的关键。**县岩溶石漠化地区在生态未遭破坏以前,到处皆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之地,因而聚集了较多的人口。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环境承载力随之日益加重,生态资源便遭受无情的掠夺,致使这些地区变得“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脆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贫困指数的不断上升,石漠化地区的人们脱贫与返贫交替发生,难予脱贫致富,更难迈进小康社会的门槛。所以,要想摆脱石漠化地区人口的贫困现象,必须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他们的居住环境,首先必须进行石漠化治理。3、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县石漠化地区人口包袱重,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弱,扶贫攻坚难度大,不仅使本地的经济难予发展,更是影响到全县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县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改变环境的同时,必须为岩溶石漠化地区寻找到有力的经济支撑点,建立起稳定的支柱产力,让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即必须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当前石漠化治理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具备着非常有利的建设条件: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石漠化防治工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指明方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就石漠化防治问题做出重要指示,中央多位领导同志亲自深入石漠化地区视察指导工作,并指出石漠化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将石漠化防治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加快石漠化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国家对生态建设投入不断增大,为石漠化治理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2、我县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石漠化治理积累了经验。近年来,我县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低产林改造等生态工程,特别是2008年在我县启动石漠化试点工程建设以来,大力开展国土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在良种选育、森林生态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探索出了先进成熟的做法,生态环境建设经验,为石漠化治理打下良好基础。3、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为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创造了条件。为积极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在上级的统一安排下,我县于2005年组织开展了全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为石漠化防治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基础数据。各级组织开展石漠化治理调查研究,认真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示范,积极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努力寻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聚集资源,合力推进的治理机制,为加快石漠化治理创造了条件。4、专业技术机构齐全。一方面林业技术专家队伍壮大。县林业局下设有林科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种苗管理站、森林病虫害检疫站等。全县长期从事林业科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46人,具有营造林、林业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水利工程技术力量雄厚。县水利局下设**县水利水电勘察建筑设计院,长期从事全县水利水电设施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8人,具有一定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能力。