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胸部正常CT解剖学_第1页
6.胸部正常CT解剖学_第2页
6.胸部正常CT解剖学_第3页
6.胸部正常CT解剖学_第4页
6.胸部正常CT解剖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胸部正常CT解剖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徐启勇CT扫描室CT机的起源

根据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理论概念,1968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和神精放射学家Ambrose合作研究,经4年多的时间努力,在1972年由EMI公司制成头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机并应用临床。随后体部CT机相继问世。于1976年5月在蒙特尔国际专题学术会上讨论,将这种新的X线显影技术命名为;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CT机的类型

第一代CT机:扫描方式是平扫/旋转式,探测器元素为碘化钠,探测器数量1-2个,扫描时间3-5分钟出现一幅粗糙的图像,矩阵256×256,专用于头部。现已淘汰。

第二代CT机:扫描方式是平扫/旋转式,探测器元素为二氟化钙,探测器数量3-30个,扫描时间缩短到10-40秒,矩阵256×256,主要用于头部、腹部,现已淘汰。

第三代CT机:扫描方式是旋转式,探测器元素为氙(xian)气。

探测器数量300个以上,扫描时间缩短到2-10秒,矩阵256×256,或512×512。用于全身各部位检查.第四代CT机:扫描方式是旋转/静止或固定式,探测器元素多有BGO晶体或固体高效稀土陶瓷.探测器数量1000-20000个不等,探测器排列成环状,有单排环状(单螺旋CT,每扫一层出现1幅图像)。双排环状(双螺旋CT,每扫一层出现2幅图像),多排环状(多层螺旋CT,每扫一层出现多幅图像)。以秒或亚秒为成像的时间。目前最多的是64排螺旋CT,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第五代CT机:电子速CT机(又称超快速CT机)。它主要是电子枪、聚焦线圈、偏转线圈、多排探测器、靶环、台面高速移动的检查床和控制系统。扫描时间以50m秒为一层,每秒可扫20—40层不等。用来取代心血管的DSA检查诊断。CT的原理成像原理CT值层厚灰阶窗宽,窗中心肺窗,纵隔窗CT图中纵隔内血管的辨认方法动脉的密度稍高,呈圆形,边界光滑,有弹性感。在多数情况下,动脉比伴随的静脉横径要短(细一些)。因动脉有弹性肌纤维。静脉的密度比动脉低,无弹性肌纤维,常呈椭圆形或稍不规则形,边界欠清,无弹性感。常比同层面的动脉要粗。较大的动脉、静脉常彼此相邻,发现了动脉可以找到静脉。纵隔内大血管正常CT表现

规范化的常规CT检查是层厚1Cm、层距1Cm,上从胸廓入口,下至隔角后间隙层面,合计全肺扫描18个层面。作为呼吸系临床医生来说,对于CT片中显示的、胸内的各种正常组织、器官应该能够准确的辩认。从18个层面中选出有代表性的10个CT层面进行讲解。大血管立体解剖学纵隔窗中10个代表性的血管与心腔结构

正常纵隔自胸腔入口向下常规以10个层面作代表:1.胸骨切迹层面2.主动脉弓上层面3.主动脉弓层面4.肺动脉窗层面5.左肺动脉层面6.肺动脉弓层面7.左心房层面8.心脏四腔层面9.左右心室层面10.膈角后间隙层面。

一,胸骨切迹层面:可见到3对血管排列在气管两侧,靠前、靠外的是一对锁骨下V,靠后的是一对锁骨下A,紧贴于气管为颈总A,右边的3个血管成品字形阴影,左边的3个血管成串样阴影,食管位于气管和椎体之间,有时在此层面上气管的两侧可见到椭团圆形稍高密度影的软组织阴影为甲状腺下极,因为甲状腺中含有碘元素,所以甲状腺阴影比其它的软组织密度要高。

二,主动脉弓上层面

可见到5支血管的横断面阴影,即左右两侧的锁骨下V(标记1)。左侧颈总A(标记2)。左侧的左锁骨下A(标记3)。右侧的无名A(标记4)。特别提出的是,此层面中的左锁骨下V又称为左头臂V,呈水平方向行走,横过左颈总A与无名A的前方汇合成为上腔V。还要注意的是气管