三、制约因素1、治理难度大,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石山地区经济贫困,科技文化落后,加上石漠化治理涉及面广,在经济条件、群众基础、造林技术难度等方面,都比土山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困难得多。特别是石漠化治理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已成为制约治理的主要因素。2、工程措施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也影响到石漠化治理成果的巩固。石漠化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主要依靠薪柴,改变农村能源结构是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的根本措施。目前对沼气建设扶持力度还不够,加上石山地区群众自身投入有限,因而石漠化地区沼气池建设步伐相对缓慢,薪柴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影响了石漠化治理成效。3、宣传工作还不够到位,群众参与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还不高。群众观念还比较落后,“吃饭靠救济,花钱靠扶持”在一些群众中根深蒂固。群众对植树造林、绿化石山的意识不强,石漠化治理仍然是部门行为,还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治理石漠化还未形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第四章指导思想、原则与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以科技为先导,以封山植树和保护为主要手段,以重点区域治理为突破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把整治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降低人类生活对耕地扩张的依赖为宗旨;以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加大投入为保障;以减少贫困人口,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农田改建、生态治理、小型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草山草场建设等为主要手段。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多方协调、大力配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着力解决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岩溶石山地区人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岩溶石山地区脱贫致富创造必要的条件。二、基本原则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大力进行示范和推广。既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又要把解决本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治理工作的重点,做到标本兼治。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密切结合本地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注重创新,突出地方特色。采取“防”、“治”、“保”、“养”多重并举的办法,对轻度石漠化和尚未石漠化但潜在危险很大的土地采取预防措施;对重度石漠化的土地采取封山禁牧育林、植树造林措施;对中度石漠化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对已经治理好的石漠化土地采取保护措施。3、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在实施计划上,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石漠化危害较严重、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和群众对石漠化治理积极性较高的为综合治理示范区域,优先实施综合治理,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治理。4、讲求实效,合理部署。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重点突出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建设。统筹考虑项目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5、完善政策,统筹安排。以国家投入为主,制定和完善石漠化治理的有关政策,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促进各项投资向石漠化工程项目区倾斜。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开展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集体、个人投入为辅,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援助。使石漠化治理稳定持续地发展。6、严格管理,精心组织。严格按照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建设与管理,按设计精心组织施工,按工程进度安排资金,实行工程监理制和招投标制,确保资金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统一。三、建设目标三年共治理岩溶土地面积412.62平方公里,其中治理石漠化面积208.39平方公里,新增林草植被32.01平方公里,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0.9%,水土流失减少1.3%。通过农田改造、生态治理、小型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草山草场建设、移民安置等为主要手段。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缓解人类对土地的过分垦植,逐步扭转岩溶地区石质山地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使石漠化区域内广大农民有比较稳定的耕地和较为可靠的水源,尽快解决温饱,促进该区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五章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一、小流域选择的标准与依据根据国家关于建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建设规模,方案确定治理石漠化岩溶面积不少于150平方公里。在流域的选择上,每条流域面积必须在50平方公里以上,三条流域土地面积412.62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0.77%。为突现治理成效,我们按照集中连片建设的指导思想,一年完成一条流域的治理。同时,从整条流域考虑,通过水土保持、低丘岗地等项目进行整合,形成规模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和谐发展。能够对石漠化地区在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二、小流域范围确定与区划原则1、在规模安排上,依照统一规划,全面治理,先急后缓,分期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广的原则。2、在结构布局上,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一林多用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的原则,以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兼顾经济效益。3、在治理措施上,优先考虑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重要地段,优先考虑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区,先急后缓,先近后远。三、工程总体布局**县地处秦巴山区,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流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丹江水库的重要水源区,境内流域众多,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汉江、滔河、丹江河、将军河、堵河、曲远河6条,5-50公里的河流有765条,根据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试点要求,结合**县实际,2012-2014年度我们重点治理汉江、滔河、丹江河三条流域。汉江流域区:位于**县中部汉江河谷,包括杨溪河、曲远河、堰河、棒槌河等条小流域,涉及杨溪、安阳、大柳、青曲、五峰、柳陂、茶店、青山、城关、谭家湾等乡镇(场)。这个流域生态区位非常重要,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2012年对该区的杨溪镇、青曲镇、大柳乡、城关镇和谭家湾镇进行综合治理。具体建设内容为:封山育林810公顷,人工造林535公顷,其中柏木515公顷,木瓜20公顷;人工种草29公顷,建棚圈3000平方米;工程措施坡改梯8公顷,蓄水池2口,排水沟1300米,沉沙凼6口,田间机耕路800米,引水渠3500米,拦沙坝3处,谷坊20个。项目涉及杨溪镇刘家沟、杨溪铺、关门山、财神庙等4个村,青曲镇曲远河、韩家沟、弥陀寺、西沟、尖疙瘩、老湾等6个村,大柳乡白泉、化家河等2个村,城关镇响耳河、红和、堰河、观沟等4个村,谭家湾镇圩坪1个村。(详见附表4、5、6、7、8)丹江河流域区:丹江河水直接流入丹江口水库,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包括洋溪沟、江峪河等小流域,涉及白桑、刘洞两个乡镇。2012年对该区的白浪镇、刘洞镇进行治理,同时继续对江汉流域的柳陂镇、青山镇进行综合治理。具体建设内容为:封山育林200公顷,人工造林594.5公顷,其中柏木554.5公顷,木瓜40公顷;人工种草29公顷,建棚圈4500平方米;工程措施坡改梯20公顷,蓄水池5口,排水沟3400米,沉沙凼17口,田间机耕路2500米,引水渠5100米。