食管。

三,主动脉弓层面:可以见到:主A弓(标记6)。上腔V(标记5)。还可以看到右锁骨下V(标记1)。还可以看到气管、食管。

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主动脉弓可不呈水平样行走,而略呈垂直走行,导致3支大血管位于不同平面上,即头臂动脉位于最下方,随之是左颈总A,最后是左锁骨下A从主动脉球后上部发出,主动脉弓的前方之三角形阴影,尖端指向前,中老年人几呼都是由脂肪构成,这是正常胸腺组织退化的残余组织。四,肺动脉窗层面:升主A(标记7),胸主A也称降主A(标记8),右侧的奇V(标记9).上腔V(标记5).气管、食管,该层面中,在气管前的左外侧脂肪阴影中,正常情况下可见多枚小于5mm左右的淋巴结阴影.肺动脉窗容积大小不一,因人而异。但是在同一层面上,要注意的是升主A总是大于降主A,两者的比值升主A大于降主A一半,正常情况下升主A的直径为3—4Cm,奇V弓通常在此层面上显影,自椎体前方向前贴着气管右侧壁行走,然后进入上腔V。奇V与上腔V连结处也就是气管前、腔V后间隙除有一些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外,有时可以见到小淋巴结阴影(3-5mm不等),但不能大于1.0Cm。这个区域的淋巴结称为奇V淋巴结组。五,左肺动脉层面:,主肺A向后延伸为左肺A,正好位于气管隆突或左主支气管左外侧,该层主要显示.升主A(标记7).降主A(标记8),上腔V(标记5),食管,左右主支气管腔的起始部,主要是显示左肺A(标记11),还可以见到椎体前方降主A右侧的奇V(标记是14).,左肺A正常直是21mm,±3.5六,肺动脉弓层面:右肺A从主肺A发出向后、向右延伸,位于上腔V的后方,中间段支气管的前方.右肺A干的起始部正常直径是12—15mm.主肺动脉干(肺动脉弓部的最大径)24.2±2.2mm该层面中可见到,升主A(标记7),降主A(标记8),肺动脉干或称肺动脉弓(标记10),左肺A(标记11).右肺A(标记12).左中主支气管、食管。七,左心房层面:该层面中主要显示:升主A(标记7)。降主A(标记8)。左心房(标记LA)。右心房(标记RA)。右心室(标记为RV)该层面中要注意的是左心房的前方为升主动脉根部和右心耳,后方为奇V。左房中部前后直径在3—4.5Cm,下肺V引流进入其后外侧面。主A根部位于右心室流出道。肺A瓣、该层右中可见到食管奇静脉隐窝,是肺癌常发的部位。在此层面中还可以见到正常的左冠状动脉。八,四心腔层面:在此平面中可以显示:心房(标记RA),右心室(标记RV),左心房(标记LA),左心室(标记LV)四个心腔部分,如果使用了CT增强剂时,四腔之间的间隔显示的很清晰

九,左右心室层面:该层面中主要显示,右心室(标记RV),左心室(标记LV)右心房(标记RA).降主A(标记8),下腔静脉(标记13).冠状静脉窦(标记15).在此层面中要说明的是室间隔,左右心室,有时在心脏的表面,于室间沟内有一浅的切迹、在脂肪的衬托下见到冠状A的前降枝断面.另外,位于心脏前外侧心包脂肪中可见到冠状静脉窦、是心肌供血回流的主要静脉.还可以见到在右心室后面、下腔静脉内侧有较粗的冠状静脉窦。十,膈角后间隙层面:此层面是后纵隔之向下延伸,由膈角所围绕,位于膈后内方的较深的间隙,是连结胸膜腔的通道.在膈肌腱膜裂孔水平,膈脚后是隙内有食、降主A、脂肪组织、奇V、半奇V、胸导管及伴随的淋巴结通过。此处的淋巴结大于7mm为异常

心包膜与心包腔正常情况下,心包的包膜一般不显影,它紧贴心肌外侧,有时如果有少量的脂肪组织衬托下,显示包膜的厚度1-2mm,不超过3mm。心包腔内可分泌有少量的浆液性润滑液。当发生心包积液时,心包间隙明显增宽。心包间隙如大于5mm视为异常。纵隔内几个重要器官气管:胸内段气管长约6-9Cm,位于中线或稍偏右侧,自上而向后略倾斜,所有层面上,气管均位于食管前方或稍右;在胸腔内,气管右侧壁与纵隔胸膜反折相接触,于气管右半部之后方与食管的右外侧壁之间有一潜在间隙,称为气管后窝,由肺组织填充。