项目涉及白浪镇袁家湾、洋溪沟、董沟等3个村,刘洞镇毛坪、江峪、杨台等3个村,柳陂镇青龙山、梯子沟、高岭、辽瓦等4个村,青山镇琵琶滩、白果树、蓼池等3个村。(详见附表4、5、6、7、8)滔河流域区:位于**县东北部,包括磊石河、白竹沟、柳泉、时家沟等小流域,涉及南化、谭山、梅铺、白桑等乡镇,本流域石漠化程度最严重,2014年对该区南化镇、谭山镇、梅铺镇、白桑关镇进行综合治理。具体建设内容为:封山育林389公顷,人工造林586公顷,其中柏木546公顷,木瓜40公顷;人工种草28公顷,建棚圈2500平方米;工程措施坡改梯22公顷,蓄水池4口,排水沟3200米,沉沙凼16口,田间机耕路2000米,引水渠3200米。项目涉及南化塘镇长富沟、马纵岭、黄柿坪等3个村,谭山镇柳泉、八龙庙、拦门、高扬等4个村,梅铺镇梅铺、时家沟、西沟口等3个村,白桑关镇白竹沟、龙头、白桑关等3个村。(详见附表4、5、6、7、8)四、小流域项目区基本情况1、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项目涉及**县汉江、滔河、丹江河三大流域。共有人口463898人,其中农业人口351261人,农业劳动力101427人,农业人口密度165人/km2,农业总产值130635万元,其中农业80368万元,林业5390万元,牧业44877万元,农业人均耕地面积0.9亩/人,粮食总产量143412吨,粮食亩产量5.62吨/公顷,森林覆盖率31%(不含灌木林)。2、项目区气候条件据湖北林业区划,项目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区。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具有典型的南北过度特征。据县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年平均气温15.9℃,>10℃的年有效积温5139.31℃,极端最低气温为-13.5℃(1997年元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为由于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复杂,重山峻岭连绵,大小水系环绕,加之受丹江库区水体和海拔高度变化的影响,导致了光、热、水、气的再分配,因而形成了显著的区域性小气候和山体气候,适应多种林木的生长繁衍。项目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低温、阴雨、寒潮、大风、暴雨、冰雹、冻害等。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据气象部门36年资料,干旱出现18次,平均二年一遇,其中大旱7次,平均五年一遇,中旱二年一遇,小旱三年一遇。低温主要是伴随着春秋季节阴雨天气而持续出现,36年资料表明,出现阴雨低温天气共128次,平均每年3.6次。在秋季又伴随着秋涝和秋寒的发生。在春季有时会出现寒潮(倒春寒)。暴雨主要是局部地区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由于山高坡陡,又常常引发山洪,36年共发生暴雨61次,平均每年1.7次,特别在7-8月份,暴雨发生率为61.9%。一日降雨≥80毫米,二日≥120毫米,三日≥150毫米的大暴雨共发生18次,频率达50%。冻寒≤-5℃,出现5次,机率为13.8%,≤-6.9℃出现12次,机率为33.3%,≤-10℃出现2次,机率为5.6%。项目区是**县冰雹主要发生地,36年共发生18次,平均两年一遇。风寒几十年来,连年不断,常伴随低温、冻寒、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给项目区人民生产、生活、财产造成很大危害。3、项目区地质土壤**县在我国地势三级划分中,处于典型的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秦岭东段南缘断裂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疏松,节理支离破碎,裙皱断裂扭曲严重,倾斜度大,因此存在大面积松垮崩塌现象。其发育土壤的母质主要有近代河流冲积物,第四纪粘土、红沙岩类风化物等。不同的地形地貌与成土母质,在不同的水文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别,属残积、坡积、冲积性土壤。据县土壤志资料,全县主要土类有:水稻土、湖土、石灰土、紫色土和黄棕壤等五个土类,12个亚类,33个土属,104个土种,152个变种。在林业用地面积中分布较大的是黄棕壤和石灰(岩)土两大类,项目区主要是石灰(岩)土。按照湖北省地质图和相关资料以及这次调查情况来看,项目区13个乡镇场大部分母岩为石灰岩。石灰岩种类主要有石灰岩、含白云质灰岩,钙质白云岩、白云岩等,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及养分含量较低,必须尽快恢复植被,提高地力。4、项目区立地类型立地是指林业用地上体现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水分等综合因子作用下形成的地块。立地类型指地块上不相连结,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林地生产水平与潜力基本一致的地段组合。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土壤的质量。