正常气管壁较薄,气管环状软骨在老人尤其是女性,可见不规则钙化。气管横断面有明显的变异性,通常在上部成环形,向下接近气管隆突时呈卵圆形,中部可呈马蹄形,前壁前突,后壁缺少软骨呈扁平状。正常成人气管直径10-27mm,男性平均19.5mm,女性平均17.5mm。食管

只要后纵隔内有适当脂肪,食管就能清晰显示。食管前壁常与气管后壁、左主支气管以及左心房相接触;远端位于降主A之右侧奇V左侧。食管壁的厚度常取决于扩张的程度,一般不超过3mm。胸腺:胸腺位于血管前间隙。其上界为左头臂V水平,下界在右肺A的水平。大部分胸腺位于主动脉弓和右肺动脉之间的3-4Cm之间,胸腺分左右两叶,每一叶均有一层纤维性包膜包绕。上方与甲状腺下极相连,CT上与胸壁骨骼肌密度相仿。胸腺大小、形态、密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幼儿时胸腺较大,到青春期以后缓慢萎缩,于20岁至40岁之间胸腺的实质逐渐退化形成脂肪。从青春到30岁以时,其密度下降,低于肌肉密度。30岁以上在前纵隔背景基础上可见小图形、卵圆形或成条状软组织密度,为残存退化的胸腺。但是正常人的胸腺阴影边缘不会发生局限性的突起或整体轮廓发生改变。否则为异常征象。未退化的胸腺正常胸腺奇静脉系统

左右腰升静脉进入胸腔分别形成半奇静脉与奇静脉。奇静脉通过一个小孔穿过膈肌,常伴有交感神精链的分支随行,奇V在右侧椎体前上升、恰好位于食管的右侧,在右下肺叶的胸膜反折接触,构成食管奇静脉窝(局限性的凹陷)是肺癌常发生的隐密部位。奇静脉在胸5-6椎体相当于右主支气管上方,自后向前呈弓形引流入上腔V的背面.

半奇V起自于左侧腰升V,沿着胸椎左侧上行,平第7-10胸椎高度,向右横过脊柱,进入奇V,半奇V主要是收集左下部肋间后V.食管V中的血液与自身的血液.

奇V的主要功能:前方收集后纵隔器官的血液,主要是食管V、支气管V内的血液,后方收集椎V丛内的血液,右侧收集右肋间后V、左侧的半奇V内的血液,下端连结下腔V系中的腰升V、上端直接注入上腔V,当上腔V或下腔V阻塞时,这时的奇V是沟通上、下腔V最好的侧枝通道.纵隔内淋巴结CT中识别正常淋巴结的能力直接与纵隔内所含脂肪多少有关。在纵隔内低密度的脂肪衬托下,淋巴结呈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常呈三、两成簇的分布。90%的成人可见到淋巴结,特别是在中纵隔内。要注意的是淋巴结出和血管断面鉴别,有赖于观察多个CT层面,血管断面可在多个层面中显示,而淋巴结常在某一个层面中出现。文献报道,在尸检中发现纵隔内淋巴结平均数为64枚,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于肺内的引流。胸内淋巴结分组前

壁侧组

也称前后胸壁组内乳组或胸骨后组

隔上和心脏周围

椎旁和肋间

脏侧组

也称中纵隔组血管前或前纵隔

气管,支气管,主A窗,主A弓左,隆突下

食管旁或后纵隔

纵隔内淋巴结的分组关于淋巴结研究进展状况:

正常人纵隔内淋巴结变化较大,可以大到6-14Cm的直径,其中一些变化与纵隔的平面有关,左头背V、隔上淋巴结、膈角后间隙这些部位的淋巴结很少大于6mm。右侧气管、支气管区、肺动脉窗、隆突下淋巴结最大,这些部位的淋巴结90%的其直径小于11mm以内。气管上部淋巴结小于气管下部淋巴结或者小于气管支气管旁淋巴结。右侧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大于左侧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在横断面扫描中多主张采用测量淋巴结的短轴作为更有预见性的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测量右侧淋巴结比左侧更加准确。很显然,没有一个大小可靠的实用标准能满敏感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所以目前均强调淋巴结的任何径线大于10mm视为异常,值得考虑要做进一步检查与组织学活检。(肺门)肺部正常CT表现(肺窗)(一)肺段划分1肺尖层面:右侧是右上叶尖段(S1),左侧是左上叶尖后段(S1+2)。2胸锁关节层面:

与肺尖层面相同3胸锁关节下层面:与肺尖层面相同4主A弓上层面:这时左右上肺叶均可看到尖段(S1)、前段(S3)、后段(S2)。但是,左上肺叶实际上是只有尖段和前段,这两个肺段各有一支支气管,为了影像学叙述方便,人为的将尖段划分为2个肺段、称尖后段,所以用(S1+2)为标记。5主A弓层面:右侧的肺窗可见上叶的前(S3)小段的底部(肺门上迹或者为上肺门),上叶后段(S2)。右下叶尖段也称为背段(S6)。左侧的肺窗可显示左上叶前段(S3),左上叶的尖后(S1+2)。左下叶背段(S6)。6左肺A层面(气管分叉层面对现实):与第5层面相同,只是肺段显示的区域和范围不同。7右肺A层面面(肺A弓层面):右侧的肺窗显示右上叶前段(S3),右下叶背段最宽的地方(S6)左侧与右侧相同。

8主肺动脉根部层面:右侧显示上叶前段(S3)、右下叶背段(S6)左侧仍然显示左上叶前段(S3)。左下叶背段(S6)。右侧的右中叶外侧段(S4)已显示。左侧的舌叶已出现上舌段(S4).9左心房层面:右肺显示右中叶肺A与右下叶肺A分叉形成的基角为特点,右中叶外侧段(S4).内侧段(S5).(右下叶背段(S6)。左侧显示出上舌段(S4).下舌段(S6).左下叶背段(S6)。

10右心房层面:左右肺显示的肺段与左心室层面相同,只是肺段范围大小的不同.11左心室层面:右侧从后向前排列下叶后基底段(S10).外基底段(S9).内基底段(S8).前基底段(S7).中叶外侧段(S4).中叶内侧段(S5).左侧从后向前排列为:左下叶后基底段(S10).外基底(S9).前内基底段(S7+8是一支A供血).上舌段(S4).下舌(S5)。

12右心室层面:该层面所显示的肺段和上一层面相同,只是肺段的大小和有的肺段形态稍有不同.13下腔V层面:该层面所显示的肺段和上面右心室层面基本相同,只是肺段的大小和有的肺段形态稍有不同.但是左侧的上舌段已经消失,前基底段基本上消失.14膈肌层面:右侧可见下叶后基底段(S10),外基底段(S9),内基底段(S8)前基底段(S7).中叶外侧段已经消失.左侧的下叶前基底段(S7)上舌段(S4)均已消失.肺段认读小结独眼主看上叶肺瞪眼前后下叶背双眼只有前和背四眼前中舌与背两下静脉中底肺(二)肺支气管、肺A、肺V与肺组织

熟悉肺A、肺V及支气管的正常CT解剖对于诊断肺部病变,特别是肿瘤性病变有很重要的意义。采用肺窗通常是对支气管树以及肺实质和肺门软组织结构之间的界面进行分析,但适合于观察肺的窗宽与窗位可导致支气管腔的直径测量值偏低,如要准确测量支气管腔的内径,可将窗位定于-150HU,如要测量管壁厚度最好用平均窗位-450HU,更清晰的显示组织结构。

熟悉肺门结构与肺实质的关键,需要有支气管树解剖的详尽知识,这是因为支气管是最恒定的解剖标志,其管腔内有气体的对比,容易识别。支气管树、肺A、肺V三者的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分布模式,可以观察整个肺实质。下面选出6个很有代表性的层面进行描述。见支气管正面立体模拟图:1支气管隆突上方1.0Cm层面:2右上叶支气管层面:3右中间段支气管层面:4右中叶支气管面:5右下肺V层:6右下叶基底段支气管层面1气管隆突上1.0Cm层面:该层面中主要显示右上叶尖段支气管(标记↑).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标记↑)。