**县立地类型分类,是在对地质、地形、土境和林分等因子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从952块标准样地中选取马尾松人工中龄林标准地林分平均高等林分因子,用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母岩、母质、土层厚度、酸碱度等立地因子,采用数量化逐步回归,筛选出影响样本(马尾松)生长的主导因子,即:海拔、坡度、酸碱度、土层厚度四个因子,经方差检验,差异性极为显著。进而采用逐类分析,共划分出两个立地类型组和九个立地类型。低山类型组:低山酸性浅土层类型;低山酸性厚土层类型;低山碱性浅土层类型;低山碱性厚土层类型;项目区主要立地类型为低山类型组棕色石灰土类型;低山棕色石灰土类型。中山类型组:中山酸性浅土层类型;中山酸性厚土层类型;项目区主要立地类型为低山类型组棕色石灰土类型;中山碱性浅土层类型;中山碱性厚土层类型。5、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2942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5539公顷,林业用地164095公顷。在耕地面积中,水田面积4153.2公顷,占16.3%,旱地面积21385.8公顷,占83.7%。6、项目区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现状经200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项目区岩溶面积为41262.2公顷,其中石漠化20839公顷,占项目区国土面积的50.5%,潜在石漠化面积20423.2公顷,占项目区国土面积49.5%。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中,轻度石漠化5293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5.4%,中度石漠化7989.1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8.3%,强度石漠化7087.6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4%,极强度石漠化469.3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3%。五、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1、林草植被建设:a、封山育林工程:对流域区内通过封育和补植补播有希望培育成林的灌木林地实行全面封山育林,连续封育5年,封育面积1399公顷。b、人工造林工程:针对石漠化土地特征,采取科学、合理造林技术措施,树种选择生态效益较高好耐瘠薄常绿的乡土树种柏木,在石漠化地区土壤较厚肥力较好的地区适当营造木瓜林。人工造林规模为1715.5公顷,其中柏木林1615.5公顷,木瓜林100公顷。2、草食畜牧业发展:人工种草也是石漠化治理中的生物措施,根据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建设和群众致富奔小康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治理区的群众进行人工种草、圈养牲畜,保护生态。实施人工种草86公顷,改造棚圈10000平方米。3、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在项目建设区内,以生物措施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水利水保工程,力争达到保土、保水、保肥的效果。设计治理面积135公顷,其中实施坡改梯50公顷,新修引水渠11800米,截(排)水沟7900米,田间作业路5300米,新建蓄水池11口,沉沙凼39口,小型拦沙坝3处,谷坊20个。第六章工程设计方案一、林草植被建设1、人工造林地调查(见生物措施小班设计图)2012-2014年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项目共设计小班86个,面积1715.5公顷,根据编制方案指南,按流域进行实下,经过整地能够造林的灌丛地和荒山荒地。2、林种和树种设计根据项目区内立地条件和项目建设目标,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本项目林种设计为生态防护林,树种设计分为柏木和木瓜,柏木林1615.5公顷,木瓜林100公顷。其中,2012年设计柏木林515公顷,木瓜林20公顷。2012年设计柏木林554.5公顷,木瓜林40公顷。2014年设计柏木林546公顷,木瓜林40公顷。3、造林整地为了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造林整地采用穴状整地。柏木整地规格40×40×30(厘米);栽植木瓜整地规格为50×50×40(厘米);造林整地在工程造林前一年12月30日前完成挖穴、回填。回填时,先填表土,挖出的土填不满穴,到穴的附近铲表土回填。造林整地前,安排劳力沿等高线按株行距进行统一放线,使造林后达到成行,成线,成带,成片,达到较好的防护效果。4、造林密度与配置柏木株行距为1.5×1.5(米),每公顷4440株,加补植苗木每公顷5772株(其中容器苗4040株,大田苗1732株),配置形式以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品字形)配置为主。木瓜株行距为2×3(米),每公顷1665株,加补植苗木每公顷2615株,配置形式为正方形。5、种苗测算及供应办法工程造林苗木全部采用国标一、二级苗,因石漠化地区土壤瘠薄,石砾含量大,应提高容器苗的使用率,容器苗的使用率达到70%。