左、右侧上叶2支支气管在与CT的横断面相垂直,故显示呈环形断面。右上叶断面的外侧紧贴并与它伴行、行走的是右上叶尖段肺A,断面的前方紧贴于纵隔面向前行走较粗的血管为右上叶前段的肺A。左上叶断面紧贴于它前外侧由前向后行走的为左上叶肺A,上叶肺A根部的前方是左上叶前段肺A。2右上叶支气管层面:该层面中主要显示,右主支气管(标记为RMB),左主支气管(标记为LMB),右上叶支气管(标记为RUMB),右上叶前段支气管(标记为B3),右上叶后段支气管(标记为B2),右肺A前干(标记为TA),右上肺V的分支(标记为RULV)。

此层面正好位于隆突下方。右上叶支气管起始于右主支气管之外表面,向外行走1-2Cm时,然后分为上叶前段和后段。前段又分为两个亚支,称为内侧支与外侧支。后段有时也分为两个亚支,称为后支与水平支。右肺A前干是右肺A的第一道分支,称为右上叶肺A。右上肺A位于右主支气管前方,其前、后径与右主支气管大致相仿。在其稍下方水平,水平行走的前段肺A位于前段支气管的内侧。右上肺V后支位置较恒定,CT上呈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前段和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外侧。上肺V的尖支、前支也可见于此层面中,有时不显影。3.右中间段支气管层面:该层面中主要显示:中间段支气管(标记为BI),左主支管(标记为LMB)右中间肺A(ILA)、中叶肺A(MLA)、左下叶支气管(标记为↑),左下肺A(标记为LLLA)、左舌叶支气管(B4+5)。

要讲的是,右中间段支气管长3-4Cm,出现在3-4个相邻的CT层面上。肺的叶间A从纵隔向外行走,从中间段支气管移至其远端外侧。右叶间A上方又分出2-4条升支A供给上叶后段。在此层面上,右上叶尖、前、后支肺V在右肺门前方汇合。再向下1-2Cm的层面上,叶间A位于中间段支气管的外侧,发出1-3条分支供应右下叶背段。左侧主支气管相当于在右叶中间段支气管中点水平发出为左上叶与左下叶支气管两大支。

(1)左上叶肺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向外行走在两个相邻的CT层面上显示。占75%的人尖段和后段支气管起源于共干。直接向上行走。上叶前段另起一支。还有25%的人尖、后支是独立的。(2)左舌叶支气管是左上叶主支气管的延续,向前、向外、向下行走,再形成上舌支与下舌支。左上肺V位于左上叶支气管的前方,前段与舌段支气管的内侧。左下肺A位于左下叶支气管外侧,上叶支气管前方。左主支气管后壁与左下叶支气管的内侧壁与左上叶背段支气管相接触,伸入到降主A与左主支气管之间的左下叶肺组织形成支气管后隐窝。4右中叶支气管层面:该层面中主要显示;右下叶支气管(LLB).右中叶支气管(B4+5).右中叶外侧段支气管(B4)右中叶内侧段支气管(B5.右中叶嵴(右↑).左下叶肺A(左↑)右下叶背段支气管(B6).右下叶背段在解部中有3个亚段.有3支独立的支气管分别为B6ABC;B6A为下叶背上亚段支气管.B6B为下叶背内侧亚段支气管,B6C为下叶背外亚段支气管,因此下叶背段的范围较大,左下叶支气管(LLLB).

右中叶支气管从隆突下方约4~5cm之中间段支气管的前外侧发出,向前外下方走行之约1~3cm,然后分出内、外段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常见于两个相邻层面;内侧段与外侧段支气管并非总能见到,内侧段支气管走行较外侧段水平,故显示率较高。下叶背段支气管起于右下叶支气管之后外侧壁,通常与右中叶支气管开口相对,故能在右中叶支气管层面或在其稍上或稍下层面显示。右下叶背段支气管的两支亚段支气管——内侧支与外侧支也可清晰显示。

右下肺动脉位于右中叶支气管与下叶背段支气管夹角的外侧,呈卵圆形,边缘光滑;其前外侧面常发出1~3支血管,向前走行,伴随着右中叶支气管;大约在同一水平,下肺动脉发出分支至右下叶背段,伴随着下叶背段支气管,并位于其外侧面。于中叶支气管与纵隔之间有时可见到中肺静脉(上肺静脉的引流支)。

在此层面或相邻头侧层面上,常可见到左下叶背段支气管,多只能见于一个层面上,它向后延伸,其外侧面因有肺动脉的分支和一下肺静脉的分支而变平。左下肺动脉位于下叶支气管之外侧,呈分叶状或卵圆形。左下叶支气管前壁与肺组织接触。5右下肺静脉层面该层面中主要显示:右下肺A(DA)右下叶内基底段支气管(B7).右下叶前、外、后基底段支气(B8+9+10).右肺V(RPV).右下叶肺V(RIPV).左下叶肺V(LIPV).左下肺A(左↑).左下叶前.内基底段支气管(B7+8).左下叶外、后基底段支气管(B9+10)。.