(柏木:一年生容器苗,地径0.4cm,苗高25cm;一年生裸根苗,地径0.4cm,苗高30cm,根系健全;木瓜:一年生裸根苗,地径0.6cm,苗高80cm,侧根发达)。经测算,本项目植苗造林需苗木994.27万株(含30%的补植苗),其中:柏木972.62(其中容器苗680.83万株,大田苗291.79万株)万株,木瓜21.65万株。2012年柏木320.51万株(其中容器苗224.36万株,大田苗96.15万株),木瓜4.33万株。2012年柏木325.8万株(其中容器苗228.06万株,大田苗97.74万株),木瓜8.66万株。2014年柏木326.31万株(其中容器苗228.42万株,大田苗97.89万株),木瓜8.66万株。6、造林季节和方法①造林季节:以春季造林(2-3月)为主,秋冬雨季用容器苗补植。②造林方法:采用植苗造林。植苗造林时除根部打浆外,做到苗正根舒、先填表土、分层压实,浇足定根水,培好土。栽木瓜嫁接苗,其接痕高于地表5-8cm,栽植柏木苗时,填土深度应超苗木土印2cm;在春季或秋季造林时选择雨后阴天进行栽植,天旱不宜栽植。7、造林典型设计(见附图)8、封山育林设计封山育林的封育对象为项目区石漠化地区有培养前途或生态重要且生态脆弱的灌木林地。(1)封育小班区划在治理流域内,以权属、地类、封育类型以及村界、河流、沟谷等为因子进行小班区划,共区划封山育林小班36个,面积1399公顷。封山育林主要区划在汉江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青曲镇老湾村、大柳乡白泉村。(2)封育类型设计本项目封山育林原地类为灌木林地,优势树种多为柏木(柏木为天然次生,零星分布,无蓄积)、栎类,封育类型设计为乔木或乔灌型。(3)封育方式设计全部采用全封方式。在封育期间,禁止除实施除育林措施以外的一切人为活动。(4)封育年限设计本项目封育年限设计为五年。(5)封禁措施设计a、以小流域为单位制定封山育林公约。b、设置护林房。为了有效进行封山育林管护,提高封山育林成效,在大柳乡白泉村虎啸滩风景管理处、青曲镇老湾村垭子、谭家湾镇峡沟水库、梅铺镇西寺沟村西寺沟口设计护林房各1处,每处护林房10m2。c、布设碑牌标语在封育区周界明显处,如主要山口、沟口、交通路口等树立固定碑牌,有封山育林的乡镇原则上设立1块固定碑牌,大柳乡设立两块,一块在虎啸滩风景管理处,一块设在白泉村村部,青曲镇设立在老湾村垭子上,谭家湾镇设立在峡沟水库坝上,刘洞镇设立在江峪水库旁,白桑关镇设立在龙头村与战马沟村交界处,谭山镇设立在罗台村二O九国道旁,梅铺镇设立在西寺沟村西寺沟口,柳陂镇设立在青龙山村青龙山公园。固定碑牌设计为1.5米(宽)×2米(高),厚20厘米,下垫底,上加盖,四周镶瓷砖。碑牌内容正面为封育地点、面积、方式、四至界线、责任人,背面为封山育林公约或封山育林十不准。在每个小班周界50—100米涂抹白灰,每个小班设计一条标语,小班自然条件好,如有石扒皮,可用白灰直接在石扒皮上刷写封山育林标语,如无自然条件,可用单砖砌成碑牌书写;每个乡镇在石漠化治理集中区竖立单字为1m×1m的铁皮或砖混结构的碑牌,要求竖立在醒目处,字的间隔距离自定,以连贯看得清为准。d、设置护林员平均每100公顷设置一名护林员,由治理区所在乡镇林业站指定专人管护,本项目共设置护林员14名,青曲镇2名,大柳乡4,谭家湾镇2名,刘洞镇1名,柳陂镇1名,谭山镇1名,白桑关镇1名,南化塘镇1名,梅铺镇1名。由各项目区乡镇人民政府与护林员签订护林合同,明确护林责任及范围,制订奖惩措施。(6)人工辅助育林设计2012-2014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封山育林设计在灌木林地中,因位于强度石漠化地区内,每个小班都不同程度存在荒坡或盖度较小的灌丛地,故每个小班都设计了育林措施,对这些地方进行补植补造,促使工程地块达成乔灌草混交状态,更快地恢复森林植被。二、发展草食畜牧业1、人工种草(1)草地建植技术措施为:以保护水土流失为目的,在石漠化严重地上补播牧草,建植人工草场刈割利用,舍饲圈养。规划种植牧草98公顷。(2)草地改良要选择连片成块,坡度小(不小于35度),土质好、道路方便、管理利用方便的地方进行撒播种草。(3)草地处理:全面补植撒播营养价值,产量较高的牧草。(4)播种优良牧草,混播比例为:多年生黑麦草50%+鸭茅或苇状羊茅10%+豆料茅草40%,每亩种子播量为4.5千克。2、棚圈舍饲养畜。全面推选舍饲圈养。改造圈舍,变革饲养方式,牲畜全部由放养改为圈养。减少项目区的面源污染,减少牲畜对林草的破坏。进而保护植被,保护水土不流失。规划修圈舍10000m2。全县畜牧业以牛、羊为主,传统的饲养方法不利于林草的生长,部分地方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舍饲养畜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联户的方式建设畜舍,每1-2户农民建1座畜舍,解决牲畜的安置问题。牲畜的饲料来源,一部分为利用农作物秸杆,另一部分采取人工种草,利用坡耕地的退耕生产的牧草,为舍饲养畜创造条件。三、小型水利水保措施1、坡改梯根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结合各小流域实际,我们选择在柳陂镇高岭村、青曲镇韩家沟村、南化塘镇黄柿坪、白桑关镇白桑关村、青山镇白果树村、梅铺镇时家沟村、谭山镇拦门村、白浪镇东沟村作为坡改梯的实施地块,地块坡度在8°—15°,适宜治理成石坎坡,附近有石料,水、路、电临近施工现场,满足施工的需要。(1)设计标准:①石坎:外坡1∶0.15,内坡1:0.25,顶宽0.4m,坎高和底宽根据山坡坡度而定,基础深0.2—0.5m。②田面:田面水平,活土层0.5m,田面宽广视坡度变化而定。③要求:地面水平线,石坎绕山转,中间作业道,沟渠配套齐全,土层一尺半,保土蓄水在田间。(2)梯坪地埂高按10年一遇24h暴雨蓄水能力进行设计,保证此降雨标准不漫埂。按《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及《图集》提供的数据,项目区10年一遇24h暴雨为80㎜,初损10㎜,入渗1.5㎜计。(3)梯田埂应沿等高线顺山坡地形布设。若地形弯曲较大时,可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设计,地块长度尽可能在100m以上,宽度5m以上。山区坡改梯工程除考虑防御特大暴雨袭击外,主要在田间布置拦蓄和排水工程,对新建工程在暴雨后及时检查,对受水害的工程,随时采取加固措施。(4)断面设计:通过野外实地踏勘,实施地块最小坡度为8°,最大坡度为15°,按照经济实用原则,陡坡区田间宽度设定为6—10m,缓坡区田间宽度设定为8—15m,石坎田坎高以2m以内的标准进行设计。(5)工程量计算:①土方:V=EQ\F(1,2)(EQ\F(B,2)×EQ\F(H,2)×L)=EQ\F(1,8)BHL式中:V——单位面积(公顷或亩)梯田土方量,m3;L——单位面积(公顷或亩)梯田长度,m;H——田坎高度,梯田长度,m;B——田面净宽,梯田长度,m。当梯田面积按公顷计算时V=EQ\F(1,8)H×104=1250H当梯田面积按亩计算时V=EQ\F(1,8)H×666.7=83.3H由此公式计算得出各田块土方量②石方:V=EQ\F(1,2)(B×B1)×H×L式中:B——每条石坎平均顶宽,m;B1——每条石坎平均底宽,m;H——每条石坎平均高,m;L——每条石坎长度,m;以汉江流域柳陂镇高岭村坡改梯典型设计,为公式计算得出每条石坎石方量,推求整个小型水利水保概算投资。(详见水保附图1)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设计标准:①蓄水池规模按每亩1m3,设计容量为35m3,根据实际梯地面积确定池子个数和蓄水能力,主要设计在柳陂镇高岭村、青曲镇韩家沟村、南化塘镇黄柿坪、白桑关镇白桑关村、青山镇白果树村、梅铺镇时家沟村、谭山镇拦门村、白浪镇东沟村②布设:在坡面水汇流的低凹处,并与排水沟(汇流渠)、沉沙池形成水系网络,利用坡面集雨蓄水以满足农、林用水兼顾部分人畜饮水需要,布设中应少耕地,来水充足,畜引方便,造价低,基础稳固。③集雨场面积的确定:按十年一遇一日暴雨集雨蓄满蓄水池的理论计算,x个蓄水池蓄满需来水量w=x×38,反推集雨面积F。可多个蓄水池相互联通共用上游大面积的集雨面积,也可分个分组集雨蓄水。集雨场面积按下式确定:F=800W÷hΦ式中:w——拦蓄容积(来水量)m3;h——10年一遇24h暴雨量㎜;F——集水面积m2;Φ——径流系数,本地经验值为0.80。蓄水池容积的确定应根据来水和需水量平衡计算,以需水量为主,若V<W则通过沿山沟、排洪沟排出,若V≥W则引其它水源补充水量。(2)结构设计①结构形式:利用圆形封闭浆砌地埋式蓄水池。具有可减少蒸发,防开裂等优点。②结构尺寸:直径4m,深3m,池壁一般用浆砌块石,厚度为0.24(砖砌)—0.5(块石浆砌)m,粉面厚度应满足防渗要求,池底用混凝土垫基及防渗处理,厚度12cm。(3)施工设计:选定的池址和设计形状及断面尺寸进行放线开挖,清基应至硬基上,开挖放线时留足衬砌厚度,对易跨塌的破碎岩石和松软地层应边开挖边衬砌边回填,池底必须夯实铺0.15m厚的碎石再浇筑。蓄水池周围要留1m左右的过道。3、沟渠(灌溉渠)坡面排水工程主要设计在坡改梯地块中,与梯田、作业道路、沉沙蓄水工程同时设计,并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合理布设排洪沟、引水渠、沉沙池、蓄水池等工程,形成完整的防御、利用体系。①排洪沟比降视实际坡度而定;②排洪沟沟底必须低于梯田地面以下;③结构为浆砌块石,断面尺寸宽0.3m,深0.4m。引水渠设计在汉江流域青曲镇韩家沟村,滔河流域南化塘镇黄柿坪村,滔河流域谭山镇拦门村,滔河流域梅铺镇大坪村,滔河流域白桑关镇白桑关村,汉江流域柳陂镇高岭村,汉江流域青山镇白果树村,滔河流域白浪镇东沟村大渠,全面衬砌,用水泥砖“二四”衬砖或块石厚40cm,其断面尺寸根据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确定,断面尺寸为0.4m×0.3m(宽×深),根据基牢固,砌石沙浆用50#沙浆,铺底在7cm以上厚,渠道顺直光滑,外渠硬宽在1.5米以上。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引水工程规定,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设计。(详见水保附图3)4、沉沙凼主要设计在坡改梯地块中,用于水窖或蓄水池前的沉沙之用。其形状为矩形或梯形,宽1m、长1.5m、深1米。5、田间作业道(1)设计标准:布设在新修坡改梯,作业道路与沟渠结合布设,以满足生产需要为原则,一般宽1.5m。(2)设计原则:①作业道配置必须与坡面水系和灌排渠系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防止冲刷,保证道路完整、畅通;②布局合理,有利生产,方便耕作和运输,提高劳动生产效率;③占地少,节约用地;④尽可能避开大挖大填,减少交叉建筑物,降低工程造价;⑤便于与外界联系。(3)施工要求:①田间作业道和坡面水系(灌排)都是连片梯田骨架,要先于坡改梯实施或同步实施;②道路两侧开挖排洪沟,应与整个坡面水系相通、相连。沟、路相邻的,可利用开挖的土方,用作路基填筑;③土料路基以粘土略含沙质为好,要层土层夯,夯紧夯实。路面铺以砂质土,保持路面透水性。④路面中间稍高于两侧,略呈龟背形,转道外侧稍高于内侧,转弯角度不能太小,一般为15°。