要讲的是:于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下方大约1~2cm,见右下肺内基底段支气管首先分出,位于右下肺静脉之前方。后者呈水平方向行,长约2~4cm,自外向内汇入左房。左侧前内基底段支气管为一支,与右侧内基底段支气管相对应,正好位于左下肺静脉之前方,基底段肺动脉分支与相对应支气管伴行。6右下叶基底段支气管层面:该层面中主要显示:右下叶内内基底段支气管(B7)。右下叶前基底支气管(B8)。左下叶内.前基底段支气管(B7+8).左下叶外.后基底段支气管(B9+10).右下肺V(RIPV)。左下肺V(LIPV)。

要讲的是:该层面中可见前、外、后基底段支气管按其相对位置排列,位于相对的基底段肺动脉前内侧。基底段支气管和动脉与CT切面垂直或近乎垂直,故呈环形或圆形、卵圆形阴影。肺叶和肺段

肺叶由叶间裂来定位。在CT上,斜裂与扫描层面斜交或垂直,故显示为致密细线或窄条状无血管区宽约2~3mm,由后上向前下走行。偶尔,斜裂由于心脏搏动的影响成为双线。

右侧水平叶间裂则位于右肺叶间动脉分成中叶动脉与下叶动脉水平上,呈向外横行的无血管区,称为右中肺窗

肺段的定位要根据肺段支气管、肺段动脉的分支和边缘静脉分支的走行及肺裂来判断。虽然CT像也可显示肺静脉,但一般不用肺静脉做为区分肺段的标志,因为静脉走行在肺段间与肺段之间,而且变异较多,不易识别。肺动脉位于肺段中心伴随着相应的支气管,容易辨认。CT的肺叶肺段定位较普遍X线更加准确。

肺段支气管直径一般为4~8mm,用薄层扫描显示率高,而8~10mm层厚扫描,有些肺段支气管显示较困难。肺与支气管的分级

胸腔内肺脏分为→左肺(左主支气管)、右肺(右主支气管)。每侧肺组织由大到小逐渐分为肺叶(叶支气管)→肺段(段支气管)→肺亚段(亚段支气管)→肺小叶(细支气管)→初级肺小叶(末梢细支气管或终末细支气管管径5-6mm)→次级肺小叶(又分为1.2.3级呼吸性细支气管1-2mm)→肺泡管(0.2-0.3mm)→肺泡囊→肺泡.

螺旋CT上,正常的支气管在肺野中内2/3区域通常可见,其正常壁厚度可以辨认,正常次级小叶内的细支气管偶尔可显示。通常把在胸膜下显示的周围小叶间细支气管视为异常。肺内动静脉自肺门向肺周围口径逐渐减小,在肺外周1~2cm区域与邻近肺裂部位缺少大血管。在螺旋CT上,能显示周围肺解剖的微细结构一次级肺小叶。周围肺次级肺小叶形状类似截断的圆锥,其底向着胸膜,其边长大约1~4cm,通常包含3~5个,多至20个腺泡。腺泡是肺的更小单位,有终末细支气管分布。次级肺小叶周围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小叶间隔所包绕,内有肺静脉和淋巴管的分支;

当扫描时,附着于床面侧的肺静脉较非附着部位的小叶间隔内的肺静脉更加扩张,故显示较显著。在次级肺小叶中央,终末或终末前细支气管伴有肺小动脉与淋巴结,这些结构均含在结缔组织的间质内。在螺旋CT上,这些小叶中央的核心结构看起来好似一分支状或呈一逗点状结构,距离胸膜表面5~10mm,正常情况下不伸展至胸膜面,核心支气管仅偶尔可见。肺小叶与小叶间隔并非均匀分布,它们在肺周围,尤其在下叶、上叶、中叶和舌叶的前、外侧及纵隔面最显著。在螺旋CT上,正常小叶间隔很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