(详见水保附图3)6、谷坊:河道防护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定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巩固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同时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项目设计根据各流域的地形地貌合理布置。本次规划集中在杨溪镇关门山村修建一批谷坊群(1)设计标准:根据谷坊工程规模大小,一般采用10年—20年一遇3h—6h最大暴雨设计洪水标准。本项目区中谷坊工程采用10年一遇6h最大暴雨设计。(2)布设原则:①谷坊工程类型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久耐用,抗滑抗倾,能溢能泄,便于开发,功能多样;②谷坊规格和数量,要根据综合防治休系地谷坊群功能的要求,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统筹规划,精心设计;③谷坊坝址要求“口小肚大”,沟底和岸坡地形、地质状况良好,建筑材料方便;④谷坊工程的修筑程序,要按水沙运动规律,由高到低,从上至下逐级进行。(3)断面尺寸: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项目已成功的设计,项目区选用阶梯式浆砌石谷坊,设计坝高2m,顶宽1.0m,迎水坡坡比为1:0.2,背水坡设计坡比为1:0.8,坝顶设计过水深为0.7m。(4)溢洪口尺寸:溢洪口尺寸采用矩形宽顶堰公式计算:Q=Mbh3/2式中:Q—设计流量,m3/s;M—溢洪口底宽,m;b—溢洪口水深,m;h—流量系数,一般采用1.55。7、拦沙坝:根据强风化地带的大冲沟、过河公路和瘀积极严重的水库上游各支流口要布设拦沙坝,修建拦沙坝既能拦蓄泥沙,又能稳定河床,大大减少河道泥沙下泄量。拦沙坝设计根据各流域的地形地貌合理布置,本次规划在杨溪镇关门山村修建1处拦沙坝。选用浆砌或重力坝,一般设计成梯形断面,坝高3m,项宽2m,上游边坡度为1:0,下游边坡度为1:0.7。(详见水保附图5)坝体稳定及地基应力计算:①抗滑稳定分析包括坝体作用力和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坝体作用力主要有自重、上下游水压力、渗透压力、浮托力及泥沙压力等。a坝体自重G1=VΥdb式中:G1--坝体自重力,tV--坝体横断面面积,m2Υd--坝体容量,t/m3,浆砌块石取2.0~2.3t/m3b--坝体单位长度,取1mb上游水压力P1P1=Υh12b式中:P1--上游水压力,tEQΥ--水的容量取1.0,t/m3,h1--上游水深,mc--下游水压力p2P2=Υh22b式中:P2--下游水压力,th2--下游水深,md--上游泥沙压力p泥P泥=ΥcH2tg2(450-)b式中:P泥--坝前泥沙水平推力,tΥc--泥沙的容量,取1.6t/m3,H--泥沙淤积的高度,mΦ--泥沙的内摩擦角,取13e浮托力W1=Υh2Bb式中W1—浮托力,tB--坝底宽度,mf--渗透压力W2W2=Υc(h1-h2)Bb式中W2—渗透压力,t②坝体抗滑稳定计算:安全系数计算公式为:K=式中K—稳定安全系数,4、5级建筑物,岩基为1.05~1.1;ZG--坝体垂直力的总和,包括坝体自重、渗透压力和浮托力的代数和,向下为正,向上为负,tΣp--坝体水平作用力的总和,包括上下游水压力、上游泥沙压力的代数和,向下游为正,向上游为负,tf--坝体与基础的摩擦力系数,根据沟道地质情况,基岩为坚硬变质岩,主要为片麻状花岗岩等,f取0.4经计算,设计洪水位工况K=1.37>1.1校核洪水位工况K=1.12>1.05满足抗滑要求。③地基应力计算,应力采用材料力学公式,计算出的δmax不能超过地基允许压应力(正值),δmin不出现拉应力(负值)。δmaxmax=(1±6e/B)式中δmaxmax—坝基上下游最大、最小应力,t/m2;G—坝体垂直重量,t,即坝体自重减去渗透压力和浮托力;B—坝底宽度,me--垂直合力至坝体中心点的距离,m经计算设计洪水位工况δmax=3.64t/m2δmin=2.08t/m2校核洪水位工况δmax2.58t/m2δmin=1.09t/m2基岩为坚硬变质岩,δmax小于地基允许压应力,δmin>0,满足应力稳定。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一、项目建设期本项目建设为三年,即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二、分年度施工时间安排1、2012年施工时间安排2012年3月完成工程初步设计,7-9月作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012年3-4月完成人工造林植苗工作、人工种草播种工作;2012年3-9月完成生物措施、种草养畜其它工作,2012年12月-2012年6月完成坡改梯及水系配套工程,拦沙坝及谷坊在冬季农闲季节完成。2012年9-12月底完成生物措施人工造林和人工种草的整地及秋季栽植,生物措施封山育林工程的森林防火、标语刷写,标牌制作等。2012年8月石漠化治理办公室组织发改、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检查验收。2、2012年施工时间安排2012年3-4月完成人工造林植苗工作、人工种草播种工作,7-9月作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012年3-9月完成生物措施、种草养畜其它工作,2012年12月-2014年6月完成坡改梯及水系配套工程,拦沙坝及谷坊在冬季农闲季节完成。2012年9-12月底完成生物措施人工造林和人工种草的整地及秋季栽植,生物措施封山育林工程的森林防火、标语刷写,标牌制作等。2014年8月石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